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浙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父母——我特别的朋友1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4
浙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全册教案1 第一单元亲情树下我成长、家庭万花筒一、教学目标:、了解家庭模式的演变过程,对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2、吸取传统家庭的美德,有效地运用于现代家庭生活中。
3、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知道家庭的稳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明确自己在家庭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重点:懂得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了解家庭演变的历程。
难点:如何从传统的家庭生活中体会到维系现代家庭的美德。
二、教学准备:、准备一份《红楼梦》的家谱资料。
2、搜集有关家庭模式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小家庭组成大社会、出示图片,猜猜:这是个什么字?2、小故事:家字趣谈屋下躺着一只大猪——豕者,猪也,这就是家。
从现在已发现的古文字来看,至少在商代,“家”字就已存在了。
那么,古人造字时为什么要用屋下养猪指代人居的家呢?在古代,猪是财富的象征。
养猪越多,表示家越富有。
住人的地方,未必可以称家,而屋下饲养肥猪者,才能肯定是家、是人家。
如今,城市的家庭是不能养猪的,在农村,人畜同居的现象也基本上没有了。
家与猪的关系已经很浅,“家”字的来历和本义也已逐渐淡化。
但是农家毕竟还在养猪,因为人们还是要吃猪肉,因此家字的存活空间还很大,只要我们还在吃猪肉,屋下养猪的“家”字就不妨让它存在下去吧。
3、欣赏图片——夜晚,万家灯火的景象。
(1)说说:在你心目中,家是怎么样的?你觉得家像什么?(顺带说说家里的人)(2)小结:夜色阑珊,万家灯火。
这一扇扇温暖的窗户背后,就是一个个幸福温暖的家,无数个家庭星星点点般组成了社会这个大家庭。
二.家庭模式的变迁、古代大家族(1)说到家,电影电视里《红楼梦》这个家很引人注目,是中国古代家庭的典型代表,这个家中有哪些人物?(2)链接:红楼梦家谱(约300多人,教师可稍事讲解怎样看家谱,以便正确理解人物关系)(3)小结:这是一个中国传统大家庭,可以称为家族,但他们“同居共产——一起居住,共同拥有财产”,仍可称一个家庭。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父母――我特别的朋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宁波东海实验学校张燕飞一、对比导入,感受现代家庭的快乐、民主1.欣赏图片(城市车水马龙的景象——夜晚,万家灯火的景象。
)同学们,瞧,这一扇扇温暖的窗户背后,就是一个个幸福温暖的家,无数个家庭星星点点般组成了社会这个大家庭。
2、家庭自古以来就存在,而且在不断变化着。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中,家长具有绝对权威,父母之命难违,瞧:儿子跪在地上听父母训话,除了说是还是是。
要是不听从,那可就没有好果子吃了,听说过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吗?是谁酿成了这样的悲剧?3、随着社会发展,咱们现代家庭可就大变样了,瞧:你认识他们吗?他们的家庭又是怎样的?你喜欢这样的家庭吗?为什么?4、同样生活在现代的你们,父母带给你的幸福多吗?能跟我们来分享一下民主、平等的家庭带给你快乐吗?(板书:父母-朋友)他们给你们营造得家庭氛围也是民主、平等的。
5、课件出示:“民主”和“平等”民主和平等握在我们每个人的手上。
家庭生活中,我们把手紧紧握在一起,牢牢记着民主和平等,我们的家庭生活就会幸福。
这就是现代新型的家庭关系。
二、了解分析,找出症结1、不过就算是“民主”“平等”家庭中,也总有些不和谐的时候,你在家里除了渡过这样和谐美妙的快乐时光,是不是也有不和谐不快乐的时候呢?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与父母经常会产生那些摩擦?2、你看就有小莉同学和你们一样遇到了难题(录像:考试考砸了,不敢回家给爸妈看,害怕)有过这样经历或心理产生过这种想法的人举手?当时你们怎么想的?看看小丽怎么做的?(录像继续)因为害怕,他选择了不告诉父母,而自己来冒充父母笔迹签名。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为什么?3、和大家想的一样,妈妈知道事情后,狠狠地批评了小丽,比以前还要严厉,小丽躲在一角一直在伤心地哭!4、小莉心情?在想什么?同学们,你们想过在小丽哭的同时,妈妈在想什么吗?猜一猜?录音:(其实我很爱我的女儿,每次考试考不好打他,是希望她下次能好好学习,想不到这孩子这么不争气,这回倒好,不但考试没考好,还学会了向老师、大人撒谎,这问题是更严重了!看着她哭,我也挺心疼的,可谁叫她不争气,不给她教训她是记不住的)原来妈妈这样做是想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小丽改正缺点阿!而这种方法恰恰让小丽害怕!你想对小丽妈妈说什么?(和老师演一演)5、要是你是小丽,明白了妈妈的想法,理解了妈妈,你会怎么做?6、得出结论:如果亲子之间能够相互理解,多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很多摩擦就可以避免。
浙教版品社五上《第一单元亲情树下我成长》教案亲情树下我成长1、家庭万花筒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模式的演变过程,对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2.吸取传统家庭的美德,有效地运用于现代家庭生活中。
3.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知道家庭的稳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明确自己在家庭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重点:懂得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了解家庭演变的历程。
难点:如何从传统的家庭生活中体会到维系现代家庭的美德。
