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香港中环城市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4.96 MB
- 文档页数:15
现代建筑的奇迹香港的两国金融中心现代建筑的奇迹:香港的两国金融中心作为一个全球金融中心和国际大都市,香港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经济而闻名于世。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现代建筑在香港的城市风景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香港的两座国际金融中心,即IFC(国际金融中心)和ICC(国际商业中心),探讨它们在现代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对香港的影响。
IFC位于香港岛中环地区,与维多利亚港隔水相望,是香港最知名的地标之一。
该建筑群由两座摩天大楼组成,分别为IFC一期和IFC二期。
IFC一期于2003年完工,IFC二期则于2011年竣工,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商务综合体。
IFC一期高415米,拥有88层,是亚洲最高的写字楼之一;IFC二期则高412米,拥有88层,同样是香港的地标性建筑。
IFC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理念。
建筑外立面采用了高效的玻璃幕墙,减少了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此外,IFC还采用了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发电等先进技术,为香港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IFC不仅为香港的金融业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办公场所,还拥有丰富的商业设施和购物中心。
在IFC一期的商场内,各类国际品牌云集,为游客和市民提供了全方位的购物和娱乐体验。
IFC也成为了香港高端生活的象征,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的零售品牌和高级餐厅入驻。
与IFC遥相呼应的是位于九龙的ICC,也是香港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ICC是一座集办公楼、酒店和观光设施于一体的综合体建筑。
该建筑由两座塔楼组成,分别是高494米的ICC一期和高490米的ICC二期,是香港乃至亚洲最高的建筑物之一。
ICC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大道至简,展现了现代与传统的完美结合。
建筑外立面采用了带有玻璃贴片的两根竖直线条,象征着中国书法的毛笔细节。
这种独特的设计理念使ICC成为了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线。
除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外观,ICC还拥有多个观景平台,提供了壮丽的香港全景。
城市设计案例分析巴黎拉·德方斯区规划与实践刘霞(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摘要拉·德方斯从50多年前的郊区住宅区演变成今日欧洲最大商务办公区之一,其城市设计及实施过程是一部从艰难曲折走向成功辉煌的史篇。
它阐明了新区规划不可能由一张规划蓝图确定,应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而不断更新调整,是一个逐渐生长互动的过程。
这对我们的城市设计,特别是CBD的规划和实践,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德方斯CBD 新区规划1拉·德方斯概况拉·德方斯从50多年前的郊区住宅区演变成今日欧洲最大商务办公区之一,其城市规划及实施过程是一部从艰难曲折走向成功辉煌的史篇。
德方斯位于法国巴黎西北塞纳河畔,距凯旋门5公里,与卢浮宫和星型广场在同一条东西轴线上。
出于改善巴黎老区住宅拥挤、交通不畅的现状,同时又必须完好地保护古城历史原貌这一考虑,在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和继任者蓬皮杜的倡议下兴建了拉·德方斯新区。
这个新区的规划可追溯到1932年,那时塞纳省会搞了一个“设计竞赛”,对从星型广场到拉·德方斯一带的道路进行整治美化,使历史上形成的城市东西轴线得以进一步加强。
在1958年成立了“德方斯公共规划机构”,提出要把德方斯建设成为工作、居住和游乐等设施齐全的现代化的商业事务区,以作为公元2000年巴黎的“橱窗”。
1963年通过了第一个总体规划,包括东部事务区和西部公园区。
