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北部高寒地区超早熟大豆育种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黑龙江省高寒山区大豆生产技术高寒山区大豆生产前景广大,本文所指高寒山区主要是省品种区划的第五积温带和第六积温带。
针对其气候生态特征,把这一地区大豆生产搞好,无论对进展地方经济,还是促使农夫增产增效,转变面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边仅就大豆生产的几个技术问题,谈几点粗浅意见供参考。
一、充分了解高寒山区气候特征该区域总的特征,一是气候比较冷凉,作物生育期间有效积温低。
在第五积温带≥10℃活动积温惟独1900—2100℃,第六积温带则在1900℃以下,不少地方甚至惟独1700—1800℃。
二是生育期短,霜来的早。
该区普通气候好的地方无霜期仅110天左右,比较差的地方惟独85—90天。
三是小气候显然,同一个村屯不仅山上山下气候大不一样,而且就同一地块而言,南坡北坡气温亦有很大差别。
四是低温早霜危害比较频繁,普通3—4年就有一次低温早霜。
对这些特征应有充分的熟悉,以便在大豆生产中趋利避害。
二、高寒山区大豆生产技术对策1、按照气候和生态特征选用品种。
早熟是高寒山区大豆品种挑选的首要条件,然后才是产量和品质。
熟期过晚,不仅成熟度不好,商品性差,而且很难高产和优质,切忌越区种植。
高寒山区气候的复杂性打算品种的多样性,不行一刀切。
普通在第五积温带热量条件较好地方可选用黑河17、黑河22、黑河29等品种,在热量条件较差的地方可选用黑河25、东农44等熟期类型的品种;在第六积温带热量条件较好的地方可选用黑河21、黑河20等熟期品种,在热量条件较差的地方可选用黑河14和黑河28等熟期类型的品种。
在同一个地方,南坡比北坡热量条件好;平岗地比凹地热量条件好,这一点在品种选用上应非常注重。
2、适期早播。
高寒山区大豆的播期非常不好掌控,过早易遭晚霜危害,过晚易遭早霜危害。
按照实验和历年阅历。
普通第五积温带以五月中旬播种为宜,第六积温带以五月下旬为宜。
在适期内强调早播,种子应包衣,以削减早播病害对种子的不良影响。
3、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
东北寒地大豆高产栽培技术随着农业技术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大豆栽培技术也在不断地提升。
对于东北地区的寒地大豆来讲,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大豆生产效益,减少病虫害损失,增加农民的收入。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东北寒地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1.选好品种选择适合东北地区的寒地大豆品种非常重要。
最好选择早熟、抗逆性强、高产的品种。
常见的品种有东北豆4、长春70、长春91等。
2.科学施肥土壤肥力是确保大豆高产的关键之一。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种类、地区和大豆生长阶段,科学施肥非常重要。
农民可以在大豆种植前对土壤作物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土壤性质、病害、缺陷和养分情况,并对其进行修复和补充。
在施肥时应根据大豆生长期进行适度的配比,充分利用氮、磷和钾等营养元素,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3.科学浇水寒地大豆很少因为缺水而死亡,但是过度浇水也不会有好处。
农民应该适时地浇水,避免渗漏和水分蒸发,以充分利用水资源。
不仅要注意土壤平衡,还要防止灌溉区域的水排到非田地河道中去,造成环境污染和水资源浪费。
4.科学防治病虫害大豆病虫害是抑制收成的重要原因。
科学防治病虫害可以提高大豆产量,改善大豆的质量。
可以采用保健效果好、安全可靠的绿色化学物质进行防治,还可以选择耐病抗虫、强抗逆性等大豆品种,以减少病虫害的危害,提高产量。
5.适度密植密植有助于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大豆可适度的密植,但密植过多会降低单株生产成本。
密植应密植于经过试验极限允许的范围内,适度栽培,加强调整,引导大豆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获得最大的产量。
6.合理调控生长期合理调控生长期是提高大豆产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技术措施和管理方法,如喷洒激素、控制大豆早衰、减少主花脱落、促进豆荚发育、防风灾等手段,可以实现生长期间的高水平和有益利用。
控制和调控生长期结束的速度,减轻大豆在后期生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益。
综上所述,东北寒地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科学技术和农民的勤劳和智慧。
