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技能》课程教学大纲
- 格式:pdf
- 大小:362.64 KB
- 文档页数:6
《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IE3082、课程名称: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3、学时/学分:54/34、先修课程:通信原理5、面向对象:大学本科3、4年级6、开课院(系)、教研室:电子工程系无线通信技术研究所7、教材、教学参考书:1),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Second Edition”, by Theodore S. Pappaport. Prentice Hall, 2002,2),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by John W. Mark Weihua Zhuang, Prentice Hall 2003.二、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主要介绍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技术及相关系统,涉及内容包括各类无线通信系统中出现的基础概念、重要的无线通信标准、及相关技术发展趋势。
课程以概念介绍为主,结合实际系统为例展开讨论。
无线系统设计基本概念:信道分配、切换、分集效率、干扰、频率复用、系统容量规划、大尺度衰落;路径损耗、小尺度衰落、多径、反射、折射、衍射、阴影效应、空时信道、微蜂窝/室内传播。
2G/3G系统基本概念:WCDMA、CDMA2000、GPRS、EDGE;无线局域网系统基本概念:IEEE802.11a/b、HiperLAN,Bluetooth、无线城域网。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介绍 (3)1,无线通信系统的演进;2,典型无线系统;3,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第二章无线传播(6)1,大尺度衰落(3)无线电波传播特性介绍;自由空间模型;反射;折射;散射;实际路径衰落模型;室外传播模型;室内传播模型:2,小尺度衰落(3)小尺度多径传播;多径信道德脉冲冲击响应;小尺度多径的测量;移动多径信道模型;小尺度衰落的分类;Rayleigh和Rice衰落发布模型;统计模型;多径衰落因子理论。
(4) MIMO与空时处理;(5) 全数字接收机;(6)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2.重、难点提示(1) 重点是双工、复用、多址;(2) 难点是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第二章通信信号与系统的表征(4学时)1.教学内容(1) 带通信号及系统的复基带表示;(2) 信号空间表示法;(3) 随机信号。
2.重、难点提示(1) 重点是带通信号的复基带表示、线性带通系统的复基带表示;(2) 难点是信号波形的矢量表示、平稳与周期平稳随机过程。
第三章无线传输信道(4学时)1.教学内容(1) 传播模型;(2) 平坦衰落信道;(3)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4) 方向性衰落信道;(5) 衰落信道仿真。
2.重、难点提示(1) 重点是确定线性时变信道的系统函数、随机线性时变信道分类;(2) 难点是双向冲激响应、MIMO信道响应矩阵。
第四章无线信道容量(6学时)1.教学内容(1) 信道模型;(2) 信息度量;(3) 加性高斯噪声信道容量;(4) 平坦衰落信道容量;(5) MIMO信道容量。
2.重、难点提示(1) 重点是离散输入连续输出信道、离散时间AWGN信道;(2) 难点是带限白高斯噪声信道、香农信道容量公式。
第五章数字调制信号及其功率谱密度(4学时)1.教学内容(1) 奈奎斯特脉冲成形;(2) 数字调制信号表示;(3) 调制信号功率谱。
2.重、难点提示(1) 重点是无记忆调制信号、有记忆调制信号;(2) 难点是调制信号复包络的功率谱密度、完全响应CPM信号功率谱。
第六章平坦衰落信道数字传输的接收与性能(4学时)1.教学内容(1) 接收信号的矢量表示;(2) 一般矢量信道中的检测;(3) AWGN信道中相干接收性能;(4) AWGN信道中非相干接收性能;(5) AWGN信道中CPM信号的检测。
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1]《现代无线通信原理》(第一版),林基明编,科学出版社,2015年;[2]《大话无线通信》(第一版),丁奇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3]《移动通信技术》(第二版),高健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4]《移动通信技术》(第一版),宋拯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5]《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第二版),拉帕波特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6]《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第四版)(英文版),Dharma P. Agrawal(D. P. 阿格拉沃尔),[美] Qing-An Zeng(曾庆安)著,谭明新改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7]《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第一版),石明卫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
《无线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学分: 3
