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名家经典诵读庄子一列御寇
- 格式:docx
- 大小:21.22 KB
- 文档页数:2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原文】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1)。
大公任往吊之曰(2):“子几死乎?”曰:“然”.“子恶死乎?”曰:“然。
"任曰:“子尝言不死之道。
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
其为鸟也,翂翂翐翐(3),而似无能;引援而飞(4),迫胁而栖(5),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6)。
是故其行列不斥(7),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8),修身以明污(9),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10),故不免也.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11):‘自伐者无功(12);功成者堕(13),名成者亏。
’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14),得行而不名处(15);纯纯常常(16),乃比于狂(17);削迹捐势(18),不为功名。
是故无责于人(19),人亦无责焉。
至人不闻(20),子何喜哉?”孔子曰:“善哉!”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21),食杼栗(22);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
鸟兽不恶,而况人乎!【注释】①孔子周游列国时,逃出宋国后来到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了七天,粮尽病锇,困苦不堪,“不火食”即指不能生火做饭,没有吃的。
②大(da)公:古代对老年人的称呼。
①游鼢(Gn)製联(zhT):飞行舒缓的样子;一说飞不高的样子。
②引援:引领、带着.③追胁:身子挨着身子.④绪:余剩。
⑤不斥:不受排斥,是说它们的行列为众鸟所容.⑥饰知s装扮成很有才智.惊愚:使愚人惊,即惊吓众人。
⑦明污:使别人的污秽彰明显露。
⑩以上三句已见于《达生》篇最后一部分。
⑪大成之人:旧注指圣德宏博的老子。
⑬伐:夸耀。
⑬堕(hui):通作“隳”,毁败的意思.⑭道流:大道彰明流传。
不明居:指韬光隐迹而居。
本句断句旧本在“居”字之前,为“道流而不明”,但句义难明,句式亦不能形成前后对偶,故未从。
⑮得:德,即行为之有所得。
不名处:不以其名而居,即藏誉匿耀而不处其名.⑯纯纯常常:纯朴而又平常。
《先秦散文·庄子·列御寇(节选)》原文鉴赏《先秦散文·庄子·列御寇(节选)》原文鉴赏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①。
其往也,得车数乘②。
王说之③,益车百乘④。
反于宋⑤,见庄子曰:“夫处穷闾厄巷⑥,困窘织屦⑦,槁项黄馘者⑧,商之所短也。
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⑨,商之所长也。
”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⑩,舐痔者得车五乘(11)。
所治愈下(12),得车愈多。
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注释】①使:出使。
②乘:古代四匹马拉的车为一乘。
③说(xue音悦):同悦。
④益:增加。
⑤反:通反。
⑥穷间:穷里,贫穷偏僻的里巷。
⑦困窘:指生计艰难;织屦,打麻鞋。
⑧槁项黄馘:形容人面黄肌瘦;槁,干枯;项,脖子;馘(suo音国),脸。
⑨悟:使……醒悟;从车,跟随的车马。
⑩痈(yong音拥)、痤(cuo音瘥):都是脓疮之类。
(11)舐(shi音市):舔。
(12)下:卑下。
【今译】宋国有一个名叫曹商的人,他为宋王出使秦国。
去的时候,他得到了几辆车。
见到秦王后,讨得了秦王的欢心,又赏赐了他一百辆车。
曹商回到宋国,见到庄子说:“住在贫穷偏僻的窄巷子里,穷得不得不靠织草鞋过日子,饿得面黄肌瘦,这是我的短处。
但是,使大国的君主醒悟,能得到一百辆车的赏赐,这才是我所擅长的呀。
”庄子说:“秦王有病召请医生,能够给他破脓包捅痤疮的,可以得到一辆车。
能给他用舌头舔痔疮的,可以得到五辆车。
所干的事情越卑下,越下作,得到的车便越多。
你大概是舔了秦王的痔疮了吧?否则为什么得了那么多车呢?你快走吧。
”【集评】明·孙矿《南华真经》:“炼得生峭之调,以参错不齐为章法,以险绝独运为句法。
”清·林云铭《庄子因》:“此老满口势力,只得如此虐谑。
若与之高谈道义,无益也。
吾以曹商亦颇有廉耻的人,闻舔痔之言,遂默然不语,若系今人,则以笑骂由人笑骂,其心竟以舔痔为荣矣。
”【总案】作者以辛辣的讽刺,无情揭露、鞭挞了那些热衷于富贵利达的*** 之徒,指出那些奔走于权贵之间的所谓使者、臣子,不过是在干着舔痔吮痈的勾当。
