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的会计核算
- 格式:ppt
- 大小:164.11 KB
- 文档页数:10
企业所得税核算的两种⽅法分别是怎么样的企业所得税核算的两种⽅法分别是怎么样的?⼀、应付税款法是所得税会计处理的⼀种⽅法,与纳税影响法相对。
应付税款法,是指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影响纳税的⾦额直接计⼊当期损益,⽽不递延到以后各期的会计处理⽅法。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企业所得税核算的两种⽅法分别是怎么样的的知识,跟着店铺⼩编⼀起看看吧。
企业所得税核算的两种⽅法分别是怎么样的?⼀、应付税款法是所得税会计处理的⼀种⽅法,与纳税影响法相对。
应付税款法,是指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影响纳税的⾦额直接计⼊当期损益,⽽不递延到以后各期的会计处理⽅法。
在应付税款法下,不需要确认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影响纳税的⾦额,因此当期计⼊损益的所得税费⽤等于当期按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应交所得税。
在这种⽅法下,本期的所得税费⽤等于应付所得税⾦额,由于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费⽤等于应付所得税⾦额,由于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数不作跨期分摊,故⽽不反映在“递延税款”账户中,只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
⼆、纳税影响会计法纳税影响会计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时间性差异造成的影响纳税的⾦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即将本期产⽣的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采取跨期分摊的办法。
《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次执⾏企业会计准则》第⼗⼆条规定,在⾸次执⾏⽇,企业应当停⽌采⽤应付税款法或原纳税影响会计法,改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所得税进⾏处理。
原采⽤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所得税费⽤的,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相关规定,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额,同时冲销递延税款余额,根据上述两项⾦额之间的差额调整期初留存收益。
相关知识:企业所得税是对我国内资企业和经营单位的⽣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种税。
纳税⼈范围⽐公司所得税⼤。
所得税会计核算的程序所得税会计核算的程序一、概述所得税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利润所需要缴纳给国家的一种税收。
所得税会计核算是指企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对所得税进行核算和记录的过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所得税会计核算的程序。
二、准备工作1. 确定适用的会计准则: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性质,确定适用的会计准则,如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
2. 确定所得税核算方法:根据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确定所得税核算方法,如暂时性差异法、永久性差异法等。
3. 设立所得税账户:在企业的总账系统中设立所得税应交账户和所得税费用账户。
三、期初处理1. 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根据适用的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核算方法,在资产负债表中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2. 计提当期所得税费用:根据企业当期利润和适用的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核算方法,计提当期所得税费用,并在损益表中列示。
四、暂时性差异处理1. 确认暂时性差异:根据适用的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核算方法,确认企业在财务报表中存在的暂时性差异,如预付款项、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等。
2. 计算递延所得税:根据确认的暂时性差异和适用的所得税率,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
五、永久性差异处理1. 确认永久性差异:根据适用的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核算方法,确认企业在财务报表中存在的永久性差异,如非税收收入、非税收支出等。
2. 调整当期所得税费用:根据确认的永久性差异和适用的所得税率,调整当期所得税费用,并在损益表中列示。
六、年末处理1. 归还或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适用的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核算方法,决定是否归还或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2. 调整当期所得税费用:根据年度财务报表的编制要求,对当期所得税费用进行调整,并在损益表中列示。
七、报告编制1. 编制所得税附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所得税附注,详细披露企业的所得税情况。
我国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有哪几种国企所得税是指国有企业和其他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要求缴纳的税款。
在会计核算中,企业所得税是一项重要的费用和负债,对企业财务状况和利润分配具有重要影响。
我国企业所得税的核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计提法计提法是企业所得税核算的一种常用方法。
根据计提法,企业需在每个会计期间内,按照税法规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根据税法规定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企业所得税,并将其计提为费用。
计提的所得税费用即为企业当期应交的所得税,反映了企业当前所得税的实际额度。
二、应纳税差额法应纳税差额法又称净利润差额法,是指先计算企业净利润,然后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再将净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额计提为费用。
这种方法强调利润与所得税之间的关系,保留了企业当期的净利润。
三、逐笔核算法逐笔核算法是一种详细全面的核算方法,它要求企业将各项经济业务逐笔进行核算,并根据税法规定的税率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然后计提为费用。
