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 格式:doc
- 大小:103.00 KB
- 文档页数:11
人口统计学知识: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与趋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从统计数据上看,中国的人口总数已经超过了14亿。
不过,在这庞大的人口基数下,中国的人口流动又是怎样的现状和趋势呢?下面我们将对此进行分析。
一、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逐渐开放,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人口流动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1.就业人口的流动由于中国的经济逐渐向城市化倾斜,许多农村地区的人们纷纷前往城市寻找工作。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了60%,城镇人口已经多于农村人口。
而多数外来务工人员来自山东、河南、安徽等省份,他们来到城市后,主要从事服务、建筑、制造等方面的劳动力工作。
此外,一些高端人才和经商人员也纷纷流入城市,从事各种类型的职业。
2.学生人口的流动由于中国大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教育系统,因此学生人口的流动也比较普遍。
一些优秀的学生倾向于到城市中的重点或高级中学和大学学习。
随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留在城市,这使得城市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有所提高。
3.老年人口的流动中国的社会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很多老年人选择离开农村去城市居住,这样可以享受到城市的医疗保障和公共设施。
此外,有些老年人会选择到国外去生活,这样可以享受更多的福利和舒适的生活。
二、中国人口流动的趋势1.城市化的加速可以预见,城市化的速度还将继续加速。
2020年底,中国的城市户籍人口已经达到9.0208亿人。
2013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全国城镇化率要达到60%至70%的计划。
不仅如此,目前许多城市正在制定更加严格的落户政策,只有这样,城市才可以加快建设和发展。
2.农村地区人口的流出另一个趋势是农村的人口流出。
在未来几十年中,许多农村劳动力会流向城市,因为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和年龄结构的改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渐滞缓,因此未来很多农村劳动力会选择迁往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未来中国人口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影响未来中国人口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影响2023年,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中国的人口总数达到了14.6亿。
然而,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变革,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
本文将探讨未来中国人口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人口趋势变化人口趋势变化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基础。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2020年到2023年,中国的人口年出生率逐年下降。
到2023年,年出生率将降至8.1 ,远低于目前的10.5 。
这一变化表明中国的出生率下降程度加剧,导致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的变化。
另外,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老年人和青年人的比例。
2023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数的16.4%,而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口将占总人口数的21%左右。
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老年人口规模将不断增长,而未成年人口的规模则会减少。
二、人口发展趋势对社会的影响人口发展趋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人口老龄化和婚姻不稳定导致家庭结构的变化。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舒适水平不断提高,导致人们延迟结婚和生育,这使得婚姻率和生育率显著下降。
这些变化导致家庭结构变得越来越小,甚至是单身或离婚家庭。
其次,人口老龄化将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生育率下降导致劳动力年龄人口减少,这会使中国工业结构发生重要变化。
而老年人口增长则将增加医疗和养老等公共服务的需求。
这两个问题的紧迫性,都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推动。
最后,人口结构的变化还将对中国社会文化和价值观产生影响。
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
然而,却有越来越多人对丰富的生活方式失去了兴趣,追求更加简单和原始的生活方式。
这种价值观变化将不断拉大城乡、地区、社区之间的差距,使得富裕阶层越来越富,贫困阶层越来越贫,引发社会不稳定和矛盾。
三、应对措施为了应对中国人口变化趋势和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
简析中国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中国人口发展的现状进行简析,并探讨未来的趋势。
首先,中国人口的总量在近几十年间取得了巨大增长。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人口在1949年建国时约为5.5亿人,到2024年已经增长到14亿人以上。
然而,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一直在逐渐放缓。
这主要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生育率下降,而城市化进程则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这些因素导致了人口增长的减速,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情况。
其次,中国人口结构也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99年的10.9%增加到2024年的18.1%。
人口老龄化不仅对社会养老和医疗等方面提出了巨大挑战,也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中国人口发展还存在地区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的发达地区人口较为密集,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而西部内陆地区人口相对较少,但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这种地区差异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以及政策导向等因素的不同所致。
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地区间的人口均衡发展,避免资源和环境的过度集中。
未来,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变化。
首先,人口老龄化问题将进一步加剧。
根据预测,到2035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3.4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4.9%左右。
这意味着中国将面临更大的养老和医疗压力,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并制定更加全面的老龄政策。
其次,人口净增长呈现负增长趋势。
中国的人口净增长已经出现负值,这意味着人口出生率已经低于死亡率。
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执行,人口规模或将进一步缩小。
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采取措施促进人口增长,合理安排生育政策。
最后,人口结构优化将成为重要任务。
