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1: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5
教师招聘备考:英语修辞法—明喻、隐喻、提喻_
一、Simile明喻
Childhood is like a swiftly passing dream.童年犹如一场短暂的梦。
Beauty is as summer fruits ,which are easy to corrupt and cannot last...
美者犹如夏日鲜果,易腐难存……
He talks like a book all the time.他老是文绉绉地说话。
He can no more swim than a hammer can.
他不能游泳正如锤子不能游泳一样。
He is, as it were, a walking dictionary.他就像一部活字典。
(二)Metaphor隐喻,暗喻
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 but the lighting of fire. 教育不是将桶装满水,而是将火点燃。
Time passed at a nail’s pace.
时间慢的像蜗牛爬一般。
They lived from hand to mouth.
他们生活拮据。
(三)Synecdoche 提喻
There are about 100 hands working in his factory.
他的厂里约有100名工人。
(部分代整体,hand是人身体的一部分,代表人)
He is the Newton of this century. 他是本世纪的牛顿。
(特殊代一般)。
2006年3月第38卷 第2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bimonthly )Mar.2006Vol.38No.2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复旦大学 朱永生 提要:自从Halliday 于1985年第一次提出“语法隐喻”这一概念以来,语言学界发表了大量论文,涉及语法隐喻的性质、类型、功能、体现形式、运作机制及其与意识形态、语言发展、语域和语类的关系。
然而,现有的成果对名词化类型和功能的讨论还远远不够,动词化与语法隐喻的关系基本上被忽视。
为了对语法隐喻进行更加全面的阐释,本文就以下四个彼此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1)语法隐喻产生的基本条件;2)名词化的界定与类型;3)动词化的界定与类型;4)名词化隐喻功能与动词化隐喻功能的对比。
关键词:名词化、动词化、语法隐喻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0429(2006)0220083281.引言“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 )这一概念是M.A.K.Halliday 在1985年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A n Int 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 m ar )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此后,国内外发表了大量与此相关的文章,内容涉及语法隐喻的性质、类型、功能、体现形式、运作机制等诸多方面。
其中全面论述语法隐喻研究的成果有Hall 2iday (1985/1994,1992,1993a ,1996,1998a ,1998b )、Matthiessen (1988)、Matthiessen &Nesbitt (1996)、G oatly (1997)、胡壮麟(1996)、朱永生和严世清(1999,2001)等;涉及语法隐喻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有Martin (1992)、G oatly (1993)、Martin (forthcoming )等;涉及语法隐喻与语言发展(language development )关系的有Derewianka (1995)、Painter (1993)等;涉及概念隐喻(ideational metaphor )的有Halliday (1985/1994)、Martin (1992)、Matthiessen (1993,1995a ,1995b ,1998)、Ravelli (1998a )、朱永生(1994)等;涉及人际隐喻(interpersonalmetaphor )的有Butler (1988,1996)、Martin (1992,1995)、Lemke (1998)、Matthiessen (1993)、Thibault (1995)、朱永生(1994)等;涉及语篇隐喻(textual metaphor )的有Martin(1992)、Matthiessen (1992)等;涉及语法隐喻与语域(register )关系的有G oatly (1993)、Rav 2elli (1985)等;涉及科技语篇语法隐喻的有Hal 2liday(1993b ,1997)、Halliday&Martin(1993)、Martin &Veel (1997)、董宏乐(2005)等;涉及艺术语篇语法隐喻的有Ravelli(1998b )等。
