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一种精神与文化的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童年的价值--儿童教育的目的-----------童概第2次作业10小教3班叶虹10150325 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童年是一直存在的事实。
然而,在人类文明史上,在相当漫长的时期里,童年的概念基本上一直被埋没于黑暗之中。
人们发现儿童的历史也就是儿童世界逐步从成人的精神世界中独立出来的历史。
童年及其特有的精神与文化,一旦被人们作为一种独立的存在而予以关注,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也便从此步入人们的视界。
当然,童年之所以是被“发现”的,而非发明的,乃是因为童年及其价值一直就在那里。
童年是永恒的童年,而童年的价值也便是永恒的价值。
作为一种永恒存在的童年价值,既可表现在个体的意义上,也可表现在类的意义上。
童年的价值不仅仅是因为童年的短暂,更是因为童年时接收的教育灌输会影响今后一辈子的生活,童年时期的教育亦是一辈子最重要。
当今的儿童教育陷入了应该教育的泥潭,达不到塑造符合21世纪要求的创造性人才的要求。
家长们没有把孩子培养成为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人才当做教育的目标,没有努力去培养孩子树立起远大的理想。
更进一步来看,在儿童教育的过程中,不要只注重对儿童智力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教儿童认清人生的意义,明白人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
要让我们的教育培育出生活的强者,这个强者不是物质上的强者,而是道德上的强者。
现今的教育家长们更加看中的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而压迫孩子们的童年,很大的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与其他孩子的一种攀比心理,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如果家长只注重孩子背会了什么,背会多少,考试成绩多少,这些智力上的长进,只看到眼前的一些成长,忘记培育孩子的梦想,忽视了重于一切的“心灵教育”,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不可能拥有多么远大的理想。
在对孩子早期的教育中,采取表扬教育还是批评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个永远的论题。
在某些情况下绝不纵容孩子,这是可以肯定的。
要采取孩子易于接受的方法来教育孩子,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不能一直盯着孩子的缺点去压迫他们,如果能对孩子的优点给予很好的表扬和赞许,缺点就会自然消失,很多家长更多的是直接去批评指责孩子的缺点,这样反正会让孩子叛逆。
《童年》读书汇报课引言:《童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首次出版于1892年。
这部作品以阿廖沙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从三岁到十岁的成长经历。
在本次读书汇报课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童年》的主题、人物、语言和结构等方面,以全面了解这部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正文:一、主题与人物主题:《童年》的主题主要围绕着人性的复杂、家庭关系以及社会环境的残酷等方面展开。
高尔基通过阿廖沙的成长经历,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斗争,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人物:阿廖沙是《童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善良、勇敢、聪明的好孩子。
他面对生活的困境,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面对挑战。
此外,作品中还有许多其他人物,如善良的祖母、自私的母亲、正直的房客等,他们都在阿廖沙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语言与风格语言:高尔基在《童年》中运用了朴实无华的语言,真实地描绘了社会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
他的语言富有表现力,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风格:高尔基在《童年》中采用了自然主义风格,通过对阿廖沙周围环境和人物的细致描写,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成长历程。
此外,作品还采用了心理分析手法,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三、结构与情节结构:在《童年》中,高尔基采用了自传体的叙事结构,以阿廖沙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串联起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这种结构方式使得作品更加紧凑有力,也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
