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波动的趋势及新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年均近10%的持续高增长,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呈现逐级放缓的态势,2003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增长7.8%,2013年增长7.7%,2014年增长7.4%,今年上半年增长7%。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即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同时,世界主要经济体整体疲弱,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严峻复杂。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呢?一、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四个“没有变”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在讲话中,总书记就中国当前经济形势作出四个“没有变”的科学归纳。
这四个“没有变”是: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那么,四个“没有变”具有怎样的深刻内涵呢?1、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7%。
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1.8%,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
夏粮产量达到2821亿斤,比上年增产89亿斤,增长3.3%。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比经济增速高0.6个百分点。
我国经济仍然处在适度较快的发展区间,同时也是根据我国经济新常态特征主动调控的结果,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
我们应该看到,随着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在目前世界上仍属较高增长水平。
伴随着7%经济增长率的是物价、就业基本稳定,居民收入增长略高于经济增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
从国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
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A、GDP增长率曲线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
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7.8%。
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2、原因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
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
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
以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界,新中国建立至今的六十周年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
而按照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变化特征,经济运行可以分为短期经济波动和长期经济增长。
本节将从这两方面对中国经济运行的特征进行剖析。
(一)短期经济波动的特点根据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按照从波谷到波谷或波峰到波峰的划分方法,睢国余和蓝一(2022)将80年代以来至今的经济运行划分为三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和一个正在经历的周期。
按此方法,新中国建立至今的六十周年共包含13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其中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有8个,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有5个;这13个周期又包括7个基钦短周期(Kitchin Cycle)和6个朱格拉中周期(Juglar Cycle),见图1。
根据所观测的经济周期波动的形态,可以大体获知建国六十周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图1 1949-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1]首先,经济波动逐渐趋于缓和。
从波动幅度这一角度,我国经济正从“激烈”向“缓和”的方向过渡,大起大落的经济增长状况逐渐改观。
1949-2022年共经历两次波动幅度较大的经济周期,一次是1958年-1961年的大饥荒时期,经济增长率由1958年的22.4%(按当年价格计算而得,下同)急剧下降到1961年的-16.3%,下降幅度为172.8%;另一次是1994-1999年由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转变的波动期,经济增长率由1994年过热时点的35%下降到1999年的6.2%,下降幅度为82.3%。
除此之外,经验所观察到的结果是,1949-1993年的经济波动幅度总体而言也相对较大,而1999年至今则相对较为缓和,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4.4%的平均水平。
其次,经济运行逐渐趋于平稳。
从周期数量和长度这一角度,我国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包含8个经济周期,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则只包含5个周期,而且这5个周期中只有1个是基钦短周期,而有4个是朱格拉中周期。
周期数量的多少和长短反映了经济运行的平稳程度,基本经验是:周期数量越少,长度越长,则经济运行越平稳,反之则反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波动的趋势及新特征(一)摘要:改革开放“而立”之年,中国经济正处于历史上第四个经济波动期。
中央防止我国经济增长过热的方针正在实施过程中,世界经济在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的影响下呈现停滞甚至衰退迹象。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四个周期性经济波动,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中国经济逐渐呈现出增长速度加快,波动幅度减小等趋势,市场调节作用日益明显,经济体制革新和法治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政府的宏观调控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我国经济连续、稳定地增长……这些都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新特征。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波动;趋势;新特征经济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的增长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经济活动的上下波动,且呈现出周期性变动的特征,即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经历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这种现象被称为周期性的经济波动。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九次经济波动,引起我国经济波动的基本原因,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不平衡的矛盾。
相比较于改革开放前的五次经济波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四次经济波动呈现出以下趋势:第一波动幅度(周期内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的离差)逐渐减小;第二波动高度(周期内波峰年份的经济增长率)逐渐下降;第三波动深度(周期内波谷年份的经济增长率)逐渐上升;第四波动的平均位势(周期内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明显提高;第五波动扩张长度(周期内扩张期的长度)明显延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四次经济波动,也逐步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波动现象中总结规律,笔者总结经济波动的特点和阶段性趋势如下。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经济波动及其特点改革开放建立了市场经济的雏形,从体制结构的变革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建设之路,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快,开放市场与引进先进生产力相结合,从宏观上增加了国民经济的总体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从微观上促进了市场化理念深入人心,并形成了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导向的内需供给体系。
