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缺乏诊断详述
- 格式:docx
- 大小:16.47 KB
- 文档页数:2
维生素d缺乏症的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它在维持钙磷代谢平衡和促进骨骼健康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维生素D缺乏症是指由于长期摄入不足或皮肤合成受限导致体内维生素D水平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疾病。
维生素D缺乏症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
下面将详细介绍有关维生素D缺乏症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1. 骨骼系统方面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骨质疏松、骨折等疾病。
患者可能出现骨疼痛、肌肉无力、步态异常等症状。
2. 免疫系统方面维生素D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缺乏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患者可能出现反复感染、免疫力下降等症状。
3. 精神心理方面维生素D缺乏可能影响大脑功能,患者可能出现抑郁、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心理问题。
4. 其他系统维生素D缺乏也可能引起其他系统的异常,如肌肉肌房综合征、糖尿病等疾病。
二、实验室检查1. 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是目前衡量维生素D水平的最常用指标,正常参考范围为30-100ng/ml。
如果患者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低于30ng/ml,可以考虑为维生素D缺乏症。
2. 钙、磷、碱性磷酸酶等相关指标检测维生素D缺乏可能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和骨骼异常,检测患者的钙、磷、碱性磷酸酶等相关指标有助于辅助诊断。
3. 甲状旁腺激素(PTH)检测维生素D缺乏时,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可能会升高,因此检测PTH 水平也是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三、影像学检查1. X线检查X线检查可以帮助评估骨骼情况,诊断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等疾病。
2. 骨密度检测骨密度检测可以更准确的评估骨质健康状况,有助于早期发现骨密度降低的情况。
四、其他辅助检查1. 维生素D受体基因检测一些患者可能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维生素D受体功能异常,这些患者在正常维生素D水平下仍可能出现维生素D缺乏症状。
2. 骨矿物质代谢检查骨矿物质代谢检查可以全面评估患者的骨骼健康状况,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维生素D缺乏会引发哪些疾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维生素 D 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营养素,但很多人可能并未充分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当人体缺乏维生素 D 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维生素 D 缺乏究竟会引发哪些疾病。
首先,维生素 D 缺乏与骨骼疾病密切相关。
其中,佝偻病是儿童时期维生素 D 缺乏的常见病症。
佝偻病会导致儿童骨骼发育不良,出现骨骼变软、变形,比如常见的“鸡胸”“O 型腿”“X 型腿”等。
这不仅影响孩子的外观形象,还可能对其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对于成年人来说,维生素 D 缺乏则可能导致骨软化症。
患者会感到骨骼疼痛,尤其是在负重时,如行走或站立。
长期缺乏维生素 D 还可能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骨质疏松会使骨骼变得脆弱易碎,容易发生骨折,哪怕是轻微的碰撞或跌倒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尤其是对于老年人,骨折后的恢复往往较为困难,可能会导致长期卧床,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
其次,维生素 D 缺乏还可能影响肌肉功能。
肌肉无力是常见的表现之一,患者可能会感到容易疲劳,日常活动如爬楼梯、提重物等变得更加困难。
这不仅影响生活的便利性,还可能增加跌倒和受伤的风险。
尤其是对于老年人,肌肉无力带来的跌倒风险不容忽视。
维生素 D 对免疫系统也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缺乏维生素 D 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可能会下降,从而增加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风险。