现代汉语中的动词化、形容词化和概念语法隐喻郭晶晶;刘云飞;肖惜【期刊名称】《钦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29)9【摘要】Nowadays, linguists define verbalization and adjectivization in Chinese as flexible use of words from the rhetorica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restudy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By studying the corpus, this paper finds that:flexible use of words is the product of cognitive mechanism of grammatical metaphor;This mechanism can achieve re-markable linguistic effect;The rank shift in nominalization can be found verbalization and adjectivization;The study of 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 should shift its focus from nominalization to all kinds of verbalization and adjectivization.%语言学界普遍从修辞角度出发,将现代汉语的动词化及形容词化现象界定为词类活用现象。
以语法隐喻理论为视角重新研究发现:“词类活用”现象尤其是“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是概念语法隐喻认知机制的产物,该机制旨在使语句具有原一致式无法比拟的语言效果,将名词化隐喻中“级转移”现象范围扩大至动词化以及形容词化隐喻。
“语法隐喻”和“隐喻语法”(讲稿)沈家煊1.隐喻1.1隐喻是一般的认知和行为方式“辩论就是战争”论战争论辩护论敌抨击打笔仗理论战线唇枪舌剑舌战群儒入室操戈大张挞伐人身攻击批评的武器这表明,我们不仅用战争来谈论..辩论,我们在实际辩论中就是有胜有败,把辩论的对方视为敌手,我们在辩论中的所作所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战争这个概念支配的。
“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隐喻是概念和概念系统层面上的隐喻,不是或不仅仅是语言的修辞手段;我们的概念和概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隐喻的性质,受隐喻的支配。
1.2 隐喻的系统性如果A:B::X:Y,那么A和X常用同一名称称之。
“脚注”:A是身体的最底部“脚”,B是身体,X是页面的最底部,Y是页面。
A与B 的关系类似于X与Y的关系,是“关系”的类似。
隐喻是从一个认知域(源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的“投射”(mapping)。
“脚注”是从身体部件域投射到论文格式域。
但是这种投射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成系统的。
一个概念隐喻往往跟若干个其他概念隐喻联系在一起。
例如,用语言交流信息和情感,这个复杂概念由三个相关联的隐喻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1)信息或情感是一件东西(2)词语是装载东西的容器(3)交谈过程是物件的传递过程交谈就是说话人将思想感情当作一件东西装入词语的容器,传递给听话人,后者再打开这个容器,从中取出里面的东西,即理解前者的思想感情。
这就是关于语言交流的“传导”隐喻(Reddy 1993)。
来自语言自身的证据:这篇文章包含许多新观点;这句话的含义很深;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情;我托他转给你这个消息;美国政府向中国领导人传递了一个信息;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不要断章取义;提取这一段的中心思想。
表达语言交流的句式和表达物件传递的句式也是一样的,在汉语里都是双宾语句式:他送给我一件毛衣/他告诉我一个消息/他请教我一个问题。
“投射”不仅仅是一个范畴到另一个范畴的投射,而是一个认知模型到另一个认知模型的整体结构的投射,这就是隐喻的系统性。
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在秋天,枫叶逐渐变得红艳艳的,它们在枝头绽放出美丽的色彩。
我们可以将这些红艳艳的枫叶名词化为“秋天的宝石”,这些宝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为大自然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当风吹过时,枫叶从树上飘落下来,我们可以将这些飘落的枫叶动词化为“舞动的秋意”。
它们在风中轻盈地翩翩起舞,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美丽和忧伤。
年轻人在枫叶树下漫步,他们感受着秋天的气息,追求着美好的梦想。
我们可以将这些追求梦想的年轻人语法隐喻为“乘着秋风的翅膀”。
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放飞自己的梦想,感受着青春的活力和激情。
在枫叶的飘落中,我们仿佛听到了大自然的呼唤。
这个呼唤引导着我们走向远方,去寻找那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可以将这个呼唤语法隐喻为“秋天的呼唤”。
它激发着我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秋天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诗意的季节。
在这个季节里,枫叶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美丽和遐想。
