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文言虚字
- 格式:docx
- 大小:15.82 KB
- 文档页数:4
古诗中的虚字用法
古诗中的虚字是指没有实际意义,只起到语法作用或增强语气的字。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虚字用法:
1. 之:可以用作代词、助词或连词。
例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之”在这里是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2. 而:可以用作连词,表示转折、并列、承接等关系。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而”在这里表示承接关系。
3. 以:可以用作介词、连词或助词。
例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左传·僖公三十年》),“以”在这里是介词,引进原因。
4. 于:可以用作介词,表示时间、地点、对象等。
例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于”在这里表示地点。
5. 其:可以用作代词、副词或助词。
例如:“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论语·学而》),“其”在这里是代词,指代“他的”。
6. 则:可以用作连词或副词。
例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则”在这里表示承接关系。
这些虚字在古诗中起到了丰富语义、增强表现力的作用,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18个文言虚词例句+解析[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门关崎岖又险要,一人守关万人攻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到北边去救赵国,西边击退强秦,这是五霸一般的功业啊。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而且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所以才丢下你跑到京城求官做,企图挣几斗禄粮。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这是真的啊!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使得他的儿子夭亡了啊!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各位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听我的指挥好了。
两膝相 -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定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比比吾乡邻之死那么已后矣〔〕帝乃命禹卒布士以定九州〔〕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蜀之鄙有二僧〔〕伐十年春,齐师伐我〔〕鄙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以至仁伐至不仁〔〕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犯并皆暴犯百姓〔〕行收兵〔〕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未果,寻病终〔〕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病向吾不为斯役,那么久已病矣〔〕方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是己而非人,俗人同病〔〕北方有侮臣者,愿籍子杀之〔〕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多方以捕之,弗获〔〕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请〔〕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体于树〔〕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彻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更假设役,复假设赋,那么何如?〔〕赋岁赋其二〔〕公与之乘〔〕刻唐贤今仁诗赋于其上〔〕乘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必至陈,彻六七百乘,骑千余〔〕更更假设役,复假设赋,那么何如?〔〕可以一战。
战那么请从〔〕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从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既克,公问其故〔〕小惠未遍,民弗从也〔〕故是故贵可以问贱〔〕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陈康肃公咨善射,当世无双〔〕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顾庄子持竿不顾〔〕当失期当斩〔〕王顾左右而言他〔〕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唯道之所成而已矣〔〕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故今具道所以〔〕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
