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小吃店观察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从视觉,听觉,嗅觉写一篇食品街的观察手记几天前,我沐浴着春日的暖阳,踏入了一条食品街。
这个独特的地方散发着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香气,各种各样的食物摆满了摊位,激发了我的视觉、听觉和嗅觉。
首先,令我赞叹的是食品街的视觉盛宴。
五颜六色的水果摆满了摊位,鲜红的草莓、金黄的香蕉和翠绿的西瓜,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面前的甜点摊位上,各种各样的蛋糕、饼干和冰淇淋让人目不暇接。
我不禁流口水,心生一股冲动,想一次性品尝所有的美食。
食品街的听觉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
人声、车声和音乐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
摊主们高声宣传自家的特色美食,与顾客进行互动,增加了购物的乐趣。
此外,厨师们在烹饪过程中的嘈杂声也成为了街上的一部分。
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明火烹饪的噼啪声,让我感受到了食物制作的艺术和激情。
在食品街中,嗅觉是我的主导。
放眼望去,一股股浓郁的食物香气扑鼻而来。
烤串摊位上的炭烤香味、饺子摊位上的馅料香味、炸鸡摊位上的炸腥香味,每一种味道都勾起了我的味蕾。
更令人惊艳的是来自各地的独特香料的香气。
辣椒、大蒜、姜和花椒的混合味道让我的鼻子充满了刺激和挑战。
这次食品街的观察让我有了一些指导意义。
首先,选择食物应该注重色彩的变化。
各种不同颜色的食物更有可能提供不同种类的营养。
其次,在购物时要倾听摊主的推荐,以免错过了美味佳肴。
最后,选择食物时,应该注重多样性,尽可能尝试各种不同的味道,以满足自己的味蕾需求。
总的来说,食品街带给我一次愉快的观察体验。
视觉的盛宴、听觉的热闹和嗅觉的刺激让我感觉仿佛置身于美食的海洋中。
通过这次观察,我不仅学到了一些有关食物的知识,也领悟到了选择和品尝美食的重要性。
我期待着下次再次踏入这个令人陶醉的食品街,发掘更多的美食瑰宝。
大班幼儿甜品屋观察记录
观察目的
在一旁边关注大班幼儿的行为,适当的给予鼓励和指导。
观察记录
小吃店没有人当厨师,小吉去美工区和小朋友说:“可以给我做一些棒棒糖吗?”美工区的小朋友答应了,并对小吉说,“你过会儿来取吧!”客人对老板说:“我需要蛋糕大份的蛋糕”,小吉拿出了一个盘子,对小宇说:“把蛋糕放在盘子里,一会儿我们去送给客人”,对小吉说,建筑工地全是人,小吉说那我那我亲自去送吧,送完外卖后对小宇说,“我已经让他们扫过码了,收了九元。
我把钱存在了,银行里,一会给你们发钱,我去上个卫生间,你们先看店”
警察巡逻,跑到小吃店说:“小吃店你们这么乱,要收拾。
”小吉说:“这边在弄菜,所以很乱。
”客人来买东西了,“我要买一个小蛋糕”老板小吉说:“你要什么颜色的”?客人说,紫色的,老板问:“还要什么?上面要加东西吗?”客人摆了摆手把钱递给了老板陶陶,老板接过了五元钱,把它存进了银行里。
又过了一会儿,陶陶来到小吃店,想买点东西吃午饭,可是没有钱,老板陶陶说:“没关系,我们挣的钱已经够了,就免费给你吧!”陶陶笑着说:“谢谢你们!”