通过名词化、动词化和语法隐喻的手法,我们可以将这些美丽和遐想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让我们一起跟随秋天的步伐,去追寻那些更加美好的梦想吧!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在汉语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在句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可以用来表示名词的性质和特征,还可以用来传达句子的语法和语义信息。
本文将探讨这些名词化标记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以便更好地理解汉语语言。
"的”、“者”、 "所”和"之"都可以用来表示自指,即用来指代已经提及的人或事物。
"的"用于形容词后面,将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例如:"者"主要用于动词后面,将动词转化为名词,例如:"所"主要用于动词前面,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成一个名词化的词语,例如:"之"主要用于形容词前面,与后面的形容词结合成一个名词化的词语,例如:“者”、"所”和"之"还可以用来表示转指,即用来指代其他的人或事物。
语法隐喻的理据、分类及其级转换1.隐喻的基本知识隐喻的中心不是语言,是思维。
不是修辞格,是思维方式。
是使经验概念化并加以诠释。
隐喻是借助对一类事物的理解和体验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
隐喻是一种映射,即从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两领域的具体特征具有系统的本体对应。
将源域固有的本体特征映射到目的域的内在特征上,目的域的这一特征是叙事人的对经验的体验和诠释。
跨领域映射并不是完全对称的,而是局部的。
隐喻在突出某一特征的同时,淡化和掩盖了其他特征。
Eg :Sam is a pig ;Sam’s car is a pig 。
隐喻有常规隐喻和原创隐喻之分。
Eg:Life is a journal;她的生活就像一锅粥。
Life is a twitch。
隐喻可在语言组织的各个层次上体现,在单词,词组,句子及语篇。
2.语法隐喻的理据在语言进化的初始状态,语言的呈现是由认知主体――人与认知客体――客观世界的联系、映像、相互作用后,在人的二维意识维度中形成的意识空间系统,这一点在哺乳动物中有共同性。
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的大脑的智能在不断进化,这种二维空间系统也在解构中发生变化,现象维度和非现象维度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更细密和更具象。
以至于飞跃到一个新的非物质符号系统的出现,这个非物质符号系统也就是词汇语法系统,这个系统的出现标志了人类现代意义上的语言系统的确立,也即具备了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通过词汇语法的作用可表现出无限意义,二是通过词汇语法的作用使得认知主体以此为工具体现和构建社会现实。
有了词汇语法层面,人类就不受制于直接与现象层面相关联的约束,是语法隐喻产生的根源。
索绪尔的意义观认为,语言符号和意义处于两个不同层面的事物,意义是存在层面的事物,语言符号则是工具性事物。
韩礼德的意义观则认为,意义不是静止不变的事物,而是处在变化过程(meaning-creating)的事物。
语言不仅反映人类经验而且反映社会关系(the interaction among human)。
语法隐喻北京大学胡壮麟(原载《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1期复印)提要:隐喻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比喻,一种生动的源自生活的表达方式。
在英语专著中对隐喻的较新的定义为:“将一个词从其本义转为一般不能换用但却相似的另一个词,强调其认同,即两者相似,但不是明喻”(Larham,1991∶100)。
那么,什么是语法隐喻呢?目前尚无一个公认的清晰的定义。
我个人认为在构成隐喻的两个概念领域中,其中至少一个领域应与语法形式有关。
本文就是从这个最基本的认识出发,介绍几种主要的语法隐喻形式。
关键词:隐喻语法*************************************************************************** ****************⒈ 古典时期的语法隐喻不论是西方还是我国,许多语法术语来自对现实世界的隐喻。
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认为语法中“格(case)”这个术语有心理学的和形而上学的依据(Alford,1982)。
“格”源自希腊语的ptosis(直译为“跌落”),它反映了从词源学上当时的人们对该术语功能的模糊认识,即一个词跌落在另一个词上面,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由于主语总是挺然直立的,它从不跌落于其它词之上,因而格又可分为ptosis eutheia(直格)和ptoseis plagiai(斜格)(Robins,1951;岑麒祥,1988)。
我国虽没有类似西方的完整的语法体系,但“助词”这个术语上承《谷梁传》的“遂,继事之辞也”;复数的概念早先为“众辞”,也见于《谷梁传》的“人者,众辞也”。
至于像“部首”、“实词”、“虚词”、“方言”等术语都是源自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比喻。
如果我们把“隐喻化”过程以“→”表示,那么这一时期的语法隐喻的特征可表示为“现实世界→语法术语”。
⒉ 中世纪的语法隐喻大量运用语法隐喻的昌盛时期在中世纪,特别是在12至14世纪。
语法隐喻主要理论概述摘要:由功能语言学派代表人物韩礼德首先提出的“语法隐喻” 是对传统修辞意义上的隐喻的一种挑战。
