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与音乐带给我们的启示

建筑与音乐带给我们的启示

建筑与音乐带给我们的启示
建筑与音乐带给我们的启示

建筑与音乐带给我们的启示

---------古希腊篇通过这么多天的建筑与音乐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古典音乐带给我们的别样的魅力。每节课上,老师都会播放很多的古典音乐,让我们本来忙碌的心得到别样的放松与熏陶。下课时耳边缭绕着古典音乐,时而迂回感人时而震奋人心的旋律令我神魂颠倒,心旷神怡。那是一种迷幻而又真实的感觉,恍若九霄之上却又触手可及。感觉古典音乐,正如感觉一段丰富而饱满的感情,心中激荡起无限的感慨;感受古典音乐,正如感受一次惊险而神奇的旅行,忍不住会跟着他朝着最危险的山谷前进。古典音乐是律动的生命,她的魅力或者魔力也许正在于他天生赋有的灵性和流动的美感。

古典音乐的内涵是令人感动的力量,古典音乐的博大精深在不知不觉之中便把人引领进一种平和而又华丽的境界。古典音乐的深沉本身就蕴含着无与伦比的韵律,古典音乐的激昂和柔和的反差正体现着他本身深沉的内涵。

古典音乐穿越过历史的长廊走到我们面前,经历的跌宕起伏从每一个音符散发出来,摸索的过程艰难却让音乐家兴奋。古典音乐经久不衰并流传至今仍散发着诱人的魅力,这种魅力的高深见证了音乐家对古典音乐的理解。于是古典音乐便身赋了传承音乐的历史使命。

今天就让我来谈谈古希腊的建筑与音乐。来更好的体会这内心深处的感触·

一.古希腊的建筑特点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是一句无数哲人极力推崇的名言。歌德、雨果、贝多芬都曾把建筑称作“凝固的音乐”,这不仅是因为古希腊有关音乐与建筑关系的美妙传说,而是因为两者的确存在的类似与关联。不同艺术类尽管各具特性,却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使艺术家得以从不同的艺术中得到激励,也使各种艺术有可能互相“移植”、综合。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意思是说,如果使音乐的时间流动全都凝固下来,我们从音乐中或说从乐谱中便可以看到诸如严格数学化的比例、对称、均衡等造型特点以及乐曲形式同建筑结构的联系。

建筑物质材料合乎规律,的组合,能给人类以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建筑是一种空间造型艺术,但它也有时间艺术的某些特点。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

这些风格特点,在古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首先是柱式。古希腊的“柱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和风格的

音乐鉴赏心得体会4篇

音乐鉴赏心得体会4篇 音乐鉴赏心得体会1 都说“培训是给老师最大的福利”,今天我们所有代音乐的老师就有幸接受了这样一个有意义的培训,聆听了音乐方面的专家金亚文教授的讲座,音乐讲座心得体会800字。下面我就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培训让我感觉很新鲜。上听讲座,而且还可以与各地的老师们在线互动交流,享受着络时代带给我们的便捷,足不出户就可以听到教育专家对于专业的精辟解读。短短的两个小时能向专家学些什么呢?只有珍惜每分每秒,能听多少是多少,尽可能多的学习、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本来还以为自己在音乐方面还有那么点优越感,但在听讲座的同时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对音乐知识了解得是多么肤浅,很多东西只有个模糊的印象。通过听讲座我也学到了一些音乐知识。如目标的制定要具体,不能模式化。金老师举了一个案例《又见茉莉花》的教学目标进行说明,这样一听就很清楚了。又如合唱的姿势,我只知道要注意坐姿才能唱好,但对于怎么坐却不明确,现在知道了坐姿一般采取浅坐,站姿要虚实结合。姿势影响呼吸,呼吸影响发声,可见唱歌姿势的重要。 另外在二声部合唱时通常会出现低声部跟着高声部唱上走了的现象,金老师说这时可以采用“轮流让一个声部突

出些”的方法解决问题。还有指挥,左手“指”,右手“挥”,右手把握歌唱的节拍、节奏、速度,左手提示长音、力度、声部、呼吸和换气等等。对称式的打拍子尽量少用。我觉得这个有难度,让两只手各负其责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达到啊! 在听讲座的过程中,我一边听,一边记笔记,有的比较浅显易懂,有的却不是很理解,还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去探究。我记住了一句话:“先要自己走进音乐,才能用音乐的情感力量来感动学生。”是啊,自己不能仅仅满足于已有的可怜的音乐知识,在要求学生进步的同时,自己也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努力把握音乐教学的本真。 音乐鉴赏心得体会2 通过本学期对音乐鉴赏课的学习,我对音乐的思想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前,我只是喜欢聆听音乐,享受音乐给心灵带来的那份惬意和舒心。现在,我认识到,音乐它是一个有灵魂的东西。它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同时又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一个学期下来,我不仅聆听了各种各样的音乐,有古典派的,浪漫主义派的,遍及世界各地,也学到了不少音乐知识和一些伟大音乐家的成功事迹。 第一堂课,老师给我们听的是传统的古典音乐——《梁祝》。这是一首值得让人细细品味的优秀名曲。它源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因无法

