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10
中外教育管理史详细复习资料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管理1.夏学校的名称序、校;商宗、学。
学在官府即学术被官方垄断,民间无学。
2.学在官府的成因:当时奴隶主阶级垄断者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文化教育自然为其所垄断,所有的教学工具都为其所占有,同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发展低,无力供养,也不许要为官者以外的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在民间普及教学所需的“书”和“器”。
3.用士养士制度的含义性质管理特点:在社会激烈变革的时候,各诸侯逐渐认识到人的智谋和才能的特殊作用,为了争霸称雄,他们冲破世卿世禄制度,争相用士养士,委以重任等,使得社会上的许多人纷纷改行从学。
4.稷下学宫的学生手则的名称和主要内容:《弟子职》学生要虚心受教,尊重老师;饮食起居要有良好的习惯,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有修养;规定学生学习的规则。
5.官学衰败私学兴起的原因:奴隶制官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为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又由于诸侯的用士养士,使得社会上许多人改行从学,是私学产生了广泛的生源。
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估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治国安邦中将发挥重大作用有了明确的认识,于是各家各派纷纷创办学校授徒讲学,从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6.先秦儒家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关于教育对象上倡导有教无类;学制上设计了“家有孰、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的蓝图,并提出了一个九年制大学教育的计划;视学上提倡帝王要亲自视学,并主张教育行政要有视学制度;教育管理思想上主张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尤其要重视“仁”的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在教学的常规管理上儒家主张重视入学教育,懂得尊师重教;在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上儒家主张注意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知识的学习相辅相成,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等因素因材施教,要注意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师管理上,教师要充满仁爱之心,做到言传身教。
中国部分第一章先秦时期1.夏朝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名称有(序)和(校)商朝除继承已有的(庠)和(序)外,有创设了(瞽宗)和(学)2.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是夏、商和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
即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五学。
学在官府主要表现为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3.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
这些教育内容体现出西周的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的特点。
4.六经;儒家主张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尤其要重视仁的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
内容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5.有教无类:是儒家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
针对当时奴隶制教育的等级性,主张要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6.稷下学宫:是齐国在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
各派师徒汇集于此,自由讲学,相互研讨,从而使这个养士之所又成为一所学术水平高、研讨气氛浓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次相授受是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他们分别去教其他弟子,这样可以二传、三传甚至更多,这种教学方式叫做“次相授受”。
7.西周教学内容的特点西周继承和发展了夏、商的教育,形成了以“六艺”为主的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相当于政治伦理课程,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和宗教礼仪等。
乐是与礼的教育密切配合的教育内容,主要起到精神陶冶的作用。
射和御为军体训练。
书、数为传授语言文字和科学文化知识的课程。
西周以“六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讲求文武兼备,重视礼乐道德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这是西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教育上的体现,也是对教育的要求。
8.西周视学制度和选贤贡士制度的教育管理功能视学包括两种,一是天子象征性的视学,以示尊老敬德,重视教育。
二是督导性的视学。
隔一年进行一次,每次视察的内容都包括德行和道艺,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而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提高考查的标准,以督促、引导学生的学习。
中外教育管理史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一夏商西周教育管理体制有何特点:学在官府是这时期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由我国奴隶社会特点决定.六艺:是西周时期主要教育内容:肉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巨子:我国古代春秋战国墨家私学领袖的称谓。
下代巨子由上代指定。
门徒要绝对服从于巨子。
先秦儒家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等。
1文教政策思想(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关于教育对象思想(有教无类)。
3关于学制的构想(九年制大学)。
4关于视学制度5教育教学管理思想。
6教师管理思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及历史必然性:最直接表现是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
必然性:1奴隶制官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体要求。
2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
3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评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私学是如何进行管理的?:1招生原则(有教无类)2教学管理(启发诱导研讨)3经费管理(诸侯馈赠)墨家管理思想及管理特点:1文教政策思想(培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兼士或贤士)2关于教育内容,重视知义为正的道德教育而且重视生产劳动知识与技能自然科学知识教育。
管理特点:1培养目标2教育对象与招生原则3教学管理4组织管理制度稷下学宫的管理特点:稷下学宫是战国时齐国在都城临淄门之下设立的一所高等学府。
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独具特色,属官学性质,但讲学研讨由私人主持。
办学原则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原则。
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遵守行为规范有全面详细规定。
