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下半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5.40 KB
- 文档页数:9
2013下半年教師資格《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真題及答案注意事項:1.考試時間為120分鐘,滿分為150分。
2.請按規定在答題卡上填塗、作答。
在試卷上作答無效,不予評分。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1小題,每小題2分,共42分)在每小題列出の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の,請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の答案字母按要求塗黑。
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世界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の著作是()。
A.《論語》B.《大學》C.《學記》D.《孟子》2.教育能夠把潛在の勞動力轉化為現實の勞動力。
這體現了教育の()功能。
A.經濟功能B.育人功能C.政治功能D.文化功能3.最早在大學裏講授教育學の學者是()。
A.梅伊曼B.赫爾巴特C.洛克D.康德4.人の身心發展有不同の階段,“心理斷乳期”一般發生在()。
A.幼兒階級B.青少年階級C.成年階級D.老年階級5.“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隱喻了教師勞動具有()。
A.連續性B.長期性C.創造性D.示範性6.最早提出“什麼知識最有價值”這一經典課程論命題の學者是()。
A.誇美紐斯B.斯賓塞C.杜威D.博比特7.一個數學成績優秀の學生由於某種原因產生了對數學の厭惡,他在離開學校後很可能不會再主動研究數學問題了。
這種現象屬於()。
A.連帶學習B.附屬學習C.正規課程D.顯性課程8.“西鄰五子,一子樸,一子敏,一子盲,一子跛,一子僂,乃使樸者衣,敏者賈,盲者蔔,跛者紡,僂者績”這體現の教學原則是()。
A.啟發性原則B.因材施教原則C.循序漸進原則D.直觀性原則9.把大班上課、小班討論、個人獨立研究結合在一起,並采用靈活の時間單位代替固定劃一の上課時間,以大約20分鐘為一個課時,這種出現於美國20世紀50年代の教學組織形式是()。
A.文納特卡制B.活動課時制C.道爾頓制D.特朗普制10.“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體現の德育原則是()。
A.思想性原則B.疏導性原則C.連貫性原則D.一致性原則11.“寓德育於教學之中,寓德育於活動之中,寓德育於教師榜樣之中,寓德育於學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於管理之中”這體現の德育過程是()。
2013下半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着作是()。
A.《论语》B.《大学》C.《学记》D.《孟子》2.教育能够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这体现了教育的()功能。
A.经济功能B.育人功能C.政治功能D.文化功能3.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
A.梅伊曼B.赫尔巴特C.洛克D.康德4.人的身心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心理断乳期”一般发生在()。
A.幼儿阶级B.青少年阶级C.成年阶级D.老年阶级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隐喻了教师劳动具有()。
A.连续性B.长期性C.创造性D.示范性6.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课程论命题的学者是()。
A.夸美纽斯B.斯宾塞C.杜威D.博比特7.一个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对数学的厌恶,他在离开学校后很可能不会再主动研究数学问题了。
这种现象属于()。
A.连带学习B.附属学习C.正规课程D.显性课程8.“西邻五子,一子朴,一子敏,一子盲,一子跛,一子偻,乃使朴者衣,敏者贾,盲者卜,跛者纺,偻者绩”这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直观性原则9.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一个课时,这种出现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文纳特卡制B.活动课时制C.道尔顿制D.特朗普制10.“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思想性原则B.疏导性原则C.连贯性原则D.一致性原则11.“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体现的德育过程是()。
2013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及详解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莎士比亚戏剧,提及西方文学史上的吝啬鬼形象,下列不属于的是()。
A.阿巴贡B.夏洛克C.葛朗台D.乞乞科夫【答案】D【解析】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形象分别是:①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②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③俄国作家果戈里长篇小说《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④法国作家巴尔扎克长篇小说《守财奴》中的葛朗台。
D项,乞乞科夫是《死魂灵》中的人物,是一个农奴主兼资产阶级商人的典型形象。
2.教师布置学生搜集资料——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依春夏秋冬的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②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③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④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A.③④①②B.①②③④C.②①③④D.②④③①【答案】C【解析】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写夏季的诗句;②“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是写春季的诗句;③“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是写秋季的诗句;④“六出飞花人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是写冬季的诗句。
3.学习《爱莲说》,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其他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诗文,以下不符合要求的是()。
A.《登飞来峰》B.《陋室铭》C.《石灰吟》D.《竹石》【答案】A【解析】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A项,《登飞来峰》是王安石直抒胸臆,寄托壮怀的诗作,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而不是托物言志。
B项,《陋室铭》借“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来抒发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C项,《石灰吟》以石灰作比喻,表明作者坚强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和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D项,《竹石》借用竹子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表明作者坚定的意志及不向恶势力屈服的气节。
201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全国统考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真题答案)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总分:1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答案】C.①③④。
2.【答案】A.①②③。
3.【答案】B.情境体验式。
4.【答案】D.②③④。
5.【答案】C.程度。
6.【答案】A.①②③。
7.【答案】C.全面反映人民的幸福程度。
8.【答案】A.①②③。