庄子入殿门不趋【原文】庄子入殿门不趋(1),见王不拜。
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
〞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2)?〞曰:“臣之剑,十步一人(3),千里不留行(4)。
〞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愿得试之。
〞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5),令设戏请夫子(6)。
〞王乃校剑士七日(7),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8),乃召庄子。
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9)。
〞庄子曰:“望之久矣。
〞王曰:“夫子所御杖(10),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
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注释】①趋:快步上前。
②禁:遏止;“禁制〞即遏阻并制伏对手。
③十步一人:十步之内每每杀死一人。
④留:止。
“千里不留行〞是说行走千里也不会受阻。
⑤休就舍:暂到宿舍休息。
“待命〞二字旧本划入下句之首,按文意,“就舍〞的目的在于“待命〞,故于“待命〞处断句。
⑥设戏:安排击剑比武的盛会。
⑦校:同于“较〞;“校剑〞即比试剑术。
⑧奉(peng):捧着;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捧〞。
⑨敦:治。
“使士敦剑〞是说跟剑士比对剑术⑩御:用。
杖:用如动词,执掌的意思。
“所御杖〞是说所习惯使用的。
【译文】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王也不行跪拜之礼。
赵王说:“你想用什么话来开导我,而且让太子先作引荐。
〞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特地用剑术来参见大王。
〞赵王说:“你的剑术怎样能遏阻剑手、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
〞赵王听了大喜,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庄子说:“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露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手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手。
希望有时机能试试我的剑法。
〞赵王说:“先生暂回馆舍休息等待通知,我将安排好击剑比武的盛会再请先生出面比武。
〞赵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比武比赛,死伤六十多人,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
《庄子》杂篇·列御寇原文及译文作者:庄子及门徒列御寇之齐,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
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曰:“吾惊焉。
”曰:“恶乎惊?”曰:“吾尝食于十浆而五浆先馈。
”伯昏瞀人曰:“若是则汝何为惊已?”曰:“夫内诚不解,形谍成光,以外镇人心,使人轻乎贵老,而赍其所患。
夫浆人特为食羹之货,无多余之赢,其为利也薄,其为权也轻,而犹若是,而况于万乘之主乎!身劳于国而知尽于事。
彼将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
吾是以惊。
”伯昏瞀人曰:“善哉观乎!女处已,人将保汝矣!”无几何而往,则户外之屦满矣。
伯昏瞀人北面而立,敦杖蹙之乎颐。
立有间,不言而出。
宾者以告列子,列子提屦,跣而走,暨于门,曰:“先生既来,曾不发药乎?”曰:“已矣,吾固告汝曰:人将保汝。
果保汝矣!非汝能使人保汝,而汝不能使人无保汝也,而焉用之感豫出异也。
必且有感,摇而本性,又无谓也。
与汝游者,又莫汝告也。
彼所小言,尽人毒也。
莫觉莫悟,何相孰也。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汎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郑人缓也,呻吟裘氏之地。
祗三年而缓为儒。
河润九里,泽及三族,使其弟墨。
儒墨相与辩,其父助翟。
十年而缓自杀。
其父梦之曰:‘使而子为墨者,予也,阖尝视其良?既为秋柏之实矣。
’夫造物者之报人也,不报其人而报其人之天,彼故使彼。
夫人以己为有以异于人,以贱其亲。
齐人之井饮者相捽也。
故曰:今之世皆缓也。
自是有德者以不知也,而况有道者乎!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圣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众人安其所不安,不安其所安。