这种方法对于企业来说,核算工作量较大,但核算结果更加准确。
四、年度汇总法年度汇总法是指企业每年结束后根据年度财务报表,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并将其计提为费用。
这种方法相对简便,适用于企业规模较小、业务较为简单的情况。
五、用表核算法用表核算法是在年度报表编制过程中,根据具体的会计政策和一般会计核算方法,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并将其计提为费用。
这种方法与年度汇总法相似,但更关注报表编制的规范性。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会计核算方法,但需遵循税法的规定和会计准则的要求。
企业所得税的正确核算对于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企业合法合规运营和税收管理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包括计提法、应纳税差额法、逐笔核算法、年度汇总法和用表核算法。
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核算方法,并在会计核算中严格按照税法和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操作,确保所得税核算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2) 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即所有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内资企业或其他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六类企业:(1)国有企业;(2)集体企业;(3)私营企业;(4)联营企业;(5)股份制企业;(6)有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其他组织。
2.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是纳税人取得的所得。
包括销售货物所得、提供劳务所得、转让财产所得、股息红利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接受捐赠所得和其他所得。
二、关于企业所得税核算的一些观点我国所得税会计采用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要求企业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确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中的所得税费用。
而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又包括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部分。
按照现行有关规定,采用“所得税费用”科目,核算所得税。
但是问题也就在这里,明明企业所得税是一种重要税种,为什么要按照所得税费用这一科目名称来核算呢?而且还又细分为按“当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进行明细核算呢?笔者认为,所得税的核算毕竟不能等同于自然科学,和卫星上天不可同日而语,说白了,就是按照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按时足额缴纳税款!没有必要这么复杂、精细。
这纯系在搞繁琐哲学,有故弄玄虚之感。
应该取消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径直采用应付税款法为好。
1.采用应付税款法简单易行。
在该方法下,只要把企业当期会计利润加减本会计年度或财政年度纳税调整额计算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再乘以税率,即可得出应纳所得税额。
而纳税调整工作在实际中,是五个月的调整时间,绰绰有余,决定两个中国、两种前途与命运的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南北三大会战不也就打了四个月多一点的时间?而且纳税调整表设计得比较规范,方方面面的调整因素几乎都考虑到了,几无疏漏之处,再加上广大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鼎力合作,辅之于现代化的征管手段、发达的信息网络系统,纳税调整工作自会进行的比较顺利,相应的汇算清缴工作则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这也为多年来征管实践所证实。
企业所得税核算的两种方法分别是怎么样的全面缴纳法是指企业根据税法规定的所得税税率和计算公式,按照企业所得税税法规定的计算方法,对企业年度应纳所得税进行核算和缴纳的方法。
全面缴纳法是企业所得税核算的基本方法,适用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超过一定额度的企业。
全面缴纳法核算方法的步骤如下:1.计算净利润:企业根据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在财务报表中计算出净利润。
2.调整净利润:根据税法规定的调整项目,对净利润进行调整,得到应纳税所得额。
3.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根据税法规定的计算方法,对调整后的净利润进行计算,得出应纳税所得额。
4.计算应纳税额:根据税率和计算公式,计算出企业年度应缴纳的所得税额。
5.缴纳所得税:企业根据应纳税额,按照税法规定的缴纳方式和时间,向税务机关缴纳所得税。
简易计税法是一种简化的企业所得税核算方法,适用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一定额度的企业。
简易计税法采用固定比例的办法,按照企业的营业收入或销售额直接计算应纳税额。
简易计税法的核算方法相对简单,减少了企业的核算和申报成本。
简易计税法核算方法的步骤如下:1.计算应纳税收入:企业根据税法规定的计税方法,以销售额或营业收入作为计税依据,乘以规定的比例,得出应纳税所得额。
2.计算应纳税额:根据税率和计算公式,计算出企业年度应缴纳的所得税额。
3.缴纳所得税:企业根据应纳税额,按照税法规定的缴纳方式和时间,向税务机关缴纳所得税。
全面缴纳法与简易计税法在企业所得税核算上存在一些区别和不同点:1.计算方法不同:全面缴纳法采用调整净利润的方法,对净利润进行多个调整和计算,得出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而简易计税法直接根据销售额或营业收入乘以固定比例,得出应纳税额。
2.适用范围不同:全面缴纳法适用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超过一定额度的企业,一般是大型企业和高利润企业;而简易计税法适用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一定额度的企业,一般是小型企业和低利润企业。
3.税负差异:由于全面缴纳法更准确地计算了企业的应纳税额,因此在税负方面较为精确;而简易计税法采用固定比例,未考虑企业的具体情况和税负状况,可能存在税负过重或过轻的情况。
所得税会计核算的要点所得税是一种对企业或个人所得进行征收的税种,对于企业而言,正确、准确地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是保证财务报表准确反映税务义务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就所得税会计核算的要点进行讲解,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所得税会计核算的概述所得税会计核算是指企业根据税法规定和财务会计准则,在财务会计报表中核算所得税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可比性和时效性,使企业的会计信息更加准确和透明。