《弟子职》是我国最早的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
1要求学生虚心求教,尊敬老师。
2要求学生饮食起居有良好习惯3规定学习的规则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秦代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文教政策:1书同文2行同伦3设三老以掌教化4禁止私学焚书坑儒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察举制:汉代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
一夏商西周教育管理体制有何特点:学在官府是这时期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由我国奴隶社会特点决定.六艺:是西周时期主要教育内容:肉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巨子:我国古代春秋战国墨家私学领袖的称谓。
下代巨子由上代指定。
门徒要绝对服从于巨子。
先秦儒家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等。
1文教政策思想(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关于教育对象思想(有教无类)。
3关于学制的构想(九年制大学)。
4关于视学制度5教育教学管理思想。
6教师管理思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及历史必然性:最直接表现是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
必然性:1奴隶制官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体要求。
2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
3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评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私学是如何进行管理的?:1招生原则(有教无类)2教学管理(启发诱导研讨)3经费管理(诸侯馈赠)墨家管理思想及管理特点:1文教政策思想(培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兼士或贤士)2关于教育内容,重视知义为正的道德教育而且重视生产劳动知识与技能自然科学知识教育。
管理特点:1培养目标2教育对象与招生原则3教学管理4组织管理制度稷下学宫的管理特点:稷下学宫是战国时齐国在都城临淄门之下设立的一所高等学府。
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独具特色,属官学性质,但讲学研讨由私人主持。
办学原则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原则。
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遵守行为规范有全面详细规定。
《弟子职》是我国最早的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
1要求学生虚心求教,尊敬老师。
2要求学生饮食起居有良好习惯3规定学习的规则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秦代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文教政策:1书同文2行同伦3设三老以掌教化4禁止私学焚书坑儒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察举制:汉代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
六艺——我国夏、商、周三代时期的教育。
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经——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教学教材。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次相授受——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他们分别去教其他弟子,这样可以二传、三传甚至更多,这种教学方式叫做“次相授受”壬子一癸丑学制——我国近代的一个教育制度,1912年7月,教育部召开中央临时教育会议讨论教育政策和改革措施等重要问题,是资产阶级改造封建教育的一个重大胜利,也使新学制的创立有了灵魂和理论依据,1912年9月3日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称“壬子学制”。
宫廷学校——古代埃及的一种学校。
是古埃及王宫为了培养王子、王孙办的学校书吏学校——古代埃及的一种学校。
是以培养书吏为目的的学校骑士七艺——一种封建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
即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人文主义——一种以“人性”的解放为中心的人性论的世界观,它肯定颂扬人的一切,在一切领域中都贯彻“抑神扬人”的原则。
实际上是贬低封建统治的权威,提高资产阶级的地位双轨制——近代国民教育运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贫民教育与历史悠久的贵族教育。
因为这两种教育的发展特点不同,更是因为两种教育各自为政,所以称之为双轨制导生制——18世纪90年代在英国和印度创造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
它是一种由教师向导生施教,导生在转教其他学生的方法新教育联合会——新教育联合会是应欧洲新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对促进各国新教育的发展的一个国际性教育组1、学在官府:是夏、商和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
又称“学术官守”,即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
主要表现为管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
这些教育内容体现出西周的教育还有知识和能力兼求的特点。
3、有教无类:是儒家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
针对当时奴隶制教育的等级性,主张要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填空1教育管理一般指对教育进行管理和教育过程中的管理2、武帝时逐步确立了以察举为主的取士制度。
3、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朝廷为博士置弟子50人是汉太学建立的标志.4、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在教育史上具有开专科学校先河的意义5、汉代的私学有初级程度的蒙学和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启蒙阶段的教育主要在私学里进行.承担这一阶段教育的私学主要是书馆和乡塾.广为流传并留下来的只有元帝时史游作的《急就篇》6、从汉代以后,每年州举“秀才”郡举“孝廉”,历代沿袭,成为固定的选士制度。
7、西晋时期,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设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
8、惠帝时规定五品官以上子弟如国子学,六品以下子弟入太学。
9、最早专门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颜氏家训》。
作者颜之推10、南北朝时周兴嗣《千字文》是有影响的蒙学课本。
11、隋炀帝大业三年(606年)始置进士科。
标志着科举制的建立。
12.至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建立。
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是生徒和乡贡。
他在中国历史上推行了1300年之久。
13、隋唐时期,主要由礼部兼管教育。
14、⑴中央官学由国子监具体管辖,设国子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
从此,我国中央官学有了专门的行政机构和行政长官。
⑵地方官学归地方政府直接管辖,具体的主持者为长史。
15.唐代礼部是中央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唐代设置了国子监,为专门管理中央关学的行政机构.国子监设有祭酒,司业,监丞,主薄等16、早在汉代,就有外族派遣子弟来中国留学。
17、两宋时期明确提出了“兴文教,抑武事”的方针。
18、宋真宗作了《劝学诗》诗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斤粟。
