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写作《学习抒情》优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30.50 KB
- 文档页数:16
《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2.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3.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云,“情动则辞发”。
抒情是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
那么怎样抒情?抒情要注意什么呢?二、写作指导1.真挚的情感能打动读者。
“恰当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主题。
”抒发情感要真实,切忌为文造情和矫情,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反对无病呻吟。
没有生活的真实,就没有作品的真切动人。
打动不了自己的作品也打动不了别人,只有抒发真实情感,才能使作品具有感染力。
《土地的誓言》,作者所抒发的“挚痛的热爱”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其中既有对故土的热爱和眷恋,还包含因家园破碎而激起的哀伤和悲痛,情感本身还体现了一种粗犷强悍的特质。
这些复杂的情感,是东北流亡作家在故土沦陷的时代背景下特有的心理体验,它是从一位具有独特气质并正在经历着特殊命运的作家心灵深处喷薄而出的情感,是真挚的,更是独特的,因此,文章具有了强大的感染力。
2.抒情要有所依托,有所凭借,切忌空乏,就是说抒情要在对情感的深刻体验和细致揣摩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流露出来。
无依据地抒情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朱自清的《背影》,在叙述父亲拖着肥胖的身躯艰难地爬过铁路站台为“我”买橘子时,作者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抒情水到渠成,真实感人。
3.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抒情的方法,主要分为强烈直白和含蓄委婉两类,一般而言,强烈的、紧张的情感适合选择前一类方法,而轻淡的、弛缓的情感则适合选择后者。
第二单元写作1.掌握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
2.能够采用恰当的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3.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重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通过抒情这一表达方式写出来。
难点:培养学生把自己真挚的情感融化于具体的形象之中。
一、设计导语,引入课题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谁能说说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对,人是有感情的。
既然人是有感情的,那么有了感情后就必然要从心中发泄出来,这种发泄的过程你们知道叫什么吗?一抒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抒情的问题。
二、讲解抒情的有关知识(1)什么是抒情?所谓抒情,是和记叙、议论、描写、说明并列的一种表达方式。
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述法。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
抒情,是抒情诗、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述方法;在叙事性的作品中,它常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综合运用。
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作者--般很少直抒感情,而是通过对某种观点的论证,体现作者的爱憎感情。
记叙中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2)抒情的方式有哪些?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
直接抒情:直接抒发作者对事物的感情。
间接抒情: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过程中渗透作者的感情。
主要方式有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和寓情于物等几种方式。
①寓情于事,借事抒情我们在回忆往事、记叙经历、述说体验时,往往会涌起感情的波澜。
寓情于事就是通过叙述某件事来抒发感情。
作者因事而动情,情由事牵,感情色彩浓厚。
如老舍《小麻雀》中“小猫衔着小鸟......那两颗小黑豆似的眼珠已经在我心里睁着呢”,这段文字叙述小鸟被猫抓住之后,自己想追又不敢追,又不能不追这件事。
文字简明,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麻雀的极度担心,对被损害的弱小者命运的同情。
②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我们看到一-些景物,往往会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就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
《学习抒情》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学习抒情》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学习抒情》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学习抒情”课文。
本课程是语文课程中的一节阅读理解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抒情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该篇课文通过对比两则关于夏天的描述,介绍了“抒情”的写作特点,启发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感悟与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抒情”的概念。
了解文学抒情的写作特点,以及抒情在文学作品表达中的作用.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从感性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抒情的魅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让学生领会文学作品意义的深层次内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教师通过一幅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图片引入课堂,激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引领学生对图片进行简短的描述,然后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这张图片有什么感触吗?”2.阅读课文教师向学生朗读课文,调整语调表情,让学生感受文字的情感表达。
学生在听教师读完后,跟着教师再读一遍,同时在发现错别字和错漏字的时候提出并修正。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的主旨、文化内涵和写作手法。
3.理解课文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1.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 如何理解“抒情”?它是什么?3. 文中通过什么方式表达抒情呢?4.如何理解文中的“绿茵茵的草地,天蓝蓝的天空”?5. “清风送来的是阳光的气息”这句话表达了什么?4.文学鉴赏教师向学生讲解抒情的写作手法,帮助学生认识含蓄的抒情、直截了当的抒情、隐喻的抒情以及比喻的抒情,并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启发学生产生观感和共鸣的情感。
