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 格式:pps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20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繁华初级中学:曲桂香【教学目标】1、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3、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4、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难点及其处理〗1、重点①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处理:明朝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典型表现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闭关锁国。
处理:政策根源:“重本抑末”的封建经济策略;基础:自给自足的超稳定的封建经济结构;思维:天朝大国的浅见陋识;客观原因:欧洲殖民扩张;对中外交往的畏惧;具体表现:海禁;影响:弊大于利,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2、难点:明清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处理:已趋于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事例分析:闭关锁国使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失去了广阔的海外市场,阻滞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教材分析】本课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强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理解现实、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所以应重点掌握。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学生较难理解,为本课难点。
〖教学准备〗1、资源①玉米、土豆、花生等农作物。
/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t=-1&fm=result& fr=&sf=1&fmq=1329811876859_R&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 e=0&istype=2&word=%D3%F1%C3%D7%A1%A2%CD%C1%B6%B9%A1%A2%BB%A8%C9%FA&s=0②棉布、真丝、呢绒、化纤织物等纺织品。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您们好!我今天所说的课选自人教版历史初一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课,题目是《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众所周知,明清是我国古代史的晚期,也是封建社会的晚期,而与此同时,西方正发生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
明朝经济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这可以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面对这种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清朝统治在政治上采取“闭关锁国”。
为什么呢?对此,课标明确提出,要能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和分析其历史影响。
学习历史要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闭关锁国”政策是造成中国近现史上落后的重要原因,因此本课的地位非常重要。
本课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客观上经济的发展要求与主观上政治的“闭关锁国”相矛盾,它们之间存在着冲突。
如何使学生在这对矛盾中与历史产生共鸣,从而在现实上对改革开放达到知信行的统一呢?我在这一矛盾中又充当什么角色呢?我告诉自己:我不仅在组织学生面对矛盾,学习一些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引导学生解决矛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我对教材做了一些处理:①、明清经济的发展,内容虽然多,但不是重点,主要培养学生分析图文归纳的能力;②、明清经济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清朝统治者在政治上采取“闭关锁国”政策。
这是我要树立的第一对矛盾,也是重点。
③、创设第二对矛盾“闭关锁国”与“改革开放”和第三对矛盾“改革开放”与现在的金融危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通过这些处理,形成这样的认识:开放有挑战也有机遇;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从思想上加强学生拥护改革开放的自觉性。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通过展示玉米、花生、向日葵、马铃薯、甘薯等农作物导入,简单介绍它们的来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疑问:这些农作物的引进对当时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呢?起到设疑激趣点题的功效。
识记明清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就是明清经济的发展。
新历史七下《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明代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基础。
明代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民的种植技术不断改进,种植面积也有所扩大,农田水利的修建和农业纵横交错的种植方式使得农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农民可以拥有土地,并享受到相对较高的收入。
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产品出口迅速增长。
在明朝的后期,商业经济也开始发展。
明代的商业经济主要是由市场贸易和长途贸易组成的。
市场贸易在城市中进行,城市中的市场面积有所扩大,商品种类也日渐丰富。
长途贸易则是通过陆路和海路进行的。
陆路贸易主要是通过南北两大河流和运河进行的,而海路贸易则是通过明代的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航线的不断开拓,使得海上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长途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商业城市的繁荣,例如杭州、苏州等地成为那时候最繁荣的城市之一然而,尽管明代的经济发展较为繁荣,但“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使得明代的经济发展并不如预期。
明代的封闭政策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的经济和文化,防止外来的侵扰。
这种政策使得海上贸易受到很大的限制,对外贸易呈现出禁止或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只允许少数几个海港城市进行对外贸易。
这种政策的实行导致了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脱节,错失了与外界交流、学习和竞争的机会。
明代封闭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封闭政策使得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与此同时,欧洲的工业革命使得欧洲国家的经济繁荣起来。
这种差距让中国逐渐退居世界经济的边缘。
同时,封闭政策也使得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难以与国际接轨,错失了许多进步的机会。
“闭关锁国”的政策在明朝末年达到了顶峰,在清朝时期基本上延续下来。
清朝实行了更为严格的封闭政策,称为“海禁”,禁止中国商人与外国进行贸易。
长期以来的封闭政策导致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无法适应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总之,明清时期是中国经济繁荣的时期,但由于封闭的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1.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2.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含义;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3.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 重难点重点: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难点: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理解。