教学准备:1.准备一份家谱资料,巴金小说《家》或《红楼梦》的电影片段。
2.搜集有关家庭模式的资料。
3.搜集传统大家族的典范,从中找出传统家庭的美德。
4.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自己家庭过去的生活情景,准备好自己家的全家福(也可以是自己喜欢的与全家人一起照的照片)。
5.教师自己童年的家庭生活照。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情境设置1.欣赏图片城市车水马龙的景象——夜晚,万家灯火的景象。
:2.提出家的概念,并请学生自己定义。
同学们,瞧,这一扇扇温暖的窗户背后,就是一个个幸福温暖的家,无数个家庭星星点点般组成了社会这个大家庭。
在你心目中没,家是怎么样的?你觉得家像什么?学生回答时随机询问他的家庭成员状况。
3.了解家的起源。
小故事:家字趣谈引出:原始社会血缘家庭二.了解汇报各种家庭模式。
2.出示《红楼梦》的电影片段⑴谈谈观后感(读后感)⑵说说《红楼梦》哪些人物?⑶出示:红楼梦人物家谱。
⑷小结:这是一个传统大家庭,可以称为家族3.小辩论自己的家庭属于哪种模式?拿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画简易图。
教师以自己的照片为例。
统计人数:绝大部分家庭属于独生子女家庭,或421家庭。
介绍计划生育政策讨论:独生子女家庭与非独生子女家庭各自的优缺点,并谈谈自己的做法。
4.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⑴家庭模式还有有哪些类型?(1)小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汇报:鼓励多种形式,同时在点评时要特别注意对部分家庭的价值取向的引导:如:空巢家庭、单亲家庭等。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父母,我特别的朋友》教材分析:《父母,我特别的朋友》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亲情树下我成长”第二课。
这篇课文属于“我与家庭”题材的内容。
本课是基于三年级上册“我的家庭”单元、四年级上册“温馨一家人”单元教学的基础上,到了五年级,家庭的内容逐步深化。
在前几个单元中,学生主要的角色是偏被动型的,体验、感受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并进行一定的感恩行动。
而本册,更强调步入高年级的学生在家庭中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鼓励他们以家庭主人的身份积极参加家庭建设,争做文明家庭,为社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父母,我特别的朋友》这篇课文由“家庭关系的变化”、“遇到问题是否向父母倾诉”、“心理测试”、“与父母的矛盾”等部分组成。
意在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学会沟通,珍爱家庭。
学情分析:无论是哪个学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与父母沟通缺乏正确的方法,经常与父母发生冲突,特别是在上网、看电视、交友、参加培训班这些方面。
而到了五年级的学生,自主意识开始突显,喜欢不受拘束,而当今的家长又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
其次,孩子没有珍爱家庭的意识,也许是人生经历尚浅。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马上就要步入青春期,如不好好解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到了青春期,矛盾便会深化,给家庭带来不和谐的麻烦。
因此,在本册设计跟父母沟通,理解父母的用心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现代社会家庭关系日趋民主、平等。
2.学习如何站在父母的角度,体会他们的情绪和感受课前调查:跟父母发生过哪些矛盾教学过程一、引出父母是特别的朋友1.同学们,大家好!你们以前见过我么?想认识我么?我也想认识你们,还想和你们交朋友呢,你们愿意么?生:愿意。
2.那我们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生1:我们之间要平起平坐,你不能以老师的身份来压制我们。
《父母——我特殊的朋友》教学设计及说课我执教的是浙教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亲情树下我成长》第二课《父母——我特殊的朋友》。
下面我就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本课教材是基于一年级上册“我爱我家”单元、三年级上册“我的家庭”单元、四年级上册“温馨一家人”单元教学的基础上的,在五年级上册“亲情树下我成长”单元的第二篇。
从教材体系来看,此课教学以理解、平等、民主为核心进行亲子沟通为重点。
学生普遍存在着与父母沟通缺乏正确的方法,经常与父母发生冲突,特别是在上网、看电视、交友、参加培训班这些方面。
这个年龄的孩子,自主意识开始突显,喜欢不受拘束,而当今的家长又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
其次,孩子没有珍爱家庭的意识,也许是人生经历尚浅。
但是,我也在提问中发现孩子对父母的爱体会较深,可见前几个单元的教学在学生的心里留下了痕迹。
部分学生遇到烦恼不向父母倾诉,但原因并不是说父母不善解人意,而是缺少和父母沟通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开端,是教学过程的依托,是教学过程的实施标杆,只有根据教材,学情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
联系以往的知识,本单元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和父母成为朋友的益处,建立民主的新型家庭关系。
2.反思自己与父母发生的小摩擦,学会一些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3、体会和父母成功沟通的良好感觉。
三:说教法、学法新课程讲究教法,学法的多样性。
品德课上不再只有教师一味地高呼信条,单一地告诫学生,重复地灌输知识,而是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各抒己见,通过自身情感体验获取知识和能力。
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而是学生的合作者,是和学生一样的学习者。
