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第十二讲 事死如事生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1
弟子规:事死者,如事生
导读:本文弟子规:事死者,如事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qīn yǒu jíyào xiān chángzhòu yèshìbùlíchuáng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sāng sān niáncháng bēi yèjūchùbiànjiǔròu jué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sāng jìn lǐjìjìn chéngshìsǐzhěrúshìshēng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解释】父母亲生病时,子女应当尽心尽力的照顾,一旦病情沉重时,更要昼夜服侍,不可以随便离开。
父母去世之后,守孝期间(古礼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
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请参考《地藏菩萨本愿经》,孝子应如何给往生者修福)。
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哀戚合乎礼节,不可草率马虎,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才是真孝顺。
(《论语》: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祭拜时应诚心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
(《论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
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有着非常特殊的丧葬观。
与其说是“丧葬观”,不如说是“生死观”的一部分,因为汉代人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两个阶段组成的,即生和死。
对于生这个阶段,他们十分重视,对于死这个阶段,他们同样十分尊重和关注。
1. 宗族制度汉代社会是一个以宗族为基础的社会。
在汉代,宗族制度得到了完善,尤其是在丧葬方面。
根据宗族制度,死者的尊卑不同,其所受的礼仪和丧葬方式也有所不同。
宗族长辈死亡时,家族必须奉行“大礼”,让全族人都举行为之哀悼。
而一些平民百姓死亡时,则要根据其财力情况而定,丧葬方式相对简洁。
2. 金石铭文在汉代,金石铭文成了一种流行的为死者流传后世的方式。
除了丧葬时用来记录死者事迹和家族背景的榜文外,还有很多人在生前为自己写下铭文,以保留自己的名望。
这种流行的习惯反映了汉代人对于至亲之人和名望的长存不朽的追求。
3. 谷祭汉代谷祭是一种尊重死者的方式,它是指在人死后的第三年固定举行的祭祀活动。
当年的庄稼已经收割进仓库,这个时间点被认为是死者离开人世三年,已经脱离了现世,可以入土为安了,所以举行祭祀活动。
谷祭除了是一种家族的纪念仪式,也是一种社会的和谐仪式,因为每个人都会参加,祭祀死者,也祝愿自己能够健康长寿,并为社会和谐祈愿。
4. 资产等级在汉代,丧葬仪式的豪华程度有时也反映了死者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等级。
当然,这种体现社会等级的丧葬仪式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汉代人对于丧葬奢侈浪费的批评。
5. 重视驾魂令汉代人认为人的灵魂有着后世相通的过度形态,因此要进行丧葬仪式,并设置驾魂令,意义在于帮助亡灵前往下一个境界,转世去处的部门。
同时,驾魂令还有着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即用于代表死者的权利和社会地位。
如果驾魂令的权利越高,死者就越有可能在死后得到社会上的认可、尊重和成就。
当人呱呱坠地,发出第一声嘹亮的哭声,既是生命的展开也是死亡之旅的开始,所以恩格斯说:“生就意味着死。
”①生与死是一个问题不可分割的两方面。
每个活着的人都将面临死和走向死,弗洛姆对此有精辟论述:人,无论是类人或个人,一旦降临斯世,便被“抛入动荡不定、开放无拘的境遇之中。
其间仅有一点是确定的:过去以至未来的尽头——死亡。
”人的一生由许多不确定性事件组成,惟有死亡归宿是亘古不变的,西方文化更认同这一点。
西方文化源于西伯来文化和希腊理性精神,有着深层的悲剧意识。
历代哲人不仅从理论方面对死亡进行了系统阐释,而且在实践方面也创造了流传千古的典范,如苏格拉第、布鲁纳等以他们自己的生命丰富了死亡的内涵。
基督教或天主教,更是以死亡问题为核心构建起来的宗教,使西方人能更坦然地讨论死亡问题,从“死”的思考悟出“生”的理性,从死亡教育推展到生命教育。
与西方悲剧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具有更多乐观情绪,对死亡采取回避态度,这与儒文化重生轻死的传统有关。
美国文学家艾略特把死亡教育和性教育看成是同等重要的大事,而中国传统对此两者都讳莫若深,认为性是肮脏的、死是不吉利的我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中国人的死亡观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意谓人如果连“此生”都照顾不好,何谈照顾“来世”。
孔子的本意是要求人们务本求实,关注现实感性生命的愉悦,对生活负责,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对生命社会价值的追寻,而不要分心去考虑死亡及死后世界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文化的这种把死亡问题排斥在生命视野之外的现实主义生存哲学,是中国人忌讳死亡、恐惧死亡的文化根源之一。
