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终稿
- 格式:pdf
- 大小:278.00 KB
- 文档页数:8
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领域代码:085201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认真学习和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2、机械工程是现代社会生产和服务的五大要素(人、资金、能源、材料和机械)之一,并参与能量和材料的生产,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类机械装备和生产制造技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提高社会文明水准为根本目标的工程领域,机械工程领域与其他高新技术紧密融合,促使机械产品和生产过程向精密化、自动化、智能化、高效化、集成化和清洁化方向发展。
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要求紧密结合机械工程理论、技术、实践和经验,研究和解决在机械产品设计、生产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生产技术管理运行、性能试验、安装调试、运用维护和维修中的技术难题,成为从事相关技术工作的创新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顺利阅读本工程领域的科技资料及文献,并具备一定的听、说和写作能力。
4、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二、研究方向机械工程(一级学科)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设以下5个研究方向,各研究方向简介详见附表1。
1、数控技术与装备2、产品CAX及信息集成3、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4、机电一体化技术5、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三、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年限为3年(含论文答辩时间)。
采取全脱产的教学模式,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论文工作以校内完成为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采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企事业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
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使学生全面掌握机械工程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机械工程领域的前沿研究领域和发展动态。
2.培养学生具备独立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技能。
3.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和开展科学研究项目。
4.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研和职业道德素养,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培养过程1.课程学习阶段:学生在硕士研究生期间需要修读一定的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包括机械工程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
此阶段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研究方法。
2.科研实践阶段: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结束后,需要进入科研实践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选择一个科研导师,并进行一定的科研训练和实践工作。
学生需要独立开展科研项目,参与科研团队的学术研讨和项目交流,撰写科研论文和发表学术论文。
3.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学术讲座等。
学生还需要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学术合作、科研项目合作等。
4.学位论文撰写和答辩:学生需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答辩。
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科研成果,撰写一篇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学术论文,并通过答辩,取得硕士学位。
三、培养方式1.导师制:每名学生都需要选择一个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导师,导师将负责学生的学术指导和科研训练,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的开展,并帮助学生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答辩。
2.课程设置:学校将根据机械工程专业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既满足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需要,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学术交流:学校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建立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机会。
机械工程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802)一、学科简介学科始建于1952年,现有5个本科专业,198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与长春光机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6年成为一级硕士点学科。
机械工程学科为省级重点资助学科,2009年机械工程学科被列为博士授予权立项建设学科,2013年,机械工程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
现有教师90人,教授15人,副教授35人,41%具有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指导教师53人,享受国务院特贴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突贡专家2人,吉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吉林省主讲教授1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2人,吉林省领军教授1人,吉林省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吉林省春苗计划人才2人。
学科设有10个用于教学、科研使用的中心、研究所和实验室,其中:国家、省、市级教学、科研基地8个。
学科瞄准学术前沿,以吉林省汽车、客车、冶金、石油化工、精密制造等支柱产业为依托,重点开展绿色制造、数字化制造、精密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基础和技术研发工作,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培养目标总体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学位获得者应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有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和踏实勤恳的工作作风,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2.充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并深入了解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能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用外文撰写学术论文。
4.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中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三、研究方向1.精密加工与检测技术主要围绕难加工材料复杂曲面的超精密切削及光整加工、高速加工过程主动质量控制、关键零部件智能精密检测等领域,系统深入地开展有创新性的学术研究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发。
机械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工程硕士基本理论和系统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旨在培养能在机械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系统设计、技术管理及教学工作等方面,具备发展前景和较强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培养其具备以下基本素质和能力:1. 具备扎实的机械工程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2. 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能力;3. 具备较强的组织领导和实际工程应用的能力;4. 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和社会管理能力;5. 具备全面的文化基础和人文素质。