二、知识概览图三、新课导引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 正传》中有这样的一个细节:阿Q 准备把庙里最值钱的物品——宣德炉偷出去卖掉。
在今天,据说一个宣德炉当值百万之价。
右图中的宣德瓶曾经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创中国瓷器之天价。
【思考讨论】 你知道“宣德”是怎么回事吗?中国瓷器是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出口的?四、探究学习(一)互动探究1.在明代,北方地区用棉花纺纱织布,经常断纱,织不出高质量的棉布。
明朝末年,北方出现半地窖式的房屋,屋檐高出地面二尺多,开窗透入阳光,在里面纺纱织布,织出了紧实细密的棉布,这是为什么?想想看,谁说得对?农业: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新品种 手工业:棉纺织业——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和南京; 制瓷业——景德镇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 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明清经济的发展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 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 开放四个对外通商口岸,严格限制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 船只的载重量 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海外贸易 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使清政府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 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 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闭关锁国”的政策原因 形成 影响男孩说:“北方气候寒冷,在地窖房里纺织比较暖和,所以能织出好布。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学习目标】1、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2、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学习重点】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知识梳理】一、明清经济的发展1、农业:明代从国外引进的新物种──、、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①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②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后来居上;③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器,畅销海内外。
3、商业: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和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4、资本主义萌芽:①以后,、等地的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
他们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进行生产,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是早期的资本家,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性质的生产关系。
②清代,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部门增多了,生产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二、“”的政策——严格对外贸易1、原因: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政策;②清朝前期稳定,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进行经济交流;③清朝统治者担心受到,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
2、表现:①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政策,不许擅自出海贸易;②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③后来,清政府下令只开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影响:要一分为二的评价:①正面:。
②反面: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也不能,使中国逐渐。
【学习自测】1、原产于南美洲,明朝时传入我国的粮食作物有①水稻②粟③玉米④甘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明清时期,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是A.苏州、南京 B.北京、南京 C.广州、泉州 D.苏州、湖州3、我国历史上传统的重要经济政策是A.重农抑商 B.工商皆本 C.闭关锁国 D.对外开放4、近代中国落伍于世界,原因诸多,此漫画反映的是A.专制统治加强B.对外“闭关锁国”C.频遭列强入侵D.政治腐败5、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留一地与外国通商,该地是A.广州 B.上海 C.南京 D.武汉6、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含义是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C.一概排斥西方商品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7、材料分析题材料一:远在清代开国之初,洪承畴就对顺治帝说:"南夷(从南部沿海地区入境的西方人)之通商,不异西戎(中国西部和西北的少数民族)之马市。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农业:新农作物的引进
手工业:纺织业制瓷业商业:商业城市商人
苜蓿
茭白
占城稻
青花折枝花纹八方烛台青花海水云龙瓷扁瓶
宣德青花山形洗
矾红彩藏草瓶
祭蓝釉锥把瓶
黄釉刻云龙纹碗粉彩镂空六角套瓶
《皇都积胜图卷》局部
这幅长卷是明朝中后期北京城繁胜景况的再现。
画面从卢沟桥经广宁门(今广安门)进叫区又经正阳门棋盘街、大明门、承天门(天安门)、皇宫等街市,向北延伸呈居庸关。
画面看重描绘市区商业街道面貌,街道上车马行人熙来攘往,茶楼酒肆店铺林立,招幌牌匾随处可见,马戏,小唱处处聚集有人群看客,金店银铺人潮如涌。
南都繁会图
二、资本主义萌芽
1.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何时?何地?何行业?
明朝中后期;苏州、松江等地;纺织业2.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表现是什么?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机户:早期的资本家
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
雇用机工进行生产
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
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
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
机户与机工间的关系: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三、“闭关锁国”政策1.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政策。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使人们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
清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固步自封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进步。
清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
2.具体表现有哪些?
严禁沿海人民擅自出海贸易。
只开放四个后减至广州一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严格限制进口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
3.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了近200年。
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但是,与世隔绝即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