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治病养生秘方秘籍传承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262.00 KB
- 文档页数:3
传承千年的道家养生功法——自发动功不同于一般所熟知的气功,自发功不拘束于练习固定招式动作,只要身心放松、平静下来,当身体进入气功态以后,就会随着体内的气流气冲病灶,自动做出种种动作,这样的气功就是「自发功」。
只要是活的人就有气,有气才会有活力。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磁」如果磁变质或消失,生命就将受到威胁。
我们的气就带有气磁,人就是一个磁场结构。
从气功的角度来说,人体的健康,除了要培养气的强度外,还要使人体的气场有一个非常均匀的分布,要改善磁的质和量在人体内的分布状况,就是要使身体中的气达到气漫周身的境界。
地球的地气是重磁,它的速度缓慢,人体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体内的气磁也必须与外界环境的磁速产生同步状态,人体的磁场才会分布均匀,也才有均匀的推动能力,这样身体才能保持健康。
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气磁由重磁变成低重磁,磁速就会更缓慢下来,有时产生液化,或是固化作用,进而产生退化状况,病态就会出现。
一个人如果气磁的速度强而快,身体就会健康,否则只有通过气功的修炼才能加强磁速了。
元气就是人体的气磁,也就是人体的静电磁,到达头部就变成生物电,通过思想产生生物电波,丹田的元气需要固本作用固化磁场;丹田本位也就是固化磁场的能量储藏库。
电波经过丹田,配合思想运作而产生能量与磁,这也是我们以更科学的角度来看待气功与人体的关系。
了解人体磁场的特性后,对气功的导引与启动有很大的帮助。
自发功的特色:◇是人的本能:自发功是每一个人天生就拥有的本能。
只要愿意尝试,绝大多数的人都能够发挥这种生命原有的本能。
进入气功态练自发功。
◇练功方式最自然、最简单:进入气功态之后,完全顺其自然,任由内气带动就行了。
你只是让身体完全顺着气而动,气要带着怎么动,就随它去动。
就这么简单!不必刻意学、不必记任何招式。
在气的带动下,自然就会做出千百种招式与动作。
每一个动作,都是由内气带动而做出来的,其原理在于气冲病灶,身体哪里有淤堵,内气就会冲淤堵部位,每个人身体病灶不同,出现的动作反应也就不同。
道家秘方前言
延年益寿、保健强身是道家几千年来追求的梦想。
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就希望能从药物中提炼出长生不老的仙丹,通过服食地黄、天门冬、枸杞子、菊花、茯苓、柏子仁、松子仁等单味的植物药或钟乳石、硫黄、朱砂、云母、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等矿物药耐老、轻身延年(《神农本草经》)。
随着道家炼丹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服用复方矿物药。
据文献记载,三国时期的魏尚书何晏,平素耽声好色,由于服用一种由硫黄、白石英、紫石英、石钟乳、赤石脂炼制而成的五石散,而体力转强,轰动京城,五石散也由是大行于世,服者相寻。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石之风更是风靡一时。
由于单纯服用或过量服用矿物药有许多毒副作用,常可导致癫狂,造成痼疾,乃至中毒死亡。
所以,自唐后,道家开始将植物药与矿物药同时并用,形成了唐宋时期道家秘方的新风貌。
如唐代《外台秘要》中的茯苓散,《千金翼方》中的彭祖延年柏子仁丸;其它如宋代《太平圣惠方》中的老君益寿散,《太平惠民
和剂局方》中的玉霜丸等等。
自宋以后,道家秘方开始转向以植物药为主,如金元时期《丹溪心法》中的还少丹,元代《瑞竹堂经验方》中的琼玉膏,明代邵应节所制的七宝美髯丹,清代《世补斋医书》中的首乌延寿丹等,都是这一类药方的代表。
