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灾害
- 格式:pptx
- 大小:2.21 MB
- 文档页数:13
中国自然灾害与防治一、中国的地质灾害(一)地震灾害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
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二)滑坡、泥石流灾害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①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②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③夏季降水丰富、多暴雨、久雨,④人类不合理开发、植被破坏严重,⑤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2.时间分布特点(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3.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
从太行山到秦岭(黄土高原),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4.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范围广、频次高、强度大5.灾害的严重后果:人员伤亡大、经济损失严重、交通运输受阻等6.防治措施:①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或预报)②植树造林、生态退耕、改善生态环境③修建护坡工程、改造或加固岩土体、合理采矿等④完善防灾、减灾的法律及制定规划⑤加强管理和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人为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严重,一方面是因人类的过度开发使一些坡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泥石流经常发生区域的人口和财产不断增加,导致了地质灾情日益严重。
第一章中国地质灾害分布概况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 类、48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
它们是: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全国共发育有较大型崩塌3000多处、滑坡2000多处、泥石流2000 多处,中小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则多达数十万处。
全国有350 多个县的上万个村庄、100 余座大型工厂、55 座大型矿山、3000 多公里铁路线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危害。
除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肃、宁夏、新疆以外的24 省、区、市都发现岩溶塌陷灾害。
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近3000处,塌陷坑3 万多个,塌陷面积300 多平方公里。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0 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0 处以上,塌陷面积大于1000 多平方公里。
全国共有上海、天津、江苏、浙江、陕西等16 个省(区、市)的46个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
地裂缝出现在陕西、河北、山东、广东、河南等17个省(区、市),共400多处、1000多条。
《中国的地质灾害》知识清单一、引入嘿,同学们!咱们今天要一起探索一下中国的地质灾害。
这可不是个轻松的话题,但别怕,咱们会尽量让它变得有趣些。
想象一下,有一天我去山区旅游,正欣赏着美丽的风景呢,突然听到一阵轰隆隆的声音,地面也开始摇晃起来。
哎呀,这可把我吓得够呛!后来才知道,这可能是发生了地质灾害。
那到底什么是地质灾害呢?咱们一起来看看吧!二、地质灾害的概念地质灾害呢,简单来说,就是由于地质作用引发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灾害现象。
就像我刚才遇到的那种情况,可能就是地震或者山体滑坡之类的地质灾害。
三、中国地质灾害的类型1、地震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咱们国家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繁。
比如说,2008年的汶川地震,那可是给咱们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地震的危害可大了,它能导致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基础设施损坏等等。
所以,咱们得加强地震的监测和预防工作。
2、滑坡滑坡呢,就是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现象。
我有一次在山区看到一个山坡,上面的树木东倒西歪的,后来才知道,那可能是之前发生过滑坡的地方。
滑坡会破坏农田、房屋,阻断交通,还可能会引发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所以,在山区建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做好防滑坡的措施。
3、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有一次我在新闻上看到,一个山区因为暴雨引发了泥石流,好多房子都被冲毁了,真的是太可怕了!泥石流的爆发突然,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大。
我们要加强对泥石流的预警和防范,减少它带来的损失。
四、地质灾害的分布1、地震的分布我国的地震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
这些地区要么是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要么是地壳构造比较复杂。
比如说,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等地,经常发生地震,就是因为它们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非常频繁。
地质灾害事件报告地质灾害是指地质过程导致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这些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威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近年来中国发生的一起地质灾害事件,2024年汶川地震。
2024年汶川地震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地震的震中位于北纬31.07度,东经103.33度。
这次地震发生于2024年8月8日凌晨2点28分,地震的震级为7.0级。
地震造成了大量房屋倒塌,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这次地震导致了超过15,000人死亡,另有超过30,000人受伤。
地震灾害首先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生命财产损失。
大量的房屋倒塌导致了大批人员被掩埋,救援行动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
