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史1-2章
- 格式:doc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8
一、立法指导思想:天讨、天罚、恭行天罚,将国家政权和其权力说成是神授的,把法律说成是神的意志的体现。
二、主要法典:(一)《禹刑》1、由来:“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是夏代法律的名称,可能是后人为纪念禹而命名的。
2、性质:相当与现代的刑法典3、内容:“昏、墨、贼,杀”昏:自己做了坏事而窃取他人美名墨:贪得无厌,败坏官纪贼:肆无忌惮地的杀人(二)文献记载所见的中国最早的军法《尚书甘誓》是迄今所见中国古代最早的军法,是夏王所作的誓师动员令。
三、监狱:夏代的监狱称为“夏台”或“均台”第二章:商代的法律制度一、立法指导思想:“天讨”、“天罚”的神权法思想发展到高峰,“敬鬼神,畏法令也”。
二、主要法典:(一)《汤刑》形式:刑事法律有“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的规定(二)《汤之官刑》形式:单行刑事法规有“其恒舞于宫,是谓巫风,其刑,君子出丝二卫,小人否。
”(三)弃灰之法即:在公道上扬灰要处以重刑。
三、法律形式:刑:如《汤刑》王命:如《尚书甘誓》单行法规:如《汤之官刑》、弃灰之法四、主要刑名:商代已经有后世五刑的滥觞,即:墨、劓、刖、宫、死。
五、司法制度:1、司法官吏:名“士”,即法官;“御鹿”一官2、监狱:牖里一、立法指导思想:以德配天、明德慎罚二、“礼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特征:(一)基本原则:亲亲:敬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尊尊:下级必须服从和尊重上级长长:小辈必须尊敬长辈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男女有别、同姓不婚“亲亲”和“尊尊”既是周礼的基本原则,又是西周立法的指导思想。
(二)基本特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周礼所赋予的各级贵族世袭特权,平民和奴隶不得享有。
刑不上大夫:刑罚的主要锋芒不是针对大夫以上的贵族,而是指向广大平民。
三、法典:1、《九刑》2、《吕刑》3、有亡荒阅:搜捕逃亡奴隶的法规四、礼与刑的关系: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
礼与刑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1-2(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 首次以刑部作为中央主审机关的朝代是______A.唐朝C.元朝B.宋朝D.明朝2.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______。
A.《大清民律草案》 B.《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C.《中华民国民法》 D.《不动产登记条例》3. 对《临时约法》全面反动的宪法性文件是______。
A.“天坛宪草” B.“段记宪草”C.“贿选宪法” D.“袁记约法”4. 秦朝的中央司法审判机关是______。
A.司寇 B.大理寺C.廷尉 D.刑部5. 下列属于汉朝为打击地方诸侯势力制定的法律是______。
A.通行饮食法 B.酎金律C.沈命法 D.见之故纵之法6. 《法院组织法》通过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司法审判制度上实行______。
A.三级二审制 B.三级三审制C.四级二审制 D.四级三审制7. 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______。
A.郑国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B.“傅别”是西周时期适用于买卖关系的契约形式C.所谓“殷彝”指的是商朝的法律D.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活动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挽救其统治的重大措施8. 管制刑出现于______。
A.工农民主政权时期 B.抗日民主政权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 D.清末9. 最早确立“刑律统类”编纂方式的封建成文法典是______。
A.《大中刑统》 B.《大周刑统》C.《宋刑统》 D.《庆元条法事类》10. 唐朝法律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______”。
A.坐夫 B.坐妻C.不坐 D.父母坐11. 中国古代史上最为空前普及的法规是______。
A.《唐律疏议》 B.《宋刑统》C.《大明律》 D.《明大诰》12. 下列有关清末制定的刑事法典的表述正确的是______。
A.清末刑法典修订的成果是《大清律例》和《大清现行刑律》B.《大清新刑律》结构分总则和分则两篇,后附《暂行章程》C.《大清新刑律》完成前的过渡性法典为《暂行新刑律》D.《大清现行刑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13. 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做准备而公布的宪法性文件是______。