道家养生之五養秘訣(1)道家养生之五養秘訣(1)2010-09-26 21:49[]天地造化之理,万物化生之源,神鬼之分别,大道之玄妙,综而论之,皆不外乎阴阳二字括之而矣。
夫天属阳,故轻清而浮于上;地属阴,故重浊而凝于下。
人居天地之中,而属半阴半阳,故仙佛道、人鬼关,皆由此阴阳二字以分。
凡人皆因名利、恩爱之缠绵,忘却本来,只图眼前之快乐,遂心所欲,不意光阴易逝,转瞬衰老,阳气涸尽而纯阴,则下沉地府而为鬼。
若能打破尘障,炼阴化阳,练成纯阳之体,自能飞升而成仙。
此自然之理也,故历代仙佛不惜苦口婆心,流传道书,以度世人。
奈人不能领悟者,皆因字义深奥,难以参悟。
今见吴真人《秘诀》一书,文浅而义深,字简而不繁,集道中精华于一册,一目了然,易于领略。
故未敢独私,遂纠合同志,印刷千本,公诸于世,以作修道之参考焉。
[]查吴真人,乃直隶大城县人,清乾隆际之儒人也。
曾悟大道,得性命双修之秘诀,神形俱妙,带体成真,旋仙而去。
家人遍觅不得。
后于清明日,家人扫墓,见墓前已有纸灰,并树悬一鱼,群相惊讶。
后有南省族人来信,言是日曾晤真人手持鲤鱼,归家祭扫。
始释群疑。
后真人返家省视,家人同之食,曰:“吾饭已来,勿用尔备”。
遂手指空中,则飞来无数之蝌螂,攫之,去翅而食。
食顷,曰:“吾之坐骥尚在村外。
”家人随往视之,果见树下繫一驴。
及至,则跨驴腾空而去。
家人返视蝌螂之翅,乃栗子皮也。
此后不复归。
以上事蹟,附近乡人多有得其详者。
故不揣谫陋,仅录其大略以为序。
中华民国庚午年清和月后学张奎龄谨识吴真人淑度授门人李诂坐法五养秘诀[]按:吴真人淑度,字咸宜,号表正,直隶大城县,吴五台村人。
清乾隆时廪膳生,训蒙为业,好道,旋仙去。
去时留诗云:“半在灵山半在都,周流四海遍江湖,行止不拘任吾意,道号人称铁腿吴。
”此法係真人授其门人李诂。
以下即係真人之言而为李诂所记录者。
[]盖修仙之道,其理甚近而不远,其事至易而不难,吾今历历指授,不过用数日功夫耳。
道家养生药方【下】道家流传下来的药方有什么呢?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道家药方大全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道家药方大全1.“筑基”饮按:道家“三练实功”之一,乃“练精化气”,日“小成筑基”。
精,是人身之本。
练精须养精,养精须固精,精乃元气之母,精盛气方壮,精充神方旺;练精须补精,固精须保精,积得一分精,方得一分力,故,精为命之宝,善养生者,当先宝其精。
练精之要,在于身,安身之要,在于食。
“筑基饮”,善养精气。
习练道家气功,当先养其内,养内须先养精气。
以食养内,方可育精益气,精气得养,方能使元气升华。
饮方:胡桃二十四个、莲子二十一个、枸杞子三十五个、桑椹子四十八个。
方义:胡桃,补肾而固精;莲子,养心而补脾;枸杞子,益精气而强筋骨;桑棋子,滋肝肾而健步履。
胡桃、莲子、枸杞子、桑椹子之食味,人心、肺、肾、脾、肝五经,食物精微,得以滋养五脏之气,人之精气,方生相依相成之益。
饮法:将胡桃、莲子、枸杞子、桑椹子,共置于瓷罐或瓦锅之内,加水两茶杯,煎成一茶杯半,文火煎之,早、晚分四次饮用。
2.“养胎”饮按:道家“三练实功”之二,乃“练气化神”,日“中成养胎”。
神,为命之魂。
神气交融,可化生生命之旺盛生机,气与神相合,则可强化元气而生化元神,神气相生相依,元气方得贯通周身。
道家“三练实功”,乃以养气为中心,以练气为枢纽。
元气充足,元神方足,人之气衰,身必弱,人之气滞,身必病,气乃命蒂,收得一分气,方得一份宝。
故,养生之道,贵在养气。
“养胎饮”,善养神气。
习练道家气功,先宜养乎内,其次发乎外。
养内,须先食养,发外,当以食补。
以食为本,以气为基,神气方会融贯形神。
饮方:桂圆肉三十二个,百合一两、鲜山药三两,花生米四十九粒。
方义:桂圆,养心而益脾;百合,养肺而润喉;山药,宁心神而补劳伤;花生,健脾胃而益肺气。
桂圆、百合、山药、花生之食味,人心、肺、脾经,使气血之输布,得以强化,使心血、肺气得以滋养,使脾气之运化得以旺盛,从而,令人之精气化生神气而得彰。
你不知道的道家养生秘诀,快失传了,赶紧收藏!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儒家、佛家三足鼎立。
