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经济学
- 格式:ppt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16
有趣的经济学现象——爱情经济学分析有趣的经济学现象——爱情经济学分析学习完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部分的内容,它的数理分析与经济现象的结合促使我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产生兴趣,分析了从日常的生活消费到市场商品价格的变动等现象,觉得经济学在生活中确实无处不在。
后来,我又查找了一些书籍和网上资源,对一些比较有趣的经济学现象进行了解,当看到“爱情经济学”的字眼时,感到很有趣,于是在此进行讨论(部分引用网上内容)。
出色的经济学家,长于数理分析的居多。
但也有不少顶尖高手,却很少使用高深的数学工具。
他们的灵感和贡献,主要来源于丰富的直感、敏锐的观察以及对理论的深刻理解。
初学西方经济时,觉得它的数理部分很能说明问题。
总觉得文字叙述拖泥带水,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枝蔓,模糊了理论的逻辑脉络,甚至使理解更加困难。
不如数学表述直接触及核心,几个公设与定理,三下五除二,便把经济学理论中精巧严密的逻辑结构,毫无遮掩地呈现在你的面前。
直到自己尝试着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时,才发现,真正的经济学思维,不可能只从数理模型中学到。
今天的经济学,大不同于以往,早已不局限于传统的经济生活领域,而是要用经济学逻辑,去理解人类行为,包括非经济行为。
近三十年来,经济学家们不断跨越经济学的地界,攻入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的世袭领地,但是经济学理论性质和适用范围必定有其局限性。
《价格理论》里面举的一个例子,很能说明此点。
在美国,经常有圣诞礼物基金一类组织,参加者每月存入固定数额的钱,不计利息,到圣诞前取出累积本金或等值的礼物。
有人就问了,有钱不放在银行吃利息,明显是非理性和不经济的。
你经济学能够解释这种行为吗?斯蒂格勒回答说,此处人们宁愿经济上吃点亏,原始动机究竟是什么,实证经济学并不感兴趣。
也许人类天生就有意志薄弱的毛病,有些人就喜欢有个东西来约束他们,以防自己大手大脚不守计划留不下礼物钱。
如此种种,就让社会心理学家去解释吧。
经济学关心的是,给定人们的原始动机,经济机会倘若发生变动,人们的行为会随之作何改变?比方说,利息率提高,人们存进礼物基金的金额,会如何变动?变动幅度多大?再如收入增加,或个人信用额度扩大,又会产生什么影响?等等。
爱情的经济学分析之一:维持婚姻稳定的经济理论分析为什么当初花前月下的海誓山盟,要不了几年就变成“老婆是别人的好”呢?据有项调查说爱情的激情只能维持18个月,甚至有心理学家说热恋只能维持30天,之后将趋于平淡。
经济学认为边际效用服从递减规律。
所谓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后所获得的额外的满足程度,在其他商品的消费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不断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会带来更大的效用。
但当消费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不断增加这种商品的消费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会逐渐下降,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婚姻生活是爱情的延续,男女双方结婚会带来诸多的收益。
从这种收益中获得的满足程度也就是爱情消费者的效用了。
随着婚姻时间的延续,对特定对象---妻子或丈夫的爱情的消费越来越多,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逐渐递减,最终边际效用趋向为零。
所以对大多数夫妻来说,不进行自我调适,这种效用递减会给婚姻生活带来危机。
要维持婚姻的稳定较为简单,但要增强婚姻所带来的效用却不容易。
维持婚姻的稳定,只要提高离婚的成本大抵就可解决一二。
一增加婚姻的沉没成本。
子女大概是婚姻生活中最大的沉没成本了,对子女抚育费用越多,花费心血越多,感情越深,沉没成本越大。
所以大多数“二奶”都希望能给对方生个儿子,以增加对方“背叛”自己的成本。
当然,对于妻子来说,最大的离婚成本莫过于逝去的韶华。
不再年轻的妻子一般会在再婚市场上成为低档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般情况下,中老年夫妻中首先提出离婚的往往是丈夫,法院在财产分割时也会更多地考虑女方。
二是提高财产约束,签订财产契约是个好办法,夫妻之间财产关系越明确,离婚的成本就越低,共有的不可分的财产越多,离婚的成本会越高。
特别是离婚的过错原则使得有过错的一方在离婚时要付出更大的会计成本,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这也是在做离婚成本分析时不得不考量的因素。
当然,对于像罗纳尔多这种日进斗金的人而言,与情人分手所造成的损失往往小于给他带来的收益,财产约束对他无效。
经济学论文爱情经济学经济学论文:爱情经济学在当代社会中,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经济活动领域。