分析评价
大班幼儿在甜品店的游戏中懂得将食材与他人分享,并说“没关系,我们挣的钱已经够了,就免费给你吧!”,给小吉他们点赞,幼儿在大班年龄段正是乐于分享的阶段,教师要多鼓励大班幼儿,表扬正面行为,引导大班幼儿学会分享。
支持策略
大班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须的宝贵品质。
观察实录:角色游戏开始了,大家纷纷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角色开始扮演,俊俊小朋友选择了到“银行”扮演工作人员。
大家都过来取钱,俊俊小朋友会一个一个的问:你需要取多少钱?但是游戏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就过来告诉我:俊俊来抢钱了。
我走过去一看,俊俊和亮亮手里拿着几张银行的钱,在争抢,谁也不肯松手,俊俊一边抢一边在嘟嘟囔囔的说着什么。
我问俊俊:为什么要抢别人的钱呢?俊俊说因为银行里没钱了。
分析:幼儿到了大班年龄,开始能够把行为规则化,从而获得是非观念,但其行为常常表明,他们的自控能力是有限的。
其中典型的表现之一就是抢东西的现象很严重,不过与其他年龄段的幼儿不同的是:幼儿会边抢边说理由,由于大班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言语水平的提高,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表现开始增加。
措施:大班幼儿已具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判断力。
调动孩子自身的力量去解决问题,不仅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也是对他们进行了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
可以设置“小记者”、“评论员”,组织一些热点话题的讨论活动,请小记者讲讲发生了什么事情、自己的想法,最后集众家之长,总结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果。
所以在讲评时,我请小朋友一起来帮俊俊想一想办法:当银行的钱被领完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大家有的说可以让银行的工作人员来做一些钱,也有的说可以叫店里的人来存钱。
大家想了这么多的办法,俊俊也表示方法都比较满意。
记录二袁思怡小朋友是我们班上一位特别爱回答问题的孩子。
每次活动时,她都能积极回答问题,有时还一边举手一边抢着说:“老师,我来说。
”甚至不等别人说完就打断别人的话题,抢着发表自已的意见。
今天的科学活动中又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当一个小朋友的发言还没有完,袁思怡却高高举起了手,大声地说道:“老师,我来,我来。
”导致其他小朋友无法听清楚小朋友回答问题,从而造成课堂纪律混乱。
分析:袁思怡是我们班上性恪开朗,活泼大方,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的聪明能干的孩子。
当她打断我的话或者抢着回答问题时,可能是因为我的讲解或问题她都懂。
大班角色游戏观察记录观察实录:“风味小吃店”是我们班孩子非常喜欢的一个角色游戏。
根据幼儿的需要现在风味小吃店的食品有:水饺、馒头、汤圆和羊肉串等,很多幼儿都喜欢参与风味小吃店的游戏,摆弄这些形象逼真的材料。
有一次,王礼杰选择了风味小吃店游戏,他卖起了羊肉串。
游戏中,他发现制作羊肉串的谢炜辰离开了,立刻跑去摆弄制作羊肉串的材料,觉得挺好玩的。
谢炜辰回来后,与王礼杰吵了起来。
因为,此时的王礼杰怎么也不愿意离开制作羊肉串的岗位,他让谢炜辰去卖羊肉串,陆宇航不愿意,他据理力争,跟谢炜辰说道:“明明是我在做羊肉串的,我先来的。
”王礼杰想了想说:“那我们石头、剪刀、布”。
结果,王礼杰输了,他又去卖羊肉串了。
分析与思考:游戏进行到一定的时间,在同一游戏中出现了不同的角色,而各角色应有自己不同的职责。
观察中,幼儿之间因为“你该做什么,我该做什么,”发生争吵,这说明幼儿的游戏在进步。
在之前的游戏中,幼儿的游戏的角色少、不稳定,没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随着游戏的逐步开展,游戏角色增加了、游戏的情节丰富了,幼儿常常受游戏材料和参与游戏人数等因素的影响而离开自己当前的角色,参与到其他游戏,甚至强占他人的角色。
这些现象的出现告诉教师,幼儿的游戏需要规则,需要明确的角色分工,幼儿在游戏中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履行自己的角色职责。
实施措施:1、和幼儿一起讨论“怎样才能让别人一看就知道自己是做什么工作,”鼓励幼儿与教师共同想办法,制作标志如牌子、图片、衣服等,表现相应的角色。
2、根据幼儿讨论,为幼儿提供不同的服饰,帮助幼儿明确自己和同伴的角色。
