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免疫学-曾辉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4
鱼类免疫研究1.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简称ig)是指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液(血清)组织液及其他外分泌液中的一类具有相似结构的球蛋白。
依据化学结构和抗原性差异,免疫球蛋白可分为igg,igm,iga,ige和igd。
[1]免疫球蛋白在免疫防御中起一定的作用。
对它的研究既有助于人们对高等动物ig的个体发生及系统发育的理解;又在鱼类免疫和鱼病防治方面有重要意义。
鱼类对抗原刺激可以产生免疫应答,形成抗体。
对各种鱼类的研究表明,鱼的免疫球蛋白主要是19s型,相当于人的igm,是系统发育中最原始的免疫球蛋白。
近年来,发现鱼的免疫球蛋白有同种异型,存在有igd,并有膜型和分泌型两种形式。
[1]现就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2鱼类血清ig在真骨鱼类血清中,目前多数人指出只存有1种ig,类似哺乳动物的igm,它由2条轻链(l链)和2条重链(h链)所共同组成的单体通过相连接链“j”将4个单体连接成一个四聚体[2]。
在沟鲇、小鲮鲆、鲤和羊头鲷血清中皆辨认出血清ig就是四聚体,分子量700~800kd(1=1000dalton),h链的分子量约为70kd[3-5],也存有78kd(小鲮鲆)和45kd(羊头鲷)2种异型;l链的分子量约为19kd,但也存有25kd(鲤)、27kd(小鲮鲆)和22kd、24kd、26kd5种异型(羊头鲷)[6]。
但也有人指出真骨鱼类血清中存有着2种以上的ig,trump等人[7]辨认出鲫血清中存有着抗原性和电泳图谱各不相同的2种ig。
软骨鱼类血清中ig软骨鱼类的血清中目前发现有2种ig,大的ig分子与人的igm相似(分子量为900kd,19s);小的ig分子与人igg类似(分子量为150kd,7s);clem等[8]发现鲨鱼、角鲨和沙洲鲨血清ig具有19s的五聚体和7s的单聚体2种形式。
这2种ig皆由同一类l链和h链组成。
从斑鳐的血清中也分离出2种ig;高分子量免疫球蛋白(hwmig)和低分子量免疫球蛋白(lwmig)。
鱼类免疫系统中T细胞发育和功能的研究鱼类作为脊椎动物的一种,其免疫系统是由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组成的,其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T细胞等。
其中,T细胞在细胞免疫应答和长期免疫记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鱼类T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对于深入了解其免疫应答机制以及加强鱼类免疫防御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鱼类T细胞的发育过程1. T细胞的来源鱼类T细胞最初产生于胸腺,但在鱼类中,成年个体中胸腺的贡献与胸腺后器官的贡献相比要少得多。
同时,鱼类T细胞也可在其他淋巴组织如脾脏、肾和肠道等部位发育。
2. T细胞的分化在人类和小鼠中,T细胞分化过程中需要由胸腺上皮细胞和其他细胞提供信号来指导其分化。
而在鱼类中,这些信号的来源仍在研究中。
研究表明,环境因素、胸腺细胞组成和分化状态、T细胞发育期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鱼类T细胞的分化。
3. TCR基因的重排与哺乳动物中T细胞类似,鱼类T细胞也需要通过TCR基因的重排来产生T 细胞的多样性。
在哺乳动物中,重排在胸腺中进行。
而在鱼类中,TCR重排发生的位置并不一定是胸腺,可能还涉及到其他淋巴组织。
4. T细胞的选择鱼类T细胞也需要通过选择机制来确保其产生的T细胞能够识别外来抗原并有效的清除其。
鱼类选择机制中涉及到的基因和分子与哺乳动物中有差异,但大部分的机制都相似。
二、鱼类T细胞的功能1. 抗感染不同于哺乳动物中T细胞的分化为TH1、TH2、TH17等亚群的形式,鱼类T 细胞中分化的亚群与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免疫相关基因等有关。
研究表明,鱼类T 细胞在应对各类感染时都起着重要作用。
而且,鱼类T细胞在抗范围广泛,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所有生物性病原体。
2. 免疫耐受在哺乳动物中,T细胞与免疫耐受相关的信号有静止信号和去激活信号两种。
而在鱼类中,这两种信号均有类似的机制,但在其次生淋巴器官中的发生程度及影响作用有差异。
3. 免疫记忆免疫记忆的建立是由记忆T细胞来实现的,而鱼类记忆T细胞的发育和作用仍然处于研究之中。
1题目:多倍体育种在水产动物育种上的应用组长:程诗洋小组成员:覃雅张婷曾辉指导老师:刘红多倍体育种在水产动物育种上的应用程诗洋1覃雅2张婷3曾辉4(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 2009级)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饲养鱼类的国家,春秋末期的范蠡写的《养鱼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养鱼专著,其中就有池塘养鲤的记载;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进行鱼类育种的国家,如鲤科的金鱼起源于银灰色的鲫鱼,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金鱼就已经从野生池塘迁移到家池中单独饲养,金鱼品种的培养与选育十分广泛。
品种培育是人类对野生生物或现有品种进行改造,创造自然界所未有的新品种,其实质是人为干预下的物种进化。
