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的物质概念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西方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阐述:西方哲学对于宇宙存在和人类认识的探索中,涌现出了两种主要的哲学观点,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存在和物质的运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主张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思维、精神等是物质的产物。
相反,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精神是至高无上、独立于物质之外的存在,物质世界只是意识的产物。
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在于相信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通过感觉和实验来认识和证明。
物质世界的本质是永恒运动和变化的,物质的发展和变化是通过客观规律进行的。
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的一切现象都可以通过物质的相互作用来解释,思维和意识等都是物质的产物,是大脑中神经元活动的结果。
唯物主义的代表性思想家有伏尔泰、马克思等。
伏尔泰主张通过理性来认识世界,以实证科学为基础,追求真理的认识。
而马克思则强调了物质生活条件对于人的思维和意识的决定性作用,认为社会历史是物质生产力和经济关系决定的。
相反,唯心主义的基本概念则是将意识、精神作为世界的本源和基础。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和思维是首要的存在,物质只是意识的一种表象。
唯心主义的观点强调人的主体性,在认识世界时,思维和意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唯心主义的代表性思想家有笛卡尔、康德等。
笛卡尔坚信“我思故我在”,将思维和意识作为自我存在的证明。
而康德则提出了“先验认识”的概念,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通过思考和观察外部世界而获得的。
本文将会对西方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深入对比分析,探讨它们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和生活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分析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家的论述,我们将总结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不同立场和价值,以及对于人们对于世界本质的理解和思考的启示。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文章按照以下结构组织,以确保内容的清晰和逻辑性。
第一部分:引言在引言部分,将对本文所要讨论的主题进行概述,同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引言部分的目的是引入读者并激发对主题的兴趣。
唯物论部分复习一、考点突破1. 物质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 运动理解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理解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3. 物质运动的规律理解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 物质决定意识了解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内容,理解意识的本质5. 意识的能动作用理解意识能动性的特点和表现并能运用具体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实例6.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能够综合运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理解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能利用此观点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知识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考查的题型涉及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考查方式:一般都以具体材料(哲人哲言+时政热点+成语漫画)为载体,考查对基本概念、原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
考查特点:在非选择题的立意方面,本单元内容往往和辩证法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考查。
考查高频点:世界的物质性、意识的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
7. 课标要求(1)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2)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1. 哲学的物质概念2.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3.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4.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5. 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6. 意识活动的特点7.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8.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难点:1. 哲学的物质概念2. 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3. 意识活动的特点4.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握一条主线: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重点知识解读1. 哲学的物质概念2.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6. 意识活动的特点8.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能力提升类例1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辩证唯物主义五大观点1.引言1.1 概述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它以唯物主义为基础,通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解释世界的发展和变化。
辩证唯物主义的概念有五个重要观点,这五个观点分别是唯物论的观点、物质的观点、辩证法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个重要观点是唯物论的观点。
唯物论认为世界的存在是物质的存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对象,而意识和思想只是物质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物质世界的主导地位,认为物质的存在是人类认识和意识的基础。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二个重要观点是物质的观点。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世界,包括有形物质和无形物质。
有形物质包括自然界中的物质实体,无形物质指的是能量、规律、意识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根本的存在形式,认识和变化都是在物质的基础上进行的。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三个观点是辩证法的观点。
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它强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单一的,而是充满着矛盾和冲突,通过解决矛盾、调和冲突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的第四个观点是历史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的变革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关注历史的发展动力、历史的阶级斗争和社会改革,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通过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最后,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五个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效途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够真正认识和理解世界,才能够改造和进步社会。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有五个重要观点:唯物论的观点、物质的观点、辩证法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
这五个观点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五个观点,可以更好地把握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指导。
.简述哲学根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答:内容: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终究谁是世界的根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是或者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意义:①理论上,是划分唯物主义与维新主义的标准。
②这是答复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根底③也是人类理论中的根本问题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和思想理论来源。
答: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思想理论来源: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①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②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根本内核。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答: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那么,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表达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表达了唯物主页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根底。