此外,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5.巩固练习教师通过安排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同时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写作二学习抒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写作二学习抒情》(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抒情的概念、方法和技巧展开。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抒情的内涵,掌握抒情的几种形式,学会运用抒情的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在写作中能够灵活运用抒情技巧,提升写作效果。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抒情的写作,对抒情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学生在运用抒情技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抒情的方式单一,抒情内容过于表面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抒情的写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抒情的概念和内涵,掌握抒情的几种形式。
2.学会运用抒情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效果。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抒情的概念和内涵,掌握抒情的几种形式,学会运用抒情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抒情技巧,提升写作效果。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优秀作文和实例,让学生理解抒情的概念和内涵,掌握抒情的几种形式。
2.实践指导法: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运用抒情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效果。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写作中的感悟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优秀作文和实例,用于分析和讲解。
2.准备写作素材和参考资料,供学生实践和参考。
3.准备教学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抒情的理解和感悟。
同时,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优秀作文和实例,让学生分析这些作文和实例中的抒情方式和技巧。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抒情的概念和内涵,掌握抒情的几种形式。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写作话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抒情方法和技巧进行写作实践。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抒情作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要求。
2. 掌握抒情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抒情作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要求。
2. 掌握抒情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写作:学习抒情》2. 抒情作文示例3.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网球老师上课之前,学生完成口头作文:回想一件令你感到温馨的事,用一两句话抒发出你心情。
2. 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老师做点评,引入下面的学习内容。
二、展示与讲解(15分钟)1. 展示课文《写作:学习抒情》,介绍抒情作文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2. 解读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三、讲解和练习(15分钟)1. 讲解抒情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2. 给学生分发抒情作文示例,让学生阅读示例并分析其中的写作技巧和特点。
3. 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经历写一篇抒情作文,要求注意语言表达和情感描写。
四、合作与分享(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交流分享自己写的抒情作文,并相互评价。
2. 选取几篇优秀的作文进行展示和点评。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进行自我总结,总结抒情作文的写作要点和方法。
2. 教师进行课堂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完成一篇抒情作文,并写出对自己作文的评价和改进意见。
2. 准备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2024-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抒情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2.培养学生运用抒情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作文的感染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抒情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难点:抒情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联系生活: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让自己感动、愤怒、开心等情绪波动的事情呢?当时你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抒情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三、课堂讲解1.讲解抒情的概念:抒情是指作者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的一种写作手法。
2.讲解抒情的分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3.讲解抒情的技巧: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描绘细节、渲染氛围等表现手法。
四、实例分析1.分析教材中的例文,让学生了解抒情手法的运用。
2.学生举例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抒情手法。
第二课时一、课堂实践1.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尝试运用抒情手法进行写作。
2.教师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提升作文质量。
二、作品欣赏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分享写作心得。
2.教师点评学生作文,给予肯定和指导。
2.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观察、感悟、表达情感,提升写作水平。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复习抒情手法的运用。
2.提问:抒情在写作中的作用是什么?二、课堂实践1.让学生尝试运用抒情手法改写一篇课文,提升文章的感染力。
2.教师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给出建议。
三、作品展示1.学生展示改写后的课文,分享写作心得。
2.教师点评学生作品,给予肯定和指导。
2.引导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作文的感染力。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复习抒情手法的运用。
2.提问:如何在写作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二、课堂实践1.让学生以“我的家乡”为主题,运用抒情手法进行写作。
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的基本要素,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2.学会运用抒情的写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情怀。
3.学会通过写作来表达对学习的热爱和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运用写作的基本要素进行抒情写作。