二、培养要求1. 具备坚实的数学、物理、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基本理论知识;2. 具备较强的机械工程设计、控制、制造、测试、评价、管理等能力;3. 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能够撰写学术论文或发表科研成果;4. 具备较强的学术、科研积累和知识更新的能力;5. 具备较强的工程项目管理和技术服务的能力;6. 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
三、学习课程1. 必修课程:(1)机械基础理论(2)材料力学(3)机械设计(4)数值计算方法(5)工程热力学(6)现代控制理论(7)现代制造技术(8)机械传动理论(9)机械制造工艺(10)机械振动与噪声控制(11)机电一体化设计与制造(12)机械工程实验(13)科学研究方法2. 选修课程:(1)复合材料与结构(2)摩擦学与润滑学(3)机器人技术(4)智能制造系统(5)先进材料应用技术(6)装备维修与管理(7)环境保护工程(8)航空航天工程导论(9)汽车工程四、科研实践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参与教师或研究院所的科研项目,积累科研经验,培养科研能力。
并需要完成一定的科研实验和论文撰写工作。
五、实习实践学生需要在企业或机构进行一定时期的实习,了解实际工程应用情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毕业论文学生需要在确立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所学知识和科研实践结果,完成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毕业论文,撰写并发表。
机械工程专硕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机械工程专硕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机械工程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能够在机械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如下:1.掌握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和机械工程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和工程开发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机械工程领域的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3.掌握先进的实验测试、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解决实际工程问题;4.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文献查阅能力,能够进行文献综述和科技信息分析;5.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的能力,能够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能够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
二、培养体系机械工程专硕培养体系分为两年制和三年制,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学生情况。
2.1 两年制培养两年制培养方案适用于机械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或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含工科、理科和管理科学)。
第一学期:1.开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制图》等基础课程,夯实学生的数学物理基础;2.开设《机械设计基础》、《热工基础》、《材料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3.开设《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等课程,培养学生科研素养。
第二学期:1.开设《机械原理》、《工程热力学》、《材料力学》等进阶课程,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机械工程核心知识;2.开设《实验技术与数据处理》等课程,培养学生实验能力;3.设立导师指导小组,进行导师指导和课题选择。
1.学生选择导师,根据兴趣方向确定研究方向,进行课题研究;2.开设《机械工程专题研究》、《科研项目管理》等课程,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工作;3.开展科研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科研项目的能力。
第四学期:1.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撰写毕业论文;2.进行论文答辩和学术交流,完成学业。
2.2 三年制培养三年制培养方案适用于非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或有工作经验并希望深造的学生。
第一学期:1.开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制图》等基础课程,夯实学生的数学物理基础;2.开设《机械设计基础》、《热工基础》、《材料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3.开设《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等课程,培养学生科研素养。
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在机械工程领域的研究、开发、应用和管理等方面担任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
二、培养内容1.基础课程:包括数学、力学、工程热力学、材料力学等基础理论课程,使学生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2.专业课程:包括机械设计原理、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机电系统控制与自动化、机械工程热处理等专业课程,以及一定比例的选修课程,使学生在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上有所深入和扩展。
3.实践课程: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等,通过实践环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培养时间和学分要求1.培养时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时间为两年,其中第一学年为学习课程,第二学年为论文或实践项目研究。
2.学分要求:学生需修满所要求的学分方可获得毕业资格。
其中,基础课程学分不低于15学分,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30学分,实践课程学分不低于5学分。
另外,学生还需参加一定数量的学术活动和学术讲座,并通过宣讲报告和论文发表等方式积累学术学分。
四、培养方式1.培养方式:培养过程以教学为主,辅以实践和科研活动。
学生需要进行理论学习、实验室实践、课程设计、在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等,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导师制度:每个学生在入学时将被分配一名导师,导师将负责学生的学术指导和个人成长。
学生要与导师定期开展学术交流,进行科研项目讨论和指导,并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锻炼科研能力。
五、培养评价1.成绩评价:根据学生参加的课程和实践活动的成绩,由教师进行评定。
2.学术学分评价:学生通过发表论文、参加学术报告和学术活动等方式,积累学术学分。
3.毕业论文评价:学生需撰写一篇毕业论文,由导师进行评审,并进行答辩。
机械工程(II)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02,申请工学硕士学位适用)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能适应现代科学发展和新技术革命要求的科学研究、高校教学以及机械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1.掌握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
2.掌握机械工程领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较深入了解本学科的现状与发展方向以及国际学术的前沿动态,能提出本学科中重大的前沿研究课题和方向,且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
3.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可胜任本学科领域较高层次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工作与科技管理工作。
4.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写作。
5.具有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富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研究方向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机械电子工程3.机械设计及理论4.物流工程三、学制及学习年限机械工程(II)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最长不超过5年。
非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一般为3-4年,最长不超过6年。
