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9.08 KB
- 文档页数:2
六年级语文下册《浣溪沙》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题浣溪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1课时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1.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程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诵读品悟、方法学习教学主线,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
通过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理解他在逆境中乐观旷达的积极心态。
教学辅助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揭示课题,对话诗人。
(设计意图:本环节介绍了苏轼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对词的写作背景和苏轼本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导入:“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课件出示)“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2.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3.我们要学的这首词是——《浣溪沙》。
《浣溪沙》是词的——词牌名。
苏轼用《浣溪沙》写了四十多首词,今天我们跟随着他来到清泉寺,品读他的词,感悟他的情。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浣溪沙》。
八年级浣溪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浣溪沙》这首词,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能够赏析词中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词中的画面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学习如何从诗词的意象和语言中领悟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美景图片)同学们,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笔描绘了春天的美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词——《浣溪沙》,看看词人在春天里有着怎样的感悟。
2、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作者的图片和简介)这首词的作者是晏殊,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的词风格含蓄婉丽,多表现悠闲的生活和对人生的思考。
3、初读诗词(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理解词义(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的意思。
(2)小组交流,互相答疑解惑。
(3)教师重点讲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词的含义。
5、赏析意境(1)引导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2)提问: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6、体会情感(1)小组讨论:词人在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词中的关键词句入手,体会词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浣溪沙晏殊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四章《宋词》,具体内容为晏殊的《浣溪沙》。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浣溪沙》的词牌特点、韵律美及意境;2. 领悟词人晏殊通过描绘景物所表达的情感;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浣溪沙》的词牌特点、韵律美及意境;难点:深入理解词人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相关资料、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怀,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浣溪沙》。
2. 新课内容展示:展示《浣溪沙》全文,让学生自读并简单介绍词牌特点。
3. 例题讲解:详细解析《浣溪沙》的词牌结构、韵律美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人情感。
a. 分析上阕:描绘春景,抒发离愁别绪;b. 分析下阕:借景抒情,表达人生感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教材中的其他词作,分析其词牌特点、韵律美和意境,进行课堂互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浣溪沙》2. 板书内容:a. 词牌特点:双调、四十二字、平仄韵脚;b. 韵律美:流畅、和谐;c. 意境:春景、离愁、人生感慨;d. 词人情感:离愁别绪、人生无常。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分析教材中另一首《浣溪沙》的词牌特点、韵律美和意境;b. 比较晏殊的《浣溪沙》与教材中其他词人的作品,谈谈你的感受。
2. 答案:a. (略)b.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浣溪沙》,使学生了解了词牌特点、韵律美和意境,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词人的作品,深入了解古代词坛的繁荣与发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并掌握《浣溪沙》的词牌特点、韵律美及意境”;2. 教学难点中的“深入理解词人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题目及答案;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中的“加强引导”和“提高文学素养”。
浣溪沙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苏轼的《浣溪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针对《浣溪沙》的教学设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的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词的内涵和艺术之美。
一、背景介绍和文化背景: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首先对《浣溪沙》的背景进行介绍,包括苏轼的生平背景、宋代文化背景以及《浣溪沙》的创作背景等。
通过了解这些背景信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词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浣溪沙》是一首七绝词,可以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和解读。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以及这些修辞手法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意象方面的作用。
三、词的主题和意义:通过分析《浣溪沙》的词意,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其主题和意义。
词中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如人生短暂、离别之苦、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等。
四、词的音韵和韵律:《浣溪沙》以其独特的音韵和韵律给人以美的享受,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韵律规律和音韵美感。
通过欣赏和朗读,让学生体验词的音乐美,培养他们对于词的审美能力。
五、与其他作品的比较和对比:可以将《浣溪沙》与其他苏轼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或与其他词人的作品进行对比。
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创作特点和风格,以及《浣溪沙》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六、创作实践和个人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浣溪沙》的理解和体验,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如写一篇与词意相关的散文或写一首与词风格相近的诗歌。
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浣溪沙》的个人理解和感悟。
以上是对于《浣溪沙》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路和角度,通过全面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朗读、创作等,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浣溪沙晏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晏殊《浣溪沙》的文学背景和创作意图。
2.掌握诗歌的形象思维、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形象思维、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分析和情感把握。
三、教学准备1.课文:《浣溪沙》2.教学课件3.教学参考书籍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介晏殊及其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浣溪沙》的题目,了解其词牌特点。
二、课文讲解1.逐句讲解《浣溪沙》的文本,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的形象思维,如“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音乐形象,“去年天气旧亭台”中的时空交错。
3.讲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如“夕阳西下几时回”的哀愁之情,“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奈之意。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作业布置1.背诵《浣溪沙》。
2.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浣溪沙》的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背诵诗歌的感受。
二、诗歌意境分析1.分析“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与酒的关系。
2.分析“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时光流转和物是人非。
3.分析“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哀愁之情。
