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
- 格式:doc
- 大小:323.5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8古诗二首敕勒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18课,学习两首古诗——《敕勒歌》和《华山怀古》。
《敕勒歌》是一首描绘大草原壮丽景色的诗歌,我们将会详细解读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
2.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感,感受古诗的韵味。
3. 提高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生僻字词的识别和诗句含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草原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详细过程:学生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草原的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诗人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学习《敕勒歌》。
详细过程:a. 介绍敕勒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b. 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c. 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3. 例题讲解:挑选一首诗歌,分析其结构、意境和修辞手法。
详细过程:a. 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歌的意境。
b.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c. 分析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古诗知识,进行创作和解读。
详细过程:a. 学生仿写一首描绘大自然景色的古诗。
b.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修改,提高创作质量。
详细过程:a. 让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的生字词和诗句。
b. 强调朗读技巧和审美情感的培养。
六、板书设计1. 诗歌《敕勒歌》2. 诗人:佚名3. 生字词:敕勒、穹庐、笼盖、野茫茫、见牛羊4. 诗句解析: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古诗知识,创作一首描绘大自然景色的诗歌。
答案示例:大自然如诗如画,山水相依美如画。
鸟儿鸣叫树梢间,花儿盛开迎春风。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8敕勒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敕勒歌》中,探索这首古代敕勒族民歌的韵味。
我们将详细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其描绘的壮丽景象,感受敕勒民族的生活气息。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为:第二章《古诗》,课文《敕勒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正确朗读《敕勒歌》,理解其诗意,体会敕勒民族的生活场景。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敕勒民族的生活氛围。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学会正确朗读《敕勒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草原风光的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敕勒川,引入课题《敕勒歌》。
2.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读课文录音,注意语音、语调,感受古诗的韵律。
3. 生字、词语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让学生用生字卡片进行认读,并在黑板上展示词语卡片,帮助学生记忆。
4. 课文解析:逐句讲解课文,分析诗意,让学生了解敕勒民族的生活场景。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敕勒川,描述看到的景色,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6.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让学生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仿写。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草原风光画,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敕勒歌》2. 生字、词语:川、敕勒、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3. 课文主要内容: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草原风光画,并配以诗句。
示例答案:画面:草原辽阔,天空湛蓝,白云飘荡,草地上有几只牛羊在悠闲地吃草。
诗句: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024年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精彩教案+课后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敕勒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课文解析、诗歌鉴赏。
具体章节为第五单元第一节。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敕勒歌》,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韵律美。
2. 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 了解敕勒民族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民族团结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和课文解析。
难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草原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学生集体朗读《敕勒歌》,教师指导并纠正发音。
3.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
4. 课文解析: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课文,理解诗歌意境。
5. 例题讲解:讲解生字词的用法,结合实际语境进行示范。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韵律、意境等方面欣赏《敕勒歌》。
六、板书设计1. 《敕勒歌》2. 生字词:天空、草原、苍苍、茫茫、见牛羊、雄壮、勇敢3. 课文解析:逐句解析诗歌意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生字词,写一段描述大自然风光的短文。
答案示例:天空湛蓝,草原辽阔,苍苍茫茫。
牛羊悠闲地在草原上吃草,阳光洒在它们身上,显得格外温暖。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雄壮。
2. 作业题目:请简述《敕勒歌》所表现的民族团结精神。
答案示例:《敕勒歌》描绘了敕勒民族在大草原上勇敢生活、团结互助的场景,展现了他们热爱大自然、捍卫家园的英勇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加强巩固练习。
敕勒歌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热爱之情。
4、学生会背诵这首民歌。
教学重点;
1、学习11生字。
2、正确、流利的读诗,感悟诗的意思。
一、歌曲导入:
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课件中出示标题)
二、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朗读指导:
1、播放示范朗读动画(听一遍)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
(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四、重点分析:
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从诗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师:我们看见了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苍苍及时板书)
师:还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啊?(生:茫茫及时板书)
师: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
生:很大、望不到边等顺势总结板书:辽阔无边
还能看到什么?牛羊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
草怎么样?茂盛牛羊怎么样?肥壮板书:茂盛肥壮
回头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天高地阔辽阔无边热爱家乡的情感
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5、在浩瀚苍茫的自然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五、当堂背诵
诗歌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诵诗歌,同时请用心去感受诗中优美的景色。
学生自行背诵三分钟,然后分男、女生检查两遍
六、作业:
将《敕勒歌》改写为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
(基于原诗、合理想象、注意抒情)歌曲欣赏中结束本课
本篇课文是首民歌,仅仅有27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富饶,幸福安康的草原生活,本课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风格朴素、意蕴真淳,语言浅近明快。
所以本课以阅读欣赏为主,以课件为辅助给学生美的的体会进而美的教育。
板书设计:
敕勒歌
苍苍茫茫静
(辽阔无边)
草低见牛羊动
(茂盛肥壮)
或者另一种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草原美景
背景:阴山下
全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特写:风吹草地见牛羊
教学反思:
我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首先,多层次朗读,给学生几分钟时间朗读全文,背诵全文,识记注释,读为主线,多形式。
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老师的再创造。
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则理解、感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的匠心,学生是用“两只眼睛”读书,这样,才能不断地读出恍然大悟。
所以,对于这样的文章要多朗读。
此外,目标简明,扎实有效。
首先主题明确: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北方草原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风光,抒发了敕勒族人对养育他的的水土、对游牧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其次,描绘景物,动静结合。
诗中写平川、大山、天空、都是总体的静态勾画,末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对草原景物的动态描绘,展现了辽阔大草原生机勃勃的景象。
风在“吹”,草在“低”,牛羊在悠闲地吃草。
另外,我在上课时讲到侧面描写。
此诗写草、风、牛羊,都是写人的侧面,其实人是多么的幸福与知足,快乐与恬静。
毕竟,安居乐业是人们的普遍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