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通史》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禅让制:古代中国的一种权力传承方式,指部落联盟的首领在选择继承人时,不是根据血缘关系,而是根据才能和品德,由部落联盟会议推选。
2. 科举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始于隋朝,终于清朝末年,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社会下层人士提供晋升通道。
3. 黄巾起义:东汉末年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由张角领导的黄巾军发动,标志着东汉王朝的衰落。
4. 郑和下西洋:明朝时期,郑和率领船队七次远航,到达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促进了中国与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5. 戊戌变法:清朝末年的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试图通过改革挽救清朝的危机,但最终失败。
二、填空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______,巩固了中央集权。
答案:郡县制2.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分别建立了魏、______、吴三个国家。
答案:蜀3.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被誉为“______”。
答案:盛世4.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统治者是______族。
答案:蒙古5. 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了明朝,建立了______政权。
答案:大西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秦始皇的功绩?()A. 统一六国B. 实行郡县制C. 开凿灵渠D. 创立科举制答案:D2. 西汉的都城是哪个城市?()A. 洛阳B. 西安C. 南京D. 北京答案:B3. 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唐朝的灭亡?()A. 安史之乱B. 黄巢起义C. 朱温篡唐D. 陈桥兵变答案:C4. 下列哪个朝代没有实行过科举制?()A. 隋朝B. 唐朝C. 元朝D. 明朝答案:C5. 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清朝的结束?()A. 辛亥革命B. 八国联军侵华C. 中日甲午战争D. 抗日战争答案:A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人物是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A. 曹操B. 刘备C. 孙权D. 关羽E. 张飞答案:ABCDE2. 下列哪些事件是发生在唐朝的?()A. 开元盛世B. 安史之乱C. 黄巢起义D. 靖康之耻E. 靖难之役答案:ABC3. 下列哪些事件是发生在明朝的?()A. 郑和下西洋B. 戚继光抗倭C. 李自成起义D. 康熙平定三藩E. 鸦片战争答案:ABC4. 下列哪些事件是发生在清朝的?()A. 康熙平定三藩B. 雍正设立军机处C. 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D. 鸦片战争E. 辛亥革命答案:ABCD5. 下列哪些制度是秦朝创立的?()A. 郡县制B. 科举制C. 察举制D. 世卿世禄制E. 九品中正制答案:A五、判断题:1.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进行的一次重要改革。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题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夏商周时期,土地归诸侯所有B.均田制开始实行于我国北方地区C.明清时期,土地不可以买卖D.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续了三千多年2.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 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3.下列历史现象中发生在今山东省的有①公元前594年,某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均按亩纳税②范蠡弃官到陶,以经商致富③临淄成为西汉时的著名商业中心④“交子”的最早发行⑤出现实力强大的商邦晋商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③4.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
这一税制改革A.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5.《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6.下列历史概念的组合中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一组是A.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B.商品经济发展——官营手工业衰落C.资本主义萌芽——郑和下西洋D.重农抑商——闭关锁国7.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瓷器发展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东汉瓷器的烧制技术成熟B.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8.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新兴政治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注重生产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9.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所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10.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二轮复习中国古代通史和西方古代通史练习题(答案版)1.(2014·成都模拟)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
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
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BA.分封制开始形成 B.郡县制雏形初现 C.宗法制荡然无存 D.实行郡国并行制2.(2014·皖南八校联考)中国古代,“吏”是贵族或大官随员或职员的通称,秦汉以后,多指没有官位的官府工作人员,但“吏”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B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官僚政治的弊端C.中央集权的削弱 D.相权不断膨胀3.(2014·皖南八校联考)《礼记·乐记》说:“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材料表达的中心含义是BA.古代中国很注重礼乐 B.礼乐刑政综合为治C.礼治是核心 D.古代中国很注重刑政4.(2014·河南三市调研)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是指BA.废除宗法制 B.采取郡国并行制 C.加强皇帝制 D.实行三公九卿制5.(2014·自贡一珍)汉武帝时对刺史的职权有明确规定,即“奉诏六条察州”,其中有“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察举士人时偏向亲己B.打击地方高级官员执法不公C.打击地方高级官员以权谋私的不法行为D.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子弟不法【解析】C。
题干反映的是汉代刺史制度下的刺史职权的规定,是监察体制。
A项述说的是汉代的察举制,与题意不符;B项“执法不公“说法错误。
题干并没有强调“地方高级官员子弟”,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请选出下列历史事件中,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开始的事件:A. 秦朝的建立B. 汉朝的建立C. 周朝的建立D. 商朝的建立答案:A2. 以下哪个历史人物不是唐朝的皇帝?A. 唐太宗B. 唐高宗C. 唐玄宗D. 汉武帝答案:D3. 明朝时期,以下哪位航海家率领船队进行了七次远航?A. 郑和B. 张骞C. 郑成功D. 郑经答案:A二、填空题4.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______。