本文从主要理论概述,对一些学者有关“语法隐喻”的论述进行梳理和归纳,旨在为对“语法隐喻”理论感兴趣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胡壮麟在其论文《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中归纳出韩礼德有关语法隐喻的1985/1994模式。
下面让我们分别看一下韩礼德从功能角度出发将语法隐喻划分的两种主要类型: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
1.概念语法隐喻:及物性系统中各种过程都可以隐喻化——从一个过程隐喻为另一个过程。
“随着不同过程之间的转换,各小句的功能成分(如参与者、过程和环境因子等)也可互相隐喻化。
被转换的功能成分在词汇语法层体现时又可以从一个形式(如短语和词类等)隐喻为另一个形式”(胡壮麟,2000:88)。
例如下面两个经典例子:(1)Mary saw something wonderful.(2)Mary came upon a wonderful sight.(Halliday, 2000: 344)。
(1)句是一致式的表达,see体现了一个心理过程,而(2)句则将心理过程隐喻为物质过程, 由“come upon”体现。
(3)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4)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 (Halliday,2000: 346)。
由(3)句到(4)句体现了物质过程“arrive”向心理过程“see”的隐喻式转化,同时各过程内的参与者和环境因素也发生了变化。
2.人际语法隐喻:语言的人际元功能由情态和语气实现,因此韩礼德将人际语法隐喻分为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
情态功能具有多种体现形式,不仅是情态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和介词短语及相应的不同结构等都可体现情态意义。
我们把由非情态动词体现情态意义的表达看作情态隐喻。
英语中的明喻、隐喻和暗喻比喻(the figures of speech)是语言艺术的升华,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之一,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
在文学作品翻译和影视译配中,比喻句的翻译司空见惯。
今天博语北京翻译公司就依照比喻的三个种类,明喻、隐喻和转喻,来介绍一下比喻句翻译的技巧。
一、明喻(the simile)明喻通常是把被比喻的“本体”和用以比喻的“喻体”同时说出,说明本体事物像喻体事物,用介词like ,连词as,as if,as…so,动词seem等以及句型A …to B as C…to D等等表示“好像”意思的比喻说法就叫明喻。
例如:Bacteria are so small that a single round one of common type is about 1/25,000 of an inch across when these bacteria are magnified 1,000 times, they look only as large as a pencil point.英语中除上述的用介词、连词或句型等的明喻表达方式外,还有许许多多常用的明喻习语。
例如:as long as it′s broad 这类利用双声增强美感的明喻习语简洁明快,短小精悍,语言形象,比喻恰切,令人回味无穷,运用得当,可以达到表达生动、形象的效果。
二、隐喻(the metaphor)隐喻根据两个事物间的某些共同的特征,用一种事物去暗示另一事物的比喻方式。
本体和喻体之间不用比喻词,只是在暗中打比方。
例如,Argument is war. 实际上argument 和 war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argument和war都可能十分激烈,因此该句用战争(war)来暗指辨论(argument)激烈的程度。
再如:He has a heart of stone.To me, the pageant of seasons is a thrilling and unending drama.英语中有许多数词习语和俚语,主要用作隐喻。
第九章语法隐喻9.1 韩礼徳1985/1994模式在韩礼徳《功能语法入门》1985年和1994年两个版本中主要提到概念隐喻(ideational metaphor)和入际隐喻(interpersonal metaphor)两种形式。
9.1.1 概念隐喻在概念隐喻中韩礼徳显示一个属于概念元功能的及物性,其过程可以隐喻为另一个过程。
随着过程的转换,各小句中的功能成分(如参与者、过程、环境因子等;参加第4章)可互相隐喻化,被转换的功能成分在词汇语法层体现时又可以从一个形式(如短语和词类等)隐喻为另一个形式。
例如,(1)a. On the fifth day 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b. 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例1a的语义是一个物质过程,而例1b的语义是一个心理过程,每句中的功能成分科分图9—19.1.2 人际隐喻在人际隐喻中,韩礼徳则区分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前者表现为情态的体现形式可以有多种,如情态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等,而语气可以由多种言语行为互相转换。
9.1.2.1 情态隐喻情态隐喻表现在原来由情态动词体现的情态情态语义可以由词汇语法层次的其他形式体现,如例2。