学时:48
适用专业: 高职高专类物联网技术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为物联网技术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
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
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与应用,无线通信中的关键技术。
结合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物理层及网络层的新技术,以及在物联网产业中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
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重大责任,发展科学技术。
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国际竞争中的法律意识、熏陶爱国主义情怀。
在实验环节中,引入华为实验平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结合实际应用进行理论研讨,培养实用型创新能力。
前导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通信原理》
二、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上,要求学生掌握信道编码技术、调制与接入技术、毫米波通信系统、中继技术与异构网络、大规模天线技术、5G网络新技术与新架构、5G网络中的安全问题,并学习掌握移动物联网的前景及应用。
本书共10章,参考学时为48学时,各章的教学安排建议如下。
三、考核方式:
上课情况与平时课堂作业(30%);大作业(70%)。
无线通信技术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ique课程代码:学分:2学时:32(讲课学时:32 )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原理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建议教材:《无线通信技术》布雷克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开课系部:信息工程系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电信专业方向的一门面向设计与应用的专业课程。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了解移动网络、无线接入技术、无线局域网等网络技术及无线通信技术,适应现代社会通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并对移动通信原理、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个人通信有较深刻的理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未来参加工作、增加就业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主要学习无线通信、移动通信与因特网、无线接入技术、无线局域网、WAP技术、无线寻呼、电话与因特网、蓝牙技术等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以后,从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组成、组网和应用各方面理解和掌握较新的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部分基本概念1.教学内容(1)概论(2)无线通信简史(3)无线通信系统原理(4)信号与噪声(5)频率域(1)“融合”与无线通信2. 教学要求(1)了解无线通信简史、无线通信系统原理(2)掌握信号与噪声、频率域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无线通信系统基本组成、信号与噪声、频率域难点:无线通信系统原理、频率域第二部分模拟调制方案1.教学内容(1)概论(2)幅值调制(3)抑制载波AM 系统(4)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2. 教学要求(1)了解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2)掌握幅值调制、抑制载波AM 系统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幅值调制、抑制载波AM 系统难点: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第三部分数字通信1.教学内容(1)概论(2)采样(3)脉码调制(4)增量调制(5)数据压缩2. 教学要求(1)了解增量调制、数据压缩(2)掌握采样、脉码调制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采样、脉码调制难点:增量调制、数据压缩第四部分数字调制1.教学内容(1)概论(2)频移键控(FSK)(3)相移键控(PSK)(4)正交调幅(QAM)(5)多路复用与多址(6)扩频系统2. 教学要求(1)了解正交调幅(QAM) 、扩频系统(2)掌握频移键控(FSK)、相移键控(PSK) 、多路复用与多址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频移键控(FSK) 、相移键控(PSK) 、多路复用与多址难点:频移键控(FSK) 、相移键控(PSK) 、多路复用与多址第五部分电话技术基础1.教学内容(1)概论(2)网络拓扑(3)本地环路及其信号(4)数字电话技术(5)电话网络信令(6)数字本地环路2. 