9.【答案】B.诚信原则。
10.【答案】B.①③。
11.【答案】A.客观实在性。
12.【答案】A.主要矛盾。
13.【答案】B.是词人对客观现象作出的一种反映。
14.【答案】B.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15.【答案】C.局部和整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16.【答案】B.①③。
17.【答案】D.生产方式。
18.【答案】A.①②。
19.【答案】D.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20.【答案】B.①②④。
21.【答案】C.无罪推定原则。
22.【答案】B.接受继承。
23.【答案】C.①③④。
24.【答案】A.①②③。
25.【答案】B.消除。
26.【答案】A.采用书面形式。
27.【答案】D.②③④。
28.【答案】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9.【答案】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0.【答案】D.爱国守法。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1.【参考答案】(1)这两项作业的道德要求是:①第一项作业围绕着热爱父母的感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抚育,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的道德要求设计的。
②第二项作业围绕热爱自己的家庭,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观念的道德要求设计的。
(2)思想品德课程理念是:①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构建的基础。
②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③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32.【参考答案】(1)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之中或者过程之后,对其计划的实施、目标的实现或行为重新进行评估的过程。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
共10分)1.学校教育始于 (A )A.奴隶社会初期B.奴隶社会末期C.原始社会末期D.封建社会中期2.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 ( D)A.政治制度B.生产关系C.经济基础D.生产力3.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C)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4.素质教育是以为重点的教育。
(B )A.面向全体学生B.培养创新精神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5.“为人师表”是说教师必须具备 ( B)A.专业意识B.专业态度C.专业技能D.专业品质6.被誉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是 (B )A.斯密斯B.泰勒C.科尔伯格D.皮亚杰7.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A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8.__________标志着课前的准备,也是上课时的备忘录。
(B )A.教案B.课时计划C.教学方法D.课题计划9.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 ( D)A.强调德育的外在强制性B.注意功能实现的间接性C.注重个体的享用性D.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10.我国当前班级管理的实践中,采用的最多的领导方式是 (A )A.,“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B.“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C.权威型的领导方式D.民主型的领导方式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1分,共10分) 11.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 ACDE)A.公共性和生产性B.公益性和免费性C.科学性D.国际性E.终身性和未来型1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__________来实现。
(AC )A.教育促进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B.教育促进社会变革C.教育促进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D.教育对文化的延续E.教育可以提高人的修养13.下列哪些观点是持遗传决定论认识的? ( BCDE)A.洛克的“白板’’论B.高尔顿的血统论C.柏拉图的三等论D.基督教的“原罪说”E.中国的性善性恶论1 4.教育目的评价作用指的是 (ACE )A.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B.指明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C.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D.教育方法的选择E.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15.下列哪些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享有的合法权利? (ABCDE )A.受教育的权利B.人格尊严权C.身心健康权D.隐私权与名誉权、荣誉权E.人身自由权16.课程目标的规定性有 (ABCE )A.时限性B.具体性C.预测性D.实际性E.操作性17.教学活动包括了学生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__________等活动。
2013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注意事项1. 2. 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满分为 150分。
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选(共 21题,每题2分,共42分)1.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
A.《论语》B.《大学》C.《学记》D.《孟子》2.教育能够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这体现了教育的什么功能?( )A.经济功能3.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 A.梅伊曼 B.赫尔巴特 C.洛克B.育人功能C.政治功能D.文化功能)。
D.康德4.人的身心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心理断乳期”一般发生在( A.幼儿阶段 B.青少年阶段 C.成年阶段 D.老年阶段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隐喻了教师劳动具有( A.连续性 B.长期性 C.创造性)。
)。
D.示范性6.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课程论命题的学者是( A.夸美纽斯 B.斯宾塞 C.杜威 D.博比特7.一个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对数学的厌恶,他在离开学校后很可能 )。
不会再主动研究数学问题了。
这种现象属于()。
A.连带学习B.附属学习C.正规课程D.显性课程8.“西邻有五子,一子朴,一子敏,一子盲,一子偻,一子跛,乃使朴者农,敏者贾, 盲者卜,偻者绩,跛者纺。
”这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 D.直观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9.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 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一个课时。
这种出现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教学组织 形式是()。
A.文纳特卡制B.活动课时制C.道尔顿制D.特朗普制10.“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思想性原则B.疏导性原则C.连贯性原则D.一致性原则11.“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 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