刘树成:中国经济增长率60年波动曲线回顾与展望发布日期:2009-10-16 10:01:42 来源:信息中心刘树成刘树成简介刘树成1945年10月生于上海。
祖籍河北省武强县。
1962年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196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1962年至196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学习;1967年至1978年,先后在4595部队锻炼和在山西省偏关县委、山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1978年至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89年至1990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德尔经济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
1985年8月至1998年9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1998年10月至今,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研究》主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
曾多次参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工作。
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研究,特别是中国经济周期波动问题研究。
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繁荣与稳定》,《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繁荣与稳定Ⅱ》等。
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1977-1991年)、第二届(1992-1994年)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五届作品奖(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孙冶方经济科学第七届(1996年)、第八届(1998年)论文奖等。
●从1953年起,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进入工业化历程,到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DP增长率)的波动共经历了10个周期。
●第十个经济周期,2008年和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着国际国内四重调整的叠加,即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后的调整与国内经济周期性的调整相叠加,与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美国经济周期性衰退和调整相叠加,与美国次贷危机迅猛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而带来的世界范围大调整相叠加。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然而,如今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变化。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经济的现状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经济增长放缓,但仍然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中国GDP增长率为6.1%,这是自1990年以来的最低增速。
虽然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中国经济总量仍然巨大,对全球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经济的现状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的投资和出口依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国内外投资,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其次,中国内需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城市化和中产阶级的壮大,中国消费者需求不断增加,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此外,中国政府还加大了对科技创新和智能制造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然而,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和挑战。
首先,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一定压力。
其次,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此外,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如全球贸易摩擦和金融市场波动等也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影响。
二、中国经济的趋势分析在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
首先,经济增长速度可能进一步放缓。
随着中国经济迈向中高收入阶段,增长方式将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重心将更多放在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上。
因此,未来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出现一定的下降,但增长质量将得到提高。
其次,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一系列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包括放宽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这将为外国企业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促进经济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进程。
再次,中国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政府将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加大对绿色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摘要】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取得了重大突破。
本文将从高速增长阶段和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特点入手,探讨我国经济转型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也将分析我国经济转型的路径和措施,展望我国经济转型的前景及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意义。
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将在结论部分得到总结。
通过这篇文章的阐述,希望读者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认识到高质量发展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意义。
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我们需要更加注重质量、效率和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关键词:我国经济发展、高速增长、高质量发展、转型、现状、挑战、路径、措施、前景、意义、趋势。
1. 引言1.1 我国经济发展背景我国经济发展背景十分复杂多元,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及从封闭向开放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的成就,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对全球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矛盾,如经济增长模式低效、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的迫切要求。