休学创业的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10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1.学分要求总学分数为≥30学分,其中课程学习学分为≥25学分,必修环节学分为5学分。
所修课程由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其中公共学位课≥11学分,专业学位课≥8学分,专业选修课≥5学分,跨学科选修课≥1学分。
必修环节包括:实践环节3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选题报告及中期考核1学分。
五、必修环节1.实践环节的基本类型(1)社会实践研究生可以通过组织和参与社会调查、支教、扶贫及其他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进行实践活动,提倡以小组或团队形式开展,累计不少于15个工作日。
研究生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后,需撰写不少于2000字的社会实践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实践过程概述及体会、感想等,并附必要的佐证材料。
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作风和团队协作精神。
2.具有本专业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初步写作。
3.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具备独立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能力。
4.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解决本学科领域的问题。
5.具有独立从事机械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或应用高新技术进行工程设计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可胜任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工作及相关的科技管理工作。
二、主要研究方向本学科各培养方向与研究内容简介: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1)模具CAD/CAM本学科方向利用交叉学科与新型技术,突破传统材料成形领域的瓶颈,探索材料成形技术、材料成形微观组织模拟、材料成形精密控制与装备、铝镁钛合金塑性变形、高光无痕注塑成型等;同时,聚焦研究激光粉末烧结SLS、紫外光固化SLA、三维微喷射立体打印3DP、选择性阻焊SRW和金属箔叠层成形LOM等各种快速成形工艺与装备。
3)近净成形与快速制造本学科方向建立在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精密模具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技术等多学科高新技术成果基础上,改造传统的毛坯成形技术,使之由粗糙成形变为优质、高效、高精度、轻量化、低成本的成形技术。
它使得成形的机械构件具有精确的外形、高的尺寸精度、形位精度和好的表面粗糙度。
该项技术包括近净形铸造成形、精确塑性成形、精确连接、精密热处理改性、表面改性、高精度模具等专业领域,并且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以及各项新技术成果的综合集成技术。
2)微细加工技术微细加工技术是机械工程领域公认的研究前沿,该方向主要研究微型腔模具制备、微细电极制备与微细电火花加工、飞秒激光双光子光敏树脂光聚合微制件制备、非晶/纳米晶金属微制件快速体积成形、微胀形/微拉深成形等;同时,研究面向微细加工的微纳米运动平台、脉冲电源等技术装备。
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育方案一、培育目标一、培育能够把握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大体原理,酷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真理,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四化建设人材。
二、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作风,把握坚实的本学科的有关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开发的能力。
能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资料。
3、健康的体魄二、学习年限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为三年。
其中课程学习、教学实践时刻为一年,学位论文工作时刻二年。
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样不超过四年。
三、研究方向0一、现代设计方式0二、摩擦学与表面工程03、运算机辅助床戏设计四、培育方式一、硕士生的培育采取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应在学习年限内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硕士学位课程考试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方能毕业,成绩合格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可申请硕士学位。
二、硕士生的培育由教研室(研究室)集体研究,指导教师具体负责指导。
导师应强调硕士生的学习重在独立钻研、自学为主,导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把握研究方向,调动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研究生制造思维能力的培育,提高研究生的自学、动手、表达、写作等综合能力。
3、教学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应注重采纳启发式和研讨式的教学方式,依如实际情形组织、规定研究生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研讨班、社会实践等学术活动,以拓宽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培育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设置研究生课程设置见附表。
六、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一、学位论文工作是硕士研究生培育的重要组成部份。
其目的是在科学研究方面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方面对硕士研究生进行较为全面地大体训练、培育其创新能力,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发觉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当是从某一学科领域提出的,对国民经济有必然应用价值或理论意义的课题。
吉林大学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牵头修订学院: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参加修订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生物与工业工程学院一、培养定位及目标针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重要科技攻关项目对高层次机械、车辆、农机与仿生等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培养掌握机械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组织实施高水平工程技术项目等能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具体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如下: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所从事机械领域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3.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学习方式及修业年限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
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
对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学位论文符合申请答辩要求的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答辩、毕业并申请学位,具体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三、培养方式及导师指导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1.课程学习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主要途径。
课程设置应体现厚基础、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2.专业实践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鼓励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应届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实践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3.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掌握对工程实际问题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
