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后肉的变化和卫生处理(二)
- 格式:ppt
- 大小:900.00 KB
- 文档页数:31
一、肉的宰后变化现象及原因。
肉的宰后变化包括尸僵、成熟、腐败。
(1)尸僵:屠宰后的肉尸经过一定时间,肉的伸展性逐渐消失,由弛缓变为紧张,无光泽,关节不活动,呈现僵硬状态。
死后僵直的机制:动物死亡后,呼吸停止了,供给肌肉的氧气也就中断了,此时其糖原不再像有氧存在时最终氧化成CO2和H2O,而是在缺氧情况下经糖酵解作用产生乳酸。
在正常有氧条件下,每个葡萄糖单位可氧化生成39个分子A TP,而经过糖酵解只能生成3分子A TP,A TP的供应受阻。
然而体内A TP的消耗,由于肌浆中ATP酶的作用却在继续进行,因此动物死后,ATP的含量迅速下降。
ATP的减少及pH的下降,使肌质网功能失常,发生崩解,肌质网失去钙泵的作用,内部保存的钙离子被放出,致使Ca2+浓度增高,促使粗丝中的肌球蛋白ATP 酶活化,更加快了A TP的减少,结果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结合形成肌动球蛋白,引起肌肉收缩表现出肉尸僵硬。
(2)成熟:尸僵持续一定时间后,开始缓解,硬度降低,保水性恢复,变得柔嫩多汁,具有良好风味,适于加工食用的过程。
成熟包括解僵和嫩化。
肉成熟的条件及机制:关于解僵的实质,至今尚未充分判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论述:a、肌原纤维小片化刚宰后的肌原纤维与活体肌肉一样,是由数十到数百个肌节延长轴方向构成的纤维,动物死后由于僵直收缩产生张力,同时由于基质网功能破坏,大量Ca2+从网内释放,高浓度的Ca2+长时间作用于Z线,使Z线蛋白变性而脆弱,给予物理力的冲击和牵引即发生断裂。
b、死后肌肉中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纤维之间结合变弱。
研究显示随保藏时间延长,肌原纤维的分解量逐渐增加,家兔肌肉10℃条件下保藏2d肌原纤维分解5%;到6d分解近50%。
c、肌肉中结构弹性网状蛋白的变化结构弹性网状蛋白是肌原纤维中除去粗丝、细丝及Z线等蛋白质后,不溶性的并具有较高弹性的蛋白质,贯穿于肌原纤维的整个长度,连续地构成网状结构。
肉类在成熟软化时结构弹性蛋白质的消失,导致肌肉弹性的消失。
宰后肉的变化及卫生检验课件 (一)宰后肉的变化及卫生检验课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肉制品的质量也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热点。
宰后肉的变化及卫生检验是肉制品质量控制中重要的一环,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一、宰后肉的变化宰后肉指的是动物在屠宰之后,肌肉组织由于缺乏血液供给,导致发育缩减、肌肉组织变硬、颜色改变等特征。
这些变化对肉制品质量有很大影响,以下是宰后肉的主要变化:1.肌肉变硬肌肉的变硬是宰后肉的一种明显特征。
肌肉主要得到的能量来源是氧,而屠宰后,动物身体停止了氧的供应,肌肉组织失去能量来源后会开始变硬,使得肉质变得不鲜嫩。
2.色泽变化动物的肌肉中含有血红蛋白,平时呈现红色,但宰后,由于氧供应不足,血液里的氧被用完,造成肌肉的颜色变深,呈现深褐色。
3.蛋白变性肉中蛋白质易受热变性和凝固,屠宰后,肌肉温度迅速下降,导致蛋白变性,肉质变得更加粘稠,口感较为劣质。
二、卫生检验课件在提高宰后肉质量的同时,卫生检验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卫生检验可以从原料的入厂检验、生产过程中的检验以及成品检验三个方面来保证肉制品的卫生安全。
1.原料入厂检验开展原料入厂检验是保障肉质安全的重要环节,原料检验的主要目的是检查肉质的新鲜程度、有无病害和药物残留等问题。
2.生产过程检验随着肉制品加工方式的不同,生产线检验也会分为相应的几部分,包括碾肉、熏制、烤制等。
在生产过程中,要确保操作规范、机器设备良好、工艺技术过关,以及现场卫生条件合格等。
3.成品检验成品检验是肉制品生产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主要检验成品标准和要求、产品包装和质量控制标准等内容。
同时,还要对成品进行抽样检验,以保证肉制品在出厂时已达到相关生产标准和消费者用品质的期望。
三、总结宰后肉的变化及卫生检验对于肉制品质量控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了解肉质变化及通过严格的卫生检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保证肉质安全,提高肉制品的食品品质。
一、宰后肉的变化宰后肉是指在动物宰杀后,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肌肉组织发生的变化。
宰后肉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脱氧血红蛋白变成氧合血红蛋白、糖原变成乳酸、ATP降解、pH下降和酶促反应等。
