足少阴经络与腧穴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2.83 MB
- 文档页数:46
十二正经之足少阴肾经(循行路线图)
足少阴肾经循行路线: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端,斜向于足心(涌泉穴),出于舟骨粗隆下(然骨穴),经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上行,出埚窝内侧,直至大腿内侧后缘,人脊内,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
足少阴肾经分支:
腰部的直行分支:从肾上行,通过肝脏,上经横膈,进入肺中,沿喉咙,上至舌根两侧。
肺部的分支:从肺中分出,络于心,流注于胸中(膻中穴),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足少阴肾经联络脏腑:
属肾,络膀胱,与肝、肺、心有直接联系。
足少阴肾经经络动画位置图:。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分布图解足少阴肾经有哪些主要穴位?足少阴肾经的主要穴位有27个,它们是涌泉穴、然谷穴、太溪穴、大钟穴、水泉穴、照海穴、复溜穴、交信穴、筑宾穴、阴谷穴、横骨穴、大赫穴、气穴、四满穴、中注穴、肓腧穴、商曲穴、石关穴、阴都穴、腹通谷穴、幽门穴、步廊穴、神封穴、灵墟穴、神藏穴、或中穴、腧府穴。
足少阴肾经,首穴为涌泉穴,末穴为腧府穴,其中10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内侧,其他17个穴位分布在胸腹部前正中线的两侧。
足少阴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小趾下面,从足心的涌泉穴,经内踝后缘,向上沿小腿内侧的至阴穴分为两支:体表路线沿肚脐往上到锁骨的腧府穴;体内路线从腹腔内,穿过肾上行至肝和肌,进入肺,到达心脏,最后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穴位有67个,它们是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腧穴、厥阴腧穴、心腧穴、督腧穴、膈腧穴、肝腧穴、胆腧穴、脾腧穴、胃腧穴、三焦腧穴、肾腧穴、气海腧穴、大肠腧穴、关元腧穴、小肠腧穴、膀胱腧穴、中膂腧穴、白环腧穴、上髂穴、次髂穴、中髂穴、下骼穴、会阴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遗蘸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昆仑穴、仆参穴、申脉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足通谷穴、至阴穴。
足太阳膀胱经的67个穴位中,首穴为睛明穴,末穴为至阴穴,其中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部、项背部和腰背部,18 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和足的外侧部。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起于眼睛内侧睛明穴,向上经过头部,到达头顶部的百会穴。
从后颈椎分为两支,一分支从项部向下,经后背、腰部,再经大腿后侧下行,出走于足外踩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另一支进入体内通过肾脏到达膀胱。
足太阳膀胱经是一条很长的经脉,经穴又大都在体表,因此当人体受到外邪入侵时,经络穴位就很容易有反应。
足少阴肾经、腧穴大纲要求: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共27穴)要点:涌泉、然谷、太溪、大钟、照海、复溜、肓俞一、足少阴肾经循行:1.起于足心之涌泉,沿大腿内侧后缘上行,贯脊柱,属于肾,络于膀胱→从横骨穴处上行于腹部前正中线旁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2寸,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2.直行支脉:从肾上行,经肝,膈,入肺→沿喉咙,夹舌本3.另一支脉,从肺分出,联络心考点一:1.胸部,距离正中线,依次是2寸肾经,4寸胃经,6寸脾2.腹部,距离正中线,依次是0.5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考点二:足少阴肾经联络的脏腑最多!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循喉咙,夹舌本二、足少阴肾经主治概要主治范围临床表现原理分析头和五官病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肾主骨生髓,髓通于脑---头痛肾经沿喉咙,夹舌本---咽痛肾主骨,齿为骨之余---齿痛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耳病妇科病,前阴病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肾主生殖---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小便频数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下肢厥冷,内踝肿痛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厥冷肾经循行内踝部位三、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1.涌泉井穴【定位】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涌泉穴主治】①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井穴的通性)②癫狂痫、头痛头晕、目眩、失眠等神志病证③咽喉肿痛、喉痹、失音等头面五官病证(支脉走喉咙)④大便难,小便不利等前后二阴病证(肾开窍于前后二阴)⑤奔豚气(特殊记忆,公孙,期门皆治奔豚气)⑥足心热(腧穴所在主治所及)---掌心热的鱼际。