答案:指南针5. 清朝末年,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其中______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战争。
答案:鸦片战争6. 1919年,中国爆发了一次重要的学生运动,史称______。
答案:五四运动三、简答题7. 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答案: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这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 请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结束了清朝的统治,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四、论述题9. 论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之一,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打破了世袭和门阀制度,使社会各阶层的人才都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僚体系,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公平。
其次,科举制度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
再次,科举制度培养了一大批有才能的官员,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最后,科举制度对后世的考试制度和选拔人才的方式也产生了影响,许多国家都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
五、材料分析题10.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利弊。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题一、选择题1.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请问,这个国家的名字是什么?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2. 唐朝时期,中国与外国的交流达到了一个高峰,其中最著名的外国使节是谁?A. 马可·波罗B. 玄奘C. 郑和D. 张骞3. 明朝时期,中国航海技术非常发达,郑和七次下西洋,他率领的船队主要航行在哪些海域?A. 地中海B. 太平洋C. 大西洋D. 印度洋4. 清朝末期,中国面临的最大威胁是?A. 内乱B. 外患C. 自然灾害D. 经济危机5.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请问,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谁?A. 孙中山B. 袁世凯C. 张作霖D. 蒋介石二、填空题6.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了__________,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
7.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__________,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8. 清朝时期,中国实行的对外政策是__________,这导致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减少。
9. 1840年,英国发动了__________,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0.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__________。
三、简答题11. 请简述唐朝时期的文化特点。
12. 请简述清朝末年的社会状况。
13. 请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四、论述题14. 论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15. 分析中国近代史中,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五、材料分析题16.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六、综合题17. 综合分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过程及其对中华民族形成的影响。
七、结束语通过以上题目的复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对高考历史通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为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注:以上题目仅为示例,实际高考历史通史复习题应根据最新的教学大纲和考试要求来制定。
中国通史试题及答案中国通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D2、B3、C4、B5、C6、B7、B8、C9、B 10、C 11、B 12、D二、名词解释1、五代十国:从907年朱温废唐建立梁朝,到960年北宋建立,前后50多年,先后在黄河流域相继更迭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统称“五代”。
与五代同时,在南方和今山西一带,还先后存在10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五代与十四合称“五代十国”。
2、澶渊之盟:1005年初,辽签订盟约,议定两国各守旧界,双方结为兄弟之国,每年北向辽纳“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和约是在澶州订的,史称“澶渊之盟”。
签约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双方没有发生大的战争。
3、绍兴和议:1141年(绍兴十一年),南宋与金达成议和条件:宋高宗向金称臣;宋金两国,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南宋每年向金进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
这个和议史称“绍兴议”。
“绍兴和议”的订立,说明宋金相互正式承认了双方政权,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了。
4、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管理全国政务。
大都及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
称“腹里”。
除吐蕃外,其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行省长官设置同中书省。
各省下设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历史上地方政权机构的一项重要改革,并对以后有深远的影响。
5、《资治通鉴》: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这部书按年、月、日的顺序,叙述从战国到五代1 300多年的历史,全书近300卷。
司马光主编这部书的目的,是为了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经验教训,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取材广泛,叙事明晰,对研究中国古代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6、靖难之役:明太祖时分封了24个子侄到各地做藩王,太祖后,由长孙朱允(火文)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鉴于诸王势力太大,采纳大臣齐泰等建议,实行削藩政策。
1399年,朱元璋第四子朱棣以“清君侧,诛奸臣”为名起兵,号称“靖难”。
2020直通高考——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精练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解析版)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中国史纲》记载:“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
”材料反映的是A.分封制B.城邦制C.郡国并行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A【解析】解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一个王室”、"宝塔式的几级封君”、"一个地域的世袭统治者",这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
