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解剖学 骨学部分
- 格式:docx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13
正常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1.胸骨角:胸骨体与胸骨柄相接外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平对第2肋,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2.鼻旁窦:鼻腔周围的颅骨,有些含气的空腔,与鼻腔相通,称鼻旁窦。
共四对,包括额窦,上颌窦,筛窦,和蝶窦。
3.翼点:在颞窝区内,额,顶,蝶,颞四骨的会合处称为翼点。
此处骨质较薄,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翼点处骨折容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
4.骨膜:包裹除关节面以外的整个骨面,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骨膜内层上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在骨的发生、生长、改造和修复时功能最为活跃。
5.椎间盘:连接在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由外周的纤维环和内部的髓核构成。
有连接和缓解冲击的作用。
6.骨盆界线:是大、小骨盆的分界,又为小骨盆的上口,由骶骨的岬、两侧的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联合上缘共同围成。
7.浅筋膜:位于皮下,又称皮下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有脂肪、浅静脉、皮神经以及浅淋巴和淋巴管等。
临床皮下注射,即将药物注入浅筋膜内。
8.腱鞘:为套在长腱周围的鞘管。
多位于手足摩擦较大的部位。
结构分外层的纤维层和内层的滑膜层,滑膜层又分为包于肌腱表面的脏层和紧贴纤维层内面的壁层。
腱鞘可起约束肌腱的作用,并可减少肌腱在运动时与骨面的摩擦。
9.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临床上通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一段叫上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和十二指肠。
空肠到肛门的一段叫下消化道,包括空肠、回肠和大肠。
10.咽峡:是口腔与咽的分界处,由腭垂、两侧腭舌弓和下方的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通道11.轮廓乳头:在舌上面的粘膜表面,有7~11个体积最大的突起,排列在界沟的前方,乳头中央隆起,周围有环状沟,内含味蕾,司味觉。
12.十二指肠大乳头:在十二指肠降部肠腔的左后壁上有一条纵行的粘膜皱襞,其下端的乳头状突起,叫十二指肠大乳头,有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
胆汁和胰液由此流入十二指肠内。
13.麦克伯尼点: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位置,位于脐和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急性阑尾炎时,该处有明显的压痛。
问答题1.骨的形态如何及长骨的形态结构骨按形态可分为四类: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长骨分布于四肢,呈管状分为一体两端。
体称骨干,由骨密质围成骨髓腔,内含骨髓。
体上还有血管出入的滋养孔。
两端又叫骺,往往膨大并且有光滑的关节面,由关节软骨覆盖。
2.上肢骨的组成及数目包括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
每侧上肢带骨为锁骨和肩胛骨各1块。
自由上肢骨有肱骨尺骨桡骨各1块和手骨27块。
手骨包括腕骨8块掌骨5块指骨14块3.下肢骨的组成及数目包括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
每侧下肢带骨为髋骨1块。
自由下肢骨有股骨胫骨腓骨髌骨各1块,足骨26块。
足骨包括跗骨7块跖骨5块趾骨14块。
4.颅骨的分布及各部的名称分脑颅和面颅脑颅共八块有:额骨、枕骨、蝶骨、筛骨各一块。
顶骨、颞骨各两块。
面颅共十五块:犁骨、下颌骨、舌骨各一块,上颌骨、鼻骨、泪骨、颧骨、下鼻甲、颚骨各两块。
5.鼻旁窦的名称及其开口部位?有额窦、上颌窦、筛窦、和蝶窦,它们分别位于同名骨内。
上颌窦、额窦、和筛窦前、中小房开口于中鼻道;筛窦后小房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6.简述关节的基本结构。
包括(1)关节面:分关节头和关节窝,表面覆盖关节软骨;(2)关节囊:分外层的纤维层和内层的滑膜层,后者产生滑液;(3)关节腔:由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软骨围成,呈负压状态。
7.简述关节的辅助结构。
包括韧带、关节内软骨(关节盘)和关节唇。
韧带呈束状或膜状,连于相邻两骨之间,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可增加关节的稳固性。
关节软骨由纤维软骨构成,位于两骨关节面之间,有半月板和节盘两种。