(2)a. Probably that pudding never will be cooked.b. I don’t believe that pudding ever will be cooked.我们从图9—3中可以看到:(1)英语中情态动词may和might的情态语义可由例2a中的副词Probably和例2b中的I don’t believe小句体现;(2)例2a中的副词Probably和never中的否定语义成为例2b中的α小句,虽然这个小句的主语、限定词和谓语动词齐全,但在功能上体现的是情态语义。
同样,例3a中的介词短语和例3b中的小句所表示的情态语义是一样的,只是后者融合了限定词中的否定成分。
语法隐喻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摘要: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依据元功能可将其细分为概念语法隐喻、人际语法隐喻和语篇语法隐喻。
在英汉翻译教学中,充分利用一致式和隐喻式的表达形式的转换,利用名词化隐喻以及语篇语法隐喻中的衔接功能进行语篇分析,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提高翻译的质量。
关键词:语法隐喻;语篇;应用;英汉翻译一、语法隐喻概述语法隐喻主要体现在语法层面的变式上,即用一种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来取代另一种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
依照功能语法派的观点,即是用“隐喻式”的语法结构代替“一致式”的语法结构。
根据著名语言学家汤普森的解释,“一致式”指的是一种“更加靠近外部世界的事态”的表达方式,而语法隐喻指的是,当一个“词汇语法”形式偏离了它通常所表达的意义时,这个表达形式就是语法隐喻。
从一致式和隐喻式表达入手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分析语言结构的功能。
例如,名词通常表示人物、地点、团体、概念,而动词则表示动作、状态;同样,依照语法解释,疑问句应表示“提问”意义,陈述句应表示“陈述”意义,这些都是一致式的表达方式。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总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移,如当名词不是用来表示事物、地点、概念,而是用来表示动作时,这就出现了隐喻式表达形式;同样,当疑问句不是用来提出问题,而是责难或质问对方时,这也是一种隐喻式表达形式。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依据元功能可将语法隐喻分为三类,即概念语法隐喻、人际语法隐喻和语篇语法隐喻。
1概念语法隐喻“及物性”系统(参与者、环境、过程)内部各过程(包括物质过程、存在过程、心理过程、言语过程、关系过程)之间的相互转换被称为概念语法隐喻。
作者意图的表达有赖于系统过程的支撑,随着过程依照作者的意图进行转化,各小句的功能成分可以互相隐喻化,这一转化的过程即是通过概念语法隐喻使作者意图得以实现的过程。
在这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语言中的名词化现象。
也就是说,本应由形容词和动词来体现的特征和过程,却由名词或名词词组来体现。
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语法隐喻,特别是其与名词化和动词化两种语言现象之间的关系。
语法隐喻是指在日常语言中,通过使用不同的语法结构或词汇来表达相同或类似的概念或关系,从而达到修辞或表达效果的目的。
而名词化和动词化则是两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们分别指将动词转化为名词或将名词转化为动词的过程。
本文将首先介绍语法隐喻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语言中的作用,然后重点分析名词化和动词化两种语言现象如何体现语法隐喻。
通过对这两种现象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法隐喻在语言表达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本文还将探讨语法隐喻在语言教学和语言应用中的实际意义,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一语言学知识。
二、名词化名词化是语法隐喻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将其他词性(如动词、形容词等)转化为名词的过程。
这种转化不仅改变了词语的表面形式,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词语在句子中的功能和意义。
通过名词化,动词和形容词等词性的动作和属性被赋予了实体的特性,从而可以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等名词性成分。
名词化在语言使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简化句子结构,将复杂的从句或动词短语转化为名词,从而减少句子的层次和复杂性。
这种简化有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使句子更加清晰易懂。
名词化可以强调信息的实体性,使语言更加客观、具体。
通过将动作或属性转化为名词,可以突出其作为独立存在的实体,从而更好地传达说话者的意图和信息。
名词化还在不同语体、不同语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科技、法律等正式语体中,名词化被广泛使用,以体现语言的客观性和精确性。
在这些语体中,名词化有助于将复杂的概念、动作或属性转化为具体的名词,从而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同时,在广告、政治演讲等语境中,名词化也被用来赋予某些概念或行动以更高的地位和价值,从而达到宣传或说服的目的。