“庄子曰:‘知道易,勿言难。
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
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
古之人,天而不人。
’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
顺于兵,故行有求。
兵,恃之则亡。
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敝精神乎蹇浅,而欲兼济道物,太一形虚。
若是者,迷惑于宇宙,形累不知太初。
彼至人者,归精神乎无始,而甘冥乎无何有之乡。
积敛无崖【原文】士成绮(1)见老子而问曰:“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2)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趼(3)而不敢息。
今吾观子,非圣人也。
鼠壤(4)而余蔬(5),而弃妹(6)之者,不仁也,生熟(7)不尽于前,而积敛无崖(8)。
”老子漠然不应。
士成绮明日复见,曰:“昔者吾有刺于子,今吾心正卻(9)矣,何故也?”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10)焉。
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
苟有其实,人与之名而弗受,再(11)受其殃(12)。
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13)。
”士成绮雁行避影(14),履行(15)遂进而问,“修身若何?”老子曰:“而(16)容崖然(17),而目衝然(18),而颡頯(19)然(20),而口阚然(21),而状义(22)然,似系马而止也。
动而持(23),发也机(24),察而审(25),知巧而覩于泰(26),凡以为不信(27)。
边竟(28)有人焉,其名为窃。
”【注释】1士成绮:虚拟人物,姓士名成绮。
2固:所以。
3百舍重趼(pn):百舍,远道;舍,古时距离单位;趼,同“茧”。
4鼠壤:鼠洞。
5余蔬:余,剩余;蔬,指食物。
6妹:同“蔑”,轻视。
7生熟:指饮食。
8崖:边际。
9正卻(que):正,醒悟;卻,同“却”,改正。
10脱:离。
11再:又。
12殃:牵累。
13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服,接受;恒服,出于恒常去接受;以服有服,有心接受而接受。
14雁行避影:雁行,从后而行;避影,避开影子。
15履行:穿鞋走到席子上,指神态失措。
16而:你。
17崖然:高傲。
18衝(chong)然:突出的样子。
19颡(sang):额头。
20頯(xang)然:隆起的样子。
21阚(xan)然:尖刻的样子。
22义:同“峨”,高大。
23动而持:欲动而强持。
24发也机:发,指行动;机,弩矢。
25察而审:察,明察;审,详细。
26泰:多。
27信:真实。
28竟:同“境”。
【译文】士成绮见到老子而问道:“听说先生是个圣人,我便不辞路途遥远而来,一心希望能见到你,走了上百天,脚掌上结上厚厚的老趼也不敢停下来休息休息。
列御寇【原文】无几何而往(18),则户外之屦满矣(19)。
伯昏瞀人北面而立,敦杖蹙之乎颐(20),立有间,不言而出。
宾者以告列子(21),列子提屦,跣而走(22),暨乎门(23),曰:“先生既来,曾不发药乎(24)?”曰:“已矣(25),吾固告汝曰人将保汝,果保汝矣。
非汝能使人保汝,而汝不能使人无保汝也,而焉用之感豫出异也(26)!必且有感摇而本才(27),又无谓也(28)。
与汝游者又莫汝告也(29),彼所小言(30),尽人毒也;莫觉莫悟,何相孰也(31)!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32),汎若不系之舟(33),虚而敖游者也(34)。
”【注释】18无几何:没有过多久。
○⑲户外:门外。
屦(ju):鞋;“屦满”说明来列御宼家的人很多。
⑳敦:竖。
蹙:抵着。
颐:下巴。
21宾者:亦作“傧者”,接待、裏报的人员。
○22跣(xian):光着脚。
走:跑。
○23暨:及,至。
○24曹:乃,竟。
发药:开发药方是为了疗治疾病,这里喻指批评疏导,使自己改正错误。
○○25已:止。
26命:你。
焉:何。
之:此,指代显迹于外的做法。
豫:用同“预”,预先。
○27感牝5〇:撼动,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撼”。
而:见前一注。
才: 语气词,用同“哉”。
○28无谓:犹言“无奈”。
○29莫汝告:没有谁提醒告诫你。
○30小言:细巧迷惑的言辞。
○31孰(shu):审视、详察;这个意义后代写作“熟”。
“何相孰”是说怎么能彼此相互○审视详察。
32敖游:即遨游;下同。
○33汛;“泛”字之异体。
○34虚:心境空宁,毫无拘系。
○【译文】没有多久伯昏瞀人前去看望列御寇,看见门外摆满了鞋子。
伯昏瞀人面朝北方站着,竖着拐杖撑住下巴。
站了一会儿,一句话也没说就走出去了。