2.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学习的热爱和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教学难点:1.运用写作的基本要素进行抒情写作。
2.如何准确表达自己对学习的热爱和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教学准备:1.《写作学习抒情》课文。
2.学生课本。
3.板书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作及学习抒情。
3.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对他们未来的重要性,并给予肯定的评价。
4.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会运用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学习的热爱和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Step 2 学习抒情写作1.教师介绍抒情写作的概念,并举例解释什么是抒情写作。
2.让学生阅读课文《写作学习抒情》并理解其内容。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并进行讨论。
4.教师辅导学生进行抒情写作,提供适当的写作指导和反馈。
Step 3 自主探究1.学生们独立完成一篇关于学习的抒情文章,表达自己对学习的热爱和追求知识的愿望。
2.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提供建议和改进的意见。
Step 4 拓展延伸1.给予学生更多的写作练习,让他们在抒情写作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2.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来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感悟,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抒情写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表达对学习的热爱和追求知识的愿望。
课堂上,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示范、指导等,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抒情写作的基本技巧,能够进行自主的写作实践。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们提高了对写作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培养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学习抒情》教案写作目标1.了解常用的两种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2.学会运用恰当的抒情方式,凸显文章的中心。
3.学会在写人记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打动读者。
审题意明要求“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就是抒情,要使文章“动人”必须富有感情。
抒情并不神秘,它是作者透露出的感情倾向,是影响文章表达效果的必然因素。
抒情包含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指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在情感达到炽热的程度时,直截了当地把内心强烈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的抒情方式;间接抒情,指作者的感情渗透在记叙、描写、议论中,通过写景、状物、记人、叙事等来表现。
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用这种方式抒情,会使文章显得深沉厚重、耐人寻味。
它可以融情于事,即通过叙述某件事来抒发感情。
如《最后一课》通过写韩麦尔先生特意穿上绿色礼服来纪念最后一堂法语课,郝叟等小镇居民来听课等事,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文字、祖国的热爱之情。
也可以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即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
如《土地的誓言》中,作者的感情就渗透在景物描写中,“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作者用斑斓多姿的富有关东特色的事物,表达了对故乡的炽热爱恋之情。
也可以融情于理,即通过议论来抒发感情。
作文题目一属于片段作文,要求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写一段话。
题目中给出了“幸福、喜悦、痛苦、忧伤、渴望”等几种备选情感,我们可以从中选择一种,也可以另选一种情感进行构思。
写好这个片段的关键是确定想要表达的情感,写好产生这种情感的情境。
直接抒情能让作者的情感毫无遮掩地喷涌而出,间接抒情则能使表情达意曲折委婉。
可以直接抒情,可以间接抒情,也可以采用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作文题目二属于命题作文。
“乡情”顾名思义,是指对故乡的感情。
这种情感,捕捉不住,讲说不清,难以言传,而又排遣不开。
它好像非常巨大,又好像很琐细。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案抒情是人类进行创作的缘由之一,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案范文一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学目标:1.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
2.在写作实践中,能够采用多种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3.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感受幸福。
教学方法:写作--修改--点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没有无心之文”,写作离不开情感的抒发,无论记叙、议论甚至在说明事物时,作者的笔法都带着自己的感情,情感就是文字的灵魂。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写作时怎样抒情。
二、写作指导1.在写作中,恰当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主题。
2.除了直接抒情以外,还可以将情感渗透在叙述和描写中,即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法: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2)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法: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②触景生情法: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发为感叹述怀的方法。
③咏物寓情法: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④咏物言志法: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
⑤融情于事法: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
⑥融情于理法: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人的心弦。
⑦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作文一、片段作文选取适当的抒情方式,写一段话,抒发某种情感,如幸福、喜悦、痛苦、忧伤、渴望等。
200字左右。
写作提示:1.选择想要表达的情感,回忆自己产生这种情感的情境。
2.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学习抒情》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学习抒情》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学习抒情》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1.1 课程背景《学习抒情》作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文学常识新知识一单元内容之一,该单元通过抒情诗、近现代白话诗、民谣歌曲等多种文学形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掌握诗歌的基本术语与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力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目标1. 了解什么是抒情诗,抒情诗的特点,掌握抒情诗的基本术语如抒情、借物抒情、自然抒情等。