4.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途径。
答:意识的能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才能和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方案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理论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知道、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实现途径:①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能动性的前提。
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是其重要条件。
③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根本途径是通过理论活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5.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重要现实意义答: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哲学中所讲的物质”解读来源:宝马会 【摘要】哲学中所讲的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部分的一个基础性概念,也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尤其是高考政治学科复习备考的一个重要的考点和难点。
文中从几个方面就这一考点的复习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哲学物质解读一、哲学中所讲的物质概念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指明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人教版试用修订本必修二年级上册第13页)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指物质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无论人们是否喜欢,是否承认,是否认识,它都一直存在着。
无论是人类出现以前还是人类出现以后,它都以自己的方式客观存在着。
2.“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是指物质是可以被人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能认识的事物,即物质具有可知性。
3.“客观实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抽象概括出来的整个物质世界的共性,也是唯一的能把物质和意识区分开来的特性。
二、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解读从内涵方面来说,客观实在是不管人们是否喜欢、是否承认、是否认识,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是对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而言它是第一性的东西,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它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强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客观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或现象,它相对于主观臆造的东西而言,具有真实性。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或意识。
1.外延不同。
客观实在的外延包括自然界或人类社会,即客观物质世界。
客观存在就不同了,它不仅包括物质现象,还包括意识现象;不仅指向客观世界,还指向主观世界。
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想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例如我们个人的思想、主张、情感等,应当说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不能说是一种客观实在。
否则就混淆了物质世界与意识现象之间的界限,也就无法正确地说明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决定谁的问题。
论恩格斯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区别就传统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而言,一般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合并成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很少提及其哲学思想中的差别。
关于两人哲学思想的差异研究,对我们正视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哲学思想的差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再认识的重要标志之一。
那么,两人的哲学思想区别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一、在哲学研究视野上,两者存在着差异。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野以超验为基础,恩格斯却把自己所研究的视野放在经验之上。
马克思一直以扬弃作为自己思想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手稿》中,马克思叙述了他的扬弃的本质目的,扬弃是与共产主义息息相关。
马克思自青年时代开始,就已经将对现实的应有提出自己的质疑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趋向。
这一点在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有着非常明确的表达。
现实与思想之间是存在必然的相互转化。
这就是说他的哲学研究视野中,早在其青年时期,已经非常自觉地运用超验性的视野来研究问题与探索问题。
恩格斯选择了经验作为其哲学研究视野。
在哲学构建上,遵循科学的范式,是恩格斯哲学研究视野的重要特点。
这一特点在其物质本体论哲学体系的构建中清晰可见。
物质本体论是恩格斯唯物主义思想的实质,而物质本体论带有明显的实在论特征,而符合常识性是是实在论的重要特点,尤其是在朴素实在论身上,这一特点表现的更加突出。
二、在哲学本原命题的表述上,两者存在着差别。
关于世界的本原命题表述,马克思认为应当以存在决定意识来概括,而恩格斯则认为把世界本源用物质决定精神来概括更为恰当。
这两种表述代表了两人在这一命题上的重要差别。
马克思认为:存在决定意识,并阐述了这一命题的理由。
马克思说到: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因此,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可以看到当时马克思已经确立了人的存在及人的实践活动与实际生活这一研究视野,就研究立场而言,他已经超越了唯心主义者,并且为自己的这一超越奠定了稳固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王南湜文献来源:《哲学研究》2006年第9期不同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对于物质概念的规定,不仅体现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而且也深刻体现着不同时代唯物主义之间的根本性区别。
因此,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的深刻含义,不仅必须关注这一概念所体现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而且必须同时关注这一概念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与其它唯物主义哲学的深刻区别。
但遗憾的是,以往人们对物质概念的阐发多有偏差,即过多地关注了前一方面的区别,而严重地忽视了后一方面的区别,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与旧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失去了原则性的区别。
而这当中,最为严重的偏差是对列宁物质概念的旧唯物主义式的理解。
鉴于此,本文试图在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对比中,从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核心的实践观点出发,对列宁的物质概念进行新的解读,以便能对纠正流行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基础性概念的误解有所裨益。
一依据对物质概念规定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把唯物主义哲学划分为三种形态,即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和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现代唯物主义。
就以时代来划分唯物主义的形态而言,“现代的”唯物主义显然不止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种,例如至少还有邦格的“科学的唯物主义”。
但邦格的“科学的唯物主义”并未真正达到超越近代唯物主义的水平,它仍然在某种意义上是“近代的”。
(参见邦格,第30-31页)这三种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代表着对物质的哲学规定从直观到深刻、从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
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们试图从世界本身的某种规定出发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提出了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物质性本原的命题。
这种物质性本原在古希腊自然哲学家那里被认为是“水”、“气”、“火”、“原子”等;在中国古代哲学家那里,则有关于世界由“水”、“火”、“木”、“金”、“土”五种相克相生的本原物质构成的“五行说”,世界由作为本原物质的“元气”构成的“元气说”等。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世界的物质性》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识记物质的基本含义、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分析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但由于本节课容量大、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究。
3重点难点