材料中的“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故A正确;中国古代没有经历过城邦制,故B不正确;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所述不符,故C不正确;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无关,故D不正确。
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符合题意;B在材料中无体现;“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C、D。
故选A。
3.《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B.嫡长子拥有继承权C.严格的等级关系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答案】C【解析】据材料“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周垄断神权强化王权,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的特点,故D项错误。
第2讲封建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答案【必修2经济文明史】:
【必修1政治文明史】:考点演练:1.【“三维”】:ADB 2-5:CACB
【必修3思想文化史】:考点演练:1.DDDD 2.CDCC 3:C
4.(16分)
(1)现象: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4分)
联系: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
秩序。
(6分)
(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
(2分)
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
(4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12分)
(1)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
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3)特质:延绵不断(尊重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中国通史》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请解释“夏商周”时期的含义。
答案:夏商周时期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即夏朝、商朝和西周。
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2. 请解释“春秋战国”时期的含义。
答案:春秋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历史时期,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这一时期是诸侯割据、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发展的重要时期。
3. 请解释“科举制度”的含义。
答案: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明清。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史书,通过考试选拔出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
4. 请解释“四大发明”的含义。
答案: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的四项重要发明,包括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
这四项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 请解释“三国演义”的含义。
答案:《三国演义》是明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三国魏、蜀、吴之间的战争和政治斗争。
二、填空题1.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是______。
答案:夏朝2. 春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______。
答案:孔子3. 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______。
答案:孟子、荀子4. 科举制度的最高级别考试是______。
答案:殿试5. 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最早用于______。
答案:军事三、单项选择题1. 以下哪个朝代实行了科举制度?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清朝答案:C2.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A. 孔子B. 孟子C. 韩非子D. 墨子答案:A3.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A. 孙武B. 白起C. 韩信D. 诸葛亮答案:B4. 以下哪个发明最早出现在中国?A. 火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造纸术答案:D5. 以下哪个朝代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清朝答案:A四、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些朝代属于封建社会?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东周答案:A、B、C、D2. 以下哪些历史人物属于春秋时期的思想家?A. 孔子B. 孟子C. 韩非子D. 墨子答案:A、B、C、D3. 以下哪些历史人物属于战国时期的军事家?A. 孙武B. 白起C. 韩信D. 诸葛亮答案:A、B、C、D4. 以下哪些发明属于四大发明?A. 火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造纸术E. 活字印刷术答案:A、B、C、D5. 以下哪些朝代实行了科举制度?A. 隋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E. 清朝答案:B、C、D、E五、判断题1.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它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A. 商朝B. 周朝C. 秦朝D. 汉朝答案:A2. 下列哪一项不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措施?A. 统一度量衡B. 焚书坑儒C. 推行郡县制D. 建立科举制度答案:D3. 唐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什么?A. 九品中正制B. 科举制C. 世袭制D. 举荐制答案:B4. 明朝时期,哪一位皇帝在位期间,实行“海禁”政策?A. 朱元璋B. 朱棣C. 朱祁镇D. 朱由校答案:B5. 清朝末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不平等条约是?A. 马关条约B. 南京条约C. 辛丑条约D. 瑷珲条约答案:B二、填空题6. 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是_________的建立。
答案:秦朝7.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发生在_________朝。
答案:汉朝8. 唐朝时期,著名的“贞观之治”是唐太宗_________的年号。
答案:李世民9.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最远到达了_________。
答案:非洲东海岸10. 清朝末年,戊戌变法发生于_________年。
答案:1898三、简答题11. 简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答案: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思想,罢黜了其他诸子百家的学说,将儒家学说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主导地位。
12. 请简述明朝的“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答案:明朝海禁政策是为了防止倭寇的侵扰和加强中央集权,禁止民间海上贸易,只允许官方的朝贡贸易。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安全,但也限制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四、论述题13. 论述清朝末年的“戊戌变法”及其失败的原因。
