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课时三打破隔离的坚冰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082713
- 格式:doc
- 大小:3.06 MB
- 文档页数:4
3打破隔断的坚冰( 建议用时: 25 分钟 )一、选择题1.某文学大师被称为“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他的一部作品被誉为20 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他是()A.马克·吐温B.罗曼·罗兰C.泰戈尔D.海明威剖析:选 B。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被称为“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其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被誉为 20 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2.欧·亨利的小说常常以“带泪的微笑”和辛酸的欢欣感人读者,善于构思一个出人料想的结局,这种写法被称为“欧·亨利笔法”。
据此判断,“欧·亨利笔法”应该属于()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C.印象主义D.现代主义剖析:选A。
从题干资料“带泪的微笑”“辛酸的欢欣”可知,“欧·亨利笔法”拥有关注社会问题,再现社会风范,剖析社会生活的特点,这与现实主义吻合,应选A。
3.海明威说过:“对于作家来说,有战争的经验是难能难得的。
但这种经验太多了,却有危害。
”因此,他经过他的文学作品表达了强烈的反战情绪,这些作品不包括() A.《太阳依旧升起》B.《永别了,武器》C.《丧钟为谁而鸣》D.《老人与海》剖析:选 D。
四个选项都属于海明威的作品,描述战争表达反战情绪的是A、B、C三项,《老人与海》则是描述人与自然斗争的名篇,故D项吻合题目的要求。
4.“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保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
”这1则 1968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议论的应是()A.泰戈尔B.川端康成C.鲁迅D.高尔基剖析:选 B。
1968 年,日本现代闻名小说作家川端康成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5.20 世纪印度的文学巨匠泰戈尔的长篇小说《戈拉》和中国文学革命的巨匠鲁迅的《呐喊》在公布后均引起很大的社会惊动。
它们的共同之处主要在于()A.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B.描述了本国近代社会的演变发展C.反响了今世基层人民的风范D.其作品均被编成剧本搬上了银幕剖析:选 A。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六)(建议用时:20分钟)1.为美国文学“黄金时代”的出现做出贡献的作家是( )A.罗曼·罗兰B.马克·吐温C.德莱塞D.杰克·伦敦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美国文学的“黄金时代”代表作家是德莱塞和海明威,故选C项。
]2.“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创造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被列宁称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这本书是( )A.《海燕》B.《母亲》C.《嘉莉妹妹》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B[“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是高尔基,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是《母亲》。
]3.“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该评语体现出泰戈尔的作品( )A.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精神B.代表了东方文学的最高水平C.体现了东西文化的融合D.反映了民族独立的迫切要求C[泰戈尔是印度作家,其“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说明他的作品体现了东西文化的融合,故选C项。
]4.他的音乐光影斑驳,精妙多姿。
同样以《月光》为主题,贝多芬的音乐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的皓月,而他的音乐则是“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淡月,清幽雅深。
这里的他是( )A.海顿B.莫扎特C.贝多芬D.德彪西D[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印象主义音乐和印象主义绘画一样,追求的是一种朦胧的效果,让人体会到一种朦胧、飘逸、空幻、幽静的意境,故选D项。
] 5.俄国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是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其音乐作品《浪子历程》( )A.充满追求某某自由的时代精神B.强烈要求摆脱外来文化的控制C.具有朦胧、飘逸、空幻的意境D.强调了音乐风格的简约和自然D[《浪子历程》属于新古典主义音乐,强调风格的简约和自然,故D项符合题意;A 项是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B项是民族乐派音乐的风格;C项是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四)打破隔离的坚冰(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右画为马克·格特勒《旋转木马》,“旋转木马场中,姿势僵硬、因受到惊吓而目光呆滞的人们骑着苍白如幽灵般的马儿,一圈圈地不停旋转,永不静止……”该画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A.世界大战给人们造成了心灵的巨大创伤B.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光学技术C.人们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失望D.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凸显【解析】选A。
考查现代派绘画出现的背景,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创伤,人们的精神处于彷徨苦闷之中,A与题意相符。
2.欧·亨利的小说常常以“带泪的微笑”和辛酸的欢乐打动读者,善于构思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这种写法称为“欧·亨利笔法”。
据此判断,“欧·亨利笔法”应该属于( )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C.印象主义D.现代主义【解析】选A。
从题干材料“带泪的微笑”“辛酸的欢乐”可知“欧·亨利笔法”关注社会问题,再现社会风貌,剖析社会生活的特点,这与现实主义相符,故选A。