重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难点:物质的概念,物质和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讲授】导入新课
教师:前面呢,我们从一般层面上学习了哲学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哲学的含义、哲学的基本问题,还探讨了哲学与时代发展的关系——只有那些反映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它们对社会变革会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那么今天,我们就开始系统地学习哲学史上最璀璨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基本内容,主要关注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世界是怎么样的,以及人与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本节课,我们重点解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标要求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备考策略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议题,探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增强对这一思想路线的政治认同;结合党和政府现阶段的中心任务、方针政策,阐释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运动的规律性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备考指南1.以文化中的哲学智慧、宇宙新发现等为背景,通过简单情境的呈现,考查世界的物质性2.通过高质量发展理念、经济发展布局等情境呈现,考查运动的规律性3.以科幻作品等为载体,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速记卡片1个关系: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个表现: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3个特点: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3个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三个要求。
考点研析微考点一世界的物质性【思维脉图】【考点解读】1.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比较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特性存在状态不生不灭、永恒存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有生有灭,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联系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二者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内容的客观性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无论深刻的意识还是肤浅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形式的主观性从意识的主观形式上看包括感性认识形式,还包括理性认识形式。
这两种形式虽然是主观的,便反映的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是由知识、情感、意志等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从意识的主观差别上看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由于社会地位、知识水平等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反映从意识的主观特征上看意识作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近似真实的摹写,还可能是对现实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思维脉图】【考点解读】1.规律是客观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①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哲学名词解释大全(西哲篇)一,基本类1、哲学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思想思想的思想”;胡适对哲学下的定义是:“哲学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意义上着想,去找一个比较可普遍适用的意义。
”哲学用以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研究普遍的、根本的问题。
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领域。
人生的目的,自由的意义,爱是什么,善与恶,美与丑,幸福是什么……。
一切以思维概念为主体的问题都属于哲学范畴。
2、形而上学指研究存在和事物本质的学问,又称“第一哲学”。
它是人类理性对于事物终极的原因的探索的一门学科。
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根本上有什么存在?它是什么样的?形而上学家们试图阐明人们用以理解世界的基本概念,例如存在、客体及其性质、空间和时间、因果和可能性。
形而上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之一是本体论,即对基本范畴及其相互关连的研究。
另一个分支是宇宙论,即对本源、基本结构、本性、宇宙动力学的研究。
3、逻辑逻辑来源于逻各斯概念,逻辑又称理则、论理、推理、推论。
也是一种以客观规律作为依据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逻辑通常可分为三个部分:归纳推理、溯因推理和演绎推理。
4、教父哲学教父哲学大约发端于2世纪,终结于6世纪。
当时在基督教会中一批或多或少具有哲学修养的信徒,借用希腊哲学,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和斯多亚学派的哲学,在理论上论证和捍卫基督教信仰,使基督教第一次有了相对统一和完整的教义,由于他们对教会的贡献,被教会尊为“教父”,即教会的父亲。
5、经院哲学经院哲学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经院哲学仍然是奥古斯丁和新柏拉图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中期是经院哲学的繁荣时期,亚里士多德逐渐成为哲学的最大权威,晚期是被看作异端的唯名论盛行的时期,经院哲学式的理性主义从此一蹶不振。
6、辩证法也译作辩证术,是一种主张多角度看问题的方法论。
用论证的方式化解不同意见。
它是在两个或更多对一个主题持不同看法的人之间的对话,目的是通过这种有充分理由的对话建立起对事物真理的认知。
哲学中的物质概念解读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分析:
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指出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相对于意识现象来说只有物质现象才具有这种属性。
因此称“唯一”。
这也是物质和意识的区别。
凡是物质现象必然有客观实在性。
无论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无论是自然界中的还是人类社会中的;只要具备了“客观实在性”就属于物质范畴。
“客观实在性”是所有物质现象的共性。
不具有这一属性的就是意识范畴。
“客观实在性”是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物质现象的依据。
如有人提出:“我的思想不依你的意识为转移”,于是得出思想是“客观”的结论。
并且为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给所谓“客观思想”取名为:“客观存在”。
因为不敢取名叫“客观实在”,结果叫了“客观存在”。
“物质的当然还是物质的,而意识的也成了物质的”是典型的庸俗唯物主义,是拉美特利的哲学在21世纪的再现。
2、哲学中的物质是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的共性,不是指事物本身,事物本身只是这一共性的载体。
所以我们把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叫物质现象或物质的。
很多人没有搞清这一点,说明他还不知道什么叫哲学。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一般问题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哲学上“物质”定义以及“矛盾”的定义,都必须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
不能把哲学上的“物质”等同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能把哲学上的“矛盾”等同于生活中的矛盾。
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明白了哲学。
3、“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说明物质具有独立性,意识没有这种属性。
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
就算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也是要加上“相对”二字的。
“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也意味着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会使物质现象发生变化的,但通过人的意识指导下的物质行为可以改变它的存在状态或具体形态。
“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理解物质定义难点所在,有人提出:一条不好走的路,他想变得好走一些,后来政府真的修了这条路。
于是得出:这路变得好走是以他的意识为转移的结论。
试想这个人或政府主要领导就是单纯凭“想”而不实际去做,路会不会修好?这个修路的过程是物质运动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意识活动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是有意识指导的过程。
意识的指导和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同的。
4、“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说明: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
这是可知论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是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然后才发现了他们的“客观实在性”这一共性。
这正是遵循了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规律。
但这种“客观实在性”无论是人们认识事物之前还是之后,它都以具体物质形态做载体而呈现着自己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