第一章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夏商法律制度1、立法活动:禹刑是夏朝法律规范的总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汤刑是商朝法律规范的总称,“商有乱政,而作汤刑”2、刑事法律规范:五刑:墨、劓、膑、宫、大辟(夏商)a. 大辟:即死刑。
(死刑是罪之大者,故谓死刑为大辟)b. 宫刑:即男子去其势,女子幽闭的刑法,仅次于死刑的重刑。
c. 膑刑:又称刖刑,剕刑。
是断足或砍去犯人膝盖骨的刑罚。
d. 劓刑:即割掉鼻子的刑罚。
e. 墨刑:又称黥刑。
即在面部或额上刺刻特殊标志之后,再染以墨的刑罚。
3、审判制度:“神判”和“天罚”是夏商司法审判的特点。
<名解>“神判”——夏商审判制度之一,是假借神意判刑罚罪。
“天罚”——夏商审判制度之一,即奉天罚罪,代天行罚。
4、监狱制度:夏朝时,称监狱为圜土夏末时,称之为夏台商朝时称之为羑里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1、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明德慎罚”<名解>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之一。
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
所谓慎罚,就是刑法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
2、西周的立法活动<名解>五礼指周礼的名目(内容、形式)。
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选择>吉礼:五礼之首,是祭祀方面的礼节仪式。
凶礼:对各种不幸事件进行悼念、慰问方面的礼节仪式。
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
军礼:用于征伐,是军事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
嘉礼:饮宴婚冠、节庆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
<一分>礼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尊尊”,亲亲为孝,尊尊为忠,亲亲于尊尊说明维护王权与族权是礼的核心。
<名解>《九刑》:周初的九篇刑书(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指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名解>《吕刑》:西周中后期重要的刑书。
《吕刑》的主要内容是规定刑法的种类及适用刑法的原则。
赎刑是《吕刑》的核心内容。
各章主要知识点与学习线索第一章法律起源与夏商西周法律制度1、法制指导思想的演变:从神权法思想到以德配天说;礼治思想。
2、礼的内容、基本原则、礼与刑的关系。
3、法律形式:《禹刑》、《汤刑》、《九刑》与《吕刑》。
4、刑法主要适用原则以及五刑。
5、契约制度:质剂、傅别。
6、婚姻目的、原则、婚姻成立及解除条件。
7、司法制度:司寇、狱讼、讼费、五听制度。
8、监狱:夏台、美里、圜土、囹圄。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1、成文法的公布(具体史实、争议及意义)2、《法经》(内容及特点)及影响。
3、商鞅的“改法为律” o第三章秦汉时期法律制度1、法制指导思想的演变:从任法家到儒法道的结合。
2、法律形式:律令科比(式、法律答问、廷行事)3、云梦秦简、汉律六十篇4、亲亲得相首匿、上请5、秦朝徒刑类别、汉朝刑制改革6、公室告与非公室告、春秋决狱、秋冬行刑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制度1、三部主要律典的编纂体例变化及其特点:《新律》、《泰始律》、《北齐律》2、法律儒家化的体现:八议、准五服以制罪、重罪十条、官当。
3、刑罚制度的变化。
4、大理寺、刑讯制度化、登闻鼓直诉制度第五章隋唐时期法律制度1、《开皇律》、《贞观律》、《唐律疏议》;唐律的地位。
2、五刑、十恶。
3、贵族官僚特权原则;同居相为隐原则;化外人相犯原则;类推原则。
4、三司推事;刑讯制度;死刑三复奏、五复奏制度。
第六章宋元时期法律制度1、《宋刑统》、编敕、断例与指挥2、折杖法、刺配、凌迟3、不动产买卖程序4、审刑院、《洗冤集录》、鞫诫分司制、理雪制、务限法、翻异别推制5、大扎撒、《大元通制》、《元典章》6、收继婚、赘婿第七章明清时期法律制度1、律典:《大明律》、《大清律例》2、法律形式:《大诰》与榜文;例、少数民族地区立法3、充军与发遣4、“重其所重,轻其所轻”。
5、三法司会审;厂卫;朝审与秋审。
第八章晚清时期法律制度1、《大清现行刑律》、《大清新刑律》2、礼法之争3、《钦定宪法大纲》、《十九信条》4、领事裁判权、会审公廨、大理院与法部第九章民国时期法律制度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天坛宪草”、“袁记约法”、“贿选宪法”、“五五宪草”、《中华民国宪法》2、《中华民国民法》、“六法全书”3、1935年《中华民国刑法》、“保安处分”4、特种刑事法庭第十章革命根据地时期法律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2、“减租减息”、“三三制”、《中国土地法大纲》;3、马锡五审判方式、管制、人民调解制度学习线索一、法制指导思想西周“明德慎罚”、礼治思想一一战国秦朝法家主要思想一一汉朝的两个阶段(从初期的道家无为思想为主到汉武帝之后的儒家思想为主)一一唐时期的“一准乎礼”一一明朝的“重典治国”、“明刑弼教”一一清末变法修律的“中外通行,有裨治理”。