三、诗歌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浣溪沙》的词牌特点,如词牌《浣溪沙》与诗歌内容的关系。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3.分析诗歌的音乐性,如韵律、节奏等。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诗词的审美价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浣溪沙》的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二、诗歌情感分析1.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无奈之情。
2.分析“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怀旧之情。
3.分析“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孤独之意。
三、诗歌创作背景分析1.讲解晏殊创作《浣溪沙》的历史背景。
《浣溪沙》教学设计《浣溪沙》教学设计(1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习《浣溪沙》。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古诗二、学习《浣溪沙》1、简介作者并解题——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
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1.全班齐读《浣溪沙》。
2.《浣溪沙》上阂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
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3.下阔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明确: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师补充: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晏殊《浣溪沙》优秀教案精选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自《中国古代诗歌选读》第8册,第3单元,第1课时。
教学内容为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浣溪沙》。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浣溪沙》的词意,体会晏殊词的风格特点。
2. 学生能够领悟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3. 学生能够运用诗词知识,分析并欣赏晏殊的词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理解《浣溪沙》的意境,体会晏殊词的风格特点。
2. 难点:分析晏殊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学生课本,《中国古代诗歌选读》,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宋代词曲,让学生感受古代词的魅力,引出本课内容。
2. 文学背景介绍:介绍晏殊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为学生学习《浣溪沙》做好铺垫。
3. 词句解析:分析《浣溪沙》的词句,讲解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4. 意境领悟:通过描绘景物,引导学生体会晏殊词中的情感。
5. 写作手法分析:讲解晏殊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6. 例题讲解:选取类似《浣溪沙》的词作为例题,分析其写作手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晏殊的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浣溪沙》晏殊景物描写情感抒发七、作业设计2. 作业答案:《浣溪沙》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晏殊的词风格清新脱俗,意境深远,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浣溪沙》,使学生了解了晏殊的词风特点,掌握了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部分学生对古代词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诗词素养的培养。
拓展延伸:1. 让学生收集其他宋代的著名词人作品,进行分析比较。
2. 组织一次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词的魅力。
3. 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古代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浣溪沙》晏殊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四册《浣溪沙》这首诗。
该诗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晏殊的作品,以清新脱俗、含蓄婉约著称。
教学时,我们将学习这首诗的韵律美、意境美以及晏殊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美;3. 领悟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浣溪沙》;理解诗文内容,体会意境美。
难点:领悟作者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一组描绘春天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2. 新课导入:介绍晏殊及其《浣溪沙》的背景资料。
3. 内容讲解:分析《浣溪沙》的诗意、韵律和修辞手法,讲解诗中的难点词语。
4.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浣溪沙》,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美。
6. 深入探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人生哲理,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浣溪沙》晏殊诗意:修辞手法:人生哲理:七、作业设计1. 请将《浣溪沙》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谈谈你对诗中意境美的理解。
2.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诗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句子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浣溪沙》,使学生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了他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领悟到人生哲理,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拓展延伸:邀请语文老师进行讲座,介绍晏殊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学家。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古代诗词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浣溪沙》晏殊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细节需要特别关注。
这些细节对于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诗至关重要。
晏殊浣溪沙精品教学设计优秀6篇浣溪沙篇一一、学习目标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二、学法指导学生先在查阅资料和借助书下注释的基础上理解本词的大意,再通过重点字词和关键句子的讲解,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内容1、根据前一节课中学过的有关词的知识,回答这首词从字数和结构上分类分别属于和。
2、你对作者晏殊了解多少?他在写这首词时的境况和心情是怎样的?晏殊是时期的词人,《浣溪沙》是词的,它选自。
3、学有潜力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下一部分中出现的问题。
四、课堂学习重点内容(1课时完成)1、作者和词作的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
《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
《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片(也叫上下两阕),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
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逝的伤感。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2、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一首。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无可奈何:不得已。
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
香径:花间小路。
徘徊:来回走。
晏殊《浣溪沙》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第四单元《宋词》章节,详细内容为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通过对词作品的内容、情感、韵律等方面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宋词的艺术特点,感受词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浣溪沙》,理解词中的意象、意境,把握词的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对词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晏殊词作中的忧愁、思念之情,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作品中的意象、意境理解和把握;词的韵律特点分析。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浣溪沙》,体会词人的情感;分析词作品的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文学》辅导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词的世界,激发学生对宋词的兴趣。
2. 朗读:学生集体朗读《浣溪沙》,感受词的韵律美,教师指导并纠正读音。
3.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词作品的内容、情感、意象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
4. 分析:小组合作,分析词的韵律特点,讨论词作的艺术特色。
5. 例题讲解:结合实践情景,讲解如何鉴赏词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词作品鉴赏练习,教师点评并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2. 内容:词人:晏殊意象:落花、夕阳、故人、离愁韵律特点:上片四句、下片四句,共八句,平仄韵脚交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浣溪沙》中的意象,并谈谈你对词作品的理解。
意象:落花、夕阳、故人、离愁理解:《浣溪沙》通过描绘落花、夕阳等意象,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以及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对词作品的理解程度。
《浣溪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包括词牌名、词的句式、押韵等。
