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下册 27_3 第1课时 位似图形的概念及画法 新人教版2
- 格式:ppt
- 大小:16.07 MB
- 文档页数:20
27.3 位似第1课时位似图形的概念及画法1.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了解位似与相似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位似图形的相关知识;(重点)2.掌握位似图形的画法,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难点)一、情境导入生活中我们经常把自己好看的照片放大或缩小,由于没有改变图形的形状,我们得到的照片是真实的.观察图中有多边形相似吗?如果有,那么这种相似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位似图形【类型一】判定是否是位似图形下列3个图形中是位似图形的有( )A.0个 B.1个 C.2个 D.3个解析:根据位似图形的定义可知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对应边互相平行(或共线),所以位似图形是第一个和第三个.故选C.方法总结:判断两个图形是不是位似图形,首先要看它们是不是相似图形,再看它们对应顶点的连线是否交于一点.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类型二】确定位似中心找出下列图形的位似中心.解析:(1)连接对应点AE、BF,并延长的交点就是位似中心;(2)连接对应点AN、BM,并延长的交点就是位似中心;(3)连接AA′,BB′,它们的交点就是位似中心.解:(1)连接对应点AE、BF,分别延长AE、BF,使AE、BF交于点O,点O就是位似中心;(2)连接对应点AN、BM,延长AN、BM,使AN、BM的延长线交于点O,点O就是位似中心;(3)连接AA′、BB′,AA′、BB′的交点就是位似中心O.方法总结:确定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时,要找准对应顶点,再经过每组对应顶点作直线,交点即为位似中心.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 第2题【类型三】 画位似图形 按要求画位似图形:(1)图①中,以O 为位似中心,把△ABC 放大到原来的2倍;(2)图②中,以O 为位似中心,把△ABC 缩小为原来的13. 解析:(1)连接OA 、OB 、OC 并延长使AD =OA ,BE =BO ,CF =CO ,顺次连接D 、E 、F 就得出图形;(2)连接OA 、OB 、OC ,作射线CP ,在CP 上取点M 、N 、Q 使MN =NQ =CQ ,连接OM ,作NF ∥OM 交OC 于F ,再依次作EF ∥BC ,DE ∥AB ,连接DF ,就可以求出结论.解:(1)如图①,画图步骤:①连接OA 、OB 、OC ;②分别延长OA 至D ,OB 至E ,OC 至F ,使AD =OA ,BE =BO ,CF =CO ;③顺次连接D 、E 、F ,∴△DEF 是所求作的三角形;(2)如图②,画图步骤:①连接OA 、OB 、OC ,②作射线CP ,在CP 上取点M 、N 、Q 使MN =NQ =CQ ,③连接OM ,④作NF ∥OM 交OC 于F ,⑤再依次作EF ∥BC 交OB 于E ,DE ∥AB 交OA 于D ,⑥连接DF ,∴△DEF 是所求作的三角形.方法总结:画位似图形的一般步骤为:①确定位似中心;②分别连接并延长位似中心和能代表原图的关键点;③根据位似比,确定能代表所作的位似图形的关键点;④顺次连接上述各点,得到放大或缩小的图形.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7题【类型四】 位似图形的实际应用在放映电影时,我们需要把胶片上的图片放大到银幕上,以便人们欣赏.如图,点P 为放映机的光源,△ABC 是胶片上面的画面,△A ′B ′C ′为银幕上看到的画面.若胶片上图片的规格是2.5cm ×2.5cm ,放映的银幕规格是2m ×2m ,光源P 与胶片的距离是20cm ,则银幕应距离光源P 多远时,放映的图象正好布满整个银幕?解析:由题中条件可知△A ′B ′C ′是△ABC 的位似图形,所以其对应边成比例,进而即可求解.解:图中△A ′B ′C ′是△ABC 的位似图形,设银幕距离光源P为x m 时,放映的图象正好布满整个银幕,则位似比为x 0.2=22.5×10-2,解得x =16.即银幕距离光源P 16m 时,放映的图象正好布满整个银幕.方法总结:在位似变换中,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对应边的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类型五】 利用位似的性质进行证明或计算如图,F 在BD 上,BC 、AD 相交于点E ,且AB ∥CD ∥EF ,(1)图中有哪几对位似三角形,选其中一对加以证明;(2)若AB =2,CD =3,求EF 的长.解析:(1)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以及位似图形的性质得出答案;(2)利用比例的性质以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BE BC =EF DC =25,求出EF 即可.解:(1)△DFE 与△DBA ,△BFE 与△BDC ,△AEB 与△DEC 都是位似图形.理由:∵AB ∥CD ∥EF ,∴△DFE ∽△DBA ,△BFE ∽△BDC ,△AEB ∽△DEC ,且对应边都交于一点,∴△DFE 与△DBA ,△BFE 与△BDC ,△AEB 与△DEC 都是位似图形;(2)∵△BFE ∽△BDC ,△AEB ∽△DEC ,AB =2,CD =3,∴AB DC =BE EC=23,∴BE BC =EF DC =25,解得EF =65. 方法总结: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相似比.位似图形的对应线段的比等于相似比.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6题三、板书设计位似图形的概念及画法1.位似图形的概念;2.位似图形的性质及画法.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位似图形的特征,应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猜想、试验等方式获得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归纳总结上升到理性认识,将形象与抽象有机结合,形成对位似图形的认识.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放给学生,在每一环节及时归纳总结,使学生学有所收获.。
