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课程改革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6
关于《政治学原理》教学方法改进的分析摘要:《政治学原理》课程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学生对课程的概念和理论在理解上的困难,依据教学创新的实践与对学生的评价的调查,对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可采用多元互动课堂、引导式讨论、多层次案例库、经典原著导读和设立本科生导师等方式,并按照教学资源将其合理组合运用。
关键词:本科教学;政治学原理;教学改进方法《政治学原理》作为政治学类和行政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性必修课,具有为该专业的本科生培育政治学兴趣、奠定政治学理论基础和认知框架的目的与重要功能。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要求的知识传导和学生对所授内容的接受感知间的差异往往让这些目的难以达到,甚至产生使学生远离政治学的负面影响。
一、《政治学原理》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一)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在理解上的困难《政治学原理》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会涉及到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但因该课程大都开设在大一学年,这些概念和理论相对于大一的本科生来讲,显得过于抽象而难以理解,例如,主权、政治、国家、权力等概念均是对人类政治社会中某些共同特征的归纳,在现实中几乎很难找到完全符合的对应物,学生在接受相关知识时就容易感到空洞,兴趣寥寥[1]。
政治学中的基础理论,例如民主理论、国家理论等所要解决的问题距离学生所亲身感知的现实又过于遥远,这就会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二)政治学经典原著在阅读上的困难阅读经典是学科入门非常重要的方法,在《政治学原理》课程中如果适当鼓励学生阅读原著将会让学生更快走入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但政治学中的经典原著大都苦涩难懂,例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或是《政治生活中的系统分析》都不是大一学生能够轻松读懂的著作,让学生阅读原著经典,可能不会有助于对课程的学习,反而使学生远离该学科。
(三)进行讨论式授课上的困难如果在授课中学生出现难以理解的情况,引入讨论,让学生在相互辩驳中加深理解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
采用讨论课的一个前提是学生已对所讨论的问题和所涉及的知识有所掌握,若不具备这些条件,学生一方面不知道该讨论什么内容,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讨论失去控制。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发表时间:2020-07-29T08:56:16.788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09期作者:王彬[导读] 是政治学一级学科的基础学科,是学习把握其他二级学科的前提和基础。
湖北省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438000摘要:《政治学原理》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其本身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旨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和公民意识。
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本人结合自己多年来《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从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出发,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谈谈关于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键词:政治学原理教学改革探讨一、《政治学原理》课程性质及特点1.基础性。
《政治学原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在于两个方面:第一,《政治学原理》是政治学学科以及与政治学相关专业如政治学与行政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国际关系、法学等专业的基础性课程。
第二,它还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
对政治学与行政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国际政治学等专业的学生来说,《政治学原理》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阶段,因为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中,《政治学原理》属于其下八个二级学科之一,是政治学一级学科的基础学科,是学习把握其他二级学科的前提和基础。
2.抽象性。
《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和抽象性特点。
《政治学原理》的内容是对人类政治实践活动的高度概括和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知识。
由于理论本身具有抽象性、逻辑性、推理性的特点,决定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要求,就是《政治学原理》课程老师要将抽象的基本原理知识还原成复杂的政治实践本身,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对古今中外的政治事件、历史人物进行透彻的分析,从而让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把握。
3.现实性。
《政治学原理》课程虽然具有抽象性特点,但是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它的实践性特点源自三个方面:一是理论来源。
《政治学原理》课程的基础理论都是来源于现实世界政治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凝练,是人们在解决共同面对集体生活的困境时提出的思想和理念。
《政治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心得
《政治学原理》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我认为可以进行以下探索与实践:
1. 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当前时事热点、社会问题等,引导学生将政治学原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2. 思辨能力培养:政治学原理课程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辨析能力,使其能够理性分析和评价社会现象和政治事件。
3. 价值观引导: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 互动式教学: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使课程更加生动有趣。
5. 实践活动:结合课程内容,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政治机构、社会调研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政治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性、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情感熏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通过这些探索与实践,可以更好地达到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