如何看待中国人口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中国人口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发展问题备受关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着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数量稳定的压力。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口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中国人口总量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保持着增长的趋势,然而,自上世纪末以来,该趋势已逐渐改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的总人口在2017年达到了13.97亿,这是全球最多的国家人口。
然而,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将逐渐达到峰值并开始减少。
这种转变主要归因于长期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社会经济变化。
中国政府在上世纪70年代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旨在控制人口增长并改善人口素质。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也导致了一些问题,例如性别比例失衡和老龄化问题。
长期以来,男性在社会地位和继承权方面往往受到优待,这导致了女婴流失现象,从而造成了性别比例失衡。
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意识形态的演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晚婚晚育,这也加剧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人口数量的减少,中国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老年人口的增加对社会养老保障、医疗资源等方面提出了巨大的压力。
此外,老年人口的增加还将对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现有政策和措施不足以应对这个问题,因此,中国政府需要加大力度开发养老服务、改善医疗资源分配和提供更多的养老金等方面的工作。
在未来,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着几个关键的趋势。
首先,人口老龄化将继续加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到20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30%以上。
这将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政府政策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其次,劳动力供应将逐渐减少。
人口减少将导致劳动力市场不断收缩。
随着年轻人口的减少,中国将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因此,促进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成为重要的政策目标。
同时,还需要加强教育体系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主要内容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发布了《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23》,那么,报告有什么内容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主要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近日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基于近年来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的总量、结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对中长期人口流动迁移趋势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相关建议。
同时,基于202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开展的流出地卫生计生服务、流动老人健康服务专题调查,分析了流出地人口变动状况及相关影响和流动老人的健康服务情况。
《报告》包括主报告及人口流动迁移和城镇化、流出地人口变动状况及相关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和家庭发展、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流动老人健康服务等5个专题。
主要内容如下:一、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人口流动迁移仍将持续活跃。
2023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未来一二十年,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进程,2023年我国仍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
“十三五”时期,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继续增长,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内流动农民工比重明显增加。
二、新生代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明显上升。
2023年调查的务工经商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占48.8%。
2023年相应劳动年龄的流动人口中,新生代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为51.1%。
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呈上升趋势,且老化速度快于全国人口。
2023年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27.9岁,2023年为29.3岁,增加了1.4岁[1]。
三、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比重有所下降,西部地区人口流动渐趋活跃。
从流动人口的区域分布看,2023年,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比例为75.7%,西部地区为14.9%;2023年的相应比例分别为74.7%、16.6%。
和平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和人口的地区差距。
地区间的经济开展不平衡导致劳动力流向就业时机更好的地区,人口老化的地区需要吸引外来年轻劳动力以维持经济增长的活力。
近年来,人口流动已成为全球经济和开展议题中的重要容,中国的人口流动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推动了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兴旺地区向经济兴旺地区的流动。
政策和制度变革放开了对农民到城镇务工的限制,降低了流动风险;经济转型和工业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飞速开展,产生了巨大和持久的劳动力需求;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降低了农业劳动强度、减少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最先完成人口转变,长期的低生育率导致新生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又需要大量年轻劳动力;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人口的流动。
人口流动在为经济开展作出奉献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的人口分布以及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人口构造。
人口流动的规模与流向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持续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2.2亿人(图1),到达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占全国总人口的17%左右。
、和等城市的当地常住居民中,约40%是流动人口。
大局部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年轻劳动力,2021年全国流动人口中约有1.5亿人来自农村,省流动人口中有54%来自农村,跨省流动人口中那么有近82%来自农村。
迄今为止流动人口规模仍继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统计公报?,2021年全国流动人口约为2.36亿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