情节:《童年》中的情节丰富多样,既有阿廖沙的悲惨遭遇,也有他的快乐时光。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阿廖沙与祖母之间的感情纠葛,以及他与朋友们的友谊故事。
这些情节都充分展现了高尔基对人性、家庭和友谊等方面的思考。
四、思想与启示思想:《童年》的思想主要围绕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展开。
高尔基认为,人们应该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境,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他通过阿廖沙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信念、勇往直前,才能走向成功和幸福。
“童年”的走向:新童年社会学的启示作者:李平袁爱玲来源:《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08期【摘要】从文艺复兴时代起,人们对童年的探究经历了童年概念的提出到对童年可能消逝的惊呼,又因新童年社会学的兴起出现了新的转机。
其中,“童年危机论”是对“儿童-成人”二元对立、视童年为成年的预备期、忽视童年自身价值弊端的深深担忧。
新童年社会学跳出了“儿童-成人”的分析框架,重建童年概念,从而使童年研究出现新的气象。
新童年社会学建构的童年及儿童概念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关键词】童年;童年危机;童年转机;儿童;新童年社会学【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7/08-0008-05童年是人类心灵的原乡,既是起点,也是一个不断回返并寻求意义的终点。
〔1〕日常生活中,童年是一个没有太多异议的普通词汇,是指一个人的儿童时代。
但在学术领域,若从现代学科体系视角加以审视,“童年”这一词汇所蕴含的意义却甚为丰富,可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研究。
新童年社会学的兴起,拓宽了我们看待童年的视野,使我们得以跳出“儿童-成人”的二元对立框架,重新看待童年和儿童。
本文试图从童年概念的提出、童年的消逝以及童年的重塑三个阶段来论述童年概念的发展走向,探讨新童年社会学的兴起对童年相关研究的启示。
一、童年概念的提出童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温馨的,人们在成年之后仍不时会向往和追忆。
童年的价值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不可估量的,童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然而,童年的概念并非自古就有,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被人们逐渐提及,进而逐渐形成的。
1962年,法国历史学家菲力浦·阿利埃斯提出了一个观点,即中古世纪完全不知道有童年这个东西,没有婴儿情怀,也不知道童年的特殊意义,更没有因为这种特殊意义而把儿童与成人区分开来。
阿利埃斯谈到:“我们以中世纪社会为研究的出发点,在那个社会,儿童观念并不存在。
儿童观念与对儿童的爱护不能混为一谈:儿童观念是一种对儿童特殊性的意识,这种特殊性可以将儿童与成人做出基本的区分。
《童年》读后感《童年》是法国小说家高尔基的代表作品之一,讲述了小男孩贾克在贫穷的家庭中的成长经历。
作品以散文形式呈现,情节极简叙事紧凑,语言纯粹自然。
本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现代散文的里程碑之作。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无数个琐碎的瞬间和感性的经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贾克的经历和心路历程,让我感受到了成长的痛苦和喜悦,以及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知性。
贾克生长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父亲经常用暴力对待母亲和孩子们,家里经济困难,生活充满了痛苦和艰辛。
贾克不喜欢上学,却热爱大自然和自由的生活方式。
他在农场里逍遥自在,与小动物为伍,欣赏着自然风光和季节变化。
虽然他身处贫困,却抱有一颗幸福的心态,珍惜着每一天的时光。
在成长的过程中,贾克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是他依然乐观、坚强、勇敢。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最终在无数的努力和坚持之后,获得了成功和幸福。
整个故事中,贾克的心灵自由感、成功和幸福的终点呼应了book titled The Happy and the Beautiful ,这是作者对生命的欣赏和审美。
这本书告诉我们,凡事只要有梦想并且勇于追求,一切都有可能。
而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坚持不懈、兢兢业业地追寻自己的梦想和理想。
同时,书中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孩子们的心灵成长,你希望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父母与教育的支持和自由。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需要细心观察、勤奋努力。
这些都是贾克成长历程中的精华。
