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现代教材观的建立及其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在新课程下的“教材观”重庆市铜梁二中文德才教材观就是人们对教材的一种习惯性的、本能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教材、教参在教学与学习中所处的地位及教师、学生对待教材、教参的一种态度。
不同时代的教材观是不一样的。
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应有什么样的教材观呢?在传统观念中,教材是学科知识的浓缩和再现,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教材中的学习内容是定论、共识或某领域公认的原理、法则、定理,是铁的法则,不允更改。
因而,无论是城市或是农村,不论北方或是南方,无论是东部或是西部,全国只能使用统一的教材,按统一的教材目标、内容上课,按统一教材所讲内容考试。
久而久之,教师、学生离不开教材,进而迷信教材,崇拜教材。
教材就成了“法典”,只能“按章办事”;教材成了“圣经”,只能“深信不疑”。
那怕教材的内容早已过时了,甚至错误也不易改变。
笔者在三年前,对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一些内容提出过质疑,形成了几篇文章,寄给了编辑,希望得到修改,结果石沉大海,以致于现在的教材“涛声依旧”,以讹传讹,甚至一些考试题还以过时的或错误的教材内容为依据来拟参考答案。
笔者深感教材是多么的权威和不可动摇啊!教材的权威性和不可动摇性,必然导致教师只能依赖教材,教教材。
教师即使有离开教材的时候,只不过用其他材料说明、论证教材的观点、原理罢了。
教师成了教材的传话筒,只能亦步亦趋地、小心翼翼地照着教材和教参上课。
教师用不着创造性去工作,只要照本宣科地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就行了。
如果教师没有完全按教材上的东西上课,对不起,你讲的就不具有“科学性”了;如果教师没有“复制”完教材上的东西给学生,对不起,你的“光荣任务”就没有完成。
教学一切都是“预设”的、现成的,只要你忠实按教材的指定教学目标、内容明白无误地传达出来,学生只要照单全收不误,这样的课就是好课。
教师关心的主要是学生是否达到了教材的要求,关注学生掌握教材的速度和质量,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人格、情感等可以不问。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树立的教材观地理教材的分析是地理教材运用的前提。
地理教材的运用是在地理教材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课程资源的组织和开发,建构起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逻辑。
在如何运用教材的问题上,存在两种观念:一种是“教”教材的教材观,一种是“用”教材教的教材观。
新课程改革倡导“用”教材的教材观。
教材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材编写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
地理新教材力求创新,融入当今地理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体现学生生活世界中遇到的地理现象和热点、难点问题。
但无论教材编写多么完美,也不可能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新课程改革倡导“用”教材的教材观。
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力求在课堂教学中保证呈现给学生的教学内容不仅能理论联系实际,也能反映学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正确处理地理教材与教学的关系地理教学与地理教材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念,对正确处理地理教材与地理教学的关系十分重要。
新课程改革倡导“用”教材的教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树立“标准本位”的教材观传统的教材观念就是把地理教材作为地理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唯上”、“教材本位”,“教”教材就是教学的一切。
把地理教学过程仅仅局限在地理教材之中的观念是片面的。
地理教材虽然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也努力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在在客观上还是与地理课程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更不是考试与评价的依据,而真正的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
地理教材是地理教材的编制者根据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理解而编写的适合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材料,仅仅是一种重要的地理学习资源。
新课程的教材观要求把教材看做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旨在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评和建构,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交流的“话题”。
新课程教学改革-新教材带来新理念新课程教学改革-新教材带来新理念●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形成。
●从当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把位定准确。
●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协调能力。
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中小学课程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日前召开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建设研讨会上透露,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xx-20xx年核准编写教材118套(小学55套、初中63套),其中20个学科47套(小学18套、初中29套)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20xx年9月进入全国38个实验区进行实验。
预计20xx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将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
20xx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进入全国推广阶段,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将达到65至70左右。
到20xx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
