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五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35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7.00 MB
- 文档页数:35
参考资料主题:有关明清经济发展的争论(一)国外学者的观点1、费正清的“冲击—回应模式”50—60年代,“冲击—回应”模式在美国和西方相当流行,把持这种历史观的并非费正清一人,但费正清的影响最大,他的近现代中国研究确实始终贯穿了这一模式,无论是《美国与中国》,还是他与邓嗣禹合著的《中国对西方的反应》,对“冲击—回应”模式都作了极为深刻的论述,在《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中一开始就提出,中国文化“既有传统的遗产,又受西方的影响,他们相互交织在一起”。
认定中国历史进程是由一个更加强大的外来社会的入侵所推动的。
“冲击—回应”模式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
在费正清看来,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在长期以来成功地占据了意识形态上的正统地位,从而使中国社会保持极大的稳定。
当近代大量西方人来到中国沿海寻求贸易机会时,这个古老的中华帝国对外部世界表现出惊人的惰性,它闭关自守,排斥一切外来势力。
为此,费正清强调,西方的挑战对中国是一种刺激,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进步的机遇。
“冲击—回应”模式是一个以西方人价值观来认识东方的研究模式,它假设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动态的近代社会,而中国社会则是一个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传统社会,其缺乏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经过西方的冲击,中国传统社会才有可能摆脱困境,获得发展。
这种以“西方为中心”的“外向型”模式在美国现代中国学界一直占有统治地位,成为一种“学术规范”。
直到60年代后期,中国研究领域兴起了一股批判思潮,才有人公开对这一模式提出质疑。
费正清部分地纠正了自己对中国历史的观点,承认自己的中国史观并非无懈可击,并在《中国新史》和再版的《美国与中国》中对自己以前的观点进行了修正,承认中国的近代化主要是基于中国自身的内在生命和动力,西方的影响是有限的。
2、对18世纪(含19世纪初)中国的研究是近年来西方(主要是欧美,尤其是美国)汉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各种观点分歧很大。
相对而言,国内学术界则比较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