【操作】直刺0.5~1.0寸。
针刺时要防止刺伤足底动脉弓。
临床常用灸法或药物贴敷。
2.然谷荥穴【定位】在足内侧,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然谷穴主治】①月经不调、阴挺、阴痒、带下病、白浊等妇科病证②遗精、阳痿等男科病证(肾主生殖)③癃闭、小便不利等泌尿系统病证④咯血,咽喉肿痛(肾经支脉行经咽喉,故治咽肿)⑤消渴,腹泻(特殊功能,特殊记忆)⑥下肢痿痹,足背痛(经络所行主治所及)⑦小儿脐风,口噤(脐风多为肝风,用然谷体现滋水涵木)【操作】直刺0.5~0.8寸。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八、足少阴肾经
㈠经脉循行: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走足心,经舟骨粗隆下、内踝后侧,沿小腿、腘窝、大腿的内后侧上行,穿过脊柱,属于肾(腧穴通路:还出于前,向上行于腹部前正中线旁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2寸,止于锁骨下缘),络膀胱。
肾部直行脉向上穿过肝、膈,进入肺中,再沿喉咙上行,止于舌根两旁;肺部支脉,联络于心,流注于胸中(见图3-53)。
㈡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
足少阴肾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足少阴肾经:从脚小趾下边开始,斜向脚底心(涌泉穴),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穴、照海穴、水泉穴),沿内踝之后(太溪穴),分支进入脚跟中(大钟穴);上向小腿内(复溜穴,交信穴;会三阴交穴),出窝内侧(筑宾穴、阴谷穴),上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会长强穴)属于肾、络于膀胱(肓俞穴、中注穴、四满穴、气穴穴、大赫穴、横骨穴;会关元穴、中极穴)。
它直行的脉:从肾向上(商曲穴、石关穴、阴都穴、通谷穴,幽门穴),通过肝、膈,进入肺中(步廊穴、神封穴、灵墟穴、神藏穴,彧中穴、俞府穴),沿着喉咙,夹舌根旁(通廉泉穴)。
它的支脉:从肺出来,络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一侧27穴(左右两侧共54穴),其中10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后缘,其余17穴位于胸腹部任脉两侧。
首穴涌泉,末穴俞府。
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涌泉穴、然谷穴、太溪穴、大钟穴、水泉穴、照海穴、复溜穴、交信穴、筑宾穴、阴谷穴、横骨穴、大赫穴、气穴穴、四满穴、中注穴、肓俞穴、商曲穴、石关穴、阴都穴、腹通谷穴、幽门穴、步廊穴、神封穴、灵墟穴、神藏穴、彧中穴、俞府穴(1) 涌泉穴KI1 Yǒng quán[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趾指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解剖]有指短屈肌腱,指长屈肌腱,第二蚓状肌,深层为骨间肌;有来自胫前动脉的足底弓;布有足底内侧神经支。
[主治]头顶痛,头晕,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难,小儿惊风,足心热,癫疾,霍乱转筋,昏厥。
[配伍]配然谷治喉痹;配阴陵泉治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配水沟、照海治癫痫。
配太冲、百会治头项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肾经井穴。
(2) 然谷穴KI2 Rán gǔ[定位]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
第十章足少阴肾经一、足少阴肾经循行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语译】足少阴肾经,起始于足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之后,分支进入脚跟中,上向小腿内,出腘窝内侧,上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属于肾,络于膀胱。
上行主干,从肾向上,通过肝,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夹舌根旁。
其支脉,从肺出来,络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阴心包经。
(二)主治概要妇科、前阴病: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精,遗尿,癃闭。
肾虚证:耳鸣,耳聋,腰痛,咽痛,气喘,下渴、齿痛。
外经病:足心热,下肢痿痹,股内后侧痛。
(三)腧穴本经起于涌泉穴,止于俞府穴,重点学习涌泉、太溪、照海、复溜四个穴位。
涌泉(井穴)【定位】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主治】1.顶心头痛,眩晕,昏厥,癫狂,小儿惊 风,失眠。