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我国经济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背景,才能有效应对,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1.2 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性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高速增长阶段,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也逐渐意识到在追求数量增长的必须注重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
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具有以下重要性: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特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
但在1995年之前,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大起大落”的古典周期,而1995年之后,经济增长的波动越来越小,逐渐呈现出增长型周期的特征,即平稳、持续、高速增长。
对于这种趋势,其内在原因是什么,能不能继续保持,如何更好的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就成为一个不得不令人关注的问题。
1. 新特征的描述1.1 特征之一:经济增长越来越平稳H-P 滤波法是目前分析经济周期时最广泛的应用的工具,它由Hodrick 和Presott 于1981年分析美国战后的经济景气时首先提出,后来于1997年正式发表。
【参考文献】假定时间序列Yt 由趋势性部分τt 和波动性部分c t 组成,即Y t =τt +c t ,t=1,2,3,4…..,THodrick 和Presott 提出通过一个最小化公式,将趋势性部分τt从Y t 中分离出来,即:其中λ是控制曲线平滑的乘法参数,λ越大,则趋势性部分τt越平滑,当λ→∞时,式中第二项就只能取0,此时公式就变成了最{}12221112()()t T T Tt t t t t t Min y ττλτ-+===⎡⎤-+∇⎢⎥⎣⎦∑∑小二乘法公式,H-P 滤波就退化成最小二乘法。
我们使用H-P 滤波法对1978年到2007年的GDP 增长率进行分析,由于是年度数据,λ的值取6.25,得出的结果如图1.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通过H-P 滤波法,将Trend 近似看做潜在经济增长率,则可以得到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差值。
1978—2007年中国潜在GDP 增长率估算结果、实际增长率和潜在增长率差值估算结果年份实际GDP 增长率潜在GDP 增长率 两者差值年份实际GDP 增长率 潜在GDP 增长率 两者差值1978 11.7 9.389625 2.310375 1993 13.7 11.48151 2.218492 1979 7.6 8.715833 -1.11583 1994 13.1 11.47647 1.623533 1980 7.8 8.4117 -0.6117 1995 9.3 10.88501 -1.58501 1981 5.2 8.668354 -3.46835 1996 10.2 10.11458 0.085424 1982 9.2 9.579049 -0.37905 1997 9.6 9.319014 0.280986 1983 11.1 10.6821 0.417896 1998 7.3 8.665833 -1.36583 1984 15.3 11.45519 3.844812 1999 7.9 8.367504 -0.4675 198513.211.442841.75716520008.68.4179610.182039024481216Hodrick-Prescott Filter (lambda=6.25)1986 8.510.80475-2.304752001 8.18.736341-0.63634 1987 11.59.981779 1.5182212002 9.59.2709040.229096 1988 11.39.046016 2.2539842003 10.69.8680980.731902 1989 4.28.312465-4.112472004 10.410.41102-0.01102 1990 4.18.456769-4.356772005 11.210.899890.300108 1991 9.19.496576-0.396582006 11.111.33314-0.23314 1992 14.110.75245 3.3475492007 11.711.75723-0.05723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通过该结果,可以很明显的看出,1995年之前,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大起大落,跳跃长期趋势曲线的幅度很大。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波动的趋势及新特征作者:张晓曼吕凯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9年第11期
摘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四个周期性经济波动,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中国经济逐渐呈现出增长速度加快、波动幅度减小等趋势,市场调节作用日益明显,经济体制革新和法治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政府的宏观调控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我国经济连续、稳定地增长,这些都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新特征。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波动趋势;市场调节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17-0001-02
经济在沿着经济发展总体趋势的增长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经济活动的上下波动,且呈现出周期性变动的特征,即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经历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这种现象被称为周期性的经济波动。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九次经济波动,引起我国经济波动的基本原因,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不平衡的矛盾。
相比较于改革开放前的五次经济波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四次经济波动呈现出以下趋势:
第一波动幅度(周期内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的离差)逐渐减小;
第二波动高度(周期内波峰年份的经济增长率)逐渐下降;
第三波动深度(周期内波谷年份的经济增长率)逐渐上升;
第四波动的平均位势(周期内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明显提高;
第五波动扩张长度(周期内扩张期的长度)显著延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四次经济波动,也逐步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波动现象中总结规律,笔者总结经济波动的特点和阶段性趋势如下: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经济波动及其特点
改革开放建立了市场经济的雏形,从体制结构的变革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建设之路,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快,开放市场与引进先进生产力相结合,从宏观上增加了国民经济的总体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从微观上促进了市场化理念深入人心,并形成了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导向的内需供给体系。
在市场化进程中,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以及两者之间的结合也经历了逐渐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我国的经济波动在这个过程中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0年间,供求关系体现为供不应求。
经济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居民货币收入增长过快,社会总需求扩张速度快于总供给的增长能力,出现了投资和消费的双缺口,物价水平全面上涨,产生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活动很大程度上仍遵循计划体制的模式,宏观调控的水平相对不高,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对经济运行内在规律认识不够充分;宏观调控措施相对滞后,调控措施以行政手段为主,缺乏市场调节能力。
