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40例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63.74 KB
- 文档页数:2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非手术治疗40例体会(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通过对40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非手术治疗适应证的回顾性分析与探讨,认为其非手术治疗适应证应根据意识状态、CT扫描显示的血肿量及其位置、中线结构移位程度、占位效应等指标综合评价。
【关键词】颅脑损伤;血肿;保守治疗我院自2006年1月~2007年8月共收治40例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现就非手术治疗的经验体会对其适应证进行初步探讨。
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本组40例,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2个月~73岁。
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3例,坠落伤10例,打击伤7例。
临床表现:入院时GCS 13~15分32例(80%),9~12分6例(15%);8分2例(5%)。
头痛38例,恶心呕吐30例,病理反射阳性4例,肢体轻偏瘫1例,颅神经损伤4例。
合并颅骨骨折26例。
CT扫描示:血肿部位:额叶22例(55%);其中双侧12例(30%);颞叶8例(20%);顶叶6例(15%);枕叶2例(5%),其中小脑半球2例(5%)。
(2)血肿类型:硬膜外血肿28例(70%),硬膜下血肿10例(25%),脑内血肿2例(5%)。
(3)血肿量:按Kase分类,小型血肿(20ml)30例(75%),中型血肿(20~40ml)8例(20%),大型血肿(40ml)2例(5%)。
占位效应:中线无移位者18例(45%),中线移位0~5mm 12例(30%),5~10mm 8例(15%),10mm以上2例(10%)。
2 治疗非手术治疗措施:抗炎、止血、脱水、营养神经、激素与对症支持,以及高压氧或应用纳洛酮、尼莫同等药物治疗。
3 结果经非手术治疗后,38例痊愈,临床症状消失,CT复查示血肿均吸收(20~60天,平均29天)。
2例病情加重改行手术治疗,1例存活,1例死亡。
讨论CT应用虽使颅内血肿非手术治疗的成功率提高,但外伤性颅内血肿非手术治疗的临床指标目前尚存分歧,病例筛选标准尚未统一。
老年颅脑外伤患者不同时机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目的观察老年颅脑外伤患者不同时机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老年颅脑外伤患者共86例,随机分为研究与对照组,研究组43例,昏迷前行清创或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对照组43例,昏迷后行清创或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观察治疗后的颅内压变化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病情况。
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治疗7d后颅内压降至(14.45±2.71)mmHg,住院期间出现6例并发症(13.95%),两项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老年颅脑外伤患者在意识清醒或轻度昏迷时进行手术治疗效果最佳,具有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
标签:老年颅脑外伤;不同时机;手术治疗颅脑外伤是指的头部受外部强大暴力冲击导致的损伤,由于头皮内血管丰富,结缔组织致密,因此受伤后极易出血,造成感染,甚至导致患者昏迷或休克;另外,患者年龄大,对各种外伤应急反应差,易造成脑组织挫裂伤出血,形成颅内血肿,危及生命。
为提升颅脑外伤手术治疗的效果,应重视手术时机的选择[1]。
本研究对不同时机手术治疗老年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老年颅脑外伤患者共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研究组43例,男女比例23:20,年龄65~75岁,平均(68.24±3.51)岁;对照组43例,男女比例21:22,年龄66~76岁,平均(69.48±4.26)岁。
致伤原因:车辆撞击致伤34例(39.53%),钝器击打致伤28例(32.55%),高处坠落致伤15例(17.44%),跌倒致伤9例(10.47%);病史:糖尿病26例(30.23%),高血压37例(43.02%),冠心病8例(9.30%),其它基础性疾病19例(22.09%)。
两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病史等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4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与预后进行分析讨论。
方法:对2003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治愈22例,占55%;好转8例,占20%;死亡10例,占25%。
结论:提高院前救治水平,及时纠正休克,避免漏诊,采用综合治疗,防治并发症是提高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原发损伤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是急性颅脑损伤的救治难点,一直为神经外科医师所重视。
我院自2003年1月~2013年1月共收治急性重型颅脑损伤40例,占同期急性颅脑损伤住院病例的16.2%,现对该类病例的救治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包括急性重型闭合型颅脑损伤27例和急性重型开放型颅脑损伤13例,共计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6~ 75岁,平均年龄41.5岁。
其中哈萨克族19例,汉族11例,维吾尔族6例,蒙古族3例,回族1例。
受伤原因:车祸伤(含摩托车)26例,坠落伤6例,打击伤8例。
1.2 临床表现本组患者入院时均昏迷,格拉斯哥分级(gcs)评分为3-8分,出现脑疝、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13例,低血压、休克者11例。
发生颅骨骨折14例,颌面部骨折7例,合并胸部外伤9例,合并腹部外伤3例,合并骨折11例。
1.3 影像学资料本组患者均行ct扫描,有不同部位颅骨骨折者21例,广泛脑挫裂伤14例,颅内血肿7例,硬膜下血肿9例,硬膜外血肿13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颅骨缺损4例。
1.4 治疗方法采取综合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抗休克。
对开放性颅内异物、颅内血肿、颅骨粉碎性骨折者,分别行清创术、异物摘除术、颅内血肿清除术、骨折碎片摘除术,脑疝或中线结构移位明显者行去骨瓣减压术。
对合并胸外伤、腹部外伤、骨折者行相应急救处理,待病人病情稳定,条件允许后再进行相应治疗。
术后加强全身抗感染、止血、脱水、利尿、激素、亚低温及全身支持治疗。
重型颅脑损伤108例临床分析【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108急性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临床急症,据国内文献统计,占创伤性疾病的第2位。
其中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占35%左右[1]。
如何提高颅脑损伤的救治水平,仍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
我院近6年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8例,治疗效果满意,现结合临床资料及结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08例,男79例,女29例。
年龄3~76岁,平均38岁。
受伤方式:车祸伤77例,坠落伤24例,打击伤7例。
受伤至入院时间:小于3h者25例,3~24h者67例,1~3d者12例,大于3d者4例。
1.2 损伤类型闭合性颅脑损伤97例,开放性颅脑损伤11例。
颅内血肿62例,脑挫裂伤48例,原发性脑干损伤13例,弥漫性轴索损伤6例。
1.3 临床表现 GCS评分:3~5分33例,6~8分75例。
瞳孔改变: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12例,单侧瞳孔散大32例,双侧瞳孔多变17例。
生命体征改变:呼吸障碍15例,血压下降13例,高热7例。
体征:偏瘫14例,去大脑强直16例,锥体束征阳性48例。
症状:伤后均昏迷、呕吐86例,脑脊液耳鼻漏者10例。
颅外多发伤42例。
四肢骨折10例,胸部伤24例,休克者4例。
并发症:肺部感染13例,消化道出血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
2 治疗及结果手术治疗72例,其中包括颅内血肿清除,严重脑挫裂伤清除术,开放性颅脑损伤清创术,去骨瓣减压术。
36例生命体征平稳者,行非手术治疗,采用脱水降颅压,神经营养药物,营养支持,长期昏迷者及气管切开术,防治并发症,动态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电解质、血气、肾功能等。
根据GCS评分标准:死亡32例,植物生存3例,重残17例,轻残14例,恢复良好42例。
3 讨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临床经过复杂,且易复合颅外其它组织器官损伤,并发症多而重,致残率、死亡率高。
我科近几年来收治的10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颅外多发伤42例,占38.9%,严重并发症23例,占21.3%,死亡32例,占29.6%,重残20例,占18.5%(含植物生存者3例),通过本组病例,笔者体会到在治疗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