此外,由于通信和交通网络的瘫痪,救援工作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这次地震也暴露了中国在地震防御方面的一些问题,例如房屋建设质量不达标、抗震设施不完备等。
地震灾害也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大量的山体滑坡、崩塌和地面破裂导致了土壤侵蚀和水源污染。
此外,地震产生的强烈震动也会影响到地下水的分布和地表水的流动。
这些影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田产量都造成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为了应对地震灾害,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包括派遣军队和专业救援队伍赶赴灾区,提供紧急救援物资和人员支持。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地震灾区的重建投入,改善了抗震设施和建筑质量控制。
中国科学家也加强了对地震活动的监测和预测,以提高对地震灾害的应对能力。
然而,地震灾害的防控工作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地震是一种难以预测和控制的自然现象,即使有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也很难完全杜绝地震灾害的发生。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社会公众的地震意识和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威胁。
汶川地震是中国近年来发生的一次重大地质灾害事件,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困难。
为了应对地震灾害,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急措施和长期措施,但防控工作仍然存在着挑战。
中国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与风险评估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区,由于地形复杂、地质构造活跃,常年受到地质灾害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中国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与风险评估,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首先,中国西南地区地势复杂,由高山、高原和盆地构成。
这种地形形成了多种地质灾害的环境条件。
例如,地震是最为突出的地质灾害之一。
西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交汇处,地震活动十分频繁。
在这个地区,常年发生地震,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其次,西南地区的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种类繁多。
滑坡是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的典型代表。
由于降水量大,地形陡峭,土壤松散,滑坡频繁发生。
每年的雨季,滑坡事件的数量增加,导致大量的房屋倒塌,道路中断,给交通运输带来极大困难。
除了滑坡,中国西南地区还经常遭受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威胁。
在梅州、遵义、贵阳等地,由于长期的采矿活动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塌陷事件屡禁不止。
这些地质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也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必须进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通过对地质灾害的成因、规模和影响范围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有效地预测和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例如,在滑坡的风险评估中,可以通过测量土壤的渗透性和稳定性,评估滑坡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
除了风险评估,加强地质灾害防范措施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中国西南地区,政府应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的抗灾能力。
例如,可以加强道路的加固和排水系统的建设,减少滑坡和泥石流对交通的影响。
此外,教育居民地质灾害防范知识,提高他们的防灾意识也至关重要。
在建设过程中,应遵循科学原则,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
与此同时,加强地质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提前采取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总之,中国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我国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而我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地质环境复杂的国家,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也有着自身的特点。
本文将从时空分布特征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和趋势。
首先,我们来看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境内包含了广泛的地质结构和地貌类型。
在华南、西南地区,由于地壳的抬升和风化剥蚀作用,形成了丰富的山地和高原地貌,地质灾害的频发性较高。
而在东北、华北平原等地,由于地势较为平坦,地质灾害的概率相对较低。
除了地貌类型的影响,地质灾害还受地质构造的影响。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界处,地震和地壳运动频繁,特别是四川、云南、青海等地区地震和地质灾害的发生率较高。
其次,我们来探讨地质灾害的时空变化趋势。
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包括地质构造、气候、地形等;二是人为因素,包括人类活动的影响、环境破坏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庞大的人口聚集在城市中,城市的建设和用地扩张对地质灾害的风险产生了显著影响。
尤其是在山区和沿海地区,随着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不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灾害频发的趋势日益凸显。
同时,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和规模产生了重要影响。
降水量的增加和极端天气的增多,增加了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风险。
另外,要正确应对我国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我们需要加强地质灾害的预警和监测工作。
通过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如遥感、全息地震仪等,可以及时监测到地质灾害的动态变化,为预防和减灾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地质灾害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是解决地质灾害问题的关键。