2013 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卷(中学)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本大题共 21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2 分)1、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A.《论语》B.《大学》C.《学记》D.《孟子》2、教育能够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这体现了教育的什么功能?()A.经济功能B.育人功能C.政治功能D.文化功能3、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
A.梅伊曼B.赫尔巴特C.洛克D.康德4、人的身心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心理断乳期”一般发生在()。
A.幼儿阶段B.青少年阶段C.成年阶段D.老年阶段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隐喻了教师劳动具有()。
A.连续性B.长期性C.创造性D.示范性6、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课程论命题的学者是()。
A.夸美纽斯B.斯宾塞C.杜威D.博比特7、一个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对数学的厌恶,他在离开学校后很可能不会再主动研究数学问题了。
这种现象属于()。
A.连带学习B.附属学习C.正规课程D.显性课程8、“西邻有五子,一子朴,一子敏,一子盲,一子偻,一子跛,乃使朴者农,敏者贾,盲者卜,偻者绩,跛者纺。
”这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直观性原则9、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 20 分钟为一个课时。
这种出现于美国 20 世纪 50 年代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文纳特卡制B.活动课时制C.道尔顿制D.特朗普制10、“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思想性原则B.疏导性原则C.连贯性原则D.一致性原则11、“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
.2013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注意事项 1. 2. 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满分为 150分。
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选(共 21题,每题2分,共42分) 1.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孟子》 2.教育能够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这体现了教育的什么功能?( ) A.经济功能 3.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 A.梅伊曼 B.赫尔巴特 C.洛克 B.育人功能 C.政治功能 D.文化功能 )。
D.康德 4.人的身心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心理断乳期”一般发生在( A.幼儿阶段 B.青少年阶段 C.成年阶段 D.老年阶段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隐喻了教师劳动具有( A.连续性 B.长期性 C.创造性 )。
)。
D.示性 6.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课程论命题的学者是( A.夸美纽斯 B.斯宾塞 C.杜威 D.博比特 7.一个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对数学的厌恶,他在离开学校后很可能 )。
不会再主动研究数学问题了。
这种现象属于( )。
A.连带学习 B.附属学习 C.正规课程 D.显性课程 8.“西邻有五子,一子朴,一子敏,一子盲,一子偻,一子跛,乃使朴者农,敏者贾, 盲者卜,偻者绩,跛者纺。
”这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启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D.直观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9.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 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一个课时。
这种出现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教学组织 形式是( )。
A.文纳特卡制 B.活动课时制 C.道尔顿制 D.特朗普制 10.“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思想性原则B.疏导性原则C.连贯性原则D.一致性原则11.“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 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
2013下半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
A.《论语》B.《大学》C.《学记》D.《孟子》1.【答案】C。
2.教育能够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这体现了教育的什么功能?( )A.经济功能B.育人功能C.政治功能D.文化功能2.【答案】A。
3.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 )。
A.梅伊曼B.赫尔巴特C.洛克D.康德3.【答案】D。
4.人的身心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心理断乳期”一般发生在( )。
A.幼儿阶段B.青少年阶段C.成年阶段D.老年阶段4.【答案】B。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隐喻了教师劳动具有( )。
A.连续性B.长期性C.创造性D.示范性5.【答案】B。
6.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课程论命题的学者是( )。
A.夸美纽斯B.斯宾塞C.杜威D.博比特6.【答案】B。
解析:1859年,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观点。
7.一个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对数学的厌恶,他在离开学校后很可能不会再主动研究数学问题了。
这种现象属于( )。
A.连带学习B.附属学习C.正规课程D.显性课程7.【答案】A。
解析:杜威曾在《经验与教育》一书中提出过"连带学习"的概念。
他认为"连带学习"在一定条件下,甚至比正规教学内容有更重大的教育影响。
例如,一个学生可以得到优秀的数学成绩,但如果他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而"学会"了对数学的厌恶,那就可以预料,在离开学校后,他很可能永远不会再去主动钻研数学问题了。
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也曾提出一个"附属学习"的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正规课程内容时,学生在有意无意之间接受的态度、兴趣和情改的熏陶。
8.“西邻有五子,一子朴,一子敏,一子盲,一子偻,一子跛,乃使朴者农,敏者贾,盲者卜,偻者绩,跛者纺。
”这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启发性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直观性原则8.【答案】B。
9.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一个课时。
这种出现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文纳特卡制B.活动课时制C.道尔顿制D.特朗普制9.【答案】D。
10.“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思想性原则B.疏导性原则C.连贯性原则D.一致性原则10.【答案】B。
11.“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
”这体现的德育过程是( )。