学生不再是埋头听讲的旁观者,而是学习的参与者,是课堂上的主角。
根据这一理念,本堂课除讲授法之外还采取了谈话法,名人故事引导法,心理测试法,情景教学法等教法,而学生则以小组合作,参与讨论等方法为主。
五上品德父母我特别的朋友教学设计教案名称:培养学生上品德父母的特别朋友教学目标:1.了解上品德父母的定义和特点;2.培养学生真诚友好的交往能力;3.提高学生的合作与协作意识;4.养成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1.了解上品德父母的定义和特点;2.学习如何培养真诚友好的交往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如何合作与协作,培养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德素养。
教学准备:PPT、手工制作的五个卡片:真诚、友好、合作、关心、乐于助人。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们谈谈什么是“上品德父母”?2.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PPT上的上品德父母定义:“上品德父母是指具有真诚友好的交往能力,合作与协作的意识,以及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德素养。
Step 2:学习上品德父母的特点(15分钟)1.教师出示PPT上的五个卡片:真诚、友好、合作、关心、乐于助人,分别向学生解释每个特点的含义和重要性。
2.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上面五个特点哪个对他们来说最重要,并选择一位代表在全班面前介绍他们小组的选择和原因。
Step 3:小组合作活动(20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一项任务,例如制作一张海报或表演小品,展示上品德父母的特点。
2.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合作,发挥所长,互相协助完成任务。
Step 4:展示与分享(15分钟)1.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成果,并向全班介绍展示内容。
2.其他小组可以提出建议和意见,并与展示小组进行互动交流。
Step 5:反思总结(10分钟)1.教师提问:在小组合作中,你是如何体现真诚友好、合作与协作、关心他人以及乐于助人的品德特点的?2.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重要性和必要性。
Step 6:拓展延伸如果时间充足,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上品德父母的文章,分享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们了解了上品德父母的定义和特点,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真诚友好的交往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与协作意识,养成了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德素养。
父母我特别的朋友教案教案标题:父母我特别的朋友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认识父母在自己成长中的重要性,培养对父母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2. 培养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互动能力,提高家庭关系质量。
3.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自信心和情绪调节能力。
教学准备:1. PPT或教学板书2. 学生绘本或故事书:《爸爸和我》、《妈妈和我》等3. 学生活动手册或绘画纸4. 录音设备(可选)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呈现一张包含父母和孩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图片中的情景和人物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你认为父母在你的成长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他们对你有什么影响?”教学主体:1. 呈现学生绘本或故事书《爸爸和我》、《妈妈和我》等,让学生观看或阅读。
2. 指导学生讨论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和情感表达。
3.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互动情景,鼓励他们分享自己与父母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
4. 分组活动: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位同学与父母之间的互动情景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同学观察并提出改进建议。
5. 学生绘画活动:学生根据自己与父母的互动情景,绘制一幅描绘他们与父母之间特别友好关系的画作。
教学总结:1.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并邀请他们分享自己对父母特别友好关系的感受和体会。
2.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父母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和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3.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与父母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教学延伸:1. 学生可选择一位父母或其他家长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于亲子关系的看法和建议,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2. 学生可将自己与父母的互动情景制作成短视频或录音,展示给全班同学,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价学生绘画作品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3. 评估学生对于亲子关系的理解和认识的书面反思。