接待宾客的人员告诉了列御寇,列御寇提着鞋子,光着脚就跑了出来,赶到门口,说:“先生已经来了,竟不说一句批评指教的话吗?”伯昏瞀人说:“算了算了,我本来就告诉你说人们将会归附于你,果真都在归附你了。
《列子》导读、精彩篇章、经典名句《列子》导读、精彩篇章、经典名句国学诸子百家 2011-02-19 09:13:02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列子》导读一、作者档案列子,名御寇,又名列圄寇,战国前期郑国人,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
唐玄宗天宝年间诏封为“冲虚真人”,宋宣和加封列子号为冲虚观妙真君。
相传列子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瞀人。
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
《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
《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
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
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 ”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列子著作《列子》(包括他的弟子参加编写),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书中旨意大致归同于老、庄,号曰道家,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务崇不兢,合於六经元号列子书曰冲虚至德真经。
《列子》内容丰富复杂,有消极无为、个人享乐的观点,也有包含朴素唯物论和辨证法的观点。
二、内容提要《列子》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曲籍,属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
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
第一篇《天瑞》。
本篇十四个段落可分三大部分,都是围绕这一世界本原而展开的。
第一部分,首先提出“不生不化者”是万物的本原,接着描述了世界从“太易”开始直至“天地含精,万物化生”的生成过程,然后又以“外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说明生物与非生物在物质基础上的演化历史,这三个层次分别从物质本体,宇宙生成和生物进化的角度阐明了“道”的属性,构成《列子》独特的自然天道观。
流水之审为渊【原文】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13),全然有生矣(14)!吾见其杜权矣(15).”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天壤(16),名实不入(17),而机发于踵(18)。
是殆见吾善者机也(19)。
尝又与来。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子之先生不齐(20),吾无得而相焉。
试齐,且复相之。
”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太冲莫胜(21).是殆见吾衡气机也(22).鲵桓之审为渊(23),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渊有九名,此处三焉(24)。
尝又与来.”【注释】(13)瘳(chōu):病愈,这里指病兆大大减轻。
(14)生:生气,这里指有了成活希望.(15)权:机.“杜权”即闭塞的生机,含有闭塞的生机出现活动的意思。
(16)天壤:天地,这里指像天与地之间那样的相对与感应.(17)名实:名声和实利.不入:指不为所动,不能进入到内心。
(18)踵:脚后根,这里指人的根基。
(19)者:用同“之"。
“善者机”亦即一线生机。
(20)齐:心迹稳定。
一说通作“斋”,“不齐”即没有斋戒。
(21)太冲:太虚。
“太冲莫胜"是说虚心凝寂、动静无别,阴阳之气均衡而又和谐.(22)衡:平。
“衡气机”是说内气持平,应称生机,浑然凝一.(23)鲵(ní):鲸鱼,这里泛指大鱼。
桓:盘桓。
审:水回流而聚积的地方。
一说“审”即“瀋”字,通作“沈",水深的意思.(24)此处三焉:意思是这里说了渊的三种情况.所谓三“渊”,喻指前面提到的“杜德机”、“善者机”、“衡气机”三种神态.“三”对于“九”来说是小数,从而暗示“道”深不可测,神巫所能看到的还只是皮毛。
【译文】第二天,列子又跟神巫季咸一道拜见壶子.季咸走出门来就对列子说:“幸运啊,你的先生遇上了我!症兆减轻了,完全有救了,我已经观察到闭塞的生机中神气微动的情况。
”列子进到屋里,把季咸的话告诉给壶子。
祸福无有【原文】南荣趎曰:“里人有病,里人问之,病者能言其病,然其病病者(30),犹未病也。