例如,更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肺炎等。
此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也与维生素 D 缺乏存在一定的关联。
心血管疾病也与维生素 D 缺乏有关。
研究表明,维生素 D 缺乏可能导致血压升高、血管硬化等问题,从而增加心脏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糖尿病也是维生素 D 缺乏可能引发的疾病之一。
维生素 D 能够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和敏感性。
缺乏维生素 D 可能会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功能,进而导致血糖代谢紊乱,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如何判断是否缺乏维生素
判断是否缺乏维生素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观察症状:缺乏维生素时,可能会出现一些特定的症状。
例如,缺乏维生素A可能导致眼睛干燥、夜盲症等;缺乏维生素B1可能导致脚气病、神经炎等;缺乏维生素C可能导致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
如果发现有这些症状,可能表明体内缺乏相应的维生素。
饮食评估:通过观察自己的饮食习惯,可以初步判断是否缺乏某种维生素。
例如,如果饮食中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可能会导致维生素C 的缺乏;如果饮食中缺乏肉类、蛋类等食物,可能会导致维生素B12的缺乏。
实验室检查:通过抽血化验或尿液检查,可以检测体内维生素的水平。
如果检测结果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体内缺乏相应的维生素。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是否缺乏维生素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症状表现等。
如果出现疑虑或不适,建议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
1.维⽣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诊断 有⽇光照射不⾜及维⽣素D缺乏的病史,佝偻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化改变和⾻X线改变可做出正确诊断。
但应注意早期病⼉⾻骼改变不明显,多汗、夜惊、烦躁等神经精神症状⼜⽆特异性,需结合患⼉年龄、季节、病史做出综合判断。
⾎清25-(OH)D3(正常10~80µg/L)和1,25-(OH)2D3(正常0.03~0.06µg/L)⽔平在佝偻病初期就已明显降低,为可靠的早期诊断指标。
根据卫⽣部颁发的"婴幼⼉佝偻病治疗⽅案",佝偻病临床可分为三度: (1)轻度:可见颅⾻软化、囱门增⼤、轻度⽅颅、肋⾻串珠等;(2)中度:有典型肋⾻串珠、⼿镯、肋膈沟、轻或中度鸡胸、漏⽃胸、O形或X形腿,可有囟门晚闭,出⽛迟缓等明显改变;(3)重度:可见明显肋膈沟、鸡胸、漏⽃胸、O形或X形腿、病理性⾻折等严重改变。
2.鉴别诊断 除需与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的⽣长发育迟缓以及软⾻营养不良引起的⾻骼畸形鉴别外,主要应与抗维⽣素D佝偻病鉴别,此类疾病的共同特点为⼀般剂量的维⽣素D治疗⽆效。
(1)低⾎磷性抗维⽣素D佝偻病(家族性低磷⾎症) 为肾⼩管再吸收磷及肠道吸收磷的原发性缺陷所致,佝偻病的症状多发⽣于1岁以后,且2~3岁后仍有活动性佝偻病表现,⾎钙多正常,⾎磷低,尿磷增加。
(2)远端肾⼩管酸中毒 为远曲⼩管泌氢障碍,从尿中丢失⼤量钠、钾、钙,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质脱钙,出现佝偻病症状。
⾻骼畸形严重,⾝材矮⼩,除低⾎钙、低⾎磷之外,有代谢性酸中毒及低钾、⾼氯⾎症,尿呈碱性(pH>6)。
(3)维⽣素D依赖性佝偻病 为常染⾊体隐性遗传,分为⼆型:Ⅰ型为肾脏1-羟化酶缺陷,使25-(OH)D3转变为1,25-(OH)2D3发⽣障碍,Ⅱ型为靶器官1,25-(OH)2D3受体缺陷。
两型均有严重的佝偻病症状,低⾎钙、低⾎磷、碱性磷酸酶明显增⾼。
Ⅰ型可有⾼氨基酸尿症,Ⅱ型的⼀个重要特征为脱发。
维生素D缺乏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维生素D缺乏病(vitaminDdeficiency-rickets)是指因缺乏维生素D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造成骨骼钙化不良而致骨骼软化性病变。
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
本病重症患儿已不多见,也很少直接危及生命,但因生长发育受阻,免疫力降低,易并发肺炎、肠炎等感染而迁延不愈,是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
【诊断提示】1.病史婴幼儿期有很少户外活动或不晒太阳或未按时添加辅食及鱼肝油等病史。
2.临床表现有易惊、夜啼、多汗等神经精神症状。
颅骨软化,方颅,鞍状头,囟门大或闭合迟,出牙晚,串珠肋,鸡胸,手(足)镯样隆起,X形或O形腿,肌肉软弱,韧带松弛等。
表现为坐、站、行走延迟。