东北寒地大豆栽培技术要点探讨东北地区是大豆的重要产区之一,其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都为大豆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东北地区,由于气候条件的不同,大豆的生长周期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因此,为了在东北地区获得高产高质的大豆,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种植技术。
本文将探讨东北寒地大豆栽培技术的要点。
一、选择适宜的品种选用适应东北地区气候的优良耐寒品种是大豆栽培的关键。
东北地区农村广泛种植的保定豆和黑龙江豆,这两个品种都有一定的耐寒性和适应性。
此外,早熟品种如紫大豆和黑豆也是不错的选择。
不同品种的生长周期和适应性也不同,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进行选择。
二、土壤处理东北地区大多数农民主要以耕种土地为主,其土壤类型主要为黄棕壤、黑土和土壤石漠化地带等类型。
这些土壤虽然肥力较高,但酸度较高,一般在7.0以下。
大豆在酸性环境中容易发生缺钾、缺镁、缺铁和缺锌等问题,因此需要对土壤进行酸碱度调整和施肥补充。
钾肥和硫酸铵是调整酸碱度的有效措施。
三、立地定植东北地区栽培大豆一般以最晚霜期后15天开展,根据当地气温合理选择播种日期,最好在晴天、温度适宜的时候进行。
为了加快大豆萌发,要在播种前把大豆浸泡浸泡8至12小时,水温最好在40度左右。
播种时要注意适量加水,不要过多,否则会影响大豆的萌发和生长。
立地定植时要把每株大豆树海拔调整在8至10厘米左右,用温水加药物破壳也是提高大豆萌发率的有效方法。
四、灌溉管理在东北地区,大豆的灌溉管理非常重要。
大豆需要充足的水分才能生长茁壮。
一般来说,大豆的灌溉是按照早晚水分需求进行灌溉的,早晚各一次,每次约四五十分钟,灌溉水量以土壤含水量为宜,避免灌溉过量或不足。
为了节约水资源,可以采用滴灌或微灌的方式进行灌溉。
应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灌溉,既避开高温,又不会影响大豆吸水和根系的发育。
五、病虫害防治大豆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影响。
为了保证大豆的健康生长,需要采取必要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通常采用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防治,具体应根据具体病虫害情况和当地防治政策进行。
东北寒地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东北地区因气候寒冷,土地肥沃,适宜大豆种植,成为我国大豆主要产区之一。
在东北寒地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方面,我们可以从选种、土壤准备、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几个方面来展开。
选种是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一环。
在东北寒地,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抗寒性强、适合播种密度大、生长期短的大豆品种。
黑龙江省常用的品种有黑大豆、黑贝贝、大豆一号等。
这些品种对低温抗性强,适应东北气候条件,是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首选品种。
在土壤准备方面,东北地区大豆栽培应选择排水良好、土质疏松、肥力充足的土地。
在春季播种前,要进行深翻耕地,加入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并进行基础施肥,为大豆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接着,播种是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中的关键环节。
在播种前,要进行良好的土地准备工作,确保土壤整齐细腻。
一般在4月中下旬至5月初为最佳的播种时间,一般情况下适用密播,每666.7平方米播种75~90公斤种子,单行距30厘米左右,每株距10~15厘米。
播种时要均匀撒播,避免种子过密或者过疏,以免影响后期的生长发育。
在施肥方面,大豆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养分,尤其是氮肥。
在东北地区,春季大豆生长初期,可以在播种前追施基础肥,尽量使用有机肥,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大豆生长。
在大豆生长中后期,可以适量追施化肥,此时应以磷、钾肥为主,以促进大豆高产。
东北地区的大豆生产还需要合理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在大豆生长期间,常见的病虫害主要有大豆小菜蛾、豆荚象、病毒病等。
可以采取喷施农药、及时清除病害植株、灭杀病虫害成虫等措施进行防治。
在东北寒地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中,以上几个方面是比较关键的,但是还需要根据当地具体的气候、土壤等条件来进行具体的操作。