人们开始关注经济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其中之一就是爱情领域。
爱情经济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旨在探讨爱情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爱情经济学的定义、原理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爱情经济学的定义爱情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爱情与经济学之间关系的学科,其目的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析爱情的本质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爱情作为一种人类情感,也有着经济层面的考虑。
在爱情关系中,涉及到资源的分配、交换、选择等经济活动。
二、爱情经济学的原理1. 市场理论市场理论是爱情经济学的核心原理之一。
根据市场理论,爱情关系中的人也像市场经济中的买家和卖家一样,根据个人利益进行选择和交易。
在爱情经济学中,爱情被视为一种商品,个体在选择伴侣时会依据自身条件和对方提供的资源进行交换。
2. 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理论是爱情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
交易成本指通过交易来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等成本。
在爱情经济学中,个体在选择伴侣时会权衡各种交易成本,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交易对象。
3. 资源匹配资源匹配理论认为,在爱情关系中,个体会倾向于选择资源相匹配的伴侣。
资源可以包括物质财富、社会地位、教育背景等。
这种资源匹配可以带来经济上的互补效应,并有助于提高个体和家庭的福利水平。
三、爱情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 婚姻市场爱情经济学在婚姻市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婚姻市场中,个体通过各种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伴侣,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了伴侣的选择结果。
通过研究和分析婚姻市场,可以了解不同因素对婚姻和家庭稳定性的影响。
2. 决策制定爱情经济学对决策制定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爱情关系中,个体需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标做出决策,例如选择是否结婚、何时要孩子等。
爱情经济学可以帮助个体了解到不同决策对经济和生活的影响,并辅助制定相应的决策。
3. 资源分配爱情经济学也涉及到资源的分配问题。
爱情的经济学分析爱情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情感,也是人类最为珍视的情感之一。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经济学分析中,爱情不仅是一种情感,它也是一种生产力和消费品。
首先,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爱情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在许多领域,比如音乐、文学、电影等,爱情常常是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
一些著名的作家和艺术家,比如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和肖邦,他们的创作灵感都来自于他们的爱情经历。
另外,爱情也可以激发人们的创业精神。
许多创业者都是因为对自己的伴侣有所期望和责任感而努力创业。
这种责任感和愿望也成为他们实现创业梦想的动力。
其次,从消费品的角度来看,爱情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的市场消费品。
在某种程度上,爱情也成为了一种商品,它可以被买卖,也可以被用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例如,情人节送礼、订婚戒指、婚礼等都是与爱情有关的消费品。
此外,一些服务业也是与爱情相关的市场。
比如婚姻介绍所、情感咨询等,这些服务提供商也从爱情市场中获得了很高的收入。
在这个过程中,情感的经济学分析与爱情的商业化密不可分。
商业化的爱情完全可以看作是一个行业,它以“恋爱经济学”为出发点,以切入口拿捏好爱情,让它成为一种商业化的消费品。
商业化的爱情市场不仅繁荣,而且已经发展为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和服务行业。
最后,虽然爱情在经济学上也有着自己的作用和影响,但爱情始终是一种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珍贵情感。
经济学分析只是从一种角度来看待爱情,而并不能代替爱情真实的内涵和意义。
总之,爱情的经济学分析虽然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揭示爱情在市场中的作用和影响,但在现代社会的商业化过程中也可能会失去其真正的情感意义和价值。