1962~1965年制订的《大巴黎区规划和整顿指导方案》中,德方斯区被定为巴黎市中心周围的九个副中心之一;全区规划用地750公顷,先期开发250公顷,其中商务区l 60公顷,公园区(以住宅区为主)90公顷。
并在此后的40多年里不断完善,80年代初已经基本建成。
现今已成为欧洲大陆最大的、新兴国际性商务办公区,世界著名、最成熟的CBD,这里聚集了法国一半以上的大企业总部。
3拉·德方斯规划●第一轮规划德方斯规划为2个片区,即商务办公区130公顷,公园区620公顷,在进行德方斯开发规划的第一轮草图期间,EPAD就开展了实质性工作,购买3土地,确立德方斯边界范围,1956年10月制定的德方斯第一轮规划草图中明确了德方斯建筑的功能、高度、和每栋建筑的面积。
酒店建筑改造案例赏析:⾹港TheMurray酒店改造⾹港 The Murray 是⼀所拥有336个房间的奢侈酒店,位于中环南⾓,在这⾥可以观赏太平⼭顶风光,并⼀览南⾯公园全景。
酒店改建⾃前美利⼤厦,本次项⽬旨在重塑其独特的都市环境——利⽤地块侧⾯⼤⾯积的绿化带将东西⽅向联系起来,并将城市纹理拼接⼀体。
前美利⼤厦为前⾹港政府办公⼤楼,当初正好是在城市设计基于车辆交通的时期建成,因此整栋⼤楼位于⼀个类似孤岛的地块上,被道路所环绕,⽆法让⾏⼈⾃由进出。
这次改建项⽬的⽬标之⼀就是在地⾯层重新连接建筑与城市,⾯向花园路创造⼀个全新的门⾯,让⾸层空间更加通透开放,并让地⾯景观更加丰富,与⼀个公共的太极空间结合起来。
原⼤楼设计留下了⼀些特⾊的元素,底层部分由⼀系列四层⾼的拱门组成,还有⼀个平台层及车⾏坡道。
地块上⼀棵珍贵的巨⼤古树被保存下来,停车场平台为其留出⼀处通⾼的庭院,这棵古树成为⼤堂接待客⼈的亮点风景。
原建筑的设计与⾹港当地的⽓候特⾊有直接联系——窗户向内推进,并形成⾓度,巧妙地避开了亚热带阳光直射——1994年就获得低能耗建筑奖项。
福斯特的设计团队也向最初的公共部门建筑师 Ron Phillips 进⾏了咨询,以了解该⼤楼充满意义的建设历史。
福斯特提出的新⽅案保留了⽴⾯设计,同时对⼤楼的其他设施进⾏升级设计,通过加⼊适应城市新需求的功能,延续其⽣命活⼒——传承经典也展望未来。
⼤楼的特⾊之⼀是由⽩⾊⽴⾯⽅窗形成的独特韵律。
在处理⽴⾯与室内空间的关系时,由于原有的框架为酒店房间的设计形成模块,提供了⼀系列平⾯布置的可能性。
位于⾼层的总统套房,都以⼀个位于中⼼的起居空间为主题。
位于夹⾓处的奢侈套间更是得益于双⽴⾯视野,享有壮观的海港及⼭顶景观。
剖⾯图东⽴⾯图南⽴⾯图建筑师:福斯特建筑事务所(Foster + Partners)地址:中国,⾹港福斯特设计团队:Norman Foster, Luke Fox, Armstrong Yakubu, Colin Ward, Andy Lister, Stefano Cesario, Tim Dyer,Lawrence Wong, Won Suk Cho, Benjamin Stevenson, Carl Bonas,Amy Butler, Charlotte Gallen, Catt Godon, Manuela Guidarini, Tanja Heath,Abbie Labrum,Harry Twigg,Bong Yeung建筑⾯积:33750.0 平⽅⽶项⽬年份:2017摄影师:Nigel Young / Foster + Partners、Michael Weber。
以香港为例的城市中心空间设计浅析摘要:香港的铜锣湾商业中心区是世界上地价最高、建筑密度最大的城市商业中心之一;而位于同一地段的维多利亚公园则在这片高密度的混凝土森林中劈开一块绿洲,成为香港面积最大同时也最受市民欢迎的城市公园。
两个组团占地规模相当,无论在城市功能、还是空间形态等方面都完美地实现了互补,为城市高密度开发与人性化空间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空间、高密度、城市中心区、铜锣湾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1高密度城市中心空间设计典范铜锣湾南靠山,北临海,外部空间的阻碍和限制使商业用地范围内的建筑物被迫高密度垂直发展,由此形成了特殊的空间感受。
高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的核心城区商业地段,引发了人们密集的行为活动和紧张的生活节奏,激发出非同一般的效率和活力。
正如商业活动高效的特点一般,维多利亚公园利用率也显得如此之高,在承载了游憩、休闲、集会、交通等活动和履行城市景观职能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城市形象。
这种开放式互补型的城市中心区单元的空间设计模式,体现了华人社区高密度和拥挤的基本特征,对于发展紧凑型的绿色城市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2铜锣湾空间模式的特征和启示1.2.1 黄金区位和便捷交通铜锣湾地处港岛北岸商业核心地带,临近中区海底隧道出口,并且公共交通极其发达。
城市交通的大集中, 造成了巨大的交通负荷,但是铜锣湾的繁华与活力非但没有带来严重的交通问题,反而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于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
