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史系列篇之——古今“飞鞋”梦想
- 格式:pdf
- 大小:208.76 KB
- 文档页数:3
我的奇思妙想会飞的鞋子作文400字四年级1. 引言1.1 概述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科技日新月异,充满了各种奇妙的创意和想象力。
而当我们提到飞行鞋时,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存在于幻想之中的概念。
然而,我却有一种奇思妙想,那就是设计一双能够真正飞行的鞋子。
这并不仅仅是一个幼稚的幻想,而是一个蕴藏着无限可能性的构想。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我的奇思妙想会飞的鞋子”展开论述。
首先,我将介绍飞行鞋的奇思妙想,并详细解释其中所运用的魔法原理、设计概念以及实现方法(第二部分)。
接下来,我将讨论飞行鞋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包括探险冒险、环保出行和儿童游戏(第三部分)。
然后,我会分享创造者背后的故事,并谈谈创意灵感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第四部分)。
最后,在总结文章内容及展望未来发展之余,我希望大家会喜欢这篇文章(第五部分)。
1.3 目的本文旨在展示我的奇思妙想——设计一双可以真正飞行的鞋子,并探讨飞行鞋的潜在应用场景。
通过解释魔法原理、设计概念和实现方法,我希望揭示科技与创造力相结合的可能性。
此外,我还将分享飞行鞋背后的故事,并勾勒出未来创新的前景。
通过撰写这篇文稿,我希望能激发读者们对于奇思妙想和创新的想象力,并期待引起更多人对于这个未来科技的关注和研究兴趣。
2. 飞行鞋的奇思妙想2.1 魔法原理飞行鞋的奇思妙想基于一种神奇的魔法原理。
据说,在这双特殊的鞋子里,藏着一枚小巧玲珑的魔法水晶。
这个水晶拥有强大的能量,可以吸收周围的空气并将其转化成推进力,实现人类在天空中飞行的梦想。
2.2 设计概念飞行鞋的设计概念是将舒适度和安全性放在首位。
为了让使用者在飞行过程中感到舒适,鞋子的内部采用柔软而且透气的材料进行填充,并且配备了舒适的做旧式缓冲底座。
同时,外部材料采用高科技纤维材质,确保鞋子轻便灵活,并具备出色的抗风能力。
此外,设计师还考虑到飞行过程中可能面临到的安全问题。
因此,在鞋子周围设置有防止脱落和紧急停机功能的智能安全带。
中国民间故事-会飞的鞋子“步氏老布鞋”是一家百年老店,店里的每一双布鞋都是根据顾客要求专门设计,纯手工制作,仅此一双。
数百年前,这家店是专门供应宫廷皇室的。
如今,步氏老布鞋价格自然不菲,从几百元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不等。
店老板叫步佳宁,二十六岁。
别看她年纪轻,但做生意有一套,不然父母也不敢把店交给她。
这天店里来了个客人,在一双鞋前看了很久。
他看的可不是普通的鞋,是一双叫“凤凰朝日”的鞋,是“步氏老布鞋”的镇店之宝,步家祖上传下来的。
据说本来是宫廷订制,不料想皇上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鞋子就没能呈上去。
这布鞋,鞋底用了上千层软缎,两只鞋面上以金丝银线和孔雀羽毛为原料织就了两只凤凰。
更特别的是,整双鞋仅重二两四钱,用料加上做工,可谓价值连城。
客人多看两眼“凤凰朝日”是正常的,不看才令人奇怪呢。
但一看就是小半天的,还真是少见。
店员心里犯嘀咕,就把这事告诉了步佳宁。
这阵子步佳宁正为店面连锁加盟的事忙得不可开交,回到家后就埋怨父母不多生几个兄弟姐妹帮她。
事情就出在这天晚上,十一点多钟她刚睡下,店里的保安小郭就打来电话说,“凤凰朝日”不见了!步佳宁火急火燎地来到店里,小郭向她简短地描述了情况。
十一点的时候保安巡视过一次,鞋子完好无损地摆在玻璃橱窗里,但几分钟后突然停电了,来电后再看橱窗,鞋子已经不翼而飞。
步佳宁赶紧调出监控视频,这一看所有人都吓了一大跳:只见十一点零二分的时候,鞋子竟然像幽灵一样从无顶的玻璃罩橱窗里飞了出去!几个女店员吓得面无血色,议论纷纷。
“有鬼啊!会不会鬼穿着鞋子出去了。
”“这双鞋有上百年历史了,里面住着什么鬼神也说不定,鬼魂显灵了?”“都别胡说了!”步佳宁吼了一声,“这世上哪有什么鬼,肯定是人耍的鬼把戏。
等天一亮就报警!”这一夜步佳宁留在了店里,凌晨她刚睡过去,就听见有人喊:“老板,鞋子回来了!”真见鬼了,鞋子真的完好无损地躺在橱窗里。
这么多人守在这里,要不是闹鬼,鞋子是怎么回来的?店员小夏的舌头直打转:“老、老板,你摸……摸摸,鞋子好……好像被穿过了……”步佳宁拿起鞋子,果然被穿过了,还带着体温。