以确保大豆的高产和品质,为我国的大豆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东北寒地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是多方面的,需要从选种、土壤准备、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全面考虑,只有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实现大豆的高产。
希望东北地区的农民朋友们,能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种植大豆,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东北寒地大豆栽培技术要点探讨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其中大豆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然而,由于其大多数生长季节内气温偏低,较少的阳光和降水,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农业生产问题。
因此,研究和探讨东北寒地大豆栽培技术的要点对于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推进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选择适宜的品种大豆的品种选择是农业生产的关键之一。
在东北地区,推荐种植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早熟、中早熟品种,如“黑龙江21”、“新大豆17”等。
这些品种既早熟,又具有逆境适应能力,可在气温低、日照短、降水少的环境下生长发育良好。
2. 控制播期东北地区的大豆一般在5月中旬至6月初进行播种,而如今随着气候的变化,大豆的适宜播期也在不断调整。
由于东北地区春季气温变化较大,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晚霜的天气,因此在选择播期时应注意选择安全的时间,避免给大豆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3. 改善土壤东北地区的农田多为酸性土壤,且容易受到土壤冻结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应注重土壤改良,通过施肥、翻耕等方式,增加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同时,适当调整土壤酸碱度,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
4. 合理施肥施肥对大豆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在大豆的整个生长过程中,应注重磷、钾的补充,因为这两种养分是大豆生长所必须的,尤其是在开花期和结荚期,需适当进行钾肥的追施,以保证大豆的花器质量和产量。
此外,应控制氮肥的施用量,适量施肥,保证大豆的生长和发育,避免因过量施肥而导致的病虫害发生及生态环境的破坏。
5. 优化田间管理在施肥中,及时和正确的症状和种类的识别和喷洒是防治病害和虫害的关键所在。
同时,要注意对大豆的田间管理,如控制杂草生长、适时的整枝、剪叶、修剪等方法对提高产量起到关键作用。
大豆的管理一定要针对性地制定计划,定期进行田间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从而防止因疏忽或错误管理导致的产量损失。
结论总之,东北地区的大豆种植,需要针对当地气侯特点,采用科学的管理技术,从品种选择到施肥管理,从病虫害防治到田间管理,须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
东北寒地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之一,该地区的寒地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备受关注。
寒地大豆是指适应寒冷气候条件下生长的大豆品种,它们具有耐寒性强、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等特点。
下面就介绍一下东北寒地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相关内容。
一、品种选择1. 早熟性品种:在东北地区的寒冷气候条件下,选择早熟性大豆品种非常重要。
早熟性品种的生长周期短,耐寒性强,能够在短暂的生长季节内完成生长发育并且取得高产。
例如黑龙江地区适合种植的大豆品种包括黑龙江大豆、三黑大豆等。
2. 抗逆性强的品种:寒地大豆生长环境恶劣,需选择抗逆性强的品种,提高其对寒冷、干旱、病虫害等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确保作物的稳产。
东北地区的东北大豆品种对寒冷耐性强,抗逆能力较好。
二、合理播期在东北地区,寒地大豆的合理播期一般为5月上旬至下旬。
这一时期正是春季气温逐渐回暖,土壤温度适宜种子发芽的时节。
选择合适的播期能够确保种子迅速发芽、生长快速,并且避开寒潮来临的风险,提高大豆成活率和产量。
三、土壤准备1. 土壤翻耕:在种植大豆前,需要对土壤进行深翻耕,确保土壤松软通气、排水良好。