这本书就像一本灵魂和思想的录音笔记,她记录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观和思想方式,并且继续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考。
在读完之后,我对自己在成长道路上的选择、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因此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憧憬。
综上所述,这本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一本经典的文学作品,更在于它对我们的独立思考、价值观塑造和成长学习的影响。
它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智慧、启示、激励和思考空间。
《儿童文学的本质》中关于童年人生珍贵价值的解读一、探求儿童生命的内含价值一般来说,动物所处的进化程度越高,它的儿童期越长。
而人类的儿童期比其他的高级动物的儿童期都要长,所以有足够的时间去积累和发展。
朱自强先生从进化的角度阐述了儿童期的重要性,明确漫长的儿童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强调儿童期的重要性基础之上,朱先生表明儿童文学对儿童生命的内涵价值的确认,必须有自身独有的立场和途径。
一是儿童生命的内涵价值是成人生命不可替代的。
通过波尔·阿扎尔对成人与儿童的一番对比描绘,朱自强指出丰富的想象力和鲜活的感性是儿童生命体所内含的价值。
想象力既是儿童所拥有的,也是成人创造各种文明的必备能力。
相较于成人重视的而言,儿童的想象力具有更大的价值,因为想象力是无限的,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正是童年期人性的充分发展才造就如今的成人,童年不是阶段性就可蜕去的外壳,而是一个价值永存的领域。
所以在儿童期膜拜知识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二是儿童生存状态具有人生哲学价值朱先生善于从儿童文学的本质与自身的生存哲学之间寻找到沟通之路。
尼采的精神三变提到,理想的人生精神境界,最初是忍耐的骆驼形态,后变成拥有战斗勇气的狮子,最终还是要变成“幼儿”的形态,因为幼儿的心性可以开创一切。
在“幼儿”精神世界的人们,所做的行动完全是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处于欣喜而的状态。
所以“幼儿”的精神境界是具有最高哲学价值的。
三是相较于成人,儿童生存状态与艺术本质上更加契合。
里尔克、弗洛伊德等人,在童年生存状态与艺术的存在方式之间找到了某种内在的契合。
艺术是一种忠实于自然本能并因而忠实于童年时代的生活方式,与“朴素天真”“本能解放”“游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种特性的存在方式是类似于童年而非成人时期,所以从本质上看儿童生存状态与艺术更加契合。
综上,朱自强认为为儿童创作的儿童文学应该是给儿童带来自由和解放的文学。
关于儿童生命内涵价值的确认途径,儿童文学应该促进儿童心灵的生命欲求,帮助儿童建立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自尊感的,才能为丰富儿童的心性提供最大的可能性。
童年的价值————幸福的童年追求未来的幸福每个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都会有说不尽的话,那时的我们,会因为做错了事怕被爸爸揍而装可怜找妈妈求救,会因为非常想得到一件心爱的玩具而在大街上哭闹不止,会因为在生病时怕打针吃药而偷偷躲起来,会因为和小朋友们一起疯野似的玩到天黑不回家让家人担心,也会因为考试得了双百分而洋洋得意。
每个人的童年都不同,快乐的童年,抑或艰苦的童年,哪一种童年才是对孩子好的,有意义的?怎样的童年才是有价值的,童年的价值又是什么呢?童年的价值在于儿童获得了幸福。
一方面,童年本身是幸福的,那时的儿童像海绵一样四处的吸收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知识,享受着“教育”带给他们的快乐,其过程本身是幸福的;另一方面,童年是可以谋求未来幸福的,儿童接受的教育让儿童拥有知识,知识是通往成功的钥匙,儿童能用这把钥匙成就自我,享受其所带来的财富地位等,那种充满自信的自我肯定感和积极的人生价值是儿童追求的未来的幸福。
童年本身是幸福的。
童年本身是幸福的也可以理解为:可以无理由“贪玩”的童年是幸福的,可以自由接受教育的童年是幸福的。
我们常听周围有人这样说:“好想变回小的时候啊,那时候的自己是多么的无忧无虑”。
是啊,童年是,也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因为这样的童年才是幸福的。
这时的儿童单纯、真实、善良,他们成天高高兴兴地,成天跑啊、跳啊、玩啊,他们远离成人的世界,那小小的个头,看到的是另一个世界——我们成人无法理解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衣服不必干干净净,想什么时候在地上打滚就什么时候打滚;在这个世界里,没有谁真谁假,雪地中乞讨的叔叔,没有钱就可以把自己的小棉袄给他为他填一份温暖;在这个世界了,一切都是美好的,家里的小狗狗可以和自己说心里话。
他们带着好奇心,接受者各种知识,简简单单的享受着吸收知识的快乐,不带任何功利色彩。
在《小王子》一书里写到了小王子、小狐狸和一朵玫瑰花的一段故事,小王子来到地球因看到满园的玫瑰花发现自己的玫瑰花也不过是一朵普通的玫瑰花时而失落,他驯养的小狐狸却告诉他,它的玫瑰花是独一无二的,因为那是他驯养的玫瑰花。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童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童年》是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的一首歌曲。