从达尔文时代开始,杂交育种获得了较大发展。
到了20世纪,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和倍性育种已成为行之有效的经典遗传育种方法,在水生生物育种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自20世纪70年代生物技术和航天技术诞生以来,相继涌现出一些优良品种培育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关键词:品种;进化;杂交;育种;遗传1.水产动物育种方法1.1 选择育种选择育种是育种工作的一个最基本的手段,改变育种对象遗传性质的常规方法有两种:一是挑选作为亲本用的个体,这就是选择。
另一个是控制亲本的交配方式,这就是遗传操作。
在鱼类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可以有目的地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淘汰品质不良的个体,这种方法可以避免由于鱼类人工繁殖所产生的近亲交配而随之引起的退化现象。
1.2 引种驯化引种驯化是目前各地普遍重视和采用的方法,可以较快地产生养殖新品种,但必须通过较广泛的天然鱼类资源的调查,然后根据养殖鱼类的要求进行品种试养,确定是否有养殖的价值1.3 杂交选育杂交选育就是将分类地位在两个不同品种以上或种以上两个亲本个体之间的交配,分为种内杂交和远缘杂交。
鱼类杂交的目的是利用杂交优势以产生所需的养殖新品种。
1.4 航天育种20世纪中期,由于航天技术的发展,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动植物进行航天育种(或太空育种),开辟了一条育种新途径。
鱼类免疫学研究及其应用鱼类作为一种重要的水生物种,已经被广泛地用于食品加工、药物开发、环境监测等领域,然而,由于水质的污染、疾病的肆虐等原因,使得鱼类的生存、繁殖受到很大的挑战,因此,鱼类免疫学研究就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介绍鱼类免疫学的研究进展以及在其在疾病防治、养殖提高等方面的应用。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鱼类的免疫系统由先天免疫和适应免疫组成。
其中先天免疫反应迅速,但对不同类型病原体的应对能力有限;适应免疫反应相对较慢,但可以针对特定病原体进行有效的应对,产生持久的免疫保护。
先天免疫包括皮肤、鳃、肝、脾、肠等部位组织上的机械屏障和特殊免疫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如炎症反应、补体激活等;适应免疫则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机制,形成特异性免疫应答。
二、鱼类免疫反应鱼类的免疫反应主要包括炎症反应、抗原处理和呈递、免疫细胞的识别、免疫细胞介导的吞噬作用、细胞因子的介导等环节。
炎症反应是一种快速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针对的是刺激物,包括细胞因子、补体等,引起血管扩张、组织水肿等症状。
其目的是引起容积性限制,限制病原体的扩散范围,并为后续的免疫反应铺平道路。
针对外来抗原的识别和呈递是适应性免疫的核心环节。
鱼类的抗原处理和呈递机制主要包括刺激物的内吞和加工、MHC分子的识别和表达、TCR的产生和介导等环节。
鱼类的免疫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等。
三、鱼类免疫研究进展目前,鱼类免疫学领域研究热点包括以下方向:1、鱼类先天免疫系统鱼类的先天免疫机制十分复杂,包括机械屏障、炎症反应、补体激活、天然杀菌素等多个方面。
现有研究表明,在天然杀菌素家族中,BPI/MD-2样蛋白家族在鱼类体内起着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
2、鱼类适应性免疫鱼类适应性免疫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抗原的识别和呈递、T细胞辅助、效应和记忆反应等方面。
近年来,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等技术的应用,为鱼类适应性免疫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3、鱼类疫病免疫学由于水质的污染、病原体的侵害等原因,鱼类感染疾病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水产动物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一、鱼类免疫学简史:免疫学技术应用于预防人类和动物的疾病是免疫学的最大成就之一。
许多年来,牛痘接种是个体先前未受该病病原体感染,避免该病的唯一手段。
随同1934年磺胺药和二十世纪40年代抗生素的问世,治疗严重疾病就有了另外的方法。
但即使如今,免疫接种仍是预防疾病的主要方法。
随着人们更多学会控制关于动物的免疫应答和与其保护作用有关的疾病抗原,则可指望免疫接种在将来更为重要。
在了解了免疫学应用于人医和兽医的某些有意义的早期历史之后。
再来看鱼类的免疫。
鱼类的免疫学历史很短,其技术类似人医的经验,不同于抗原给予的方法、抗体试验和保护试验。
鱼类免疫学中使用的技术,随鱼的种类、病原体和环境而定。
医学和兽医学发达国家的大多数居民已普遍接种预防天花,脊髓灰质炎、白喉,有时也接种预防麻疹、斑疹伤寒、破伤风、伤寒和流行性感冒。
最早正式使用牛痘接种技术于人之一的Edward Jenner(1749~1823),首先注意到接触过牛痘的挤奶女工,对可怕的天花病的流行不敏感。
牛痘病毒[一种痘苗病毒(vaccine virus),vaccine一词即源于此]是一种类似于天花病毒的病毒,但牛痘不会造成人的严重疾病,却具有对天花的免疫性。
Jenner也熟悉当地的历史情况,在那,土耳其人划破感染个体的脓疱,涂抹于健康人身上使之产生天花,这样他们对以后该并的攻击就自动获得免疫力。