通过政策与建设的引导,该地段目前90%以上的出行量都是由公共交通承担。
交通体系与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土地开发等之间的紧密结合及高效的交通管理,维持了铜锣湾城市核心单元与其他地段的人流交换需求,使铜锣湾地段紧张的土地空间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并使该城市单元维持了高效有序的运转。
1.2.2 超高密度和容积率铜锣湾已成为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几个城市中心区之一,突破10的超高建筑容积率即使在港岛城市核心地段中也名列前茅。
国内外城市商业综合体设计案例分析自世界第一个城市综合体诞生以来,人们就把城市综合体与庞大的建筑群、商业中心、城市地标、城市发展引擎联系在一起。
就像美国纽约曼哈顿洛克菲勒中心,英国伦敦的金丝雀码头,日本的东京中城、六本木,香港的太古广场,中国深圳的万象城、北京的国贸,它们外在以摩天大楼的形式丰富着城市的天际线,内在以功能集约的聚合力量营造着城市新中心。
它们是展示城市鼎盛的符号,是城市的名片,城市的动力旗舰,用钢筋铁骨般的巨桨把城市进程大步推向前进。
一、纽约洛克菲勒中心(一)洛克菲勒中心简介洛克菲勒中心位于美国纽约最繁华的曼哈顿区中部,是一个包括19幢大楼、占地22英亩集商业、娱乐和办公等城市功能的大型建筑群。
主要建筑始建于1931年,1940年完成。
建筑群区域涵盖第五大道至第六大道,以及第48大街至52大街之间,共占地45000平方米。
建筑群的主体是GE大厦,共有70层,高259米。
外观强调垂直线条,是板式高层建筑的雏形。
2007年12月10日,孩子们在“便士丰收的田野”开幕式上摆放硬币的情形,放置这1亿枚硬币区域长49.5米、宽9米,宽度相当于一条街道。
1932年起,每年圣诞节前夕,洛克菲勒中心广场都要竖立一棵纽约市最大的圣诞树,这里的圣诞夜景时来纽约的游客必看之处。
(二)案例启示洛克菲勒中心对于公共空间的运用开启了城市规划的先河,因此号称是20世纪最伟大的都市计划之一,整个建筑布局紧凑,密集有序。
这块区域占地22英亩,由19栋建筑围塑出来的活动区域,对于公共空间的运用开启了城市规划的新风貌,完整的商场与办公大楼让中城继华尔街之后,成为纽约第二个市中心,对都市人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洛克菲勒中心在建筑师上最大的冲击是提供公共领域的使用,这种为普通大众设计的空间概念引发后来对于“市民空间”的重视,巧妙地利用大楼的大厅、广场、楼梯间、路冲设计成行人的休息区、消费区,彻底落实为广大中产阶级服务的目的。
中银⼤厦案例分析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案例分析—⾹港中银⼤厦中银⼤厦是中银⾹港的总部,由贝⾀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位于⾹港中西区⾦钟花园道1号。
在1989年竣⼯,1990年启⽤。
总建筑⾯积12.9万平⽅⽶,地上70层,楼⾼315⽶,加顶上两杆的⾼度共有367.4⽶。
建成时是⾹港最⾼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的摩天⼤厦。
结构采⽤4⾓12层⾼的巨形钢柱⽀撑,室内⽆⼀根柱⼦。
⼀:设计要求⼤厦基地⾯积约8400平⽅⽶,是⼀块四周被⾼架道路“缚绑”着的局促⼟地。
要满⾜楼地板⾯积需求,要在⾼楼林⽴的⾹港中环区“出⼈头地”,唯有向⾼空发展,这就是如今315⽶的主要原因之⼀。
楼⾼加上当地台风季节强劲的风⼒,使得建筑物的结构系统需要⾮⽐寻常的解决⽅式。
最后贝⾀铭采纳了结构⼯程师罗伯森的建议采⽤合成的超强结构体,即以钢组构成盒状,内灌注混凝⼟,以之做为抗风⼒暨承重的主⼲,保证了⼤楼的抗风稳定性。
⼆:⼤厦的环境布局其基本组成包扩:绿化设施、道路交通、停车场所、建筑⼩品绿化设施:由于建筑基地⾯积有限,⼤厦周围的绿化⾯积不是很多,主要是绿化带,分布在道路两侧,隔离道路交通,同时起到美化环境的作⽤。
道路交通:建筑四周交通组织较复杂,除了两条主要交通⼲道,还有便于⼈流疏散⼩型道路。
此外建筑前⽅还设置了公交站台,更为了⼈们提供了交通便利。
停车场所:⼤厦的停车场设置在建筑前⾯车道的另⼀侧,不仅⽅便易,⽽且不影响整体空间环境的完整性与艺术系。
由于是⼀个地下停车场,所以节约了⽤地。
建筑⼩品:在建筑主要⼊⼝和东西两廊间的⼴场处分别设置了⽔池、假⼭和⼩型喷泉。
使室内外环境起伏有序、节奏分明,令⼈有避开闹市步⼊飘逸之境的感受。
三:内部交通组织公共建筑常以⼀个单体或⼀组空间组合⽽成,在设计时是三度空间的设计⾼层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反映在交通组织上,是以垂直交通系统为主,这也是整个布局的关键。
四:⼈流的疏散每层基本2个电梯,2个楼梯组成。
还有2个防烟楼梯间组成。