〞〔〕归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而其归书也必速〔〕然得而惜之以为饵〔〕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得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好余幼好学,家贫难致〔〕虽鸡狗不得宁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简盖简桃核修狭者微之〔〕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号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故自号曰醉翁也〔〕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涉乃立王,号楚〔〕曹〔〕于是入朝威王〔〕明道中,从先人家〔〕此鼠之而不得去者也〔〕便要家,酒作食〔〕古人云,“ 千遍,其自〞〔〕人其而其珠〔〕冀君或恕也〔〕又以鹿之、⋯⋯垓下之会最〔〕于是上乃使使持将〔〕会迁客人,多会于此〔〕此悉良死之臣〔〕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竭其地之出,竭其之入〔〕惠小惠未遍,民弗从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一屠晚,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及及郡下,太守,如此〔〕尽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及既上,山雪,明天南〔〕以尽吾〔〕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譬如平地,覆以,,吾往也!〔〕极极天云一异色,臾成五采〔〕是亦,退亦犹〔〕然北通巫峡,南极湘〔〕令初下,群臣,庭假设市〔〕通一舟,人五〔〕佛印居右,直居左〔〕虎因喜,之曰:“技止此耳〞〔〕以其境清,不可久居〔〕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事〔〕居而半山居假设然〔〕卒使于一鼠,堕此虫之中〔〕居堂之高,其民〔〕今亡亦死,大亦死〔〕自吾氏三世居是〔〕以目成能,最是不事〔〕而索,中有死鼠〔〕其阴,水流〔〕傅于版筑之〔〕先王之〔〕加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今亡亦死,大亦死〔〕假非夫人之物而假焉〔〕罔不因象形,各具情〔〕乃悟前狼假寐,盖以〔〕具故今具道所以〔〕此人一一具言所,皆惋〔〕傅于版筑之〔〕仲永生五年,未具〔〕以神,蔽林之〔〕数月之后,而〔〕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与之俱〔〕肉食者之,又何焉〔〕俱与之俱学,弗假设之矣〔〕又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一,使与俱〔〕青林翠竹,四俱〔〕聚太医以命聚之〔〕遽是方也,而遽死也〔〕曹〔〕其父善游,其子遽善游哉〔〕亦将于公而无以立矣〔〕舍,其奚决焉〔〕不少而众,不可知〔〕决孔子不能决〔〕佛印弥勒〔〕决不能,亦不能久也〔〕今黄生予,其借亦予〔〕有亭翼然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智者千,必有亦失〔〕把酒,其喜洋洋者矣〔〕困于心,衡于,而后作〔〕行,僧曰〔〕必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亭自足下皆云漫〔〕斗折蛇行,明可〔〕漫其古刻尽漫失〔〕晦明化者,山之朝暮也〔〕心眼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明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难〔〕灭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理明亦,而或不达于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命徒属皆曰:“敬受命。
*作者:梁上飞*作品编号:91265005448GK 0253678创作日期:2020年12月20日实用文库汇编之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其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祭十二郎文》)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你的,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2.何疑问代词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哪里,什么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动词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一、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常考文言虚字十八个解释(注:实词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副词、助词、叹词。
)1、而:《說文解字》{須也。
象形}。
段玉裁{須謂頤下之毛。
象形字也。
引申假借之爲語詞。
或在發端。
或在句中。
或在句末。
或可釋爲然。
或可釋爲如。
或可釋爲汝。
或釋爲能者、古音能與而同。
叚而爲能。
亦叚耐爲能}。
《玉篇》{語助也}。
《韻會》{因辭。
抑辭。
發端之辭}。
王引之{而者,承上之詞,或在句中,或在句首。
其義一也}。
(1)连词。
【《韩非子·喻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晏子春秋》“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學而時習之】。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
(2)你的。
‘汝’、‘尔’、‘乃’也有此意。
【归有光《项脊轩记》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書洪範》而康而色】。
(3)既而:不久。
【《左传》“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4)能。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2、何:见实词32。
