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26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课堂笔记第一次工业革命一、工业革命的定义与背景1. 工业革命:指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以英国为中心,机器代替手工,以蒸汽机为动力的一次技术革命和社会变革。
2. 背景:新航路的开拓带来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和奴隶。
殖民地的繁荣带动了商业革命,商业革命推动了手工业工厂化的发展,相互之间形成了正反馈,最终使得机器工业的出现成为可能。
二、机器工业的发展1. 机器工业的背景:(1) 工业化的需要:手工制造容易出现买方市场,机器使生产更为规模化、标准化,无论是产品质量、交货期、成本都更为稳定和可控。
(2) 能源的改变:以往工业大部分依赖于水力和风力等自然能源,蒸汽机的发明意味着煤炭等燃料被大规模使用。
2. 飞速的发展:(1) 纺织业的革命:凭借卡特赫尔创造的力织机和华特发明的转子式纺纱机,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高,面料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生产往往是速度和质量兼顾的。
(2) 铁路网络的建立:铁路的兴建使得物资可以更快捷地运输,同时也提高了生产规模与生产效率,并且铁路网络也带动了煤炭、钢铁等行业的发展。
三、较明显的社会变革1. 工人阶级的兴起:工业化使得大量人口外流到城市集中进行工作,从而使得工人阶级得以形成,成为占据社会化生产一定比例,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人群。
2. 资本主义经济的加速发展:工业革命使得资本的积累成为了现实,资本将家庭工场合并为开设工厂,资本投资市场、贸易市场的活跃都表明了工业革命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启示1. 发展是生产力第一驱动力:工业革命的再生,揭示出了发展需要大力投资和努力创新。
2. 未来要掌握制高点:工业革命的发展成就是掌握了时代的先机,未来创新仍然是制胜关键。
3. 注重人类文明的全面发展:工业革命使得社会变革迅速,但在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环境问题、心灵文化问题等,因此全面平衡发展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首要任务。
第一次工业革命设计说明本课是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讲述的是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涌现出一系列新发明和新技术,并于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从18世纪后期起,其他西方国家先后进行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本课用三个子目,讲述了工业革命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影响。
纺织技术的革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改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推动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促使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火车与铁路的出现,使工业革命拓展到交通领域,密切了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
从18世纪后期起,工业革命逐渐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北美传播。
后来,工业革命又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推动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学习目标1.了解瓦特改进蒸汽机、火车与铁路时代到来、现代工厂制度确立的基本史实,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阅读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了解现代工厂的状况,初步理解现代工厂制度的概念;联系现实,理解技术革新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3.感受技术革新在社会进步中所起的作用;新的发明创造来源于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需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是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瓦特改进蒸汽机。
教学难点: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影视作品:《大国崛起》(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
”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二、预习检查1.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开始于哪个国家?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
三、学习任务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教师讲述: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主要是指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20课第一次工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20课《第一次工业》是一节重要的历史课程。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第一次工业的发生、特点、主要发明和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的图片,向学生展示了第一次工业的历史画卷。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既注重历史事实的叙述,也注重历史规律的揭示,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第一次工业,认识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第一次工业的发生、特点、主要发明和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掌握第一次工业的基本内容。
同时,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于新奇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一次工业的发生、特点、主要发明和影响,认识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第一次工业的发生、特点、主要发明和影响。
2.教学难点:第一次工业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史料、图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第一次工业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蒸汽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第一次工业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第一次工业的发生、特点、主要发明和影响。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第一次工业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