Jenner的牛痘接种程序证明是很成功的,因此在欧洲一些国家即开始大量种牛痘。
免疫学从此就发展成为一门为人们所确认的科学。
著名的法国微生物学家Louis Pasteur(1822~1895)采用类似Jenner所使用的技术,为一被疯狗咬伤的小孩免除狂犬病患。
Pasteur已知狂犬病病毒通过其非正常寄主的动物组织就变弱或减弱,随后其毒性即减弱。
当毒性减弱的病毒接种至病人时,很快产生能保护病人免遭有毒性病毒伤害的特异性抗体。
Pasteur也研究炭疽[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这是那时威胁着牛、羊业的一种细菌性病。
动物医学进展,2010,31(6):111-117Pr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动物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曾伟伟,王 庆,石存斌,吴淑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广东省水产动物免疫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85) 摘 要:目前,各种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在水产养殖病原微生物检测和诊断中的广泛应用,对水产养殖病害的有效防控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论文回顾了主要免疫学技术(单克隆抗体、酶免疫、凝集反应、荧光抗体、胶体金)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核酸杂交、基于PCR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限制性内切酶分析、16S rRNA、基因芯片)的特点以及其在水产动物疾病诊断中的研究及应用情况,并分析了今后水产动物疾病诊断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免疫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水产动物;疾病诊断中图分类号:S854.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038(2010)06-0111-07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域环境受到了较大的污染甚至恶化,导致水产动物病害频发、暴发和多发,对水产养殖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如弧菌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水产动物疫病,目前已发现的病原就有14种以上,其暴发性流行给水产养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又如对虾病,目前已发现危害较严重的病毒病就有10余种,加上细菌性、真菌性疾病,给对虾养殖业造成了较大的打击。
据统计,韩国1996年水产养殖业因病害所造成的死亡率为8.2%,但到2000年就增加到11.8%。
而我国2006年30%以上的水产养殖面积受到各种病害的严重侵扰,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40亿元。
一些主要的水产养殖品种如淡水鱼、对虾、鳗鱼、中华鳖和扇贝等相继发生了暴发性疾病,所发现的病害有300种以上,每年约有10%的养殖面积受到损失,直接经济损失在百亿元以上。
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已成为渔业发展的瓶颈。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对水产养殖业的危害,首先必须建立对相关病原的检查方法,以确定养殖水体或养殖生物体内是否存在对水产养殖生物可能造成危害的病原。
影响鱼类免疫接种效果的若干因子
高健
【期刊名称】《水产科技情报》
【年(卷),期】1993(020)006
【摘要】影响鱼类免疫应答的因子有自身的(如年龄与健康状况)、外界的(如环境)以及与接种技术有关的(如接种途径、抗原剂量、佐剂)等,这些因素对于接种疫苗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一般养殖场通常难以具备有效接种疫苗的最适条件,但在养殖场进行鱼类免疫接种对提高抗病力有积极作用。
为使养殖者取得较好的免疫接种效果,本文综述了影响免疫力形成的有关因子。
【总页数】3页(P284-286)
【作者】高健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4
【相关文献】
1.若干因子对棉田斜纹夜蛾防治效果的影响 [J], 蔡国祥;冯正娣;林水中
2.不良应激因子对动物免疫接种的影响 [J], 杨文斌;
3.氨氮对鱼类毒性的影响因子及气呼吸型鱼类耐氨策略 [J], 张云龙;张海龙;王凌宇;顾贝易;樊启学
4.若干因子对桑螟防治效果的影响 [J], 蔡国祥;申小军;王连芳;顾全中
5.不良应激因子对动物免疫接种的影响 [J], 杨文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鱼类免疫实施方法
侯江宏
【期刊名称】《当代水产》
【年(卷),期】2001(026)004
【摘要】@@ 如何提高鱼类自身免疫能力,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防治疾病的发生,减少损失,这是我们水产界人士普遍关心的问题.2000年,我市推广了草鱼"三联"免疫疫苗注射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各养殖户在如何正确进行免疫方面存在问题,本文主要介绍鱼类免疫实施方法,供参考.