第一章夏商法律制度第一节中国法律起源一、起源1、刑起于兵说2、法源于定分止说3、法源于苗民制刑说4、礼刑同源习惯说二、中国习惯法的产生与特点产生: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特点1、礼法结合2、早熟性3、刑事法律发达而民事法律相对落后4、强力维护专制王权5、维护贵族宗法统治第二节夏商法律制度一、夏商的法制思想1、天讨、天罚2、神判思想二、夏商法律形式与主要法律(一)法律形式1、习惯法1)五刑:墨劓剕宫大辟2)行政习惯法《政典》3)保护土地“国有”的民事习惯法4)确认征收税赋的习惯法2、不公开的刑书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3、誓与训(二)主要法律1《禹刑》夏代产生了首部不公开的刑书,也是夏代法律的泛称2《汤刑》商代不公开刑书,也是商代法律的泛称3《官刑》商代惩治国家官吏犯罪及其违纪失职行为的专门法律,带有行政法律规范的性质,但却采取刑事制裁的方式加以处理第二章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第一节西周时期的法律概况一、西周法制指导思想(一)以德配天——对夏商神权法思想的修正和补充1、“小邦周”的兴起2、“大邦殷”的灭亡3、“以德配天”的主要内容如下从夏桀和商纣王暴虐而亡的历史教训中,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奴隶主贵族认识到“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方可享“天命”;同时,要做到有“德”,必须注重“修德”,而“修德”的基本要求就是“敬天、敬宗、保民”,即在敬畏天命的同时,要恪守祖先的遗训和教会,更要体察民情和重视民心的向背。
(二)明德慎罚——西周法律思想的重要发展“明德”主张崇尚德治,提倡德教,统治者治理国家首先要用“德教”,通过道德教化,用道德的力量去教育、感化民众、使天下臣服;“慎罚”主张在适用法律、实邦施刑罚时应该审慎、宽缓,而不“乱罚无罪,杀无辜”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就是强调将教化与刑罚相结合“德教”归纳为礼治,君臣上下父子兄弟按照“礼”的秩序去生活。
“礼”的核心在于“亲亲”人人都应亲爱自己的亲属,按照自己的身份行事,核心是孝,父权为中心“尊尊”,即要求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主贵族,核心是忠,君权为中心不仅对西周的法律制度及宏观法制特色起决定性作用,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的理想的原则与标本,汉代中期以后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为“礼法结合”的中国封建法制奠定了哲学基础。
万国系统强化班法制史授课提纲淳于闻第一章中国法制史第一节西周至秦汉、魏晋时期的法制一、西周时期(前1066-前771)(一)西周时期的法制思想(“以德配天,明德慎罚”)——以德(礼)治国(1)“天”(2)“德”:敬天、敬祖、保民(3)“德教”:“礼治”(二)西周时期法制主要内容之基本结构(“礼”“刑”关系)1、“礼”(1)“亲亲”与“尊尊”(2)“五礼”:军、凶、嘉、宾、吉2、“礼”“刑”关系(1)“出礼入刑”(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三)西周时期法制主要内容之民事相关(契约与婚姻继承法律)1、契约(1)买卖契约:“质”、“剂”(2)借贷契约:“傅别”2、婚姻(1)婚姻缔结的三大原则:“一夫一妻”、“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婚姻的“六礼”程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纳币)、请期、亲迎;(3)婚姻关系的解除:“七出”(“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三不去”(有所娶而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3、继承嫡长子继承制(四)西周时期的司法制度1、司法机关:(1)周天子(2)中央司法机关:大司寇、小司寇、专门的司法属吏(3)基层:士师、乡士、遂士等。
2、诉讼制度(1)民“讼”与刑“狱”(2)“五听”、“五过”与“三刺”二、东周-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公布成文法的活动1、“铸刑书”(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2、“竹刑”3、“铸刑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三、东周-战国时期(前475-前221)法家的变法活动——以刑(法)治国1、李悝制《法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6篇:《盗法》,《贼法》,《网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
