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课件
- 格式:pdf
- 大小:2.95 MB
- 文档页数:20
统编版六年级古诗词复习完整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复习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部分。
具体章节包括:《古诗十九首》中的《登鹳雀楼》、《静夜思》、《春晓》等经典篇目,以及教材中其他单元的古诗词作品。
内容涵盖诗词的作者背景、诗词意境、韵律节奏及文学常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古诗词,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古诗词的意境理解和鉴赏。
教学重点:古诗词的背诵、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古风画卷,让学生猜测画面中的诗句,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 课堂讲解:a. 简要介绍古诗词的发展历史。
b. 详细讲解本节课要复习的古诗词,分析作者背景、诗词意境、韵律节奏等。
c. 举例说明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背诵古诗词,并进行相互评价。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古诗词鉴赏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分享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1. 古诗词复习要点:a. 作者背景b. 诗词意境c. 韵律节奏d. 文学常识2. 精选古诗词:七、作业设计a. 《登鹳雀楼》b. 《静夜思》c. 《春晓》2. 答案示例:a.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描绘了黄河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远大的抱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诗词,参加诗词鉴赏活动,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并背诵古诗词,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提到的“古诗词的意境理解和鉴赏”。
3. 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讲解”和“互动环节”。
4.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和鉴赏题目”。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⑴西江月:词牌名。
⑴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
黄沙道:是指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
⑴明月别枝惊鹊: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⑴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⑴鸣蝉:蝉叫声。
⑴旧时:往日。
⑴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⑴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⑴见:同现,显现,出现。
⑴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翻译】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赏析】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这首词正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
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
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
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
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
小学古诗《江南春》朗读+知识导学+课件教案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1、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2、山郭:依山的城镇。
3、南朝:东晋灭亡后,先后在南方地区建立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合称。
4、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
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
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5、楼台:指寺庙。
【译文】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赏析】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
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
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
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只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
小古文《岁寒三友松竹梅》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岁寒三友松竹梅》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词背诵”部分。
详细内容涉及对古文中“松、竹、梅”三种植物的描述及诗人通过对这三种植物的赞美,表达出的高尚品质和人生哲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文中“松、竹、梅”的文学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习诗人坚韧、顽强、高洁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古文中“松、竹、梅”的象征意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对古文词句的理解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松、竹、梅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这三种植物的名称,进而引入课题。
2. 新课内容学习:详细讲解古文内容,对重点词句进行解读,让学生体会“松、竹、梅”的象征意义。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与“松、竹、梅”相关的古诗词,进行解读和鉴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松、竹、梅”来描绘一种品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岁寒三友松竹梅》2. 板书内容:松:坚韧不屈竹:顽强拼搏梅:高洁傲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松、竹、梅”来描绘一种品质,并写一篇短文。
2. 答案示例:以“松”为例,描绘坚持的品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与“松、竹、梅”相关的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引导学生将所学品质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古文象征意义的掌握。
2. 教学难点中的古文词句理解和鉴赏。
3. 教学过程中的新课内容学习和随堂练习设计。
4. 板书设计中的内容布局和逻辑性。
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开放性和答案示例的引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