2. 了解什么是近现代白话诗,近现代白话诗的特点,掌握近现代白话诗的基本术语如声音、抒情、形象等。
3. 了解民谣歌曲的特点及其美学价值,掌握如何欣赏民谣歌曲。
4. 培养学生用文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接触和体验,不断积累和更新自己的诗歌知识。
2. 学生通过课堂互动、课后阅读和写作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 学生通过课外拓展和参与文学活动等形式,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和文化背景。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倡导“真、善、美”的文化传统,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
2. 培养学生的情感细腻度和情感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充分感受生活,表达情感。
3. 让学生重视文学的语言魅力和美学价值,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和赏识能力。
二、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通过诗歌、白话诗、民谣等多种文学形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文学作品的魅力和美学价值;并就此引导学生从情感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与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建议1.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示抒情诗、白话诗、民谣的魅力和美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2. 展示范例通过引入名人诗词、语言优美的片段等形式,展示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魅力,以此为桥梁,引导学生在阅读和自我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情感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书写表达的要求越来越高。
写作作为一门语言技能,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学生的学习中,写作作为一环不可或缺,在教学中应该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学习抒情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目标】1. 了解抒情作文的概念和写作要点;2. 掌握抒情作文的三种基本体裁:议论文、表达文、抒情诗;3. 能够遵循一定的写作规范,提高写作水平;4. 能够在具体写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抒情的基本概念和类型2. 抒情作文的写作要素和规范3. 抒情作文的三种基本体裁:议论文、表达文、抒情诗【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由于本课程是针对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因此在导入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来介绍一下抒情作文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类型,激发学生对于抒情作文的兴趣,为下一步具体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知识传授(25分钟)1. 抒情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在本节课中,我们需要向学生详细介绍一下抒情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让学生从宏观上理解什么是抒情作文。
通过将文章、诗歌等文本进行分类,并举一些例子进行解析,让学生明确的掌握抒情作文的概念和种类。
2. 抒情作文的写作要素和规范在掌握了抒情作文相关基本概念之后,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一下抒情作文的写作要素和规范。
在这里,我们可以聚焦于写作中的一些常见规范,如字迹工整、语言表达恰当、构思合理等方面引导学生遵循一定的写作规范,提高写作水平。
3. 抒情作文的三种基本体裁:议论文、表达文、抒情诗在此部分,我们需要对抒情作文的三种基本体裁:议论文、表达文、抒情诗,进行详细介绍及讲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学习抒情》教案【教学目标】学习抒情的方法【教学重难点】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学习用铺排的方法抒情。
【教学过程】一、辨别抒情方式片段一: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
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的,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片段二: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片段三: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明确:片段一是间接抒情,片段二、三是直接抒情。
二、“抒情方式”小贴士(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直接抒情的效果强烈、鲜明。
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2)间接抒情:没有直白的抒情语句,而把情感渗透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由读者慢慢体会。
间接抒情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例如: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情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作者敏锐地捕捉到鲁迅先生许多零散的生活细节,叙述真实可信,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亲近。
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③在评论中抒情“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④借物抒情“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土地的誓言》三、抒情对象:腊梅师生共议:腊梅的形象:不畏严寒,孤高、清冷、不争抢风头、颜色清新,香味淡雅,姿态美……诗人赞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2.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3.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当你站在泰山之巅,会想起什么?当你站在西湖之畔,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动情之处,动情之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抒情。
(板书课题)二、写作指导(一)什么是抒情?1.定义:抒情是一种表达方式。
抒情,就是对主观感情的抒发,就是我们说的抒发感情。
它是作者或文中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情贵在真,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事情,产生各种感情,如果高兴,我们就会放声歌唱,如果你生气——使你悲痛。
这就是你对这些事情产生了感情,有了感受。
在写作时,把这种喜怒哀乐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叫抒情。
2.你能说说,你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过抒情的句子吗?比如: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荷叶·母亲》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