2、商鞅变法主要内容:(1)“改法为律”(2)“富国强兵”(3)剥夺旧贵族的特权(4)全面贯彻法家“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的主张:○1“以法治国”“以吏为师”○2“轻罪重刑”○3不赦不宥○4鼓励告奸○5实行连坐四、秦代(前221-前206)——严刑峻法(一)刑法之罪名与刑罚1、罪名2、刑罚(二)刑法之刑罚适用原则1.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2.区分故意与过失的原则3.盗窃按赃值定罪的原则4.共犯罪与集团犯罪加重处罚的原则5.累犯加重原则6.教唆犯罪加重处罚的原则7.自首减轻处罚的原则8.诬告反坐原则(三)司法制度1、司法机关:(1)皇帝(2)中央司法机关:廷尉(3)地方:郡守、县令(4)基层:乡里组织2、监察机关:御史大夫与监察御史,对全国进行法律监督。
中国法制史第一章夏商的法律制度第一节中国法的起源一、关于国家与法起源的一般理论(一)法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二)法律产生的过程是一个从氏族习惯到习惯法,再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三)法律的产生过程受宗教、道德的极大影响,因此刚产生的法律几乎总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道德痕迹。
二、中国国家和法的起源及其依据(一)行政区域的出现九州和九鼎(二)公共权力的设立专门的行政官员和监狱(圜土)的出现(三)专门的税赋制度的确立•(春秋时期以前的租税制度)•夏朝行贡法•商朝行助法•西周行彻法•三者的税率都是十分之一三、中国古代关于法律起源的几种观点•(一)起源于黄帝时代说•(二)起源于尧舜时代说•(三)起源于夏代说•(四)“刑起于兵”、“兵刑合一”说四、中国古代刑、法、律字的演变及其含义•(一)刑字的演变及其含义•(二)法字的演变及其含义•(三)律字的演变及其含义第二节夏代的法律制度一、天讨、天罚的神权思想二、夏代的“禹刑”(一)关于《禹刑》的由来(二)关于《禹刑》的性质、内容以死刑为主昏、墨、贼三、文献记载所见中国古代最早的军法•夏启讨伐有扈氏四、夏代的监狱•夏台或均台第三节商代的法律制度一、商代的法律思想的发展敬鬼神,畏法令二、《汤刑》及商代的主要法律形式(一)商代的立法概况1、《汤刑》2、《汤之官刑》3、弃灰之法(二)商代的主要法律形式•刑、王命、单行法规三、主要罪名及刑名(一)主要罪名•1、不吉不迪•2、颠越不恭•3、暂遇奸宄•4、不孝•5、巫风•6、弃灰于公道(二)刑名1、文献记载商代的刑罚•(1)炮格•(2)醢•(3)脯•(4)断手•(5)罚丝•(6)劓殄2、甲骨文里所见商代的刑罚•(1)墨刑•(2)劓刑•(3)刖刑•(4)宫刑•(5)死刑四、商代的民事、婚姻、继承制度(一)民事法律制度•土地公有•家长制(二)婚姻制度•一夫多妻(三)继承制度•兄终弟及五、商代的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与审判活动•獬豸——御廌(二)监狱•羑里第二章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第一节西周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一、“以德配天,明德慎刑”思想的产生及其影响(一)“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治国方略(二)“明德慎刑”的法制原则即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立法、司法都必须宽缓、审慎,执行刑罚要慎重。
2023中国法制史课件第1章•中国法制史的起源•中国法制史的发展•中国法制史的影响•中国法制史的特点目•中国法制史的未来录01中国法制史的起源氏族习惯是氏族成员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具有强制性和习惯性的行为规范,贯穿于氏族成员生活的各个方面。
氏族习惯随着部落联盟的产生,出现了部落联盟习惯,其内容涉及联盟的组成、议事规则、军事行动、公共事务等。
部落联盟习惯原始社会的法律萌芽夏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成文法,即《夏禹刑》。
夏商周的法律制度夏朝法律商朝继承了夏朝的法律制度,又有所发展,形成了以“天罚”思想为指导的刑法体系。
商朝法律周朝将礼与刑相结合,形成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制定了《周礼》、《周律》等法律文献。
周朝法律春秋时期法律春秋时期各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如郑国制定《刑书》,晋国制定《范宣子刑书》。
战国时期法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立法,以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如秦国的《秦律》,楚国的《楚律》等。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秦朝法律秦朝实行法家思想,推崇法治,制定了一系列严刑峻法,如《秦律》等。
汉朝法律汉朝沿袭秦朝法律制度,同时重视儒家思想,制定了《九章律》、《越宫律》等法律文献。