1/ 10这次课程改革规模之大、进展之快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改革,不仅引起教育界而且引起了全社会的密切关注。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地区使用新课程标准教材,大家都在关心,新教材体现了哪些新的教育理念?对当前的教育教学将带来哪些变革?教材功能:从知识传递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传统的教材功能观认为,教材凝聚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知识性的特征,教学就是把这些文明和知识的精华教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这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的过程,这种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
教学以教材为本,教师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学生要学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识。
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教材功能观受到了挑战,新教材功能观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
新课程理念下现代教材观的建立及其意义摘要:新课程改革使我国的中小学教材悄然发生深刻变化,从原来的“一纲一本”发展到现今的“一标多本”,教材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
然而,“教材误用”的现象在教学中随处可见,教师仍以旧的观念和方式驾驭新的教材,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现实的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中,要树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观并明确其意义。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材观;建立;意义新课程下历史教师需要建立新的教材观,旧的“本本式”的教材观将向新的“材料式”的现代教材观转变。
“本本式”的教材观把教材视为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唯一教学依据、“法定文件”,限制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及教学的个性化,也容易导致学生对教材的盲目崇拜,扼杀其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
“材料式”的教材观则把教材看做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教学材料”,而不是全部的教学内容。
“材料式”的教材观有助于打破“教材中心”的传统观念,有助于释放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张力,有助于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活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陈旧的“本本式”的历史教材观以往人们把教材与历史教科书等同起来,说到教材就是指历史教科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课本,好像除了历史教科书(课本)之外,就没有别的教学资源了。
特别是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将教科书唯一化、神圣化,强调教师对它要绝对服从。
这种教材观说到底就是一种陈旧的“本本式”的历史教材观。
这种“本本式”的历史教材观认为,历史教科书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唯一的教学依据,是历史教学中唯一的“法定文件”。
它的价值在于“控制”和“规范”教学,教师必须持有一颗“尊敬”之心,不主张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去积极主动地选择和增添教学资源。
按照这一教材观,教科书的内容就是教学内容,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脱离教材”、“超越教材”,如果越雷池半步,那就是大逆不道。
这种把教学内容绝对教材化的观念,其实质就是僵化的“本本主义”。
在这种教材观的影响下,多数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感到很难处理教科书的内容,习惯于教科书写多少就讲多少,教科书按什么顺序写就按什么顺序讲。
谈新课程下的教材观摘要:教学中必须要用到教材,而它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对教材的使用和处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把握好依循教材与“改造”教材的关系及利用教材资源与开发课内外资源的关系,最终将教材变成开放性材料,将课堂变成开放性课堂,使教材变为学生易懂爱学的材料,使能力培养寓于知识运用之中。
文中说明各学科之间的资源利用,目的是为课内教学服务,着重于个体探究式学习与群体合作式学习的结合,讲求实效。
关键词:教材;使用;处理;资源;学科教学没有“教材”的介入是不可思议的,那教材又是甚末呢?新教程给了教材最普遍的,广义的定义:“教材是教师在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即包括最标准的教科书,也包括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
其中教科书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
”传统的教材观把教材仅仅局限于事实性知识,或者原理性知识(概念、法则),而忽略了能力体系以及思考方式,伦理道德信念。
新的教材观突出了方法论知识和伦理性知识,它强调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
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给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要求教师站的更高看的更远,树立新课程意识。
教师要以新的课程理念,包括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资源观、教学观、师生观,来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不能局限于教科书和即时的教学效果。
第二,优化教学内容要紧扣目标,突出重点。
在教材处理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浓缩,选择等处理,以减轻教材难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化。
第三,摸清学情,以教定位,把教材加工定位为“学材”。
教师在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教材的“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来设计教师的教学“思路”。
即要考虑到教师教学行为,又要顾及到学生学习行为。