【世间本没有“飞人”,“飞人”之说通常是对一个优秀田径运动员的褒奖。
而一个在径赛项目中表现出色的运动员,往往离不开一双舒适轻便的跑鞋。
刘翔圆了他的奥运冠军梦,与其说跑鞋之于110米栏的重要性,不如说刘翔堪称“中国飞人”全在于他的天赋和勤奋,舍此无法一次又一次地创造优异成绩而成为无比璀璨的体育明星。
】中国鞋史系列篇之———文北京/全岳“中国飞人”刘翔的跑鞋刘翔,是中国最出色的跨栏运动员,是中国“110米栏史上的第一位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世界记录保持者,是中国唯一一名110米栏跨栏运动项目的大满贯田径运动员,因而被世人赞誉为“跨栏之王”、“中国飞人”、“亚洲飞人”。
跨栏运动源远流长。
该项目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因当时畜牧业的发达,牧民们常常跨越畜栏追赶逃跑的牲畜。
每逢节日,一些喜爱热闹的牧民便把多个与羊圈高矮相似的栅栏搬到平地上,排成等距离的障碍进行比赛。
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的时候,跨栏比赛被列为正式赛事。
当代的男子110米栏项目早已今非昔比,当年羊圈栅栏的尺寸更有严格的栏高106.7厘米、栏距9.14米的标准。
刘翔就是在这样的高度和长度中一次又一次地刷新了前人的记录,一次又一次地创造了男子110米栏新的历史。
在2004年的第28届夏季奥运会上,刘翔以猛虎下山之威风、以无与伦比之美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快捷,夺得了他跨栏生涯中的第一枚奥运金牌,从而颠覆了欧美选手垄断110米栏106年的漫长历史。
“刘翔赢了!刘翔赢了!”的欢呼声响彻云霄;“刘翔创造了梦幻般神话”的赞誉声在世界各大媒体间传颂。
21世纪的110米栏,在中国崛起;21世纪的110米栏,在刘翔足下腾飞。
刘翔足下的跑鞋,堪称腾飞于110米栏上的助推器。
刘翔110米栏的运动生涯,是足蹬耐克跑鞋开始腾飞的。
1980年,耐克运动鞋进入中国市场;1983年,刘翔诞生于中国上海,从小就与田径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
7岁时,被学校选中练习田径运动;10岁时,被派往上海普陀体校学习;13岁时,获得上海少年跨栏冠军,从此开始了他的跨栏生涯;16岁时,在河南少年锦标赛上以13秒50的成绩夺冠,特别是师从中国著名跨栏教练孙海平后,跨栏成绩更是节节攀升;18岁时,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的头衔,那就是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夺得的110米栏金牌;19岁时,在世界田径大赛上以13秒12的成绩刷新了保持二十四年之久的110米栏世界青年纪录;21岁SHOESHISTORY ESSENCE时,在国际田联大赛上以13秒06的成绩夺冠,又在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夺得金牌,成为中国田径项目上的第一个奥运冠军,超越了他心中的偶像阿兰·约翰逊,圆了他孜孜不倦所追逐的奥运冠军梦,创造了中国人在110米栏项目上的神话;23岁时,足蹬耐克公司为他赶制的跑鞋以12秒88的成绩夺得田径超级大赛金牌,“1288”标志的耐克运动服风光无限;24岁时,随着在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屡屡夺冠,成为集“110米栏史上第一位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世界记录保持者”于一身的男子110米栏大满贯得主;25岁时,因伤折戟北京奥运会的他,仍以顽强毅力坚持训练并继续参加国际赛事;29岁时,在国际田联精英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刘翔不仅再次在高手云集中杀出重围,并且以惊人的12秒87的成绩平了古巴人罗伯斯2008年创造的世界纪录,以飞翔的姿态强势夺冠而重回巅峰。
鞋的发展史概述整理者:1983美鞋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成语,出自春秋末老聃所著《老子》六十一章。
一直沿用至今,用来比喻大的事情要从第一步做起,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
人要走路,必须要穿鞋。
鞋是人们为了保护脚部免受带棱带刺的硬物伤害、便于行走和御寒防冻而穿用的兼有装饰功能、卫生功能的足装,这是不言而喻的。