3.“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该评语体现出泰戈尔的作品( )A.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精神B.代表了东方文学的最高水平C.体现了东西文化的融合D.反映了民族独立的迫切要求【解析】选C。
泰戈尔是印度作家,其“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说明他的作品体现了东西文化的融合。
故选C。
4.“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创作上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这些是对19世纪以来世界某一文学流派特点的归纳。
符合这一文学流派特点的作品是( )A.《战争与和平》B.《母亲》C.《恰尔德·哈罗德游记》D.《等待戈多》【解析】选B。
题干中所叙述的是无产阶级文学作品的特点。
三打破隔离的坚冰—— ---------- 备课资源参考一教材百家一1.高尔基文学创作的背景及其代表作19世纪中叶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建立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美好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直接行动。
与此相适应,文学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反映这一历史要求的文学家,俄罗斯作家高尔基是其主要代表。
高尔基在190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母亲》,生动地描写下诺夫哥罗德工业区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斗争,刻画了以工人巴威尔•符拉索夫和他的母亲彼拉盖娅•尼洛夫娜为代表的俄国工人阶级不畏强暴、坚持革命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这部小说被公认是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II 2.现代主义美术的形成及其特征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创伤;伴随工业化而来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科技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他们尝试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
他们开创的形形色色与传统美术迥然不同的新流派,统称为现代主义美术。
它的主要特征是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咱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各式各样的复杂心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3.主流版本教材对相关内容的处理人民版教材以“打破隔离的坚冰”为课题组织教学内容,岳麓版和人教版教材则以文学艺术的类别为主题,共同涉及的内容仅仅有高尔基的文学成就、毕加索的绘画艺术。
同时,人民版教材内容繁多,强调知识的横向联系;岳麓版和人教版教材内容相对筒约,关注知识的纵向线索。
此外,土大主流版本教材的具体内容差异很大:人民版教材详述了高尔基的文学成就、印象主义音乐、毕加索的艺术创作,增述了欧美现实主义文学、亚非拉的文学成就、鲁迅的文学作品、表现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等内容;岳麓版和人教版教材均略述了毕加索的艺术成就,但前者详述了高尔基文学创作的背景和风格、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后者详述了现代主义美术的背景和特征。
第3课打破隔离的坚冰基础巩固1.海明威是20世纪中期美国文学的杰出代表。
他娴熟地运用一种叫“冰山原则”的创作手法,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的艰苦搏斗,表现当时的社会现实并蕴含作者对人生的态度。
这种创作手法典型地表现在( )A.《太阳照样升起》B.《永别了,武器》C.《老人与海》 D.《丧钟为谁而鸣》答案C解析A、B、D三项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反战情绪,而《老人与海》则采用“冰山原则”的创作手法。
2.欧·亨利的小说常常以“带泪的微笑”和辛酸的欢乐打动读者,善于构思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这种写法称为“欧·亨利笔法”。
据此判断,“欧·亨利笔法”应该属于( )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C.印象主义D.现代主义答案 A解析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现实主义文学兴起,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
它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联系材料“欧·亨利笔法”的特点,它应属于现实主义,答案为A 项。
3.1913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长诗《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
得奖评语这样写道:“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该评语体现出泰戈尔的作品( )A.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精神B.代表了东方文学的最高水平C.体现了东西文化的融合D.反映了民族独立的迫切要求答案 C解析泰戈尔是印度作家,其“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说明他的作品体现了东西文化的融合。
4.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品鼓舞了人们的斗争勇气,下列人物是用笔战斗的无产阶级勇士的是( )①泰戈尔②川端康成③鲁迅④高尔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 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备选项中只有③④符合用笔战斗的无产阶级勇士,故选C。
5.被认为是20世纪音乐界承前启后天才作曲家的是( )A.德彪西B.柴可夫斯基C.斯特拉文斯基D.勋伯格答案 A解析德彪西被认为是20世纪音乐界承前启后天才的作曲家,他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第 3 课打破隔绝的坚冰[ 学业达标 ]1.达米安·格兰特提出:“假如文学忽略或贬斥外在现实,希冀仅从恣意驰骋的想象汲取营养,并仅为想象而存在,这个仔细心理就要提出抗议。
”据此推测他的文学主张是()A. 一定浪漫主义文学侧重心理和想象B. 主张用现代主义手法反应社会现实C. 重申文学对现实的忠诚和责任D. 重申现实主义文学应侧重细节描绘答案C分析从题干中“假如文学忽略或贬斥外在现实,并仅为想象而存在,这个仔细心理就要提出抗议”能够看出,作者反对文学离开现实,故 C 项正确。
A、 B、D 三项在资料信息没法表现,故清除。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了几部描绘世界大战并表达激烈反战情绪的长篇小说,此中的一部是()A. 《凄惨世界》B.《老人与海》C. 《战争与和平》D. 《太阳仍旧升起》答案D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凄惨世界》的作者是雨果,《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老人与海》和《太阳仍旧升起》的作者是海明威,《太阳仍旧升起》表达了激烈的反战情绪,《老人与海》描绘人与大自然的艰辛格斗,应选D项。