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出现较大规模的下降,引起了比较大的经济波动。
第二阶段,1991~1997年间,供求关系体现为严重失衡,需求过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市场调节作用得到加强,微观经济体逐渐活跃,中国市场经济开始快速升温。
但是,由于新的规则未能及时建立,一些微观经济体在利益驱使下出现无序扩张和膨胀,致使经济活动处于非市场化状态,从而推动区域化产能过快升温,投资产业失调,导致局部通胀压力加大,进而破坏了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性和产业链条的合理性。
但此时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对市场机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变行政手段为市场调节机制,变全面紧缩为有针对性地调控,还特别注意依靠和运用财政杠杆为经济活动注入稳定因素,从而使该周期内的经济波动幅度趋于理性,周期持续时间延长,实现了高增长与低通胀并存的良好态势。
第三阶段,1998~2000年间,供求关系体现为供过于求,市场变为买方市场。
在全面引入市场机制并经过了2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之后,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快速增长的总需求也带动了总供给的快速增长,我国国内生产消费关系发生变化,由短缺经济逐步转变为膨胀供给,有效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而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出口需求进一步萎缩,供求之间的矛盾集中体现在产能过剩与内需不足。
此时市场已经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工具,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得到根本性加强,在这种形势下进一步加深了政府对我国经济运行内在关系的认识,调控措施第一次由控制和稳定需求转向扩大需求。
在国家采取积极措施促成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提速之后,我国的经济增长逐步回升。
第四阶段,2001年至今,供求关系再次出现局部需求过热的苗头,出现了一些影响经济稳定的因素。
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但是由于出现了部分产业需求过热,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从而导致了许多资产价格不断上涨,增大了经济总量过热的风险,威胁着宏观经济的稳定。
我国的宏观调控在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之外,更加注重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
稳定性,对局部需求过热采取及时而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并注意将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合理搭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应用。
我国的宏观调控增强了驾驭三驾马车的能力,提高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保持了经济总量的大体平衡和物价基本稳定。
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波动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四次经济波动再进行观察和比较,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波动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和特征。
第一,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供求关系不再由计划调节,受主观意志影响,而是遵循供求总量运动的客观规律。
引起经济波动的供求矛盾在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之间相互转变。
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通过市场紧密联系,虽然总需求始终处于扩张的状态,但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需求总量的增长同时促进了供给总量的增长,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差距逐步减小,从而使我国经济逐步趋于稳定,经济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
第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逐步提高,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不断上升。
由于经济总量大体平衡,物价基本稳定,我国经济出现持续稳定的增长,波动的高度、深度和平均位势都逐步提高,经济波动的扩张长度进一步得到明显增强。
第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在我国资源配置中起着主要作用,供求关系由市场作用调节。
国家宏观调控已经充分认识并利用市场规律,从而增强了对经济波动的控制能力。
使得我国的经济波动在遵循规律的同时,出现了趋于良好的发展态势。
第四,国家对于经济波动的宏观调控措施日趋成熟和完善。
随着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认知水平的不断深刻,我国宏观调控措施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增强,更加注重对调控重点和力度的把握,更好地将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提高协调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能力,更加注重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这些措施都使得我国的经济波动处于更好的控制和发展中。
第五,我国的经济波动不断出现新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并且受世界其他经济组织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对我国宏观调控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例如1998年以后经济波动的原因由供求关系中的供不应求变为供大于求,国内需求不足,我国宏观调控进一步加深了对我国经济形势的认识,第一次将调控措施由控制需求转向扩大需
求,很好地处理了新原因引起的经济波动并积累了新的经验。
三、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积极应对当前的挑战,减小经济波动幅度
200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总需求再次出现部分产业过热,对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形成较大的威胁。
国家宏观调控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经济增长由过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
然而,旧的问题没有解决,2008年以来,世界金融市场出现了剧烈震荡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
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我国股市、房市、能源产业及出口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国内虚拟经济总量出现下滑以及外贸增速下降。
我国的宏观调控,凭借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形势的深刻认识,凭借以往历次经济波动中积累的经验,积极应对当前的挑战,在审时度势地采取政策措施同时,更深入地思考和实现我国经济增长体制和机制的完善,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的升级优化,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节能减排,提高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持续性和稳定性,减小经济波动的幅度。
四、结语
2009年,虽然我们已经享受了成功举办奥运会的精彩与辉煌,但无法忘记曾经雨雪冰冻和地震灾害的创伤。
在世界经济衰退日益浓重的身影下,身处在第四次经济波动中的中国,有信心也有能力继续书写辉煌。
作者简介:张晓晨,女,吉林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物资供应处配件科经济师;吕凯,男,吉林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天然气地面工程项目经理部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