歌曲以欢快的旋律和生动的歌词,描绘了孩子们童年的快乐生活。
歌曲共四句歌词,每句四小节,结构简单明了。
旋律中运用了大量的重复,使歌曲易于学唱。
歌曲难度适中,适合三年级学生学唱。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对音乐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童年》的歌词和旋律。
2.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让他们能够感受歌曲中的欢乐氛围。
3.通过对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歌曲《童年》的歌词和旋律。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音高和节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歌曲《童年》,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歌曲的欢乐氛围。
3.采用分组教学法,让学生分组练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4.运用示范法,教师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你们的童年是怎样的?”让学生回忆起自己的快乐时光,激发他们对歌曲《童年》的兴趣。
2.学唱歌曲:首先,让学生聆听歌曲《童年》,感受歌曲的欢乐氛围。
然后,教师逐句教唱歌曲,让学生跟唱。
在学唱过程中,重点讲解歌曲中的音高和节奏,帮助学生正确把握。
3.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每组选择一个角色,分别演唱歌曲的不同部分。
4.表演展示:各小组分别进行表演展示,其他同学担任评委,评选出最佳表演奖。
5.歌曲欣赏:让学生再次聆听歌曲《童年》,感受歌曲的美妙之处。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童年时光真快乐2.捉迷藏、跳皮筋3.童年时光真快乐4.一天天长大,童年不再来(板书旋律简谱)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能熟练地演唱歌曲《童年》。
最近我在参与一个未成年人儿童案例的工作时,遇到在城市务工的一对父母,他们带着儿女辛苦地生活在城市的边缘。
他们没有时间照顾和陪伴孩子,以至于发生了女儿受到性侵事件。
在连续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竟然未发现女儿受到了附近人的性侵。
在我的工作室里,母亲因为女儿被性侵而无比的自责,在我面前呈现出极端的痛苦,女儿则开心快乐地吃着点心(回避与隔离创伤),这两种呈现在我面前的情绪,令我感到窒息般的疼痛。
在心灵花园的项目中,我的工作室也来过一位初中辍学的男孩,孩子穿着一双比较贵的鞋子和挎着一个比较贵的双肩包,父母则衣着及其简朴,眼神紧张慌乱。
当父母向我描述他们的无助时,男孩却流露出轻视和无所谓的眼神,这令我不寒而栗。
当我们转向为困境儿童工作时,我们需要去思考什么是儿童成长,什么是童年的价值与意义。
在急速发展的社会中,童年生命正处于堕落的危险之中。
德国哲学家史怀哲说过,物质过分的发展如果超过了精神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平衡就会被破坏。
他认为,文化的本质并不是物质方面的成就,物质成就反而会给文化带来最普遍的危机。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孩子的童年从自由进入不自由的状态,孩子自然游戏的能力在不断减弱,例如在土地里玩过家家,拿树枝、树叶、泥土进行象征性游戏的能力,都在逐渐丧失,以至于的感官愈加僵硬退化,主动游戏的天赋被割断。
因此,当物质主义效率优先,功利主义弥漫整个社会的时候,儿童的心灵与精神生命就会迷失。
这里涉及一系列问题:儿童是谁?儿童是存在于他自身还是仅仅作为一种等待成长的存在?儿童这个群体是怎样被决定的?它是一种本质上的划分,还是一种关系上的划分?由年龄来决定还是由能力来决定?儿童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大多数的成年人来说,很难理解儿童是谁,儿童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对于他们而言没有太多意义。
作为荣格分析学派的一名分析师,我经常会在儿童身上投射和对抗不确定性的恐惧,以及自身面向未来的恐惧。
因为我担心如果我们不能好好教育儿童,引导儿童,儿童会有怎样的生命皆不可知。
儿童文学篇走入中国童年深处 呈现中国童年精神——“童年在中国”系列编辑手记□文/孟丽丽著名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家方卫平老师在《探寻儿童文学的艺术新境》一文中说道:“事实上,不论在历史还是当下现实的书写中,如何使小个体与大社会、小童年与大历史的关系得到更丰富多层、浑然一体的表现,仍是一个有待于探索的艺术难题。
在充分认可、张扬最个体化、具体化的童年生命力量与生活精神的同时,发现童年与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象、命运之间的深刻关联,书写童年与这片土地的过去、当下、未来之间的血脉渊源,是当代儿童文学不应忘却的一种宏大与深广。
”作为一名童书编辑,方老师的话使我的思路豁然开朗,我希望自己能跳出之前做书的舒适圈,摆脱对自我的重复,去寻找“书写童年与这片土地的过去、当下、未来之间的血脉渊源”的作品。