27.3 位似第1课时位似图形的概念及画法1.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了解位似与相似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位似图形的相关知识;(重点)2.掌握位似图形的画法,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难点)一、情境导入生活中我们经常把自己好看的照片放大或缩小,由于没有改变图形的形状,我们得到的照片是真实的.观察图中有多边形相似吗?如果有,那么这种相似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位似图形【类型一】判定是否是位似图形下列3个图形中是位似图形的有( )A.0个B.1个C.2个D.3个解析:根据位似图形的定义可知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对应边互相平行(或共线),所以位似图形是第一个和第三个.故选C.方法总结:判断两个图形是不是位似图形,首先要看它们是不是相似图形,再看它们对应顶点的连线是否交于一点.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1题【类型二】确定位似中心找出下列图形的位似中心.解析:(1)连接对应点AE、BF,并延长的交点就是位似中心;(2)连接对应点AN、BM,并延长的交点就是位似中心;(3)连接AA′,BB′,它们的交点就是位似中心.解:(1)连接对应点AE、BF,分别延长AE、BF,使AE、BF交于点O,点O就是位似中心;(2)连接对应点AN、BM,延长AN、BM,使AN、BM的延长线交于点O,点O就是位似中心;(3)连接AA′、BB′,AA′、BB′的交点就是位似中心O.方法总结:确定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时,要找准对应顶点,再经过每组对应顶点作直线,交点即为位似中心.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 第2题【类型三】画位似图形按要求画位似图形:(1)图①中,以O为位似中心,把△ABC放大到原来的2倍;(2)图②中,以O为位似中心,把△ABC缩小为原来的13.解析:(1)连接OA、OB、OC并延长使AD=OA,BE=BO,CF=CO,顺次连接D、E、F就得出图形;(2)连接OA、OB、OC,作射线CP,在CP上取点M、N、Q使MN=NQ=CQ,连接OM,作NF∥OM交OC于F,再依次作EF∥BC,DE∥AB,连接DF,就可以求出结论.解:(1)如图①,画图步骤:①连接OA、OB、OC;②分别延长OA至D,OB至E,OC至F,使AD=OA,BE=BO,CF=CO;③顺次连接D、E、F,∴△DEF是所求作的三角形;(2)如图②,画图步骤:①连接OA、OB、OC,②作射线CP,在CP上取点M、N、Q使MN=NQ=CQ,③连接OM,④作NF∥OM交OC于F,⑤再依次作EF∥BC交OB 于E,DE∥AB交OA于D,⑥连接DF,∴△DEF是所求作的三角形.方法总结:画位似图形的一般步骤为:①确定位似中心;②分别连接并延长位似中心和能代表原图的关键点;③根据位似比,确定能代表所作的位似图形的关键点;④顺次连接上述各点,得到放大或缩小的图形.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7题【类型四】位似图形的实际应用在放映电影时,我们需要把胶片上的图片放大到银幕上,以便人们欣赏.如图,点P为放映机的光源,△ABC是胶片上面的画面,△A′B′C′为银幕上看到的画面.若胶片上图片的规格是2.5cm×2.5cm,放映的银幕规格是2m×2m,光源P与胶片的距离是20cm,则银幕应距离光源P多远时,放映的图象正好布满整个银幕?解析:由题中条件可知△A′B′C′是△ABC的位似图形,所以其对应边成比例,进而即可求解.解:图中△A′B′C′是△ABC的位似图形,设银幕距离光源P为x m时,放映的图象正好布满整个银幕,则位似比为x0.2=22.5×10-2,解得x=16.即银幕距离光源P16m时,放映的图象正好布满整个银幕.方法总结:在位似变换中,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对应边的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类型五】利用位似的性质进行证明或计算如图,F在BD上,BC、AD相交于点E,且AB∥CD∥EF,(1)图中有哪几对位似三角形,选其中一对加以证明;(2)若AB=2,CD=3,求EF的长.解析:(1)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以及位似图形的性质得出答案;(2)利用比例的性质以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BEBC=EFDC=25,求出EF即可.解:(1)△DFE与△DBA,△BFE与△BDC,△AEB与△DEC都是位似图形.理由:∵AB∥CD∥EF,∴△DFE∽△DBA,△BFE∽△BDC,△AEB∽△DEC,且对应边都交于一点,∴△DFE 与△DBA ,△BFE 与△BDC ,△AEB 与△DEC 都是位似图形;(2)∵△BFE ∽△BDC ,△AEB ∽△DEC ,AB =2,CD =3,∴AB DC =BE EC =23,∴BE BC =EF DC =25,解得EF =65. 方法总结: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相似比.位似图形的对应线段的比等于相似比.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6题三、板书设计位似图形的概念及画法1.位似图形的概念;2.位似图形的性质及画法.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位似图形的特征,应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猜想、试验等方式获得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归纳总结上升到理性认识,将形象与抽象有机结合,形成对位似图形的认识.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放给学生,在每一环节及时归纳总结,使学生学有所收获.。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优质说课稿27-3 第1课时《位似图形的概念及画法》一. 教材分析《位似图形的概念及画法》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7-3课时的一节课程。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相似图形的性质和判定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相似图形知识的重要环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位似图形的概念、性质和画法,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相似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位似图形的概念和画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位似图形的概念、性质和画法,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学生能够培养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位似图形的概念、性质和画法。
