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略谈
- 格式:pdf
- 大小:162.41 KB
- 文档页数:2
探讨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摘要】现如今,高职院校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方法不合理、教材陈旧过时、缺乏实践环节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包括更新教学方法、更新教材内容、增加实践环节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和对策建议的提出,可以有效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望未来,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管理学课程教学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地探讨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贡献更多有价值的建议和研究成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问题、教学方法、教材、实践环节、对策建议、总结分析、未来展望、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各行各业管理人才的重要责任。
而管理学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核心课程之一,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未来发展。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不合理、教材陈旧过时、缺乏实践环节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应用能力。
对高职院校的管理学课程进行问题探讨和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通过对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及教师们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管理人才。
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高职院校的管理学课程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对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通过本研究,旨在提高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未来在社会职场的成功发展。
也希望通过本研究,为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可行的建议和借鉴经验,推动高职教育的不断完善与提升。
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摘要] 笔者论述了我国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分析了《管理学》课程特点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提出了《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着管理思想和理论的不断创新,今天,融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开放型管理又将管理科学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转变,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我们对管理学在理论上进行再认识,在管理学教学实践中进行再开拓。
一、《管理学》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管理学课程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启蒙、奠基性的课程,对于所有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学生而言,通过课程教学,应达到以下教学目的:1.建立有关管理的基本知识体系,其中包括对管理的正确理解以及形成较为系统的管理知识框架体系, 尤其是管理专业的学生, 通过管理学知识的学习, 将为今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学科基础。
2.培养最基础的管理思维模式、具备管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管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基础课,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必须在实践环境中才能学会管理学知识的应用。
二、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一)《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新形势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新世纪呼唤着大批能适应时代需要、懂得管理真谛、掌握最新管理方法的技术性人才和管理性人才,管理学应当注重与相关学科的配合,大力培养更多学以致用,能够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重大实践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管理人才。
此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使得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都必须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以应对新形势的变化。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动因1.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实质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所以,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不是强调管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而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础管理理论,形成现代管理思想和思维方式,能主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环境,在工作岗位上能正确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
高职高专院校《管理学》教学的思考摘要管理学是高职高专院校经贸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对学生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有很有帮助的。
然而如何面对管理学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本文将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管理学教学方法管理学是高职高专院校经贸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对学生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有很有帮助的。
孔子提出过“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论。
作为当代的管理学教师,在汲取古人教书育人经典养分的同时,还应使自己的教学同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及我国教育实践相结合,思考如何针对高职高专的学生特点,采取有效地教学方法,进行管理学的教学工作。
一、管理学学科(课程)特点(一)管理学是专业学习的基础。
管理学是高职高专院校经贸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
学生是否学习了管理学,能否深入理解并扎实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将会直接其对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效果。
如在学习了管理学中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等章节后,学生在学习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时,就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作为储备。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好这些专业课程。
(二)管理学具有综合性。
管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运用多学科和多领域的理论、方法、技术知识的综合性交叉学科。
正是由于管理学很强的综合性,就要求教师具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
(三)管理学具有实践应用性。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管理学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和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相一致。
管理实践具有复杂性、权变性与主观能动性等特点,很难离开管理情景与管理对象而独立进行。
也就是说,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一定要到现实生活中去检验。
二、管理学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一)学生基础薄弱,学习的兴趣不高。
浅议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的思考论文[论文摘要]高职教育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技能的培育,作为很多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管理学,它的技能是什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传授?本文从本课程的特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体会做一简述。
高职教育就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育高素养技能型人才,要求理论上“必需、够用”,注意技能培育。
对于高职的工科类专业和课程而言,这一点相对简单做到,也利于操作;对于就业面广,技能宽泛笼统的经管类专业及其课程而言就相对困难。
管理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当中如何表达高职特色值得探讨。
一、《管理学》这门课的特点1.一般性特点。
管理学是从一般原理、一般状况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和管理规律进行讨论,不涉及管理分支学科的业务与方法的讨论;管理学是讨论全部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科学,管理学是各种应用型管理课程的基础。
2.综合性特点。
从管理内容上看,管理学涉及的领域非常宽阔,它需要从不同类型的管理实践中抽象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思想、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从影响管理活动的各种因素上看,除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这些基本因素外,还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从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上看,它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都有亲密关系,是一门特别综合的学科。
3.实践性特点。
基础应用性这是本课程遵循的首要原则。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学习管理学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管理中学习管理。
管理学所供应的理论与方法都是实践阅历的总结与提炼,同时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又必需为实践服务,才能显示出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强大生命力。
二、《管理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缺乏合适的高职教材。
管理学教材许多但适合高职教育“必需、够用”的教材就特别有限。
存在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很多教材在内容取舍上不适合高职教育。
很多教材虽然在难度和篇幅上都进行了较大调整,但整体上还没有摆脱传统的模式,追求内容的系统性而缺乏针对性。
中职《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的探讨为扩大中职学生的就业范围,扩宽学生的就业岗位,我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了《管理学基础》课程来迎合社会对人才的综合需求。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够理想,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工作,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变通,调整,对《管理学基础》在会计专业中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并有深刻的体会。
标签:管理学基础,效果,教学方式,竞争机制为了扩大中职学生的就业范围,扩宽学生的就业岗位,我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了相应的学科,比如: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应用文写作等,从而迎合社会对人才的综合需求。
由于这些课程处于相对尴尬的位置,学生对这些课程缺乏浓厚的兴趣,教师的教学方式又常常是传统的讲授,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本文从近几年的这些课程的教学工作出发,就《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在教学方法有较深刻的体会,并在教学方式上做出一定的改变,效果显著。
一、中职《管理学基础》教学效果不理想成因分析(一)学生方面1、学生意识上不够重视课程。
《管理学基础》这门学科既非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又非公共课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非专业课程在心理上有难免的“小视”,其表现可以在课程上体现。
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整节课下来要不是鸦雀无声,要不就是一问三不知。
从学生那毫无神采的眼神中不难推测他们的思绪已经神游了。
除每周的课堂外,没有其他的空余时间用到这门课程上,平时作业也大量出现雷同现象。
2、学生对其在认识上有偏差,并对自我缺乏信心。
普遍学生认为这门学科是对管理者而言是非常好的,但是对学生自己却没有用处;并且有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能达到管理者的水平,只能做一名普普通通的职工。
就这样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方面1、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厌烦上课。
《管理学基础》课程中理论教学多,授课教师授课方式大多数是理论和案例相结合。
虽然有案例作为补充,丰富课程,但是往往这些教学案例是企业公司的例子,学生又缺乏对企业的了解,从而使得真实的案例变的空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