音乐心理学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较多地侧重于人对声音的知觉、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以及音乐感等。 人对声音的知觉包括四个要素:音高、强弱、音色和时值。这些要素是根据人对声音的频率、振幅、波形和时程等物理特征的感受而形成的。不同的知觉各与相关的物理特征相对应。但决定某种知觉的物理特征并不是单一的,它同时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强弱的感觉虽主要来自振幅,但同时也受频率、时程、波形的影响。听觉器官接受音波所得的听觉印象是一个整体,不是音波的各个物理特征,由此形成人的音乐经验和行为。人对声音四个要素的感知水平并不平衡,这些水平的发展也互不相依。有些人某种水平发展有所偏长而成为某种类型。如音调型对音高的辨别力强,对旋律与和声感觉敏锐;力度型对强弱及重音敏感;时值型对速度、节奏、时程敏感;音色型对音质、音凋泛音的构成感觉敏锐。不同类型的人在他们欣赏、表演、创作中都会表现出他们的特长。 音乐记忆既包括一般记忆,如知觉的、理解的、情绪的和运动的各种经验;也包括音乐中特有的问题,如单音记忆、旋律记忆、和声记忆、乐汇掌握及理论知识与记忆的关系、几个无联系的单音先后出现的记忆,以及记忆的音域与语言的关系等问题。音乐记忆是音乐想象的基础,丰富的音乐想象水平是音乐家的重要心理特征。阿格纽在<大音乐家的听觉影像>中收集了舒曼、莫扎特、柏辽兹、瓦格纳等大音乐家听觉影像的记载。音乐家想象中的音乐世界,比现实世界里的音乐丰富很多。 音乐感是表现音乐才能的主要因素。心理学家对音乐感的看法不同。雷维斯认为它是统一不变的素质,西肖尔认为它是一系列单个水平的组合;施通普夫认为它表现在对和弦的分辨;捷普洛夫、科瓦列夫以及米亚西谢夫把音乐感看成是特殊的水平、爱好和个性的一种独特性质的结合。 音乐感在个体中的表现有早有迟,表现出来的深度和广度基于个体的音乐经验及经验对他的影响。对于音乐感是天生的还是从学习中获得的问题,各家主张不一。雷维斯、西肖尔倾向于来自先天的看法,但训练能够揭示出这种先天的潜在水平。 音乐感与音乐技能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音乐理解及表现的深度不受乐曲所需的技术水准的限制,一首很浅易的乐曲能够表现得很深刻。但是一位音乐家,尤其是音乐表演艺术家,必须具备发挥某种音乐技能的优越的生理条件,并且实行严格刻苦的正规锻炼后,才能具有较高的水平。

音乐心理学

音乐心理学 psychology of music 用心理学的方法及理论研究音乐与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相互关系,并找出其规律的科学。它与心理学及音乐学有关,并涉及声学、生理学、美学、社会学等学科,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有许多空白领域尚待进一步探索。 编辑本段概述 现代音乐心理学的开始则应归功于19世纪中叶的实验心理学流派的努力,他们最初致力于研究音响与 音乐心理学 感觉之间的关系。例如德国心理学家H.黑尔姆霍尔茨(1821~1894)通过调查及系统观察法研究了乐音与感觉的问题。G.T.费希纳(1801~1887)建立了心理物理学方法,进行了大量音响强度与感觉反应的试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16条心理-物理的有关法则。W.冯特(1832~1920)通过自我观察及内省的方法对视觉、听觉的生理及心理方面进行了研究。E.马赫(1838~1916)分析了感觉与表象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时间及音乐节奏要素的感知。 C.施通普夫研究了人们感觉的差异性,并探讨了协和与不协和的问题。这个阶段中所研究的内容以音响心理学为主,音乐心理学只占其中一小部分。 20世纪初,音乐心理学才逐步分离出来,着重研究音乐与心理的关系。如C.西肖尔提出了如何测验音乐才能的问题,E.库特研究了音乐创造的心理过程与曲式之间的关系等。随着现代心理学派的出现,也产生了构造派、机能派、格式塔派、精神分析派的各种观点。50年代以后,信息论、控制论和人工智能学的出现,又为音乐心理学增添新的内容,使它从研究声音的属性、音乐才能、音乐天资等问题进入到音乐的感知、认识过程及其本质的探讨,并更多地利用科学仪器对心理活动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截至目前为止,音乐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大致如下:音乐对心理的刺激及其效果、音乐感、音乐记忆、音乐与感情的关系、音乐才能的定义及分类、音乐才能的测定、音乐创造及表演的心理过程、音乐天资的遗传、音乐对社会心理的影响、音乐对疾病的作用等等,并已出现了更专门的分工,如音乐社会心理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等。音响心理学研究音响与心理的关系。它是音乐心理学的前身,目前它们之间也颇难划清

中国戏曲之我见

中国戏曲之我见 可能是生活在河南的缘故,我从小接触最多是戏曲就是豫剧,记得小时候,每当社区附近有豫剧演出,妈妈都会带我去,我虽然听不懂甚至不喜欢台上演员们依依呀呀的哼唱,但他们色彩缤纷的戏服、头饰、脸谱着实吸引着我。随着年龄的增长,戏曲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生活在城市的我,目睹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如今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社区内的老建筑被一一拆除,代之而来的是一排排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偶尔会有周围新开业的商场举行的戏曲演出,经过的时候我也会看两眼,戏曲还是原来的戏曲,历经时代变迁依旧不变,但我不会因此而放慢脚步。 这个学期我选修了这门音乐欣赏课,虽然每个星期只有一次课,但我却如痴如醉的喜欢上了它,喜欢上了这美妙的音乐,课上完了,收获颇丰,意犹未尽!直到半个月前,老师讲到的中国戏曲,听了几种戏曲段子,一下子勾起乐我童年的回忆,感触颇深。 有句俗语,叫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于戏曲,我是个外行,大家都说听戏,而我停留在看戏的阶段,一个小孩子,怎么参透这种伟大艺术的灵魂。但是今天我要说说我的一些拙见。 中国的地方戏曲众多,我知知甚少,但我知道有些戏曲中存在反串这样一种戏曲形式,我个人颇为反感。试想当剧中的青年女子在台上或婆娑起舞而楚楚动人或低吟浅唱而哀婉动人的情节,作为男性观众谁不生出怜香惜玉之心?而一旦想到那个扮演“东方古典美人”的演员原是一男子,难保不会不感到兴味索然吧。更有甚者,当他年事渐高、身体发福,他的作为老男人的外貌和嗓音与所饰演的角色之间的反差进一步拉大时,还勉为其难地在台上为模拟妙龄女子而装嫩和发嗲,这对演员和观众都是一件更使人觉得难堪的“反串”吧。 因此我认为从阴阳错位的男人演女人、女人演男人,到回归自然的男人演男人、女人演女人,无疑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大多数戏曲给人的感觉总有些脱离生活,他们展现的往往是古代人的恩怨情仇,生离死别,我常常想能否让演员们穿着现代人的服装,或西装革履,或一身迷彩展现一下现代生活中的人和事呢? 能够保留到现在的戏曲,都是非常优秀的东西,经过的几百年的沉淀啊,时间是最好的沙漏,所有的糟粕都随着时间的流长而消失了。当然戏曲是前辈艺术家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保护好这份遗产,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保留她的原有风貌。 但戏曲这种艺术形式能否表现近现代人的生活?我想这是吸引当代青年、延续发展我国的艺术文化遗产的必经的之路。 放眼望去,现在的电视剧也好,歌曲也好。让人感觉的无所适从,除了爱还是爱,这个世界上,难道就没有值得讨论的其他话题吗?至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在这里一直是缺席的。我想,将这些元素加入到戏曲中应该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反响。 交响乐和歌剧其实也就相当于中国的戏曲,为什么其他的国家能把传统的艺术保存发扬的那样好,而中国却不能。如果现在我说我去听歌剧,大家肯定觉得我有品位。如果我告诉大家我去听戏,大家会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多么老土啊,又不是老头老太太,听什么戏阿?现在的家长会让孩子去学钢琴,小提琴一类的西洋乐器,又有几个家长能让孩子去拉二胡去学戏曲? 期待中国的戏曲能够走出困境,将中国的艺术瑰宝发扬光大!

