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 格式:ppt
- 大小:6.27 MB
- 文档页数:29
教案济南出版社《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兖州区第十五中学侯翠兰2020年10月课题: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以青蛙为例讲述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具体描述、分析了青蛙的鸣叫、雌雄蛙抱对,产卵,体外受精和蝌蚪的发育过程等现象。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知道青蛙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并进行体外受精。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对比,让学生认识到环境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联想、想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起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良好道德意识。
培养学生关注并关爱我们人类自身生活环境的意识。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描述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难点:比较蝌蚪和蛙的不同,认识蛙的变态发育。
四、课时:1课时五、教学准备青蛙生殖和发育的相关录像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预习新课导学案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课观看了《小蝌蚪找妈妈》,请你思考:思考回答1、刚出生的小蝌蚪为什么不知道妈妈的模样?小蝌蚪是怎样诞生的?2、小蝌蚪历经几番周折后找到了妈妈,却发现妈妈和自己长得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答案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以后,你们就知道了。
下面我们就以青蛙为例来学习两栖动物的相关知识。
新课出示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第二章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二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学习目标:【1】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2】了解两栖动物变态发育的具体过程及过程中发生的变化【3】能够区分两栖动物与非两栖动物【4】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学习过程一、 两栖动物的生殖【自主思考】:“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1、你可以从以上诗句中获取什么信息?2、什么时候可以听到蛙叫?雌雄蛙都能鸣叫吗?鸣叫有什么意义?3、鸣叫吸引雌蛙后又有什么生殖现象?有什么意义?4、小明在观察蛙卵的时候,发现蛙卵的上面颜色深一些,这样有什么好处呢?二、两栖动物的发育 【自主思考】仔细观察课本P58思考下列问题 1、青蛙的发育过程是怎样的?2、在青蛙的发育过程中,幼体与成体从身体结构和活动方式两方面有什么不同?【合作探究】有人说:“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生物,一定是两栖动物。
”该观点是否符合科学道理?试着发表自己的看法三、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1.在四川省一个林场附近的公路上,曾出现10万只青蛙集群行进。
这些青蛙是在寻找水源充沛和水质良好的产卵场所。
2.1995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中学生在河流和沼泽中发现三条腿的蛙,引起科学家的注意。
后来经过调查,在美国南部、东部、中西部和加拿大部发现了畸形蛙,蛙的畸形个体数达10%左右。
为探究其原因,研究人员把出现畸形蛙的地区的水取来,用非洲爪赡做实验,结果爪赡在发育过程中也发生畸形。
回答:在你的家乡,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如何?它们的数量是不是在不断减少?如果是,我们应当采取哪些保护措施?随堂检测1.蛙的生殖发育在水中进行,其受精方式是()A.体外受精B.体内受精C.单受精D.双受精2.下列能够表示蛙的发育过程的是()A、卵细胞→幼蛙→蝌蚪→成蛙B、受精卵→幼蛙→蝌蚪→成蛙C、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D、卵细胞→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3.青蛙是由蝌蚪发育来的,在由蝌蚪发育到青蛙的过程中,其呼吸器官依次是()A.外鳃→内鳃→肺B.内鳃→外鳃→肺C.肺→外鳃→内鳃D.鳃→肺4.下述对两栖动物的“两栖”含义理解正确的是()A.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上B.有时生活在水中,有时生活在陆上C.主要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上生活D.幼体生活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在水中生活,也可在陆上生活,主要用肺呼吸5.在脊椎动物中,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是()A.节肢动物B.鱼类C.两栖类D.爬行类6.观察青蛙的发育过程,你认为哪项是青蛙生殖和发育的特点? ( )(1) 有性生殖 (2) 无性生殖 (3) 卵生 (4) 直接发育 (5) 变态发育 (6) 幼体与成体差别很大 (7) 生殖和发育都必须在水中进行A (1 )(3)(5)(7)B (2)(3)(6)(7)C (1)(4)(6)(7)D (1)(3)(5)(6)(7)7.你能说出早期蝌蚪与成蛙的显著区别吗()A.陆生、用肺呼吸、无尾、有四肢B.陆生、用肺呼吸、有尾、有四肢C.水生、用肺呼吸、无尾、有四肢D.水生、用鳃呼吸、有尾、无四肢8.青蛙和被子植物个体发育的起点分别是()A.受精卵、受精卵B.蝌蚪、种子C.蝌蚪、花粉粒D.受精卵、种子9.某同学捉到一只活青蛙,并把它放到有较多水的浴缸内,准备精心饲养,观察蛙的活动,可第二天蛙就死掉了,蛙死亡的原因是()A.无法呼吸B.饥饿C.惊吓D.水质有问题10.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数量较少、发布狭窄的一个动物类群,究其根本原因是()A 两栖动物个体较小B 生殖和发育未摆脱水的限制C 视觉和听觉不发达D 用肺呼吸,皮肤有辅助作用11. 青蛙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是 ( )A. 雌雄同体、体外受精、体外发育B. 雌雄同体、体内受精、体外发育C. 雌雄异体、体外受精、体外发育D. 雌雄异体、体内受精、体外发育1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反映了青蛙的繁殖与农业生产的丰收有密切关系,保护青蛙应重视保护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环境。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学习目标】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自主导学】1.在青蛙、龟、大鲵、蟾蜍之中属于两栖动物的是。