【总页数】1页(P17)
【作者】侯江宏
【作者单位】四川省阆中市水产局,637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
【相关文献】
1.鱼类非特异性免疫与免疫刺激剂研究新进展 [J], 于泽海
2.鱼类非特异性免疫与免疫刺激剂研究新进展 [J], 于泽海;李跃臣
3.鱼类母源性免疫和免疫增强剂的跨代免疫作用 [J], 张士璀;张钦;蒋成砚
4.三种鲟科鱼类和两种鲑科鱼类卵黄免疫球蛋白性质的比较 [J], 张颖;曲秋芝;霍堂斌;尹家胜;孙大江
5.玉屏风散对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和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J], 张倩倩;刘天强;李彤彤;徐静;龙梦;王谢昊;龚小宁;李爱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接种DNA能增强鱼的抗病力
蒙
【期刊名称】《科学养鱼》
【年(卷),期】1987(000)003
【摘要】挪威科学家最近从哺乳动物身上成功地获得遗传物质(DNA)。
并把它用于鱼类养殖,以增强鱼的抗病能力。
用鲑鱼卵和鳟鱼作受体,注射这一新的遗传物质(DNA),在最初几天存活率达100%。
这种遗传接种方法为增加养殖和驯养生物的抗病能力开辟了新的前景。
【总页数】1页(P27)
【作者】蒙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5
【相关文献】
1.一种复合免疫增强剂对大菱鲆和血鹦鹉鱼酶活性及抗病力的影响 [J], 吴会民;姜巨峰;张振国;夏苏东;刘霄莲;郝爽;冯守明
2.鱼病综合防治实用技术介绍之四——改进饲养管理增强鱼体抗病力 [J], 熊炎成
3.投喂酵母免疫多糖对黄颡鱼抗病力的增强效果(上) [J], 孟思妤;孟长明;陈昌福
4.投喂酵母免疫多糖对黄颡鱼抗病力的增强效果(下) [J], 孟思妤;孟长明;陈昌福
5.一种复方中草药制剂对黄颡鱼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和抗病力的增强作用 [J], 盛竹梅;黄文;张英杰;杨华莲;马立鸣;徐晓玲;夏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型免疫增强剂——壳聚糖在鱼类抗病力中的应用研究
史春路;刘小玲
【期刊名称】《中国水产》
【年(卷),期】2007(380)007
【摘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由于养殖密度的不断加大、人工饵料的投喂量不断增多等原因,从而造成了水环境的不断恶化,导致了各类细菌病、病毒病的频繁发生,严重阻碍了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已从生理、病理、种质、营养、生态、流行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总页数】3页(P65-67)
【作者】史春路;刘小玲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430070;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43007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
【相关文献】
1.壳聚糖可提高鱼类抗病力 [J], 张平远
2.一种免疫增强剂对北京地区草鱼种生长和抗病力的影响 [J], 田照辉;卢俊红;朱华;倪寿文;蒋广震
3.一种复合免疫增强剂对大菱鲆和血鹦鹉鱼酶活性及抗病力的影响 [J], 吴会民;姜巨峰;张振国;夏苏东;刘霄莲;郝爽;冯守明
4.壳聚糖可提高鱼类抗病力 [J], 张平远
5.一种复方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对牙鲆免疫力及抗病力的影响 [J], 刁菁;樊英;王友红;王淑娴;于晓清;许拉;王晓璐;李乐;盖春蕾;叶海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鱼类免疫系统的早期发生
张士璀;李欣;汲广东
【期刊名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7(037)004
【摘要】鱼类养殖业的发展极大促进了近10年来对鱼类早期免疫系统发生的研究,并取得一些新进展.本文就母体免疫因子向卵子转移和早期胚胎免疫、胚胎血细胞发生、淋巴器官和淋巴细胞发生以及体液免疫的发育4个方面,对鱼类早期免疫系统的发育做简要评述.
【总页数】6页(P557-562)
【作者】张士璀;李欣;汲广东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系,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系,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系,山东,青岛,266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39.91
【相关文献】
1.环境雌激素对鱼类免疫系统的影响 [J], 张静;郭少华
2.3种鲈形目鱼类精子发生早期的超微结构研究 [J], 石戈;刘雪珠;王健鑫;王日昕
3.鱼类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 [J], 张媛媛;宋理平
4.脂肪酸对鱼类免疫系统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J], 左然涛;麦康森;徐玮;艾庆辉
5.鱼类器官的早期发生发育研究 [J], 高小强;黄滨;关长涛;刘宝良;贾玉东;洪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