答案: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由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发起,旨在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改革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以挽救民族危机。
然而,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以及改革派内部的分歧,变法最终在慈禧太后的干预下失败。
高中历史通史复习第一章中国古代史宏观概要第一节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前)第二节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第四节隋唐时期(581~907年)第五节宋元时期(960~1368年)第六节明清时期(1368~1840年)热点链接中西类比命题观点第二章中国近代史宏观概要第一节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860年)第二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0-1901年)第三节从辛亥革命到国民革命时期(1901-1927年)第四节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1927-1949年)热点链接中西类比命题观点第三章中国现代史宏观概要第一节过渡时期(1949-1956年)第二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第三节“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年)第四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热点链接中西类比命题观点第四章世界古代史宏观概要一、上古时期二、中古时期(中世纪)热点链接中西类比第五章世界近代史宏观概要第一节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与发展(14-16世纪)第二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7-18世纪)第三节工业社会的来临(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第四节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热点链接中西类比命题观点第六章世界现代史宏观概要第一节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17-1945年)第二节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年-20世纪90年代初)第三节走向多极化的世界(20世纪90年代至今)热点链接中西类比第一章中国古代史宏观概要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知识专题练习题一、选择题1.(2023河南濮阳一模)有学者认为,明政府并不关心中外贸易发展状况,如何“怀柔远人”,使“四夷宾服,万国来朝”才是其最为重要的目标,形成了有朝贡才有互市、有朝贡才有贸易的局面。
这表明明朝( )A.外贸繁荣带动对外开放B.海禁与朝贡贸易相配合C.政府一直禁绝民间贸易D.国内长途贩运不断发展2.(2023江西南昌一模)明清时期,文人创作了许多英雄传奇小说。
明代熊大木的《杨家将传》、清代钱彩编次的《说岳全传》,以宋代史事为题材,虚实结合,大胆虚构和夸张,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爱国英雄形象。
此类小说(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开启了文学创作的全新潮流C.体现了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D.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3.(2023陕西渭南一模)秦汉时期,官吏分为“长吏”(朝廷命官)和“少吏”(低级官吏),少吏虽然职位和俸禄较低,但名目与人数众多,有关规定和限制也很严格,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推知,秦汉时期( )项目内容选拔资格家赀限制;年龄限制;道德和才能标准;文字知识和晓习律令方面的限制;对特殊群体的限制:如贾人、吏坐赃者及其子孙等升迁制度以保举制、察廉制、功次制为主,辅之以孝廉、贤良方正、茂才、捕格群盗尤异等升迁方式社会待遇赐钱、赐金;赐爵、赐肉、赐酒、赐食;增俸;休假A.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嬗变B.君主专制统治的效能遭到削弱C.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缓解D.官僚政治有助于巩固封建统治4.(2023四川南充二模)北宋以后的农民战争有着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参加起义的不只是农民、流民等,其成分也包括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盐贩、茶贩等,战争分布地域也由北方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且提出了要求政治平等的口号。
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社会流动的加强C.重农抑商的瓦解D.经济重心的南移5.(2023河南高三上学期测评)《齐民要术》中的记载“欲得谷,马耳(谷叶初出如马耳时)镞”,说明了早锄的时机和好处;“顷不比亩善”简洁地道出了种少种好胜过广种薄收;“耕田磨耢”强调锄、犁、耢配合作业。
1 、我国发现的距今约170 万年的古人类化石是云南的人。
2 、我国新石器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是。
3 、仰韶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是。
4 、夏朝上起下至。
5 、商朝上起下至。
6 、周朝上起下至。
7 、商朝的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文字。
8 、商朝手工业中最发达的行业是铸造业。
9 、周朝的土地政策是。
10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是和的运用。
11 、春秋“五霸”一般是指、、、和。
12 、战国“七雄”是指、、、、、和。
13 、战国时期两次“弭兵”的发起者分别是和。
14 、战国时期被称为“显学”的四大学派分别是、、和。
15 、“楚项之争”发生于年至年。
16 、向汉武帝提出了“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建议。
17 、汉武帝派出使西域。
18 、“前四史”分别是、、和。
19 、奠定三国鼎立格局的战役是。
20 、曹操统一北方的奠基战役是。
21 、魏、蜀、吴三国的建国时间、和年。
22 、南北朝时期活跃于历史舞台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和。
23 、“南朝”是指、、和。
24 、杨坚 ______年篡周建隋; ______年灭南陈统一全国。
25 、隋朝推行新的选官制度叫 ________,在中央建立了以 ________为核心的政权机构。
26 、唐初颁布的 ________是我国封建社会法典的典范之作。
27 、唐朝设在西域的两个最高统治机构分别是 ________ 和 ________。
28 、五代起自年,终止于年。
29 、宋真宗时发行了中国货币史上的第一张纸币叫。
30 、北宋科学家沈括的《________ 》被誉为是中国科技史上里程碑式的科学巨著。
31 、张择端的《 ________ 》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北宋开封商业繁荣的景象。
32 、元朝著名女纺织能手 ________ 为当时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3 、明代航海家郑和于 ____ 至 ____ 年率船队七下西洋。
34 、明代爱国将领率领军民一举平定了江浙一带的倭寇。
