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青铜器四大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641.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的商朝青铜器文化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大瑰宝,其中商朝青铜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其青铜器文化不仅令人叹为观止,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内涵。
本文将通过介绍商朝青铜器的精美之处、制作工艺、象征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深入探索中国商朝青铜器文化的魅力所在。
一、精美与独特商朝青铜器以其精美的造型和细腻的纹饰而备受世人瞩目。
青铜器的器形多样,涵盖了鼎、簋、壶、益、炉等各类器皿,每一件作品都透露出浓厚的艺术氛围。
其中,商代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要数鼎,不仅形制庞大、铸造工艺复杂,还常常装饰有瑞兽、纹饰等元素,为古代社会的权力与威严形象增添了无限华彩。
此外,商代青铜器的纹饰也极其丰富,除了一些神话故事壮观的描绘外,还有一些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如农耕、打猎、战争等,这些纹饰为青铜器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气息,体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状态。
二、制作工艺的精湛商朝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历经千年的沉淀,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首先,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堪称经典。
商朝青铜器的制作主要分为铸造、安装、磨光等多个步骤,其中铸造是整个过程中最具技术难度的环节。
铸造时,铸匠先要制作泥模,然后将融化的铜液注入泥模中,待铜液冷却凝固后,通过敲击泥模将其剥离,最终得到成品。
这一制作过程需要杰出的手工技艺和丰富的经验,才能保证青铜器完整无瑕。
其次,商朝青铜器的装饰工艺也十分讲究。
商代青铜器的装饰常常采用铸造和粘贴相结合的方式,既保留了铸造纹饰的独特性,又可以更加细致地描绘各类纹样。
铜器装饰常见的材料包括象牙、玉石、骨器等,这些材料的运用使得青铜器的纹饰更加多样化,同时也提升了器物的豪华感和艺术价值。
三、象征意义的深远商朝青铜器不仅仅是艺术的代表,更承载着深远的象征意义。
青铜器作为贵族和贵族社会的象征,具有世袭权力和身份的象征作用。
在商朝时期,青铜器在社会仪式和祭祀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
试比较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艺术风格特点(造型。
装饰。
图案组织表现手法。
艺术风格等。
)文化特征及转变规律。
青铜是纯铜与锡的合金,其中还含有少量的铅。
它作为一种合金,与纯铜相比有几大优点。
一是熔点低,易于铸造;二是硬度大,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或减少锡与铅的比量,以达到不同的硬度;三是易于铸造,溶液在浇铸时气泡少,在范(模子)内无孔不入,这就容易铸造出锐利的锋刃和细密的花纹,而器物本身的气孔大为减少。
在中国出现于距今约三千八百多年前的夏代,至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商周时期青铜工艺发展到鼎盛时期。
A青铜器的形成时期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
古文献上记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范铸造的,比较先进。
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铆钉。
B青铜器的鼎盛时期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
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及杂器。
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
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
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
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王朝统治由盛而衰,青铜礼器逐渐变为生活用具,在形制风格上发生了更为明显的变化,其标志是大量使用新的铸造工艺,流行蟠螭纹。
也是由神话动物演化而成,这时它已变成单纯的图案纹样,已不再有神秘的意味。
青铜器莲鹤方壶是这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件。
艺术风格:器形轻盈、活泼、奇巧、富丽。
C青铜器的转变时期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
商朝青铜器的特点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商朝青铜器的特点》的内容,具体内容:商代前期(二里岗期)的青铜器,较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品种、造型、纹饰、铸造技术均有明显的发展。
商朝青铜器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商朝青铜器的特征...商代前期(二里岗期)的青铜器,较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品种、造型、纹饰、铸造技术均有明显的发展。
