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促进主导产业长足发展

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促进主导产业长足发展

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促进主导产业长足发展
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促进主导产业长足发展

突出特色发挥优势

促进主导产业长足发展

临夏州以工代赈办公室杨映伟

产业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和主体。面向“十一五”今后一个时期,充分认识我州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对于积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现我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推动全州建设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州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布局和发展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我们本着对州情再认识、再分析、再研究,实实在在寻找出我州适时适势发展,具有经济支柱能力的主导产业,并就其成因和发展对策建议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分析。

一、全州产业发展现状

我州八县(市)中除临夏市外,其余七个县都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

的经济。历经各届州委、政府的努力,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基本培育和建立起了加快经济发展的框架体系,全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农业结构趋于合理。2007 年全州完成农业总产值30

亿元,比上年增加 5.8%;农业增加值19.4 亿元,占GDP 26.6 %;第一产业中种植业完成产值17.05 亿元,比上年增长4.24%,畜牧业完成产值10.68 亿元,增长7.15 %。

粮食生产形势稳定,农作物区域布局、品种品质结构取得新进展,区域优势产业更加集中,地方特色主导产业日趋明显,马铃薯、双低杂交油菜、玉米、设施蔬菜、豆类、百合、中药材7 个产业基地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一批“农”字牌龙头企业竞相发展,初步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企业活力增强。作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工业化是我州经济发

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十五”以来州委、州政府十分重视工业的发展,不断营造工业发展的环境,加大对工业发展的力度,提出了工业强州战略,制订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我州的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2007 年第二产业20.83亿元,占GDP28.6%其中电力生产及供应业实现增加值 6.95亿元,增

长5.69%;基本上形成了以兰郎公路一线为主的皮革毛纺企业聚集区、刘盐两峡冶炼铸造聚集区、以黄河、洮河、大夏河流域为重点的水电能源工业开发区、以临夏市为中心的清真牛羊肉、乳制品、手工地毯加工聚集区。农畜产品加工、建筑建材、酿造、民族工艺品等各具地方特色的的工业布局,基本形成了以水电能源、清真牛羊肉加工、农产品加工、皮革毛纺加工、手工地毯加工、冶炼铸造、建材加工为支柱的特色工业生产体系。

商贸旅游呈现出平稳的发展态势。2007 年,我州第三产业实现总产值32.69 亿元,占GDP44.8%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2亿元,增长14.24%;输转劳务

39.5 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5.59 亿元,增长6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断趋好。我州具有独特的区位环境和人文优势,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塑造了以民族贸易为重点的特色商贸流通业。成为西部有较大影响力的皮革、羊毛、茶叶、木材、日用百货、清真食品、牛羊活畜产品的集散中心。商贸流通市场体系逐渐完善,商贸流通业规模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以各县县城、重点集镇为骨架,以各类市场为依托的

商贸流通网络。流通网络延伸到全国各地,物流交易由传统贸易向期货贸易、定单

贸易发展,新型商业业态正在兴起。近年来,我州旅游景区(点)基础设施建设逐步

得到加强,配套服务设施日趋完善,有力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黄河山水风光游、史前生物探秘游、森林生态休闲游、民俗风情游、河州文化巡礼游等五大旅游品牌已基本形成,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有效带动了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2007 接待游客124.7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2 亿元,增长19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带动饭店、

餐饮、娱乐、交通运输、零售等行业的发展重要因素之一。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结我州产业发展历程,虽然在上述几方面都有所发展,但就总体而言,尚存在着四大关键性问题。一是基础设施仍相对薄弱。现有的交通等基础设施仍然不能满足以人流、物流资源为主要特征的临夏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需要。二是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主要表现在生态结构不尽合理,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生态系统不稳定,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等。三是产业深加工能力薄弱。特色产品绝大部分是以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缺乏深加工,附加值低,从而带来的收入不高,产业关联度低,带动能力不强。四是市场发育相对滞后。市场化水平比较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州特色经济的发展。特色产品需要依靠市场力量来调节供给与需求,但由于我州的市场化程度低,相应的特色产品市场就得不到很好的发育,这就容易导致特色产品的销路不畅、规模上不去、低价竞争造成恶性循环。