《政治学原理》课程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前三章要点内容讲解一、课程特点本课程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点:1、课程内容和分析论述是建立在关于政治的社会实质——利益和利益关系基础上的,所以利益和利益关系分析方法贯穿了所有课程的内容,所以,也可以以为,这门政治学是从利益和利益关系的角度出发睁开关于政治和政治现象分析的,所以,利益和利益关系的分析是所有理论内容的起点和主线,所以,学生应该紧紧掌握这一主线,来理解课程的其余内容。
2、课程依照层层睁开的逻辑构成的。
第一我们分析了政治的基本含义,依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把政治理解为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经过抢夺也许运用公共权益而实现和保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办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而后,我们介绍了政治发展的过程。
在第三章中,我们睁开了关于利益和利益关系的含义和基本状态的分析,由此说了然利益关系的基本内容是公共利益和利益矛盾,这一章的分析构成了所有政治学原理的基石。
从这一章的分析中,我们沿着由公共利益和利益矛盾这两个方面引出的两条逻辑主线,从不一样的层次和方面关于社会政治生活睁开了层层分析。
在政治关系实质内容层面上,我们分析了政治权益和公民政治权益的内容,政治权益可以看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的首要表现,而公民的政治权益则基本上是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与公共利益以及相互利益矛盾的法律和政治要求的表现,这两个方面构成了第三章的内容。
第四、五是从组织和制度的层面上关于政治权益和公民政治权益进行的分析,此中国家是典型的政治权益的组织和制度体现,而政治集体则是公民政治权益的典型表现。
政党则依据状况不一样而不一样,此中执政党是政治权益的组织和制度表现,而非执政党则是公民权益的表现。
第六、七章的内容是从行为的层面上关于政治权益和公民政治权益睁开的分析,此中治理是政治权益的典型行为,而政治参加则是公民政治权益的典型行为。
第八章关于政治的文化层次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任何政治都是在发展变化的,第九章主要论述了政治发展问题。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发布时间:2021-10-09T08:53:30.175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第15期作者:高丽[导读] 《政治学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高丽中共漯河市委党校河南漯河 462000摘要:《政治学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新时期,对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塑造、政治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实践来看,存在着课时安排不够合理,理论与实践脱离,教学团队有待建设,教学方式和方法单一等问题。
因此,必须对政治学原理课程进行相应调整和改革,以提升政治学原理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政治学原理;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一、《政治学原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政治学原理》采用“马工程”教材,共十个章节的内容,通常以理论教学为主。
经过几轮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一)课时量少,授课时间紧凑《政治学原理》课程知识点多,概念、理论抽象难懂,全部教学内容难以高质量地在32个学时里完成,需要老师和学生课内、课后共同完成。
同时,老师为了在一节课内讲授更多的内容,往往不由自主地采用“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这样学生往往比较被动,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也不尽人意。
(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政治学原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大多注重课堂讲授,忽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
同时,课程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的老师也试图采用更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新颖的教学方法,但往往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不能协调,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不能统一。
再者,新的教学方法虽然丰富了教学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但也让学生仅仅从表面理解和认识教学内容,而不去深入把握概念和理论的深刻内涵。
(三)学生欠缺知识储备,影响学习效果《政治学原理》在大一时开设,学生刚从高中进入大学,对政治学的认识不足,政治理论基础较弱,课程内容本身比较抽象,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清晰理解所讲内容。
提高《政治学原理》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探析摘要:本文站在素质教育、能力教育的出发点,结合以往《政治学原理》教学中由于教学方法不当而造成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知识掌握较差、狭隘的应试学习心理等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在政治学原理教学中增强举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提问教学法结合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政治学原理举例教学法启发式提问教学法Abstract: this paper quality education, ability to stand in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educ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political science principle of past due to improper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caused the student to study the interest is not high, the mastery of the knowledge is bad, the narrow should try learning psychology and so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principle of teaching in politics for teaching and enhance teaching method combined with questions of heuristic improvement measures.Keywords: politics teaching principle for example heuristic teaching questions 《政治学原理》作为政治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未来专业学习的效果,而对于非政治学类专业的学生也将直接影响其政治社会化的效果。