教学要求(1)了解电话网络信令、数字本地环路(2)掌握网络拓扑、本地环路及其信号、数字电话技术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网络拓扑、本地环路及其信号、数字电话技术难点:本地环路及其信号、数字电话技术第六部分传输线路与波导管1.教学内容(1)概论(2)电磁波(3)波沿传输线路的传播(4)反射与驻波(5)传输线路损耗(6)波导管2. 教学要求(1)了解电磁波、波沿传输线路的传播(2)掌握反射与驻波、传输线路损耗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波沿传输线路的传播、反射与驻波、传输线路损耗难点:反射与驻波第七部分无线电传播1.教学内容(1)概论(2)自由空间传播(3)地面传播(4)卫星传播2. 教学要求(1)了解卫星传播(2)掌握自由空间传播、地面传播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自由空间传播、地面传播难点:卫星传播第八部分天线1.教学内容(1)概论(2)简单天线(3)天线特性(4)其他简易天线类型(5)天线阵列(6)反射器(7)蜂窝天线和PCS 天线2. 教学要求(1)了解反射器、蜂窝天线和PCS 天线(2)掌握天线特性、天线阵列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天线特性、天线阵列难点:天线阵列、反射器第九部分发射机与接收机电路1.教学内容(1)概论(2)发射器(3)接收机(4)收发机2. 教学要求(1)了解发射器(2)掌握接收机、收发机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接收机、收发机难点:收发机第十部分蜂窝无线电系统1.教学内容(1)概论(2)历史回顾(3)高级移动电话系统(AMPS) 介绍(4)AMPS 控制系统(5)安全与保密(6)蜂窝电话标准及工作原埋(7)小区站设备(8)利用蜂窝电话进行传真和数据通信(9)数字蜂窝系统2. 教学要求(1)了解高级移动电话系统、数字蜂窝系统(2)掌握AMPS 控制系统、小区站设备、利用蜂窝电话进行传真和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AMPS 控制系统、小区站设备、利用蜂窝电话进行传真和数据通信难点:AMPS 控制系统第十一部分个人通信系统1.教学内容(1)概论(2)蜂窝系统与PCS 系统的区别(3)IS-136(TDMA)PCS(4)GSM(5)IS-95CDMAPCS(6)几种调制方案的比较(7)PCS 系统数据通信(8)测试蜂窝系统和PCS 系统2. 教学要求(1)了解IS-136(TDMA)PCS(2)掌握蜂窝系统与PCS 系统的区别,GSM 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蜂窝系统与PCS 系统、GSM 、PCS 系统数据通信难点:蜂窝系统和PCS 系统第十二部分星基无线系统1.教学内容(1)概论(2)卫星轨道(3)卫星用于通信(4)卫星与转发器(5)信号与噪声计算(6)使用地球静止卫星的系统(7)使用低轨( L EO)卫星的系统(8)使用中轨(MEO) 卫星的系统2. 教学要求(1)了解IS-136(TDMA)PCS(2)掌握蜂窝系统与PCS 系统的区别,GSM 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蜂窝系统与PCS 系统、GSM 、PCS 系统数据通信难点:蜂窝系统和PCS 系统第十三部分寻呼系统与无线数据网1.教学内容(1)概论(2)寻呼与消息系统(3)无线局域网(4)无线分组数据业务2. 教学要求(1)了解寻呼与消息系统、无线分组数据业务(2)掌握无线局域网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无线局域网难点:无线分组数据业务三、实践环节的要求无实践环节四、课程学时分配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讨论课课程设计上机小计基本概念 2 2 模拟调制方案 2 2 数字通信 2 2 数字调制 2 2 电话技术基础 4 4 传输线路与波导管 2 2无线电传播 4 4 天线 2 2 发射机与接收机电路 2 2 蜂窝无线电系统 2 2 个人通信系统 2 2 星基无线系统 2 2 寻呼系统与无线数据网 2 2 机动 2 2 共计32 32五、考核笔试:40%,上课出勤:15%,作业:20%,课程设计:25%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无线通信技术》布雷克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无线通信系统与技术》潘焱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年版制定人:审定人:批准人:。
《无线通信技术基本技能训练》教学大纲工程训练中心编2011年11月20日一、训练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无线通信技术基本技能训练》课程是配合《现代移动通信》理论课开展的训练教学课。
在学生学习移动通信系统组成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训练的训练过程,掌握移动通信中基本的通信组成,调制解调方法。
对学生消化理解所学理论知识有极大的帮助,对学生将来工作中,正确选择相应通信技术与手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训练课程的目的和任务通过训练和训练,使学生了解掌握增量调制编码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方式。
了解不同位同步信号对编码影响,以及不同位同步速率时的输出编码信号特征。
掌握增量调制编码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方式。
掌握测量系统的过载特性、编码动态范围以及最大量化信噪比的概念。
熟悉CVSD的基本原理,从整体上对CVSD调制解调部分全面把握,掌握CVSD编码与译码的基本原理。
三、训练教学内容与要求四、阶段划分及组织管理1、主要阶段及其划分:本训练课程的4个训练项目共8学时均安排在在学习《移动通信》课程时进行。