商朝青铜器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商朝青铜器的特征商代前期(二里岗期)的青铜器,较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品种、造型、纹饰、铸造技术均有明显的发展。
今见出土器以爵、鼎、鬲(力)、斝(假)、盉(和)、觚(谷)较多,可见器还有甗(演)、罍(类)、瓿(不)、壶、盘、卣、尊等。
这一时期的礼器"重酒组合",以爵、觚(姑)为核心,配以尊、盘或鼎。
工具、兵器有矛、戈、钺、刀、镞等,商代的一般器类均已出现。
这一时期的器物最明显的特征是器壁较薄,当时的铸范技术虽为原始,但铸器胎壁薄而平匀。
性质的特征更易判别,如鼎足明显的多锥形,爵、斝为平底,觚体粗矮。
这一时期制作的大型青铜器,如1974年、1982年在郑州的张寨杜岭、向阳食品厂两处遗址,各出土的两件大型方鼎。
最大一件高近一米,重82.4千克。
这类鼎腹为方斗形,腹沿口上两高立耳,鼎壁薄胎较均匀,鼎腹较深,圆柱形空芯足与整器比相对较短,上粗下细,由锥足向圆形足转变。
这一时期的器物装饰均较为简朴,纹饰多兽面纹、乳钉纹、云雷纹等。
线条粗疏,单层花,无底纹。
湖北盘龙商早期墓葬出土的青铜器造型、纹饰、制作较二里岗由了进步。
之后安徽、陕南等地商早期墓出土的青铜器,器形种类增多,已发现一批制作更加精美的器物如龙虎尊与饰有兽面纹的尊、爵、斝、觚、罍等。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多为酒器,以青铜爵为多。
此时的酒器组合,以爵、觚、斝为基本组合。
铸造工艺方面采用了分铸法,解决了复杂的器物造型和器商活络件等问题。
结合夏商周三代各自的文化特征结合夏商周三代各自的文化特征,举例论述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上的变化特征中国青铜器从本质上来说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宗法礼制。
根据青铜器的不同特征,把夏商周三代划分为夏、商早期、商中期、商晚期和周早期、西周中期、西周晚期六个部分,并从三个方面论述它们的变化特征:器形、纹饰、铭文。
一、夏代夏代以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为代表,器形模仿陶器、石器和骨器,充满着浓厚的原始初创气息,其中铜爵最为丰富,铜爵大体上有两种造型,一类是原始型的,样式基本上是模仿陶爵,它的外形和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手制陶爵有着相似的特征,细腰、平底、短足,呈荷叶状的边口部和流从口部的延伸不甚规整,外观颇像用手捏成的陶器。
另一类造型是比较精致型的,器壁匀薄流狭长而线条优美精细,虽然同是细腰平底,显然是在陶范上事先作过细致修整的,三足细长而微呈曲线形。
这种从原始型到精致型的变化体现了从早期到晚期夏代青铜器造型由简单向复杂多样,由粗放向精致演变的审美历程,为商代青铜器物新颖造型的设计开创了先河。
夏代青铜器器类相对较少,主要以小件的工具和兵器为主。
就纹饰而言,这一时期的纹饰少,体现出朴素简练的特点,但有些爵的杯体正面有一排或两排圆钉状纹饰,一些器物上也出现了简朴的云纹、弦纹和网纹,兽面纹在这一时期就已出现,例如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牌饰,牌上的兽面纹除两眼之外,其他部分都是抽象而不写实的,它是目前已知的青铜器上最早的兽面纹。
在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上还未出现铭文。
二、商代早期商代是中国青铜器的核心时期,人类社会由蛮荒向文明时代过渡,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青铜冶炼技术逐步成熟。
商代早期青铜器器形普遍出现爵、觚、斝的组合酒器,器壁普遍很薄;具有独特造型,鼎、鬲的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
商代人的崇拜神鬼,形成了商代青铜器纹饰庄重、狞厉之美,并以其精美绝伦的装饰造型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又一夺目的瑰宝。
商代青铜器和周代青铜器有何不同一.萌生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夏代青铜器最初发现的地点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青铜器数量和种类已不少,主要是青铜容器、兵器、乐器、工具和饰件。
青铜容器有明显的仿陶器特征,器壁匀薄,由简单的几何纹装饰。
荣其中有酒器和食器,其组合的雏形表明青铜礼器制度开始出现。
青铜兵器和工具已经脱离了石器的影响而初具规范。
陶范法是这一时期青铜器的主要铸造方法,青铜饰件和一些兵器已有绿松石镶嵌的纹饰。
这一切都表明当时的青铜器正处于萌芽生长的阶段。
二、育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育成期包括商代早期和中期,这一时期,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都有发现。
青铜容器、兵器的种类和数量有明显的增长。
青铜礼器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组合关系。
青铜器的造型逐步摆脱了陶器的影响,开始形成自身的形制规范。
兽面纹、龙纹、鸟纹等青铜器的主要装饰题材已广泛运用,并开始向成熟的装饰工艺发展。
青铜器铸造中,分铸技术已被娴熟运用,大型青铜容器的铸造也比较普遍。
青铜器上文字,在这一时期较晚的时候也有发现。
此时的青铜工艺,正处在向鼎盛期发展的哺育成长时期。
三、鼎盛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青铜艺术在商代晚期达到了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并一直延伸到西周早期。
青铜器的种类与器形在这一时期已基本齐全,造型成熟,大器、方器多见,且比较多的运用动物形象作为纹饰。
器物组合关系明确,礼器中重酒的体制在商代晚期臻于完善,到西周早期则开始向重食的体制转变。
青铜器纹饰空前发达,器物往往满饰花纹,平雕与浮雕相结合,使青铜器纹饰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强烈。