“政治学原理”课程建设研究院以培养公民能力为中心的探索作者:樊凡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7年第8期摘要:“政治学原理”是高校政治学、公共管理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程,大多数高校以知识传播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设定、运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该课程在提升学生的公民能力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从知识传播转向智慧培养,积极地采用讨论式授课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政治学原理;公民能力;高校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8-0030-02一、“政治学原理”课程性质与定位“政治学原理”这一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政治学这一学科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
从现有的开设“政治学原理”这一课程的院校对该课程设置的目的定位来看,虽然不同的院校对该课程设置目的的介绍在表述上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要表达的核心意思大致上是一致的,或者至少说是相似的,即:该课程是面向政治学、公共管理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为政治学、公共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政治学的基础知识,为学生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提供入门性知识,使学生能够领会政治的本源与演变、掌握政治学的基本框架与主要流派、把握政治学的各个主题领域、了解现代政治运作的基本制度与过程以及学会用政治的眼光分析问题。
从一定层面上说,对课程设置目的的定位,既离不开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和确认,亦离不开对该课程之角色的思考和澄清。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政治学自身就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问,因此可以说对“政治学原理”这一课程教学内容的定位已经非常成熟了,然而,从开设“政治学原理”这一课程的院校对该课程的介绍来看,对该课程之适当角色的思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轻视,甚至忽视。
这种对“政治学原理”课程之角色思考的忽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课程的成熟程度。
政治学原理课程现状及发展摘要:《政治学原理》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其本身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旨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和公民意识。
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存在教材编著中价值导向上“西主中附”现象、教材内容上缺乏完整性以及教学方式上过于追求形式创新等三大问题。
为此,要改变《政治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就必须对症下药,切实保障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政治学原理;教学改革;维度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政治学原理》无疑是一门基础性课程,特别是对政治学、行政学等专业学生来说,更是极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作为一门重在介绍政治学领域中“元理论”的《政治学原理》课程,其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政治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形成独立的政治思考和分析能力,具有“终身受用,终身受益”的价值。
在我国,政治学曾一度被视为伪科学遭取消。
自20世纪80年代起,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以恢复和重建。
在30多年的政治学学科发展和建设中,《政治学原理》这门专业基础课程自身的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认清《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此作出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对加强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政治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三大核心问题首先,在教材的价值导向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西主中附”的倾向。
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政治学原理》是帮助当代大学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程,担负着建设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任,意识形态性比较强。
因此,在《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实践中,既要致力于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兴趣、对政治实践等认识和思维能力等的培养,又要通过课堂教学逐渐帮助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掌握对国家、民族、宗教以及权力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政治学原理》课程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的根本价值导向。
Vol.9No.122012年12月第9卷第12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Dec.2012除了合理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法也对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在以往政治学原理的教学研究中,许多学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了一些值得重视的教学法。
下面先对这些教学法进行梳理、评析,然后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提出自己关于政治学原理教学法的思考。
一、政治学原理教学法研究综述近年来,相对传统的讲授教学法,学界大致提出了七种新的政治学原理教学法。
一是“读写议”教学法。
“读写议”教学法即指导学生读书、写作、讨论相结合一种教学方法。
胡国利、王秀芬认为这种教学法可以改变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拓展其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1]二是生态教学法。
郭淑清、范丽娟认为教学要注意课堂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平衡,也就是说,要使学生的学习与政治社会动态相连,达至教与学、学与用之和谐。
[2]三是多元互动教学法。
张荆红认为教师、学生、课件等多元教学要素互动,可以更好地挖掘有限的教学资源,引起教与学的共振,实现教与学共同提高的愿景。
[3]高丽、张凤艳、李见恩认为通过联系学生自身、社会现实、国家大事、国际政治等进行教学,能使政治学原理的教学更富有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4]四是研究式教学法。