2、有关各阶段的组织管理和要求等事项各阶段中,教师简要说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要求,由学生分小组或独立完成实验内容,教师对实验课程运行情况全程监控。
五、实验所需条件所有实验项目均安排在移动通信实验室进行,以小班为单位组织教学。
六、考核要求1、考核方式:考查2、考核内容和成绩构成:①实验考勤:10%;②实验表现:20%;③实验报告:20%;④指定实验考核成绩:50%。
实验累计旷课3次,课程成绩不及格,实验报告应按要求在规定时间上交,报告不齐的必须在实验考核前交齐。
3、评分原则依据:每个实验均要求以书面方式完成实验报告,报告中要有实验目的、实验要求、测量方法、实验仪器、测量数据记录、实验现象观察记录,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结果和结果分析讨论。
若实验报告出现抄袭现象则本次实验成绩记零分。
4、成绩记载方式:采用五级评分制(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90分;中等:70——80分;及格:60——70分;不及格:60分以下)。
《无线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无线通信技术/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ique课程代码:020166学时:32 学分:2 讲课学时:32 上机/实验学时:0 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数字移动通信》、《现代交换技术》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课院系: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教材:邹涛. 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主要参考书:[1] XIAODONG WANG, H.VINCENT POOR. 无线通信系统---信号检测与处理技术.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2] ROY BLAKE. 无线通信技术. 科学出版社. 2004[3] 马建仓,罗亚军,赵玉亭. 蓝牙核心技术及应用. 科学出版社. 2003一、课程性质、任务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选修课。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了解移动网络、无线接入技术、无线局域网等网络技术及无线通信技术,为未来参加工作、增加就业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概论第二章无线通信、移动通信与因特网1.无线通信系统概述2.移动集群通信3.蜂窝移动通信4.我国公用无线数据网5.无线通信的发展趋势6.无线计算机通信的发展及移动计算网第三章无线接入技术1.无线接入的分类2.无线接入系统结构3.无线接入工程的设计4.无线接入的应用5.宽带无线接入第四章无线局域网1.无线局哉网的组成及特点2.无线局哉网的协议体系3.几种无线局域网技术和标准介绍4.无线局域网中的扩频技术5.无线局域网的应用方案6.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性7.无线局域网的应用领域及发展第五章W AP技术1. WAP概述2 .WAP模型3 .WAP4 .WAP网关5 .WAP的安全性6 .WAP的前景第六章无线寻呼、电话与因特网1.无线寻呼与因特网2.因特网与即时通信技术3.电话、计算机与因特网第七章蓝牙技术1.蓝牙技术概述2.蓝牙系统结构及协议堆栈3.蓝牙产品及应用4.蓝牙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四、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以后,从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组成、组网和应用各方面理解和掌握较新的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
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90281Z10课程名称: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Near distan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学时/学分:32/2 (其中实验学时:6)先修课程:物联网导论、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适用专业: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教材、教学参考书:1. 《物联网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第二版),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年。
2. 《短距离无线通信及组网技术》, 孙弋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3.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及应用》,柴远波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是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选修课。