铭文在相当数量的青铜器上出现,商代晚期已使用者的氏族徽记为主,稍晚也出现了记事体铭文。
到西周早期,青铜器普遍铸有铭文,出现长达数百字的记事铭文。
四、转变期(公元前11世纪末~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从西周中期开始,中国青铜艺术出现一个比较大的转变。
这一转变是由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习俗所致。
浅析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制作的变化特征众所周知,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都经历了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夏商周时期创造了独步世界的青铜文化,考古学上将这段时间成为“青铜时代”。
而我将在这篇文章结合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特征,从青铜器的品种和用途、制作工艺、艺术特征等方面论述这一时期青铜器制作的变化及各自特征。
一、品种和用途夏代青铜制品主要是为数不多的礼器、武器和工具,相对商周来说种类和数量较少,但在青铜礼器的出现在铸造史上已是一个重大的飞跃。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有爵、斝、戈、钺、铃,以及兽面纹牌饰等。
另外,相传禹在位时,收集全国的青铜,铸鼎九只,象征九州,号称九鼎——这也被视为王权的标志。
下左图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夏代青铜礼器,爵。
到了商代,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青铜器品种已是相当丰富。
商人尊神,敬鬼,信巫,淫祀。
祭祀活动频繁并且隆重。
因此在商代,出现了大量青铜礼器,分为食器,酒器,乐器和兵器。
食器中包括鼎、鬲等等。
其中鼎是最重要的礼器。
上右图为著名的司母戊方鼎。
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
此鼎高133厘米、宽78厘米,重875千克。
它以超重,超大,超强的体量感,表现出雄伟庄严之美,从而成为最高统治者证权与神权合一的象征。
周代青铜器与商有联系也有区别。
西周注重礼教,统治者实行将政治权利、土地和奴隶讽刺诸侯的分封制度,于是青铜礼器不只用来祭祀,还用来维护和体现这种等级制度。
而到了春秋战国,“尊神重鬼”观念日益淡薄,各自为政的诸侯越来越追求“钟鸣鼎食”的享乐生活,青铜器中的生活用器逐渐增多。
二、制作工艺青铜器铸造铸造要经过采矿、冶炼、浇铸、成型等工序。
其技术要比制陶复杂的多,从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夏代青铜制品的器类很少,主要以小件的器具和兵器为主。
夏代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之前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型制朴拙,充满着浓厚的原始气息。
而商周时,随着社会进步和造型艺术的提高,则到了青铜器铸造工艺的辉煌时期,陶制块范铸造的方式得以被使用。
从夏商周三代历史变化,看青铜鼎的发展历程,都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器时代,其中夏朝青铜器数量少且粗糙,而商周青铜器数量丰富,制作精良,纹饰精美。
青铜鼎按腹形不同可分为圆鼎、叉鼎、方鼎,按足形不同可分为锥鼎、柱鼎、蹄鼎、平鼎。
在中国发现的大量青铜器中,青铜鼎是重要的一类,在礼制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并逐渐完成了从实用到祭祀再到国之重器的转变。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属于二里头时期,贯穿商周,一直延续到汉代。
一、西周青铜扁足鼎形制特点根据各期扁足鼎的数量与特征来看,扁足鼎的萌芽期,扁足鼎形态较为原始。
目前最早的扁足鼎发现于湖北盘龙城的二里岗偏晚阶段,但扁足鼎的发源地应在郑州商城,同时在二里头时期的遗址中也有发现与之形态类似的陶质扁足鼎,因此不排除二里头时期就已出现扁足鼎的可能。
殷墟过渡时期的平足鼎足形虽仍与前期相似,但腹部较浅。
在平足鼎发展的孕育期,平足鼎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再是趾点,没有新的造型,数量也没有比前期有明显的增加。
扁足鼎的快速发展期,量增长较大,器形方面也出现了耳上立鸟、方鼎、鸟形足和虎形足等。
扁足形态以夔形足为主,虎形足数量也较多,有少量的鸟形足和鱼形足,就扁足形态来讲,此期已涵盖五种扁足形态中的四种。
扁足鼎发展的沉寂期数量没有增加,形态以夔形足为主,有少量的鸟形足,扁足鼎没有较大发展。
平足鼎发展的两个高峰期,特点是数量大幅增加,造型更加丰富。
奎形脚仍占主流,鸟形脚仍是少数;后期鸟形足可以和真足平分秋色,E形三脚架平足的新造型和以前有很大不同。
西周中期,扁足鼎不仅数量急剧减少,器形也极为单一,均为具盘形鼎,仅存的一件鸟形方鼎,造型也极为呆板,扁足鼎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二、西周青铜扁足鼎纹饰特点青铜器的纹饰最早是在陶器纹饰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最早的青铜容器纹饰见于二里头时期,此时的青铜器上出现简单的变形动物纹。
到了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代一一商周时期,各种类型的青铜器纹饰更是层出不穷,包含各种题材。
1、浅谈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中国青铜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距今约4500~4000年龙的时代,相当于尧舜传说时代,古文献上已经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自夏、商、西周起,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朝代更替。