3、游戏中,有意识的询问幼儿,让幼儿回答:“今天我是XX,我的任务是……”帮助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及职责,在游戏时能自始至终。
活动反思:角色的分工以及角色职责都应从幼儿的游戏中来,教师在游戏观察的基础上组织幼儿讨论、确定游戏角色的分工以及角色的职责。
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幼儿是教师工作的重要一环,当我们的孩子发生困惑、疑虑的时候,我们都要及时地给予帮助和鼓励。
幼儿园中班教案《风味的小吃店》含反思一、引言(1.11.3)1.1 设计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特色小吃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让幼儿了解我国各地的风味小吃,激发他们对美食的热爱,我们设计了这道中班教案《风味的小吃店》。
1.2 教学意义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了解我国各地的风味小吃,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提高他们对美食的鉴赏能力。
1.3 教学目标帮助幼儿认识和了解我国各地的风味小吃,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2.3)2.1 风味小吃的定义2.1.1 风味小吃是指各地具有特色的食物,通常是小份量、便于携带的食品。
2.1.2 风味小吃代表了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和口味偏好。
2.1.3 风味小吃种类繁多,包括面食、糕点、肉类、蔬菜等。
2.2 各地风味小吃举例2.2.1 北京:炸酱面、豆汁、糖葫芦2.2.2 上海:小笼包、生煎、油墩子2.2.3 四川:麻辣烫、串串香、担担面2.3 风味小吃制作工艺2.3.1 制作工艺是指制作风味小吃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
2.3.2 不同地区的风味小吃制作工艺有所不同,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3.3 学习制作工艺有助于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饮食文化。
三、教学内容(3.13.3)3.1 认识风味小吃3.1.1 观察图片,让幼儿认识各地的风味小吃。
3.1.2 教师讲解,帮助幼儿了解风味小吃的特点和制作工艺。
3.1.3 幼儿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风味小吃。
3.2 制作风味小吃3.2.1 教师演示制作过程,让幼儿了解制作方法。
3.2.2 幼儿动手制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3.2.3 品尝自己制作的风味小吃,提高幼儿的鉴赏能力。
3.3 活动延伸3.3.1 家庭作业:让幼儿与家长一起调查家乡的风味小吃,了解制作工艺。
3.3.2 展示环节:下次活动时,让幼儿分享自己调查的结果。
四、教学目标(4.14.3)4.1 知识目标让幼儿认识和了解我国各地的风味小吃,知道风味小吃的特点和制作工艺。
中班美食街观察记录一、主题内涵班级“小吃店”这个角色区一直以来都受到幼儿的欢迎,但是由于幼儿对于角色任务的不明确,游戏生活经验的不足,给幼儿带来了一些游戏上的困惑。
教师通过对“小吃店”区域游戏的适时介入,游戏材料的调整,通过经验的交流与分享,提升幼儿游戏经验,让幼儿在角色区中玩的更加投入,更加有兴致。
二、案例背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规定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具有活动性、趣味性和自主性等特点的活动。
游戏能给幼儿带来无限的乐趣和身心满足,幼儿期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旋律。
中班幼儿好模仿、思维开始具体形象等特点,决定了对角色游戏的需求。
但它的角色游戏又较其他年龄阶段的角色游戏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游戏的主题扩展,情节得到了发展,其次游戏的目的性增强,主题趋于稳定,再者幼儿在进行游戏时能认真扮演角色,并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最后幼儿游戏后谈话积极主动。
虽然我们班级是新中班,但是在上学期开展角色游戏的基础上,在一段时间的指导下,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角色交往,任务意识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在有些方面也有了新发展:如认知能力、生活经验、游戏情节也开始丰富,但角色处于简单的模仿阶段。
