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新课标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四编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3节
- 格式:ppt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80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3分析论证要素与文本结构一、专项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材料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流派与作为创作方法虽有联系,却仍应区别开来。
作为流派,它在西方限于十八世纪末期到十九世纪末期,不过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
这是特定社会民族的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我们不应把这种作为某一民族、某一时期流派的差别加以普遍化,把它生硬地套到其它时代的其它民族的文艺上去。
可是在我们的文学史家们之中,这种硬套办法还很流行,说某某作家是浪漫主义派,某某作家是现实主义派。
作为创作方法,任何民族在任何时期都可以有侧重现实主义与侧重浪漫主义之分。
歌德和席勒等人早就说过的,现实主义从客观现实世界出发,抓住其中本质特征,加以典型化;浪漫主义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情感和幻想较占优势。
这两种创作方法的基本区别倒是普遍存在的。
亚理士多德在《诗书》第二十五章就已指出三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像画家和其他形象创造者一样,诗人既然是一种摹仿者,他就必然在三种方式中选择一种去摹仿事物: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按照事物为人所说所想的样子去摹仿,或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
这三种之中第二种专指神话传说的创作方法,暂且不谈,第一种“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便是现实主义,第三种“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从前一般叫做“理想主义”,也可以说就是浪漫主义,因为“理想”仍是人们主观方面的因素。
不过过去人们虽早已看出这种分别,却没有在这上面大做文章。
等到十八、九世纪作为流派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各树一帜,互相争执,于是原先只是自在的分别便变成自觉的分别了。
文艺史家和批评家抓住这个分别来检查过去文艺作品,也就把它们分派到两个对立的阵营中去了。
例如有人说在荷马的两部史诗之中,《伊利雅特》是现实主义的,而《奥德赛》却是“浪漫主义”的,并且有人因此断定《奥德赛》的作者不是荷马而是一位女诗人,大概是因为女子比较富于浪漫气息吧?我个人仍认为两种创作方法虽然是客观存在,却不宜过分渲染,像旗帜那样鲜明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