鞋子虽然只占人们服饰的很小部分,而且处于不受人注目的“最下层”,但其作用非同小可。
由此可见,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何等的重要!鞋的历史源远流长鞋起源于何时?又是由谁发明的呢?现在无从考证,但历史表明,我国不仅是服装文明古国,也是制造鞋的文明古国。
大约在五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在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服时,也缝制兽皮鞋子,用以护脚,追寻措物。
鞋,是履、靴、鞋、屐的统称,古时称鞜(音榻)、靸(音洒)或履,也有称为履(屦)、屩、屐、鞮(音低)。
履、屦为同一物,只是穿着时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汉前称屦,多为由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如春秋时代编撰的《诗?魏风?葛屦》载:“纠纠葛屦”。
后汉称履,它是由麻、丝制成的鞋。
屩系草鞋。
据东汉刘熙所撰《释名·释衣服》记载:“屩,草履也……出行著之,屩屩轻便,因以为名也。
”屐也是鞋子的一种,通常指木底,或有齿,或无齿;也有草制或帛制的。
《释名?释衣服》载:“帛屐,以帛作之,如屩之。
不曰帛屩者,屩不可践泥也,屐可以践泥也。
此亦可以步泥而滚之,故谓之屐也。
”另据《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
”古代的“鞮”是指用兽皮做的鞋,高筒称靴。
“靴”是指高到踝骨以上的长筒靴,它是随胡服的传入才逐渐普及的,在汉代后才大量出现,到了唐朝才普及。
《晋书?刘兆传》:“尝有人著靴骑驴,至兆门外。
”靴的特点是保温性强,在泥土、沼泽中行走,便于骑马等。
“鞜”也是指用兽皮做的鞋。
据《汉书·扬雄传下》载:“躬服节俭,绨衣不敝,革鞜不穿。
中国鞋史系列篇之———文北京/全岳中国鞋文化的春天【古代鞋历史,从夏商周到秦汉,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从宋辽到金明清,代代各有不同;鞋形制,从草鞋到木屐,从丝鞋到布鞋,从皮靴到皮鞋,应有尽有;鞋文化,从鞋起源到鞋发展,从鞋礼仪到鞋习俗,从鞋故事到鞋传说,尽显上下五千年鞋履文化的纯真本色。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鞋履文化,像珍珠一样深藏于斑斑古籍、深埋于帝王墓葬、散落于民间传说之中,在历史的沧桑岁月里曾一度失去其固有的灿烂。
1990年的春天,骆崇骐《中国鞋文化史》的出版,像一颗奇异的珍珠项链般光彩夺目。
一颗颗深藏、深埋、散落的千万年珍珠,其形无奇,其色无彩,只有将其制成饰品方露灿烂之色,方显连城之贵。
一册薄薄的《中国鞋文化史》,犹如一件精美的珍珠饰品的璀璨之光,照亮了中国鞋文化的明媚春天。
鞋,本无史,更无鞋文化史。
当人类穿鞋的多了,鞋款精了,鞋饰美了,经历年代久了,鞋故事精彩了,于是就有了文字记载,有了鞋文化,有了鞋历史。
骆崇骐《中国鞋文化史》,与中华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
古代鞋历史,从夏商周到秦汉,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从宋辽到金明清,代代各有不同;鞋形制,从草鞋到木屐,从丝鞋到布鞋,从皮靴到皮鞋,应有尽有;鞋文化,从鞋起源到鞋发展,从鞋礼仪到鞋习俗,从鞋故事到鞋传说,尽显上下五千年鞋履文化的纯真本色。
骆崇骐说的草鞋文化,始于原始社会。
中国人利用植物的枝叶、根茎为原料编织穿戴用品至少有七千余年的历史……北方由跣足发展为用兽皮裹脚,南方则由跣足发展为用植物编鞋……除南方外,我国古代东西南北地区均流行过草鞋,主要原因是到处都有草类植物,取材极为方便,穿着极为轻便。
名流圣贤不仅穿草鞋,还将草鞋写入诗文之中。
庄子说,墨子“以跂屩为服”;王维说,“草屩放豪豨”;苏轼说,“竹杖芒鞋轻胜马”。
其中“屩”和“芒鞋”都是对草鞋的称谓。
骆崇骐说的木屐文化,是最早始于战国的木屐。
相传晋国大臣介子推被烧死绵山上,晋文公十分悲痛将其死时所抱之树制成木屐,每年此时便向木屐深深鞠躬。
中国鞋史系列篇之--鞋山的爱情故事全岳【期刊名称】《西部皮革》【年(卷),期】2016(038)019【总页数】3页(P71-72,74)【作者】全岳【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广州市的花鞋山和鄱阳湖的大鞋山,流传着两桩凄美的爱情故事,都与鞋子有关,花鞋山说的是惠州书生与歌妓秋娟的鞋故事,大鞋山说的是渔夫胡春与瑶池仙姑的鞋故事。