安房不用加高粱,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缘,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愁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随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19、宋真宗下令追封孔子为“元圣文宣王”。
20、宋代官学的发展、书院的兴盛等,都与理学有密切关系。
中外教育管理史教育管理是指对学校、教育机构、人才培养计划和政策等方面的规划、组织、协调、监督和评估等活动。
教育管理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一个好的教育管理制度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还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中外教育管理史角度切入,分别介绍中外教育管理史的发展过程。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管理中国古代的教育重视“传授经验”,注重以教代书、以言代灸的教育方式。
当时的老师都是由高峰留下的弟子担任,由于没有管理制度,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良莠不齐,使得学生的能力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教育管理逐渐开始完善,成为了一个集中教学、管理、评估、培训为一体的完整体系。
二、西方现代化教育管理西方现代化教育管理起源于十九世纪,当时的欧洲国家开始在教育管理上进行改革,他们主要是做了以下的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育计划的编制,二是推广普及义务教育,三是设置效益评估机构,四是对学校进行评估。
这些措施使得教育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在现代的教育管理制度中,这些措施仍然广泛应用。
三、中国现代化教育管理20世纪初,中国开始了现代化的教育管理工作。
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法制的建设,二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和课程体系的完善,三是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激发,四是社会力量的参与,五是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推进。
从整体上看,中国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体系比老的教育管理体系要更先进、更高效、更规范。
四、外国学校的教育管理外国学校的教育管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政策与制度”和“职业素养”。
政策与制度主要指的是各类学校用于机构化管理、规范化办学的法规和制度,包括校务公开、资产审计、学科建设等。
职业素养则指学校从高层管理者到校内职员的综合素质,例如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管理效率等。
综上所述,教育管理的核心是教育,而教育管理则是一个强调组织、分工、协调、监督和效果评价的过程。
中外教育管理史2023年10月考试教育管理是指对教育活动进行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的过程。
自古以来,教育管理一直是各个国家重要的议题之一。
本文将回顾中外教育管理史,并分析其发展趋势及对教育事业的影响。
一、古代教育管理在中国古代,教育管理由皇帝及官员负责。
皇帝设立太学,选拔人才,培养人材。
官员负责具体的教育活动,并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
教育管理具有高度集权的特点,对教师与学生的行为进行具体规定。
在古希腊,教育管理由城邦政府负责。
城邦政府设立学校,规定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
教师具有较高的地位,被视为道德典范,负责培养学生的品格素质。
二、近代教育管理近代教育管理在西方国家得到发展。
在19世纪,欧美国家开始普及义务教育,对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管理学的发展也为教育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中国,近代教育管理受到西方教育制度的影响。
兴办新式学校,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起适应现代国家发展需要的教育管理制度。
三、现代教育管理现代教育管理注重科学性和民主性。
管理学的不断发展为教育管理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理论支持。
各国政府开始加强对教育机构的监管,建立了一系列的教育管理法规。
在中国,教育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教育管理需要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推动教育体制改革。
四、中外教育管理经验交流中外教育管理经验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教育管理者可以借鉴外国的优秀经验,推动中国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
同时,中国的教育管理经验也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参考。
中国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分享给其他发展中国家。
五、教育管理的未来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教育管理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教育管理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和合作,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教育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教育管理者需要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和跨学科的知识背景。
中外教育管理史总结汇报中外教育管理史总结教育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教育管理则是教育事业能否顺利运行的关键。
中外教育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体系。
中国的教育管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孔子时代。
孔子被尊崇为中国古代教育管理的鼻祖,他提倡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教育理念影响了千百年的中国教育。
在古代中国,教育是有序、等级分明的。
具体的教育管理包括学堂的组织与管理、师德师风的倡导、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的安排等。
国家则承担着监督和评估教育质量的责任。
从孔子的时代到清朝时期,中国的教育体制基本保持稳定。
然而,教育质量的不断下滑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封闭导致了中国在近代教育管理方面的落后。
近代以来,中国对教育管理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创新。
20世纪初,中华民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如创办西学东渐的“官学”、“洋务学堂”等。
但是受到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管理开始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再到改革开放,中国的教育管理经过了一系列的波折和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借鉴外国的经验,吸收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模式,同时也积极推行本土化的改革和创新。
对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师培训的加强、课程设置的细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中国的教育管理不断进步,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教育管理历史更为悠久。
古希腊的教育管理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古罗马的教育管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教育管理主要是由家庭和私人机构负责,师生关系更加紧密。