第四,挖掘教材内涵,达到整合效果。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渗透“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课程功能,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最新资料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树立怎样的教材观新课程背景下, 应该树立怎样的教材观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因此, 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效果与得失。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者们正遇到传统与变革的困惑: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之间, 仿佛是一片不确定性的开阔地, 像以往那样捧一本教材去灌输 , 是不能达到标准了, 并且标准不像以往大纲那样对知识的描述具体、精确, 而是给教师留下了更广阔的创造空间。
面对新教材, 旧的教学方法失去了效用。
课程改革呼唤着教师的知识观、教材观、教学观及学生观的全面更新, 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依然用传统的观念审视教材, 视教材为知识, 普遍存在教教材 , 而不是用教材的现象, 在这种惯性教材观下, 教学方法的选择只能是生搬硬套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教学模式。
准确认识教材的功能, 是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
[ 1 ]新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变化, 并未使教材的使用者对教材功能的理解有深入的认识, 在实践中穿新鞋, 走老路的教师不在少数。
有的教师依然把教材看作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 认为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这种教材观的实质是教材即知识) 。
1 / 13这种认识是影响新课程实施的不利因素之一。
要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 必须实现教材观的超越由知识教材观向智慧教材观的转变。
一、教材的价值取向与教材观我国的课程与教学传统, 深刻地体现在教和学的行为规范中,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学生则是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这里的课程是作为权威经典被规定的, 而教学则因此具有了附庸的性质, 这种传统延续下来就形成为以掌握教材为目的, 而不是以使用教材培养能力和发展素质为目的的基本特征。
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体会与思考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一直处于改革中。
新的课程和教材在不断实施中,这为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和体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的观察和看法,希望能够对未来的教育发展有所帮助。
一、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意义新课程新教材的推出主要是为了适应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
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同时,新教材也更注重学科交叉和对学生兴趣和需求的关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二、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困难和挑战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是影响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些老师可能已经习惯了老的教育模式,对新课程和新教材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这会影响到他们的教学效果。
其次,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习惯也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一些学生可能会抵触或者不愿意接受新的教育方式和模式,这会给教育改革带来困难。
同时,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制定和推广也需要金钱和时间上的投入,这也为实施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
三、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体会和思考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认识到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也逐渐发现了一些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实施体会和思考。
首先,我认为执行力和责任意识对于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至关重要。
学校和教师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切实负起教育的重任,落实新课程新教材要求,在日常教学中积极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和教育原则。
其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推动教育改革的主要力量,通过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提高教师在新课程和新教材落实中的能力和效果,推动教育改革的持续发展。
最后,需要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创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和教师应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激情,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教育创造性,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新课标下的教材观
首先,教材注重多元化。
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元文化背景。
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该注重多元化,包含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其次,教材注重实用性。
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要具有实用性,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因此,教材编写应该注重实用性,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第三,教材注重创新性。
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要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该注重创新性,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开展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教材注重发展性。