孩子选择了一个角色,却不知道如何去做好它,由于中班幼儿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孩子总是还想多玩几个角色,因为交往技能的局限很容易不知所措或者发生冲突。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指导幼儿进行游戏,把握好引导者所起到的作用,这仍是我应该在实际工作中去反思和探究的问题。
上学期我们班就开设了“小吃店”这一角色区域,本学期我们更本着幼儿的兴趣需要,添置了很多小吃店的材料,环境创设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善,大大激发了孩子们游戏的欲望。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制作好的糕点、水饺、烧烤串,以及各种操作材料等。
孩子们在区域里都分工合作,有的当服务员,有的当烧烤师傅,有的当顾客,看似都在玩,但是很多时候他们的角色任务不明确,做完一件事情时,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该如何继续下去。
餐厅中的食物观察日记在餐厅里用餐时,很多时候我们只顾享受美味佳肴,却很少去观察我们所消费的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食物爱好者,我决定进行一次餐厅中的食物观察日记,以期对食物的来源、质量和影响因素有更深入的了解。
下面是我的观察记录:午餐时间,我选择了一家当地的餐厅来进行观察。
餐厅装饰简约又充满温馨气氛,让人感到舒适和放松。
我坐在靠窗的位置上,可以一边欣赏窗外的景色,一边观察食物的制作过程。
首先,我点了一份招牌凉拌黄瓜作为开胃菜。
凉拌黄瓜是一道经典的川菜,其制作流程相对简单。
从厨房传来了清脆的切菜声,我看到厨师们将新鲜的黄瓜洗净,切成一样大小的薄片,并加入适量的调料搅拌均匀。
不久后,一碟清爽可口的凉拌黄瓜被端了上来。
我品尝了一口,口感爽脆,微微带有酸辣味,完美地激发了我的食欲。
随后,我点了一道鱼香肉丝作为主菜。
这道菜以鱼香味调制而成,但实际上并没有使用任何与鱼有关的原料。
我观察到厨师使用了猪肉、木耳和蔬菜等食材,并将它们切成细丝状。
经过一系列的烹饪步骤后,一盘香气扑鼻的鱼香肉丝被端了上来。
我尝了一口,肉质鲜嫩,口味醇厚,丝丝入味,令人回味无穷。
随着午餐的进行,我还点了一份招牌汤和一碗炒饭作为主食。
招牌汤是餐厅的特色之一,富含各种营养成分。
我观察到厨师在炉灶上熬制汤底,并加入肉类、蔬菜和香料等进行炖煮。
煮熟后的汤中飘散着浓郁的香气,我品尝了一口,感受到了这道汤的鲜美和温暖。
而炒饭则是一道简单却美味的主食,在锅中加入米饭、蔬菜和适量的调料,经过翻炒后,一碗金黄色的炒饭就完成了。
我尝了一口,口感松软,米饭的香气与各种食材的味道融合在一起,令人胃口大开。
在用餐过程中,我还观察到了餐厅里的用餐环境和员工的服务态度。
餐厅的装修风格简约且雅致,桌椅摆放整齐,环境舒适,让人感到愉悦和放松。
同时,餐厅的员工们笑容可掬,热情地为客人提供服务,让人感受到温暖和亲切。
通过这次餐厅中的食物观察,我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食物的制作过程和用料选择,还能够感受到餐厅提供的用餐环境和服务品质。
幼儿园中班教案《风味的小吃店》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和认识各种不同地方的风味小吃,知道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能够模仿制作简单的小吃。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不同地方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增进他们对美食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各种地方的风味小吃,如包子、饺子、面条、米粉等。
2. 观察和讨论各种小吃的特点,如形状、颜色、味道等。
3. 模仿制作简单的小吃,如包饺子、揉面条等。
三、教学方法:1. 观察和描述:让幼儿观察各种小吃,并用词语描述它们的特点。
2. 制作和操作:让幼儿动手制作简单的小吃,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3. 小组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各种小吃的特点,培养他们的表达力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各种风味的小吃样品或图片。
2. 制作小吃的材料和工具,如面团、馅料、擀面杖等。