夏商两代均设有管理手工业的官职和王室贵族直接控制的手工业。
统治者所需的礼器、祭器、武器和贵重的生活用品,多是官府手工业部门制造的。
青铜器是商代工艺的重要品种。
商代青铜器品类齐全、造型多样,装饰图案或中心对称,或呈单独纹样,神秘庄严。
由于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制作十分发达。
青铜器成本高,只能为统治者所用。
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同玉器时代一样,约经历了15个世纪。
青铜器的出现,促使玉雕技术与陶塑技术合而为一应用在青铜器的塑造方面,在此基础上铸造工艺发展起来。
传说中夏铸九鼎,开启了华下文明的青铜时代。
实际上在塑鼎这种复杂的工艺之前,青铜器必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由简到繁的发展阶段。
此时的艺术风格由原始时期陶器造型、纹饰呈现的活泼愉快走向神秘威严,失去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
而青铜图案同彩陶一样成为古代工艺形式美的瑰丽景观,二者的抽象与逻辑演变,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着无数经验与智慧,它嬗变成一种心灵的艺术,脱尽了向自然模仿的痕迹,那原初的具象已被遗忘在意象的升华中。
中国的青铜器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青铜器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凝聚着历史的秘密,天子的威严、诸侯的荣宠、大夫的勤谨以及工匠艺人的殚精竭虑。
统治集团利用青铜器“明贵贱,别上下”,其狰狞、神秘,显示着奴隶主们的权势和威仪。
它们是奴隶主狞厉的政治宣言,是奴隶望而生威的神物,是当时生产力与科技水平的实物证据,更是植根于这块神奇土地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渊源。
艺术上或浑厚凝重,气势磅礴;或工艺高超,精妙绝伦;或铸刻铭文,俨然一卷史书;无论繁缛简朴、狞厉祥和,都给人以历史的沉思与启迪,艺术的审美与人性的观照。
简述夏商周青铜艺术的发展演变历程
夏商周青铜艺术的发展演变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夏朝青铜艺术: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夏朝青铜艺术主要表现为青铜神像、兽面铜鼎、大型青铜器等。
夏朝青铜器造型简单朴实,器型多为玉形鼎、方形鼎和爵等,装饰图案主要采用神兽和凤纹等。
2. 商朝青铜艺术:商朝是中国青铜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商代青铜器呈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
商朝青铜器造型丰富多样,包括鼎、觚、罍、豆等多种器型。
装饰图案以神兽、凤纹、虎纹等为主,同时还有一些具有象形符号的铭文,成为重要的历史资料。
3. 西周青铜艺术:西周时期,青铜器逐渐成为贵族阶级的象征,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
西周青铜器的造型更加复杂精细,装饰图案更加繁密,常见的器型包括方壶、圆壶、觚、籯等。
西周青铜器中的铭文数量明显增多,成为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4. 东周青铜艺术:东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逐渐衰落,艺术风格开始趋于低迷。
东周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相对简单,器形多为方形和圆形,装饰图案也较为简洁。
东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用于祭祀活动,标志着青铜艺术发展的结束。
总的来说,夏商周青铜艺术的发展演变历程可以看出,从简单朴实到复杂精细再到低迷衰落的过程,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
历史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这些青铜器不仅是古代生活和工艺技术的重要遗存,也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和艺术的宝贵资料。
商周青铜器文化的特点商周青铜器文化是指商代和西周时期所创造和流传下来的青铜器制作技艺和相关文化。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中最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是古代社会的生产工具和礼器,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商周青铜器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商周青铜器文化具有高度的工艺技术水平。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技术非常先进,制作工艺复杂精湛。
青铜器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铸造、浇注、冷却、打磨、雕刻等。
这些工艺要求工匠们具备精湛的金属冶炼和雕刻技术,同时还需要精确的计量和配比,以确保青铜器的质量和形状符合设计要求。
商周青铜器的制作水平在当时世界范围内属于领先水平,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技术实力。
商周青铜器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和礼仪色彩。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青铜器被广泛用于祭祀和宗教仪式。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多用于祭祀神明和祖先,被视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