音乐心理学

音乐心理学 截至目前为止,音乐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大致如下:音乐对心理的刺激及其效果、音乐感、音乐记忆、音乐与感情的关系、音乐才能的定义及分类、音乐才能的测定、音乐创造及表演的心理过程、音乐天资的遗传、音乐对社会心理的影响、音乐对疾病的作用等等,并已出现了更专门的分工,如音乐社会心理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等。音响心理学研究音响与心理的关系。它是音乐心理学的前身,目前它们之间也颇难划清界限。就两者的对象而言,大抵是,音响泛指一切声音,包括噪声以及孤立存在的乐音在内,而有组织的乐音则属于音乐的范围。 /*音乐对消费的影响*/ 通常音响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如下:音的物理属性(音高、音强、音质、时值)与感觉的关系;音程(八度、协和与不协和)对听觉所产生的结合作用、融合作用及遮蔽作用;听觉与其他感觉(特别是视觉)之间的关系;听觉空间感的形成问题;有关聋人、重听或听觉疾病的问题;对噪声的感受问题等。此外还有一些属于与音响生理学或音乐心理学交叉难以划分清楚的课题,例如可闻阈、听觉疲劳、曲调感、和声感、节奏感等。 /*音乐极限*/ 一般认为,音乐感包括两类要素:①是与生理条件有密切关系的,如音高感、节奏感、音色感、和声感等。②是综合的要素,如音乐记忆力、音乐想象力、音乐形式感、音乐审美感等。音乐感通过训练及培养可以有所改善,但对于早年即极富乐感的音乐神童及所谓音乐天才究竟应如何理解,迄今未有定论。 /*音乐与国家,爱国;什么音乐,频率,节奏能唤起久远的记忆*/ 音乐记忆:指能记忆所听过的音乐的能力,包括对绝对音高、相对音高的记忆,对节奏、旋律、和声、复调、音色甚至整部乐曲的记忆能力。分析音乐记忆的特殊性,音乐记忆的过程,找出培养、加强音乐记忆的方法与原则,对学习音乐和掌握音乐有很大帮助。因此,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教育学都将它作为一项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音乐的创造:源自于心理*/ 音乐与心理催眠:催眠时用的音乐,舒缓的钢琴曲。 /*通过音乐控制脑电波,治疗疾病*/ 音乐疗法: 1、有助于释放情绪 2、减压、排忧解困 3、改善身体和情绪功能,提高情商 4、改善沟通人际关系的能力及处事技巧 5、减少不恰当行为及增强自制 6、改善学习兴趣,提高身体灵活性 7、增强专注力与定力 8、强化个性气质,使闲暇增值 9、缓解并医治身体的各种痛症 10、加快自我成长,提升自我价值,确定人生方向。 音乐的免疫力 通过音乐,使人本身抵抗力增强,从而在更高水平上达到协调,这就是音乐的免疫力疗法。

建筑与音乐带给我们的启示

建筑与音乐带给我们的启示 早在亘古年代,人依附于自然,又与自然抗争。在这一时期,人类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川、花草、木石、飞禽走兽都可成为关注和依赖的对象。这种崇拜慢慢开始形成的宗教雏形,这时的建筑也就有了这些宗教信仰的痕迹。人类从原始的巢居、穴居、干栏式的湖居、树枝棚屋、帐篷、蜂巢形石屋,逐渐进化到罗马时代的美丽的别墅。 同样是自然,使人类开始有了创造音乐的冲动,这是最原始基本的艺术。人类天性就会对声音和节奏产生反应,它们来自大自然的种种灵感,林涛、水声和鸟鸣,这些都启发我们创造自己的音乐,再现具有一定内涵的声音,将音符、音阶和节奏结合一起并转化为旋律,对于大千世界,音乐成了映射人们内心世界的复杂手段。 遗憾的是,音乐不会象建筑那样能被记录下来,中世纪之前,音乐只好通过世世代代以口头进行相传。当时,无论是祈祷还是哀悼都离不开音乐。首次记录下来的音乐还是来自中世纪讪诚庆典,僧侣的素歌,他们以朴素的声乐旋律颂扬主的荣耀。僧侣就成了首批作曲家。 音乐和建筑是不同门类的艺术,虽是不同性质的学科,但“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两句富于哲理的话,确实是形象地道出了音乐和建筑之间有着它们内在的与外在的密切关系,以及共通的美学信息、法则及其深刻的内涵 19世纪中期,音乐理论作曲家姆尼兹·豪普德曼在他的名作《和声与节拍的本性》里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道出了艺术家对音乐艺术与建筑艺术的理解。“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是说音乐虽然在时间流动中不停地演奏着,但它的内部却有着严谨的结构和形式美。结构和织体按照旋律、节奏、调式、和声的规律流淌。音乐与建筑两者都运用数比律。音乐和建筑的和谐都来源于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研究发现,各种不同音阶的高度、长度、力度都是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构成的,后来他把这种发现推广到建筑上,认为建筑的和谐也与数比有关。毕达哥拉斯以及后来的一些著名的美学家、建筑家都认为,如果建筑物的长度、宽度、体积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就能在视觉上产生类似于音乐的节奏感。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以古希腊建筑三种格式的石柱的