关节唇附着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
有加深关节窝的作用,增加关节稳固性。
8.简述男、女骨盆的性差。
在全身的骨骼中,性别差异以骨盆最为明显。
女性骨盆以外形短、宽,骨盆上口近似圆形,耻骨弓为90~1000,骨盆下口较宽大,骨盆腔呈圆筒形,髂骨翼也较水平。
男性骨盆外形狭长,骨盆上口为桃形,耻骨弓70~750,骨盆下口较狭小,骨盆腔为漏斗形,髂骨翼也较垂直。
人体解剖学骨学第一节概述成人全身有206块骨。
骨按形态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4类。
骨按部位分为躯干骨、颅骨和四肢骨。
骨的构造: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
第二节躯干骨成人躯干骨包括24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1块骶骨、1块尾骨、1块胸骨和12对肋,分别参与构成脊柱、胸廓和骨盆。
一、椎骨(一)一般形态:椎骨由椎体和椎弓组成,椎弓由椎弓根和椎弓板构成。
椎体和椎弓围成椎孔,全部椎管连成椎管。
(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颈椎:横突上有横突孔,棘突末端分叉。
胸椎:有肋凹,棘突较长,斜向后下方腰椎:椎体粗壮,棘突宽短,呈板状,水平向后三、胸骨:包括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3部分。
胸骨角:胸骨柄和体连接处微向前凸,称胸骨角,侧方连接第2肋软骨,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第三节颅骨成人颅由23块颅骨组。
其中脑颅骨8块,包括额骨、筛骨、蝶骨、枕骨各1块,顶骨、颞骨各2块。
面颅骨15块,构成颜面的骨性基础。
(一)颅的顶面观冠状缝、矢状缝和人字缝(二)颅的侧面观:在颞窝前下部,额、顶、颞、蝶4骨邻接处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此处骨质薄弱,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三)颅的前面观:颅的前面分为额区、眶、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
(四)颅底内面观:由前向后分为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三个窝。
颅中窝中央为蝶骨体,上面有垂体窝,两侧由前向后有圆孔、卵圆孔和棘孔。
第四节四肢骨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上肢骨纤细轻巧,下肢骨粗大坚固。
上肢骨每侧32块,其中上肢带骨包括锁骨和肩胛骨各1块;自由上肢骨包括肱骨、尺骨、桡骨各1块,腕骨8块,掌骨5块和指骨14块。
下肢骨每侧31块,其中下肢带骨即髋骨1块,由髂骨、坐骨和耻骨融合而成;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髌骨、胫骨和腓骨各1块,跗骨7块,跖骨5块,趾骨14块。
关节学第一节概述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相连,形成骨连结。
按骨连结的连结方式不同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2类。
直接连结可分为纤维连结(如颅骨间的缝)、软骨连结(如椎间盘)和骨性结合(如骶椎间融合)。
人体解剖学知识点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结构和组织的学科,对于理解人体的构造和功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知识点,包括人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
一、骨骼系统骨骼系统是人体的支架,由骨骼、关节和韧带组成。
人体骨骼系统包括206块骨头,分为轴骨和附肢骨。
轴骨包括头骨、脊柱和胸廓,附肢骨包括肢体的骨骼。
骨骼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支持、保护内脏器官、储存矿物质和参与血液细胞生成。
二、肌肉系统肌肉系统由肌肉组织和肌腱组成,是人体的运动器官。
肌肉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骨骼肌负责人体的主动运动,平滑肌控制内脏器官的收缩和舒张,心肌则是心脏的组成部分。
肌肉通过收缩和松弛来实现运动功能。
三、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主要功能是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通过收缩和舒张泵血。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组织和器官,静脉则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回心脏。
四、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喉、气管和肺。
呼吸的主要功能是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氧气通过鼻腔和喉进入气管,再通过气管分支进入肺部。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通过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五、消化系统消化系统负责摄取、消化和吸收食物,包括口腔、食管、胃、肠道和消化腺。