三、主导产业发展思路及重点产业选择

全州主导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州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打民族牌、走民营路、谋富民策、建和谐州”的总体发展思路,依据“一线两点”区域经济布局,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扩大幵放为手段,突出前瞻性和产业关联度,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强化支柱产业,推进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主导产业升华,优势产业的强化,潜质产业的显化,调整优化国民经济内部结构,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主导产业的发展中,坚持经济区划优先原则、特色化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幵放带动原则、城乡统筹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着力抓好以下五个主导产业:

(一)水电能源工业

重点在黄河、洮河、大夏河流域幵发建设大中型水电站,督促加快炳灵电站、康乐的莲麓电站、冶木河二级电站、临夏县土门关一二三级电站按期建成发电。督促支持东乡达板电站、永靖福川电站、白川电站、广河齐家电站及早幵工建设。督促抓紧做好大河家二级电站、广河白马浪电站、太子山林区十四座小型电站今明两年的前期工作。整合现有水电关联企业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壮大与水电产业关联度强的相关产业,积极幵发化工、冶金、铸造等工业产品,努力形成环刘家峡库区经济带。

支持刘电、刘化、盐电等企业进一步做大主业,积极幵发新型产业,带动地方工业的发展,使水电能源工业对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显着增强,进一步巩

固我州在全省水电能源基地的重要地位。

(二)特色旅游业

以旅游景区为节点,以旅游线路为骨架,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构建覆盖全面、资源集约、成本优化、结构科学的旅游网络,逐步形成“点、区、群、带”相配套的旅游发展新格

局。

以发展休闲度假游为目标,推进旅游产业开发,着力培育以黄河三峡、炳灵寺石窟、炳灵石林为主的环刘家峡库区风光游,以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为主的古生物探秘游,以齐家文化、半山文化、边家林文化等为主的马家窑文化遗迹寻古游,以松鸣岩、莲花山、太子山为主的生态休闲游,以穆斯林民俗民风、临夏雕刻、彩陶文化、花儿文化、傩文化为主的民族风情游五大旅游品牌,加大力度面向西北乃至全国包装推介精品旅游线路和品牌,加快实现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

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深度开发临夏砖雕、雕刻葫芦、彩陶复制品、民族服饰、保安腰刀等旅游产品。加快开发一批集特色、品位、品牌为一体的工艺品、纪念品等旅游商品,集中力量发展一批文化旅游产业的龙头企业。

积极发展与旅游关联的餐饮、娱乐、物流、信息等第三产业,提高旅游综合收益,培植稳定的财源支撑。通过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全民参与,把临夏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深厚、民族风情浓郁、地域特色鲜明的旅游知名地。2010年全州接待游客达到21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7.89亿元;2020

年全州接待游客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5亿元

(三)畜牧业

坚持走科技兴牧、区域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积极推进畜牧产业化,重点发展清真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加工业。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各类资金,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招商引资、园区集聚、激活民间资本等多种方式,重点推进高原牛羊育肥产业,扶持壮大现有清真

肉乳制品、皮革和清真系列小食品等为主的龙头企业。

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紧密联结的机制,不断提高畜牧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推行“公司+协会+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

的产业化模式,加快形成肉羊、肉牛、奶牛三个产业带和猪、鸡、渔三个养殖基地。

大力发展牛羊育肥产业。北粮南畜中育肥。建立甘肃省最大的高原肉牛育肥贸易基地,全省最大的肉用羊生产和育肥基地。养殖业由规模养殖向规模育肥、规模加工、规模贸易转变。

重点建设清真食品、民族特需用品、农畜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国内市场销售网络,充分发挥与中东阿拉伯国家联系广泛的优势,发展对外贸易,开拓国外市场,打通产品出口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

建立生产加工销售紧密衔接、上下游产业相互依托的畜牧产业集群,力争把“一线两点”区域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清真食品、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加工的重要基地,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