对中西方音乐心理学发展的比较

大 众 文 艺大156 摘要:音乐心理学在中国是一门发展较晚的学科,西方心理学对中国心理学的形成和建构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比较中国和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轨迹,对于正确认识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历史,找出适合中国音乐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特点;比较 音乐心理学是音乐学、音响物理学与心理学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研究音乐与人类心理的关系、人类的音乐反应及行为的科学,广泛吸取了生物学、生理学、物理学、发生学、数学、遗传学、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的一门独立的学科。音乐心理学属心理学范畴,是以音乐与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中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和不同点,本文将对此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及特点 我国音乐心理学思想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七八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尔后,历代的乐论、哲学、美学论著及其它史书中,都有不少有关音乐心理学思想的真知灼见。尽管这些思想并不系统,多采取描述、观察、内省的方法论述,缺乏严密的科学实验论据及准确的分析,并带有伦理学的色彩,但它的内容是丰富的,涉及范围也比较广,其中有很多有价值的见解,对现在的音乐心理学发展仍有影响。 首先,十分关注音乐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在他们的论述中已经涉及音乐的和谐程度与人的身心的关系,音乐对人的机体的调节,音乐与人的情感的关系,音乐影响人的情绪的特点以及音乐对人性格塑造的作用等问题。 其次,对听觉心理学的问题也有了初步的探索。虽然有时代的局限性,但这些观点已经涉及听觉审美感受与音乐的关系、听觉感受的声音范围、不同的声音产生的不同反应、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听觉差异、人的听觉个性差异等问题。 再次,对音乐中情感体验、想象、领悟等心理要素的描述是比较丰富的,这也是古代音乐心理思想相当有价值的一部分,其中有关审美活动中的通感现象的生动描述,以及对审美主体心境与客体的分析尤其值得重视。 中国音乐心理学科的建立始于19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的传入。当时有利玛窦的《西国记法》、艾儒略的《性学粗述》、毕方济撰写的《灵言蠡勺》等用中文写的介绍西方心理学思想的书。此后,不少西方心理学著作陆续介绍到中国,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一批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心理学后回国创业,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会和出版了国内的第一本心理学杂志,促进了国内音乐心理学学科的建立。20世纪80年代,中国音乐心理学研究进入了空前活跃、成果纷呈的阶段。这也是国内音乐心理学在西方心理学广泛传播的影响下,发展迅速的开始。这一阶段的研究使该学科在国内兴起,音乐心理学以一门独立的学科屹立于国内学术界。 二、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及特点 西方音乐心理学思想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希腊时期,音乐心理学研究中对音乐心理学的探讨同样不具备学科性,主要探讨音乐的生理、心理功能与听觉心理等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多是观察与内省,但内容丰富,不乏独到的见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探讨了声音的感觉,并从物理学的角度研究弦长与声音高低的关系,探讨协和音和不协和音之间的不同听觉感受。 其次,研究了音乐对人精神的净化作用,认识到音乐有塑造人的心灵美感与影响人的性格的作用及这种作用的特点,并且研究了不同的调式和人的性格形成之间的关系。 再次,涉及到音乐听觉心理方面,认为音乐的感知觉是基本的,是进一步领会音乐的基础;以及音乐欣赏的心理机制,如联想、记忆等功能。 而西方音乐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始于德国的科学 家赫尔姆霍茨于1863年发表了《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声觉学说》一书,他运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对复合音与单音的知觉、协和音与非协和音的性质,提出听觉共鸣说之后,音乐心理学便结束了前科学的状态,与物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相结合,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以及各种科学实验的客观标准与数据,校正及补充了观察、内省、推测等方法得出的各种结论,使这一学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更高的层次。随后构造派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理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比较与反思 无论是中国的音乐心理学还是西方的音乐心理学,都具有开端早的特点,并且在时间上比较相近,西方只是略微晚些。当西方正式建立音乐心理学学科时,而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正处于从春秋战国时期到19世纪末的孕育期,还尚属哲学范畴,仍缺乏独立的学科品格。 通过以上对中国音乐心理学和西方音乐心理学起源和发展的梳理,我们发现早期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不依赖西方的理性科学。 首先,在起源上,作为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中国的音乐心理学思想的开端甚至远于西方一二百年,远及公元前七八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而西方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其次,中西方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内容都比较丰富,涉及范围比较广泛。从事音乐心理学探索的人出现在各个层次。但是,在内容的细分上有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现,虽然在对待情感、审美、音乐欣赏的作用等方面中西方偏于一致,但在西方的音乐心理研究中有对音乐心理从物理或数学方面的探讨,更偏重于理性和实践。再次,在研究方法上中西文化古代都使用了观察和内省。虽然研究方法一样,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东方注重感受,西方注重理性,因此在研究方向和层次上产生了不同。 从早期的发展来看,我国的音乐心理学自有其体系,主要特点是在漫长的古代受文化传承的影响,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比较散漫不成体系,研究方法始终以内省为主。这也和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方式——私塾有关系。 维持了漫长的二千年的传承方式后,十九世纪中期随着国门的开放,中国的思想界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音乐心理学是在西方心理学界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成长起来,并逐步形成学科体系。两千年来中国古人在音乐心理学上的探讨开始只是用来作为追根逆源的论据,但是,并不代表这份资源可以被忽视,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必须随着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亦步亦趋。吸取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中国自身的音乐心理学,建立起中国自身的音乐心理学体系是目前心理学研究中最迫切的任务。 回顾近现代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近现代的中国音乐心理学经历了起,承、转、合四个时期,已经逐渐在西方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严谨的学科研究体系,参与研究的人员队伍逐渐壮大。通过我们对中国音乐心理学发展的分析与研究,可以看出将来的中国音乐心理学发展应该注重中国文化与西方理念的结合,整理中国古代音乐心理学成果中的音乐心理学思想使之内容更加理性化,学科化,使中国的音乐心理学发展走上一条具有中国传统思想特色的学科研究道路。参考文献 [1]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广东三环出版社.1989.[2]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 罗小平.中国音乐心理学发展的走、承、转、合.星海音乐学院学报[J].2000.(3). [4]罗小平.中国音乐心理学动态扫描.人民音乐[J].人民音乐.2002.(7). 作者简介 鲁恩雄,音乐学硕士,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 对中西方音乐心理学发展的比较 鲁恩雄 (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音乐系 466000) 教育理论