2.在青蛙进行生殖的季节,在水塘或小溪的青蛙产卵区域,可以看到雄蛙从雌蛙背后紧紧抱住雌蛙的“抱对”现象。
这种“抱对”的意义是。
3.青蛙的发育过程为、、和四个时期,属于发育。
把青蛙的发育过程分为8个时期:、、、、、、、。
4.蝌蚪生活在中,用呼吸,成蛙生活在上,有时也要下水游泳,主要用呼吸,辅助呼吸,两栖动物的名称由此得来。
5.青蛙的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完成受精过程。
这样的受精方式叫做。
6.青蛙、蟾蜍等动物的发育属于下列哪一项?A.变态发育B.完全变态发育C.不完全变态发育D.体内发育7.青蛙生殖和发育的顺序是①雌雄蛙抱对②发育成蝌蚪③雄蛙鸣叫④发育成青蛙⑤形成卵块A.①②③④⑤B.③①⑤②④C.⑤①③②④D.③⑤①②④【课堂练习】1.成蛙与蝌蚪的区别在于成蛙具有A.鳃B.尾C.心脏D.肺2.下列不是两栖动物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的原因之一是A.对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缺乏保护B.捕杀和食用两栖动物C.水源日益减少D.两栖动物的生活不能离开水3.宋代词人辛弃疾在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夏季青蛙高昂名叫的意义是A.捕食害虫B.吸引雌蛙C.休息D.鸣囊的特点4.下列对青蛙生殖发育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雌雄同体,体内受精,体内发育B.雌雄同体,体外受精,体外发育C.雌雄异体,体内受精,水中发育D.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水中发育5.青蛙的受精方式及生殖方式是A.体外受精,卵生B.体外受精,不变态发育C.体内受精,卵生D.体内受精,不变态发育6.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很招人喜爱。
你能说出蝌蚪与青蛙的显著区别吗?A.陆生、用肺呼吸、无尾、有四肢B.陆生、用肺呼吸、有尾、有四肢C.水生、用肺呼吸、无尾、有四肢D.水生、用鳃呼吸、有尾、无四肢7.青蛙能在水中产卵,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的受精卵发育成蝌蚪,蝌蚪能长成青蛙,长大了的青蛙又能产卵,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青蛙的那一生命现象?A.排出体内废物B.繁殖C.生长D.生长和繁殖8.大量捕捉青蛙可能造成农作物减产,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原因是A.植被的破坏B.食物链的破坏C.害虫大量繁殖D.蛙的排泄物减少9.某生态农业县开展“养蛙治虫”的实验结果表明:放养一定数量的青蛙的稻田比喷洒数次农药的对照田,早稻增产9.2%。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说课稿《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说课稿作为一位不辞辛苦的人民老师,常常要依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忙。
一、说教材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生物八班级上册第6单元第19章第2节。
包含三课时的内容,我本次说的是第2课时的内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
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特征,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行缺少的一环,其生殖和发育有其独特性,这就使其成为教材中“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的紧要构成部分。
本课时重要以“青蛙”为例,侧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叙述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和特点。
学习本节对于激发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加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很有帮忙。
二、说学情对于八班级的学生来说,前面已经有肯定学习生物的经过,察看、分析和总结概括的本领有肯定的提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人类、昆虫的生殖发育,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肯定的准备,同时本节课中的青蛙也是比较常见的动物,学生有肯定的了解,这样就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叙述蚌的变态发育,关注两栖动物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2、通过察看与资料分析理解知识,提高分析总结概括的本领。
3、激发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加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依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为本节重点内容,而青蛙的变态发育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依据本节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情况,我运用情境创设、互动探究、小组合作、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比较法。
充分利用图片和视频呈现两栖动物生殖发育的过程,给学生创设肯定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谜语导入:妈妈有腿没有尾,孩子有尾没有腿,孩子长大变了样,脱掉尾巴长出腿。
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导学提纲一、两栖动物的生殖雌雄_______,_______受精,卵生。
受精必须在_______完成。
二、两栖动物的发育青蛙的发育经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个阶段,其幼体和成体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有许多差异,幼体生活在_______,用_______ 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______________呼吸。