这三家都讲养生,但讲的深度和广度不同。
从深度来说,道家讲养生,着重点在于通过自身修炼,达到长生久视、羽化登仙的人生境界。
从广度来说,道家不仅全面继承发展了中华传统诸家的各种养生方法,而且还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养生保健体系。
道医养生之十八伤久视伤精:目得血能视,精由血化,故伤精。
久听伤神:神滋于肾,肾通窍于耳,故伤神。
久卧伤气:卧时张口散气,合口壅气,故伤气。
《混元经》曰:睡则气滞于百节(觉与阳合,寐与阴并,觉多则魂强,寐久则魄壮,魂强者生之人,魄壮者死之徒也)。
久坐伤脉:脉宜运动,坐则不舒展,故伤脉。
久立伤骨:立以骨干为用,故伤骨。
久行伤筋:行以筋力为用,故伤筋。
暴怒伤肝:肝属木,怒如暴风动摇,故伤肝。
又,肝主血,肝伤则血不荣,必筋痿。
思虑伤脾:思虑时,脾必运动,太过则脾倦,故伤脾。
极忧伤心:心属火,于味主苦,忧则苦甚,故伤心。
过悲伤肺:肺属金,主声音,悲苦久则声哑,故伤肺。
过饱伤胃:饱食运化难消,故伤胃。
多恐伤肾:肾属水,主北方黑色,人受惊恐则面黑,故伤肾。
多笑伤腰:笑时必肾转牵腰动,故伤腰。
多言伤液:言多则口焦舌苦,故伤液。
多唾伤津:津生于华池,散为润泽,灌溉百脉,唾则损失,故伤津。
又,《训典》曰:津不吐,有则含以咽之,使人精气留而自光。
多汗伤阳:汗多亡阳,阳随汗出,故伤阳。
多泪伤血:血藏于肝,哭泣多则肝损目枯,故伤血。
多交伤髓:人之阳物,百脉贯通,及欲火动而行事,撮一身血髓至于命门,化精为泄。
不知节欲,致骨髓枯竭,真阳无寄,如鱼之失水以死。
道医养生之十要面要常擦:如前擦面之功,能使容颜光泽,故要常擦。
道家谓之修神庭。
目要常揩:每静时能常闭目,用两大指背,两相磨擦,揩眼使去火,永无目疾,故要常揩。
耳要常弹:即鸣天鼓。
可免耳患,故要常弹。
齿要常叩:齿喜动,故要常叩。
背要常暖:肺系近背,暖则不受风寒,故要常暖。
最全收录:道家食疗养生大全中医不等同于中药,用药是在生病后不得已的情况下。
真正高明的中医是让人不生病的学问。
治神第一,养生第二,针灸第三,汤药第四。
在这里,一起学习不生病的知识。
《周礼·天官》将食医作为古代四医之一,这种药食同源的历史给中国医学奠定了注重食疗的传统。
道教服食派将食疗作为修道养生的方术之一,在道书中记载了大量药酒、药茶、道菜、药膳及用蔬菜、水果、调料、鱼肉、禽蛋、粮食等食品治疗疾病的方法。
其实《黄帝内经素问》中早有以五味、五谷、五畜、五果、五菜治病之说及当食品性质与药性矛盾时,应遵守“食忌”之事。
《汉书·艺文志》载有《神农食禁》七卷,而后有《金匮要略》的食法、王叔和的《食论》,《隋书·经籍志》收集食疗著作四十余种,其中有《太官食经》、《崔氏食经》、《膳馐养疗》、刘休《食方》、马琬《食经》等。
孙思邈的弟子孟诜(621~713)撰有《补养方》,后经张鼎增补为《食疗本草》,把饮食疗法推进一步,是我国食品营养学和治疗学的专著。
此后食疗学续有发展,南唐陈士良又著有《食性本草》十卷。
明代还有《救荒本草》一书问世,是专门记述野生植物的食用价值的。
孙思邈撰《备急千金要方》中有“食治篇”一卷,他在这篇的绪论中说:“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若能用食平,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食疗学的基本思想,是将各类食品按中医理论的药性学说分类,与人体腑脏的疾病相对应,从而提出治疗方案。
孙思邈的“食治篇”就是道家营养疗法的专篇。
他总结出肝病喜酸,宜食犬肉、麻、李、韭等;肾病喜咸,宜食豕肉、大豆、粟、藿等;脾病喜甘,宜食牛肉、稗米、枣、葵等;心病喜苦,宜食羊肉、麦、杏、薤等;肺病宜食辛,可用鸡肉、黄黍、桃、葱等。
以形补形,同气相求另外,以羊肝、牛肝等治“雀目”(夜盲症);以海藻、昆布、鹿靥、羊靥(靥即甲状腺)治“瘿”(甲状腺肿);以谷皮煎粥治疗脚气病等,皆是以食品治疗营养缺乏症的例子。
道医还注重食疗,所谓“食其时,百骸理”。
中国有句俗语:药补不如食补。
古今中外饮食治大病、怪病者不乏其例。
道教医学在这方面更有甚者。
食疗有利于健康的恢复,但效果较慢,这是现代人觉得等不及的,总是稍有不适就服药。