按其发展阶段,可分为活动性佝偻病(初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3.血液生化检查血清钙,磷降低(钙磷乘积<30%为活动期),碱性磷酸酶升高。
4.X线检查长骨骺端可见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干骺端膨大呈杯状,骨质脱钙,骨骼变形或病理性骨折等。
【治疗措施】(1)加强护理、合理喂养、坚持户外活动和晒太阳,防治并发症。
(2)维生素D疗法:初期每日口服维生素D5000~10000U,连服1个月;不能口服者可肌注维生素D₂,每次40万U(或维生素D₃30万U),连用1~2次,每次间隔1个月。
激期每日口服维生素D1万~2万U,连服1个月;不能口服者可肌注维生素D₂,每次40万U(或维生素D₃30万U),连用2~3次,每次间隔1个月。
在维生素D治疗同时,给予适量的钙剂,尤其用肌注维生素D疗法开始前,方法见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恢复期在夏秋季多晒太阳即可,冬季给予维生素D₂10万~20万U,1次口服或肌注。
(3)对骨骼畸形后遗症可采取主动或被动运动的方法矫正。
严重上下肢畸形,在4岁后佝偻病已愈者,可考虑手术矫形。
小儿维生素D缺乏诊断详述*导读:小儿维生素D缺乏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一)有维生素D不足史,如日光曝晒不足史;膳食中维生素D摄入不足史,如以维生素D含量低的乳类为主食的婴儿;有因需要量增高而致维生素D相对不足史,如生长速度快的婴儿、早产儿;有维生素D吸收不良如胰、肠疾病,胆道和淋巴管梗阻史等。
(二)临床表现初期常表现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以后逐渐出现骨骼改变。
1. 非特异性症状多发生在一岁以内婴儿,生后1个月即可发病。
主要症状为烦躁不安、夜惊、夜啼和多汗,汗味特殊,常湿枕被,枕部脱发(枕秃)。
病情发展,可见肌肉和肌腱松弛,肌张力低下,腹部膨隆(蛙腹),关节过度伸展,运动功能发展迟缓或倒退。
也可见肝脾肿大、贫血,易患呼吸道感染者。
2.骨骼改变体征早期可见颅骨软化(3个月的婴儿可为生理性),囱门大,颅缝增宽,边缘发软。
7~8个月以上小儿可见出牙迟、方颅、鞍形颅或十字形颅;肋骨骺部膨大(串珠),肋骨受膈肌牵引形成肋软骨沟(郝氏沟),并可有肋骨下缘外翻;腕、踩部长骨骺端膨大(手镯征、脚镯征)。
一岁以上小儿可出现囱门晚闭、鸡胸、漏斗胸,0型腿、x形腿、脊柱后突或侧突等。
小儿维生素D缺乏常伴有骨骼畸形、前囟门增大等症状,需要做如下鉴别:1.克汀病(呆小病) :系先天性甲状腺机能不全引起,具特殊面容和体态:眼裂小、眼距宽、鼻根宽平、舌大常伸出口外,四肢短小、躯干相对较长,头发稀疏,皮肤干、粗,可有粘液性水肿。
表情呆滞,智力明显低下。
X线可见骨龄明显落后,但血钙、磷正常,硷性磷酸酶减低,均可与佝偻病鉴别。
2.脑积水:均匀性头颅增大,呈进行性,伴前囟门增大、膨隆,颅骨缝分离,两眼下视呈“落日状”,严重者有视神经乳头水肿、呕吐、肢体痉等颅压增高征候。
3.软骨营养障碍:为遗伟性软骨发育障碍性疾病,有头大、前额及下颌突出鼻根平坦的特殊面容,四肢及手指短粗、五指齐平,上身量与下身量显著不成比例,腰椎前凸、臀后凸。
维生素d缺乏的诊断标准
维生素d缺乏症的诊断标准主要根据抽血化验来判断数值的高低来确诊,从而针对性治疗疾病。
维生素d缺乏症可能是长期营养不良引起,会造成体内的钙磷代谢紊乱,主要发生于儿童,如果治疗不及时,有可能会造成佝偻病。
需要及时去医院,通过血清检测数值的高低来确定和判断,症状轻微时要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和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比如鱼肉、瘦肉、蘑菇、蛋黄等,比较严重时,需要及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葡萄糖酸钙片、维生素d滴剂等药物治疗。
治疗期间要适当参加有氧运动,适当晒晒太阳,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和控制。
第二章维生素D缺乏病由于先天体内贮存不足(早产、多胎、孕期营养不良),维生素D摄人不足(紫外线照射不足、饮食缺乏维生素D等)和慢性消化道疾病造成的维生素D吸收不良等多种原因造成的维生素D缺乏,是儿童期一个重要的健康危险因素,影响儿童生长发育、智力发育和身心健康。
【临床表现】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致钙、磷代谢紊乱,造成以骨代谢和发育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
(1)早期:一般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
主要是非特异性症状如夜惊、多汗、盗汗、烦躁、生长迟缓(生长速率低减)、进食差、睡眠不好。
已有血生化改变。
(2)活动期:突出表现在骨骼营养和发育不良。
6个月以下婴儿:以颅骨体征为主,颅骨软化、方颅。
6个月以上婴儿:以长骨干骺端体征为主,肋骨串珠、手(足)镯、下肢、胸廓、脊柱畸形。
前囟门关闭延迟。
多种血生化改变。
(3)恢复期:经日光浴/紫外线照射或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骨骼病变恢复。
不同程度血生化改变。
(4)后遗症期:多出现在2~-.3岁以后儿童,临床症状消失,血生化值恢复正常.但可见遗留的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2.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主要见于小婴儿。