图1 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及增长率,1982~2021年(资料来源:根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估算)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一直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流动。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
中国未来人口预测与发展趋势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人口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来说,人口问题更是举足轻重。
对于未来人口的预测和发展趋势,不仅对于政府决策有重要影响,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未来人口预测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中国未来人口的预测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国的人口总量正在逐渐增长。
目前已经超过了13亿,而且还在继续增长。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育观念的改变和生育政策的调整,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正在逐渐放缓。
根据相关研究机构的预测,中国的人口总量在未来会逐渐达到一个峰值,然后开始逐渐下降。
预计在2030年左右,中国的人口总量会达到15亿左右的峰值,然后开始逐渐下降。
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会逐渐增加。
由于生育率的下降,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也会逐渐减少。
这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1. 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2. 人口流动和城市化持续加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人口流动也在不断增加。
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这对城市的基础设施、住房、教育、就业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城市人口的增加也对环境、资源等产生更大的压力。
如何有效地管理和调控人口流动,是中国未来人口发展的重要课题。
3. 科技与人口发展的互动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对人口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的寿命更长,医疗条件更好,同时也会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科技的发展也为人口管理提供更多的手段和思路。
三、人口政策的展望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中国政府需要更加积极地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是要采取更加灵活和适应性的生育政策。
要根据人口结构和发展需要,及时调整生育政策,鼓励生育和支持生育。
中国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趋势变化分析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人口流动和城市化是近年来国家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本文将分析中国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趋势的变化,并探讨这些变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1. 人口流动的背景与现状中国的人口流动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加速,人口流动也日益增加。
中国的人口流动主要分为农村流向城市的农民工人口流动和城市之间的人口迁徙。
2. 农民工人口流动的影响农民工人口流动是中国最显著的人口流动现象之一,他们为了生计选择离乡背井来到城市就业。
这种人口流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农民工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为城市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并推动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增长。
然而,农民工人口流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城市贫困、就业歧视和社会安全等问题,这对城市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3. 城市之间的人口迁徙除了农民工人口流动外,城市之间的人口迁徙也成为中国城市化趋势的显著特征。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许多人选择从小城镇迁往大城市,以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
这种人口迁徙导致了大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和资源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小城镇的人口减少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困境和资源问题。
4. 城市化趋势的变化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趋势出现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许多中小城市也得到了持续的发展。
另一方面,大城市面临着人口过剩和资源压力的问题,国家政策开始倾向于推动资源的分散和区域均衡发展。
5.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影响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人口流动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提升了城市竞争力;另一方面,人口流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住房问题、教育问题和医疗问题等,挑战着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中国的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趋势在近年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农民工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和城市之间的人口迁移,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人口未来30年趋势及影响未来30年中国人口的趋势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育率、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等。
这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中国的生育率已经下降,并有可能继续下降。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长期以来对生育率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同时也减少了人口红利。
虽然政府去年宣布允许夫妻可以生育更多孩子,但预计这不会显著改变生育率趋势。
未来30年,中国的生育率可能维持在较低水平,导致人口增长放缓,人口红利逐渐减弱。
其次,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将加剧。
随着生育率下降,老年人口比例将不断提高。
这将给中国的养老、医疗等社会服务体系带来巨大压力。
政府需要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挑战,加强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和幸福。
同时,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将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劳动力的减少将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给企业带来新的挑战。
但老年人口的增多也将带动消费需求的增长,特别是医疗、养老和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
政府应该鼓励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效率,以应对人口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此外,人口迁移也将对中国的人口趋势产生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将流向城市。