药商为了商业目的,铺天盖地的促销广告,对身体症状和药物疗效夸大其辞,诱导服用药物压制身体在适应环境的自我调整中可能出现的这样那样的不适,这是有害身体健康的。
道医善于运用食物的寒热温凉,汗清消补的食性进行调理,使人们在通过日常生活的饮食调节达到预防为主,自我保健,自然健康的良性状态。
重庆市绍龙观及缙云山国学院在中国力倡道教当代发展应着力于“实证实修”,除了创造和保持了“水下生存胎息法”、“休粮断食僻谷法”等二十余项养生实证成就,近几年来还对道医进行了大量的发掘、整理和转化工作。
针对当代人的健康状况,把道医的机理及成果寓于现代人能接受的食、酒、茶、浴、乐等休闲娱乐之中,帮助人们轻松地预防“七情、六淫”所病,传授有缘人逐步掌握“食其食,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的道医养生绝技。
中国有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说明“食”对生命的重要。
道医在饮食养生方面更有独到之处。
老子强调“五味令人口爽”,这也是道医所遵循的饮食观。
这里的“爽”字当“差错”解。
什么差错?人的味蕾差错。
意思是说,如果追求口味的享受,就会降低味蕾的灵敏度,难以品尝和准确摄入各种精微之味。
对品酒员食用厚味食品的限制说明了这一点;美国著名保健产业专家保罗•皮尔泽在他的《财富第五波》中激烈批评许多当代快餐食品对人类味蕾的损害。
自古以来老子强调“味无味”;孔子讲“食不厌精”,都是希望人们食之清淡和认真仔细地吃出食物中的精微营养。
老子还强调要“为腹不为目”。
这是道医饮食观的又一特征。
是说在饮食方面要听身体的而不是听眼睛或“知识”的这就要求食者了解自己身体的真正需求。
很多人“眼馋肚饱”,为了解馋使劲吃,吃不下松松腰带继续吃,因此摄入过量食物;也有人狼吞虎咽,心不在焉,不知不觉摄入过量食物;还有人看到资料介绍说这个减肥,就吃这个;那个抗癌就吃那个。
道家养生功法及药功秘练道家隐仙派{剑仙派}北派第三代传人(掌门弟子)张熙耕;法号:张云风,道号:“终南药师”。
因为终南山太极拳的门规甚严,轻易不许外漏,很多人对张熙耕的名字很陌生。
张药师对隐仙派武术和医术毕生追求,经常用道家医术治病救人,施舍财物,使许多绝症患者,尤其是贫困患者的绝大多数人转危为安,恢复健康,被人称为“北方药侠”。
张熙耕性格和善,虽然武艺高强,却为人随和,与人为善。
即使比武也点到为止,照顾别人情面,不在人家徒弟面前比武,他说,决不能打人家饭碗。
东北人称他为:“关东药侠”。
一九九八年终南山道家隐仙派原始太极拳法在北京成立,会长由第三代传人骆巨方担任(骆巨方是北京白云观安声远道长的徒弟),副会长由终南山隐仙派{剑仙派}北派第三代传人张熙耕担任,并且任总教练之职。
道家隐仙派{剑仙派}北派第三代传人张熙耕,现任中国国际医药保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国际医药保健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高级医药学咨询师,国家高级医药学咨询师注册培训师;中药师;中医师;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
终南山道家隐仙派{剑仙派}北派第三代传人,道家医药传承人,道号“终南药师”;绰号:北方药侠”,“关东药侠”,民间人称“张药师”,他师承道家北派一代宗师“紫霞真人”高虎臣(曾任李鸿章的贴身保镖和保健医)的亲传弟子张道成为师,潜心学习道家武功和医药。
张药师武艺高强,与人为善,在中药炮制方面,秘方治疗疑难杂症具有道家独特的技艺。
张熙耕,现今常住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子午谷金仙观。
法名张高元,道号:药师道人。
其第二个恩师是湖北省武当山金顶三天门八仙庵道家全真龙门派第二十六代传人,有道家神医之美誉的唐崇亮道长。
(1870——1985)张道长是唐崇亮的关门弟子。
其师兄窦高寒,号称道家“神针”。
张高元号称道家“神医”。
张道长多次在国内外中医·药论坛及世界性养生大会上发表论文,受到广泛关注。