2020关于音乐的优秀论文

2020关于音乐的优秀论文 音乐有陶冶情操,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功能;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音乐论文,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关于音乐的论文 最常听到的是钢琴。钢琴总是给我一种说不出话来的感觉。声音是如此美丽,就像清澈的溪水流过你的心。我以前听过一首歌。它叫做“少女的祈祷”。那是什么歌?我好像看见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她穿着一件白色的连衣裙,像一朵百合花,纯洁而美丽。她轻轻地闭上眼睛,双手合十,在月光下默默地祈祷,我的心还在随着音乐荡漾 古筝给人不同的感觉,它是一种非常精致的中国古典民间音乐。不时传来铿锵、奔放、铁骨铮铮的乐声,令人振奋、振奋;不时传来高山流水的乐声,欢快清澈,清脆悠长,令人陶醉。还是晚上,我们听“渔船在晚上唱歌”扮演的

琴,静静聆听,仔细品味,如果我们站在湖边,看着金色的夕阳下湖,渔船将波向岸边,和渔民的歌曲回荡。当夜幕降临,月亮像一块玉盘挂在天空中,渔船在夕阳的余晖中停泊在岸边,湖面上传来水声 音乐,可以为你创造一个梦想的空间,也可以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音乐总是那么迷人,那么美妙。无论是流行音乐还是古典音乐,她都让人陶醉,让人着迷。听音乐!让你的思绪在音乐中飘荡。 关于音乐的论文 人类的感情是丰富而敏感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拨动我们的心弦,触发人类最初的情感和期待。所以有了音乐,音乐就成了我们最好的发泄方式。音乐中的每一拍都使我们的内心世界变得生动。音乐可以说话,说话的人有听众。他们以一颗细腻柔美的心,聆听无边无际的广阔的内心世界,与音乐同甘共苦,与音乐背后的心同甘共苦,享受每一个跳动音符的起伏。

实验音乐心理学百年历史与发展前景鸟瞰

趣在声乐艺术上的综合反映。由于不同的地理、政治、文化、经济等历史背景 ,与西欧的声乐艺术在结构形态 以及审美习惯上有着质的差异 ,这种差异决定了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 ,尽管这种演唱并不尽善尽美 ,也尚无 系统理论 ,但这并不影响它成其为中国独立的声乐学派。因为 ,这是我们民族自己“心上的歌”,代表着中华 民族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审美心态。忽视了民族审美心理相吻合的艺术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所独具的鲜明个性 特征 ,就没有了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了 ,也不可能对中国民族声乐做出全面和科学地认识。 ①稽康《声无哀乐论》 ②《乐记》 ③《论语八》 ④《荀慧主演剧散论》 ⑤《闲情偶寄》 ⑥《文心雕龙》 ⑦王骥德《方诸馆曲律》 1897 年 ,美国依阿华大学从耶鲁大学引进一位 31 岁的博士———被后人称为“音乐心理学之父”的 卡尔爱弥尔西肖尔 ( Carl Emil Seashore) 。在西肖 尔领导下 ,该校心理实验室成为实验音乐心理学的 发祥地。100 年来 ,音乐心理学已成为西方高校中 音乐学、音乐教育学和音乐治疗学等专业的核心学 科。在我国 ,它又是一切同音乐与人发生联系的学 术领域亟待了解和建设的新学科。20 世纪末 ,梳 理、评述这个学科的历程及现状 ,对其发展的问题和 前景略做判断 ,是这门学科在我国初建时期的必要 工作。 不同心理学派与音乐心理研究范畴的发展轨迹 科学研究中 ,心理学受不同学派理论观点和方 法的左右可谓最甚。所谓“用 1 个问题问 10 位物理 学家 ,其答案为 1 ;问 10 位心理学家 ,其答案为 10” 正说破这个道理。西方百年音乐心理学发展史的读 透点也在于此。对 20 世纪音乐心理学发展的阐释 , 只有与其所持的理论观点和相联系 ,才能把握其范 畴的性质和概括范围。 一、构造主义与音乐心理声学 1879 年 ,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所心 理实验室 ,心理学与哲学分离成立独立科学。心理 学家产生的基础 ,是欧洲科学主义时代精神笼罩下 的机械主义、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哲学 ,以及德国的 感觉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视世界乃至人为可肢解