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蓝牙、红外、无线局域网(WLAN)、紫蜂(Zigbee)、超宽带(UWB)、近场通信(NFC)、60GHz通信、Ad hoc网络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种近距离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了解其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发展趋势,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从事相关工程技术工作、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掌握蓝牙技术协议体系、组网与路由机制及其应用;掌握ZigBee技术协议栈、组网与路由机制以及应用;掌握WLAN物理层、MAC层、网络安全技术以及应用;掌握NFC技术原理、安全技术以及应用;掌握UWB技术的系统方案、关键技术、标准化以及应用;掌握60 GHz通信、Ad hoc网络的关键技术、标准化以及应用等;能力:掌握蓝牙、WLAN、Zigbee等典型近距离通信技术的原理、特点以及应用,掌握各种近距离通信技术软硬件开发工具与平台,并能运用常见的近距离通信技术,分析解决实际物联网短距通信系统中碰到的问题;通过60G通信、LIFI等前沿技术的讨论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国际前沿研究视野。
无线通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特点;2. 掌握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流程和关键参数;3. 熟悉常见的无线通信标准及其应用场景;4. 了解无线通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无线通信问题;2. 学会使用无线通信测试设备,进行基本的数据采集和分析;3. 能够设计简单的无线通信网络,并进行优化;4. 提高信息检索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无线通信技术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习兴趣;2. 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时代责任感,认识到无线通信技术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勇于尝试、不断进取;4.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团队协作效率。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同时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或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无线通信基本概念:介绍无线通信的定义、分类及其与传统通信的区别;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无线通信原理:讲解电磁波传播、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码等基本原理;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无线通信系统:分析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流程、关键参数及性能指标;教材章节:第二章4. 常见无线通信标准:介绍蓝牙、Wi-Fi、3G/4G/5G等标准及其应用场景;教材章节:第三章5. 无线通信网络设计:讲解无线通信网络规划、设计、优化等步骤;教材章节:第四章6. 无线通信在我国的发展:概述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趋势;教材章节:第五章7.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无线通信设备的使用、数据采集与分析、网络设计等实践活动;教材章节:第六章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无线通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无线通信课程代码:英文名称:Wireless Communiacations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程学分/学时:2/36开课学期:第7学期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微电子、电子科学技术等先修课程:通信原理、微波技术与天线、后续课程:通信系统综合实验等开课单位:电子信息学院课程负责人:刘学观大纲执笔人:陈虹大纲审核人:刘学观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性质:《无线通信》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微电子、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以了解无线通信发展趋势、掌握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熟悉无线通信系统组成原理为目的。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掌握实用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构成、工作过程,了解无线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掌握无线通信系统应用设计的基本流程,为从事无线通信系统相关专业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 了解无线通信发展历史及趋势,熟悉无线通信的应用领域;2. 