青铜器的形状和纹饰常常与神话传说、神祗形象和宗教仪式相关联,寓意着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对祖先的敬仰。
同时,青铜器还被广泛用于宫廷和贵族的礼仪场合,作为展示权威和地位的象征。
青铜器的使用和制作与宗教信仰和礼仪仪式紧密相连,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神灵和礼仪的重视。
商周青铜器文化具有丰富的符号语言和纹饰图案。
青铜器上的纹饰图案是商周时期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宗教、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青铜器纹饰图案的设计精美独特,包括神兽、人物、器物、几何图形等各种元素。
这些纹饰图案不仅具有装饰功能,还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比如,神兽纹饰象征着神圣和权威,人物纹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层和地位,几何图形纹饰则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秩序和规律的追求。
商周青铜器的纹饰图案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商周青铜器文化还具有较高的保护和传承价值。
由于青铜器的材质和制作工艺的特殊性,使得它们在漫长的岁月中能够相对完好地保存下来。
商周青铜器的特点及铸造工艺?商周青铜器的特点及铸造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呢?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呢?所谓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指我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具。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单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时也是宗庙中的礼器。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小,象征着权利等级。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具有很多的艺术特点。
那么现在就马上来介绍下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相关知识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商周青铜器的特点及铸造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1、青铜器的范围非常广泛,它的基本功能有两种,一是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四类(1)礼器:商周时期,即一些日用青铜器由于用作祭祀和典礼时的陈设而被赋于特殊意义,成为青铜礼器。
如鼎、鬲、尊等。
(2)乐器: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如饶、钟、铃、鼓等。
3)兵器: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
如戈、钺、矛、剑、镞等。
(4)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
2、按照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也可分为四分类有(1)食器:即用作蒸煮、盛放食物的器皿,如鼎,鬲、簋等(2)酒器:顾名思义即喝酒的器皿,如爵、角、兕觥等(3)水器:主要用作盛水的器皿,和现在的瓢的功能差不多,如罍、盘、壶(4)日用杂器:在日常生活用途很广泛,很杂乱,就不在赘述。
另一种便是陈设布列,装点门面,古时的人们无不以鼎器的多寡来衡量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富,这就是人们场所说的“钟鸣鼎食”,而在这上面占据主导地位的便是王公大臣士大夫阶级,因此他们就将这些鼎器作为炫富或者观赏价值来用。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艺术特点:1、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作为“礼器”的艺术精神特点:中国青铜器的大宗是青铜礼器。
这是中国青铜器的重要特征,在世界青铜器家族中担任绝无仅有的角色。
是强调青铜器在社会物质文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1)《司母戊方鼎》是中国商代晚期最重的青铜器,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
通高133厘米,长166厘米,重875千克。
为商王文丁祭祀其母“戊“制作的大型礼器,是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商朝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我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具,不单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时也是宗庙中的礼器。
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
下面是有商朝的青铜器的特点,欢迎参阅。
商朝的青铜器的特点夏商周时期雕塑与青铜铸造艺术达到了高峰,商朝青铜器出现了平雕与浮雕两种技术,代表作有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
商朝的玉雕水平也相当高。
商朝的青铜铸造艺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发现了大型青铜铸像是其杰作。