若趎之闻大道,譬犹饮药以加病也,趎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31)。
”老子曰:“卫生之经,能抱一乎(32)?能勿失乎(33)?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34)?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能翛然乎(35)?能侗然乎(36)?能儿子乎(37)?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38),和之至也(39);终日握而手不掜(40),共其德也(41);终日视而目不瞚(42),偏不在外也(43)。
行不知所之,据不知所为,与物委蛇(44),而同其波(45):是卫生之经已。
”南荣趎曰:“然则是至人之德已乎?”曰:“非也。
是乃所谓冰解冰释者能乎?夫至人者,相与交食乎地而交乐乎天(46),不以人物利害相撄(47),不相与为怪,不相与为谋,不相与为事,翛然而往,侗然而来。
是谓卫生之经已。
”曰:“然则是至乎?”曰:“未也。
吾固告汝曰:‘能儿子乎?’儿子动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
若是者,祸亦不至,福亦不来。
祸福无有,恶有人灾也!”【注释】○30病病者:前一“病”字甩如动词,而且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病为病的人,即把自己的疾病看作是一种病状的人○31卫生:养护生命。
经:常,这里指常规、通常的办法。
下同此解。
○32一:浑一,这里指身形与精神世界的谐合。
○33失:这里栺失却真性。
○34卜筮(shi ):占卦。
○35翛(xiao )然: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样子。
以下同此解。
○36侗(dong )然:心无执著的样子。
以下同此解。
○37儿子:幼儿,这里用如动词,“能儿子”是说能够像婴儿那样朴质、纯真。
○38嘷(hao ):号哭。
嗌(yi ):咽喉。
嗄(sha ):嘶哑。
○39靡之至:这里指声音谐和、自然。
○40掜(nie ):用同“捏”,拳曲的意思。
○41共(gong ):拱。
“共其德”是说听任手自然地握着乃是幼儿的天性 和常态。
治,乱之率【原文】尧之师曰许由①,许由之师曰齧缺,齧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曰被衣。
尧问于许由曰:“齧缺可以配天乎②?吾藉王倪以要之③”。
许由曰:“殆哉圾乎天下④!齧缺之为人也,聪明叡知⑤,给数以敏⑥,其性过人,而又乃以人受天⑦。
彼审乎禁过⑧,而不知过之所由生。
与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无天⑨。
方且本身而异形⑩,方且尊知而火驰(11),方且为绪使(12),方且为物絯(13),方且四顾而物应(14),方且应众宜(15),方且与物化而未始有恒(16)。
夫何足以配天乎?虽然,有族,有祖(17),可以为众父(18),而不可以为众父父(19)。
治,乱之率也(20),北面之祸也(21),南面之贼也(22)。
”【注释】①许由连同以下数句中的齧(niè)缺、王倪和被衣均为人名,除许由曾见于其他典籍外,其余三人都是作者杜撰的隐士,他们清廉洁己,不同于世俗。
②配天:做天子。
③藉:借助。
要:通作“邀”,请的意思。
④圾:通作“岌”,危险的意思。
⑤叡(ruì):“睿”字之异体,聪慧的意思。
⑥给:捷。
数(shuò):频繁,引申为快捷的意思。
⑦乃:竟。
人:指人为。
受:相应,调合,“受天”是说对应或调合自然的禀赋。
⑧审:明瞭。
⑨乘:趁,引申为借助。
“乘人”即借助于人为。
无天:抛弃自然的秉性。
⑩本身:以自身为本,把自我当作万物归向的中心。
异形:改变万物固有的形迹。
(11)尊知:尊崇才智。
火驰:像大火蔓延似的快速急骤,指急急忙忙地为求知和驭物而奔逐。
(12)绪:端,这里喻指细末的小事。
使:役使。
(13)絯(gāi):拘束。
(14)物应:为外物而应接,即应接外物的意思。
(15)应众宜:应接众多的外物而奢求处处适宜。
(16)与(yù):参预。
“与物外”指参预外物的变化。
恒:固定不变,“未始有恒”指从不曾有过定准。
(17)祖:初始之人。
(18)父:这里指同族人中的首领,也可以理解为统领一方的官长。
(19)前一“父”字同于前一注,后一“父”字指统领众多首领或地方长官的国君,即前面所说的“天子”。
小学语文-庄子寓言选读——列子为射(附译文)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
当是时,犹象人也。
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
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列御寇而进之。
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外篇•田子方第二十一)[参考译文]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的本领,他拉满弓弦,又放置一杯水在手肘上,发出第一支箭,箭还未至靶的紧接着又搭上了一支箭,刚射出第二支箭而另一支又搭上了弓弦。
