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有哪些讲究
- 格式:doc
- 大小:791.50 KB
- 文档页数:11
春节的禁忌与讲究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丰富的禁忌和讲究。
这些禁忌和讲究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旨在带来吉祥、健康和幸福。
以下是春节期间常见的禁忌与讲究。
一、扫除与洗涤在春节期间,一些动作和行为是被视为不吉利的。
其中之一就是扫除和洗涤。
传统上,人们认为扫除和洗涤会将好运气扫走,所以尽量避免在大年三十扫地或者洗衣服。
然而,这一禁忌在现代社会逐渐减弱,很多家庭还是选择在春节来临之前彻底打扫家居。
二、使用刀具与火种春节期间,人们也会避免使用刀具和火种。
这是因为刀具和火种都代表了危险和破坏力。
因此,不宜在春节期间烹饪时使用尖锐的器具,也不要玩火等行为。
三、言辞与行为春节期间,举止言谈也要注意。
人们常常告诫年轻人要尽量避免说一些不吉利或者伤感的话,以免给家人带来不好的情绪。
此外,还应避免讲论病痛、死亡、倒霉之类的话题,以保持节日的欢乐气氛。
四、禁忌食物春节期间,有一些食物是被视为禁忌的。
比如,糖果被认为有粘住人的意思,因此不宜在春节期间食用。
类似地,螺蛳和海螺,因为发音与“罗痰”谐音,被认为有病痛的象征,也应尽量避免。
此外,一些锋利的食物,如梨和剥皮的柚子,也不宜在春节期间食用。
五、避免戴帽子与剪发在春节期间,戴帽子也是禁忌之一。
这是因为头盔和帽子从形状上看起来像“合”字,而“合”在汉字文化中有分散的意思,所以在春节期间不宜戴帽子。
此外,剪发也需要避免。
剪发在汉字中与“割绳”谐音,被认为会断掉财运,因此人们常常选择在春节前剪发。
六、红色与吉祥春节期间,红色是不可或缺的色彩。
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幸福、吉祥和好运。
因此,人们会在春节期间穿红色的衣物,贴红色的对联、窗花和春联,挂红灯笼等。
此外,还有一些与红色有关的习俗,如压岁钱和红包。
七、贴门神与福字贴门神和福字也是春节期间常见的习俗。
人们常常在大年三十贴门神,相信门神能够祈福驱邪,保护家人平安。
同时,贴福字是为了希望新的一年里能够有好运和吉祥。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_春节风俗习惯新年为岁首,第一件事就是祭祀祖先,针对这一礼仪,有一些地方称之为“拜家堂”,因为祖宗是称为“家亲”而不是称为神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正月初一:拜年贺岁除夕前扫除干净屋子,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初一要跟长辈或者左邻右里拜年,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
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
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正月初二:回娘家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带的礼物要是成双成对的。
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
正月初三:安睡迟起传统习俗中,大年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
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
正月初四:迎灶王爷按照民间的说法,正月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
陈竞表示,尽管民间很多说法没有依据,但其本身承载了人们祈福避祸的美好愿望,这也是其能一直传承下来的原因。
还要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
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正月初五:迎财神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
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
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出去。
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正月初六:送穷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
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
春节的传统礼仪春节的传统礼仪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节的传统礼仪,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的传统礼仪篇1一、守岁礼仪守岁:除夕之夜,合家点灯熬夜,辞旧岁,迎新年,俗称守岁。
守岁有许多活动,如吃饭、做游戏等。
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
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
在守岁的时候切记娱乐要适度,春节电影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大年三十,亲友欢聚守岁,玩牌打麻将其乐融融,这往往打破老年人平时建立起来的生活规律,对身体健康不利,若通宵达旦的娱乐危害更大,往往使大脑皮层过度兴奋,造成失眠,精神紧张,血压升高;其次不要说不吉利的话,特别是家里边的老人,对这些是非常忌讳的。
二、拜年礼仪拜年要注意衣着整洁。
适当穿上一些好衣服,给人一种节日的美感。
要讲究称呼的规范化。
拜年的时间选择要妥当。
如有必要,可先向主人报信,避免空跑一次,如不准备吃饭,最佳时间是上午九时至十一时之间。