因此,我们需要在商业化爱情的同时,依然尊重真正的爱情,并努力保持对它的珍视和敬重。
经济杂谈爱情是感性的,经济学是理性的,两者看似不搭界,但实际上爱情中确实存在着许多经济学的现象,值得人们品味。
一、理性恋爱者类似于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的定义,我们可以将理性恋爱者定义为:爱情生活中抽象的一般的人,他或她的本性也可以被假定为是利己的。
不过这种“利己”指的是以满足自身的情感、生理、心理需要为前提的。
“恋爱者”在一切爱情活动中的大多数行为都是合乎理性的,即都是以利己为动机,时刻在寻找对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爱情。
不过实际生活中的恋爱者在追求自身情感效用最大化时,并不一定会像经济人那样力图成本的最小化,因为爱情有时候是盲目的、疯狂的和不理智的,有时为达目的,人们可能会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一切代价。
比如,有些男士在追求某个他所钟情的女士时,会不惜一切代价,极尽所能来投其所好,以赢得她的芳心。
二、信息不对称与失恋和失恋率爱情市场是一个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充分的市场,即总是存在着“单恋”、“暗恋”或者是有些人找不到异性恋爱对象的现象。
正如劳动力市场总是存在着失业者一样,爱情市场上也总是存在着“失恋者”。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失恋者”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失恋者”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日常生活中的失恋者一般是指诸如被恋爱对象所抛弃等的恋爱不成功者,我们姑且将其称为狭义的“失恋者”。
而我们这里的“失恋者”的定义则要更为广泛一些,也可以说是广义的“失恋者”吧。
我们将它定义如下:渴望爱情但尚未找到自身认为较理想的恋爱对象的人。
可见,除了上述的狭义“失恋者”以外,它还包括“摩擦性失恋者”和那些找不到异性恋爱对象的人。
劳动力市场中失业的原因有经济不景气、劳动者自身学历过低或自身劳动技能不够等;而爱情市场中造成失恋的原因则相对来说要更为复杂一些,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自身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的男孩、女孩步入大龄了都尚未找到理想的对象,而一些在各方面都很平常的人的身边却总是不缺乏异性朋友,他们总是能较早地恋爱并走向结婚的殿堂。
爱情的经济学分析一.爱情的风险性爱情会带给我们很大的收益,比如说一生的幸福。
根据投资学的理论分析,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
就好比投资证券,国债的风险最小,当然收益也最小;股票的收益很大,风险也很大。
风险和收益永远是成正比的,因此爱情是一种高风险投资。
市场出现大行情,大发展之际,越有可能孕育着更大的风险。
一个人在进行投资之前,必须掂量一下自己究竟有多少资本,投入和回报会不会成比例,也就是说盈利的可能性。
还必须清楚面对风险自己究竟有多少承受能力。
二.爱情投资理论不要把爱情想象成无私的付出,任何人的付出其实都是一种对对方的投资,把对方看成一个项目。
一个男人追求一个女人,就是这个男人对女人的投资,女人对他来说是一个诱人的项目,也可以说是潜力股。
投资,从经济学角度理解就是牺牲或放弃当前可用于消费的价值以换取未来可能更大价值的一种经济活动。
对爱情的投资,男人可以是金钱,学历,地位,前途,相貌……女人可以是相貌,青春……现在越来越少的人会用真感情来下注。
但只要是投资,没有人不希望它亏本的。
假如投资一个人会给你带来幸福,或者说带来某种程度上你想要的满足,甚至是欲望,那你的投资就产生回报了。
如果她拒绝了你的请求,那么你所投入的东西都会血本无归。
投资可分为短线投资,长线投资和中线投资。
One night stand是短线的投资,如果时间跨越到结婚生子,则是长线投资。
根据不同的项目类型来计划自己的投资方式。
两个人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因为双方都能满足对方的需求,因此是否具备满足对方需求的能力是爱情投资能否成功的关键。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可分为三个不同类型:精神满足型、感官满足型和功利满足型。
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需求的,只不过不同的人看重的东西不一样。
只有当对方认为你能满足她的需求她才会对你投资。
三.理性的投资买股票不能把你所有的积蓄都投资进去,只能在你的资金满足你的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还有较多盈余时,你才能够将一部分的盈余去投资买股票。
用经济学分析爱情用经济学分析爱情爱情这东西完全可以用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两情相悦的爱,那可以算是经济学上所谓的正常运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每付出一份精力,则相应得到回报。
而单相思呢?一方大量投入,一方无动于衷。
付出大于回报,那种巨大的反差,在经济学上也有定义:边际效应递减规律。