所以,中国人表面上乐观坦荡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对死亡的深深的悲哀和恐惧,因为“死”就意味着对“生”的彻底否定,意味着世俗生命之乐的彻底破灭,这对于注重现实的中国人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所以,死亡是中国传统文化忌讳的话题。
笫一节丧葬概说一、丧葬习俗的产生丧葬习俗的产生源于灵魂不灭的观念。
中华文化十二讲主要内容中华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中华文化十二讲》是一本深入浅出、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华文化的著作,它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 传统礼仪与文明: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家族观念和尊师重道的传统等,揭示了中国人对礼仪和文明的重视。
2. 道德伦理与人文精神:诠释了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思想,如仁爱、忠诚、诚实等,探讨了中国人独特的人文精神内涵。
3. 文字与书法: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文字演变过程,包括象形文字、草书、楷书等,并解析了中国书法的艺术价值。
4. 经典与思想:讲述了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重要意义,如《易经》、《论语》、《道德经》等,并解读了其中蕴含的思想。
5. 艺术与美学:涵盖了中国古代绘画、音乐、戏曲、雕塑等各种艺术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风采。
6. 服饰与传统节日: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包括汉服、旗袍等,并详细解析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庆祝方式。
7. 建筑与园林: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如宫殿、庙宇、园林等,揭示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独特理解。
8. 饮食与茶文化: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包括八大菜系、宴会礼仪等,并深入探讨了中国的茶文化。
9. 医学与养生:讲述了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包括中医药、针灸等,强调了中国人注重养生和平衡身心的观念。
10. 武术与传统体育:探索了中国古代的武术文化,如太极拳、剑术等,并介绍了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与特点。
11. 民间信仰与宗教:揭示了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如儒教、道教、佛教等,并解读了它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12.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总结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历程,强调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通过《中华文化十二讲》,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古代智慧的独特魅力,并从中汲取灵感,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注入新的动力。
如果说钻木取火标志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那么文字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
甲骨文的发现,正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
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目前,安阳殷墟共出土甲骨15万片,单字约4500个,其中约有1500个单字已被释读。
3000多年以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传播华夏文化、促成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
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
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
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
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
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
从丧葬风俗看汉文化对边地的影响——以保山施甸为例姓名:杨朝磊考号:302207200018考区:云南保山指导教师:论文定稿时间:2012年1月摘要:汉族移民不仅开发和建设了边疆地区,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
汉族是边地施甸乃至滇西大部的主体民族,其丧葬风俗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虽然也有在漫长的历史中与世居民族交融和同化的现象,但更大程度上仍旧保存了移民所带来的中原文化,这种影响是深远而意义重大的。
本文从施甸汉族丧葬风俗的表现形式入手,试论述中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在儒学、佛教、道教上对边地的影响。