“童年在中国”系列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约稿过程——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我们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生长在中国土地上的童年是多元、鲜活的,是变化、进步的,中国童年需要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文学书写。
“童年在中国”系列的第一部约稿,是彭学军老师的《鲤山围》。
之前我组稿策划的彭老师的作品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和彭老师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一次在跟彭老师沟通的时候,彭老师发来了一部中篇小说《鲤山围》,我读了后发现这部作品中彭老师走出了“一心一意只恋着自己出生和长大的地方——湘西”,将笔触延展到另一个有着记忆和情感沉淀之地——“成年之后才来的赣南”。
这不正是我要寻找的“书写童年与这片土地的过去、当下、未来之间的血脉渊源”的作品吗?我马上给彭老师写了约稿信:“《鲤山围》是一部能让所有编辑都眼前一亮的作品。
作为一部中篇小说,它有非常巧妙的叙述视角和完美的叙述结构。
女孩思泉是一位从城市里进入中国少儿出版优秀编辑手乡村客家人生活的外来城市文明的代表者,作品从她的视角展开对客家风土人情描述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体悟,非常巧妙。
从结构上说,从徐氏家族的‘众茶’开始,到几个孩子的‘众茶’结束,象征了一种文化的传承。
童年概念的解构与建构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示卢英;陶志琼【摘要】大卫·帕金翰在《童年之死》一书中批判性地指出:无论是媒体技术的悲观主义还是乐观主义对童年的概念都进行了本质性的界定。
他主张应该以一种更加充分的社会性解释来说明儿童与电子媒体之间的关系,并以此来建构在电子媒介下的童年概念。
本文对帕金翰关于童年概念的解构以及在电子媒介下的童年概念的建构进行了探讨,进而探讨了它们对理解儿童教育中的童年概念所带来的启示:童年的本体概念表明儿童具有不成熟的独特性;童年的受体概念表明儿童受到社会的制约;童年的主体概念表明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
%In his book The Death of Childhood ,David Parkin,John critically points out that both media technology of pessimism and optimism to the concept of childhood is an essential definition.He argues that the concept of childhood should be in a more adequa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ldren and electronic media,and construct the concept of child-hood in the electronic media.This paper discusses that childhood concept of de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childhood under the electronic media and then discusses the enlightenment to pre education in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childhood:the ontology of childhood concept shows that children have the uniqueness of immature;The receptor of childhood concept shows that the concept of childhood is re-stricted by the society and the main concept of childhood indicates that children have the initiative.【期刊名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4页(P93-96)【关键词】童年之死;童年概念;解构;建构;启示【作者】卢英;陶志琼【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10大卫·帕金翰在《童年之死》中说道:“‘儿童’并不是一个纯粹由生物学所决定的自然或普遍的范畴。
童年:一种精神与文化的价值现代童年正在遭遇一种文化生态的转换与危机。
伴随着电子化的媒体传播与玩具推广、商业化的娱乐消费、居住环境的城市化建设、快速运行的生活节奏,儿童越来越远离了淳朴的乡土自然、传统的游戏活动、浪漫的童话阅读、诗意的自由幻想和无忧无虑的童年体验。
无疑,现时代的童年危机,构成为本文审视童年及其童年价值与现实启示的背景与前提。
一、童年是一种精神于文华的存在首先,童年是原始的、混沌的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涌动着、融汇着生命之初的本能、欲望、激情与冲动,构成童年身心成长最初的精神起点和原始动力。
这种先天的精神力量,在儿童那里远比在成人那里更加占据主导性的优势地位,并赋予童年以原始性的特征。
在精神发生学上,童年的这种原始性缘于这样一种事实,即任何个体精神的发生都是种族进化的经验沉淀与历史遗留。