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解析【例1】青蛙被称为两栖动物的原因是()。
A.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只能生活在陆地上B.在水中生殖,在陆地上发育C.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D.青蛙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例2】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先后出现呼吸器官的顺序是()。
A.外鳃→内鳃→肺B.内鳃→外鳃→肺C.肺→外鳃→内鳃D.内鳃→肺→外鳃课堂自测1.下列动物不属于两栖动物的是()。
A.蟾蜍B.青蛙C.龟D.大鲵2.(2007·福建福州)每年春末夏初,池塘边传来阵阵蛙鸣,这是雄蛙在()。
A.唱歌B.求偶C.捕虫D.呼吸3.青蛙个体发育的起点是()。
A.蝌蚪B.卵C.幼蛙D.受精卵4.青蛙发育的先后顺序是()。
①受精卵②有内鳃的蝌蚪③有后肢的蝌蚪④有前肢的蝌蚪⑤有外鳃的蝌蚪⑥幼蛙⑦成蛙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⑤②③④⑥⑦C.①③②④⑤⑥⑦D.①④③②⑤⑥⑦5.两栖动物不能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的原因是()。
A.体温不恒定B.肺不发达C.用皮肤呼吸D.生殖发育离不开水6.(2007·广东汕头)青蛙的幼体叫_______,生活在水中,用_______呼吸;成体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用_______呼吸,兼用皮肤呼吸。
7.(2007·四川广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小麦和青蛙个体发育的起点都是()A、受精卵B、种子或刚孵出的小蝌蚪C、卵细胞的成熟D、精子的成熟2.下面是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的几个时期,其正确的生殖和发育顺序是()①雄蛙鸣叫②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③排卵排精④雌雄蛙抱对⑤蝌蚪变态发育为青蛙⑥受精卵孵化成蝌蚪.A.①②③④⑥⑤B.①④③②⑥⑤C.③②④①⑤⑥D.②①③④⑥⑤3.蟾蜍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它的发育过程依次是( )A.受精卵→幼体蟾蜍→成体蟾蜍 B.卵细胞→蝌蚪→成体蟾蜍C.卵细胞→蝌蚪→幼体蟾蜍→成体蟾蜍 D.受精卵→蝌蚪→幼体蟾蜍→成体蟾蜍4.辛弃疾的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里的蛙声实际上是指()A.雄蛙的鸣叫 B.雌蛙的鸣叫 C.雌蛙和雄蛙的鸣叫 D.蝌蚪的鸣叫5.青蛙的生殖方式是()A.有性生殖 B.无性生殖 C.孢子生殖 D.分裂生殖6.生物兴趣小组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和探究,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雄蛙鸣叫是求偶行为 B.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C.小蝌蚪用鳃呼吸 D.成蛙水陆两栖,用鳃和皮肤呼吸7.下列关于动物的特征叙述错误的是 ( )A.青蛙的发育与昆虫的发育都经历了变态发育 B.青蛙的变态发育经历了蝌蚪时期C.蝌蚪用鳃呼吸,用尾游泳 D.青蛙用鳃呼吸,用四肢游泳8.“蛙满塘,谷满仓。
”一只青蛙一天捕食害虫少则五六十只,多则二百余只,是当之无愧的“农田卫士”。
青蛙生殖发育的特点是( )A.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水中发育B.雌雄同体,体内受精,体内发育C.雌雄异体,体内受精,水中发育D.雌雄同体,体外受精,水中发育9.如图分别表示青蛙发育过程中的四个阶段,能正确反映青蛙发育全过程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②③①④D.④②①③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60分)21.下图是青蛙发育过程中某些阶段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青蛙发育过程的顺序是: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度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结构特征,但受精和幼体发育在水中进行,幼体经变态而上陆生活。
教材对该部分内容的处理是以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和特点。
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的关系,可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来获得结论,从而使学生培养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普遍知道两栖动物,但因城市生活条件有限,学生亲自接触两栖动物的机会不多,所具备的常识性知识几乎都来自书本,对两栖动物并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相当模糊。
(三)教学环境分析通过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使学生对两栖动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了解,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突破重难点。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层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励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兴趣,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学生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在分析资料上培养了自学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四、教学难点1.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五、教学类型新授课六、教学时间45min七、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大家学过《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吗?同学:学过老师:这篇文章里描述了小蝌蚪形态,它有一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而它妈妈—青蛙的外观却是有四条腿,宽嘴巴,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