3.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亚、非、拉地域的文学在保存民族特点的基础上,与欧美文学相交融。
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取者的代表作是()A. 《狂人日志》B.《吉檀迦利》C. 《伊豆的舞女》D. 《凄惨世界》答案B分析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取者,他的代表作有诗集《吉檀迦利》和长篇小说《戈拉》。
应选 B 项。
4.“拥有鲜亮的政治偏向”“富裕激烈的时代气味”“创作上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有机联合”。
切合这一文学派别特点的作品是()A. 《战争与和平》B.《母亲》C. 《恰尔德·哈罗德游记》D.《等候戈多》分析依据资料“政治偏向”“革命”等信息并联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表达的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特点。
《母亲》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作品,应选 B 项。
三打破隔离的坚冰[随堂检测]1.著名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和《美国悲剧》( )A.开创了美国文学的“黄金时代”B.属于著名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C.是美国作家德莱塞的著名小说D.采用了“冰山原则”的创作手法解析:选B。
《约翰·克利斯朵夫》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美国悲剧》使人民清晰地看到了美国社会的真实情况,故B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与《美国悲剧》直接相关,D项属于海明威的创作手法。
2.中俄互相举办文化年的活动,让我们对俄国的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感受到了俄罗斯民族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底蕴。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表现了俄罗斯音乐的幽深沉静B.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突出了俄罗斯民族的忧患意识C.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再现了十月革命的恢弘场面D.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反映了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辉煌成就解析:选C。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写的是苏俄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巩固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俄国人民所迸发出来的巨大热情,而不是再现十月革命的恢弘场面,故C项表述明显错误。
3.“该派音乐是客观的,强调捕捉人对外部世界的瞬间印象,在创作方法上不以旋律为中心,在配器上力图纤细精致,追求音乐中丰富的明暗层次和浓淡色彩,在朦胧躁动的音色中表现物体或事物的气氛和情调。
”该派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舒伯特B.勋伯格C.贝多芬D.德彪西解析:选D。
从材料的描述可知该派音乐为印象派音乐,代表人物是德彪西,选择D项。
4.下图作品的特点是: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以表示物体的几何空间,由于画面破坏了人的正常视觉,所以会有支离破碎的感觉。
该作品所属画派和代表人物是( )A.现实主义列宾B.印象主义凡·高C.现代立体派毕加索D.浪漫主义德拉克洛瓦解析:选C。
根据材料提供的作品特点可判断此作品是现代立体派绘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画派的典型代表人物是毕加索。
专题八:三打破隔离的坚冰——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课时作业1.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以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为背景,发表小说《愤怒的葡萄》。
小说写道:他们企图用渔网捞河里的土豆,但是守卫不让他们这么做;他们到格格响的汽车上捡被扔弃的橘子,但是这些橘子已经被喷了煤油。
据此可知,作者()A.注重对细节的描写,批判社会现实B.通过丰富想象对下层民众寄予同情C.受环保思潮影响,反对工业化浪潮D.擅长以荒诞手法抒发个人主观感受2.在《午后之死》《老人与海》等作品中,作者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从中可见作者认为文学应该()A.在表现社会现实中寓含作者对人生的看法B.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侧面彻底检视社会C.以嘲讽的态度展示对社会的批判和不满D.揭露社会黑暗并对之进行深入剖析和批判3.1912年普鲁斯特基本完成了《追忆似水年华》。
书中记述了一个因疾病而失眠的敏感脆弱小男孩马塞尔如何认识自我、探索个人和他人的心灵世界,小说以其出色的对心灵追寻的描写和卓越的意识流技巧而风靡世界。
此类作品反映了()A.写实是西方文学创作原则B.情感发掘是西方文学特色C.科技革命改变了文学风格D.精神危机与反传统的色彩4.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20 年代)兴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
由此可见,这类文学流派()A.缘于对“理性王国”极度失望B.关注现实、再现现实、批判现实C.表现反殖民压迫的民族主义思想D.反映了西方社会精神和信仰危机5.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
该作品()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6.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文学进入当代时期,作家们逐渐从英雄主义的激情中转向对战争本身的评议。
高中历史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课时三打破隔离的坚冰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082713
课时三打破隔离的坚冰
1.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发展的因素有( )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②第三次科技革命③两次世界大战④垄断资本主义形成⑤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A.①②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④⑤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三次科技革命都发生在20世纪中期,与题干强调的时间不相符。