贺先志认为选用启发式、发现式、案例式、模拟式、实践教学式、问题诊断式等研究式教学方法,可促进教学相长,建成精品课堂,保障学生成才。
[5]五是PBL 教学方法。
邹卫中认为PBL 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 ,PBL )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讨论式授课,相较传统教学法,可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政治学原理》课程改革探析一、课程性质及任务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主要讲授政治性质、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意识和政治发展的一般知识与理论,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培养中高级公共事务管理者的基础课程。
学习本课程后,对于政治权力、国家、政党、利益团体、政治人、阶级、民族、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参与、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民主和人权等一般政治现象有清晰认识和了解,具备从事公共行政管理的基础知识与理论。
二、课程地位政治学原理是政治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的学习是学生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与支撑。
政治学原理以讲授政治领域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活动规律为内容依托,以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与政治分析能力为教学目标,以塑造学生的政治素质与公民政治人格为教学宗旨。
可见,这门课程在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授课现状我院目前的政治学课程课堂效果并不理想。
一方面这门课程现在设置在大一第一学期,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校门,还不适应大学的课堂教学方式,他们对于纯理论的课程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他们的抽象思维没有完全具备,社会生活阅历不足,这些都制约着他们对政治学理论知识的把握。
而且政治学理论这门课程兼具理论性与抽形性,所以,学生在上课时会感觉枯燥、深奥难懂。
另一方面,教师们授课时在教学内容上局限于教材原有的逻辑体系,僵化死板;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满堂灌”为主,学生的参与活动较少,学习能动性不强;教学语言偏于书面化,教师使用的政治学专业术语学生听不懂;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判断标准。
上述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针指引下,改革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以改善这门课程的授课效果。
四、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方向(一)目标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三个层面:形成主线鲜明、重点突出、动态调整的教学内容体系;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体系;形成内容全面、方式多样,灵活、客观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二)方向第一,提高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
政治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不太容易被学生接受。
这门课程是给行政管理专业大一新生开设的,这更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通过授课,切实感受到政治学这门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和改进的地方。
第二,适应我校培养模式转型的趋势,为我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助力。
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会扩大,所以高等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而我校作为地方院校,也面临着培养模式的转型。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变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第三,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和能力的提升。
通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可以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能力,同时可以把学到的政治学理论知识用于分析现实社会政治,提升知识转化能力,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五、课程改革的思路通过革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试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一套适合我校大一学生的政治学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升他们的知识获取能力与知识转化能力,最终达到能运用政治学理论知识分析社会政治现实,养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念的目的。
所以本项目的研究思路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改革方案——实施改革方案——评估、反馈——总结经验。
六、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一)重新设定教学宗旨教学宗旨是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在设定政治学原理教学宗旨的过程中,我们主要依据如下两方面因素:大一学生的特点与政治学原理课程知识的特点。
由于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大一新生,他们对于抽象的政治学理论知识一知半解,在高中学习阶段接触的只是一般的公民常识。
所以,大一的学生刚一入学就学习政治学原理,容易出现漠不关心、难以听懂、感觉与自己的生活实践脱节等心理与现象。
因此,我们在授课时,如何激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与积极性成为本门课程教学的首要宗旨。
此外,我们认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政治学基础理论,并不能进行抽象、深入的理论思考,进而有所创新。
我们能够实际做到的是,传授并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政治学概念与政治规律,为他们以后高年级的专业核心课程打好基础。
在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方面,我们力求使学生能用生活中的政治现象印证所学的政治学原理常识,并能用所学的政治学理论去解释与分析现实中的政治事件。
在素质培养方面,我们通过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讲授,力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念,形成公民政治人格,具备宽广的国内、国际政治视野,成为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意识与心怀国家与社会的有志青年。
(二)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方面。