这将加剧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环境污染、社会保障等。
政府需要统筹规划,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未来30年中国人口的趋势将受生育率下降、老龄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政府需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加强养老保障、医疗服务等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应对人口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创造一个更加繁荣和幸福的未来。
我国人口环境的变化趋势
中国人口环境的变化趋势如下:
1.人口总量逐渐增加。
中国的人口总量从1949年的5.15亿人增加到了现在的14亿人左右,而且在未来几十年内,人口总量还将持续增加。
2.人口结构逐渐老龄化。
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的老年人口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同时,青少年人口的比例也在逐渐下降。
3.城市化率逐渐提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城市人口比例正在逐渐提高。
据统计,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了50%。
4.人口流动性逐渐增强。
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流动性逐渐增强。
特别是在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
5.人口性别比例失衡。
由于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文化,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中国的人口性别比例出现了失衡的情况,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亟需改善。
总之,中国人口环境变化趋势将会继续发生。
Facing the challenges, we need to take measures in population planning, urbanization, health care, educa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郑真真杨舸2013年05月14日09:06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和平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和人口的地区差距。
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力流向就业机会更好的地区,人口老化的地区需要吸引外来年轻劳动力以维持经济增长的活力。
近年来,人口流动已成为全球经济和发展议题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的人口流动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推动了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
政策和制度变革放开了对农民到城镇务工的限制,降低了流动风险;经济转型和工业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巨大和持久的劳动力需求;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降低了农业劳动强度、减少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最先完成人口转变,长期的低生育率导致新生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又需要大量年轻劳动力;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人口的流动。
人口流动在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的人口分布以及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人口结构。
人口流动的规模与流向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持续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2.2亿人(图1),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占全国总人口的17%左右。
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城市的当地常住居民中,约40%是流动人口。
大部分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年轻劳动力,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中约有1.5亿人来自农村,省内流动人口中有54%来自农村,跨省流动人口中则有近82%来自农村。
迄今为止流动人口规模仍继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约为2.36亿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
图1 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及增长率,1982~2010年(资料来源:根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估算)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一直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流动。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
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至今仍在全国居首位,东莞、深圳、中山等城市的流入人口数量已占常住人口的一半以上。
不过,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对经济变化高度敏感,随着各地经济发展进程和经济形势变化,人口流动的地域特征也发生了局部性变化。
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和京津冀共同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三大都市圈。
21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流入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珠三角地区,其中以浙江流入人口增长幅度最大。
2010年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流入人口更为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
不过,尽管广东仍是人口流入最多的省,但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已明显弱化。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流入人口规模增长最快的几个城市是上海、北京、天津和苏州,显示出这些地区更为强大的吸引力,人口流入重心已经从珠三角北移到长三角地区。
天津和福建对流入劳动力吸引力显著增强,显然与近年来滨海新区和闽台经济区的发展密切相关。
经济因素是吸引劳动力流入的主要因素,城镇收入水平高和人均GDP高的地区,更可能成为流入劳动力集中的地区,如2012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天津、北京、上海、江苏、内蒙古和浙江,除内蒙古以区内人口流动为主外,其他几个地区都是跨省劳动力流入的主要地区,2005~2010年的省外流入人口几乎占全国跨省流入人口的45%(另一个主要流入省广东占25%),上海、北京、浙江的人口迁入率高居全国前三位。
经济因素也是推动人口流出的主要因素之一,2005~2010年人口迁出率最高的前三个省依次是人均GDP较低的安徽、江西、贵州,其他几个主要的人口流出地还有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重庆。
总的来说,人口流出地区几乎遍布全国、相对分散,而人口流入地区则相对集中在东部主要经济中心城市。
人口因素是吸引和推动劳动力流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有研究发现,迁出地人口规模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推动流出)仅次于迁入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吸引流入)。
除了东部农村地区也有人口流出之外,上文列出的主要人口流出省份都是人口较为密集、农村人口比重较高的人口大省,而且这些地区的生育转变较晚、农村生育水平相对较高,因而能够持续输送大量的年轻劳动力。