在这个时候,列御寇的神情真像是一动也不动的木偶人似的。
伯昏无人看后说:“这只是有心射箭的箭法,还不是无心射箭的射法。
我想跟你登上高山,脚踏危石,面对百丈的深渊,那时你还能射箭吗?”于是伯昏无人便登上高山,脚踏危石,身临百丈深渊,然后再背转身来慢慢往悬崖退步,直到部分脚掌悬空这才拱手恭请列御寇跟上来射箭。
列御寇伏在地上,吓得汗水直流到脚后跟。
伯昏无人说:“一个修养高尚的‘至人’,上能窥测青天,下能潜入黄泉,精神自由奔放达于宇宙八方,神情始终不会改变。
如今你胆战心惊有了眼花恐惧的念头,你要射中靶的不就很困难了吗?”(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
译文:这是有心于射的射法,不是无心之射的射法。
②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译文:现在你有惊恐目眩之意,你要想射中就很难了!(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从中可得到什么启发?提示:射箭绝不能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必须内守大道,外忘一切,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妙境。
《庄子-列御寇》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庄子-列御寇》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列御寇本篇主要阐述忘我的思想,告诉我们如何真正领悟大道。
列御寇者,楚之隐士也。
一日,与庄子相遇于途中。
庄子见其神色不凡,遂与之交谈。
列御寇问庄子:“吾闻子善言道德,敢问道德之所以然者何也?”庄子答曰:“道德者,天地之性也。
天地无始无终,道德亦无始无终。
夫道德之始,非一物之始也;道德之终,非一物之终也。
故道德广大,不可方物。
”列御寇曰:“吾闻道德者,虚静以明其德,虚明以观其道。
虚静者,心之极也;虚明者,目之极也。
子既言道德广大,何为虚静虚明乎?”庄子曰:“夫虚静虚明,非道德之实也,道德之用也。
道德广大,非一物之广大也,非一事之广大也。
虚静虚明,所以广大道德也。
若夫道德之实,虚静虚明者,乃道德之本也。
”列御寇曰:“吾闻子言道德之广大,然道德之广大,非虚静虚明所能尽也。
请子试言道德之实,以开吾心。
”庄子曰:“道德之实,虚静虚明也。
虚静者,万物之始也;虚明者,万物之终也。
虚静虚明,万物之所以成也。
夫道德之实,非一物之实也,非一事之实也。
虚静虚明,所以成道德之实也。
”列御寇曰:“吾闻子言道德之实,虚静虚明也。
然道德之实,非虚静虚明所能尽也。
请子试言道德之用,以启吾智。
”庄子曰:“道德之用,虚静虚明也。
虚静者,心之极也;虚明者,目之极也。
虚静虚明,所以用道德也。
夫道德之用,非一物之用也,非一事之用也。
虚静虚明,所以用道德之用也。
”列御寇曰:“吾闻子言道德之用,虚静虚明也。
道德之用,非虚静虚明所能尽也。
请子试言道德之极,以全吾性。
”庄子曰:“道德之极,虚静虚明也。
虚静者,万物之始也;虚明者,万物之终也。
虚静虚明,所以全道德之极也。
夫道德之极,非一物之极也,非一事之极也。
虚静虚明,所以全道德之极也。
”列御寇闻庄子之言,心悦诚服,遂拜庄子为师。
自此,列御寇追随庄子,悟道修行,终成一代宗师。
翻译如下:列御寇,楚国的隐士。
有一天,他与庄子在路上相遇。
庄子见他的神情非凡,便与他交谈。
列御寇问庄子:“我听说你擅长谈论道德,敢问道德之所以然的是什么?”庄子回答说:“道德,是天地之性。
32.列li â 御y ù 寇k îu列li â 御y ù 寇k îu 之zh ī 齐q í ,中zh ōn ɡ 道d ào 而ãr 反f ǎn ,遇y ù 伯b ï 昏h ūn 瞀m ào 人r ãn 。
伯b ï 昏h ūn 瞀m ào 人r ãn 曰yu ē :"奚x ī 方f ān ɡ 而ãr 反f ǎn?"曰yu ē :"吾w ú 惊j īn ɡ 焉y ān。
"曰yu ē :"恶wū 乎h ū 惊j īn ɡ?"曰yu ē :"吾w ú 尝ch án ɡ 食sh í 于y ú 十sh í 浆ji ān ɡ ,而ãr 五w ǔ 浆ji ān ɡ 先xi ān 馈ku ì。
"伯b ï 昏h ūn 瞀m ào 人r ãn 曰yu ē :"若ru î 是sh ì 则z ã 汝r ǔ 何h ã 为w ãi 惊j īn ɡ 已y ǐ?"曰yu ē :"夫f ū 内n âi 诚ch ãn ɡ 不b ù 解ji ě ,形x ín ɡ 谍di ã成ch ãn ɡ 光ɡu ān ɡ ,以y ǐ 外w ài 镇zh ân 人r ãn 心x īn ,使sh ǐ 人r ãn 轻q īn ɡ 乎h ū 贵ɡu ì 老l ǎo ,而ãr 齑j ī 其q í 所su ǒ 患hu àn 。
庄子列御寇名句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著作《庄子》对于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庄子提出了许多关于御寇的理论和观点。
下面将列举庄子关于御寇的名句,并对其进行解读。