浅议古典音乐的八大好处

浅议古典音乐的八大好处: 余之前对音乐所知胜少,可谓乐盲。只是偶尔听听,情绪高涨之时,哼上几句,心情随之高涨;情绪低落之时,哼上几句,心情随之解郁。仅限于此。近些年,为了教育学生,翻阅众多资料,发现音乐为古人教育之重中之重,上至皇室,下之乡野,无不乐之。“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1、古典音乐可以养成儿童高尚的情操和博爱的情怀 古典音乐是美的艺术,是对自然、宇宙、生命美的赞叹,是人类心灵深处智慧和人格的流露,它蕴含着人性的柔美和天地的壮阔,喜欢古典音乐就是崇尚智慧的卓越和人格的高尚。 2、古典音乐可以促进儿童心灵的健康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古典音乐中所具有的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情感和缓急有序的节奏,能与儿童内心的情感产生共鸣,并随着音乐的节奏舞之、蹈之,因此而身心愉悦、舒展、健康。 3、古典音乐可以开启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古典音乐不仅是声音的艺术,而且也是灵性的艺术,丰富的音乐语言是人类理性和情感的最抽象表达。可以弥补语言文字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不足,启迪和拓展儿童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从而培养儿童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古典音乐可以培养儿童的直觉能力 音乐是直觉的艺术。音乐之所以是直觉的艺术是因为音乐直接理解和抽象表达自然、宇宙、生命内在和谐的规律,科学所要求的素质正是表现在对这种和谐规律的敏感和把握,这就是科学的直觉,它与音乐是相通的。古典音乐是开启儿童直觉能力最好的方法之一。 5、古典音乐是生命的艺术,让生命丰富多彩

音乐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美化和净化。生活中有音乐就如同夏日的清风,宜人清爽,像冬日的阳光,温暖明亮。一旦儿童养成听古典音乐的习惯就如同生活中多了多了一个知己和玩伴,生活中的一切情趣皆能融入其中,又能从中得到无限的灵感和快乐。 6、古典音乐是完美的听觉艺术 儿童需要古典音乐,尤其是婴幼儿。人生之初,听觉神经的发育和成长,决定了儿童智力的高低。这时候尤其需要大量音声的刺激,风声、雨声等大自然之声以及人的声音,再辅之以音量适中音乐之声,就是最自然、有效的教育方式。婴幼儿时期又是人类习惯、性情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启蒙教育将成为其一生的兴趣和爱好,让他终生受益。 7、典音乐是理性的艺术,可以培养儿童缜密的思维能力 表面看来,音乐是跳动的灵感,但乐章和乐章之间,乐句与乐句之间,声部与声部之间,乐器的搭配无不体现了缜密的逻辑。在完整的交响乐中,不同乐章的发展、递进、互动,乐器之间的相互辉映都表现出了音乐的理性。因此让儿童听完整的交响乐无形之中就能把这种理性传导给他们,有助于他们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8、古典音乐是中庸的艺术,易于养成儿童中庸、谦雅的性情

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_赵冬梅

第2期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N o.2 2006年6月 Journal of X inghai C onservatory of Music June.2006 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赵冬梅1,刘志雅2Ξ (1星海音乐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广东广州 510006,2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 [摘 要]音乐心理学主要采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同时汲取生理学、物理学、美学等有关理论,研究解释人由原始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的心理学分支。文章介绍了音乐心理学的开端,以及历史上对音乐心理学发展有所贡献的一些学者;论述了音乐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研究方法,从冯特的实验内省法,到现代的实时测量和元分析等技术,阐述了音乐心理学两个热点研究领域:音乐知觉和认知神经音乐心理学。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实时测量;元分析;音乐知觉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7389(2006)02-0024-04 音乐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采用的是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汲取生理学、物理学、遗传学、人类学、美学等有关理论,研究和解释人由原始(初生)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国外关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已经非常广泛和深入,国内的音乐心理学研究正处在不断发展中,关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国内的研究者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论和分歧,[1]但多数研究者都认为音乐心理学应该采用实证的方法,并对此有所研究和贡献。[2-4] 一、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历史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如声音的物理特征在人的听觉上的反映,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才能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和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等。由于它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各种理论重视科学实验的根据,从而逐渐修正了音乐上的纯理论推测和凭主观印象产生的理论,并且与音乐美学的理论联系起来,构成音乐学中的一个部分。 现代音乐心理学的开始应归于19世纪中叶的实验心理学派的努力。如: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姆霍(1821~1894)通过调查及系统观察法研究了乐音与感觉的问题,于1863年发表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声觉学说》。这部著作是以”欧姆定律”音响学理论,和缪勒的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理论为基础的。费希纳(1801~1887)建立了心理物理法,进行了大量强度与感觉适应的试验。[5]冯特(1832~1920)通过自我观察及内省的方法,对视觉、听觉的生理及心理方面进行了研究。马赫(1838~1916)分析了感觉与表象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时间及音乐节奏要素的感知。[6] 首创音乐心理学的是施通普夫,1883年,他发表了《音乐心理学》,把心理学的观点渗透进赫尔姆霍茨的物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中,成为心理学领域中唯一的音乐心理学家。他着重研究人对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感觉[7]。1883年和1890年他分别出版了《乐音心理学》上下卷,他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乐音心理学理论,其中主要是乐音谐和理论。他认为人类对乐音谐和的辨别不是经验的,而是先验的,是高级神经的特殊能力。他的三名弟子柯勒、考夫和勒温都是完形心理学的创始人。在他之后,雷维斯由研究听觉病理障碍而进入音乐心理学,尤 42 Ξ收稿日期:2005212212

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结合的魅力

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结合的魅力 ——让人“惊异”的美 歌德说:“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便是惊异”。 在上这个选修课之前,我对于古典音乐的了解趋近于零,对于现代音乐,也只局限于流行歌手的唱念做打。可以这样说,在现代社会网络和电子产品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虽每天都能身处音乐的海洋,但却永远只是徘徊在音乐圣殿的门口,从未真正接触过音乐的灵魂。 在经过课堂上老师讲解的一点一滴熏陶下,在感受了中外音乐名作带给我的震撼后,我终于意识到音乐不仅仅只是我闲暇生活时的调剂品,它更是从古至今人类情感的一项传承,一种精神。我开始思考,让无数人可以倾尽毕生心力专注研究的音乐,身上究竟蕴藏了怎样的魅力? 从传统的古典音乐到自由的现代音乐,在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经典沉淀,有不尽的精粹升华。在这“沉淀”与“升华”间,许许多多的人开始感受到古典与现代结合的魅力,那是含蓄与张扬碰撞出的绚烂火花,那是深奥与简单融合后的迷人芬芳。我没有专业的音乐文化知识,也没受过一项正经的乐器训练,我有的,只是所有人都能拥有的一颗感受音乐的心。以我这个对五线谱勉强识得,对钢琴、大提琴、小提琴等等乐器一窍不通的音乐门外汉来说,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结合的魅力,或许在于对人类内心情感上的“惊异”冲击。