两段情最终演化成两座山名,流传千古。
】花鞋山的故事,说的是清朝咸丰年间,有一个叫曾其的广东惠州书生,因进京赶考路经广州,顺便拜访了一位在白鹅潭妓船上谋生的本家叔父。
曾其与叔父在船上小酌之间,只见白鹅潭一带有数千妓船热闹非凡。
叔父说,“众多奢华的妓船排列成行,如履平地。
船上莺歌燕舞,风情万种,一派繁华景象,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如果不来白鹅潭,简直就如同没有来过广州一样。
”此时正逢明月初升,晚潮乍起,笙歌悠扬。
白鹅潭的繁华景象,不由得令曾其好奇不已,浮想联翩。
便问叔父道:“白鹅潭为何叫白鹅潭?如今又为何是妓船云集之地?”叔父知道侄子从小就好奇心极强,凡事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此时又逢侄子进京赶考之际,不由兴之所至,娓娓道来:环绕广州的水系叫珠江,珠江有一段水域叫鹅潭,鹅潭的神话故事传古今。
说的是明朝年间,南海的百姓们不堪忍受剥削压迫的苦难日子,于是揭竿而起,势如破竹,浩浩荡荡攻入广州。
在珠江上的百艘起义军战船,一举打败了气势汹汹的官兵。
在这次战事中,人们隐隐约约地看到,有两只美丽的大白鹅随军游弋,为起义军引航导路。
不久,广西的官兵大举增援珠江,起义军浴血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节节败退。
正在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的紧急关头,两只美丽的大白鹅飞快从江心游到江边,引颈拍翼背着两个起义军首领后向远方飞去,消失在茫茫迷雾之中。
人们称这是神鹅助了起义军一臂之力,于是就将这片起义军浴血奋战的水域称作“白鹅潭”。
三百年后的今天,有数千妓船聚集在此,热闹非凡,成为商贾游人必到之地。
特别是那些达官贵人和花花公子之流,常常流连于此,于是就成了广州最繁华的地方。
中国鞋史系列篇之———文北京/全岳【我国第一本鞋文化大典———《中国鞋履文化辞典》,面向中华民族五千年,既有古代鞋履,又有现代鞋履;既有汉族鞋履,又有少数民族鞋履;既有文化条目,又有技术条目。
在选词立目上,注重实用,并尽力突出鞋文化特色。
每一历史时期的鞋履往往代表着每个历史时期灿烂辉煌的鞋履文化。
】中国鞋文化之大典《中国鞋履文化辞典》的问世,是方兴未艾的中国鞋文化的一件大事。
在2002年5月29日,该辞典的首发式暨中国鞋文化研讨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
中国皮革工业协会、红蜻蜓集团、中国民俗协会、中国鞋履文化辞典编委会及中国鞋业专家学者、媒体记者云集一堂,共同见证了中国第一部鞋文化辞典的首发盛况。
在中国鞋文化千载难逢的历史时刻,不乏溢美之词。
主办方中国皮革协会赞誉说,《中国鞋履文化辞典》的出版标志着中国鞋业在经历了“数量时代”“质量时代”之后已进入到“文化时代“”;承办方红蜻蜓集团说,鞋文化作为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辞典的出版是鞋业界的幸事,也是文化界的幸事;中国民俗协会说,它是独树一帜的中华服饰文化之一,是鞋履文化的精粹和民族的瑰宝;专家学者说,长期致力于民俗研究的叶大兵先生,虽年逾古稀但不辞辛劳,笔耕不辍,万事从“脚”下做起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更值得令人尊敬。
《中国鞋履文化辞典》的主编叶大兵说,该书在收词中,面向中华民族五千年,努力做到既有古代鞋履,又有现代鞋履;既有汉族鞋履,又有少数民族鞋履;既有文化条目,又有技术条目。
在选词立目上,注重实用,并尽力突出鞋文化特色。
鞋履从人类生活中诞生,又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但它又不单单是生活用品,而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每一历史时期的鞋履往往代表着每个历史时期灿烂辉煌的鞋履文化。
年逾古稀的叶大兵,时任中国民俗学会顾问、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温州师范学和温州大学兼职教授、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研究员、温州市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红蜻蜓集团公司中国鞋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