中世纪的欧洲,教育管理开始由天主教会负责,实行教会对教育事业的全部控制。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开始产生了一些破解教会垄断的思潮,一些国家开始建立公立学校系统,并实现了教育的普及。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教育管理不断推陈出新,丰富多样。
中外教育管理史详细复习资料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管理1.夏学校的名称序、校;商宗、学..学在官府即学术被官方垄断;民间无学..2.学在官府的成因:当时奴隶主阶级垄断者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文化教育自然为其所垄断;所有的教学工具都为其所占有;同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发展低;无力供养;也不许要为官者以外的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在民间普及教学所需的“书”和“器”..3.用士养士制度的含义性质管理特点:在社会激烈变革的时候;各诸侯逐渐认识到人的智谋和才能的特殊作用;为了争霸称雄;他们冲破世卿世禄制度;争相用士养士;委以重任等;使得社会上的许多人纷纷改行从学..4.稷下学宫的学生手则的名称和主要内容:弟子职学生要虚心受教;尊重老师;饮食起居要有良好的习惯;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有修养;规定学生学习的规则..5.官学衰败私学兴起的原因:奴隶制官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为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又由于诸侯的用士养士;使得社会上许多人改行从学;是私学产生了广泛的生源..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估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治国安邦中将发挥重大作用有了明确的认识;于是各家各派纷纷创办学校授徒讲学;从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6.先秦儒家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关于教育对象上倡导有教无类;学制上设计了“家有孰、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的蓝图;并提出了一个九年制大学教育的计划;视学上提倡帝王要亲自视学;并主张教育行政要有视学制度;教育管理思想上主张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尤其要重视“仁”的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在教学的常规管理上儒家主张重视入学教育;懂得尊师重教;在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上儒家主张注意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知识的学习相辅相成;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等因素因材施教;要注意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师管理上;教师要充满仁爱之心;做到言传身教..7.儒家私学是如何进行管理的:招生原则;儒家创办的私学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教学管理孔子根据“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的原则设置课程;不仅重视书本知识;而且重视身体力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注重启发诱导;经费管理主要来自诸侯的馈赠;所得经费主要用于教学和师生的生活开支;也常资助出使学生的父母或赡养去世学生的老人..墨家的教育管理思想的内容及其私学的管理特点..在政治上提出尚贤、尚同、节用、薄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非攻等十大主张;其最高的政治理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实现这一政治理想最重要的途径是教育;墨家主张积极主动的说教;教育内容;不仅重视“知义”“为正”的道德教育;而且重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私学的管理:以培养“贤士”为目标;教育对象与招生原则:“农与工肆之人”是墨家的主要教育对象;墨家授徒仍沿用手工技师的收徒方法..8.教学管理: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重视教以劳动技能和自然科学知识..9.组织管理制度:有严密的组织管理制度;纪律严明..稷下学宫的管理特色:稷下学宫原是战国时期齐国在其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10.教育体制:统治者对各家讲学的内容采取择善而从的原则;从不加以干涉和限制;各家在教学上仍保持着私学的传统按自家的管理制度管理学生;按自家的学法去讲学和进行学术研讨;办学原则: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的原则;学生管理:门户开放;学术自由;为学者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但也有规矩;其弟子职是最早的学生守则..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1.秦朝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书同文;行同伦;设三老以掌教化;禁止私学;焚书坑儒;依法为教;以吏为师..汉代为确立独尊儒术而采取的措施:设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术取士;严格的视学制度;汉武帝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禄引诱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2.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的内容及内在联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重选举以选贤才..兴学养士、推行教化和选用贤才是为了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得以落实;兴学养士、推行教化不仅可以培养推行儒家思想的各级官吏;而且可以使儒家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选举贤才以儒生为标准;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无疑具有导向作用;会有效的促进儒家思想的贯彻和实施..3.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不仅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而且成为后世历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总政策;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和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以儒术取士的管理意义:不仅为独尊儒术的推行和落实提供了保证;而且对士子进德修业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汉代学校系统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官学有规模;私学较兴盛;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格局..5.汉代教育行政管理的特点:汉代教育行政由太常兼管;博士一直是太常的属官;太学博士的选任;以及太学生的选送、考试推荐任用都归太常管辖;此外皇帝也经常去往太学视察;或直接为太学征召博士;太常还通过审定地方选送的太学生和差距等环节;对地方官学和私学行使行政管理权..汉代官学的名称和性质:中央官学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地方官学郡国一学、县道邑一校、乡一庠、聚一序..6.汉代私学兴盛的原因:汉初统治者无暇兴学设教;而各级官僚机构又需要大批的人才;便大力网络民间隐逸人才;一批从事私人讲学的人才及其弟子因而得到仕进;从而大大激发了中小地主求学和私人讲学的积极性;促进了私学的发展;中央官学院在京师;而地方官学未得到普遍发展;无法满足读书人的要求;于是私学更加兴盛..7.地方官学的职能及管理特点:职能一是传播儒家经典;培养郡国属吏;同时为朝廷或太学输送优秀学生;二是推行地方教化..