主要原因是在维生素D缺乏的进程中甲状旁腺功能过度应激造成应答迟钝,不能有效调节血钙水平到正常范围。
(1)症状:突发无热性惊厥、喉痉挛、手足搐搦发作终止后一切如常。
上述症状多见于冬春。
(2)体征:面神经征、腓反射和陶瑟症阳性。
【诊断要点】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症状仅供参考和提供诊断方向的线索和提示。
主要诊断指标为血清25一(OH)I)3、血生化指标、X线骨骼干骺端变化。
(1)病史:营养史/喂养史,生活方式中存在有维生素D摄人不足、吸收障碍等原因。
(2)临床症状:1岁内典型或不典型的症状。
(3)实验室/影像学检查:早期:血清25一(()H)D。
明显降低(10tg/L)、血磷降低,血钙可正常。
长骨骨骺端X线可正常,可见钙化线不整齐或出现小沟。
维生素d缺乏症的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物质,它在维持骨骼健康、免疫系统功能、肌肉功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阳光照射和食物摄入,但是很多人由于生活习惯、环境等原因,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症。
维生素D缺乏症在临床上的表现有很多,包括骨骼疼痛、肌肉无力、易疲劳、抵抗力下降等症状。
那么,如何明确诊断维生素D缺乏症呢?下面就来讨论一下关于维生素D缺乏症的诊断标准。
一、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诊断维生素D缺乏症的金标准是测定血清中的25-羟维生素D(25(OH)D)浓度。
血清25(OH)D是维生素D的主要代谢产物,其浓度反映了体内维生素D的水平。
一般来说,血清25(OH)D浓度在30ng/ml以下就可以诊断为维生素D缺乏症。
而在20ng/ml以下则属于明显缺乏,此时患者很容易出现有关维生素D缺乏的各种临床症状。
二、骨密度检测: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骨骼健康问题,因此进行骨密度检测也可以作为诊断维生素D缺乏症的重要手段。
通过检测骨密度,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症等问题,进而确定是否与维生素D缺乏相关。
三、临床症状:维生素D缺乏症的临床症状包括骨骼疼痛、肌肉无力、易疲劳、关节疼痛等。
在诊断时,医生也可以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来判断是否存在维生素D缺乏症。
但需要注意的是,维生素D缺乏症的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所以最好还是通过实验室检测结果作出最终诊断。
四、食物摄入情况:维生素D缺乏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骨密度检测、临床症状和食物摄入情况等几个方面。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综合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维生素D缺乏症,并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和干预措施,以避免进一步发展成为维生素D缺乏性骨质疏松症等更严重的疾病。
希望本文能对相关人群有所帮助。
【2000字】第二篇示例:维生素D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营养素之一,它与钙的吸收、骨骼发育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
如果你出现这几种症状,说明你缺乏维生素D了维系平衡的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周都会做锻炼,并保证出门涂上防晒霜保护皮肤不受紫外线的辐射。
你几乎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做出了健康的选择,但是可能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会增加患高血压和糖尿病两倍的风险,那就是体内维生素D的缺乏,。
实际上,根据哈佛法学公共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约有十亿人缺乏维生素D。
维生素D是维持人体生物机能的重要的营养元素,在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尤其对于骨骼的发育和代谢,是不可获取的物质。
尤其对于小孩子、孕妇和老人来说缺乏维生素D,容易导致发育不全和骨质疏松,甚至骨折。
目前临床还没有针对维生素D的测量手段,无法通过临床检测精准发现身体是否缺乏维生素D,不过以下四个症状是缺乏维生素D的表现,如果出现了这些现象,你需要注意补充维生素D了。
1、过度出汗身体多汗,尤其额头汗多是缺乏维生素D的一个典型现象。
通常很难判断新生儿是否有维生素D缺陷,不过额头出汗是一个明显的症状。
对于成年人来说,在相同的环境下,温度中等适当,其他人都可以维持很好的体征,而你“容光焕发”满头大汗,那你可能要考虑找医生咨询是否缺乏维生素D。
2、体虚易疲劳肌肉缺乏力量并不只是靠举重联系来解决。
即使在充足睡眠的情况下,缺乏维生素D仍会让你感觉过于疲惫,而适当的维生素D摄入量可以帮助你维持每一寸的肌肉力量,不管你是年轻还是年老。
哈佛研究人员发现,维生素D的补充可以增加对肌肉的控制力。
3、骨折骨量基本是在30岁左右停止增加,而缺乏维生素D会加快骨量的消耗,或是增加骨质疏松症状的恶化,尤其对于孕妇和中老年人来说,必须要保证足够的维生素D摄入量。