关键词:边地;中原文化;丧葬风俗;儒学;佛教;道教;影响从丧葬风俗看汉文化对边地的影响——以保山施甸为例施甸县地处云南西部,位于东经98º54'—99º21',北纬24º16'—25º00'之间。
东连昌宁,南邻永德,西与龙陵隔江相望,北与隆阳毗邻;是典型的边疆民族地区。
施甸历史悠久,夏、商、周时为哀牢部族居地,汉时属不韦县。
南北朝(齐)时更名不建县,唐南诏时属永昌节度,宋大理政权时属永昌府,元代设长官司;乾隆三十五年(1770)设施甸巡政厅,隶永昌府;汉族是施甸的主体民族。
西汉武帝开西南夷,建益州郡时,将犯了罪或判了刑的囚犯,豪强或难以统治的地方大户迁到本地落籍的是一部分。
其次是建立永昌郡后大批驻军和到任的官吏及其家眷、随从。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九月,傅友德、蓝玉、沐英奉旨率军进征云南时,留在本地的人数也比较多,这些外来人与本地土著民族经过长期通婚繁衍,形成了本地的汉族。
汉族移民不仅开发和建设了边疆地区,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移民虽然背井离乡,但是故土文化,乡土情结却难以忘怀,因此在新的居住地仍然崇拜乡土信仰。
“如战争、灾荒、瘟疫等突然事件,造成大规模迁徙,迫使一部分人迁徙到另一个地区,随之将民俗文化一起转移过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正文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作者:不详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1773 更新时间:2021-4-12导论所谓生死观,顾名思义,主要指对于生与死的基本看法,其中包括:如何看待生命、人到底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何在以及如何看待生命进程中必定会降临的死亡等一系列问题。
人生在世,无论贫富贵贱,不管职位高低,也不论年龄大小,生死问题是谁都无法逃避的[①]。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新技术日益更新换代。
近年来,尤其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世界的历史在发展上出现了飞跃,科技越来越发达,物质文明越来越进步,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远远超过了所有这之前人类史上所创造的物质价值。
过去人的梦想甚至是幻想,在科学发展的今天,被一个个实现了,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甚至传说中的“常娥奔月”在现在看来都早已不足为奇。
宇宙之迷被一个一个地破解掉了,理性与科学似乎成了万能。
科技使人类获得了自己所想要得到的,人类俨然就成了世上的神,然而,人类事实上还并非是神,而万能也不等于是全能,当人面对自身的问题——人类的生与死的问题时,科学却丧失了自身强大的威力,一向以“理性动物”自命的人类,终究摆脱不了“动物性”的局限,生来便陷入了智慧与愚昧的矛盾的困扰之中。
生死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对它的解答是人们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死之迷的破解较之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等现实问题,显得更为现实,更为重要。
其实,早在人类文明发韧的初始,人类就受到了生与死的问题的侵扰,按《圣经》上的记载,人类史上第一个死去的人——亚伯尔,成了第一代人类的困惑,人类自古就在不断追问人的生来死去:人的生命究竟渊源于何处?人是一死永灭还是有来生后世?任何人,从原始人到现代人,不论帝王将相抑或平民百姓,也不论英雄领袖还是江洋大盗,只要他理智健全,无不有各自对生死问题的答案,即使有人并不承认思考过这个问题,但生与死的问题必定在他的潜意识中萦绕盘桓过。
22页什么是道教?如何理解道教文化的定义?P9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
其基本宗旨是延年益寿、羽化登仙。
中国道教文化研究专家李养正在《道教概说》一书中为道教下的定义是:道教是以我国古代社会的鬼神崇拜为基础;以神仙存在、神仙可求论和诱使人们方术修持以追求长生不死、登仙享乐和用祭祀醮仪以祈福免灾为主体内容和特征;文饰以道家、阴阳五行家、儒家谶纬学说中的神秘主义成份为神学理论;带有浓厚的万物有灵论和泛神论性质的宗教。
道教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道教组织与其信仰者们一起创造了颇具特色的文化。
这种文化就是道教文化。
凡是以道教精神作为指导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及其结果就是道教文化,例如一些道士根据道教特有的延年益寿方术而研制生产的各种“仙酒”、“仙药”、“仙茶”都可作为广义道教文化之内容看待。
至于狭义的道教文化,则是指道教的精神形态,诸如道教哲学、道教仙学、道教医学、道教科仪、道教音乐、道教美术、道教文学等等。
我们所讲的道教文化主要是就狭义上说的。
66页什么是符箓派?早期符箓派主要有哪些组织方式?它们是如何发展与演变的?p66符箓派是以符箓作为传教布道主要形式的道教组织。
早期符箓派组织方式主要有太平道、五斗米道。
该派由古代的巫鬼道发展而来,用符箓祈禳,以消灾却祸、治病除瘟、济生度死等为职事,与中国民间生活习俗联系较密切。
从古代巫术和民间鬼神信仰发展演化而来。
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以后的阁皂山灵宝派、茅山上清派,直至正一道(龙虎山天师道)都属於符箓派。
该派自宋元时顺应新潮流对旧的教理教义进行了革新,并产生出神霄、清微、净明等新的符箓道派,使符箓方术有了新的发展。
以上诸符箓派以天师道为首,在元以后逐渐集合为正一道,与全真道为首的丹鼎道派并立。
该派由古代的巫鬼道发展而来,用符箓祈禳,以消灾却祸、治病除瘟、济生度死等为职事,与中国民间生活习俗联系较密切。
从古代巫术和民间鬼神信仰发展演化而来。
社会上的精神需求推进了道教的演化与发展110页什么是“三洞四辅十二类”?它在道教经书编纂过程中的地位如何?三洞洞就是“通”的意思,表示诵习这些经书可以达到通于神明的境界。