掌握无线通信中编码、调制、发射接收、组网等关键技术;3. 掌握实用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构成、工作过程以及网络规划与优化;4. 掌握无线通信系统应用设计的基本流程。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概论(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目标及要求:1)了解无线通信的主要特点2)熟悉无线通信系统组成及分类★∆3) 了解无线通信的基本技术及发展方向作业内容无线通信特点、组成与分类、基本技术及发展方向讨论内容:无线通信与移动通信的关系自学拓展:无线通信的核心技术及应用领域2、无线通信中的调制技术(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目标及要求:1)了解调制技术的作用、发展历程2)了解模拟调制技术及其各自特点3)掌握数字调频技术---FSK MSK GMSK ★∆4)掌握数字调相技术---PSK QPSK OQPSK5)了解多进制调制技术6)了解OFDM技术∆作业内容调制技术在通信中的作用;模拟调制技术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GMSK OQPSK QAM OFDM 等调制技术的特点及应用讨论内容:多进制调制与信息传送质量的关系自学拓展:OFDM技术的发展及未来3、信道特征及抗干扰措施(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目标及要求:1)了解无线信道特征2)了解分集接收技术∆3)掌握干扰来源及抗干扰措施★作业内容不同频段无线信道的特点;多径效应与分集接收技术;移动信道的干扰种类及特点;同道、邻道、互调、阻塞干扰的原理及抗干扰措施讨论内容:阻塞干扰的原理及应用自学拓展:移动通信中三阶互调的成因及降低措施4、组网技术(9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目标及要求:1)掌握多址技术∆2)了解区域覆盖技术3)熟悉网络结构及信令★4)了解移动位置管理技术5)熟悉网络规划与优化技术★∆作业内容多址技术与CDMA;蜂窝网络结构的特点;移动网络拓扑的发展;信令的作用;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技术讨论内容:CDMA技术的特点与发展趋势自学拓展:移动网络拓扑的演进过程5、实用无线通信系统(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1)熟悉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原理及其向LTE演进∆2)熟悉CDMA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原理及其向LTE演进3)掌握TD-LTE技术特点★4)了解WiFi与无线接入系统作业内容1G \2G\3G\LTE的含义及各自技术特点;数据传输能力与体制;LTE技术特点,WiFi与无线接入讨论内容:CDMA技术特点以及发展趋势自学拓展:移动数据传输能力提高的途径6、无线通信新技术及应用(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目标及要求1)了解物联网技术与无线通信的关系2)掌握无线接入新技术★3)了解LTE无线技术发展新趋势∆4)了解无线通信应用新领域作业内容了解无线通信新技术;结合无线传感网技术了解应用无线网络的组成及核心技术讨论内容:zigbee技术特点以及发展趋势自学拓展:无线数传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四、教学方法1、在课堂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工程实际的原则,注意学生工程观点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明确知识拓展要求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培养同学的沟通表达能力。
教案首页课程所属院(部):--- 学年第学期教案纸步骤及时间教学内容及实施过程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设计)课程导入3分钟新课讲授30分钟项目1 无线通信技术概述任务1 认识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及业务课程导入:生活场景图展示无线通信的定义●通信是将信号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输的过程,用于完成信号的传递与处理的系统称为通信系统。
现代通信要实现多个用户之间的相互连接,这种由多用户通信系统互连的通信体系称为通信网络。
通信网络以转接交换设备为核心,由通信链路将多个用户终端连接起来,在管理机构的控制下实现网上各个用户之间的相互通信。
●无线通信是利用电磁波信号可以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特性进行信息交换的一种通信方式,近些年在信息通信领域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就是无线通信技术。
在移动中实现的无线通信又统称为移动通信。
人们把二者合称为无线移动通信,与有线通信对应。
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类无线通信系统有五个组成部分:信号源、发送设备、接收设备、受信人、传输媒质。
一、课程导入利用生活场景图,谈及无线通信。
二、提问讨论无线通信的定义三、展示无线通信系统组成,引导学生猜测各部分功能第 2 页步骤及时间教学内容及实施过程(包括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设计)新课讲授30分钟传输信息的信号图1.2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波形电磁信号是一个时间的函数,也可表示为一个频率的函数。