要事先对可能碰到的长辈、同辈的称呼有所了解,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使人感到不够礼貌。
吉利话要说得适宜。
对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祝贺语。
交谈时,要拣双方愉快的话题,不要扯到悲哀伤感的事情上,不要高谈阔论,信口开河,过分激烈地争论问题,要在轻松愉快、亲切自然的气氛中,把道喜贺新的真情实意表露出来。
举止、姿态要文明。
三、春节用餐礼仪春节的时候我们会经常走亲访友,那么了解合适的酒桌礼仪能让你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首先在餐桌上交谈要幽默,餐桌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才华、常识、修养和交际风度,有时一句诙谐幽默的语言,会给他人留下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春节是一个欢快的节日;其次,劝酒适度,有的人总喜欢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
中国春节10个风俗
1. 除旧布新:春节前,家庭会彻底清扫房屋,以驱除旧年的晦气,同时在家中摆放新衣、新鞋等新物品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2. 挂春联:春联是贴在门框上的对联,寓意着迎接新年。
一般由两句互相对仗的词句组成,字迹工整,意义吉祥。
3. 敬财神:在春节前,人们会贴门神和迎神等图案,以祈求财神保佑家庭财运兴隆。
4. 往年晚饭:在除夕夜的晚餐上,家人会团聚在一起,享用丰盛的晚餐,象征着家人团圆和丰收的象征。
5. 红包:长辈会给小孩子和晚辈领红包,红包内放有压岁钱,以祝福家庭财富和平安。
6. 爆竹:在除夕夜,人们会点燃鞭炮和放烟花,以驱除邪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7. 拜年:除夕和正月初一,人们会互相拜年,表达祝福和问候。
8. 祭祖:春节期间,家庭会进行祭拜祖先的仪式,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和幸福。
9. 亲朋好友聚会:春节期间,人们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聚餐,共同庆祝新年,增进感情。
10. 守岁:在除夕夜,人们会一直守夜不睡,以驱除一切不利之事,迎接新年的到来。
正月有什么讲究和习俗禁忌正月的讲究与习俗1. 正月初一拜新年:这一天是春节,人们会互致新年祝福、拜年,全家团聚吃团圆饭。
早上开门前通常有放鞭炮(部分地区因环保等原因已禁止或限制)、贴对联、挂灯笼等习俗,寓意驱邪避凶、迎福接祥。
2. 守岁与祭祀:除夕夜家家户户会守岁至深夜,迎接新年的到来,并进行祖先祭祀,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3. 饮食习俗:各地都有特定的食物习俗,如饺子、汤圆、年糕等,寓意着吉祥如意、生活甜蜜和步步高升。
4. 正月初二回娘家:嫁出去的女儿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探亲,向父母及亲戚拜年,展示家庭和睦,尊重长辈的传统美德。
5. 正月里忌动刀剪、忌说不吉利的话、忌打破器皿,如有不慎打破,需立即说“碎碎平安”以求化解。
6.新年初几天不宜扫地倒垃圾,以免把好运扫走,之后可以选吉时进行清扫,并用红包包裹垃圾,象征财富积累。
7. 娱乐活动:春节期间有舞龙舞狮、看大戏、赏花灯、猜灯谜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民间娱乐活动。
8. 春联与门神:家家户户会在年前贴上春联和门神,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来年安康的美好祝愿。
正月的禁忌1、不能讨债:正月里不能向别人讨债,否则会把自己的财运赶跑。
2、不能剪头发:正月里剪头发,会把自己的好运气剪没。
3、不能打破东西:正月里打破东西会意味着破财,所以应该特别小心。
4、不能扫地:正月里扫地会把财运扫没。
5、不能借钱给别人:正月里借钱给别人,意味着把自己的财运送给别人。
6、不能倒污水:正月里倒污水会把财运倒掉。
7、不能换床单:正月里换床单会把好运换没。
8、不能撕破红纸:正月里的红纸代表着喜庆和吉利,如果撕破红纸,会把自己的好运撕没。
9、不能钉钉子:正月里钉钉子会把财运钉没。
10、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正月里应该说吉利的话,避免说不吉利的话,以免影响自己的运势。
过年有25条老规矩,中国人必须讲究《孟子》有言:“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也留下来不少规矩。
无论时代如何日新月异,有些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能丢。
尤其是春节过年,就有不少规矩,是生活的智慧,文明的精华。
今天,我们从待客、吃饭、说话、拜年和送礼五个方面,和大家分享。
01待客出迎三步,身送七步。
茶七,饭八,酒满。
新客到来,要换新茶。
先尊后卑,先老后少。
客食未毕,主不起身。
1、客人来时,要起身向前迎三步,送客时,要主动送七步,以表敬重。
2、茶倒七分满,饭添八分满,斟酒则要酒满杯盈,是传统待客之道的礼数。
3、喝茶期间,如果新的客人拜访,要换上新茶表达欢迎,否则会被认为是慢客。
4、迎客时,要讲究先后次序,由尊而卑,即先年长者后年幼者,先长辈再晚辈。
5、客人还没吃完,主人不能先吃完就起身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
02吃饭共饭不饱,共食有礼。
食勿乍舌,咽勿鸣喉。
鸡不献头,鱼不献脊。
有酒食,先生馔。
食不言,言必周。
1、和人一起吃饭,不要只顾自己吃饱,要遵守餐桌礼仪。
2、品尝菜肴时,不要吧唧嘴,细嚼慢咽,斯文而食才是最好的吃相。
3、不把肉少的鸡头和多刺的鱼脊对着客人,最好的部分留给客人,才是中国人的热情。
4、礼为尊长,宴席中,晚辈要尊重诚敬,让年长的人先动筷子。
5、正在吃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当你说话时,也须周到齐全,有所分寸。
03说话吃鱼不说“翻”。