因其带有生物学根源的心智结构的未曾分化或未曾充分的分化,人生年幼便势必拥有了一种浓厚的混沌化特征,并时常处于把幻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予以混淆的精神状态。
其次,童年是自然的、本真的。
儿童作为成长中的儿童,是幼稚的、不完善的、未定型的,因其尚未接受或充分接受后天文化与文明理性的熏化与训练,并少有对于客观规则与现实逻辑的自觉遵循与拘束,从而表现出一种更为纯粹的自然与本真。
儿童的那种不能延迟满足的欲望和需求、不分场合的喜怒多变、自我中心化的情感倾向,皆是随兴所至和率性而为,是童年天性未经任何润饰的真实流露与表现。
可以说,儿童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因其自然而清澈,因其真实而质朴。
其三,童年是感性的、性情化的。
儿童生活在一种前理性状态中,尤其是生活在前科学的世界里,儿童直观形象的思维方式,以及受制于具体情境与行动的非自觉意识,让直觉的而非抽象的、感性的而非理性的心理成分,以压倒性优势成为制约甚至支配其精神活动的力量。
童年的感性世界里,势必伴随着强烈的情绪情感体验和个体好恶的主观表达。
儿童真正所需要的,是投身于活生生的大自然与大社会的直观感受与体验,追求感性冲动的释放和好奇情趣的满足,而不是沉浸于符号世界的逻辑推演和所谓科学理性的精确解答。
童年:一种精神与文化的价值
现代童年正在遭遇一种文化生态的转换与危机。
伴随着电子化的媒体传播与玩具推广、商业化的娱乐消费、居住环境的城市化建设、快速运行的生活节奏,儿童越来越远离了淳朴的乡土自然、传统的游戏活动、浪漫的童话阅读、诗意的自由幻想和无忧无虑的童年体验。
无疑,现时代的童年危机,构成为本文审视童年及其童年价值与现实启示的背景与前提。
一、童年是一种精神于文华的存在
首先,童年是原始的、混沌的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涌动着、融汇着生命之初的本能、欲望、激情与冲动,构成童年身心成长最初的精神起点和原始动力。
这种先天的精神力量,在儿童那里远比在成人那里更加占据主导性的优势地位,并赋予童年以原始性的特征。
在精神发生学上,童年的这种原始性缘于这样一种事实,即任何个体精神的发生都是种族进化的经验沉淀与历史遗留。
因其带有生物学根源的心智结构的未曾分化或未曾充分的分化,人生年幼便势必拥有了一种浓厚的混沌化特征,并时常处于把幻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予以混淆的精神状态。
其次,童年是自然的、本真的。
儿童作为成长中的儿童,是幼稚的、不完善的、未定型的,因其尚未接受或充分接受后天文化与文明理性的熏化与训练,并少有对于客观规则与现实逻辑的自觉遵循与拘束,从而表现出一种更为纯粹的自然与本真。
儿童的那种不能延迟满足的欲望和需求、不分场合的喜怒多变、自我中心化的情感倾向,皆是随兴所至和率性而为,是童年天性未经任何润饰的真实流露与表现。
可以说,儿童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因其自然而清澈,因其真实而质朴。
其三,童年是感性的、性情化的。
儿童生活在一种前理性状态中,尤其是生活在前科学的世界里,儿童直观形象的思维方式,以及受制于具体情境与行动的非自觉意识,让直觉的而非抽象的、感性的而非理性的心理成分,以压倒性优势成为制约甚至支配其精神活动的力量。
童年的感性世界里,势必伴随着强烈的情绪情感体验和个体好恶的主观表达。
儿童真正所需要的,是投身于活生生的大自然与大社会的直观感受与体验,追求感性冲动的释放和好奇情趣的满足,而不是沉浸于符号世界的逻辑推演和所谓科学理性的精确解答。
其四,童年是浪漫的、诗性的。
童年充满着无限的梦想和无羁的遐思。
正是携带着幻想的冲动与释放,儿童完成主客融渗的整体感知,以及泛灵化的意识倾向,在不自觉里将自己的生命意志和情感意愿投射到他周围的万事万物。
于是,儿童就时常处在了一个“美学式”的移情状态,儿童的世界也便充满了鸟语花香、诗情画意,童年成为浪漫主义的诗性童年。
其五童年是自由的、是游戏的较之于成熟的成人,儿童似乎是脆弱的、依赖的,然而,每一个儿童都应该又是独立而自由的儿童,并从一出生起就以其原始而朴素的生命冲动、顺其自
然的童真童趣、无拘无束的诗意幻想而施展着他追求自由和体验自由的权利。
而游戏作为儿童天性并蕴含儿童一切身心因素及特点的活动呈现,无疑是儿童满足实现精神自由的最佳途径。
正是在游戏中,儿童以棍为马、以椅为车,超越了客观世界的意义约定和现实生活的规则束缚,可以拥有自主能动地把握、控制和确定世界的权利。
二、童年的永恒价值
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童年是一直存在的事实。
然而,在人类文明史上,在相当漫长的时期里,童年的概念基本上一直被埋没于黑暗之中。
1.童年是个体精神成长的根基与渊源
童年是任何成熟的精神个体都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一种状态。
它潜藏着人类成长的秘密和未可限量的可能,是生发成人理性人格的精神根基,是孕育未来生活与生命走向的历史渊源。
2.童年是孕育人类精神与文化的母体
童年价值的永恒性不仅在于它是个体精神成长的持久动力和根基,在更为广阔的意义上,立足于浩瀚而漫长的人类进化的历史,童年乃是一种作为类的精神与文化的现象,而且任何历史时期的人类精神与文化也都无不诞生于此而又归属于此。
我们的童年来自于我们的每一位祖先,儿童的发展是历代人类祖先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缩影,儿童的生命就是历代祖先前
赴后继一步步构筑起来的生命,而这生命的火炬总是由最新一代的儿童所继承,儿童的精神与文化就是在整个生命进化过程中经过进化选择而保留下来的宝贵资源。
这一宝贵资源自然便是任何人的成长都不能脱离的根基与渊源。
无论是诗人华兹华斯、心理学家霍尔,还是作为教育家的蒙台梭利,都宣称“儿童是成人之父”,也都是在进化史的视野下,充分肯定了童年是人类精神发生与文化发展的母体或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