管理特点是学、校置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负责地方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工作..8.汉代私学的类型及其管理特点:类型由初级的蒙学和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蒙学有较合适的教材;乡孰主要教学孝经和论语;这一阶段的教育主要是巩固书馆的识字成果;同时为专经研习作准备;并让学童学会做人..高级程度的研习专经的私学采用“此相授受”的教学方法;大大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9.察举制度的含义: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10.策问与对策:所谓策问就是皇帝就时政中的问题进行提问;令被荐举者进行作答..答者是对时政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建议;是为对策..察举制度主要科目及其标准:一为经常性举行的科目;称作常科;另一为特科;是皇帝根据临时制定选士的标准和名目的科目..左11.左雄改制或阳嘉改制:规定孝廉所举之人必须在40岁以上;而且对岁举的孝廉由朝廷进行考试;儒生考以儒家经典;要求必须遵守家法;文吏试以奏章律令;然后在端门进行复试..汉代规范经学内容的主要手段及其具体内容:1统一经学标准;西汉甘露三年;汉宣帝主持召开石渠阁会议;后宣帝最后作出定论;东汉建初四年;汉章帝主持召开白虎观会议;由班固撰成百虎观一书;从此经学有了统一的标准..2刊刻石经;由灵帝批准将经文刻于石碑之上;为学校和自学者提供了标准的教科书..3规定严守师法、家法;所谓师法;即弟子传经时必须严格遵守其师所传;不能有一字出入..这样一祖师之下的徒子徒孙代代相传;即形成家法..12.察举制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如何理解其教育功能答:如何选拔见“察举制度主要科目及其标准”;首先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其次统一了教育标准..在此规范了教育内容..13.汉代为加强对教育的宏观管理采取了哪些措施:1实行察举选士制度具体内容见“察举之的含义及差距制度主要科目及标准”2规范经学内容见汉代规范经学内容的主要手段及其具体内容..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管理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管理的历史地位:教育及其管理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变革;出现了许多新事物;选士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在教育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隋唐建立完备的官学制度作了准备..2.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管理发展的主要表现:设立国子学与太学并立;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专门学校和综合学校的设置;私学和家庭教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只是汉代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这一时期地主豪强垄断政权;形成了实力强大的门阀氏族集团;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利;这就对选士制度进行改革..3.九品中正制实施的条件:一是中正官的品德和识鉴才能;二是品评人才是否有明确的标准..人物志的作者及该书的历史贡献:刘劭它不仅从治国平天下的角度高度的论述了善于知人用人的重要意义;而且详细地阐述了人才的各种不同类型;提出了人才的标准;分析了各类人才的心理特点、征象及优缺点;还论述了在识别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和应遵守的守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人才学的巅峰之作..4.九品中正制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就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次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的选士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该制度具体实施始自魏文帝曹丕执政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挫伤了读书人的积极性;使学校更加门庭冷落;促进了选士制度的发展..第四章隋唐时期的教育管理第五章两宋时期的教育管理1两宋时期文教政策的内容:1、兴文教;既是治国方针的一部分又是其文教政策的核心2、儒佛道三教并用..2北宋改革教育的三次兴学运动的共同特点:三次兴学都是为了振兴官学;可以培养有真才实学;可以经国济世的人才;为此每次改革都试图整顿学校教育与改革科举双管齐下;以克服科举制对学校教育的不良影响;使学校育才与科举选材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在整顿学校教育方面力图提高学校的地位加强培养人才这一环节的作用;并且尤其重视太学的改革和建议;以及对全国的教育发挥示范作用..在改革科举方面;则努力探索如何才能使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脱颖而出;如何既能考出知识水平;又能考出能力高低;既能考出才学;又能考出品德;如何才能使科举选拔人才与学校育才有机结合;使其对学校教育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3理解“明体达用”办学思想的内容:所谓“明体”就是领会圣贤之遗意;理解六经等儒家经典的道理;掌握仁义礼智等封建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所谓“达用”就是在修身、治国、处世过程中;去实践这些精神、道理和内容..简单的说就是学以致用..4理解王安石教育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1、整顿太学;实行“三舍法”;颁布太学令;严选学官;实行“教官试”..2、整顿地方官学3、明定教学内容;颁布三经新义为全国学校的教科书..4、增设专门学校5、改革科举制度..5识记“三舍法”和“积分制”:三舍法:学生初入太学为外舍生;学习一年;月一私试;岁一公试;参考簿记纪录的品行、学习成绩;合格者升入内舍..内舍学习两年;进行一次舍试;合格者升入上舍;上舍学习两年进行毕业考试..教官试:地方官学的教师要通过考试决定录用与否..6宋代官学的管理较前代又有了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建立了更加完备的官学体系2、设置了地方教育行政机构3、创行学田制4、教师管理制度的加强5、学生管理制度的发展6、教学管理的发展..7书院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教育机构;宋代有那几所着名的书院书院的管理有什么特点书院是私学;宋代有“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石鼓”“茅山”六大书院..管理特点:1、管理体制是由山长负责;下设管干、斋长等职2、书院管理的制度化:制定了条规加强管理..如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教条..3、书院的组织管理:课程设置以五经为主;后朱熹的四书注集逐渐取缔五经;教学组织形式一般由名师拟题;聚集生徒“升堂讲说”;书院有时还礼聘院外名师来作专题讲座;书院教学以自学为主;考课是书院教学的重要制度;展礼是书院教学的重要形式;4图书与经费管理:图书来源有四一是皇帝赐书二是官绅捐赠三是自行购置四是自行刊刻..经费来源:主要是学田田租..第六章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管理1、辽金元时期的文教政策的特点:尊孔崇儒;兴学设教;维护民族文化传统..2、辽金元时期官学的特点:在学校管理体制与行政体制上吸收汉民族的办学经验;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了以学习儒经为主的各种类型的学校;教学管理;从教学内容上;辽金元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除本民族的语言外;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所用教材也多是唐宋以来的经史;元代在教学管理体制上;继承并发展了宋代的三舍法和积分法;实行分斋升学和考试积分制;教师管理方面辽代官学的教师主要由汉族知识分子充任;到了金代仍以汉人为主;同时契丹族、女真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知识分子已占有一席之地;汉代教师则蒙汉及其他少数民族兼用..从任用方式上元朝中央官学的教师有超体直接任命的;有的是进士被委以教职;地方官学的教师的任用方式有多种样式;集贤院、礼部、儒学提举司、地方政府官员都有权选用教师;元代对教师有严格的纠察制度;学生管理方面入学资格与学额三代官学的入学资格是由严格的等级限制的;元代具有强迫教育的性质..