这样有利于大豆根系的伸展和吸收水分、养分,促进植株的生长。
深翻耕也可以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有利于土壤的肥力释放。
2. 施肥:在播种前,需要适量施入有机肥和磷、钾等肥料,提供营养物质支持大豆的生长发育。
有机肥能够改善土壤质地和保持土壤湿润度,有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
而磷、钾等微量元素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土壤准备阶段的施肥非常重要。
四、密植栽培在东北地区的寒冷气候条件下,采取适度的密植栽培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通常情况下,每亩播种量在150-180公斤左右为宜。
密植条件下,每株大豆的分蘖能力会减弱,能够有效减少间作物的竞争,有利于大豆的生长。
但是在密植栽培过程中,需要加强管理,比如及时间苗、追肥、松土等。
五、科学浇水在东北地区的寒地大豆种植中,科学浇水十分关键。
东北北部高寒地区超早熟大豆育种研究
作者:孙宾成张琪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20期
摘要东北高寒地区是我国超早熟大豆主栽区,主要为MG0000组和MG000组,这两组大豆品种数量较少,优异种质资源匮缺。
根据大豆生育期的遗传规律,探索超早熟大豆品种的改良方法、选育途径,创新超早熟优质种质,选育超早熟大豆新品种。
关键词高寒地区;超早熟;大豆
中图分类号 S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0-06576-02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004PS03)。
作者简介孙宾成(1969- ),男,山东菏泽人,副研究员,从事大豆遗传育种研究。
收稿日期 20140611
1 东北北部超早熟大豆的区域分布及气候特点
我国东北北部极早熟大豆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麓、东北麓、小兴安岭高海拔地区,以及大小兴安岭交汇处地区和海拔较低地区。
这些地区气候冷凉,作物生育期间有效积温低,
≥10 ℃活动积温只有1 700~1 900 ℃,作物生育期短,一般只有85~90 d,并且多为山区,小气候明显,同一个村屯不仅山上山下气候大不一样,而且就同一地块而言,南坡北坡气温亦有很大差别。
该地区土壤多为黑土,降水充沛,主要种植小麦、油菜及超早熟大豆。
2 超早熟大豆品种选育概况
1983年,王金陵等培育出我国第一个经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超早熟大豆东农36,这一品种的推广将大豆种植向北推进了约100 km,开创了超早熟大豆育种的先河,以后又选育出超早熟品种东农47-10、东农78-34等超早熟品种。
黑河农业科学研究所、克山农业科学研究所、嫩江试验农场、北安农业科学研究所、呼伦贝尔农业科学研究所等育种单位相继进行了超早熟大豆品种培育工作,重视农家种的收集利用,并培育出多个超早熟品种,如在内蒙呼盟的额尔古纳右旗收集到早黑河大豆,并利用其做亲本,选育出多份优异的超早熟材料。
2013年韩天富课题组把东北高寒地区超早熟大豆品种的生育期组进行了划分,其中MG0000组有东农36、东农41、东农41C、呼交072123、呼交072479、岭北8等,MG000组有登科2号、黑河11、黑河14、黑河20、黑河28、黑河35、黑河41、黑河44、黑河49、垦农8号、北疆1号[1]。
超早熟大豆生育期组划分的细化为东北北部高寒大豆种植区的品种选择提供了保证。
3 超早熟大豆熟期与主要性状的关系
生育期是大豆最重要的生态性状。
张孟臣等研究认为,缩短花荚期是使熟期提前的一个重要方面。
成熟期与开花期呈正相关,开花早的品种熟期也较早;品种生育期与花荚期长短相关(r=0.796 0),超早熟品种花荚期一般较短,已经授粉的花,成荚后鼓粒迅速(如漠河1号,在整株开花结束时,最先开花的底荚已到R3期)。
把开花早和花荚发育进程快结合到一起,可选育出更早品种。
熟期与产量呈弱的正相关,相关系数约为0.35~0.74,一般而言,熟期越早,产量越低,这也是高寒地区超早熟大豆不能创造高产的原因之一[2]。
Dumphy等和 David 等对大豆生育期的不同阶段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大豆生殖生长期持续时间越长,产量就越高[3-4]。
Board 等进一步对大豆源库关系的研究表明,生殖生长期源强度改变对产量的影响远大于营养生长期源强度的改变,且源的限制作用在生殖生长的早期比晚期强烈[5]。
韩天富等研究认为,延长生育前期长度明显增加单株粒数和产量,因此在超早熟大豆育种时,在生长季,选择营养生长快、持续时间长且生殖生长也尽可能长的品种,有可能获得较高产量[1]。
4 超早熟大豆生育期的遗传力
王金陵等、周丰锁等、高凤兰等对大豆生育期遗传力研究表明,在大豆诸多数量性状中,大豆熟期的遗传力最高[6-8]。
东北农学院、吉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吉林农业大学等,曾分别估算了F2和F3代生育期的遗传力,其平均值分别为0.78和0.70,F4代遗传变异系数较小,生育期基本趋于稳定[9]。
大豆杂交组合在生育日数上出现超亲现象是经常的,成熟期的遗传力由于处于不同组合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差异。