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这样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
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比做荷叶,把自己比做红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爱的伟大,表达作者对母亲的赞美和歌颂,同时又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重语气,加深感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写作二《学习抒情》(第一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写作二《学习抒情》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技巧之后,进一步学习如何运用抒情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解什么是抒情,抒情的种类以及如何运用抒情的手法来进行写作。
教材通过理论讲解和例文分析,使学生掌握抒情的要领,并能够在写作中运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基础,对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在运用抒情手法进行写作时,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 不懂得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2. 抒情的表达过于夸张或者虚假;3. 不知道如何运用抒情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因此,本节课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抒情,抒情的种类以及作用;2.学会运用抒情的手法来进行写作;3.提高学生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抒情手法的运用;2.如何使文章的抒情表达真实、自然。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讲解抒情的概念、种类和作用;2.分析法:分析例文中的抒情手法;3.练习法: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PPT课件;2.准备一些运用抒情手法的例文;3.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抒情?为什么要在写作中运用抒情?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向学生讲解什么是抒情,抒情的种类以及作用。
同时,展示一些运用抒情手法的例文,让学生初步感知抒情的表达。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主题,让学生尝试运用抒情的手法来进行写作。
教师在过程中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分析,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运用抒情手法时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相应的修改。
5.拓展(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较复杂的主题,让学生再次尝试运用抒情的手法来进行写作。
写作:学习抒情》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真情实感乃写作的源泉" ,能敞开心扉,说真话,诉真情;2. 明确抒情的两种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3. 学会运用一些饱含强烈情感的词汇和句式进行抒情,学会通过意象的铺排、修辞的使用等技巧进行抒情,并能在课堂上独立完成一二百字的抒情片段。
二、教学重难点1. 能敞开心扉,说真话,诉真情;2. 能运用一定技巧写出动人的抒情作品.三、教学过程1. 朗读课文,预热心灵①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抒情段落,引出教学主题。
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刘湛秋《雨的四季》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光未然《黄河颂》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②联系课文组织师生对话,讨论怎样才能使抒情动人,学生各抒己见。
最后教师明确:心中有情,才是抒情成功的关键。
我提起笔,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因为我有感情。
——张丽钧2. 教师下水,情感共生①教师诉说自身的情感经历,用短小的下水文对学生进行情感启蒙,启发学生诉说真情。
太姥爷,是我最最依恋的亲人。
他给我的宠爱,是那样糊涂,那样慷慨,那样不计条件。
如今,他已过世六年,他的爱却依旧笼罩着我,簇拥着我,保护着我,像秋熟的麦子,洋溢着日光和谷物的芳香,给我以富足的温暖。
人物角度)天高地迥,水远山长。
三十年岁月惊回首,天底下,唯有那么一个南京,才是我心灵的眷属.我与她,早已建立起最亲热最厚密的血肉的联系。
我将用尽余生,共她生死相依.(地理角度)我爱春!我爱那洪水似的新绿,我爱那绵绵无尽的花开,我爱那血液中徐徐涨起的温暖,我爱那万物苏生的喜悦和蓬勃!我爱春!(自然角度)我对汉语没有了野心,只剩下忠诚.活着,就是写作;写作,才算活着。
第二单元写作1.掌握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
2.能够采用恰当的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3.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重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通过抒情这一表达方式写出来。
难点:培养学生把自己真挚的情感融化于具体的形象之中。
一、设计导语,引入课题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谁能说说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对,人是有感情的。
既然人是有感情的,那么有了感情后就必然要从心中发泄出来,这种发泄的过程你们知道叫什么吗?一抒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抒情的问题。
二、讲解抒情的有关知识(1)什么是抒情?所谓抒情,是和记叙、议论、描写、说明并列的一种表达方式。
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述法。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
抒情,是抒情诗、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述方法;在叙事性的作品中,它常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综合运用。
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作者--般很少直抒感情,而是通过对某种观点的论证,体现作者的爱憎感情。
记叙中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2)抒情的方式有哪些?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
直接抒情:直接抒发作者对事物的感情。
间接抒情: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过程中渗透作者的感情。
主要方式有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和寓情于物等几种方式。
①寓情于事,借事抒情我们在回忆往事、记叙经历、述说体验时,往往会涌起感情的波澜。
寓情于事就是通过叙述某件事来抒发感情。
作者因事而动情,情由事牵,感情色彩浓厚。
如老舍《小麻雀》中“小猫衔着小鸟......那两颗小黑豆似的眼珠已经在我心里睁着呢”,这段文字叙述小鸟被猫抓住之后,自己想追又不敢追,又不能不追这件事。
文字简明,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麻雀的极度担心,对被损害的弱小者命运的同情。
②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我们看到一-些景物,往往会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就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