2.教学难点:位似图形的性质和画法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位似图形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对位似图形的兴趣和好奇心。
2.概念讲解:通过具体实例和几何画板演示,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位似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实际操作和画图,巩固位似图形的画法。
4.总结提升:通过问题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位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人教版初中数学重点知识精选掌握知识点,多做练习题,基础知识很重要!人教版初中数学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27.3 位似第1课时位似图形的概念及画法教学目标1.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了解位似与相似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2.掌握位似图形的画法,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重点、难点1.重点:位似图形的有关概念、性质与作图.2.难点: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一.创设情境活动1 提出问题:生活中我们经常把自己好看的照片放大或缩小,由于没有改变图形的形状,我们得到的照片是真实的.思考:观察图27.3-2图中有多边形相似吗?如果有,那么这种相似什么共同的特征?图27.3-2活动: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有一类相似图形,除具备相似的所有性质外,还有其特性,学生自己归纳出位似图形的概念: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是每组对应点连线相交于一点,对应边互相平行,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相似比.(位似中心可在形上、形外、形内.)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利用位似,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活动2 提出问题:1把图1中的四边形ABCD缩小到原来的.21分析:把原图形缩小到原来的,也就是使新图形上各顶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与原图2形各对应顶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为1∶2 .作法一:作法二:作法三:三、课堂练习1下列图中的两个图形不是位似图形的是( )A.B.C.D.2下列四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位似三角形的是( )A.图(3)、图(4)B.B.图(2)、图(3)、图(4)C.C.图(2)、图(3)D.D.图(1)、图(2)3.如图,三个正六边形全等,其中成位似图形关系的有( )A.0对B.1对C.2对D.3对相信自己,就能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教师不光要传授知识,还要告诉学生学会生活。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优质教学设计27-3 第1课时《位似图形的概念及画法》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7-3课时《位似图形的概念及画法》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相似图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坐标与图形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位似图形的概念,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以及学会如何画出位似图形。
这一内容在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似图形的概念,而且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相似图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坐标与图形的性质。
但是对于位似图形的概念和画法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位似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实例和讲解来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位似图形的概念,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
2.学会如何画出位似图形。
3.能够运用位似图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位似图形的概念,位似图形的性质。
2.教学难点:位似图形的性质的判定,如何画出位似图形。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实例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位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画出位似图形。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片,用于讲解和展示位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2.准备纸张和绘图工具,让学生在实践中画出位似图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了解位似图形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位似图形的性质,通过实例和讲解,让学生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实践如何画出位似图形。
教师在过程中进行指导和帮助。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加深对位似图形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5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位似图形的性质进行解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