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9
第一讲绪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实践性(最本质)、科学性、阶级性(或革命性)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1. 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2.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3.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康德→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二讲世界的物质性与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一、哲学基本问题1)定义: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世界上的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这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嘴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2)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谁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3)划分的派别和观点:对于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辩证唯物论。
包括: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确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一切从实际动身。
1.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也就是把思想变为现实的过程)。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具有干脆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B.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表现为: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其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事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物质确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对意识的确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确定意识,意识依靠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主动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支配性。
其次,意识活动具有创建性。
第三,一是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限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首先,敬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只有在相识和驾驭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相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留意:第一,从实际动身,努力相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靠于确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性首先体现在:(1)意识统一于物质:意识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作用:意识能动性以敬重物质世界客观规律为前提(2)世界的物质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绪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①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部矛盾尖锐化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斗争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伟大任务④时代需要本身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3。
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 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7。
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8。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1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章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说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答:①唯物主义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C、现代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A、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B、哲学上认识论的问题分为:a、可知论b、不可知论②唯心主义形态: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单项选择题答案】1.C 2 .A 3.A 4.B 5.C 6.B 7.C 8.A 9.D 10.A 11.A 12.C 13.D 14.A 15.C二、多项选择题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A、李大钊的理论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多项选择题答案】1.BCD2.BCD3.ABC4.BC5.AB6.ABC7.CD8.AB9.BCD 10.ABCD三、辨析题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09.01 简答/09.10 简答) 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不带任何偏见。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对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
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2)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相对于最高理想来说,共同理想是近期的具体理想。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简答)(3)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11.01 简答)答:目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09.10 单选/10.01 单选)(2)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10.10 单选)(4)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09.04 简答)【2012.10 简答】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二是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三是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5)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简答)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宏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相识历史和时代问题供应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冲突、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隐私和它被社会主义必定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觉的基础上,阐明白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白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显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显明的政治立场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志向实现物质财宝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志向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必需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更,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确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探讨新状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相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觉、有所创建、有所前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产生于 19 世纪( C)中期,至今已有 170 多年的历史。
A. 20 年代B. 30 年代C. 40 年代D. 50 年代2.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B )。
①德国古典哲学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③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④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3.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D )。
①康德的批判哲学②黑格尔的辩证法③费希特的唯心主义④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4.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A )。
①威廉•配第②亚当•斯密③大卫•李嘉图④大卫•休谟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5. 19 世纪上半叶英法两国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B )。
①康帕内拉②圣西门③傅立叶④欧文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6. 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过程中,18、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C )也起了重要的影响。
①牛顿力学②细胞学说③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④生物进化论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7. 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表述中,正确的是(D )。
①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②它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人的理论③它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④它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A. ①②③D. ①②③④8.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先后经历了(A )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②列宁主义③毛泽东思想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9.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B)。
A. 实事求是B. 与时俱进C. 发展创新D. 指导实践10.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D )。
马克思主意基本原理概率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A、剩余价值论B、阶级斗争学说C、无产阶级历史学说D、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A、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领袖的学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思想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D、矛盾双方的融洽促使事物发展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论所蕴含的哲理是()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
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这段话告诉我们()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不同的方法D、要抓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辨证关系是()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是()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路线C、先验论的认识路线D、唯理论的认识路线“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绪论、第一章单选1、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P362、在实际工作中,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这倾向属于(经验主义)P28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包括(毛泽东思想)P134、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P425、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P356、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P157、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P418、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P51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P271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P3511、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被动的反映,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这种观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P8412、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房子同楼房、草房、瓦房等的关系属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P6113、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P191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P5515、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
这一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事物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P61—6216、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是(黑格尔)P5—617、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P5318、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是(社会性劳动)P8119、区别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是否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P5420、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
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P6721、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是(物质生产实践)P4922、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费尔巴哈)P62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P5124、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这体现的是规律的(普遍性)P792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62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P2727、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P1928、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实践)P4629、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P4030、下列关于本质和现象的表述错误的是(现象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P7731、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相对主义诡辩论)P423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P18多选1、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倾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整理组稿人:熊俊总校对:王冲冠各题编辑(按姓声母):陈铨铨冯玉娇李冠杰林石良卢辉灿沈香林王冲冠熊俊许玉凤周艺目录目录 (1)绪论--第1题: (3)绪论--第2题 (3)第一章--第5题 (4)第一章--第7题 (4)第二章--第1题 (4)第二章--第7题 (5)第三章--第2题 (5)第三章--第3题 (6)第四章--第1题 (6)第四章--第4题 (6)第五章--第5题 (7)第五章--第7题 (7)第六章--第1题 (8)第六章--第2题 (8)第七章--第1题 (9)第七章--第2题 (9)绪论--第1题: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答:必然性:(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资本主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的对立和斗争。
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它说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在早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特别是还没有形成科学地反映其历史地位和社会使命的革命理论。
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武昌街机的解放斗争。
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适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
而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理论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绪论--第2题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所以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明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方向和道路,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及无产阶级建党学说,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章--第5题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不安息的原理是马克思注意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的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注意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第一章--第7题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人们正是在其对象行活动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和关系,而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
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根据上述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只有从客观实际处罚,充分反应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的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通过实践使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
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
第二章--第1题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到我们看不见的光线。
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时,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
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
结合以上事实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因为有了社会实践这个动力,我们人类才能比蚂蚁认识更多的知识。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人的眼睛构造虽然不及蚂蚁的精妙,但是人类可以通过新的工具比蚂蚁认识的更多。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人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使认识产生并不断向前发展。
蚂蚁对光线的认识几乎是固定不变的,而人类的认识却随着实践的加深不断产生和向前发展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们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认识的哲理性,而蚂蚁却不能做到。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第二章--第7题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答: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卓越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面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追求的根本,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人们对实现价值的追求,构成了实践的动因,但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正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制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作是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
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
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从人民群众的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发,把美好的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坚持既崇尚理性,又调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和人的追求。
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第三章--第2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我们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
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矛盾。
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么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答:1,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以造福人类,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2,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所引起的,它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
3,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
要用科学的自然规律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管理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