2、引导学生理解《浣溪沙》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诵读和赏析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意思,感受词的意境。
(2)体会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1)理解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引导学生学会赏析词的语言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古代诗词的图片或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古典文化的氛围,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一种文学体裁叫做词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浣溪沙》。
”(二)了解词的基本知识1、介绍词的概念和特点,如词牌名决定了词的格律和字数,词通常分为上阕和下阕等。
2、以《浣溪沙》为例,讲解词的句式、押韵等方面的知识。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内涵。
(四)诵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词的韵律之美。
(五)理解词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的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3、教师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等。
(六)赏析词的意境和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词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探讨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情感,是悲伤、感慨还是豁达?(七)探究词中的人生哲理1、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一哲理的理解和感悟。
(八)拓展延伸1、展示其他词人的《浣溪沙》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2、要求学生根据词的意境,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
(九)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词的知识、《浣溪沙》的词意、意境、情感和哲理。
晏殊《浣溪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2)理解《浣溪沙》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晏殊的生平和创作风格;(3)分析《浣溪沙》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境、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浣溪沙》;(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晏殊的思想感情,体会友谊的可贵;(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文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2)理解《浣溪沙》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晏殊的生平和创作风格;(3)分析《浣溪沙》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浣溪沙》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2)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浣溪沙》的教学内容,了解晏殊的生平和创作风格;(2)收集相关资料,如诗人生平、作品鉴赏等;(3)准备教学课件和道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浣溪沙》,了解作品背景;(2)搜集与晏殊相关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风格;(3)准备课堂讨论和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晏殊的生平和创作风格;(2)引导学生关注《浣溪沙》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朗读《浣溪沙》,感受韵律美;(2)引导学生逐句翻译,理解诗句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浣溪沙》的意境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友谊的可贵;(2)分析《浣溪沙》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境、修辞等。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浣溪沙》。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浣溪沙》;2. 写一篇关于《浣溪沙》的鉴赏文章,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晏殊的其他作品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浣溪沙》教案《浣溪沙》教案(15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浣溪沙》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浣溪沙》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古诗词,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难点: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
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
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步骤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1.课前听歌曲《但愿人长久》,复习词这种体裁2.读词牌名,猜词牌名,引出《浣溪沙》“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或作“纱”。
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3.复习朗读学过的晏殊的两首《浣溪沙》,感受词中的淡淡哀愁。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词牌名,初步了解“浣溪沙”这一词牌名的朗读基调)二、提出朗读要求,初读全词1.指导书写作者“苏轼”。
2.交流有关苏轼的生平资料。
3.根据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4.整体感知读准字音,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提示学生把小注读进去,从小注中猜一猜词的写作背景。
通过朗读,感受词的上阕和下阕的不同之处。
并用朗读体现出来。
5.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朗读是诗歌教学的基础。
出示朗读要求,学生可以循序渐进,逐步读出韵味。
)三、想象激情,再现诗情画意1. 读读词的上阙,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好,那么请你把看到的听到的,简要地写下来吧。
生个别展示:用自己的话翻译景色描写。
苏轼《浣溪沙》教案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
(2)理解《浣溪沙》的创作背景,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苏轼的诗歌风格,了解宋代词的发展概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浣溪沙》。
(2)学会欣赏苏轼的词作,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体会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苏轼的词风及宋代词的发展概况。
三、教学难点:1. 诗句的翻译和解析。
2. 苏轼词作中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浣溪沙》全文。
2. 参考资料:苏轼词作选集、宋代词发展概况、诗歌鉴赏方法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引导学生进行互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及其词作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浣溪沙》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浣溪沙》,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析苏轼的词风,了解宋代词的发展概况。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2)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背诵《浣溪沙》。
(2)写一篇关于苏轼词作赏析的文章。
(3)调查了解宋代词的发展历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浣溪沙》教案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
(2)理解《浣溪沙》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浣溪沙》的诗歌结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浣溪沙》。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浣溪沙》的诗歌内容及其意义。
2. 《浣溪沙》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浣溪沙》中重点字词的解释和运用。
2.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浣溪沙》的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制作相关课件,展示诗歌创作背景、作者简介等。
3. 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学习。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浣溪沙》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浣溪沙》,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浣溪沙》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详细讲解《浣溪沙》的诗歌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典诗词。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浣溪沙》的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教师总结,强调诗歌主题思想的内涵。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浣溪沙》。
7. 课后拓展(1)推荐相关苏轼的诗词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文学成就。
(2)组织诗词比赛,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总结。
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