众所周知,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今天的维也纳,更是一个古典与现代艺术并存的,让无数音乐家向往的先锋殿堂。维也纳Klingston重奏组的的三位演奏家致力于古典与现代音乐融合的研究。然而我要说的是,追逐古典与现代结合魅力的,不只是少数有着极高音乐造诣的人们,还有无数个像我这样不懂旋律乐器的“音乐平民”。为什么古典与现代结合的音乐能如此大众化的被人接受并喜爱呢? 因为从这样的音乐中,我们既能领悟古典音乐的那种细腻、深邃,又能欣赏和品味现代派音乐的张弛、拓展。更深刻的来说,是我们能从中体悟到喧嚣的都市与古典的宁静共存的气息。这气息对于被现代快速节奏渲染与压迫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 古典音乐是一种直奔人灵魂而去的音乐,是需要用心感受和领会的。它就像茶,需要慢慢地品味才能找到其中的美妙滋味。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期待直接的、简单的,能立刻给人带来快感的旋律,于是现代音乐应运而生。“先锋音乐”、“爵士摇滚乐”等等一时间就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它打破了传统音乐的理念,改变了音乐欣赏的审美情趣及表现方法,给人以新奇的视听效果。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追求的境界也越来越高。到如今,更多的人在意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哲学、一切智慧更高的启示;音乐能使人的心灵与精神境界变得高尚、纯净,是一种精神的洗礼。据研究,小孩听了莫扎特音乐能提高数学能力。由此可见,音乐与人们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所以,古典气息与现代元素结合的音乐,利用简单的旋律、和声、节奏却能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音乐,怎

朱熹经典诠释学之我见_蔡方鹿

DOI:10.16346/https://www.doczj.com/doc/4d7710206.html, k i.37-1101/c.2003.02.010 文 史 哲JO U RN A L O F L IT ER A T U RE,HI STO RY AN D P HILO SO PHY 2003年第2期(总第275期)N o.2,2003(Serial No.275) 朱熹经典诠释学之我见 蔡 方 鹿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四川成都610072) 摘 要:朱熹以其毕生的精力诠释儒家经典,通过释经进行哲学理论的创造,同时也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经 典诠释学。朱熹的经典诠释学融合经学诠释和哲学诠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本体论诠释学体系。他认为经典 诠释应以经典原文和原义作为经典诠释的依据,以义理为经典诠释的标准,并且提出了系统的经典诠释方法 论原则。朱熹为中国诠释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作出了创发性的贡献,达到了中国诠释思想发展的高峰,也为 当代中国诠释学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朱熹;经典诠释学;本体论诠释学;经典诠释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B2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3)02-0042-06 朱熹经学是中国经学发展到宋代的理论代表,朱熹不仅集宋学之大成,而且兼取汉、宋,融合义理之学与训诂之学,其经学思想达到了当时中国经学发展的高峰,并对后世中国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朱熹通过注释儒家经典的形式,对中国经学乃至中国哲学加以思想理论的创造,把中国经学和中国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具特色的经典诠释学。朱熹的经典诠释学内涵丰富,融会经学诠释与哲学诠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本体论诠释学思想体系,他提出经典诠释的依据和标准,并在诠释儒家经典的过程中,提出系统的经典诠释方法论原则。在这些方面,同样也达到了中国诠释思想发展的高峰。 诠释学虽然是从西方引进的一种理论学说,在西方有较长的演变发展历史,并在当代发展成为较有影响的哲学思潮之一,在中国却是一门正在建立过程中的学问。尽管中国有两千多年注释儒家经典的传统,有许多关于诠释学的思想资料,并形成了较有代表性的若干诠释方法和理论,然而有严密逻辑和完整体系的诠释学尚未多见。本文从研究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的相互关系出发,在探讨朱熹丰富的经学思想的基础上,以朱熹对儒家经典所做大量诠释及其诠释方法论为依据,从中概括提炼出朱熹的经典诠释学,以为创建中国的诠释学作出一些努力和探索。 一、本体论诠释学的建立 朱熹在对儒家经典的诠释中,不仅从认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系统的经典诠释方法论原则,而且建构起本体论诠释学,从而丰富了中国哲学的理论体系,这集中体现了朱熹经学与哲学的结合,亦是朱熹经典诠释学的突出特色。 朱熹在对儒家经典作诠释的过程中,注意把经学诠释与哲学诠释结合起来,建构起本体论诠释学,为建立具有时代气息的理本体论哲学体系作论证,这是对以往中国诠释思想的发展。 宋以前的中国诠释思想,道家、玄学和佛教各自对经典的诠释,有本体诠释的思想,其中道、玄提出道本论的思想,佛家提出心、性本体论和理本论的思想,然而居中国思想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家在宋代以前却少有提出系统的本体论思想,儒家经学对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儒家经典的诠释,停留在以训诂考释为主的阶段,儒家政治伦理学说缺乏本体论的哲学依据,难以与建立在本体论哲学基础上,并以之为依据的道玄佛思想相 收稿日期:2002-06-08 作者简介:蔡方鹿(1951-),男,四川眉山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研究员。 42

浅谈对古典音乐的感想

广西大学 环境学院 课程名称:音乐欣赏 题目:谈谈对古典音乐的感想 学生姓名:_陆春梅______ 学号:_1008010201____ 编号: 21 班级:环境工程(给排水)102班指导教师:姚绍昭