1.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句话意味着在御寇的过程中,即使只是稍有疏忽或差错,也可能会导致战争的失败。
庄子认为,御寇需要非常谨慎和细致,不能有丝毫的疏忽。
2.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庄子认为,御寇的关键在于对敌人和自己的了解。
只有真正了解敌人的情况,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对策,做到百战不殆。
3.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庄子认为,善于御寇的人不仅能够保护自己,还能够让敌人自己败亡。
这是因为善于御寇的人能够抓住敌人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取得胜利。
4.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庄子认为,善于御寇的人不会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注重实际效果。
他们会尽力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利而战。
5. "善用兵者,役于民而不役于人":庄子认为,善于御寇的人会充分利用人民的力量,而不是消耗人民的力量。
他们会善于组织人民,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战斗力量。
6. "战胜敌人的关键在于战术的灵活性":庄子认为,御寇的关键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战术的灵活性。
只有在战术上灵活多变,才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取得胜利。
7. "战胜敌人的关键在于心态的稳定":庄子认为,御寇的过程中,不能被敌人的威胁所动摇,要保持内心的稳定和冷静。
只有保持稳定的心态,才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取得胜利。
8. "善于御寇的人是智者":庄子认为,御寇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只有具备智慧的人才能够洞察敌人的意图,抓住敌人的弱点,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9. "善于御寇的人是有道德的人":庄子认为,御寇需要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子綦【原文】子綦有八子(1),陈诸前(2),召九方歅曰(3):“为我相吾子,孰为祥(4)?”九方歅曰:“梱也为祥(5)。
”子綦瞿然喜曰(6):“奚若?”曰:“梱也将与国君同食以终其身。
”子綦索然而出涕曰(7):“吾子何为以至于是极也!”九方歅曰:“夫与国君同食,泽及三族(8),而况父母乎!今夫子闻之而泣,是御福也(9)。
子则祥矣,父则不祥.”【注释】①子綦:人名,旧注称楚人司马子綦.②陈:排列.③九方歃(yTn):人名。
④祥:好。
⑤梱(kun):子綦八子中一子之名,⑥罌然:惊喜的样子。
⑦索然:伤心落泪的样子。
⑧三族:指父族、母族、妻族.⑨御福:拒绝降临的福禄。
【译文】子綦有八个儿子,排列在子綦身前,叫来九方歅说:“给我八个儿子看看相,谁最有福气。
”九方歅说:“梱最有福气。
"子綦惊喜地说:“怎么最有福气呢?”九方歅回答:“梱将会跟国君一道饮食而终了一生。
”子綦泪流满面地说:“我的儿子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境遇!"九方歅说:“跟国君一道饮食,恩泽将施及三族,何况只是父母啊!如今先生听了这件事就泣不成声,这是拒绝要降临的福禄。
你的儿子倒是有福气,你做父亲的却是没有福分了。
”今且有言于此【原文】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①,则与彼无以异矣。
虽然,请尝言之②。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俄而有无矣③,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今我则已有谓矣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⑤,而大山为小⑥;莫寿于殇子⑦,而彭祖为夭⑧。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
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⑨,而况其凡乎⑩!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11),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12)。
【注释】①类:同类、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