食物在口腔中咀嚼和混合唾液,然后通过食管进入胃。
胃中的胃液将食物分解成小颗粒,再通过肠道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
六、泌尿系统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主要功能是排除体内废物和调节体液平衡。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核心,通过滤泡和肾小管将废物和多余的液体排出体外,形成尿液。
七、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神经和感觉器官组成,主要功能是接收和传递信息,控制身体各部分的活动。
大脑是神经系统的中枢,负责思维、记忆和意识。
脊髓通过神经传递信号,将大脑的指令传达到身体各部位。
八、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和激素组成,主要功能是分泌激素调节身体的生理过程。
人体解剖学中的骨骼系统人体解剖学是关于人体内部结构的研究,而骨骼系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骨骼系统不仅提供了人体的支撑结构,还起到保护内脏器官、制造红细胞和储存矿物质等重要功能。
本文将介绍人体解剖学中骨骼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
I. 骨骼系统的结构人体的骨骼系统由206块骨头组成,分为四个主要部分:颅骨、躯干骨、上肢骨和下肢骨。
颅骨包裹和保护了脑部,躯干骨由胸部和腰部的脊柱、肋骨和盆骨组成,而上肢骨包括肩胛骨、锁骨、胸骨和手臂骨,下肢骨则包括髋骨、股骨、腿骨和足骨。
II. 骨骼系统的功能1. 支撑结构:骨骼提供了人体的框架结构,使人体能够保持立姿,并支持各种体重和运动负荷。
2. 保护作用:骨骼系统保护内脏器官,如颅骨保护大脑、胸廓保护心脏和肺部,以及盆骨保护膀胱和生殖器官等。
3. 运动功能:骨骼系统与肌肉系统相互作用,使得人体能够进行各种动作和运动。
4. 血液制造:骨骼中的骨髓组织负责生产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等血液成分。
5. 矿物质储存:骨骼系统储存了大量的矿物质,如钙和磷,这些矿物质在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中起到重要作用。
III. 骨骼系统在人体中的作用1. 姿势和运动控制:骨骼系统通过与肌肉系统的协调作用,使人体能够保持稳定的姿势,并控制各种运动。
2. 器官保护:骨骼系统的结构可以保护内脏器官免受外界的损伤和冲击。
3. 红细胞生产:骨髓中的造血组织负责红细胞的生成,红细胞携带氧气到达人体各个部位,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
4. 矿物质调节:骨骼中储存的矿物质可以通过骨髓进出,从而维持人体内血液中矿物质的平衡,对于骨骼的健康也至关重要。
IV. 骨骼系统的相关疾病1. 骨折:骨骼系统容易受到外力的影响而发生骨折,如摔倒、交通事故等导致的骨折需要及时治疗和修复。
2. 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骨密度下降、骨质减少的一种疾病,可能导致骨骼易于骨折。
3. 骨肿瘤:骨肿瘤是一种在骨骼系统中形成的肿瘤,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恶性的。
解剖篇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学中的形态学范围。
骨学:有关骨方面的系统知识,包括骨及其附属结构。
骨在成人为206块,按其在身体的位置不同,可分为颅骨、躯干骨、、上肢骨和下肢骨四部分。
其中颅骨29块、躯干骨51块、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骨的重量在成人中占体重的1/5 。
新生儿占1/7 。
骨的构造:由骨质、骨膜、骨髓构成,并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分布。
躯干骨:包括椎骨、胸骨和肋,共51块。
成人躯干骨由24块分离的椎骨、1块骶骨、一块尾骨、一块胸骨和12对肋组成。
椎骨:成人椎骨总数为26块。
由上而下依次分为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1块、尾椎1块。
胸骨:是一块位于胸前壁正中的上宽下窄的扁骨,由上向下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
肋:共12对,由肋骨和肋软骨构成。
第11、12肋骨无肋颈及肋结节,前端细小而游离。
上肢骨:锁骨、肩胛骨(两肩胛骨下角连线平对第7胸椎)、肱骨、桡骨、尺骨、手骨。
下肢骨:髋骨(髂骨、坐骨、耻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足骨。
(髂嵴最高点连线平对第4腰椎)。
脊柱:从后面观棘突在背部正中形成纵嵴,其两侧有纵行的脊柱沟,容纳背部深沉的肌肉;颈部棘突短,近水平位;上胸部棘突向后下方倾斜,呈叠瓦状;中胸部棘突较长,近似垂直方向,下胸部及腰部棘突,一般近似水平位。
从侧面观,呈S形,有4个生理弯曲(颈曲、胸曲、腰曲、骶曲)颈曲和腰曲向前突出,胸曲和骶曲向后突出。
脊柱的功能:支持体重、保护脊髓、运动。
全身主要关节活动范围:颈部:左右侧屈45度,前后伸屈35-45度,左右旋转60-80度。
腰部:前屈90度,后伸30度,侧屈20-30度,旋转30度。