也就是说,一个信号是由不同的频率成分组成的。
时域的概念从时间函数的观点来看,一个电磁信号或是模拟的或是数字的,如图1.2所示。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信号的强度变化是平滑的,这种信号就是模拟信号。
换句话说,模拟信号中没有中断或不连续。
✧如果在某一段时间内信号强度保持某个常量值,然后在下一时段又变化为另一个常量值,这种信号就称为数字信号。
在数字电路中,由于数字信号只有0、1两个状态。
第 3 页步骤及时间教学内容及实施过程(包括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设计)新课讲授30分钟图 1.3周期信号示例周期信号指经过一段时间,不断重复相同信号模式的信号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当信号S(t) 满足上式,才是周期信号。
《无线通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目的与任务一、课程基础: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掌握通信原理、移动通信、单片机技术等知识。
能够将无线通信知识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
二、适应对象通信工程专业及电器信息类专业。
三、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迅速地掌握近距离无线通信的开发方法,从而能够利用以前学习C语言和单片机技术进行开发。
为今后从事通信类或电类项目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内容提要无线通信的理论知识;电类项目开发的方法和思路;无线通信平台的识别和操作;复习单片机开发知识等。
第二部分内容及基本要求第1章、无线通信的理论知识:●基本要求:1、掌握无线通信的基本理论、无线点信号环境的特点;2、熟练掌握无线信号的传输特点、信号调制和解调的方法、分集方案和合并技术;3、了解信号处理的方法和干扰问题的解决方法。
●参考学时:4学时●参考资料:《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Theodore S.Rappaport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移动通信(第三版)》(郭梯云等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移动无线电信号环境无线电移动无线电传播路径损耗;时延扩散现象;相干带宽等对于无线通信的影响。
§2、系统RF设计对传播的影响天线设计;天线方向性;天线方向图波动;高增益天线等对于系统RF设计的影响。
§3、移动通信的分集方案分集方案基础知识;宏观分集方案;微观分集方案及其分类。
§4、移动通信的合并技术预检测和后检测合并;选择性分集合并;转换式合并;最大比值合并;等增益合并;馈送合并技术。
§5、移动通信的抗干扰问题同信道干扰;邻道干扰;近端远端比干扰;互调(LM)干扰;符号间干扰。
第2章、项目开发的方法和思路:●基本要求:1、掌握电类系统开发基本目标、项目开发的过程;2、熟练掌握项目开发的步骤和技术特点;3、了解不同项目的区别和实现难点。
●参考学时:2学时●参考资料:《移动通信原理》(吴伟陵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单片机C51程序设计教程与实验》(祁伟等编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1、项目开发目标通过使用一种按序推进的方法,可以最有效地开发使用微控制器的电子产品。
无线通信技术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课程代码:
学分:2
学时:32(讲课学时:32 )
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原理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建议教材:《无线通信技术》布雷克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开课系部:信息工程系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电信专业方向的一门面向设计与应用的专业课程。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了解移动网络、无线接入技术、无线局域网等网络技术及无线通信技术,适应现代社会通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并对移动通信原理、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个人通信有较深刻的理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未来参加工作、增加就业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主要学习无线通信、移动通信与因特网、无线接入技术、无线局域网、WAP技术、无线寻呼、电话与因特网、蓝牙技术等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以后,从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组成、组网和应用各方面理解和掌握较新的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
1.教学内容
(1)概论
(2)无线通信简史
(3)无线通信系统原理
(4)信号与噪声
(5)频率域
(6)“融合”与无线通信
2. 教学要求
(1)了解无线通信简史、无线通信系统原理
(2)掌握信号与噪声、频率域的基本概念