然而,名词化并非没有争议。
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过度使用名词化可能导致语言的“物化”现象,即过于强调事物的实体性而忽略其动作性或过程性。
到了20 世纪下半叶,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被认为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
莱考夫(Lakoff)等人认为,隐喻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根本上讲,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
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建立概念系统的一条必由之路。
莱考夫等人的隐喻概念也是比较宽泛的,他们把换喻(metonymy)、提喻(synecdoche)和反语(irony)等都当作了隐喻。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指出:“隐喻无所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
其实,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
” [1]1 按照莱考夫等人的理解,语言使用中的隐喻只是一种表层现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我们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s),例如:英语文化中的深层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Argument is war, Time is money 等导致了一系列英语语言使用中的隐喻现象:He shot down all of my arguments. I’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 You’re wasting my time. How do you spend your time these days? 理查兹(Richards)也认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the omnipresent principle of language)”。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其实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
它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perceptual)和形成概念(conceptualize)的手段。
语言中的隐喻产生于隐喻性思维过程,反映了人类大脑认识世界的方式,是我们探索、认识和解释新体验的一种工具。
它可以帮助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或者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我们已知的事物。
动作隐喻本体的例子隐喻是一种非常有趣且有趣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进行类比,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和描述。
而动作隐喻则是将一个动作与另一个动作相比较,以便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观点。
下面是一些动作隐喻本体的例子,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全面、有指导意义的启发。
1. 爬坡假设你正在为了实现一个梦想而努力奋斗。
这个过程就像爬坡一样- 有时候你会感到困惑,甚至有些跌跌撞撞。
但是你不会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攀登,不断努力,直到达到山顶。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梦想的实现往往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成功。
2. 航海生活就像是在大海中航行。
我们需要谨慎地选择方向,并抵御风浪的冲击。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迷雾和暴风雨,但只要我们保持冷静和坚定,寻找正确的航向,我们就能够找到安全的港湾。
这个例子提醒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且勇敢地面对挑战。
3. 放风筝想象一下,你正在放风筝。
你必须找到合适的位置和正确的角度,以便让风筝能够顺利地升空。
但是,如果你放风筝时不够谨慎,风筝可能会被风吹跑,或者甚至撕裂。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处理事物时要注意细节,并且需要一种平衡,以便能够顺利地达到目标。
4. 种植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就像种植一棵树。
你需要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播种,并经常给予水分和阳光。
通过不断地照料和呵护,这颗树会逐渐长大,最终开花结果。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良好的习惯需要时间和耐心来培养,但一旦形成,它们将会给我们带来丰厚的回报。