不说“还要饭吗?”。
饺子开皮不说“破”。
不唉声叹气。
不说不吉利的话。
1、翻鱼,即翻余,意思是反到富裕的反面,而且一些地方翻鱼和翻船同音,所以不能这样说。
2、添饭时,一定不能说“还要饭吗?”,应该说“还要添饭吗?”。
3、下饺子后,饺子皮破了不能说“破”,要说饺子“挣”了,图个好彩头。
4、一叹穷三年,特别是过年时叹气,会赶走自己的财气和运气。
5、凡是坏、死、光、鬼、杀、病、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不要说出来,以免触霉头。
04拜年入门前,先叩门。
第一年拜新年规矩
拜新年,又称“过年”、“春节”,是中国及华人地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春节期间,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和规矩。
以下是第一年拜新年的一些常见规矩:
1. 贴春联:在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色的春联,上面写有吉祥话语,寓意来年好运、平安。
2. 放鞭炮:春节期间,特别是除夕夜和大年初一,放鞭炮是为了驱邪迎祥,也是为了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3. 守岁:除夕夜,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守夜到凌晨,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4. 穿新衣:春节期间,人们会穿上新衣服,表示新的开始。
5. 拜年:大年初一,人们会先给家中的长辈拜年,然后出门拜访亲友,互相祝福。
6. 红包: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红色信封内有钱),寓意着祝福和好运。
7. 团圆饭:除夕夜,全家人会一起吃团圆饭,饭菜丰盛,象征着来年的富饶与吉祥。
8. 禁忌:春节期间有一些禁忌,如不说不吉利的话、不打骂孩子、不扫地等,都是为了保持一个吉祥和谐的气氛。
9. 吃饺子:北方地区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更岁交子”。
10. 看春晚:现代的习惯中,很多人会在除夕夜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这些规矩和习俗都是中华文化的传统,每个地区和家庭可能都有一些细微的差异和自己的特色。
但无论如何,春节的核心都是团圆、和谐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春节年俗大全1.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互相拜访,祝福对方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事业顺利等。
2.放鞭炮:放鞭炮被认为可以驱赶霉运和邪灵,同时也象征着欢乐和热闹。
3.贴春联:人们在门上或墙壁上贴上写有吉祥话的春联,以求祝福和美好的事物。
4.吃饺子:在大年除夕晚上,家人一起包饺子,吃饺子象征着团圆、幸福和富饶。
5.年夜饭:除夕晚上的年夜饭是全家人一起享受的重要时刻,各个菜肴都有吉祥寓意。
6.走亲访友:春节期间,人们互相走动,到亲朋好友家拜访,增进感情。
7.戏曲表演:在春节期间,一些地方会举办戏曲表演,人们可以观看传统的戏曲表演节目。
8.舞狮舞龙:舞狮和舞龙表演是春节期间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象征着吉祥和祝福。
9.祭神:人们在春节期间会去庙里祭拜神灵,祈求来年平安、吉祥和幸福。
10.赏花灯:春节期间,会有各种各样的花灯展览,人们可以欣赏精美的花灯作品。
11.红包:家长会给孩子和晚辈发红包,象征着祝福和财富的传递。
12.打扮新衣:春节是人们着新衣的时候,穿着新衣象征着新的开始和美好的希望。
13.守岁:家人会一起守岁,熬夜到新年的第一天,象征着平安和团圆。
14.舞台晚会:春节期间,会有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和晚会,供人们观看和享受。
15.习俗游戏:春节期间会有一些传统的游戏,如抢红包、猜灯谜等,增加欢乐氛围。
16.拜神祭祖:人们会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宗和神灵,祈求祝福和保佑。
17.送年货:人们在春节期间会送年货,如糖果、水果、酒等,表示对亲友的关爱和祝福。
18.祈福祭祀:人们会在正月十五祭拜灶王爷和土地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丰收富足。
19.猜灯谜:春节期间,人们放灯谜,猜灯谜的活动,增加欢乐气氛。
20.舞台剧演出:春节期间,一些地方会有各种戏曲和舞台剧演出,供观众观看和欣赏。
过年的习俗和礼仪
中国的春节习俗和礼仪
一、习俗
1、放爆竹:过去一直都是用爆竹来代表春节的到来,可以从大年初一
就开始燃放爆竹了。
2、红包:春节最佳的礼物,春节期间,关系比较熟悉的朋友家传红包,互相祝福。
3、贴春联:春节过后,家家户户的门前都会贴上春联,祝福家人朋友
新年快乐。
4、挂灯笼:挂灯笼代表了吉祥、喜庆,也是对除夕夜新年到来的期盼。
5、烟花爆竹:迎接新的一年,在新年的第一天就会燃放烟火,烟花爆
竹还有辟邪的功效,把黄昏的不安都驱散而去。
6、留连忘返:游客好好享受美景,祝愿今年新年更加快乐,留连忘返。
二、礼仪
1、拜年:中国人在过年前不忘拜访外地亲友,称赞对方,格外对寿星
讲“祝寿”。
2、给长辈送礼:最受到青睐的是给长辈送礼,传统惯例是孩子给长辈
一定的红钱,以示尊敬和孝顺。
3、拜谒老师:春节是年中的一个重要节日,老师辛苦劳累了一整年,
回家重新复习准备考试的话,学生应该前去见谒老师。
4、送礼:礼尚往来,送礼礼节是逢佳节至关重要的习惯,礼的品种不
定,要注意礼物的合适大小,但同时也要表达自己的热情和真心之意,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你的礼仪素养。
5、新衣之礼:新衣是春节非常重要的一个习俗,新衣之礼可以表达亲情,表达对家人孩子的关怀和爱护,也可以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与感谢。