当两超早熟亲本的血缘关系较大时,后代出现一定量的熟期超亲材料,如呼伦贝尔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MG00组的内豆4与MG000组的蒙豆19配制杂交组合,选育出MG0000组超早熟品系呼交072123与呼交072479。
当亲本间生育期差别较大时,F2代超亲个体较少,只有到更高世代才会出现一定数量的超亲材料,到F4代生育期才趋于稳定。
5 超早熟大豆的育种方法
选育超早熟大豆的育种方法较多,主要为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分子辅助育种等。
杂交育种与分子辅助育种相结合,可加快定向目标的选择。
通过选择当地主栽MG0000组、MG000组、MG00组品种与性状优异的其他组别品种进行杂交,然后根据群体内有利基因相对分散的特点,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标记带有目标优良基因性状单株,通过多次系统内优良单株的杂交,使优异基因充分重组,最后达到获取具有优良目的性状的超早熟品种。
通过有性杂交育成的超早熟优良品种有黑河11、黑河49、北疆1号、登科2号等。
大豆诱变育种中,射线照射使大豆成熟期的变异幅度和突变频率较其他性状高,在F3代就可发现一些高产早熟的变异株,如通过辐射诱变选育出黑河12、丰收11、内豆4等超早熟优良品种。
6 超早熟大豆的品种改良
超早熟大豆种质改良与创新是增强大豆育种的后劲。
目前,东北北部高寒地区超早熟大豆品种资源较少,大多数超早熟品种植株营养体过小,抗病性、抗炸荚性差。
因此需要从不同生态条件地区,搜集亲缘关系远、成熟期早的亲本资源材料,如从加拿大、美国、俄罗斯远东地区引进000组和00组材料,同时利用其他组别中株型好、品质优良、抗倒伏、抗炸荚、抗病性品种与当地主栽品种进行杂交、回交等,逐步聚合导入目标性状,对后代材料的早熟性、农艺性状、经济性状、抗病性进行鉴定与筛选,创造优异的新种质、新材料,为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超早熟品种提供丰富的基础材料。
7 超早熟大豆杂交后代的世代选择
根据育种方向配制的杂交组合,在低世代要注重遗传性状的多样性选择,如从生育期、分枝、株高、叶形、花色、茸毛色、荚色、结荚习性、抗倒性、抗病性、抗炸荚性、品质等方面进行选择;高世代材料各性状基本稳定,应对熟期、丰产、优质等目标性状进行选择。
MG000组×MG00 MG0组,F2代可根据生育期选择优良单株,或F2~F4代摘荚单粒传选择,在F5代进行主要性状选择。
MG000组×MGIMGV组或(MG000组×MGIMGV)F2F4×MG000组,F2代超早熟期单株较少,而且在系圃行中表现弱小,选择时易被忽略,应提前把超早熟单株选出,然后再对熟期较晚的株行分批混合选择或单粒传选择,F3~F5代根据熟期分组混合选择或单粒传选择,当性状基本稳定后进行单株选择。
这样可选出超早熟的最优新品系。
在系圃中对世代单株要多观察、多记录、多标记,如对光温的反应、开花前植株营养期发育的快慢、花荚期的长短、鼓粒期的快慢、秆的韧性强弱、植株的抗病性等性状进行调查,这样能够了解系统材料的优缺点,以便及时淘汰不良单株,减少选种负担,同时可对亲本进行反馈,熟知亲本的遗传特点,为选配其他组合提供借鉴。
根据育种目标选育出的品系,要在不同生态试验点进行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鉴定,以获得详实的数据,为以后推广应用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 韩天富,盖钧镒,陈风云,等. 生育期结构不同的大豆品总的光周期反应和农艺性状[J].作物学报, 1998, 24(5):550-556.
[2] 张孟臣,杨春燕,李光威.大豆早熟高产育种主要性状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21(1):92-95.
[3] DUMPHY E J,HANWAY J J,GREEN D E.Soybean yield in relation to days between specific developmental stages[J].Agronomy Journal,1979,71:917-921.
[4] DAVID A R,JAMES H O,CHARLES P.Soybean germplasm evalution for length of the seed fillingperiod[J].Crop Science,1982,22:319-322.
[5] BOARD J E, HARVILLE B G. Late-planted soybean yield response to reproductive source/sink stress[J]. Crop Science, 1998, 38:763-771.
[6] 王金陵.大豆的生态性状与品种资源问题[J].中国油料,1981(1):1-9.
[7] 周丰锁.大豆早熟性遗传的初步分析[J].遗传,1981, 3(2):12-15.
[8] 高凤兰,王金陵.高纬度地区早熟大豆育种问题的研究[J].大豆科学,1985,4(1):15-24.
[9] 王金陵.大豆[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8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