5. 编织人际关系就像是编织一张温暖的毛毯。
我们需要细心地选择合适的线,然后将它们交织在一起,一点一点地构建起来。
如果我们随意对待,线会松散并断裂,最终无法完成毛毯。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要注重细节,并且投入足够的努力去维护和加强我们的人际关系。
以上这些例子展示了动作隐喻本体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过将抽象的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进行类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描述一些复杂的观点。
希望这些例子能够启发读者,让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启示和意义。
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一、引言(略)
二、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一)隐喻的类型
学界对隐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领域进行分类。
如根据英语隐喻的形式和意义将其分为四种类型:简明的隐喻,半隐性隐喻,隐性隐喻和复杂的隐喻。
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是深刻理解英语隐喻的前提。
相应的翻译策略应以直译法为主,必要时选用意译
法、转译法或合译法。
(谭卫国,2007)
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喻词等三部分构成。
根据本体、喻体和喻词这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情况,一般把比喻分为明喻、隐喻(也叫暗喻)和借喻三类(张艳玲,2008)。
容器隐喻是Lakoff & Johnson提出的三种概念隐喻中本体隐喻的一种重要类型。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容器隐喻存在,这反映了两个语言民族隐喻思维的共性和差异性。
(朱晓琴,2008)也可揭示人类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李瑛,2008)
隐喻在复合词中的投射有不同层面。
投射到词义层面,引起词义演变,可称为词义隐喻。
投射到语素层面,产生喻体语素,喻体语素以其隐喻意义参与构词,可称为构词隐喻。
真正能够产生新词的是构词隐喻。
复合词构词隐喻的隐喻结构类型可分为喻体语素在前的借喻造词和喻体语素在后的暗喻造词。
(颜红菊,2008)
Peter Newmark (1988) 将英语隐喻分为六类:死隐喻;陈腐的隐喻;常用的隐喻;有所改变的隐喻;最近形成的隐喻和新颖的隐喻。
(二)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理论自Halliday(1985)创立后,得到广泛关注。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
理论植根于语言分层思想。
从纵聚合角度看,语言符号系统由表及里分三层:音系层(phonology)、词汇语法层(lexicogrammar)和话语意义层(discourse semantics)。
里层被体现为表层,即话语意义层被体现到语法词汇层,语法词汇层被体现到音系层。
具体说,话语意义层的参与者被体现为词汇语法层的名词,过程被体现为动词,性状被体现为形容词,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环境成分被体现为副、介词组。
从横组合角度看,话语意义层的各功能成分如产生意义范畴的跨越,那么语法隐喻就发生了。
这种功能成分转换反映到词汇语法层就是词类转换。
如:
(1a) The driver drove the bus too fast down the hill, so the brakes failed.
(1b) The driver’s over-rapid downhill driving of the bus caused brake failure.
在(1a)的两个小句中,drove和failed 是表示过程的动词,但在(1b)中,这两个动词分别转化成名词driving和failure,过程小句也就转化成名词短语,也就是说被名词化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隐喻的研究逐步深入,研究视野开阔,内容丰富,成果迭出。
束定芳(1996)探讨了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
窦栋有(2005:83)就隐喻句的推理和预设及其关系进行了阐述和论证。
他认为,喻体和本体的相似关系就是隐喻句里的预设。
隐喻论证舍弃差异,只求相似,由此及彼。
不同点不管多少都无关紧要,逻辑推理只在相似点上进行。
安晓杰(2005)着重指出,喻体在比喻中起最重要的作用,喻体运用恰当,本体的特征
和性质得以呈现和突出。
聂炎(2006:44)论证了隐喻的四种功能:开辟认识世界的新途径;扩大人类的认识视野;加强认识深度,创造新的思想;提供类推证明,揭示事理。
他认为,隐喻思维的具体形态是联想和想象。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将乙事物的意象图式投射到甲事物上,通过概念转化、语义转移或语义映射以达到把握、认知甲事物的目的。
郑洪仁(2006:68)探究了隐喻辞格在语言中的具体运用,指出隐喻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语言艺术中的花朵。
(三)语法隐喻的类型(略)
三、动词化语法隐喻的实证分析(略)
四、结论(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