所得税的会计核算主要包括纳税总额的计算、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所得税负债的补充资料的披露等环节。
二、所得税会计核算的主要要点1. 计算纳税总额纳税总额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依照法定税率和税法规定,按照税法确定对外经济业务所得应纳税的金额。
计算纳税总额时,需要根据企业的会计利润调整项目进行折算和重新计算,例如非税收入、非税支出、非税损益调整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税收优惠政策和税收补贴等因素。
2. 确认所得税负债所得税负债是指企业计算出的在当期应缴纳的所得税款额。
根据税法规定,所得税负债需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
也就是说,当企业发生需缴纳所得税的经济事项时,才能确认所得税负债。
确认所得税负债的依据主要是企业的会计利润和税率,应根据税法规定的税率计算企业实际应缴纳的所得税款。
3. 披露所得税负债补充资料企业在财务会计报表中需要披露所得税负债补充资料,以提供更加详细的税务信息。
披露内容通常包括所得税负债的计算方法、计算基础、税率和税负的变动情况等。
通过充分披露所得税负债补充资料,可以增加财务报表的透明度,方便外部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税务状况。
4. 完善税务内部控制为保证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企业应建立健全的税务内部控制制度。
包括建立合理的记账凭证和账簿档案管理制度、规范纳税申报程序、定期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的自查和复核等。
通过加强税务内部控制,可以有效控制所得税会计核算中的风险,提高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所得税是指个人、家庭或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所得依法缴纳给国家的一种税金。
所得税的计算和核算是一个重要的财务管理工作,也是企事业单位必须按照法律规定履行的一项法务义务。
本文将介绍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法,以及在会计实务中常见的问题和处理方式。
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纳税计入成本法纳税计入成本法是企业虽然依法应纳所得税,但在核算成本时将所得税计入产品成本,从而影响产品成本计算和核算。
这种方法适用于企业无法准确核算所得税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小型企业或个体工商户。
二、应税进项减征税法应税进项减征税法是指企业可以预先核减应税进项税额,再计算应纳所得税。
这种方法适用于企业存在大量应税进项的情况,合理计算应纳所得税,减轻企业税负。
三、利润总额法利润总额法是指按照企业的税前净利润总额计算所得税,然后在利润总额中扣除已缴的应交所得税,得出应纳所得税额。
这种方法适用于企业利润稳定、经营管理较规范的情况。
四、调整税前损益法调整税前损益法是指利用一系列的会计调整项目,将企业的税前损益调整为所得税损益。
这种方法适用于企业利润波动较大,具有较多非经常性项目的情况。
无论采取哪种会计核算方法,企业在进行所得税核算时都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准确计算所得额企业应准确计算所得额,即预算或核实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实际所得额。
计算所得额时,需考虑各种收入、费用、损失和减免等因素,并结合税法规定进行调整。
二、按规定计算应纳税额企业在计算应纳所得税时,应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和税法规定的优惠政策等进行计算。
同时,应及时了解相关税务政策的变动,确保所得税计算的准确性。
三、稽查纳税义务企业在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时应主动履行纳税义务,积极配合税务部门的稽查工作。
同时,企业还应加强自身内部控制和管理,确保会计核算的合规性和准确性。
在实际会计工作中,所得税的核算会遇到一些常见的问题,下面将一一加以介绍:一、减免所得税政策的合规性问题企业在享受所得税减免政策时,需要对政策的适用条件和期限进行全面了解,并在核算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企业所得税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法律规定,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计算纳税金额并缴纳的税款。
企业所得税的核算方法主要包括计税收入的确定、税前扣除项目的确认、计税依据的确定以及税额的计算等。
一、计税收入的确定企业所得税的计税收入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应税所得额。
计税收入的确定主要依据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一般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的相关要求,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调整而得出。
计税收入的确定方法根据企业的性质和税法要求而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一般企业的计税收入一般企业的计税收入等于企业的销售收入减去销售成本和费用,再加上应纳税所得额的纳税调整项目。
销售收入是指企业通过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货币和非货币的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转让非货币性资产等。
销售成本是指生产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所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
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等。
应纳税所得额的纳税调整项目主要包括非税收入、非税支出和特设备扣除等。
2.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计税收入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计税收入等于企业的出租收入减去租赁成本和费用,再加上应纳税所得额的纳税调整项目。
出租收入是指企业通过出租房地产所获取的收入,包括租金、转租金和税费等。
租赁成本是指租赁房地产所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房地产采购成本、房地产出租成本和房地产维修成本等。
3.资产重组和清算的计税收入资产重组和清算的计税收入主要是指企业在资产重组和清算过程中所产生的收入。
在资产重组中,计税收入主要是指企业卖出或者处置资产所取得的收益;在资产清算中,计税收入主要是指从资产清算中取得的收益。
二、税前扣除项目的确认1.成本费用的扣除企业在计算所得税的时候,可以扣除与取得其计税收入直接相关的成本和费用。
主要包括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用、财务费用和其他业务支出等。
2.投资收益的扣除企业对于投资其他企业所取得的股息收入和红利收入可以在计算所得税的时候予以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