道家主张遵循自然法则,按照自然规律处理问题,这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的一种表现形式。
中医中药道家传统养生延寿法打老儿丸据传很久以前,有一年轻女子,持一木棍,沿街追打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
路人见此,无不愤然,竞相前来质问:年轻人好不懂孝道,欺一花甲老人于杖下,理法所不容也!再看地上的老者,却噤若寒蝉,片言不发。
此时便听那女子道:“此吾儿,责之何妨?”众人不禁哗然。
但看老者却对那女子道:“小儿自今以后定遵母命,断不再惹您老生气了。
”众人听毕,甚异之。
原来,那“年轻”女子,实际已年逾百岁,因久服家传秘制药丸,以致容颜不老,虽愈百岁,仍如花信年华。
而被追打者,却是其儿。
因不听母劝,不肯续服药丸,结果七十多岁便须发皆白,老态龙钟。
为此,母亲十分气愤,常责打儿子,逼他坚持服药,以缓衰年。
路人听后,皆俸此女为神,纷纷请赐药方。
她也毫不吝啬,将此延寿秘方尽告于众。
这便是打老儿丸的方名由来。
后经流传,此方至今已有多个版本。
方中药物种类与配伍比例也不尽相同,据传先后经华佗,明朝太医院十三科,明末名医郭敬海等人各有增减,而原方早已无处找寻。
今且摘录《清太医院配方》中的仙人还少丹,就是前文说的“打老儿丸”以供参考。
熟地黄120克;山萸肉90克;巴戟天60克;牛膝60克;五味子60克;茯苓90克;褚实子60克;枸杞子60克;小茴香60克;肉苁蓉60克;杜仲60克;远志60克;菖蒲60克。
将这些药品研为细末,加蜂蜜制成药丸,每丸9克,每次服1丸,每天早晚各服一次。
空腹时用淡盐水服用,或者是温白水服用。
原方中记载:“两肾为先天之根本,脾为后天之根本,根本有伤,则诸症悉作。
故未老而先衰,此药滋补元阳固根本,则人虽老而可还少矣。
”方中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格实子滋肾强精;肉苁蓉、巴戟天、小茴香温肾助阳;杜仲、牛我:膝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五味子敛肺固肾、益智安神;菖蒲、茯苓、远志益智安神。
群药相合是一个阴阳双补之剂,既能滋补肾阴,又能温助肾阳;不仅补肾,而且补肝养心。
本方药性平和,不温不燥、不寒不腻,在临床中对神疲乏力、五劳七伤、身体衰弱、阳事不举、小便无度、眼目昏花、腰膝疼痛、两脚麻冷、不能行走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道医秘法,万病只需一碗水!人体有一味“起死回生”的灵药,超神奇!人体有一味“起死回生”的灵药——那就是津液。
津液,在中医上被称为金津玉液。
《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意思是说,津液经过胃、脾、肺,散布到全身的所有血管当中。
1、津液,是上天恩赐的天然抗癌因子唾液里面含有天然的抗癌因子,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啊。
如果你身上有一些会助长癌细胞生长的条件,唾液就可以对癌细胞造成威胁甚至杀灭。
所以,中医自古以来很重视唾液养生法,就是这个原因。
俗谚有云:“口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唾液既然有如此神效,又无须他求,那么,只要人们每天依法炮制,持之以恒,自可永保健康美丽,何乐而不为呢?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人已经用唾液养生法养生了,而中国历代的大医家,出家人,都是用唾液养生法养生,据相关介绍,历史上还有活170岁的中国人,就是用唾液养生法养生。
2、津液能让人起死回生?来看看这位老中医的故事有一位老中医,现在已经九十多岁了,仍然身康体健。
这位老中医57岁的时候死神盯上了他。
他被确诊为高血压、冠心病、快速性心房纤颤、眼底Ⅱ期动脉硬化。
老先生的病情非常严重,躺在床上一动也不能动,每次只要稍动一下,心脏就会剧烈跳动,好像快要蹦出来一样。