浙教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家庭万花筒2父母——我特别的朋友3、我是文明家庭一份子第二单元.难忘的校园生活2、园丁赞歌3.我为母校添光彩第三单元诚信真可贵2、退一步海阔天空3、让我们同行第四单元、我是小小安全员2.小心“电老虎”红绿灯——永不下岗的“交通警”4、遇到危险我不慌第一单元.家庭万花筒教学目标:.了解家庭模式的演变过程,对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2.吸取传统家庭的美德,引导运用于现代家庭生活中。
3.知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知道家庭的稳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明确自己在家庭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教学重点:不论家庭模式如何演变,家对于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得到自己家中的美德以及要建设美好家庭的责任感、自豪感。
课前准备:、“小家庭大社会”图板基础、学生家庭合照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了解家庭模式的演变,知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2.了解传统家庭的美德,发扬于现实家庭生活中。
3.知道构建和谐社会要从我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
教学过程一、导入.诵小诗,感亲情。
(教师出示:“倾诉的声音”),朗诵这首诗。
2.揭示课题。
二、学习.彩虹镜——了解多彩的家庭模式。
⑴看合影,谈发现。
师:每个同学是否带来了自己家的合影。
小组交流,看看合影,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投影展示“独生子女家庭、非独生子女家庭、三代同堂家庭”学生的家庭合影。
)师:这就是现代家庭普遍的三种家庭模式。
说一说,你的家庭属于哪一种模式?⑵了解家庭模式的演变。
⑶家庭模式展示会。
2.多棱镜——认识大家庭的独特模式。
师:在传统的习俗中,大家庭模式在历朝历代备受推崇。
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是当时传统家庭生活的理想。
很多影视、文艺作品都发生在传统大家庭的背景中,你能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吗?⑴分析《红楼梦》里的家。
师:我们班中的一些同学大概看过《红楼梦》吧,谁来说一说?(自由说。
)(教师播放影视片断:“宝玉挨打”),引导学生分析贾府是怎么样的一个大家庭。
浙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精品资料|第1单元家庭万花筒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模式的演变,对家庭有更全面的了解。
2.吸收传统家庭的优点,并指导它们在现代家庭生活中的应用3,知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知道家庭的稳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并明确他们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无论家庭模式如何演变,家庭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的困难:意识到自己家庭的美德,以及建立一个好家庭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课前准备:课件,“小家庭与大社会”画板基础,2课时课时课时1目标1,了解家庭模式的演变,知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2.了解传统家庭的美德,并在现实家庭生活中发扬光大。
3、知道构建和谐社会应该从我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教学过程1、介绍1、背诵小诗、感受亲情(老师展示课件:“倾诉之声”),背诵这首诗2、揭示主题二。
学习1,彩虹镜——理解多彩家庭模式(1)看照片,谈论发现师:每个学生都带了自己家的照片吗?让我们分组讨论,看看照片。
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投影显示了“独生子女家庭,非独生子女家庭,它在家庭中运行”的学生的家庭照片这是现代家庭中三种常见的家庭模式。
你的家庭属于哪种模式?(2)理解家庭模式的演变(3)家庭模型展2,多棱镜-了解大家庭的独特模式199:在传统习俗中,大家庭模式在各个朝代都受到高度尊重。
四代同堂和五代同堂是当时传统家庭生活的理想。
许多电影、电视节目和文学作品都发生在传统家庭的背景下。
你能举些例子吗?(1)《红楼梦》中的家分析我们班的一些学生可能读过《红楼梦》。
谁来告诉我们?(自由)(老师播放视频片段:“宝玉捶”),引导学生分析贾府的家庭2显示图老师:《红楼梦》里有300多个人物这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大家庭,大家庭,他们“同居并分享财富”——共同生活并共同拥有财产教师给学生举一个例子来了解贾家的四大家族,特别是、贾政等人在家族中的权威地位。
(3)扩展以了解更多关于大家庭的信息199部门:你知道哪些大家庭?(以《杨家将》和巴金的《家》为例(4)总结传统家庭的异同部门:看了这些大家庭后,你发现了什么?(人口众多,关系复杂,父母是最高统治者...)3,聚焦镜子——体验“郑一门”的传统家庭美德(1)理解家庭稳定与社会稳定相关老师:现在,请和老师一起去“江南第一家”看看。
2015(浙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父母——我特
别的朋友 1
(浙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亲情树下我长大
2.父母——我特别的朋友
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首先源于对教材中认为“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家长具有绝对权威,父母之命难违——子女必须对家长惟命是从”观点的分歧。