西周青铜器是最大特色是大量青铜铭文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表明青铜器的装饰从过去的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画面,表现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
1)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
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
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有写实感,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
主体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风格有浑圆、峻锐两种。
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
器形方面,鼎的变化较大,除通常样式外还出现了分档鼎。
方鼎都是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
簋仍为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
觚的造型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十字架镂孔退化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
扁体爵大减,圆体爵盛行。
斝的变化是斝板上始见兽头装饰。
三足明显增高。
戈出现了带胡带穿。
2)商代晚期后段:器类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见马衔等车马器。
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类。
这一期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
纹饰不仅仅施在器身,有些视线不及的底部也装饰花纹。
花纹总体风格森严庄重。
这一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
但最多不过三四十字。
铭文铸工精细,内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等。
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现了蹄形足;圆鼎较多,直耳略向外撇。
簋最大变化是双耳簋急剧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为细长身喇叭口。
爵的变化不大,仍为圆体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后移。
THE SILK ROAD 古代中国的青铜器铸造,以夏、商、周三代最为繁盛。
铜在当时是一种新元素,古人称为“赤金”,用这种材料制造器物比粗拙的陶石器坚固美观,同时,它作为一种很贵重的金属,除了王侯贵族之家,一般百姓无力铸造。
概括地说,青铜器艺术在夏、商、周三代主要是奴隶主贵族的艺术,它类似于一种图画文字,通过本身的造型、纹样,以及用于记事的铭文和高超的技艺反映了奴隶制时代的社会风尚和审美观念。
一、青铜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国青铜器艺术的发展与同时期冶金铸造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青铜是红铜与锡或铅的合金。
红铜加入锡(铅)之后,熔点降低,硬度增强,成为青铜。
青铜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很高的耐磨性和化学稳定性。
古代匠师在创作实践中十分关注铜与锡的合金比例,在春秋时期总结出适合制作不同青铜器类的理想的合金比例“金有六齐”。
也正是由于东周时期在失蜡法铸造以及焊接、镶嵌等方面冶铸制造技艺的精进,才有可能生产出鬼斧神工的曾侯尊盘等作品,使楚人的浪漫激情与飞扬的想象力得以附丽于各种青铜器而震惊于世。
对于作品的研究与评价需要靠比较,从比较中可以细致深入地了解到艺术设计思想、审美观念递进的过程,可以分辨出艺术创造力的高下。
古代青铜器作品也有神品与能品之别。
有的作品结构严谨,铸造精工,气度非凡,如四羊方尊、龙虎尊;有的在幻想与现实的交织中,设计别具巧思,如立鹤方壶;有的以结构奇巧取胜,如错金银龙凤方案。
青铜时代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但青铜器艺术的生命活力依然跃动于民族的血脉之中。
有些现象值得深思,例如盛行于夏、商和西周时期的青铜酒器中的觚与爵,到东周以后为耳杯所代替,逐渐消失,所以孔子发出“觚不觚,觚哉觚哉”的慨叹。
而在千百年之后,觚与爵等酒器的造型却被作为传统艺术中完美成功的创造而在玉石、陶瓷、犀角等多种材质的工艺创造中得到了复活。
在民族艺术发展的长河中,对青铜器艺术的学习与继承决不仅只是艺术样式的借鉴,它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化精神,是活泼的创造力量,从历史的源头上奔涌直下,生生不息。
夏商周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及其审美特征夏商周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及其审美特征中国的青铜器文化通常被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
夏、商、周三代的器物是我国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多出土于夏商周时期考古中心河南省各地,工艺极为精美,其制作工艺也基本相同,即采用陶范工艺。
其制作方法大概如下:首先要用泥巴塑一个的模型,然后把它翻成一个范,在上面加工,刻花纹,刻铭文,然后再把范(包括内范和外范)合起来进行浇铸,进行铸造,铸造了以后再进行修整成器。