家人找了很多国内当时的知名专家前来会诊,这些专家在了解了他的病情后,都得出了个安慰性的结论:听天由命吧!老先生说:“虽然病得那么重,我仍然对生命充满了渴望,仍然不相信自己会就这样死去。
”回到家后,我躺在床上,不停地反思。
我想起了初学中医时父亲教导我的一句话:“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这句话不好理解,打比方说,人感冒时多由外寒所致,但内因在于你自己不注意保暖,所以才引起了变化,使外寒(外因)侵袭人体引发了感冒我认定了,患病的主要原因在于自身。
3、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我又想起了中医所讲的“气”。
武当山道家的养生秘诀*星星论道
武当山是道教圣地,千百年来,深邃的道家文化催生了道医和道家养生体系。
武当道人用四句话概括了他们所理解的养生精髓:
生死只在一气间,五脏平衡是本源。
呼吸吐纳用导引,祛病强身更延年。
下面是武当道人的养生口诀:
其实,不管你是什么家,只要是养生,便都少不了一动一静。
动能生阳,静宜养阴。
一动一静,一阳一阴,内外平衡,相得益彰。
但是,至于怎么动,怎么静,全赖于自己的感悟了。
什么样的感悟才是正确的呢?就是道法自然,也就是说,顺应自然规律的,顺应天地自然变化的就是正确的,就是道。
道医(师传道医秘笈)内容简介本书分五章介绍了道医的起源及其与传统中医的关系,道医的发展简史,道医对人体及医药的认识,道医诊法与医技以及作者的学习心得和临证医案,包括一些极为珍贵的家传和师授的医术;分析了道医到底是“医术”还是“迷信”,客观地指出了应以何种态度看待道医。
本书文字简练,内容实在,实用性强,不仅反映了民间道医的真实情况,而且对如何评价和认识道医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可供民间医生、民族传统医学科研工作者及道家文化爱好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胡逸玄,男,道家峨嵋医道传人之一。
兼习气道门金针法。
善“汤药,丹道,心易,手相,面相,遥测,气感,风水,命理等。
主要述著有《相理》《医道根源》《气道根源》《易道根源》《易医诊治学》《九宫诀》《姓名测证学》《掌中风水》《校释祝由十三科》(《蠢子医》校编注文)等。
本书目录第一章道医与中国古老文化及传统中医的关系第二章道医的发展史第三章道医对人体及医药的认识第四章道医诊法与医技第五章学习心得及临证医案附录后记参考文献本书序言医者以救死扶伤为职,以济民利生为务。
古有三皇之法,扁鹊医技,世代传承,治病救命,抗御瘟疫,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曾说:“习医,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今鄙人乃一民间草泽,得师之传,有幸学得一些疗疾之法,用之多获佳效,每望患者病痛难解,而医者却束手无策,或治疗其效甚微之时,吾感觉医术的匮乏,而自己所得的家传师授技艺,更不能私秘,应将其公开于世,让它能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疾病之痛苦。
(后略)本书文摘第一章道医与中国古老文化及传统中医的关系奇哉道医,普救苍生;妙哉道医,博大精深。
道医源于古代,用于民间,其精深奥妙之处,未涉足道家文化者大多难以理解。
道医渊源久远,非一朝一代所成就!一种医术能在民间传承几千年,说明它确有治病功效,绝非无稽之谈的骗术。
要正确地认识或较深入研究道医,就必须了解它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揭秘道家大师的养生秘诀
*养生导读:101岁的药王孙思邈、传说中历夏商两代活767岁都不见老态的彭祖、还有晓梦化蝶高寿的庄子,这些道家大师的寿命都很悠长,秘诀是什么呢?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佛家、道家三足鼎立。
这三家都讲养生,但讲的深度和广度不同。
从深度来说,道家讲养生,着重点在于通过自身修炼,达到长生久视、羽化登仙的人生境界。
