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端午的鸭蛋》设计人:审核人: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一、教材分析《端午的鸭蛋》在结构上按照“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框架,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再通过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
最后涉及正题“端午的鸭蛋”,着重写“鸭蛋络子”,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在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二、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三、重点与难点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四、教法与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复诵读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边贡1.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明: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2.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蛋……),出示端午习俗图片。
3.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
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目标导入】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整体感知】1、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1、文章开头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作用是什么?2. 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示例: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初二下册《端午的鸭蛋》导学案«端午的鸭蛋»导学案教学目的:1、理清行文思绪,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括的文明意味和民俗风情。
2、品味本文平淡质朴而又神韵十足的言语特征。
3、体会鸭蛋中包括的作者的故土情结,培育先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气。
教学进程:一、导入:由一枚江苏高邮的咸鸭蛋引入课题。
〝不识高邮人,先识高邮蛋〞二、引见关于汪曾祺与高邮,还有一那么颇幽默的逸闻。
有一文学青年对汪先生说,〝高邮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
秦少游第一,您第二!〞汪先生事先在餐桌上,听后便呷一口酒,慢吞吞地说:〝高邮鸭蛋是第二,我是第三。
〞三、反省预习:你会读了吗?掉色( )门楣( )苋菜( )用酒和( )元稹( )如嚼石灰( )鸭蛋络子( )车胤( )四、朗诵课文,全体感知:思索:假定换成这些标题,你觉得如何?«家乡的端午节»、«我爱家乡的鸭蛋»,赞成或支持?请说明理由。
理清行文思绪:端午的习俗>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想一想: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重点写得是什么?五、研读课文,品析言语:有人说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就是一枚平淡而有味的〝咸鸭蛋〞,你能从文章中品出哪些〝味〞呢?品读课文2至6段,画出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读出来,并谈谈感受、理由。
赏析一:原文: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擅长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改文: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擅长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赏析二:原文: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得中央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家乡咸鸭蛋,我真实瞧不上。
改文:不过高邮的咸鸭蛋,是好,我走得中央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不能相比!家乡咸鸭蛋,我瞧不上。
17 端午的鸭蛋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汪曾祺及相关文学常识;了解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理解并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2.熟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3.了解作者心中端午鸭蛋的丰富内涵,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课前导学导入与预习课前热身1.走进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现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散文集《蒲桥集》,文论集《晚翠文谈》等。
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和散文《天山行色》是其代表作。
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2.解读背景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在那个美丽的南方水乡度过了美丽而愉快的童年。
童年的点点滴滴都是他记忆中的珍宝,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以及故乡的咸鸭蛋都令他念念不忘。
而作者又是一个善于以平凡小事来表达他独特的人生体验的作家。
于是,“端午的鸭蛋”就成了作者笔下的写作对象。
3.相关链接汪曾祺散文的特点:在当代文坛,当人们热衷于“大叙事”,习惯欣赏“大事物”“大场面”“大结局”,片面追求高、大、全时,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审美情趣悄然兴起,即着眼于“小场景”“小叙事”着力写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写“一地鸡毛”(鸡毛蒜皮的小事)。
汪曾祺就是这种审美情趣的杰出代表。
当他80年代重出文坛时,他的“小叙事”作品居然引起“大轰动”。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门楣.(méi)xiàn(苋)菜jí(籍)贯硝.药(xiāo) 络.子(lào) 大襟.(jīn)车yìn(胤)城隍.庙(huáng)yān(腌)鸭蛋系.百索子(jì)肃.然起敬(sù)囊.萤映雪(náng)2.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目标】1、理解、积累生字词;2、理清文章思路,朗读课文精彩语句,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3、通过品读优美语句,了解汪曾祺散文的艺术特色。
【重难点】加强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同学们关注、热爱平凡的生活,培养生活情趣【过程】一、预习检测,字词积累1、作者介绍汪曾祺:江苏省高邮市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作家之一。
2、给带点字注音。
门槛.()门楣.()硝.药()苋.菜()腌.蛋()络.子()大襟.()囊.萤映雪()城隍.庙()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用小标题的形式介绍课文各个部分的内容:三、精读课文,赏析语言:1、文章语言饱含作者的情感,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来品味:用这样的句式回答:第段的,我认为它表达了四、课内小结拓展延伸: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