简单的讲,就是满足程度,得到的越多,感知的满足程度和反应程度就越低,直到锐减至钝化和排斥。
就象饿了吃饭一样,饿的时候吃的香,可吃的越多就越没有好感觉了。
所以,单恋开始可能有感动,到了最后那种感觉只会越来越淡,所以,失恋再所难免。
关于失恋,在经济学上也可以算是淘汰出局了。
但在经济学上也有一种概念:叫机会成本,即失去了一次机会,又获得了新的一次开始。
前一个机会就是后一个机会的成本,失恋的原因千万种,归纳理解,都算不当投资。
为爱情弄得焦头烂额的,机会成本很少,甚至是负值。
如同在股市下跌的时候炒股一样,收益好小,而转化投资却又大获利,这又无形引发了经济学的另一重要原则利益最大利原则。
每个人都希望用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收益,而失恋就是在亏本的状态下换取新天地,失去不爱你的,得到很爱你的,那么收益可谓巨大;反之,则相反,失去最爱你的,要再想获得这样的甚至超越的,可能性会减小,那付出的机会成本就必然大了。
再者,感情中的门当户对,男才女貌则符合经济学上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谈恋爱,则算是产品推销,以最大限度的引导让人接受。
热切时,如股市“牛市”,春风得意;失恋后,好比破产般黯然神伤。
感情的起落如股市,不稳定性让人不安,于是产生了一种制度叫婚姻。
好的婚姻,卖进买出收支平衡,一些小波折也是有惊无险。
而差的就不一样,入不敷出,起伏不定,婚姻成了一种制约,一心想的是如何“解套。
”再购“新股”,重焕生机。
也有别样原因解不掉的,那势必要改变以往,实现“重组。
”天地一杆秤,称称爱几斤。
余下有几何。
爱情行为的经济学分析爱情行为的经济学分析按照西方“经济人”理论,个人从事活动的动机是自利的,这种自利行为根源于个人自身内在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动因。
“经济人”能够根据具体的环境和自身经验判断自身利益,使自己追求的利益最大化。
这个定义似乎已经表述得很清楚了,然而,对“利益”一词却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
人们总是习惯性把其的片面理解为财富、收入、利润等物质收益,而没有考虑到精神层次上的愉悦。
近年来,西方学者对经济学的研究有了进步,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学者认为,“经济人”追求的是效用的最大化,不仅仅包括物质的效用,也包含心理上的效用。
这种效用主义在解答“爱情”这个千百年来一直困绕着大家的问题上也有着理论上的突破,于是本文提出了“爱情经济学”----综合效用说。
该学说认为,人并不是唯利是图的,而是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
一个人的得失由三部分相加而来:行为本身的得失、公众对他的行为判断的得失以及精神满足感的得失。
其中“精神满足感”是指来自于道德或者某种精神上的欣喜感,与他本人行为付出程度成正比。
举例来说,一个恋爱中的人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经营爱情,而这种行为基本上是没有物质上的收益的。
对他的这种行为,纯粹从物质的角度来看,不难得出人的爱情是一种是非理性的非“经济人”行为。
然而,并非如此。
仅仅从这一行为本身的得失来讲,效用为负。
因为这样意味着他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但是公众可能会对认为他是一个正常的人,不会怀疑他有其它心理或生理上的疾病。
因此“公众对他的行为判断得失”这一项效用大于零。
再就是他本人在恋爱的过程之中,他的精神层面得到了愉悦与满足,“精神满足感”这一项远远大于零。
因此,对于他来说,三项相加总的效用大于零。
因此他的行为选择仍然是理性的、经济的。
这样,以能够满足“经济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前提。
精神满足感创造性的运用于爱情行为之中,使得经济学中的“金科玉律”----效用最大化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经济人”追求的效用不再仅仅限于利润、财富,而且包含了满足感、道德等以前被人们视为精神层次的“非理性”行为的内容。
关于爱情的经济学分析一、爱情市场从男女双方角度来看,倘若将爱情看做一种经济现象,它反映的是爱情需求与爱情资源的一种优化配置。
恋爱者本身既是爱情产品的生产者,同时又是它的消费者,因而爱情市场是最原始的物物交换市场。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爱情市场也会出现货币的身影,这种情况另当别论。
爱情的资源属性体现在诸多方面,包括资源提供方即爱人的外表、性格、年龄、工作、收入、地位、健康度、性能力以及家庭观念等方面。
一个人能提供的爱情资源,可以看做是这个人生产的社会产品,那么其产品的价值必然具有差异性,因为首先人的长相就有差别。
当然,外表的差异与社会地位和工作收入的差异相比,其权重比明显要低得多。
爱情资源的稀缺性是对于少数人而言的,在某些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以及整体优势明显的人,才是爱情市场的抢手货。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能提供的爱情资源都是同一价格水平的低档商品,不具有竞争力。
因而,当一个人有钱、有权之后,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人投怀送抱,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二奶和小三。