6、家宴:春节期间,要一家人过早晚吃顿丰盛的年夜饭,也有周围的
亲人来参加,欢乐庆祝着新年的到来,互相祝福,这就是家宴。
春节的民俗习惯与禁忌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热闹、最喜庆的时刻。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同时也会遵循一些民俗习惯和禁忌。
一、走亲访友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访亲戚朋友,这是传统的春节习俗之一。
走亲访友是为了表达思念之情,也是为了增进亲情和友情。
在亲戚家做客时,一般会带上一些礼物,以表达对主人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二、贴对联贴对联也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对联是由上下两幅对称的对子组成,通常中间还会有一幅大字。
对联的内容通常祝福家人平安幸福、事业顺利、财源滚滚等。
贴对联的目的是为了营造喜庆的氛围,也是为了祈求吉祥和好运。
三、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民俗之一。
人们相信鞭炮能够驱除邪气,带来吉祥和好运。
在中国古代,人们放鞭炮的目的也是为了驱走怪兽和恶鬼。
然而,由于鞭炮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现在很多地方已经禁止了放鞭炮的行为。
四、吃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这顿饭通常由全家人一起吃,也被称为“团圆饭”。
年夜饭的菜式丰盛多样,代表着丰收和幸福。
人们相信年夜饭吃得越丰盛,来年的生活就会越好。
五、禁忌在春节期间,也有一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禁忌。
比如,不要在大年三十晚上打扫房屋,因为这会“打走”家中的财运。
还有,不要在大年初一说不吉利的话,因为这会带来厄运。
此外,还有一些与数理相关的禁忌,比如不要剪头发,因为剪头发的音同“剪”字,容易剪断财运。
春节的民俗习惯和禁忌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吉祥和幸福的向往。
这些习俗和禁忌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演变,但它们所传递的美好祝福和家庭团聚的重要性是不变的。
在春节来临之际,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这个特殊的时刻,与亲人朋友一起共度欢乐时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过年有哪些讲究?】初一到十五的传统习俗
还有十来天就要迎来马年的新年了,你知道初一到十五有哪些习俗讲究吗?看到这些感觉年味越来越浓了。
大年初一的习俗
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
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
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
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
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
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大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
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
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
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状元高中。
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大年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大年初九,民间习俗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
台湾新竹不少信众要到主祀玉皇大帝、拥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天公坛,向天公祝寿,并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
大年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
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
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大年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
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从正月十二开始选购灯笼,搭盖灯棚。
童谣是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了,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
编后语: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这一天少不了还要吃元宵、汤圆。
正月十六夜则是小孩的节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的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做“碰灯”。
讲究的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