从广度来说,道家不仅全面继承发展了中华传统诸家的各种养生方法,而且还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养生保健体系。
第1 页。
道家养生治病的秘法,快快收藏吧!一,拉筋法道家观点是“筋长一寸,寿延十年”,所以长寿者通常都有一副柔软的筋骨。
随着年龄的增长,电脑的普及,人长期伏案久坐、驾车,以及室内、单位和公共场所空调寒凉入侵,都会无一例外的出现筋络收缩、寒湿瘀堵的现象。
年纪越大,筋缩和瘀堵也越严重,甚至形成骨头错位,而医院CT扫描仪器等普遍对此无法检测出来。
气血阻塞,毒素淤积,寒湿郁结,五脏六腑运化不畅,自然百病丛生。
以此为原理,香港朱曾祥医师(民国时期“十大近代名医”朱南山后裔)自创出一套拉筋法,旨在对治筋缩现象。
萧宏慈先生因缘结识,并在云游世界过程中将此法介绍给各地患者,发现其对各种病痛疗效非常显著,并结合道家拍打法,借助手和工具对寒湿、瘀堵等身体病灶处实施强力拍打,渗透清理,活血化瘀,进一步发现了更多难以计数的奇效特效,深感对解决世界普遍性医疗难题具有无可限量的重要意义,因而发愿自费推广。
全球各地无数人在通过实践拍打拉筋法摆脱了大部分病症,包括不少重症绝症后,口碑相传,此法得以逐渐流传。
此法不花钱,不吃药打针,无须上医院,家家可实施,人人可操作,因此普遍受大众欢迎和称赞。
拍打拉筋法特点:1,广谱性:人人可行、随时随地均可实施;2,免费性:不花钱不吃药不上医院,自己操作;3,简易性:实施手法简单明了,一看即会;4,安全性:操作过程无需服药,无毒副作用;5,科学性:源自《黄帝内经》及道家调伤方法;6,显著性:近百种疾病明显改善、痊愈;拉筋的原理和作用拉筋的直接疗效是祛痛、排毒、增强肾功能,间接疗效则数不胜数。
其原理何在?首先,十二筋经的走向与十二经络相同,故筋缩处经络也不通,不通则痛。
拉筋过程中,胯部、大腿内侧、腘窝等处会有疼痛感,说明这些部位筋缩,则相应的经络不畅。
拉筋使筋变柔,令脊椎上的错位得以复位,于是“骨正筋柔,气血自流”,腰膝、四肢及全身各处的痛、麻、胀等病症因此消除、减缓。
其次,拉筋可打通背部的督脉和膀胱经,这对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因为督脉是诸阳之会,元气的通道,此脉通则肾功加强,而肾乃先天之本,精气源泉,人的精力都仰赖于肾功能的强大。
来自道家的针灸秘笈来自道家的针灸秘笈原文转自刘合斌博客几年前在北京认识了一个道人,针灸术很厉害,取穴少,穴位亦奇。
所用穴位与现代医家通用的迥然不同,但疗效很好。
但就是他一般不出手给病人针灸。
经过了解,他针灸用的是《黄帝内经》中的“络”穴。
《黄帝内经》最晚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上古医术的精华。
《内经》记载人身经脉有四套体系,即“经、络、谿、谷”,这四个系统的经脉经纬人身阴阳,使荣卫气血上下浇灌,共同护卫人体健康。
经过二千多年的流传,现在得以传承下来的仅存“经”的一个系统,即通常所称的“经络”三百六十穴。
其他三套系统“络、谿、谷”的720个穴位及其应用理论在传承流变中湮没无迹了。
而现代医书上人各自秘的某些“奇穴”,其实就是化源于“络、谿、谷”系统中的某些穴位,只是人不知其端。
有幸的是,上古经络学的薪火得以在民间保存着她的余脉,这位道士从他师门那里继承了上古针灸术,就包含“络、谿、谷”三套经脉体系。
为了不使上古秘术再次失传,道人现在已将“络、谿、谷”三套体系公之于众,使这套秘传千年的上古针法得以再现人间。
感慨现在中医学习者茫昧于所学之无门无径,也为了中华传统文华不至在我辈手中湮灭,我现将道人公布出来的部分经文转帖在这里。
經曰:絡三百六十五穴,亦以應一歲,以溢奇邪。
以通榮衛,榮衛稽留,衛散榮溢,气竭血著。
肉之大會爲谷,肉小爲谿,肉分之間,谿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气。
邪溢气壅,脈熱肉敗。
榮衛不行,必將爲膿。
內銷骨髓,外破大膕,留於節腠,必將爲敗。
積寒留舍,榮衛不居,肉卷筋縮,肋肘不得伸,內爲骨痺,外爲不仁,命曰不足。
大寒留於谿谷也。