维生素D需要通过饮食,尤其是三管齐下的方法:阳光照射,补充剂,和食物。
4、慢性疼痛这种症状往往很微妙、很缓慢,实际疼痛来自于骨软化,这也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造成的。
尤其那些患有关节炎或纤维肌痛也是因为缺乏维生素D,导致关节和肌肉疼痛,。
维生素d缺乏诊断标准维生素D缺乏诊断标准。
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对钙磷代谢和骨骼健康至关重要。
维生素D缺乏可能导致骨质疏松、软骨病和其他骨骼相关疾病。
因此,及早诊断维生素D缺乏至关重要。
那么,我们该如何诊断维生素D缺乏呢?1. 临床症状。
维生素D缺乏可能导致多种临床表现,如骨痛、肌肉无力、易骨折、倦怠、抑郁等。
这些症状虽然不具特异性,但在临床上却是最易观察到的。
因此,对于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应高度怀疑维生素D缺乏的可能性。
2. 血清维生素D水平。
血清维生素D水平是诊断维生素D缺乏的金标准。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指标有25-羟基维生素D(25(OH)D)和1,25-二羟维生素D(1,25(OH)2D)两种。
其中,25(OH)D是更常用的指标,因为它是维生素D的主要循环形式,血清浓度更能反映体内维生素D的水平。
一般来说,血清25(OH)D水平低于20ng/mL(50nmol/L)可诊断为维生素D缺乏,而在20-30ng/mL(50-75nmol/L)之间则为维生素D不足。
3. 骨密度检测。
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骨质疏松,因此骨密度检测也是诊断维生素D缺乏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骨密度检测,可以评估骨骼健康状况,判断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等问题,从而间接反映维生素D的水平。
4. 钙磷代谢检测。
维生素D是调节钙磷代谢的关键因子,因此,通过检测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可以帮助判断维生素D的代谢情况,进一步确认维生素D缺乏的诊断。
综上所述,诊断维生素D缺乏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症状、血清维生素D水平、骨密度和钙磷代谢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通过全面的评估,可以更准确地诊断维生素D缺乏,并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以预防骨骼相关疾病的发生。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维生素D缺乏诊断详述
*导读:维生素D缺乏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维生素D缺乏可致小儿佝偻病、婴儿手足搐搦症及成人骨软化症,并为老年骨质疏松的病因之一,出现这类症状即可诊断。
肾性佝偻病(renalrickets)由先天性肾发育不全、慢性肾炎等而致肾功能减退,引起骨骼畸形。
血钙虽低,但很少引起手足搐搦的。
肾小管性酸中毒临床表现主要为低血钾和佝偻病,并可出现肾钙化或肾结石。
范可尼综合征以氨基酸尿、肾性糖尿、尿磷增多、低血磷、发育迟缓和重度佝偻病为特点。
其他应与体弱多汗、轻度脑积水的头颅增大、各种原因引起的智能低下、动作发育迟缓、克汀病(骨龄落后)以及软骨营养不良(遗传性疾病)等病相鉴别。
维生素D缺乏病的预防应从围生期开始,孕妇应有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供应丰富的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妊娠后期7~9个月可每天服维生素D 25μg(1000U)或给维生素D2 2500~5000μg(10万~20万U)一次口服,每天应由膳食中补充1000mg元素钙,不足的需用钙剂补充。
新生儿期应提倡母乳喂
养尽早开始户外活动,接触日光,由于紫外线不能穿透玻璃,因
此应开窗晒太阳。
目前认为新生儿即有维生素D缺乏或亚临床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
我国的维生素D膳食推荐量为10μ
g/d(400U/d)。
婴幼儿需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如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每天1~2h户外活动、补充维生素D、增加维生素D强化奶制品的摄入等。
对于早产儿、双胎、体弱儿、生长发育特别迅速的小儿可用维生素D3 7500μg(30万U)一次肌内注射,也可口服胆维丁乳剂(商品名为英康利)15mg/支,内含维生素D3 30万U。
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和绝经期妇女亦应摄入维生素D和钙剂,以预防骨软化病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维生素D缺乏的诊断,维生素D缺乏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维生素D缺乏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