3. 重点和难点
重点:无线通信系统基本组成、信号与噪声、频率域
难点:无线通信系统原理、频率域
第二部分模拟调制方案
1.教学内容
(1)概论
(2)幅值调制
(3)抑制载波AM系统
(4)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
2. 教学要求
(1)了解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
(2)掌握幅值调制、抑制载波AM系统的基本概念
3. 重点和难点
重点:幅值调制、抑制载波AM系统
难点: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
第三部分数字通信
1.教学内容
(1)概论
(2)采样
(3)脉码调制
(4)增量调制
(5)数据压缩
2. 教学要求
(1)了解增量调制、数据压缩
(2)掌握采样、脉码调制的基本概念
3. 重点和难点
重点:采样、脉码调制
难点:增量调制、数据压缩
第四部分数字调制
1.教学内容
(1)概论
(2)频移键控(FSK)
(3)相移键控(PSK)
(4)正交调幅(QAM)
(5)多路复用与多址
(6)扩频系统
2. 教学要求
(1)了解正交调幅(QAM)、扩频系统
(2)掌握频移键控(FSK)、相移键控(PSK) 、多路复用与多址的基本概念
3. 重点和难点
重点:频移键控(FSK)、相移键控(PSK) 、多路复用与多址
难点:频移键控(FSK)、相移键控(PSK) 、多路复用与多址
第五部分电话技术基础
1.教学内容
(1)概论
(2)网络拓扑
(3)本地环路及其信号
(4)数字电话技术
(5)电话网络信令
(6)数字本地环路
2. 教学要求
(1)了解电话网络信令、数字本地环路
(2)掌握网络拓扑、本地环路及其信号、数字电话技术的基本概念
3. 重点和难点
重点:网络拓扑、本地环路及其信号、数字电话技术
难点:本地环路及其信号、数字电话技术
第六部分传输线路与波导管
1.教学内容
(1)概论
(2)电磁波
(3)波沿传输线路的传播
(4)反射与驻波
(5)传输线路损耗
(6)波导管
2. 教学要求
(1)了解电磁波、波沿传输线路的传播
(2)掌握反射与驻波、传输线路损耗的基本概念
3. 重点和难点
重点:波沿传输线路的传播、反射与驻波、传输线路损耗难点:反射与驻波
第七部分无线电传播
1.教学内容
(1)概论
(2)自由空间传播
(3)地面传播
(4)卫星传播
2. 教学要求
(1)了解卫星传播
(2)掌握自由空间传播、地面传播的基本概念
3. 重点和难点
重点:自由空间传播、地面传播
难点:卫星传播
第八部分天线
1.教学内容
(1)概论
(2)简单天线
(3)天线特性
(4)其他简易天线类型
(5)天线阵列
(6)反射器
(7)蜂窝天线和PCS天线
2. 教学要求
(1)了解反射器、蜂窝天线和PCS天线
(2)掌握天线特性、天线阵列的基本概念
3. 重点和难点
重点:天线特性、天线阵列
难点:天线阵列、反射器
第九部分发射机与接收机电路
1.教学内容
(1)概论
(2)发射器
(3)接收机
(4)收发机
2. 教学要求
(1)了解发射器
(2)掌握接收机、收发机的基本概念
3.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接收机、收发机
难点:收发机
第十部分蜂窝无线电系统
1.教学内容
(1)概论
(2)历史回顾
(3)高级移动电话系统(AMPS)介绍
(4)AMPS控制系统
(5)安全与保密
(6)蜂窝电话标准及工作原埋
(7)小区站设备
(8)利用蜂窝电话进行传真和数据通信
(9)数字蜂窝系统
2. 教学要求
(1)了解高级移动电话系统、数字蜂窝系统
(2)掌握AMPS控制系统、小区站设备、利用蜂窝电话进行传真和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3. 重点和难点
重点:AMPS控制系统、小区站设备、利用蜂窝电话进行传真和数据通信
难点:AMPS控制系统
第十一部分个人通信系统
1.教学内容
(1)概论
(2)蜂窝系统与PCS系统的区别
(3)IS-136(TDMA)PCS
(4)GSM
(5)IS-95CDMAPCS
(6)几种调制方案的比较
(7)PCS系统数据通信
(8)测试蜂窝系统和PCS系统
2. 教学要求
(1)了解IS-136(TDMA)PCS
(2)掌握蜂窝系统与PCS系统的区别,GSM的基本概念
3. 重点和难点
重点:蜂窝系统与PCS系统、GSM、PCS系统数据通信
难点:蜂窝系统和PCS系统
第十二部分星基无线系统
1.教学内容
(1)概论
(2)卫星轨道
(3)卫星用于通信
(4)卫星与转发器
(5)信号与噪声计算
(6)使用地球静止卫星的系统
(7)使用低轨(LEO)卫星的系统
(8)使用中轨(MEO)卫星的系统
2. 教学要求
(1)了解IS-136(TDMA)PCS
(2)掌握蜂窝系统与PCS系统的区别,GSM的基本概念
3. 重点和难点
重点:蜂窝系统与PCS系统、GSM、PCS系统数据通信
难点:蜂窝系统和PCS系统
第十三部分寻呼系统与无线数据网
1.教学内容
(1)概论
(2)寻呼与消息系统
(3)无线局域网
(4)无线分组数据业务
2. 教学要求
(1)了解寻呼与消息系统、无线分组数据业务
(2)掌握无线局域网的基本概念
3. 重点和难点
重点:无线局域网
难点:无线分组数据业务
三、实践环节的要求
无实践环节
四、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
讨论课
课程设计上机小计
基本概念22模拟调制方案22数字通信22数字调制22电话技术基础44传输线路与波导管22
无线电传播44天线22发射机与接收机电路22蜂窝无线电系统22个人通信系统22星基无线系统22寻呼系统与无线数据网22机动22共计3232
五、考核
笔试:40%,上课出勤:15%,作业:20%,课程设计:25%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无线通信技术》布雷克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无线通信系统与技术》潘焱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年版
制定人:审定人:批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