谿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其小痺淫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灋相同。
經曰: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气(气火)盛而當瀉者,亦三百六十有五脈,並住於絡,傳注十二經絡脈,非獨十六絡脈也,內解瀉於中者十脈。
經穴三百六十有五,絡俞三百六十五穴,及谿穀三百六十有五,計之一千零九十有五穴。
道家治病养生秘方秘籍传承故事
“日晓辄有丹霞流宕,照耀城头霞光
万道”。
这句话说出了栖霞的由来,也说出
了栖霞是传奇的地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
道家文化全真教龙门派的创始人----丘处机及他们十八弟子的故事。
今天主要讲一个,道家治病养生秘籍的传承故事。
衣先生的曾祖父活到98岁,他年少时给一大户人家当短工。
一天,他赶着毛驴给东家去办事,走到林家庄村外很远的地方,看到一个老道坐在路边,倚着大树,两眼无神、气若游丝,看样子好久没吃东西了,他立刻给老道喝了几口水,又把自己路上的干粮给老道吃了,老道立刻精神矍铄回过神来,不停的表示感谢。
原来老道的师父的师父的师父是丘处机十八位弟子之一,他从西域一路化缘来到栖霞寻找祖师爷丘处机的故居—太虚观,迷路了,不知怎么走,加上连日饥饿劳累,所以到了这里,心善的他一路陪伴把老道送到了当地人俗称的滨都宫,也就是老道说的太虚观。
后来他受老道思想的影响,就像变了一个人,天天说什么八版:灯头朝下,千里听音;牛不耕地,人不挑粪……神神秘秘的,每到重大节日他都到太虚观帮忙,和老道成了好友,老道看他老实厚道送给他一本道家治病养生的秘方秘籍,内含刀枪伤、蛇虫毒伤等秘方,其中最有价值、让衣老先生最感兴趣的是邱祖师爷神仙养生酒的秘方。
为了保全秘方秘籍,衣先生的曾祖父把
这个秘方秘籍藏在衣氏家谱中。
文革期间,反对牛鬼蛇神,破除四旧四害,家谱被收缴了,为了保全祖传秘籍,晚上,衣先生的祖父,夜里悄悄到了大队储藏室,把家谱的上半部分扯下来,冒着生命危险悄悄地把这个秘方保存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衣先生的父亲年事已高,许多疾病找上身来,他吃了好多现代药也无济于事,这时,他想起了祖传的那个神仙养生秘方,当衣先生找到那张半折家谱取出秘方时,才发现秘方被撕烂了,一部分不见了,再加上天长日久有些地方也模糊不清了,望着老父亲失望的眼神,看着被疾病缠身的老父亲,衣先生依然决定在这个不全的秘方上下功夫,开始研究这个神秘的道家治病养生秘籍。
说干就干,衣先生立即行动起来,他找来丘处机的《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蹯溪集》等著作开始拜读、找来《本草纲目》、《伤
寒论》、《千金方》《中医学》等典籍入手学
习,再从报纸、电视以及刊物上整理健康知
识,一点点搜集养生知识,他还经常跑到济
南、北京等医学院向教授们请教,就这样,
衣先生逐渐窥见了道教的养生秘笈,敲开了中医学的大门,掌握了一定的道教养生知识和中医理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衣先生接着又不知疲倦地开始了实践,他首先来到西北的草原,穿梭于各个蒙古包之间,体验牧民的生活,到处挖掘整理草原上道家养生治病的配方,随着世纪的轮换,配方也各不相同,凡是丘处机走过的地方,他都去,经过十
几年的探究与奔波、尝试与整理,终于在牧民口传的基础上、在自家祖传秘方的基础上,整理出现代道家治病养生的秘方。
本世纪初,衣先生回到栖霞,开始运用自己掌握的秘方开始传道养生治病,经常在老年朋友中宣传,许多老年
朋友的身体得到康复,回到年轻的时代,十几
年如一日的普及,加上衣老先生进一步潜心研
究推广,通过亲戚朋友多年的实验和证明,道
家养生治病秘籍的方法只要坚持,疗效显著!
为了让更多的人懂得道家的养生秘方,继承人衣志文先生发扬道家精神,决定将秘籍公众世人,让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