这种手工制作陶范的特点是一范只做一器,因而在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中是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器物的,每一件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无疑增加了青铜器的艺术观赏价值,同时也成为后人辨别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真伪的标准,如果有两件相同的青铜礼器,必有一件是伪器,或二者皆为赝品。
鼎,胎于原始时代的陶鼎,本来是用以煮饭和煮肉的。
其形为方体或圆体,有三足或四足,便于架在火上烧,腹侧有两耳,便于端持。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鼎被专门用做典礼或祭祀,故逐渐显得贵重,被视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左传·宣公三年》有云:“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鼎迁即鼎转换了主人,表示国家政权发生更迭。
鼎的形象本身具有稳定挺拔的特征,便于赋予它相关的含义。
鬲,款足似鼎,煮食器,似今日之蒸锅。
款足即足中空,便于加热。
甗(音眼),其上身似鼎,下身似鬲,中间相通。
下身放水,上身放粟,底烧火蒸,颇似今日之蒸笼。
甑(音增),形似,所不同的是甑上下分体,同时中间以纽扣合。
敦(音对),其外形上下内皆圆,上有纽,下有足,中有耳。
簋(音鬼),盛饭器。
商簋多无盖,周则多加盖。
椭圆形,有两耳,高圈足簠(音府),盛稻粱(高级米饭)器。
外形侈口而长方。
商周贵族主食以黍稷(今日北方人所食之小米),盛于簋,如遇宴享宾客或过节,则须改膳以稻梁,盛于簠。
豆,肉食器。
主要用于盛菹醢(音组海),菹即咸菜、酸菜之类;醢即肉酱。
古人吃熟肉时蘸一些肉酱,配一些咸菜酸菜以调味。
不同时期青铜器特点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一、形成期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二、鼎盛期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三、转变时期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鉴别和分辨青铜器真伪的方法对中国古代青铜是的鉴定,主要是之对青铜器进行断代、分期、质地、用途、真伪和价值进行判断和辨别。
在当代社会,我们要识别一件古铜器的真假,应该掌握古青铜器鉴别的要点。
即锈色、手感和声响、花纹与款识、铜质与器式。
同时,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科技手段当然不能落下,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种:能谱分析,即是将大量通过科学发掘和部分传世青铜器物作为标准器,将其元素含量按年代排序收集到数据库中,再将待鉴器物的元素含量数据与之对比,得出待鉴器物是否与标准器相符合的结论 X光电子能谱法即是一种表面分析方法,提供的是样品表面的元素含量与形态,而不是样品整体的成分。
其信息深度约为3-5nm。
如果利用离子作为剥离手段,利用XPS作为分析方法,则可以实现对样品的深度分析。
固体样品中除氢、氦之外的所有元素都可以进行XPS分析。
X射线激发出来的光电子,根据光电子能量。
可以标识出是从哪个元素的哪个轨道激发出来的电子,如Al的2s、2p等。
由谱图可知,该薄膜表面主要有Ti, N, C, O和Al元素存在。
夏朝青铜器的特征青铜器是由青铜合金(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
下面是有夏朝青铜器的特征,欢迎参阅。
夏朝青铜器的特征青铜,是指红铜与锡、铅等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因颜色呈青灰色而得名。
中国青铜时代约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公元前十三至前十一世纪为鼎盛阶段,它跨越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夏、商、周三代,延续了近两千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制品是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件单范铸造的青铜刀,装饰较少,反映出远古先民纯朴的审美意识。
夏代(21世纪B.C━━16世纪B.C)的青铜器中已经有了象征身份等级的礼器,与礼制的政治制度相呼应。
商代(16世纪B.C━━11世纪B.C)青铜器发展到鼎盛,大型器物迭见,花纹繁缛精致,并有一些神秘主义的色彩。
西周时期(11世纪B.C━━776B.C)青铜器与礼制的结合更加紧密,冶铸技术日趋成熟,出现了长篇铭文,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春秋战国(776B.C━━221B.C)时青铜器一改过去的设计,风格纤巧、清新,普遍采用更高水平的制作工艺,极富地方性和生活色彩。
秦代以后(221B.C━━1840A.D),礼器比重大减,钱币、度量衡和铜镜经过更新、创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青铜器的主流,在漫长的时间里,中国的青铜器铸造技艺一直保持着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水平。
青铜器,集造型、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之成,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中国文物艺术中的瑰宝,也是世界美术史上的精华。
古代青铜器器类早期的青铜器种类很多,用途广泛,主要种类有酒器、食器、炊器、兵器、水器、乐器、铜镜、车马饰、带钩、度量器、动物造型等。
西周社会还对青铜器使用制定严格的等级。
以礼器来说,就有"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的规定。
许多贵族视青铜器为身份的象征,除身前大量享用,死后也把大量的青铜器随葬。
此外,青铜器的文字,对后世了解当时社会发展、重大事件、生活习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