2.便秘,小便不利。
3.咽喉肿痛,舌干,失音。
4.足心热。
【操作】直刺0.5-1寸。
① 醒脑开窍,治昏厥,癔病,抽搐等;② 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可治休克,又可治疗高血压;③ 末梢神经炎,跖趾麻痛等。
然谷(荥穴)【定位】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
【主治】1、月经不调,阴挺,阴痒,遗精,小便不利。
2、消渴,泄泻,小儿脐风。
3、咽喉肿痛,咳血,口噤。
【操作】直刺0.5-1寸。
太溪(原穴,输穴)【定位】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1.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消 渴,泄泻,腰痛。
2.头痛,目眩,耳聋,耳鸣,咽喉肿痛, 齿痛,失眠。
3.咳喘,咳血。
【操作】直刺0.5-1.5寸。
可灸。
照海(八脉交会穴,通阴蹻脉)【定位】在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 中。
【主治】1.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阴挺,阴痒, 小便频数,癃闭。
2.咽喉干痛,目赤肿痛。
倪海厦针灸笔记(二四五)——足少阴肾经俞府穴
足少阴肾经最后一个穴道就是俞府穴,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差不多就是璇玑穴旁开2寸。
胸部的穴位,治症大都差不多,咳嗽,气喘,胸痛;呕吐,不嗜食。
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等。
临床上我们在扎彧中,俞府这些穴位的时候,针尖都是向外平刺,从任脉旁开1.5寸进针向外平刺0.5~0.8的时候,刚好到达穴位,我们在扎针的时候,一定是从两条肋骨交缝的地方平刺。
因为肋骨下面是肺,所以,绝对不能深针。
如果没有把握,那就不要针,艾灸也可以,走罐也可以。
近取穴无所谓虚症还是实症,是寒症还是热症,都可以治疗。
气喘,我们一定要知道的是吸入困难还是呼出困难,如果是吸入困难,那就可以在肾经上治疗,如果呼出困难,那就可以在肺经上治疗。
所以,气喘的两种情况,开处方和下针都是不一样的。
⾜少阴肾经循⾏路线位置⾛向图和作⽤功能
1、⾜少阴肾经⾛向:
从脚⼩趾下边开始,斜向脚底⼼(涌泉⽳),出于⾈⾻粗隆下(然⾕⽳、照海⽳、⽔泉⽳),沿内踝之后(太溪⽳),分⽀进⼊脚跟中(⼤钟⽳);上向⼩腿内(复溜⽳,交信⽳;
会三阴交⽳),出窝内侧(筑宾⽳、阴⾕⽳),上⼤腿内后侧,通过脊柱(会长强⽳)属于
肾、络于膀胱(肓俞⽳、中注⽳、四满⽳、⽓⽳⽳、⼤赫⽳、横⾻⽳;会关元⽳、中极⽳)。
它直⾏的脉:从肾向上(商曲⽳、⽯关⽳、阴都⽳、通⾕⽳,幽门⽳),通过肝、膈,进
⼊肺中(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沿着喉咙,夹⾆根旁(通廉
泉⽳)。
它的⽀脉:从肺出来,络于⼼,流注于胸中,接⼿厥阴⼼包经。
本经⼀侧27⽳(左右两侧共54⽳),其中10⽳分布于下肢内侧⾯的后缘,其余17
⽳位于胸腹部任脉两侧。
⾸⽳涌泉,末⽳俞府。
2、能治疗那些⽅⾯的疾病:
主治泌尿⽣殖系统、神经精神⽅⾯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
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十二经脉之足少阴之脉白话解十二经脉之足少阴之脉白话解一运行路线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字词句解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膀胱足太阳之脉,“循京骨,至小指外侧”,在小指端经过阴阳转化后在小指之下变为肾足少阴之脉的起点。
这个点是足通谷。
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斜着运行到足心,也就是涌泉穴的这个位置,向后运行,从然骨的下面出来。
邪,通假斜。
然骨,足舟骨。
从足舟骨下面出来向上行。
然谷穴,“然谷,然骨之下也”,这是内经中给出的位置。
然骨就是我们现在的足舟骨,然谷穴在足舟骨前面的下面。
很多书上定位在足舟骨与内侧楔骨之间的下面,这个点其实是太白穴。
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从足舟骨出来后走内踝的后面,在内踝的后面也就是太溪穴这里,别出一支进入脚后跟,直行脉上行,行走于小腿肚子的内里面。
踹,小腿肚子。
因为从太溪穴有别行支脉进入脚后跟骨,所以太溪穴可以治疗脚后跟痛。
在小腿部肾经从太溪复留上去后,当遇到比目鱼肌时走比目鱼肌的下面。
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运行到腘窝内侧后从小腿肚子的肉里出来,向上运行于大腿内侧的后侧边。
廉,边谓之廉。
内廉,内侧边。
内后廉,内侧的后侧边。
在腘窝的内侧边从小腿肚子的肌肉缝里出来,运行到半腱肌与半膜肌之间,贴着半腱肌的内侧边上行。
贯脊,属肾,络膀胱:从大腿内侧的后侧边上去,从长强开始进入脊柱,穿行于脊内。
直行支归属肾脏,分支网络膀胱。
从长强到命门是运行于脊内的,理论从腰二出来进入腹腔内。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直行支从肾向上穿过了肝脏、穿过了横膈膜,然后进入肺中。
循喉咙,挟舌本:从肺出来,沿着气管向上运行,走舌根的的两边。
喉咙,这里指气管。
舌本,舌根。
肾经脉“循喉咙,挟舌本”,脾经脉“挟咽,连舌本,散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