东部沿海地区和主要大城市是中国最早完成人口转变的地区,也是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地区,长三角一些地区的人口早在90年代就开始负增长,这些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无疑对外来年轻劳动力有巨大需求,而且需要持续引入外来劳动力维持经济发展。
流动人口的构成及变化流动人口以年轻劳动力为主,高度集中在15~30岁这个年龄段。
与国际上较为常见的流动人口年龄模式不同的是,中国流动人口大部分不带子女,因而15岁以下少年儿童占比极低,进而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在过去30年间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流动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也在发生变化,这个群体已不再完全是90年代以前的“打工妹”、“打工仔”,已婚流动者比例不断上升,更多的流动者不再是单身一人在城市打拼,而是与配偶子女同在流入地居住。
妇女比例在流动人口中占了将近一半。
沿海城市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创造了丰富的就业机会,面向流动人口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相关政策日益改善,越来越多的打工者停止了钟摆式的流动,在城市中长期居留不再回到农村,流动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从1982年的23岁上升到2010年的29岁(即流动人口中有一半人在29岁以上)。
2010年流动人口中离开户籍地6年以上的占24%,上海和北京的相应比例更高达32%和30%。
2000~2010年间,35岁及以上流动人口的增长率远高于较低年龄组。
因而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不完全归功于新进入劳动年龄的年轻人。
那些早年离家外出的打工者已成为较为稳定的城市居民,他们的子女也有很大一部分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就业,但是这两代人仍被标记为“流动人口”或“农民工”,尽管很多年轻人生长在城市、从未务农。
流动人口构成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受教育水平的快速提高。
2010年的省内流动人口中男性和女性分别有44%和40%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跨省流动人口中的相应比例也分别高达30%和27%,小学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比例显著下降。
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归因于近年来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普遍提高了青年人口总体的受教育水平,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些地区通过提供更好的就业和发展机会成功吸引了受教育程度高的年轻人。
与之相应的变化是,流动人口中从事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有所上升,从事农业比例大幅度下降。
流动人口构成的变化,将会影响未来人口流动和居留的变化趋势。
人口流动对人口结构和规模的影响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流向东南沿海城市,无疑会改变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人口结构和人口规模格局。
它对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影响有些在短期内明显可见,有些则是长期的。
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无疑是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中国大部分城市人口的生育率长期保持在低于1.5甚至接近1的极低水平,80年代以前积累的人口增长惯性消失殆尽,人口自然增长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
中国城镇居民规模自2011年起超过农村居民,乡城流动无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一现象也可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看到,例如泰国的乡城迁移对城市人口增长的贡献为80%,印度尼西亚为68%。
由于中国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出地均为人口大省,流出人口对本地人口规模的影响远不及对流入地的影响,尤其对于人口流入相对集中的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这种影响尤为显著。
北京市在努力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力图控制城市常住人口规模,结果则是人口规模目标的不断突破。
不过,如果进一步考察流入人口对流入地人口结构的影响,则不难看出年轻劳动力的输入正是这些城市经济发展所需要的。
以上海2010年人口形势为例(图2),20~39岁年龄组外来人口数量远远超过户籍人口。
外来人口所带来的优势不仅在于数量,更是年龄优势。
正是由于外来劳动力大量补充了本地户籍人口在年轻部分的数量萎缩,才能有效维持上海经济发展的活力。
从图2还可看到,上海目前居民中20岁以下人口数量远远不足以替换即将退出劳动年龄的人口,按照上海目前经济发展势头,未来还需要源源不断地引进外来年轻劳动力加以补充。
上海的情况对其他很多东部城市都具有代表意义,由于长期稳定的极低生育率,大部分城市人口已经先于全国进入老龄化阶段,户籍劳动年龄人口也在老化,如果不引进外来劳动力,很难满足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尤其是对年轻劳动力的需求。
看来,控制城市人口增长的最根本办法,可能是调整经济规划和发展方式、降低对年轻劳动力的需求。
图2 分性别年龄户籍的上海常住人口规模,2010年(单位:万人)(资料来源:上海市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受人口流动的影响,中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地区,呈现城乡倒置的特征。
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的年轻人迁往城镇地区,使得城镇地区的人口老化水平下降,农村地区的老化水平上升。
从1982年起,农村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5.0%,略高于城镇地区的4.5%。
到2000年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农村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7.4%,高于城镇地区的6.3%。
截至2010年,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口比例已高出城镇地区2.3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地区差距也反映了人口流动的影响,2000~2010年老龄化速度最快的省份是甘肃(人口老龄化程度增长率为64.6%),其后依次是黑龙江、贵州、四川、重庆、青海、湖北、陕西、吉林、宁夏、内蒙古。
老龄化程度增长最慢的是北京和天津,而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则在此10年间下降了12.3%,显然与这些地区的大量流入年轻劳动力有关。
依据流动人口对于不同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可将全国划分为三类地区:A、受人口流动影响老龄化程度得到缓解的省(市、自治区)共有12个,其中缓解效果最为显著的地区依次为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和广东等主要人口流入地;B、受人口流动影响老龄化程度更加严重的省(市、自治区)共有16个,其中安徽、江西、四川、重庆和湖南等人口流出大省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受劳动力流出的影响尤为明显;C、流动人口对本省人口老龄化影响不大,包括内蒙古、吉林、云南等以省内人口流动为主的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人口老龄化得到缓解的地区都是经济发达地区,而人口老龄化因青年人流出而更为严重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老年保障方面的条件也相对较差,这些地区农村的人口老龄化后果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应受到高度重视。
人口流动未来发展趋势回顾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和近20年的人口迁移流动,预计中国人口流动还会持续相当长时间,并且不会在短期内缩小规模。
超大城市人口规模将继续增长,沿海的经济中心地区人口将更为密集,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将由于青年人的持续流出导致人口老龄化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