金碧辉煌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筑壮丽金碧辉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筑壮丽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因为其建筑风格独特而壮丽,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范围内成为瞩目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筑特色和壮丽之处。
1. 中环地标:中银大厦中银大厦(Bank of China Tower)是香港中环的地标性建筑,也是全球最高的银行大楼之一。
这座摩天大厦的建筑造型独特,由国际知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创新的结构设计,成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最为显眼的象征之一。
2. 东方瑰宝: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香港会议展览中心(Hong Kong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er)是亚洲最大的会议与展览场馆之一,位于维多利亚港畔,是香港城市天际线的一颗璀璨明珠。
该建筑于1988年设计完成,风格独特,结合了现代和传统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东方瑰宝。
它作为世界级的会议中心,吸引了无数国际会议和展览活动。
3. 引领未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国际金融中心(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是香港岛上的一座超高层建筑群,由两座塔楼组成,高耸入云。
其中,国际金融中心二号楼(IFC Two)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达到415米,以其壮丽的外观和现代化的设施而闻名。
这座建筑不仅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也是全球金融界的重要标志之一。
4. 全球贸易中心:九龙半岛之星九龙半岛是香港的一个主要商业区,也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在这个繁忙的地区,有许多充满活力的建筑物。
其中,九龙站(Kowloon Station)作为九龙半岛的地标性建筑,以其现代化的造型和空间设计,成为全球贸易中心的代表。
总结: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筑壮丽,代表了香港作为世界级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银大厦、会议展览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以及九龙半岛的建筑物,都展示了香港在建筑美学和创新设计方面的卓越表现。
国内外城市商业综合体设计案例分析自世界第一个城市综合体诞生以来,人们就把城市综合体与庞大的建筑群、商业中心、城市地标、城市发展引擎联系在一起。
就像美国纽约曼哈顿洛克菲勒中心,英国伦敦的金丝雀码头,日本的东京中城、六本木,香港的太古广场,中国深圳的万象城、北京的国贸,它们外在以摩天大楼的形式丰富着城市的天际线,内在以功能集约的聚合力量营造着城市新中心。
它们是展示城市鼎盛的符号,是城市的名片,城市的动力旗舰,用钢筋铁骨般的巨桨把城市进程大步推向前进。
一、纽约洛克菲勒中心(一)洛克菲勒中心简介洛克菲勒中心位于美国纽约最繁华的曼哈顿区中部,是一个包括19幢大楼、占地22英亩集商业、娱乐和办公等城市功能的大型建筑群。
主要建筑始建于1931年,1940年完成。
建筑群区域涵盖第五大道至第六大道,以及第48大街至52大街之间,共占地45000平方米。
建筑群的主体是GE大厦,共有70层,高259米。
外观强调垂直线条,是板式高层建筑的雏形。
2007年12月10日,孩子们在“便士丰收的田野”开幕式上摆放硬币的情形,放置这1亿枚硬币区域长49.5米、宽9米,宽度相当于一条街道。
1932年起,每年圣诞节前夕,洛克菲勒中心广场都要竖立一棵纽约市最大的圣诞树,这里的圣诞夜景时来纽约的游客必看之处。
(二)案例启示洛克菲勒中心对于公共空间的运用开启了城市规划的先河,因此号称是20世纪最伟大的都市计划之一,整个建筑布局紧凑,密集有序。
这块区域占地22英亩,由19栋建筑围塑出来的活动区域,对于公共空间的运用开启了城市规划的新风貌,完整的商场与办公大楼让中城继华尔街之后,成为纽约第二个市中心,对都市人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洛克菲勒中心在建筑师上最大的冲击是提供公共领域的使用,这种为普通大众设计的空间概念引发后来对于“市民空间”的重视,巧妙地利用大楼的大厅、广场、楼梯间、路冲设计成行人的休息区、消费区,彻底落实为广大中产阶级服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