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正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
另外,全文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着谈古今之感,悠然恬淡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说说你的家乡的习俗,谈谈自己的体会。
五、巩固练习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端午的鸭蛋》学案(通用17篇)《端午的鸭蛋》学案篇1今天下午学习《端午的鸭蛋》。
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很明确,一是了解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二是品味汪曾祺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一开始,先让学生谈了谈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并且重点说说自己难忘的一个节日,学生讨论很热烈,兴趣也颇浓厚。
然后,利用多媒体出示文章中的重点生字和生词,以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印象,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写一遍,限时掌握,任务完成得也不错。
再往下,梳理文章写作思路: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重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让学生分别从四个方面来找例子以加深印象:1、平淡有味;2、方言入文;3、带有文言色彩;4、有点幽默感。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比较快速而准确地找出相关的例句,且进行适当的分析。
最后,我用了一个课件上的写作小训练,效果不错。
这个设计是这样的:为高邮鸭蛋设计一句广告词或者一则有创意的广告。
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后,学生很兴奋,立即投稿紧张而活跃的思考中,人人脸上带着快乐的神情,仿佛找到了自己擅长的事情似的。
2分钟后,就有学生争先恐后地往自己小组所在的区域跑,往黑板上书写思考出来的广告词(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要求学生用其他的形式设计广告)。
因为经常看电视,主动或被动地接触广告,学生对广告词的熟悉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在模仿的基础上有创新,有几条是这样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高邮鸭蛋;不一样的高邮鸭蛋,带给你不一样的味觉体验;品高邮鸭蛋,做有素质的中国人;你的人生因高邮鸭蛋而精彩;高邮鸭蛋虽好,一次也可多吃哟……我觉得这个环节设计只所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原因在于它打通了书本和生活的联系,将教材与电视、网络结合了起来。
知识只有与实践为伍,只有学以致用,才会给学生带来成就感。
所以,作为老师,应当千方百计地挖掘所教内容中的生活元素,让书本知识也多些开放的姿态,让学生意识到有些内容不仅仅是只有在考试中才会用到。
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导学案王艳霞【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3、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自学检测1、请把你搜集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写下来吧:2、为加点字注音。
手腕.()门槛.()粽.子()门楣.()络.子()红苋.菜()大襟.()车胤.()3、解释词语与有荣焉:莫名其妙:自主学习阅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小组派代表在班级展示: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各段内容。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重点写了哪些习俗?3、作者家乡的鸭蛋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班级展示: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方法指导:汪曾祺作为一代语言大师,非常讲究语言艺术,他曾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些在文中都有具体的体现。
同学们可以从老师建议的几个方面去品味批注:①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
②找出运用方言的词句。
③找出具有幽默感的词句。
④找出平淡朴实运用口语的句子。
⑤找出含义丰富的词句。
建议学习过程:①同学们安静、独立地完成目标。
并标记学习中的困难。
( 15分钟)②小组内互相阅读批注,可以给其他同学补充、校正。
③讨论解决自学中的疑难④组内共同完善至少三处优秀批注,工整地整理在课文的空白处。
⑤班内质疑、解疑。
⑥展示学习成果。
(可用板书、口语表达、讨论补充等方式)拓展延伸1、给下列成语或诗句找主人公:(1)囊萤映雪:(2)凿壁偷光:(3)头悬梁,锥刺股:2、资料搜集: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请收集这些节日的风俗或传说。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姓名:王艳霞单位:新密市实验初级中学。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端午的鸭蛋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并积累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
4、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学习重、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一、课前延伸资料助学:1. 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nào)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2.关于端午节。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人认为它源于纪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军破楚。
屈原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怀沙》,抱石投汨罗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请你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诗词等;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门méi( ) jí( )贯xiāo( )药大jīn( )车yìn ( ) yān( )渍城huáng( )庙手wàn( )náng( )萤映雪门kǎn( ) jiáo( )石灰系( )百索子用酒和( ) 掉色( ) 苋( )菜络( )子二、课内探究(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浏览课文,思考:1.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行文思路;
2、感受文章所体现的童真童趣及浓浓的乡情。
3、学习写细小事件,抒发真感情的写法。
4、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习步骤:
一、知作者,查预习
1、话端午——介绍你了解的端午的来历,说说家乡端午的习俗
2、了解作者
作者汪曾祺:
3、给加点的字注音
汪曾祺.系.百索子籍.贯硝.药拧.成小绳腌.腊用酒和.城隍.
门楣.络.子车胤.苋.菜倘.若熏五毒砸.摸
二、自主学习:知内容,理思路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你觉得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请概括出来。
(二)1、走进课文——道风俗
A、作者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
B、介绍这些风俗有何作用?(课文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先写端午的风俗,是否离题?)