我国的政治学教材知识体系偏于陈旧,过于抽象化,因此本课题旨在根据大一学生特点,精简教学内容并使其形象化,让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政治学原理课程有很多专业术语概念与抽象的理论知识,对于没有丰富生活阅历和政治参与经历的大一新生来说,学习这些抽象而枯燥的概念与理论是困难而痛苦的。
因此在构建教学内容体系时,要紧密结合两个实践:一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能够亲身接触或者间接接触到的政政治现象与政治信息;二是国际国内的政治热点与事件。
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接受能力,在参照国内经典政治学原理教材的基础之上,我们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
我们把政治学原理的主要内容简化为政治的起源与概念、为什么要学习政治学、政治生活的核心问题——政治权力、政治行为、政治行为背后的思想、观念以及情感、政治组织这些知识模块,在每个模块的授课过程中我们都会加入实际的案例,力求使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感知到的政治现象紧密结合,使同学们感到他们学的政治学理论不是陌生而遥远的,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内容。
通过一年来的教学改革实施,我们发现,调整后的教学内容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课后也能记住大部分知识。
(三)丰富教学方法原来的政治学课程主要采用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很累,学生也不易于掌握,没有学习的自主性。
我们经过查阅资料与调研,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1.多元互动法这种教学方法认为,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都应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在设置互动环节时,除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问与回答问题以外,还要形成一个前期学生需求、实践调研、教学互动、课后教学效果评价、学生意见反馈的链条。
一年来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通过这种适时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增进了感情,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也在频繁的互动中,能不断发现授课时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2.设问法这种教学方法是项目负责人自己发明创造的一种方法。
因为政治学原理有很多基础性的概念,如果教师在授课时直接按照教材的写法照本宣科地讲解概念,学生不会感兴趣,也不会有直观的感受。
我们的做法是在每次授课前,给学生设置一个或多个与社会生活相关、又与课堂教学相关的问题,通过让学生思考问题,引入理论教学。
这些种方法能把学生引入一种情景,一种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学生的思维就能活跃起来,跟着教师的讲课思路积极地思考、理解,并能通过现实的生活启发,总结出某一政治概念的定义来。
比如在讲政治这一概念时,教师给学生列了三个思考问题:你知道生活中的哪些政治现象?这些政治现象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政治的?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在感性层面接近了政治,有了亲近感,并学会了通过综合分析政治现象,得出自己对政治的认识与理解。
这样大大减轻了教师的授课负担,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动性,活跃了课堂氛围。
实践证明,这种课堂设问法的实施效果很好,受到学生一致好评。
3.研讨法教师定期设置一个题目或主题,再让学生自愿分成若干小组准备,然后课上分组发言,最后大家讨论、评价。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语言表达的能力。
在实际施行中,发现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感。
学生在集体讨论中,彼此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利于摩擦出思维的火花;同时在课堂上总结每个小组观点的时候,教师的总结与点评又能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励学生以后积极独立思考。
4.案例法在学习每一个基本原理时都插入一个或多个案例,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理论知识。
具体做法是,教师讲解完原理后,先示范一个案例,然后让学生自主举例,并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
在具体实施中,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自己想案例,多多益善,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言,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政治思维,通过自己感知到的政治实践来印证所需理论,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虽然让学生在课堂上列举案例会耽误授课时间,但与此同时,也是学生消化知识的过程。
同时,我们还让学生课下列举更多的案例,并用所学理论分析该案例并在纸上写出来,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写作能力。
5.实践法政治学原理课程既具有理论性与抽象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所以,如果能够让学生亲生参与政治实践和实地考察,对于他们的学习来说效果肯定不错。
所以,我们设置了一定的实践环节。
这种实践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观看视频来了解国内、国际政治生活;一是实地调研。
第一种方法比较容易执行,我们的教室现在都有多媒体设备,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给学生播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视频,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比如,在讲两党制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播放美国总统大选的视频与英国议会选举的视频,学生真切地看到了西方实际的政党政治情况,加深了印象,更能把握西方两党制的特点。
第二种方法就是带领学生去实地参观访问。
这种方法比较受限,比如经费问题、组织学生出行安全问题、联系参观地点问题等。
在改革实施中,我们带领学生参观了文峰区政府的日常工作,学生们感受到了现实中政府机关的运转情况,对政治生活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四)完善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强的引导性。
课程改革之前,对政治学原理这门课程的考核主要采用考勤+期末闭卷考试+平时作业(论文或读书报告)的方式。
在改革中我们增加了考核的形式与灵活性,以真实展现学生的学习态度思考能力、知识掌握程度。
具体改革措施是,把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降至百分之五十,增加学生上课发言讨论、自主学习、实践环节、读书报告的成绩比例。
这种做法改变了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唯一评价标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学生会感觉,在各个环节认真表现就能考核过关,于是他们的平时的课堂发言、讨论、实践等环节就会很积极主动,这样对改善授课效果也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