学生的待遇和学规学生在学校期间享受政府拨给的钱粮;并向有一些特殊的待遇..第七章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教育管理1、明清时期的文教政策的内容:尊孔崇儒、推崇理学;网络人士、禁锢思想..2、明清文教政策的特点及对教育管理的影响:明清两代在文教政策上对知识分子采取又打又拉德、恩威并施、软硬兼施的政策;最终的目的是实行文化专制;禁锢读书人的头脑;遏制他们的反抗精神..明清的文教专政政策严重的摧残了知识分子的身心;钳制了他们的思想;因此在明清之际就遭到了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的猛烈抨击..他们在对封建制度和为之服务的程朱理学、八股取士制度进行全面批判的同时提出了实学教育思想;这一思想逐渐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颇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潮;影响多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对近代旧民主主义的政治革命和教育革新发挥了重要的启蒙作用..3、明清科举制度严密的表现------是由严格的考试制度..4、八股文取士的特点及对教育管理的影响:考试的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考生作文一律采用八股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仅局限于训练八股文;学校完全变成了八股文的训练基地;读书人中日沉溺于八股的套数之中;严重败坏了学风..5、科举制度的僵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6、明清教育行政机构和官员的名称:礼部;地方官学由中央任命提学官..7、国子监内部设置了哪些机构;其职能是如何划分的国子祭酒1人为国子监最高行政长官;国子司业一人为祭酒之副职;之下设有五厅四堂:五厅包括绳愆厅、博士厅、典籍厅和掌馔厅..五厅为管理机构;分别设有监丞、博士、典籍、典簿、和掌馔等职;负责监督、教学和服务..六厅指帅星、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和广业六堂;有初中高三级..六堂为教学单位..8、明清时期对学生、教师和教学的管理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对教师的道德、学问和言行的要求很高;对教师的考核既有和其他官吏相同的考满、考察之法;也有特殊的“学官考课法”;还有平时的考核..教师的薪俸分等..教育对象的范围放宽;对监生以优厚的待遇;有严厉的学规;课程安排得当;教学和考核制度严格严密;并要求监生历事;地方官学的生员入学有严格的考试..9、书院蜕变的主要表现:明初重官学、倡科举;书院受到冷落;嘉靖以后科举僵化;官学有名无实;书院又纷纷建立;明中期以后由于文化专制书院受到了一些影响;清初统治者对书院采取抑制的态度;但仍有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在坚持讲学..后清又采取加以提倡加强管理的措施;加强对书院的管理和控制..所以书院大致分两类:一是继承宋代自由讲学的传统;倡导实学为宗的书院;二是官学化了的书院..10、明清私学的特点:第八章晚清的教育管理1、晚清的文教政策的内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的提出;张之洞发表劝学说;“中体西用”文教政策的确立..2、中体西用思想在晚清的演进过程:魏源的师夷长以制夷的主张就有了西学为用的思想;1861年冯桂芬在校办庐抗议中进一步发展了魏源的思想;其后无论是洋务派;还是早期的改良派;以至资产阶级维新派;对阐述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最早明确表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的是沈寿康..作为清政府文教的确立缘于张之洞的劝学篇..3、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内容——他所说的“中学”也成旧学;即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核心是中国君主专制整体和封建伦理道德;他所说得西学包括西艺、西政;即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至于西方国家的政体以及与政体有关的思想理论;则不在它所说得西学之列..他认为“中学”和“西学”各有其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应该新旧兼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为根本;在此基础上;选择西学中可以补我国之缺者和可以治我国之弊者;使其为我所用..4、中体西用对文教政策的影响:在“中体西用”文教政策的指导下;清末的教育及其教育宗旨;仍有浓郁的封建性;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社会的发展潮流;是学习西方合法化;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5、学制: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衔接的关系..6、洋务派创建新式学堂的类型及主要学堂名称: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军事学堂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技术实业学堂福建船政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7、维新派创建新式学堂的种类:兴办职业教育并扩大到农桑学校;大力兴办新式中小学;发展普通教育;建立综合性的大学堂..陆续创办一些师范学堂..万木草堂、湖南时务学堂、京师大学堂8、癸卯学制规定的学校系统:直系为普通教育分三级七段;旁系为实业和师范教育..9、科举制度废除的时间是1905年..10、晚清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学部是我国近代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正式的、单独的、专门的建制;学务公所是省教育行政机构;提学史是省教育行政的最高长官;劝学所厅、州、县的教育行政机关;教育视导制度的创设;设置了中央视学、省视学、县视学..11、晚清创设视导制度的意义:视导制度的创设可以及时地掌握各地的办学情形;并予以积极引导和严格规范..12、如何理解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和意义:随着封建社会的日益没落;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客居完全成了文化专制的工具;其历史的进步性与存在的合理性逐渐丧失;要求改革科举、废除科举的呼声日益高涨..鸦片战争以后;科举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富国强兵的需要;所以许多人建立了许多新式学堂;许多人平时在新式学堂学习;而在科举考试是为了取得功名请假去参加考试;二者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严重阻碍了新教育的发展..科举制的废除宣告了封建的教育在形式上的结束;为我国新教育的发展清除了一大障碍;这也标志着封建教育管理体制开始退出历史舞台..13、洋务派和维新派为近代学制的建立作了怎样的贡献洋务派勇于实践;率先在中国创建新式学堂;向西方派遣留学生;又进一步促进了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在中国的传播;并且撰文介绍西方的学校制度提出变更学制的意见;1898年康有为的请开学校折中也提出关于改革封建教育;建立近代学制的主张和设想;并且拟定新的教育体系..以上建议和改革措施的提出;为清代建立近代学制奠定了思想和理论的基础..第九章民国初年的教育管理1、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的时间是2、教育部建制的特点:重视成人教育;注重初等教育的发展;教育总长的地位、权限有所提高;开始建立近代教育行政视导制度;总之民国初年的教育不的建制;比清代末年的学部有了长足的进步;它不同于封建官制;拥有一定的教育立法权利;其设置也有近代倡导的组织法作为依据;因此;可以称作是近代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中外教育管理史名词解释学在官府: 是夏、商和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
又称“学术官守”,即学术被官方垄断,民间无学。
这一教育管理体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产物,是由奴隶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所决定的。
六艺:是西周时期主要的教育内容,具体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察举制:汉代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
察举制,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