秦汉的法律制度02中国法制史的发展立法特点这一时期的立法工作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如重视法典的编纂和法律的系统化,强调法律的实用性和政治性,注重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加强皇权等。
立法背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和经济的需要,各朝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立法工作。
法律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思想具有鲜明的特点,如强调“礼法合一”,重视“以德治国”,提倡“公正至上”等。
魏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立法背景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立法特点隋唐时期的立法工作具有全面、系统、完整的特点,形成了以《唐律》为代表的法律体系,该法律体系包括了刑法、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内容,是中国法律史上的一部重要法典。
中国法制史
第一章夏商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中国法的起源
一、关于国家与法起源的一般理论
(一)法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二)法律产生的过程是一个从氏族习惯到习惯法,再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三)法律的产生过程受宗教、道德的极大影响,因此刚产生的法律几乎总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道德痕迹。
二、中国国家和法的起源及其依据
(一)行政区域的出现
九州和九鼎
(二)公共权力的设立
专门的行政官员和监狱(圜土)的出现
(三)专门的税赋制度的确立
•(春秋时期以前的租税制度)
•夏朝行贡法
•商朝行助法
•西周行彻法
•三者的税率都是十分之一
三、中国古代关于法律起源的几种观点
•(一)起源于黄帝时代说
•(二)起源于尧舜时代说
•(三)起源于夏代说
•(四)“刑起于兵”、“兵刑合一”说
四、中国古代刑、法、律字的演变及其含义
•(一)刑字的演变及其含义
•(二)法字的演变及其含义
•(三)律字的演变及其含义
第二节夏代的法律制度
一、天讨、天罚的神权思想
二、夏代的“禹刑”
(一)关于《禹刑》的由来
(二)关于《禹刑》的性质、内容
以死刑为主
昏、墨、贼
三、文献记载所见中国古代最早的军法
•夏启讨伐有扈氏
四、夏代的监狱
•夏台或均台
第三节商代的法律制度
一、商代的法律思想的发展
敬鬼神,畏法令
二、《汤刑》及商代的主要法律形式
(一)商代的立法概况
1、《汤刑》
2、《汤之官刑》
3、弃灰之法
(二)商代的主要法律形式
•刑、王命、单行法规
三、主要罪名及刑名
(一)主要罪名
•1、不吉不迪
•2、颠越不恭
•3、暂遇奸宄
•4、不孝
•5、巫风
•6、弃灰于公道
(二)刑名
1、文献记载商代的刑罚
•(1)炮格
•(2)醢
•(3)脯
•(4)断手
•(5)罚丝
•(6)劓殄
2、甲骨文里所见商代的刑罚
•(1)墨刑
•(2)劓刑
•(3)刖刑
•(4)宫刑
•(5)死刑
四、商代的民事、婚姻、继承制度(一)民事法律制度
•土地公有
•家长制
(二)婚姻制度
•一夫多妻
(三)继承制度
•兄终弟及
五、商代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与审判活动
•獬豸——御廌
(二)监狱
•羑里
第二章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西周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
一、“以德配天,明德慎刑”思想的产生及其影响
(一)“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治国方略
(二)“明德慎刑”的法制原则
即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立法、司法都必须宽缓、审慎,执行刑罚要慎重。
二、“礼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特征
(一)基本原则
•1、亲亲——孝
•2、尊尊——忠
•3、长长——敬重长辈
•4、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同姓不婚
(二)基本特征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第二节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形式及礼刑关系
一、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形式
(一)西周的立法概况
1、周文王之法“有亡荒阅”即大规模搜查逃往奴隶的法律
2、九刑是西周时期成文刑书的总称,全书共分9篇。
九刑基本沿袭商朝的五刑制度(墨、劓、剕、宫、大辟共五刑),又增加了赎、鞭、扑、流等四种刑罚,称以上的九种刑罚为为西周的九刑。
西周,出现“九刑”,或认为是周公所作“刑书九篇”,或认为是墨、劓、宫、刖、杀、流、赎、鞭、朴九种刑罚。
3、吕刑