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
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1年。
4.逐步或部分建立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题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共同承担培养工作。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具体如下:1.课程学习不低于24学分。
2.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不低于20学分。
必选课:英语一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工程伦理、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论文写作指导3.专业实践6学分。
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智能电动车方向0822402305汽车电子控制理论与设计朱冰543讲授考试1 0822402306地面车辆系统分析与控制赵健543讲授考试1 0822402307混合动力汽车设计与控制曾小华543讲授考试1 0822402200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王军年181讲授考试1 0822402201论文写作指导朱冰181讲授考查1车身工程方向0822402500车身结构性能设计陈鑫543讲授考试1宋学伟0822402501创造学兰巍362讲授考试1 0822402189有限元分析及应用陆善彬362讲授考试1肖阳0822402502汽车空气动力学方法与应用胡兴军543讲授考试1 0822402200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181讲授考试1 0822402231论文写作指导181讲授考查1生农方向0822405067测试系统设计与应用孙裕晶362讲授考试1 0822405068试验优化设计丛茜362讲授考试1现代统计软件与试验数据分析邹猛362讲授考试2有限元软件方法韩志武0812405029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于海业362讲授考试2 0822405189论文写作指导周江181讲授考试1专业选修课机械方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22401135超精密自由曲面光学设计、加工及曲兴田362讲授考查2测量技术0822401161数控机床结构及可靠性保障技术李国发362讲授考查2 0822401163数控机床可靠性与维修性工程导论杨兆军362讲授考查2 0822401199数控机床可靠性设计陈传海362讲授考查2 0822401110金属切削理论杨旭362讲授考查2 0822401112专用力学试验装备技术概论于立娟362讲授考查2 0822401113非线性有限元方法与应用徐利霞362讲授考查2 0822401115机械工程测试及信号分析王昕362讲授考查2 0822401118试验设计理论及其应用呼咏362讲授考查2 0822401119表面工程技术张富362讲授考查2 0822401121宏微观增材制造吴文征362讲授考查2 0822401122微小精密机械及系统动力学赵宏伟362讲授考查2 0822401123微纳与精密制造刘强362讲授考查2 0822401178先进制造技术基础(英语)吉野辰盟362讲授考查2 0822401184原位力学测试技术与装备导论马志超362讲授考查2 0822401185数据科学与机床可靠性分析(跨学何佳龙362讲授考查2科)0822401179先进无损检测技术张建海362讲授考查2车身工程方向0822402503汽车碰撞安全性及其仿真技术张君媛362讲授考查2 0822402504碰撞生物力学宋学伟362讲授考查2 0822402505车身测试技术与实验方法庄蔚敏27 1.5讲授考查2 0822402506车身制造质量控制基础崔岸362讲授考查2 0822402507汽车人机工程学于多年362讲授考查2 0822402508数值弹塑性力学刘海鹏27 1.5讲授考查2 0822402509车身制造新工艺概述余天明362讲授考查2 0822402510车身材料性能及应用叶辉27 1.5讲授考查2 0822402511车身参数化与气动设计靳春宁362讲授考查2张英朝0822402512车身电控技术沈传亮362讲授考查2 0822402513汽车色彩设计苏畅362讲授考查2 0822402514造型设计方法学桑涛362讲授考查2 0822402195相似方法与量纲理论宋学伟362讲授考查2 0822402196计算几何陆善彬362讲授考查2 0822402197有限元程序设计陆善彬27 1.5讲授考查2生农方向0812405127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技术吴文福362讲授考查2 0822405069现代表面技术马云海362讲授考查2 0812405062图像处理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齐江涛362讲授考查2 0822405128虚拟仪器及LabVIEW张亚秋362讲授考查2 0812405033颗粒离散元法及其应用于建群362讲授考查2 0812405036生物摩擦学佟金362讲授考查2 0822405071农业动力机械金敬福362讲授考查3 0822405079仿生设计学张锐362讲授考查2 0822405082仿生学概论刘燕362讲授考查2 0822405117数字农业技术肖英奎362讲授考查2 0822405154仿生机器人理论与设计邹猛362讲授考查3 0822405086结构仿生学孙霁宇362讲授考查2 0812405138材料仿生学马云海362讲授考查2 0822405092生物电仿生技术与应用孙航362讲授考查2 0812405111农业机器人技术张强362讲授考查2智能设计方法与应用周德义362讲授考查2专业实践QR42500101专业实践6考试五、专业实践专业实践工作贯彻和体现“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校外现场实践与校内现场实践”相结合、“导师安排与学院统一安排”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专业实践内容包括:参与企业的产品设计、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实验技术及调研报告等。
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的考核采用学分制。
累计工作量不得少于6个月。
专业实践期间应做好专业实践活动的记录工作。
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研究生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
专业实践报告经指导小组批阅后给出成绩,成绩为“百分制”,成绩“合格”者计6个必修学分。
六、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与预答辩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具备相应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论文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化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专业文献阅读、选题、论文开题报告、学术调研、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
论文工作应与课程学习交叉进行,导师要全面掌握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度,根据实际需要对论文工作计划进行及时和必要的调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和答辩工作,须按相关规定提前提交答辩申请,否则不予受理。
学位论文的具体要求按学校学位管理条例规定执行。
1.文献阅读文献阅读及报告是硕士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掌握学科发展动态的有效手段,是培养硕士研究生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
要求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应充分阅读中、外文专业文献,至少完成本专业文献阅读4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20篇,并写出阅读报告(至少2000字)。
2.开题报告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学术调研,尽早确定论文选题范围,并在第二学期末举行开题报告会。
开题报告会应由培养单位负责组织公开进行。
开题报告的有关材料由培养单位保存至硕士研究生毕业备查。
3.中期检查在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以学科为单位进行一次中期检查,在通过开题报告一年后至答辩前6个月进行,检查内容依据《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检查考核表》的各项要求。
中期检查不合格者,将给予警告,并对其进行跟踪检查。
4.预答辩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时间安排在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后,专家通讯评审前,一般距正式答辩时间3个月。
预答辩具体内容依据《机械与航空航天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管理办法》的各项要求。
预答辩不合格者不能进行学位论文通讯评审,不合格者需在下次答辩前(一般间隔6个月)再次申请学位论文预答辩。
七、学位论文要求与答辩论文评审与答辩应注重审核论文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审核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进展;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注重考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