左雄改制:左雄对察举制度的改革,通常称为“左雄改制”或“阳嘉改制”。
这次改革,使察举制由推荐发展为推荐与考试相结合,为选士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探索了新路。
“策问”、“对策”:所谓“策问”,是皇帝就时政中的问题提问,令被荐举者作答。
答者对时政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建议,是谓“对策”。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其具体实施始自魏文帝曹丕执政时代。
“九品中正制”就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是人的家世和才德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9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的选士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
《人物志》: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勋的一部人才学著作。
他即周公以来人才研究之大成,又多有独到建树,内容丰富,不仅从治国平天下的高度论述善于知人用人的重要意义,而且详细地阐述了人才的多种不同类型,提出了人才的标准,分析了各类人才的心理特点,征象及优缺点,还论述了识别人才和使用人才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和应遵守的原则等,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人才学的巅峰之作。
束脩制:中国古代自孔子开始,学生初入学时都要带一些酒肉之类的东西拜见老师,仪式非常隆重,这种仪式叫做,“束脩之礼”,以示对老师的尊重。
从唐代开始,这种礼仪被朝廷明文规定下来,成为一种制度,即为束脩制。
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创立的。
三舍即外舍、内舍、上舍。
学生初入学时,为外舍生,学习一年,月一私试,岁一公试,公试成绩列一二等者,参考薄籍记录的平时品行,学习成绩,合格者升入内舍。
2023年自考专业(教育管理)《中外教育管理史》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20题)1.【单选题】根据考古学家的资料分析,人类最早的学校大约产生予()。
A.古希腊B.古埃及和古巴比伦C.古印度D.吉罗马2.【单选题】19 世纪初,拿破仑执政时期,掌管全国教育行政最高权力的领导部门是()。
A.教育部B.巴黎大学C.帝国大学D.中央政府3.【单选题】《癸卯学制》规定师范学堂划分为两级,即初级师范学堂和()。
A.高级师范学堂B.中级师范学堂C.高等师范学堂D.优级师范学堂4.【单选题】孕育出西方和谐教育思想的地方是()。
A.罗马B.斯巴达C.雅典D.拜占廷5.【判断题】(乡教育委员会)是苏区教育行政的基层组织。
6.【单选题】作为学位的博士大约最早产生在()。
A.牛津大学B.剑桥大学C.哈佛大学D.耶鲁大学7.【问答题】“九品中正”选士制度8.【问答题】察举制9.【单选题】中世纪,集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为一体的一种封建主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是()。
A.留廷学校B.骑士教育C.城市学校D.教区学校10.【单选题】北美第一所高等学校是()。
A.耶鲁学院B.哈佛学院C.威廉·玛丽学院D.吉里亚学院11.【判断题】抗大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12.【单选题】南朝宋文帝时期设立了我国最早的分专业的综合学校“四馆”,这“四馆”分别是玄学、史学、文学和()。
A.律学B.医学C.儒学D.书学13.【单选题】唐代地方官学中除设有儒学性质的府、州、县学外,还设有专科性质的崇玄学和()。
A.福建船政学堂B.江南水师学堂C.天津水师学堂D.湖北武备学堂14.【单选题】唐代专门管理中央官学的行政机构是()。
A.国子监B.祠部C.东宫D.门下省15.【单选题】李鸿章奏设的中国第一所陆军学校是()。
A.天津武备学堂B.直隶武备学堂C.浙江武备学堂D.安徽武备学堂16.【单选题】英国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44 年颁布的()。
加入收藏网站地图联系我们网站搜索首页新闻中心政务公开教育风采文体在线股室动态先进性教育学生天地资源中心课改论坛年会专栏校园BBS衡阳市珠晖区教育信息网→股室动态→成招自考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题作者:中外教育管理史一、填空、选择:1.教育管理一般指对教育进行管理和教育过程中的管理.2.史栽五帝时期有成均之学, 时有痒.3.夏朝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学校的名称有“序”和“校”.4.学校发展到商代又创设了瞽宗和学.5.视学包括两种:一是天子象征性的视学,还有就是督导性的视学.6.<<学记>>作为中国也是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7.教育教学管理思想:<<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8.儒家创办的私学,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9.稷下学宫办学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的原则.<<管子>>中有一篇<<弟子职>>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学生守则.10.太学-汉武帝元五年(前124年). 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转科学校,在教育史上具有开专科学校先河的意义.11.为朝廷培养各级官吏,并对教育起示范和导向作用,是太学的办学目标12.汉代的私学有初级程度的蒙学和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启蒙阶段的教育主要在私学里进行.承担这一阶段教育的私学主要是书馆和乡塾.元帝时史游作的<<急就篇>>.13.梁五帝时周兴嗣编成<<千字文>>.颜之推的<<颜氏家训>>.14.至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是”生徒”和”乡贡”.15.<<五经正义>>是科举考试的标准>其考试方法是贴经,墨义,对策,诗赋.16.唐代礼部是中央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唐代设置了国子监,为专门管理中央关学的行政机构.国子监设有祭酒,司业,监丞,主薄等.17.岳麓书院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建讲堂斋舍,创办书院.18.元代在教学管理制度上,继承并发展了宋代的三舍法和积分制,实行”分斋升等”和考试积分制.19.洋务派最早创立也最为重视的新式学堂是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政府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它标志着近代学校的产生。
20.湖南时务学堂聘请梁启超为总教习,教育通晓古今中外的广博知识和治理国家的专门人才。
21.天津中西学堂是中国设立中学的先声。
南洋公学是我国采用分级教育制度的开始,也是近代学制的皱形。
22.蒙学在经过初步的识字、读写训练后,即开始教授《孝经》和《论语》以及《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
这也是蒙学主要的材料。
23.洋务派能顶住顽固派官僚的反对,突破封建教育的樊篱,率先引进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办起我国第一批新式学堂,不仅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新型的人才,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而且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24.清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拟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即《葵卵学制》。
这是中国第一个颁行全国的近代学制。
1902年,清政府命管学大臣张百熙拟订学制,因这一年是壬演年,所以称“壬演学制”。
25.清王朝与1905年下诏各省停止科举考试。
26.学务公所是省教育行政机关。
使劝学所成为厅、州、县的教育行政机关。
27.1906年,学部设立图书局编辑教科书,这是近代由政府编慕教科书之始。
28.1912年公布的《小学令》规定:初等小学由城镇乡设立,县立高等小学的校长和教员所执行的教育事务,以及私立小学的教育事务,均由县行政长官监督。
私人也可依照法令设立,称私立中学。
29.至1935年,我国高等学校才有完备的学位制。
30.1922年11月1日《学校系统改革案》以大总统令正式公布。
这个学制一般称为“新学制”,也称“壬戌学制”,或称“六三三”学制。
31.职业学校课程应有下列三种分配:1.职业学科;2.职业基本学科;3.非职业学科。