1. 脱氧血红蛋白变成氧合血红蛋白:动物被宰杀后,血液停止流动,导致肌肉中的脱氧血红蛋白逐渐被氧合血红蛋白取代。
这一过程通常需要一段时间,可导致肌肉颜色由鲜红色变为暗红色。
2. 糖原变成乳酸:在宰后的过程中,肌肉中的糖原会被糖酵解酶分解成乳酸,乳酸的积累会导致肌肉的pH下降,影响肌肉的质地和口感。
3. ATP降解: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重要能量储备物质,宰后后,ATP会被降解成AMP、IMP等物质,从而影响肌肉的质地和口感。
二、各过程的特征1. 色泽变化:宰后肉经过一定时间后,由于脱氧血红蛋白变成氧合血红蛋白,导致肌肉颜色由鲜红色变为暗红色,甚至出现褐变。
这对于肉品的外观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2. pH下降:随着乳酸的积累,肌肉的pH值逐渐下降。
在一定范围内,pH值的升降会影响肌肉的蛋白溶胀能力,直接影响肌肉的质地和口感。
3. 质地变化:宰后肉的质地随着糖原变成乳酸、ATP降解等化学变化而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肉品的嫩度和口感。
总结回顾宰后肉的变化及各过程的特征,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宰后肉的变化和特征进行深入了解,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肉品的贮藏和加工技术,提高肉品的品质和口感,还可以为食品科学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个人观点和理解宰后肉的变化是一个涉及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食品加工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课题。
了解宰后肉变化的过程和特征,对于提高肉类产品的质量、保质期和口感具有重要意义。
也需要我们加强对食品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探索,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需求。
在知识的文章格式中,以上是对宰后肉的变化及各过程的特征的简要阐述,希望能够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这一课题。
如果您对宰后肉的变化有更多的疑问或者想要深入了解,欢迎继续探讨交流。
肉类食品的卫生发表时间:2012-11-16T13:30:31.5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7期供稿作者:王永革[导读] 畜、禽类动物经屠宰后,其肌肉组织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一般可概括为尸僵、成熟、自溶、腐败变质4个阶段。
王永革(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50056)1.肉类食品的变化及其卫生学意义畜、禽类动物经屠宰后,其肌肉组织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一般可概括为尸僵、成熟、自溶、腐败变质4个阶段。
(1)尸僵作用。
刚屠宰后的畜、禽肌肉呈松软状,含水量和持水性量大,pH值接近7,没有明显的香气和滋味。
随着肉的自身分解酶的作用,肌肉组织中肌糖原、ATP开始分解,并产生乳酸、磷酸等酸性物质,使肌肉组织的pH值由原来的7下降到5.5~5.0。
由于肌凝蛋白的等电点pH值是5.4,所以当pH值5.5~5.0时肌凝蛋白质凝固,ATP的减少,导致肌肉纤维收缩,使肉品呈尸僵状态。
处于尸僵状态的肉品,其含水量和持水性明显下降,没有肉的香味,烹调加工不易煮烂,肉汤浑浊而缺乏风味。
此时的肉品一般不宜直接用作烹饪原料。
尸僵一般出现在宰后(夏季)1.5h,(冬季)3~4h左右。
(2)成熟作用。
肉的尸僵状态到达顶点后又开始软化下来,此时肌糖原仍继续分解产酸,肉品 pH值继续下降,肌肉中的结缔组织变得松软。
这时肉品逐渐变得柔软细嫩,含水量增加,有明显的香味和滋味,更易被消化酶分解,这就是肉的成熟过程。
经过成熟作用的肉,可直接用作烹饪原料。
在0~4℃环境温度下,肉品需5~7d完成成熟过程。
环境温度越高,成熟过程的时间越短,在成熟过程中产生的乳酸,具有杀灭某些微生物的作用。
同时,成熟的肉表层有一层干膜,可以阻止微生物的侵入并具有防止肉品干燥的作用。
一般4℃下存放10d也不会腐败变质。
(3)自溶作用。
成熟肉长时间在室温下保存,使肌肉原有温度得以保持,组织酶的活性继续存在,组织即便无菌也将导致组织“自溶”。
自溶使蛋白质进一步分解,其分解产物有的具有碱性,使pH值上升,为腐败微生物的繁殖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