谈谈对古典音乐的感想 摘要: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高雅音乐,使我对音乐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有了许多感想。音乐历史悠久,不同的地方有不同地方的特色,但是音乐的共同效果是一样的。走进音乐的世界里,你会被音乐所震撼,你的灵魂有可能被洗涤,你也可能被其鼓励。 关键字:音乐认识《梁山伯与祝英台》贝多芬《命运》 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伴随我们,音乐已经不知不觉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很难想象没有音乐的日子是什么样的。绝大多数人偏爱于流行音乐,它时尚,动感,充满现代的活力与气息。但是提到古典音乐,会想起一个现在很少提的概念—严肃音乐,容易让人产生误会,会认为是比较刻板,沉重的音乐,大多数人认为像这类的古典音乐年代悠久,离我的时代好遥远,比起古典音乐,青年人更喜欢听流行音乐。一直以来,我也是抱着这种思想,以前我只关注流行音乐,偶尔在电视上看到交响音乐会,听到古典音乐,只是匆匆扫过,只是觉得气势磅礴,场面很壮观而已,对古典音乐只是些感性认识,比较肤浅。在这学期,我上了古典音乐赏析的选修课,我开始真正接触到古典音乐,深入了解,欣赏并剖析。 一、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认识 中国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二胡也是在民间很流行,而以阿炳的《二泉印月》最为大家所知。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二、对西方古典音乐的认识 《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 三、对现代音乐的认识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周杰伦的音乐是现代音乐的代表之一,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再如当今的年轻人所喜欢的歌曲《苏三说》

《音乐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音乐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1100430 课程名称:音乐心理学 英文名称:music psychology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 32 学分:2 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 实践学时:指导自学学时:6 适用专业:音乐学(音乐治疗)适用层次:本科 先修课程: 承担院部:人文学院学科组:音乐学科组 二、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音乐心理学是研究音乐与人的行为、心理过程互动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音乐治疗学的理论课程之一。通过音乐心理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在人听觉感知操作支配层面上的现象,引导学生运用音乐心理学基本常识探索在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以及美学中的奥秘,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运用音乐心理学在音乐治疗中应用的能力,为学习音乐治疗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知识目标了解音乐艺术在人类生存中的本质功能,以及构成的依据和原则,这种知识对音乐治疗学的推动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能力目标通过音乐心理学的学习,掌握音乐在人的生理水平、心理层次以及社会认知层面的意义,熟练运用音乐元素进行音乐的选择与即兴创作,对音乐治疗的基本能力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1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音乐心理学基本常识的掌握和理解; 掌握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培养应用能力;难点是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的操作。重点章节是第6章、第7章。难点章节是第5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音乐心理学》教学以讲授和讨论与体验的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要多开展讨论和体验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教学目标,完成共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策略、方式与手段。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音乐心理学》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米用何种

中国音乐史

1,我国音乐文化可考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1986~1987年先后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计18支,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被测定的骨笛年代为距今7920年。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已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其中最早的为约6000多年前的无音孔和一音孔的古埙,也大大充分了我国可证的古音乐文化。 2,音乐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需要而产生 原始人为了求生存,必须与险恶的大自然苦斗,在不能战胜大自然和客观环境时,就产生需要精神力量的支助,后来逐渐演变成巫术,原始音乐的传说反映出这种形态。原始人与旱灾、水灾斗争过程中所需要的精神力量,这是音乐起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原始音乐重要的社会功能。原始人把精神力量神秘化,就演变成巫术。 3,古歌与古歌舞 原始音乐的形式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其中歌唱和舞蹈居有重要地位,节奏因素较为突出。原始音乐与劳动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传为黄帝时作的《弹歌》,是反映狩猎生活的。《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的“八阕”,则是反映原始农牧生活的组歌。《礼记·郊特牲》记载的一首古代祭歌,似乎是用呼喊,恳求的音调唱出来的。青海大通县孙家寨舞蹈文采陶盆与史籍所载有关乐舞资料相印证,说明我国古乐舞至少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从原始社会至夏,商时代,比较大型的乐舞有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韶》,夏的《大夏》,商的《大濩》等。黄帝时代以云为图腾,所以《云门》应是崇拜天神的乐舞。关于《咸池》,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天上西宫星名,另一说为太阳落山后洗澡的地方,可见尧的《咸池》也是崇天的乐舞。古乐舞中的以舜的《韶》最着名,这事一部宗教性的乐舞。夏的《大夏》内容是赞颂禹治水功绩的。商的《大濩》则为歌颂商汤武功的乐舞。 4,古乐器 这一时期的主要打击乐器有:鼓:原始乐器中最早产生的一种打击乐器,最古老的鼓为土鼓,后有木鼓,到商代才有铜鼓。磬:磬为石器时代的产物。编磬:由几个不同音高的磬变为一组。钟:目前发现最早的为陶钟。编钟:用几个不同音高的编钟编联起来演奏,就成了编钟。编铙:··骨笛:埙:蘥:龢。 5,从西周到战国末800多年间,音乐文化发展的水平与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的专业音乐文化,有许多收到专业训练的专业乐师,进行传授,表演等音乐活动。2,歌唱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周代有专门的“采风”制度,采集民间歌谣以察民情。从流传下来第一部歌词集《诗经》和战国的《楚辞》可以看出其概貌。这时期出现许多民间歌手,并有传授歌唱艺术的人和歌唱理论。3,乐器在这时期获得较大发展。4,这时期形成调、调式、转调、固定音高、节奏、速度等古代音乐理念。流行三种音节和调式。十二律、三分损益法。铸出在一个中体内演奏大三度或小三度的钟,并利用不同高度的大小三度构成半音。5西周时期形成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规定十分严格。春秋时期学术下移,私人办学中也有音乐科目,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办学中曾亲自教授音乐。此外,西周“春官”的一些乐师也有“掌教”乐技任务。6春秋末至战国时期,音乐哲学,音乐美学相当发展,有很高的理论水平。诸子百家大都重视音乐问题。儒,墨两家显学在音乐观上针锋相对。代表儒家学派的音乐哲学,美学着作《乐记》成文于战国。 6歌唱在古代一直是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歌唱更加盛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