西周初年即有刑法,分“轻典”、“中典”、“重典”,合称“三典”,用以镇压劳动人民。
西周中期,阶级矛盾尖锐,周穆王命吕侯(亦称甫侯)制定《吕刑》,有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共三千条。
《吕刑》是西周的法典,主要记述了其时的法律原则和详尽的赎刑及一般司法制度。
至今已失传。
西周统治者为了缓和社会的矛盾,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地位,接受了大臣吕侯的建议,废止了严酷的旧法,以“明德慎罚”为指导原则,“作修刑辟”,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典。
因为是吕侯主持修订,故称之为《吕刑》。
《吕刑》原本今也失传。
今文《尚书》中现存《吕刑》一篇。
但这既不能看成是一部成文
法典,也不能看成是此次法律改革的直接结果。
而是关于这次法律改革的历史记录。
4、周公制“礼”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二)西周的主要法律形式
•1、礼
•2、刑
•3、誓
•4、诰
•5、命
二、礼的渊源、性质与作用
(一)礼的渊源
“礼”原是宗教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说文解字》就说:“礼,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
”可知,“礼”原来并没有等级制度的伦理道德方面意义,在阶级社会出现后,人类开始有等级之分,宗教祭祀也随之出现了身份的限制和区分,于是,作为宗教祭祀仪态的“礼”便开始具有了社会身份区分的内容。
逐渐转化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一种身份制度。
“礼”具有社会身份制度方面的意义,最迟在殷商时代已经存在;但是,作为一种较为严格的社会制度,则是周朝初年的事情。
周朝初年,周武王伐纣灭殷,为着巩固自己的统治,周公便在殷礼的基础上,重新制订礼乐,将作为社会身份意义的“礼”制度化,系统化。
在“礼”两个方面的属性中,等级制度为“礼”的本质。
而伦理道德方面的属性则为等级制度的外在显现。
封建礼数实际上是通过向人们灌注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把这些外在于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变为人的内在需求,去束缚人们的思想,限制人们的行为,把人们变为统治阶梯的忠实奴仆,以达到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目的。
(二)礼的性质与作用
•性质:根本性的法律原则
•作用:区分身份地位
三、礼与刑的关系
互为表里的关系
•礼——祭祀
•刑——兵戈
第三节西周时期的刑法制度
一、西周时期刑罚制度的发展
•五刑
墨、劓、剕(也作腓)、宫、大辟
五刑是由五行相克而产生的。
“火能变金色,故墨以变其肉;金能克木,故剕以去其骨节;木能克土,故劓以去其鼻;土能塞水,故宫以断其淫;水能灭火,故大辟以绝其生命。
”
•五罚——赎刑
•五过——赦免
二、西周时期的主要罪名
•1、不孝不友罪
•2、寇攘奸宄罪
•3、杀人越货罪
•4、群饮罪
•5、贼、藏、盗、奸罪
•6、诽谤罪
•7、不从王命罪
•8、违背誓言罪
三、西周时期的主要刑法原则与刑事政策
•(一)区分过失与故意、惯犯与偶犯
•(二)罪人不孥
•(三)罔厉杀人
•(四)罪疑从轻
•(五)同罪异罚
八辟——八议
•亲、故、贤、能、功、贵、勤、宾
第四节西周时期的民事法律制度
一、西周时期的民事法律制度
(一)所有权的转变
(二)契约关系
1、买卖契约
质——买卖奴隶、牛马的较长的契约
剂——买卖兵器、珍异之物的较短契约
2、借贷契约
傅、别
3、租赁契约
二、西周时期的婚姻制度
(一)婚姻管理的专门机关
•媒氏
(二)婚姻关系的缔结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三)同姓不婚
•附远、厚别
(四)六礼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五)七出、三不去
•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善妒、有恶疾、多言、盗窃
•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前贫贱后富贵
三、西周时期的继承制度
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
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
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第五节西周时期的司法制度
一、西周时期的主要司法机关
•在司徒、司马、司空之外出现了司寇
二、西周时期的主要诉讼制度
•狱——刑事案件
•讼——民事案件
(一)起诉
(二)审理
•五听: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三)判决
•败方立誓
三、西周时期的监狱制度
•圜土之制
•夏、商、周的监狱通称为“圜土”。
圜土是监牢的形象名称,在地下挖成圆形的土牢,或在地上围起圆形土墙,以监禁罪犯,防止其逃跑。
•重罪——三年
•中罪——二年
•轻罪——一年
•放出后三年不得列为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