答案 B
2.下列人物的言论,体现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是( )
A.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B.德拉克洛瓦:“绘画应该成为视觉的盛宴。
”
C.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
D.罗曼·罗兰:“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
”
解析D项中,反对宿命论,说明作者具有唯物主义思想,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A、B两项属于浪漫主义思想,C项贝多芬是连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桥梁。
答案 D
3.20世纪印度文学巨匠泰戈尔的长篇小说《戈拉》和中国文学革命的巨匠鲁迅的《呐喊》均引起很大的社会轰动,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
A.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B.描写了本国近代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C.反映了当时下层人民的精神面貌
D.其作品均被编成剧本搬上了荧幕
解析泰戈尔的代表作《戈拉》塑造了爱国的印度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的《呐喊》唤起国人斗争的勇气,昭示着中国新文学时代的到来。
故应选A。
答案 A
4.“他的音乐如雾里看花,具有朦胧的意境,捕捉无定型的流动体(如云、风、气味等)运动时的瞬间印象,把它们用绝妙的音色、和声等表现出来。
”这个音乐家是( )
A.贝多芬B.德彪西 C.毕加索 D.莫奈
解析解题关键是准确归纳材料核心内容,即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朦胧的意境,这体现了印象派音乐的特点。
贝多芬是浪漫主义音乐家,A项与材料特征不符合。
C、D两项是画家,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5.“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
”引文描述的艺术形式是( )
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
毕加索等现代派艺术家大胆运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手法,来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危机。
答案 D
6.(2016·内蒙古学业水平测试)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是最有影响力的现代主义美术大师之一。
他的作品《格尔尼卡》,通过一系列变形的图案组合,控诉了法西斯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
据此推断现代派美术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
A.民主改革热潮B.两次大战创伤
C.社会经济发展D.“理性王国”破灭
解析从题干中“法西斯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可知,现代派美术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二战有关,B项正确。
答案 B
7.现代派美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伴生产物,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以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要变革。
毕加索是其中的代表,下列说法能体现毕加索绘画特点的是( )
A.绘画题材的选择注重画面的博大精深
B.注重感情表现和画面整体的完整统一
C.主张抒发个性,色彩明快,注意光和色的作用
D.反对传统主义和理性主义,艺术境界趋向极端
解析随着西方社会进入现代时期,出现了与古典艺术和近代艺术不同面貌的现代艺术,它的突出特征是在艺术形式上不再以写实的风格为主,而是体现艺术家个性的观念和形式语言,故A项错误;注重感情表现和画面整体是浪漫主义绘画的主要特点,故B项错误;抒发
个性,色彩明快,注意光和色的作用为印象派的艺术特点,故C项错误;现代派美术强调艺术家的个性,表现形式荒诞,反传统,故D项正确。
答案 D
8.苏联作家法捷耶夫评价某一革命小说时说:“整个苏联文学中暂时还没有如此纯洁感人,如此富有生命力的形象”。
据此判断该小说是( )
解析题干材料“整个苏联文学中暂时还没有如此纯洁感人,如此富有生命力的形象”是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评价,故A项正确;《向日葵》是后期印象主义绘画,不是革命小说,故B项错误;《格尔尼卡》是立体派绘画,非革命小说,故C项错误;《战争与和平》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非革命小说,故D项错误。
答案 A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3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长诗《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
得奖评语这样写道:“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
材料二从19世纪中叶起,在文化领域,人为的、地理上的界限逐渐被淡化,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交流着。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世界文学发展的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促使两个时期文化交流加速的原因。
(3)面对19世纪中期以来的世界文化交流,有人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亚、非、拉等国的文化侵略,应该抵制;也有人认为,这是不同文化的碰撞、融合,被侵略国家应当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发展本国文化。
你认为哪种说法更合理?请就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第(1)问从诺贝尔奖的地位及泰戈尔的贡献去理解20世纪初世界文学的特点。
第(2)问抓住“19世纪中叶起”和“20世纪50年代以后”两个时间分析,从经济方面去概括“原因”。
第(3)问是开放性题目,结合史实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东方文化得到世界的承认。
(2)原因: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
(3)第二种说法更合理。
看法:资本主义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被侵略国家要辩证地看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交流中充实和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