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家的政治经济
- 格式:ppt
- 大小:499.50 KB
- 文档页数:35
国际关系说课教案(参赛稿)第一章:国际关系的概念与特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国际关系的定义和内涵;2. 掌握国际关系的特征和分类;3. 培养学生对国际关系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国际关系的定义:国家之间的互动和关系;2. 国际关系的特征:跨国性、政治性、复杂性、竞争性、合作性;3. 国际关系的分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国际关系的定义和特征;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国际关系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国际关系的分类和特点。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国际新闻事件,引发学生对国际关系的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国际关系的定义、特征和分类;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国际关系案例,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等;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国际关系的分类和特点;五、作业与评估2. 评估: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估。
第二章:国际政治经济关系1. 让学生理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定义和特征;2. 掌握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基本理论和现实问题;3. 培养学生对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定义: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互动关系;2. 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基本理论: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权力政治论等;3. 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现实问题:南北差距、贸易战、货币战争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定义和特征;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基本理论和现实问题。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国际政治经济新闻事件,引发学生对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定义、基本理论和现实问题;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案例,如中美贸易战、全球货币战争等;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基本理论和现实问题;五、作业与评估2. 评估: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估。
政治经济学原理〔全套课件493P〕21世纪高职高专精品教材?经贸类通用系列政治经济学原理目录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二章再生产和经济开展第三章商品经济第四章市场经济第五章资本主义的生产第六章资本主义的流通第七章资本主义的分配和消费第八章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开展第九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第十章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第十一章社会主义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第十三章社会主义经济开展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二章再生产和经济开展第三章商品经济第四章市场经济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开展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本章要点本章主要阐述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开展过程,分析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及学习意义。
通过学习,对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有一个初步概要的了解,为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原理打好根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经济和经济学(一)经济的含义人类一开始就有了经济活动,即从事生产、分配和消费等活动。
但是,经济作为一个概念,却有一个变化开展的过程。
近代和现代经济的含义十分广泛:一是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二是指经济活动,即生产、分配、交换或消费活动;三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四是指节约、精打细算。
经济一词在不同的使用范围其含义有所不同。
在19世纪下半叶,我国又从日本引进富有现代含义的“经济〞一词。
经济的科学含义用一句话概括,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所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中的一切活动。
(二)经济学的出现人类社会的一切经济理论都来源于社会的经济实践。
人们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便产生某些经济思想。
这些经济思想经过长期的积累、概括和开展,形成了比拟系统的经济理论,可见,经济学是社会经济开展的产物。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二章试题及答案当代世界政治及其变化发展趋势你知道吗?下面由店铺给你带来关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二章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二章试题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一、不定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请将所选项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是在( )A,战后初期 B,20世纪60年代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E,20世纪90年代初期2,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 )A,民族分裂主义 B,极端主义C,霸权主义 D,新干涉主义 E,强权政治3,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最鲜明特点是( )A,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后发生的 B,美国战胜苏联的结果C,在和平条件下苏联一极的崩溃 D,多极格局已在旧格局中发育成熟E,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4,战后导致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是( )A,维也纳体系 B,威斯特伐利亚秩序C,凡尔赛—华盛顿秩序 D,雅尔塔体制 E,布雷顿森林体系5,近年来大国之间经常建立“伙伴关系”,这种关系是( )A,结盟关系 B,军事集团关系 C,对立关系D,既非对立又非结盟的关系 E,政治集团关系6,20世纪90年代大国关系调整的特点是( )A,大国之间纷纷建立各种伙伴关系 B,不对抗C,不针对第三国 D,首脑外交空前活跃E,不结盟7,联合国的宗旨是( )A,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B,协调各国行动C,发展国际间友好关系 D,促进国际合作E,促进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8,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是( )A,世界政治在多极化趋势中曲折发展B,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C,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D,国际局势总体缓和、局部动荡E,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9,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 )A,世界经济格局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础B,世界经济格局制约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C,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充当主角的国家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D,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取决于各国军事力量的强弱E,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决定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10,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是( )A,苏联的解体 B,美国霸权的衰落C,东欧的剧变 D,德国的统一E,华约的解散11,当前,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主要表现在( ) A,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升降,从而影响到世界政治的发展B,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各国的首要目标,这一目标实现的结果往往导致政府的更迭,从而对世界政治发展产生影响C,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D,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E,经济安全成为一国安全的核心和基础12,当前,非传统安全因素对世界和平造成的威胁正在加大,非传统安全因素指的是( )A,恐怖主义 B,计算机网络犯罪C,金融犯罪 D,环境问题 E,难民问题13,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主要表现有( ) A,美国对世界事务的控制能力有所下降,但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B,俄罗斯国力虽削弱,但仍是一个具有巨大潜能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不应低估C,欧盟和日本凭借巨大经济实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D,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E,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成为制约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重要力量1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舞台上出现了几支政治力量。
《政治经济学教案》第一章:政治经济学概述1.1 政治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2 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发展1.3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商品与货币2.1 商品的基本属性2.2 商品的价值与交换2.3 货币的产生与职能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3.1 资本与剩余价值3.2 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3.3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阶级斗争第四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1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4.2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4.3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矛盾与危机第五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5.1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5.2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所有制形式5.3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与定位6.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6.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国家调控第七章:国家宏观调控7.1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与目标7.2 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与方法7.3 我国宏观调控的实践与成效第八章: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8.1 经济发展战略的含义与重要性8.2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8.3 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第九章:全球化与政治经济学9.1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与特点9.2 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经济学挑战9.3 我国应对全球化的战略选择第十章: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发展10.1 当代政治经济学的新问题与新挑战10.2 当代政治经济学的新理论与新观点10.3 政治经济学未来的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政治经济学概述难点解析: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包括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分析等,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
二、商品与货币难点解析:商品的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学生需要理解价值的概念、价值形成过程以及价值规律。
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难点解析: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理解剩余价值的产生、实现和分配过程。
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家是拥有资本并能不断剥削工人的使用价值的人,是不是任何有货币的人都叫资本家?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任何一个资木家在开始他的剥削活动时都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用这些货币来购买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这叫做原始资本,资本和货币的区别是什么?1、货币和资本的区别■当货币作为一般流通手段时,货币流通公式:W-G-W (运动目的是实现不同商品的交换) ■当货币在执行资本职能时,资本流通公式:G—W—G、(运动目的是更多的货币) 这两种流通在形式上有明显的区别:■(1)顺序不同。
它们在买和卖的顺序上是相反的,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后者都是货币;■(3)在整个过程中起媒介作用的,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4)内容不同。
商品流通的内容是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交换,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合占己需要的使用价值。
资本流通的两极都是货币。
在质上没有区别,但是量有区别,收回的货币在量上大于付出的货币,资本流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
究竟什么是资木?■资木流通过程的完整公式应该是:G—W—G'。
G' =G+AG,即原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
这个增殖额就是剩余价值。
可见,资本流通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即实现了价值增殖,正是这种增殖,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木流通公式G-W-G z,概括了产业资木、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所以是资木的总公式。
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G-W-G '适用于产业、商业、借贷资本,是资本总公式。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有矛盾。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先决条件:★ “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匕①等价交换不会发生价值增殖;②不等价交换也不会发生价值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