爱情的需求属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生理上的需求——性;二、心理上的需求——情感,三、物质上的需求——生存和发展。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这三种需要是永恒的,是一种刚性需求,由此可见,爱情的需求弹性指接近数为零。
不过,也不排除少数出家当和尚或者修女的人出现。
爱情的需求是刚性的,这就为追求者提供了机会。
但是,爱情市场是不公平的,因为谈恋爱总要有先开口的主动追求者,而被追求的人往往又都是比较优秀的,面对追求者的殷勤他们经常挑三拣四甚至不予理睬,因而爱情市场是卖方市场,并且卖方对于自身的价格拥有定价权。
但是,爱情的价格是不断变动的。
首先,爱情本身的价值是不断变动的,因为首先一个人的年龄就是在变动的;其次,市场需求是在变动的,因为一个人的追求者随自身年龄和要求的增长而递减。
所以,无论卖家对自身的定价有多高,爱情交易都必须在一定时间段内完成。
如果眼光太高,那么很可能会使大家望而却步,优势很可能变成劣势。
“爱情经济学”术语解释生活在高消费城市的女人与占据群鸟栖息地的鸟雀在追寻爱情的时候有惊人的相似。
原来,鸟雀在追寻爱情的时候,由于动物密集地区的自然资源有限,雌鸟本能地都会寻找有能力“供养”她们及后代的异性。
而根据研究世界多个大城市男女的征婚广告也不难发现,那些来自高消费地区的女性,比如纽约、巴黎、上海等等,她们的征婚条件都包括“经济收入稳定”、“专业人员”、“聪明能干”等。
虽然明白了爱情是关于选择的科学,烦恼还是会接踵而来:为什么身边的男人总不能叫我满意?为什么爱情总叫人进退两难?“爱情经济学”必懂术语一:选择成本(Alternative cost):如果以最好的另一种方式使用的某种资源,它所能生产的价值就是选择成本,也可以称之为机会成本。
任何选择都是有成本的,就像小时候,妈妈问你星期天是去植物园呢,还是去动物园,虽然这两个地方你都特别想去,但妈妈只允许你挑其中的一个—这就是出现在生活里的选择成本。
爱情当中的选择成本是怎样的呢?简单说,你爱上一个小伙子的选择成本,就是你放弃了所有已经出现或者还没有出现的爱你或者你爱的小伙子。
在爱情的取舍方面,女人都是贪心的。
越来越多的未婚女性在婚姻面前摇摆不定,其实是因为她们觉得她遇到的那个男人还不够让人满意,她们不愿意放弃那些将要出现的诱惑。
她们希望更多的体验和征服,希望自己选择的那个男人身上能够集中她们选择成本中所有男人身上的优点,惟独这样,她们才不会后悔。
要避免这些烦恼,爱情经济学告诉女人的是:要在选择对象上下工夫,尽可能多地增加你对对方的了解,减少信息不对称。
恋爱对象的身份、地位、财富、容貌、健康、年龄、修养都是你必须考虑的,选择综合得分最高的那一个。
他的综合得分越高,你的选择成本越低,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那一瓢就得是最甘甜的。
“爱情经济学”必懂术语二: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
《爱情经济学》投资有风险,恋爱需谨慎。
恋爱其实就是一种投资,它需要你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有人为爱呕心沥血,始终呵护自己喜欢的人;有人把恋爱当把戏,只是用它来排除内心的寂寞,或者是用它打发时间。
我们怎么对待自己的恋爱,我们有什么样儿的恋爱,往往取决于我们对恋爱的投资。
但我们的投资存在风险。
我们有些人为情所困,有的人甚至殉情,这世上为情所困的不在少数。
我们有些人在不该恋爱的时候恋爱,在不该恋爱的地点恋爱,结果没什么结果。
我们也有些人恋爱后结婚,结婚后不久离婚了,感觉他们彼此不太适合。
他们其实是没有太注意恋爱的风险,是投资投得不对,或方向不对,也或是盲目投资。
这样的投资,带来的必然是很少的收益,或是零收益,甚至为负收益。
没投好资,何谈收益呢?那么,怎么面对我们的恋爱存在的这些风险呢?我想,我们应该谨慎,谨慎恋爱。
我们应该在恋爱之前想一想,我们应该怎么投资?投多少?这个恋爱值得我们这样投资吗?时常抱着一颗谨慎之心,多问几个这样的问题,我想恋爱就不会那么的盲目,那么的麻烦了。
信息不对称,了解很重要。
我们恋爱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说,闹一些矛盾,恋爱过程中感觉他(或她)不够好等等。
这其实是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结果。
我们不可能完全的了解和掌握一切信息,也不可能对某个人彻底的了解,这是由我们的认识水平决定的。
恋爱中,我们常常认为对方很优秀,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重对方的优点。
而在相处久了之后,我们才发现对方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很多我们都不愿看到的地方。
为什么不在恋爱之初多了解一下对方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多分析一下呢?好像人与人之间总要藏一些什么的,恋爱也不例外,双方也几乎藏了些什么。
我们往往因看不清对方而导致我们的恋爱不是那么的美好。
我们大多都喜欢在恋人面前展现自己的美,而我们的恋人也喜欢这一做法,由此,我们彼此都在恋爱中迷失了自己。
所以啊,我们在恋爱的时候,应该多了解对方,多分析。
对方是不是适合自己的?他(或她)真的喜欢我吗?我到底喜欢他(或她)哪一点?多问问,多想想,多分析,多了解,多掌握信息,我们的恋爱就不太可能有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