丧尽礼,祭尽诚。
事死者,如事生。
【出处】本句出自《弟子规》第二章入则孝【原文】丧①尽②礼③,祭④尽诚⑤。
事死⑥者⑦,如⑧事生。
【注释】①丧:丧事。
②尽:竭尽。
③礼:原指进行礼仪,后引申为庆贺、习俗等义,这里指礼节。
④祭:本义为祭祀,后扩展为祭祖拜神等义,此处指祭祀礼仪。
⑤诚:本义指诚信,有真实、真理等义,这里指真诚。
⑥死:原指逝者嘴叼食物死去,后泛指死亡。
⑦者:多用作代词,此处表示死的人。
⑧如:好像。
【翻译】办理父母丧事要恪守治丧礼节,祭奠要竭尽诚心,对待死去的父母要像对待在世时的父母那样尊敬孝顺。
【解释】《弟子规》要求子女不能在父母死后便停止尽孝,而是应该始终保持对父母亲的无限哀思。
给父母办葬礼要诚心,对待逝世的父母要仿佛他们还在世一样,同样孝敬恭顺。
按照中国的传统风俗习惯,每年的七月半是绝大多数地区举行祭祀先人活动的时期,这其实是源于古代的中元节,在国人心中一直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元节的祭奠仪式,其实就是追怀先人的一场寻根式的活动,正是因为有了每年对先人的祭奠,人们才有了叶落归根的安全归属感,也才会更有动力和勇气去面对未来。
这是纪念,也是感恩。
【解读】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孝经》中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说如果人们能够看重丧葬之礼,时刻不忘追思先人,那民风一定会逐渐变得深厚淳朴。
事实上,我们注重丧葬之礼,谨记追思先人,正是由于我们内心的不忘恩。
不忘恩会让我们心怀仁厚,不忘恩会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恩会让民俗民风变得淳厚。
每年的清明节都是祭奠祖先的日子,其实清明节的由来也是为了提醒我们不忘恩。
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为了逃避追杀不得不四处流亡。
有一次,他和自己的侍卫近臣逃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长途羁旅让他们又饿又累,而且所有人身上带的干粮已经都吃完了,他们实在走不动了。
那时其他人都苦无良策,只有介子推独自走进一旁的树林中,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为公子重耳熬了一锅肉汤。
饿得前胸贴后背的公子重耳喝完肉汤以后才发现,自己居然吃的是介子推的肉,他的心中大为感动。
《荀子》卷19礼论篇诗解8事死如生善始善终《荀子》卷19礼论篇诗解8事死如生善始善终题文诗:丧礼也者,饰死者也,以似生者,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终始一情.始卒沐浴,鬠体饭唅,象生执也.不沐濡栉,三律而止,不浴濡巾,三式而止.充耳设瑱,饭以生稻,唅以槁骨,反生术矣.掩面儇目,鬠不冠笄.荐器冠有,鍪而毋縰,瓮庑空虚,席无床笫,木器非斲,陶器不物,器不成用;笙具不和,琴张不均,舆藏马返,告不用也.生器适墓,俱象徙道.略而不尽,貌而不功;趋舆而藏,金革辔靷,不埋不用,皆以重哀.故其生器,文而不功;随葬明器,貌而不用.凡礼也者,事生饰欢,送死饰哀,祭祀饰敬.百王所同,古今一情.圹垄其貌,象室屋也;棺椁其貌,象版盖茀;抗折其貌,象槾茨藩.故丧礼者,明死生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故葬埋者,敬藏其形;而祭祀者,敬事其神;铭诔系世,敬传其名.事生饰始,送死饰终,情通始终,终始善具,孝子事毕,圣人道备.【原文】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
故事死如生,事亡如存<1>,终始一也。
始卒,沐浴、鬠体、饭唅<2>,象生执也。
不沐则濡栉三律而止,不浴则濡巾三式而止<3>。
充耳而设瑱,饭以生稻,唅以槁骨<4>,反生术矣。
设亵衣<5>,袭三称<6>,缙绅而无钩带矣<7>。
设掩面儇目<8>,鬠而不冠笄矣<9>。
书其名<10>置于其重<11>,则名不见而柩独明矣。
荐器<12>:则冠有鍪而毋縰<13>,瓮庑虚而不实<14>,有簟席而无床笫,木器不成斲,陶器不成物,薄器不成内<15>;笙竽,具而不和;琴瑟,张而不均;舆藏而马反,告不用也。
具生器以适墓,象徙道也。
略而不尽,貌而不功<16>,趋舆而藏之,金革辔靷而不入<17>,明不用也。
第十二讲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为了对中国传统美德进行完整的、有机的认识,我们从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群体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把握。
据此可以概括出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一、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虽然它曾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但并不能由此否认它是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仁”不仅在各个历史时期,在各种道德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在中国文化中,“仁”与“人”、“道”是同-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
“仁也者,人也。
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尽心下》)“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仁”发端于人类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侧隐之心”,即“同情心”,基于家族生活中的亲情。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
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
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