32.大学院由中央与地方两级教育行政机构组成,其中央的教育行政机构称大学院,其他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称大学区。
33.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大学组织法》、《专科学校组织法》、《大学规程》。
法规规定,高等学校的设立权归教育部,私立高等学校的设立必须报教育部批准。
高等学校有四种类型:即,大学、独立学院、专科学院、研究院。
34.校长的资格、任用的规定为教育学科20学分。
35.高级中学教师的资格是:1.经高级中学教员考试或检定合格者。
2.国内外师范大学或师范学院毕业者。
3.国内外大学本科、高等师范本科毕业后,有1年以上之教学经验者。
4.国内外专科学校或专门学校毕业后,有2年以上之教学经验者。
5.有专门的著述发表者。
36.苏维埃大学(简称“苏大”)。
是苏维埃共和国培养政权机关专业干部的高级干部学校。
37.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
抗大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38.古巴比伦最早的神庙学校,也叫寺庙学校。
39.印度最早的学校是婆罗门教创办的宗教学校,主要类型有:吠陀学校、陀儿学校、森林学校及文法、法律、天文、哲学等专业学校。
40.斯巴达的奴隶主贵族军事专制的教育制度是为军事服务的。
41.古希腊罗马时期,柏拉图的代表作主要是《理想国》和《法律篇》。
42.《雄辩术原理》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育专著。
43.教会为了控制教育,创办了自己的学校:僧院学校、大教堂学校、教区学校。
44.西欧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类型: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
45.维多利诺被称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
46.国家管理教育,由国家普及义务教育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提出来的。
47.夸美纽斯是首先系统论述近代学校制度的实质和组织。
48.当教育由“私人”的事情变成公共的事业后,国家及其政府才开始采取各种行政手段对教育进行控制和管理。
49.1802年,拿破仑颁布了第一个重要教育法令《教育基本法》。
50.德国是世界最早实施国家强迫义务教育的国家。
51.1839年马萨诸塞州开办了美国第一所州立师范学校,专门培养公立小学的教师。
52.日本1872年发布的《学制令》是在学习欧美资本主义教育经验,批判封建幕府教育的基础上制定的。
53.裴斯泰洛齐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林哈德与葛马德》。
54.中等学校的出现要早于初等学校。
55.在英国中等教育中,起领导作用的是古老的“公学”。
56.法国大革命中,出现了一批新式学校,即中央学校。
57.德国近代最主要的中学类型是文科中学。
58.俄国的实科中学在欧洲出现得最早。
1701年彼得就在莫斯科开办了俄国也是欧洲第一所实科中学,即数学和航海学校。
59.日本的普通中学和美国的比较接近。
与此相适应的是明确规定中学教育的方针是升学与就业兼顾。
60.作为学位的博士大约最早产生在德国的耶鲁大学。
最早的准学士学位大约出现在英国。
1865年,德汉姆大学向中学毕业后又上了两年学院的学生授予准学士学位。
61.1854与1856年分别制定了《牛津大学法》和《剑桥大学法》。
大学成立了新的学校领导机构“校务会”。
62.法国最古老的大学是巴黎大学。
63.柏林大学最重要的特征和原则就是尊重自由的学术学院。
64.新教育实际上就是与旧教育相对立的,是与古代甚至近代教育相对立的现代教育。
65.夏山学校是世界自由学校的代表。
66.杜威的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
67.各国“本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如:英国的“中间型”管理制度、法国的“中央集权型”管理制度、美国的“地方分权型”管理制度等。
68.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确立的重要标志是《史密斯——休士法案》、《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
69.日本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二次教育改革中得以确立。
70.随唐时期的文教政策有:重振儒术和兼融佛道。
二、名词解释:六艺———“六艺”是我过夏、商、周三代时期的教育。
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经————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教学教材。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次相授受————是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他们分别去教其他弟子,这样可以二传、三传甚至更多,这种教学方式叫做“次相授受”。
壬子一癸丑学制————我国近代的一个教育制度,是1912年7月,教育部召开中央临时教育会议讨论教育政策和改革措施等重要问题,是资产阶级改造封建教育的一个重大胜利,也使新学制的创立有了灵魂和理论依据,1912年9月3日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称“壬子学制”。
宫廷学校———古代埃及的一种学校。
是古埃及王宫为了培养王子、王孙办的学校。
书吏学校———古代埃及的一种学校。
是以培养书吏为目的的学校。
骑士七艺———是一种封建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
即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
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性”的解放为中心的人性论的世界观,它肯定颂扬人的一切,在一切领域中都贯彻“抑神扬人”的原则。
实际上是贬低封建统治的权威,提高资产阶级的地位。
双轨制———是近代国民教育运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贫民教育与历史悠久的贵族教育。
因为这两种教育的发展特点不同,更是因为两种教育各自为政,所以称之为双轨制。
导生制———是18世纪90年代在英国和印度创造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
它是一种由教师向导生施教,导生在转教其他学生的方法。
新教育联合会———新教育联合会是应欧洲新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对促进各国新教育的发展的一个国际性教育组织。
三、简答:1. “学在官府”的教育管理体制“学在官府”,是夏、商和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
即:1.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
2.主要表现为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2. 学在官府的教育管理体制形成的原因:1.政治上,奴隶主阶级垄断着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文化教育自然为其所垄断。
2.经济上,同时由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无力供养、也不需要为官者以外的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在民间普及教学所需的“书”与“器”。
3. 私学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是多方面的:1.私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3.私学产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3.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估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4. 秦代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有那些?一、同文。
二、行同伦(统一道德规范)。
三、设三老以掌教化。
四、禁止私学,焚书坑儒。
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5. 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1.罢墨百家,独尊儒术。
2.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
3.重选举以选用贤才。
6.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实施的措施有?1.设《五经》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