中国通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A. 唐朝B. 清朝C. 隋朝D. 北宋答案:B2.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全国的朝代是?A. 秦朝B. 商朝C. 齐朝D. 唐朝答案:A3. 下列哪个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A. 皇帝B. 封建君主D. 士人答案:A4. 著名的四大发明不包括以下哪个?A. 活字印刷术B. 火药C. 指南针D. 纸张答案:D5.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指的是?A. 唐朝、宋朝、元朝B. 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秦朝C. 东晋、西晋、晋朝D. 魏、蜀、吴答案:D6. 下列哪位皇帝是明朝创立者?A. 高皇帝C. 继统D. 摄政王答案:B7.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明的改革皇帝是?A. 唐太宗B. 宋仁宗C. 明太祖D. 康熙答案:B8.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A. 最后一个封建王朝B. 第一个封建王朝C. 社会主义时期D. 封建时代与社会主义时期之间的过渡时期答案:A9.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B. 清朝C. 齐朝D. 秦朝答案:D10. 下列哪个事件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重要农民起义?A. 包拯平黄巢起义B. 秦始皇焚书坑儒C. 杜甫入仕唐朝D. 刘备取代曹操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1. 请简述商代和西周时期的社会特点。
答案: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初期主要农业生产,逐渐形成以帝王为中心的封建社会,实行田地赋税制。
西周时期,王权逐渐强化,辅以封建等级制度,中央政权逐渐壮大,国家逐渐统一。
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手工业也有较大发展。
2. 中华文明的发展对世界其他文明有什么影响?答案:中华文明的发展对世界其他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农业技术、医药知识、纺织工艺等技术传播到其他地区,丰富了其他文明的发展。
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化价值观等思想理念也对其他文明有所影响。
3. 请简述秦朝的政治制度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历史通史复习题历史通史是一门涵盖广泛时期和地域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
以下是一些历史通史的复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复习历史知识。
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简述古埃及文明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论述两河流域文明(美索不达米亚)的起源、主要成就及其衰落的原因。
3. 描述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主要特征和其在古代世界的地位。
二、古典时期的文明1. 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请列举至少三个城邦并简述其特点。
2. 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请分别列举其政治制度的特点。
3. 简述汉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三、中世纪时期1. 请描述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 伊斯兰教的兴起对中世纪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3. 请简述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及其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四、近现代历史1. 论述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成就。
2. 描述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3.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起因、过程和结果。
五、现代历史1. 冷战时期的两大阵营是什么?它们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有哪些主要的对抗?2. 请简述联合国的成立背景、宗旨和主要职能。
3. 论述全球化对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六、历史人物与事件1. 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活动对古代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2. 请列举并简述几位对世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 描述拿破仑的军事生涯及其对法国和欧洲的影响。
通过上述复习题,学生可以系统地回顾和巩固历史知识,为考试或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历史通史的学习不仅仅是记忆事实,更重要的是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以及它们对今天世界的启示。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题
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土地归诸侯所有B.均田制开始实行于我国北方地区C.明清时期,土地不可以买卖D.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续了三千多年2.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 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下列历史现象中发生在今山东省的有①公元前594年,某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均按亩纳税②范蠡弃官到陶,以经商致富③临淄成为西汉时的著名商业中心④“交子”的最早发行⑤出现实力强大的商邦晋商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③
4.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
这一税制改革
A.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5.《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6.下列历史概念的组合中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一组是
A.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B.商品经济发展——官营手工业衰落
C.资本主义萌芽——郑和下西洋D.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7.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瓷器发展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东汉瓷器的烧制技术成熟B.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8.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新兴政治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注重生产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
9.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所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C.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10.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A.小农经济B.佃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1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反映出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生产方式是
A.简单协作B.小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12.“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摘自《墨子》)上述材料反映的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
A.春秋B.秦朝C.西周D.西汉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题
1D 2 B 3 D 4 C 5D 6 C 7 D A 9 D 10A 11B 1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