肩关节:前屈90度,后伸45度,外展90度,旋内80度,旋外30度,上举90度。
髋关节:屈曲145度,过伸40度,外展30-45度,内收20-30度,外旋40度,内旋40度。
体表骨性标志:平肩处可摸到显著突出的是第7颈椎。
人体解剖学第一章骨学要点1骨的形态、分类和构造:成年人的骨有206块,占人体体重的20%。
按部位可分为躯干骨51块,颅骨29块(含听小骨6块),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红骨髓分布于骨松质内,有造血功能;黄骨髓分布于骨髓腔内,主要为脂肪组织。
无造血功能,大量失血时可转化为红骨髓进行造血,人一般在5~7岁出现黄骨髓。
要点2躯干骨的组成:成人躯干骨由椎骨24块(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5个骶椎愈合形成),尾骨1块(4~5个尾椎愈合形成),肋骨12对和胸骨1块组成。
要点3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形态特征:椎骨属于不规则骨,有1个椎体、1个椎弓和7个突起。
颈椎横突上有横突孔,通行椎动脉、椎静脉;除第1和第7颈椎外,棘突末端分叉;椎体小;椎孔呈三角形。
胸椎椎体和横突有肋凹,棘突长伸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
腰椎椎体肥大,棘突呈板状,矢状位水平向后。
要点4胸骨的分部、胸骨角的位置及临床意义:胸骨为扁骨。
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
柄的上缘凹陷为颈静脉切迹,两侧有锁切迹。
外侧缘有第1肋切迹。
柄体交界向前凸出称胸骨角。
胸骨角外侧与第2对肋相连接,是临床计数肋的标志。
胸骨体外侧缘接第2~7肋软骨。
要点5颅的组成和名称:颅由23块颅骨构成,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
脑颅骨8块,围成颅腔,容纳、保护脑。
脑颅主要由不成对的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以及顶部中线两侧成对的顶骨和颞骨构成。
面颅由成对的鼻骨、泪骨、颧骨、下鼻甲、腭骨、上颌骨和不成对的犁骨、下颌骨及舌骨共计15块组成。
要点6上肢骨的组成:1.上肢带骨:锁骨、肩胛骨2.自由上肢骨:上臂:肱骨前臂:尺骨(内侧)桡骨(外侧)手骨:腕骨(8块)掌骨(5块)指骨(14块)要点7腕骨的组成和排列顺序:从桡侧至尽侧,近侧列为手舟骨、月状骨、三角骨、豌豆骨,远侧列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
要点8下肢骨的组成:1.下肢带骨:髋骨2.自由下肢骨:①大腿骨:股骨②髌骨③小腿骨:胫骨(内侧)腓骨(外侧)④足骨:跗骨(7块)跖骨(5块)趾骨(14块,踇趾2节,其余均3节)。
正常人体解剖学复习资料问答题第一部分运动系统1,骨的形态如何?长骨的形态结构?答:骨可分为四类;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长骨分布于四肢,呈管状,分为一体和两端。
体称骨干,由骨密质围成骨髓腔,内含骨髓。
体上还有出入血管的滋养孔。
两端又叫骺,膨大并有光滑的关节面,由关节软骨覆盖。
2,试述骨的构造。
答:每块骨都由骨质、骨髓、骨膜和关节软骨构成。
并有神经和血管分布。
骨质分为密质和松质两种。
密质在骨的表面,松质在骨的内部。
松质由相互交错的骨小梁构成。
在颅盖骨,密质构成外板和内板,松质叫板障。
骨髓为柔软而富有血液的组织,充填于骨髓腔和松质腔隙内,分红,黄两种骨髓,成年人红骨髓主要位于松质内,有造血的功能;黄骨髓位于骨髓腔内,含有脂肪组织,缺乏造血功能。
骨膜位于关节面以外整个骨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有丰富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管。
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在骨的发生、生长、改造和修复时,它的功能最为活跃。
关节软骨紧贴在骨的关节面上,参与构成关节。
具有减少摩擦的作用。
3,关节的主要结构有哪些?答:主要结构有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三部分。
关节面是两骨相接触的光滑面,通常一骨形成关节头,另一骨形成关节窝。
关节面覆盖关节软骨。
关节囊为两层;外层为纤维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附着于关节面周围的骨面上,与骨膜相连。
内层为滑膜层,附于关节软骨周缘,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紧贴纤维层的内面,有丰富的血管网,能产生滑液,同时也有吸收作用。
关节腔为关节囊滑膜层与关节软骨之间所围成的窄隙,密闭呈负压,内含少量滑液。
4,脊柱的组成及生理弯曲如何?答:脊柱由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借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紧密连接而成。
位于躯干背面正中,上乘颅骨,下接髋骨,中附肋骨,参与构成胸廓、腹腔和盆腔。
脊柱中央有椎管,容纳脊髓、脊神经根及血管和被膜。
两侧有23对椎间孔,有脊神经根和血管通过。
从侧面观察,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骶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