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要具有发展性,能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学习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该注重发展性,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 1 -。
对新教材教学的认识一、新课程理念下更新教材观中学语文新教材与世人见面,虽标有“试验修订本”字样,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肯定地说,这是语文教学改革迈出的最坚实的一步。
因为它指导思想明确,目标清晰,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习惯养成;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放在首位;明确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形成健全人格”。
转变理念,更新教法,既符合了“新教材”的需要,也是时至今日教改的必然。
面对新教材,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教材观,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以使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二、打破常规,对教材进行整合重组(一)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单元重组新教材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单元主题要求去解读文本,整合文本。
我认为在教学中只要能落实单元学习目标,突出单元主题就达到要求了,没有必要按部就班地进行逐篇解剖式分析讲解。
至于单元教学目标具体落实在哪篇文章中,可以根据单元文本特点和教师对文本的认识理解来安排,不必受教材所规定的精读或自读课文的约束,只要能处理好课文间的主次、轻重,取舍得当即可。
(二)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模块重组新教材的内容编排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用语文学习的基本要素构建模块化的教学系统,我们完全可以将系统的教学内容分解穿插在不同模块学习中。
根据教学内容和文本特点,把不同模块重组,创造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计划。
(三)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进行结构重组例如:人教版必修第二册中,按照内容有“感受艺术魅力”“走进自然怀抱”等几个单元。
然而古诗文都集中安排在第二、三单元,许多学生感觉较枯燥乏味,激不起学习的兴趣。
如果我们按教材的顺序运作。
新课程理念下现代教材观的建立及其意义
摘要:新课程改革使我国的中小学教材悄然发生深刻变化,从原来的“一纲一本”发展到现今的“一标多本”,教材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
然而,“教材误用”的现象在教学中随处可见,教师仍以旧的观念和方式驾驭新的教材,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现实的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中,要树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观并明确其意义。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材观;建立;意义
新课程下历史教师需要建立新的教材观,旧的“本本式”的教材观将向新的“材料式”的现代教材观转变。
“本本式”的教材观把教材视为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唯一教学依据、“法定文件”,限制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及教学的个性化,也容易导致学生对教材的盲目崇拜,扼杀其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
“材料式”的教材观则把教材看做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教学材料”,而不是全部的教学内容。
“材料式”的教材观有助于打破“教材中心”的传统观念,有助于释放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张力,有助于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活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陈旧的“本本式”的历史教材观
以往人们把教材与历史教科书等同起来,说到教材就是指历史教科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课本,好像除了历史教科书(课本)之外,就没有别的教学资源了。
特别是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将教科书唯一化、神圣化,强调教师对它要绝对服从。
这种教材观说到底就是一种陈旧的“本本式”的历史教材观。
这种“本本式”的历史教材观认为,历史教科书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唯一的教学依据,是历史教学中唯一的“法定文件”。
它的价值在于“控制”和“规范”教学,教师必须持有一颗“尊敬”之心,不主张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去积极主动地选择和增添教学资源。
按照这一教材观,教科书的内容就是教学内容,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脱离教材”、“超越教材”,如果越雷池半步,那就是大逆不道。
这种把教学内容绝对教材化的观念,其实质就是僵化的“本本主义”。
在这种教材观的影响下,多数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感到很难处理教科书的内容,习惯于教科书写多少就讲多少,教科书按什么顺序写就按什么顺序讲。
如果哪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一些加工处理或变动,往往就会招致同行的反对。
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本本式”的教材观对一些教师的影响是多么根深蒂固。
这种“本本式”的教材观造成的后果也是严重的。
对教师来说,它使教师成为了教材的奴隶和附庸。
教师只能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久而久之,课堂上教师的灵活性不见了,教学的活力没有了,教学的创造性更是被扼杀了。
“照本宣科”培养不出“学者型”的教师只能打造出“照葫芦画瓢”的“教书匠”。
对学生来说,学生只能是“读死书”、“死读书”、“书读死”,长此下去,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同样不见了,学习的活力同样没有了,学习的创造性同样是被扼杀了。
“照本读
书”培养不出“创造型”的学生,只能训练出“机械复印型”的“书呆子”。
有人曾尖锐地指出,这种“本本式”的教材观使孩子们宛如被钉住的蝴蝶,牢牢地被束缚在教材上,无奈地拍打着柔弱的、可怜的翅膀。
这是多么引人深思的比喻呀!