最后,要加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伴随着人类的过失和不当行为,比如在易涝区建房、在陡峭山坡上滥伐森林等。
因此,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理解,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可以有效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中国地质灾害的发育概况(一)地震(二)崩塌、滑坡、泥石流(三)岩溶塌陷(四)矿山采空(五)地面沉降(六)地裂缝(七)土地荒漠化一)平原、丘陵地面沉降与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大区位于山海关以南,太行山、武当山、大娄山一线以东,包括中国东部和东南部的广大地区。
(二)山地斜坡变形破坏为主的地质灾害大区包括长白山南段、阴山东段,长城以南,阿尼玛卿山、横断山北段一线以东、雅鲁藏布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属中国中部地区、青藏高原南部及东北部分地区。
(一)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的确定(二)渐进性地质灾害发展速率的确定(三)地质灾害危害范围的确定(四)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中国地质灾害发育现状评估1.崩滑流2.地面变形3.水土流失4.特殊岩土5.矿井灾害6.冻融7.海岸灾害8.地震预报方法1.大地形变测量异常分析2.定点形变测量3.水文地球化学方法4.地下水动态微观异常5.地电阻率法6.地磁短周期变化7.钻孔应力、应变异常8.地热9.地震综合预报方法第一节表生化学环境特征一、表生环境中元素的迁移转化(一)表生环境中元素迁移的特点1.表生环境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与太阳辐射能相互作用的地带,由于地球公转自转的影响,表生环境中元素的迁移过程具有周期性和地带性变化的特点。
2.水的循环使地表中的多种元素发生以淋滤淀积为主的迁移聚集过程。
3.生物的新陈代谢造成元素的生物循环。
4.由于岩石圈表层地质地理环境的差异,元素在迁移过程中不断发生再分配与重组合等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
5.人类活动影响元素的迁移富集过程,可造成局部地区元素分布异常。
第二章中国地质环境背景与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2.1 中国地质环境背景概述一、地球的演化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已经经历了约46亿年,根据地壳运动的特征、岩层结构、生物演变可以将其发展演化过程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不同阶段,其中太古代与元古代合称为前古生代,又称隐生宙,而古生代、中生代与新生代合称为显生宙。
1、前古生代,又叫前寒武纪,约距今40~5.43亿年前古生代是指自地壳形成至古生代开始的一段地质时期,延续约34亿年,是地球地质历史上第一个阶段,约占地质历史85%的时间,大致以25亿年前为界,分为太古代与元古代两个阶段。
太古代时(40~25亿年),地壳处于早期阶段,地壳薄弱,为脆弱的玄武岩圈,地壳运动极频繁,火山活动也极强烈。
当时全球几乎都是浅海洋,有分散的孤立的岛屿式小陆块。
后经过多次的强烈构造运动,至太古代末,形成了最初的较稳定的基底地块(称之为陆核),陆核的形成标志着地壳构造发展的第一阶段的结束。
太古宙大约经历了十几亿年的时间,已经形成了薄而活动的原始地壳,出现了水圈和气圈,孕育和诞生了低级的生命。
主要表现在:①缺氧的气圈及水体;②薄弱的地壳和频繁的岩浆活动;③岩石变质很深;④海洋占绝对优势;⑤陆核形成;⑥原始生命萌芽。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在南非发现的32亿年前的超微化石—古杆菌和巴贝通球藻。
元古代时(25~5.43亿年),由于陆核的出现和扩大,地壳稳定性得到加强。
到早元古代末,地球上发生一次较广泛而强烈的地壳运动(我国称吕梁运动),一些洋壳褶皱隆起,并伴有岩浆喷溢和岩层的变质作用,使陆核加大,形成一些较大而稳定的古陆。
以后又围绕这些古陆不断焊接增长,至晚元古宙时,逐渐形成了大型的稳定古陆。
元古宙的地史具有下述特征:①从缺氧气圈到贫氧气圈,由于藻类植物日益繁盛,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吸收大气中的CO2,放出O2,使气圈和水体从缺氧发展到含有较多氧的状态。
②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太古宙已出现菌类和蓝绿藻类,到元古宙得到进一步发展。
浅谈我国地质灾害及其分布规律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地面塌陷等。
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下面我将对我国地质灾害及其分布规律进行浅谈。
首先,我国地震活跃。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亚洲大陆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的交汇区,地震活动极为频繁。
特别是我国的中国大陆地壳受到东亚、印度、欧亚和太平洋地震构造带的控制,成为全球地震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国家,每年发生的地震数量占全球地震总数的20%左右。
地震的分布规律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东北地区和大连沿海地区。
青藏高原是我国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这里很容易发生地震。
而东北地区属于我国地壳断裂带之一,地震活动频繁。
大连沿海地区则是我国地震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其次,我国滑坡和地面塌陷现象严重。
由于我国的地质条件复杂,滑坡和地面塌陷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地质灾害。
滑坡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大江大河流域和山区,如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泸定河流域等。
这些地区地势陡峭,土壤松散,受到水力和地质构造的影响容易发生滑坡。
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我国的盆地和煤矿开采区,如长江中下游盆地、黄土高原盆地、山西、陕西等地。
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地下水开采和煤矿开采使得地层发生变形,从而导致地面塌陷。
再次,我国火山地区潜在的火山灾害具有一定的威胁。
我国主要有八大火山群,包括长白山、昆仑山、唐古拉山、西藏南迦巴瓦等。
这些地区具有着火山活动的背景,潜在的火山灾害威胁不容忽视。
火山灾害主要包括火山喷发、火山碎屑流、火山地震等。
虽然我国火山地区的活动相对较少,但仍然需要高度警惕。
此外,我国还存在地壳下沉、地质爆炸、地下水超采等地质灾害。
地壳下沉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和内蒙古等地,沉降高度较大。
地质爆炸主要发生在煤矿和炸药生产等地方,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地下水超采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引发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