3、乎:《說文解字》{語之餘也。
從兮。
象聲上越揚之形也}。
段玉裁{意不盡、故言乎以永之}。
《廣韻》{極也}。
《康熙字典》{又疑辭。
又與呼同}。
(1)疑问词。
吗。
呢。
【《晏子春秋》“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2)叹词。
啊。
呀。
【周敦颐《爱莲说》“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王勃《滕王阁序》“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
【苏轼《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3)介词。
于。
比。
在。
从。
【《荀子·劝学》“学恶乎始?恶乎终?”】。
【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4、乃:见实词54。
5、其(丌):《說文解字》{下基也}。
《韻會》{指物之辭}。
(1)代词。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常用虚字对
但觉——何曾只为——岂因已是——况值只知——谁道何似——未忍有愿——无缘漫道——岂缘似闻——恐是莫道——只缘几度——也曾尚想——徒怜岂闻——始信忽逢——顿觉但见——焉知自是——何须誓欲——休将犹自——何曾慢嗟——且喜未必——难为但得——何须几处——谁家几日——一番幸有——不须任是——也应尚有——应怜莫向——何妨
常用虚实对
A:先虚后实
一自——终教一去——独留一从——几度任是——不随徒令——终见但得——即是可知——足资既定——笃信谁将——铺就似听——几度幸有——伴有不因——那得谁知——又到莫道——自有但期——愧然安得——招来但见——不知肯于——不堪昔曾——自可纵是——从知每羡——定看莫为——合将若非——会向似闻——恐是自顾——空知试问——别意安能——愿借欲试——惊看但恨——喜看但留——换得纵然——依旧料得——莫是谁将——知侬
B:先实后虚
暗随——一任周览——犹存我亦——曾效借问——总为亿昔——谁复寄语——莫因自谓——安知还似——何如不惧——何辞他年——莫望刚被——却教
常用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常用文言虚字
常用文言虚字
王力讲
什么是文言虚字呢?文言虚字就是文言文的虚字。
所谓文言文,就是古代汉语;如果详细地说,文言文不完全是古代汉语,只能说是大致一样。
古代汉语现在虽说不通行,但是有遗留,在一定场合下还是用得上的。
我今天只讲常用的文言虚字,过深过浅的就不讲了。
我把常用文言虚字分成五类,每类里再分几个题目来讲。
第一类
1.而有三个意思。
①有两件事情是平行连贯的,中间用“而”字连接起来。
例如:伟大而光荣。
②用来连接肯定和否定两方面。
例如:人老而心不老。
死而不朽。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的事实出发。
我们要知难而进,而不是知难而退。
③用来连接因果关系。
例如:我们为保卫世界和平而努力。
2.以有四个意思。
①有“拿”的意思。
例如:以身作则。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②表示一个界线。
例如:三尺以上。
五年以后。
③表示一种扩展。
例如:在一县、一省以至全国范围内推广。
④表示因果关系。
例如:生产发展非常快,以致工作有点跟不上。
有些同志麻痹大意,以致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以至”和“以致”是有分别的。
“以至”一般表示时间程度、范围上的递升或递降,有“直到”的意思;“以致”是表示事物发展的结果的,有“因此而造成”的意思。
3.于(乎)有六个意思。
①有“在”和“到”的意思。
例如:光荣归于共产党。
②有“从”的意思。
例如:青出于蓝。
③有“对于”的意思。
例如:勇于负责。
有益于人。
④表示比较。
例如:功大于过。
⑤表示被动。
例如:日本女排败于中国女排。
⑥以“乎”代“于”。
例如:出乎意料(就是出于意料之外)。
合乎规律(合于规律)。
这种用法是古代汉语的习惯。
4.因有两个意思。
①有“凭借”、“按照”、“依照”的意思。
例如:因地制宜。
②有“因为”的意思。
例如:因噎废食(因为吃东西噎住了,以后就不敢再吃饭了)。
5.则有三个意思。
①有“就”的意思。
例如:热则涨,冷则缩。
②表示对比,可以翻译成“却”。
例如:工人是以做工为主,学生则是以学习为主。
③列举原因和理由。
例如:一则支援了农业,二则发展了生产。
第二类:
1.然而有“但是”的意思。
例如:他们失败了多次,然而并不灰心。
2.虽,虽然用“虽”和“虽然”都可以。
用“虽”文一点,用“虽然”白一点。
古代汉语
里的“虽然”是拆开来讲的。
“然”的意思就是“这样”,“虽然”就是“虽然这样”。
现在“虽然”与“虽”等同起来了。
例如:事情虽小,意义很大。
他虽然工作很忙,对学习并不放松。
有些人在句头用虽然,往往在后面用个逗号,这是错误的,应该把逗号去掉。
3.纵,纵然,纵使,即使意思都一样。
例如:纵有千山万水,也拦不住英勇的勘探队员。
纵然今天下雨,我们也要赶到工地。
即使明天下雨,我们也要去。
要注意,“纵然”和“虽然”的意思不一样。
“虽然”指的是有那件事情,“纵然”指的是还没有那件事情。
如“虽然今天下雨,你还是来了”,“纵然明天下雨,我还是要去”,这里如果把“虽然”和“纵然”调换一下,那就错了。
4.如有六个意思。
①有“如果”的意思。
说得白一些,有“要是”的意思。
例如:如不及早准备,恐怕来不及。
②有“然”的意思。
例如:突如其来。
③有“如同”的意思。
例如:爱社如家。
十年如一日。
如临大敌。
如鱼得水。
④有“比得上,比不上”的意思。
例如:我不如他(我比不上他)。
耳闻不如目见(耳朵听见,比不上眼睛看见)。
⑤有“依照”、“顺从”的意思。
例如:如期完成。
如意算盘。
⑥有“举例”的意思。
例如:各种体育活动如游泳、球赛,等等。
5.若有两个意思。
①有“如果”的意思。
例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②有“如同”的意思。
例如:旁若无人。
若无其事。
6.倘,倘若,倘然,倘使意思差不多。
“倘”当“如果”讲。
例如:倘有困难,当再设法。
倘然你不相信,我带你去看。
7.况且、何况意思一样,在文言里单用“况”,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另外“尚且”跟“何况”常常是相互照应的。
例如:上海地方大,况且你又不知道他的地址,怎么能找到他呢?当年在艰苦的岁月里,尚且坚持斗争,何况现在是大好形势,还怕什么呢?