A.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B.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C.长期、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D.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11.【答案】D。
12.杨老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这体现了注意的哪种品质?( )A.注意分配B.注意稳定性C.注意广度D.注意转移12【答案】A。
13.最近,王华为了通过下个月的出国考试而刻苦学习外语,这种学习动机是()A.外在远景动机B.内在远景动机C.外在近景动机D.内在近景动机13.【答案】C。
14.林琳在听课时,经常将学习内容要点以划线的方式在书上作标记,这种学习策略属于()A.复述策略B.调节策略C.监控策略D.计划策略14.【答案】A。
15.赵明能够根据A>B,B>C,则A>C的原理,推出A、B、C的关系,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赵明的认知发展处于哪个阶段()A.感知运动B.前运算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15.【答案】D。
16..赵毅在学习过程汇总,缺乏独立性,易受同学影响。
当他发现自己的意见和同学们不一致时,往往不能坚持己见。
这表明他的认知方式属于()A.整体型B.序列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16.【答案】D。
17.在一项暑期夏令营活动中,天气炎热,同学们都感到口干舌燥,此时,小丽会因自己还剩半杯水而高兴,而小悦则因只有半杯水而担忧,这说明情绪具有( )A.主观性B.感染性C.客观性D.两极性17.【答案】D。
解析:情绪的两极性可表现为肯定的和否定的对立性质,如满意和不满意、喜悦和悲伤、爱和憎等。
两极性也可表现为积极的(或增力的)和消极的(或减力的)两方面。
前者可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如喜悦可促使人积极地行动;后者则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如悲伤引起的郁闷会削弱人的活动能力。
两极性也可表现为紧张和轻松(紧张的解除)。
两极性还可表现为激动和安静。
18.小青常在课堂上玩手机,小娜提醒小青学校规定课堂上不能玩手机,可小青不听,因此小娜认为小青不是好学生。
根据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小娜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一阶段( )A.惩罚和服从,B.相对功利.C.遵守法规.D.道德伦理18.【答案】C。
习俗水平的19.晓红是韩老师班上的学生,她孤僻、羞涩、当她主动与同学交谈或请教教师时,韩老师会给予肯定,这种心理辅导方法是( )A.强化法B.系统脱敏法C.理性—情绪疗法D.来访者中心疗法19.【答案】A。
20.反复出现自己不能控制的动作,表现的神经病属于( )A.恐惧症B.焦虑症C.抑郁症D.强迫症20.【答案】D。
21.某班学生以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为行为取向,以“如何才能让同学喜欢或接纳”为行为准则,该班处于课堂纪律发展的哪个阶段?A.自我服务行为B.人际纪律C.自我约束D.反抗行为21.【答案】B。
阶段1:拒不服从的表现阶段2:自私自利的表现阶段3:人际关系表现阶段4:自我管理二、辨析题2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说法错误。
23.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说法错误。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又要评价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从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技能,又要评价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
24.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
该说法错误。
心理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这时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积极影响。
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此时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消极影响。
即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故本说法错误。
25.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25.该说法错误。
(1)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2)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
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3)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联系:德育过程影响品德形成过程,品德的形成需要德育来促成。
区别:(1)德育过程是教育者的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儿童品德进行培养的过程,它是受教育者与外部教育相互作用的过程。
(2)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指人在外部影响下,内部思想品德的变化发展过程,是主体人与外部各种教育、影响因素相互作用,产生一定思想品德变化发展结果的过程,属于人的素质和发展范畴。
品德形成是人的发展过程,是儿童政治、思想、道德结构不断构建完善的过程。
它侧重于道德主体的内部运动。
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因素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因此,品德形成过程是主体与外界各种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三、简答题(共4题,每题10分,合计40分)26.简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26.【参考答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超越单一的教室空间,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3)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4)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
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
27.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锻炼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27.【参考答案】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运用锻炼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坚持严格要求。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注意检查和坚持。
28.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28.【参考答案】为了提高复习效果,复习应注意以下几点:(1)复习要及时。
(2)复习要合理。
复习方法合理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常用的方法有:①在期末复习全学期的功课时,采用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更好。
②在复习时,教师要向学生提供简缩而概括的记忆材料。
③复习方式多样化,可以采取整体复习、部分复习和综合复习,其中综合识记效果最佳。
④让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
(3)复习活动既要避免无限过度,又要坚持适当超额。
超额学习程度达到150%时,效果最佳。
29.简述富勒等人提出的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29.【参考答案】福勒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这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一般是新手型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