在现实生活中,西方式的民主,在中国家庭中未必适用,也引起了许多争议。
因此,在教学中借助《弟子规》这一儒家启蒙读物,引导学生明白尊重父母是平等沟通的前提;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悌”的含义,能更好得和父母沟通;运用东方人的智慧,同样可以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
其次,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本课采用情境模拟的形式,创设学生和父母产生矛盾的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和换位思考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体验与父母沟通的技巧,还能体会到父母的苦心与爱心。
第三,在课时安排上,教材内容需要采用两课时,本课着重解决如何和父母沟通。
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可能和父母存在沟通障碍,但这并不代表学生不愿意和父母沟通,而是不会沟通,伴随沟通失败的挫折感累积,“青春期和更年期”的战争也随之爆发,所以通过具体的行为指导,帮助学生找到沟通的钥匙,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沟通的成功感,让父母成为他们真正的朋友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借助《弟子规》,了解传统家庭关系也有值得我们继承的精华。
2.明白在现代家庭中,既要尊重父母,又要平等的和父母沟通。
3.反省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学习沟通的基本技巧。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1.我姓任,同学们,你们可以称我叫什么,
(老师叔叔哥哥先生……)
我的学生喜欢管我叫老任,你对这个称呼留下了什么印象,
因为我不仅是他们的老师,还是他们的朋友。
2.相信同学们在生活中也有许多朋友,这当中有两位特别的朋友,他们就是我们的爸爸妈妈。
揭题(PPT)父母——我特别的朋友
为什么说父母是我们特别的朋友,相信通过这节课,同学们就会明白了。
二、《弟子规》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而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家长具有绝对权威,父母之命难违——子女必须对家长惟命是从。
晚辈不敢表露与长辈不同的思想和观点。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2.最近在我们江心岛小学掀起了一股国学热,大家都在学习《弟子规》,今天我带来了《弟子规》中一段关于子女和父母关系的内容,我们首先一起来听一听。
(PPT)“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3.解释古文意思(学生先自己说,教师再总结)
4.像这样处理家人关系,你赞成吗,有哪些地方你觉得对,有哪些地方你有不同看法,
三、不赞成“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原因
1.看来同学们对“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有不同观点,有时候明明是父母的不对,为什么还要敬听、顺承啊~
2.那就先请你们说说在和父母的沟通中有哪些矛盾,
3.看来矛盾还真不少啊,我看主要集中在父母总把自己当作孩子,又喜欢和别人家的孩子比;不仅没有发现自己的优点;还总是忽视自己的感受,不信任自己;自己呢又觉得父母特别落伍,没用共同语言……(PPT:总把自己当孩子、不信任自己、缺少共同语言、忽视自己的感受、没发现自己的优点……)
四、引入“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式沟通
1.那么多矛盾,该怎么办呢,
2.其实我们和父母有了矛盾,认为父母有些不对的地方,或者我们自己有什么困惑,都可以和父母沟通。
在沟通中,我们东方人有东方人的智慧,看看你能从《弟子规》中吸取什么经验呢,(PPT: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容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3.我也有这样一个案例。
小烨,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生。
过去成绩非常优异,自从家里有了电脑,渐渐地喜欢上了玩电脑,用电脑也成为了一种习惯。
后来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爸爸来学校开完家长会后回家,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小烨一顿,严厉地说:“从明天开始,不许你再碰电脑,给我好好学~”
4.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沟通前:
l 等父母消气了再沟通。
l 想想父母是怎么考虑这件事的,为什么要这么做,也可以请现场的父母说说自己的想法。
沟通时:
l 态度要诚恳。
l 要求要合理。
沟通后:
l 答应父母的要尽力做到,这样父母才会信任你。
生生,师生相互演一演。
(PPT:沟通前——换位思考;沟通时——怡色柔声;沟通后——遵守约定)
5.除了和父母面对面沟通,我们还可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和父母沟通呢,(手机短信、书信)
五、总结
1.课上到这里,你明白了为什么说“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二度示题。
无论父母对我们做什么,他们都是爱我们的。
在家中,我们需要尊重父母,也需要和父母沟通。
2.父母有时候不善于表达,其实他们有很多话想对说。
(PPT.父母的能与不能)
同学们,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有一件无价之宝时刻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她像丁冬泉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像温暖的阳光给予我们前进的力量,这就是父母的爱。
让我们与父母成为我们特别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