2、走进课文——说鸭蛋
A、细读课文2、3段,看看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何特别之处?(请你以一名高邮人的身份向在坐的各位介绍高邮鸭蛋。
)
B、家乡的鸭蛋为什么叫作者久久不能忘怀?(小小鸭蛋也传情)
3、走进课文——品鸭蛋
A、高邮的小孩子在端午是怎样吃现鸭蛋的?
B、吃鸭蛋时,你是这样吃的吗?作者小时候为什么这样吃?
三、议主旨,明写法
交流讨论:作者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为什么对小小的鸭蛋津津乐道?
四、我手写我心。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3篇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安排一课时导入新课1.以学生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
(多媒体课件展示)2.阅读指导:a.写了什么?b.为什么写?c.怎样写的?检查预习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囊萤映雪肃然起敬教师小结: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学生自主思考、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以上题目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
这是文章的主题内容,作者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
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作者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这样做有意义吗?——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
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品读赏析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
(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现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穿插朴素的大白话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
《端午的鸭蛋》教案5篇第一篇:《端午的鸭蛋》教案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了解各地的端午节习俗,对比感受丰富多彩地民间文化习俗。
2、过程与方法:加强朗读,引导学生感受作品自然流畅而意蕴丰厚的写作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细节,善于发现平凡生活中的诗意,用心品味生活的情怀。
重点、难点和关键:1、重点:品味语言,感受其中的韵味和情趣。
2、难点:欣赏作品丰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3、关键:体会从平凡中现真情的表现。
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流露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知道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日子吗?(端午节)。
大家知道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谁吗?(屈原)端午节,我们通常都干什么?你所了解的端午风俗都有哪些?(吃粽子,赛龙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江苏高邮,看看那里的人们是怎么过端午节的。
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正课1、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学生快速阅读,划分段落层次)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 1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2、学习课文(1)学习第一部分提问一: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提问二:题目为“端午的鸭蛋”,而作者却花费大量笔墨去写家乡端午节的习俗,这些描写是否多余?明确:从文章思路来看,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预习导学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门楣( ) 苋菜( ) 籍贯( ) 硝药( )腌腊( ) 络子( ) 大襟( ) 车胤( )2.说一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3、了解作者汪曾祺:整体感知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
文章分几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3、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的语言特点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读下列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A、“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
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B、,“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
C、“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4、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体会下列句子的特色。
A、:“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范本【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2、品味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过了不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
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学习流程】自主学习字词注音1、汪曾祺系百索子倘若咂摸城隍拧成小绳门楣用酒和苋菜籍贯硝药腌腊络子大襟车胤熏五毒似的2、理清结构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家乡端午的习俗(1)家乡的鸭蛋(23)端午的鸭蛋(46)3.分析结构(1)作者的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哪些风俗是常见的,哪些是特有的?为什么这样安排?★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略写的是前五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不一样;■合作探究1、作比较,说含义: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2、找句子,说特点: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
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参考答案: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端午的鸭蛋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散文的创作特点。
2、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培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学习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的语言,解读本文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学习难点】
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一、识记字词
1、注音
粽.子()门槛.()门楣.()硝.药()
苋.菜()腌.蛋()络.子()车胤.()
囊.萤映雪()城隍.庙()大襟.()
2、解释下列词语
籍贯:
肃然起敬:
与有荣焉:
莫名其妙:
3、小组合作,查漏补缺,落实生字词。
4、朗读生字生词,小组自己决定朗读方式。
二、朗读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品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对课文中的重要概念、知识点进行圈点、批注,并做好笔记。
小组自己决定朗读方式,做到人人参与。
三、作者简介
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著有散文集《____________》,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整体感知
课文思路简析,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先写_________________,接着写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写__________________。
五、合作探究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高邮的咸蛋有哪些特点?
3、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他想借此表达什么?
4、你认为该文章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六、探究乐园
1、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在你的家乡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
2、以小组为单位,给高邮鸭蛋拟一则广告词。
【反馈测评】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鲲鹏(kūn)蓬蒿(gāo)罗布泊(pō)相形见绌(chù)
B、干涸(hé)庇护(bì)吞噬(shì)媲美(pì)
C、哂笑(shěn)徘徊(huái)挑衅(xìn)啮齿(niè)
D、铆钉(mǎo)牟取(móu)棘手(jí)雾霭(ǎi)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1)、每逢有人问起我的藉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__________ (2)、用酒或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
__________
3、为句子中的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1)、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__________(A、轻轻 B、淡淡 C、少少)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2)、不过高邮的咸鸭蛋,__________(A、也许 B、大概 C、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4、“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
袁枚,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