二、全新的“材料式”的现代教材观
显然,陈旧的“本本式”的教材观已不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了。
我们必须确立一种新的教材观——“材料式”的现代教材观。
“材料式”的教材观认为,所谓教材只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的呈现了一定的教学内容和信息的供教师展开讲述、阐释、演示等活动和学生展开阅读、视听、操作等活动的材料。
凡是承载教学内容和信息的物化的材料,如文字印刷材料、电子音像材料、实物材料等,都要视其为教材,甚至有人把教具也包括在教材的概念之内,因为教具是非常直观化的教材,是教材的物化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材的含义是很广泛的。
这就是“材料式”的现代教材观。
这种“材料式”的教材观是一种大教材观。
“材料式”的教材观把教科书看做历史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教学材料,但强调它不是唯一的教学材料。
那么,教科书又是什么样的教学材料呢?可以说它是供师生进行“教学对话”的“文本材料”。
这个问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历史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把教学过程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以及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呢?是主体性。
交往论承认老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双方都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都是交流的主观能动性,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
新课程提倡通过交往革除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的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的倾向,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次,师生间的交往在历史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师生间的对话,而对话需“文本材料”。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的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主持人、特邀嘉宾和参与听众都紧紧围绕着主题,进行互动式的交往对话,对话的材料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
这种材料可以说是一种“经验材料”。
历史教学与《实话实说》有其相似之处。
教科书的每一课的课题,就如同师生对话的一个主题,主题之下的诸多内容就好比师生对话的材料,师生需要在有限的时空内,紧紧围绕对话的主题,依托对话的材料,进行互动式的教学对话。
这种对话的基础材料是教科书所提供的“文本材料”,此外对话的材料,进行互动式的教学对话。
这种对话的基础材料是教科书所提供的“文本材料”,此外还有其他相关的教学材料。
如果没有这样的“文本材料”,那么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就会失去依托而变得漫无边际,操作上既不可能,事实上也行不通。
所以,像教科书这样的“文本材料”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不可或缺的。
有位历史教师这样兴奋地说:“现在的历史课堂经常出现师生互动对话、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有时候我在课堂上就像一个实话实说的节目主持人。
”
三、确立现代教材观的实践意义
“材料式”的教材观承认教科书是历史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教学材料,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材料,这将给历史教师的教学实践带来新的变化,具有非常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打破“教材中心”的传统观念,以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教材的功能与地位
“本本式”的教材观将教材看成是“控制”和“规范”教学过程的圣经,形成了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围绕着教科书死啃烂嚼,教师中谁把教材挖得越深,讲得越透,似乎谁就教得越好;学生中谁把教材记得越多,吃得越细,似乎谁就学得越好。
教科书的“法定地位”使人对它产生一种“敬畏感”、“神秘感”。
“材料式”的教材观将教材的定位由“控制”、“规范”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从而打破了“教材中心”的传统观念以及由此对它产生的“敬畏感”、“神秘感”,以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教材,最终把教师从对教科书的盲目崇拜和依赖中解放出来。
2.有助于释放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张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法本身有一种张力,即相对的弹性力量。
在“本本式”的教材观下,由于教师对教材的屈从,历史教学法运用很少有创造性,张力也就很难释放。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无论怎么改革,也只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基础性的“文本材料”,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应用工具”。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中,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去用教材教。
“材料式”的教材观要求教师在其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和教的方法,对教材作革新性和批判性的使用,以展现教材的功能,释放教法的张力。
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法,以“材料式”的教材观从观念上为释放教学法的张力开辟道路。
3.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活状况,提高职业素养
教师的职业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活力的职业,是教师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职业。
在“本本式”的教材观下,教师被视为知识的“传递者”,一个“按大纲、按教材规定办事的人”。
他们在这种状况下工作,无法体验到职业的乐趣和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生命的活力被压抑,教师劳动本有的灵性、活力、挑战性、智慧性和人格的作用被一点点扼杀。
教书教到最后,教师大多成了一个暮气沉沉、没有朝气的“教书匠”,这不能不说是教师的悲哀。
“材料式”教材观的确立可使教师从精神上解放自己,找回失落的角色意识,达到自我认同,从一个屈从于规定的缩手缩脚的“教书匠”转变为一个拥有专业自主性和生活活力的教师。
4.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其主体性和批判精神
以往的历史教学除了教给学生一大堆死的知识,剩下的几乎是清一色的标准
答案,没有问题就是最好的教学,学生没有了思想空间,失去了看问题的眼光和批判的勇气,他们被训练成只会答题的“机器”。
新课程强调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不能算是成功的教学。
“材料式”教材观将学生从教材中解放出来,他们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展了,他们思维创新的自由得到充分的尊重,这必将大大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焕发其生命活力,并使其感受到学习及成长的乐趣,从而真正发展其主体性和批判精神。
教材观不能不转变,但也不可急于求成。
因为在教材观的要求上,应区别对待不同素质的教师:对一个连使用的教材都把握不好的教师,可能恰恰要强调教材的权威;对一个有一定教学经验和能力参与教材开发的教师,则要从根本上消除“本本式”教材观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