8.俾,以便“俾”比较文,跟“以便”的意思一样,即达到某种效果。
翻
成白话有“好”的意思(但位置不同)。
例如:特此公布,俾众周知(让大家好知道)。
会议引发大量文件,以便参加会议的人参考(让参加会议的人好参考)。
第三类
1.尚,尚且有两个意思。
①有“还要”的意思。
例如:尚待研究。
②先说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让它来衬托下文。
例如:这么冷的天,大人尚且受不住,何况是小孩。
2.犹有两个意思。
①有“如同”的意思。
例如:为国家而死,虽死犹生。
②有“还”和“尚且”的意思。
例如:事情相隔二十年,记忆犹新。
3.徒,徒然意思一样,只是文白之分。
再白一些,有“白白地”意思。
例如:徒劳无功。
不看见敌人就放枪,徒然浪费子弹。
4.几乎有“差点儿”的意思。
例如:我几乎不相信我的耳朵。
雪后路很滑,我几乎摔倒。
5.至是“到了极点”,“至少”等于“最少”,“至迟”等于“最迟”。
例如:欢迎之至。
至少也要五千元。
至少也要做到自给自足。
至迟在十天内赶到。
第四类:
1.莫有三个意思。
①“没有任何”的意思。
例如:莫大的光荣(没有什么光荣比这更大的)。
莫名其妙(原意是说不出其中的奥妙。
为什么说“莫名其妙”不说“莫明其妙”呢?因为这是古代汉语的习惯用法,所以没有改)。
②有“不”的意思。
例如:爱莫能助。
③有“不要”的意思。
例如:你老人家莫去。
现今湖北、四川有这样的说法,“你莫哭”,就是北方话“你别哭”的意思。
2.勿别,不要的意思。
例如:请勿吸烟。
第五类:
1.其有三个意思。
①有“他的”、“她的”或“它的”的意思。
例如:各得其所。
②有“他”、“她”或“它”的意思。
例如:促其早日实现。
③有“那个”和“那样”的意思。
例如:不胜其烦。
不堪其言。
不乏其人。
2.之有四个意思。
①有“它”的意思。
例如:求之不得。
言之成理。
总之。
②只是凑字数,说不出什么意思。
例如:久而久之。
③有“的”和“得”的意思。
例如:光荣之家。
原因之一。
三分之一。
“之”字在有的地方可以换成“的”字,但是有的地方不能换。
如“亚洲国
家之一”,“先进单位之”,这两句的“之”字就不能换成“的”字。
④“之所以”连用,表示追究原因。
例如:斗争之所以胜利,首先是由于党的正确领导。
3.所有三个意思。
①有“的”的意思(位置不同)。
例如:各尽所能(各人尽力做他能做的)。
闻所未闻(听见从前没听见过的)。
②也是有“的”的意思,与后面“的”字相应。
例如:我所认识的人(这的“所”字也可以去掉)。
③表示被动。
例如:我深深地为他所感动(这句里的“为”可以改成“被”,把“所”字去掉)。
4.者有四个意思。
①有“的”的意思。
例如:强者。
弱者。
“者”和“所”有什么不同呢?这两个字虽然都有“的”的意思,但是“所”只管动词,而“者”不一定管动词。
②有“一类人”的意思。
如果用在坏的方面,有“分子
”的意思。
例如:共产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者。
帝国主义者。
修正主义者。
③用在数目字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
例如:二者必居其一。
④用在“前”字或“后”字后面,也是指上文所说的事物。
例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对立的,前者是后者剥削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