由此形成-种浓烈的家族亲情,对家庭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
中华民族之所以形成坚韧的伦理实体并经久不衰,与这种孝悌之德的弘扬及其所形成的稳固的家庭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孝悌之情的扩展就有所谓忠恕之道。
“忠恕”是由“仁”派生出来的,是“仁”由家族之爱走向泛爱的中介环节。
孔子把“恕”作为“-言以终身行之”的道德准则,认为“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
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
具体内容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忠恕之德的基础上,中国人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和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的意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逝者,我们应该全力以赴地尽到丧礼的义务,尽心尽力地做好相关事宜,就像对待生者一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丧礼是对逝者表示尊敬和怀念的一种方式,也是对死者的最后一份关怀和告别。
丧尽礼祭的意思是要尽可能地做到完整、规范、庄重地举行丧礼,包括丧葬仪式、祭祀仪式、安葬等。
这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和敬意,也是对家属的一种安慰和支持。
而诚心诚意地发扬丧礼,意味着我们要真心真意地去做,不做表面上的形式主义,而是要从内心深处发自内心的敬意和哀思。
丧礼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真诚的表达和情感的宣泄。
"事死者如事生"的意思是对待逝者要像对待生者一样认真负责,细致入微地处理一切事务。
我们在生者面前会尽力去帮助、关心和尊重他们,同样地,在逝者的事物处理上,也应当全力以赴,尽心尽力地做好。
这是对逝者人格尊严的尊重,也是对家属的关爱和支持。
这句话表达了对逝者的最后尊敬和怀念,强调了丧礼的重要性和诚意的重要性,也提醒我们在处理逝者事物时要真心实意,尽心尽力,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关怀。
第十二讲事死如事生
一、形神关系
形具而神生。
(《荀子·天论》)①
二、生死与鬼神
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述而》)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②
三、祭祀的意义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论语•八佾》)③
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
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
(《荀子•礼论》)
四、传统与反传统④
①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
(《淮南子·原道训》)魂神固不灭矣,但身自朽烂耳。
身譬如五谷之根叶,魂神如五谷之种实,根叶生必当死,种实岂有终亡?(《牟子理惑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烛矣。
如善扶持,随火而侧之,可毋灭而竟烛。
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又不能后然其灺。
犹人之耆老,齿堕发白,肌肉枯腊,而精神弗为之能润泽内外周遍,则气索而死,如火烛之俱尽矣。
人之遭邪伤病,而不遇供养良医者,或强死,死则肌肉筋骨,常若火之顷刺风而不获救护,亦道灭,则肤余干长焉。
(桓谭《新论》)“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面精气灭。
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而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人之精神,藏于形体之内,犹粟米在囊橐之中也。
死而形体朽,精气散,犹囊橐穿败,粟米弃出,囊橐无复有形,精气散亡,何能复有体,而人得见之乎?”(王充《论衡》)“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
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
”“前薪非后薪,则知指穷之术妙;前形非后形,则悟情数之感深。
惑者见形朽于一生,便以为神情俱丧,犹睹火穷于一木,谓终期都尽耳。
”(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范缜《神灭论》)
②“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庄子·知北游》)“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至乐》)
③公孟子曰:无鬼神。
又曰:君子必学祭祀。
子墨子曰: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
(《墨子•公孟》)
④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
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
诸君何为入我裤中?(《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
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
(《晋书•阮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