3. 小组讨论的表格和笔。
五、教学步骤:1. 引入:展示各种风味的小吃样品或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2. 观察和描述:让幼儿观察小吃,并用词语描述它们的特点。
3. 制作和操作:指导幼儿动手制作简单的小吃,如包饺子、揉面条等。
4. 小组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各种小吃的特点,并将讨论结果填写在表格上。
5. 展示和分享:让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小吃,并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6. 总结和反思:让幼儿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反思:在本次活动中,幼儿们对各种风味的小吃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通过观察和描述,了解了小吃的特点,并通过制作和操作,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在小组讨论中,幼儿们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们充满了热情和好奇心,他们对美食的热爱也在活动中得到了增强。
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有些幼儿在制作小吃时,对一些细节操作不够熟练,需要教师的个别指导。
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幼儿表达能力较弱,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幼儿游戏简记--风味小吃店一、背景描述“风味小吃店”是我们班孩子非常喜欢的一个角色游戏。
根据幼儿的需要现在风味小吃店的食品有:水饺、馒头、汤圆和羊肉串等,很多幼儿都喜欢参与风味小吃店的游戏,摆弄这些材料。
二、观察实录有一次,娇娇选择了风味小吃店游戏,她当起了小小服务员。
刚开始热情很高,不停的给顾客端食物。
游戏中,她发现制作羊肉串的小朋友离开了,立刻跑去摆弄制作羊肉串的材料,觉得挺好玩的。
萱萱看到娇娇离开了,她就跑了过来当服务员,撤盘子、擦桌子。
娇娇回来后,与萱萱吵了起来。
因为,此时的萱萱怎么也不愿意离开服务员的岗位,她让萱萱去卖羊肉串,萱萱不愿意,她据理力争,跟萱萱说道:“明明是我在做服务员的,我先来的。
”萱萱想了想说:“那我们石头、剪刀、布”。
结果,娇娇输了,她又去卖羊肉串了。
三、分析反思游戏进行到一定的时间,在同一游戏中出现了不同的角色,而各角色应有自己不同的职责。
观察中,幼儿之间因为“你该做什么?我该做什么?”发生争吵,这说明幼儿的游戏在进步。
在之前的游戏中,幼儿的游戏的角色少、不稳定,没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随着游戏的逐步开展,游戏角色增加了、游戏的情节丰富了,幼儿常常受游戏材料和参与游戏人数等因素的影响而离开自己当前的角色,参与到其他游戏,甚至强占他人的角色。
这些现象的出现告诉教师,幼儿的游戏需要规则,需要明确的角色分工,幼儿在游戏中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履行自己的角色职责。
角色游戏以其富有创造性和充满想像力而深受幼儿的喜爱,也正是这样不断地给予,幼儿才会更爱角色游戏,这便需要老师会正确指导角色游戏。
在角色游戏指导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引导。
为了能在游戏中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的指导及评价尤为重要。
四、支持策略和幼儿一起讨论“怎样才能让别人一看就知道自己是做什么工作?”鼓励幼儿与教师共同想办法,制作标志如牌子、图片、衣服等,表现相应的角色。
根据幼儿讨论,为幼儿提供不同的服饰,帮助幼儿明确自己和同伴的角色。
小吃店片段一:游戏开始啦!孩子们穿梭在游戏区域中间,来来往往好不热闹。
今天,小吃店的生意特别好,因为厨师们“研发”了新产品!客人络绎不绝的来到店内,一个厨师负责烧烤,另外2个厨师忙着给客人做小点心。
瑶瑶来到店内:“给我一串烧烤。
”“好的。
”赵梓萱说道。
接着瑶瑶在一旁等候。
“你的烤串好了。
瑶瑶拿着烤串把钱给了赵梓萱后就坐在餐桌上享用美味了。
这时候第二个客人来了,赵梓萱随手把钱扔在桌子上就去招呼客人了。
再看看餐桌那边,瑶瑶吃完了烤串,满意的离开了,留下了一桌的木棒、与橡皮泥。
时间慢慢过去,厨房桌子上散落的钱越来越多,顾客餐桌上、地上的剩菜也越来越多了!小吃店中我们共有4个幼儿可以进行游戏。
大部分的孩子只了解自己是小吃店的工作人员,但一个游戏区内的工作人员也分各种各样的工作职务。
所以,导致幼儿出现了小吃店脏乱的混乱场面。
对此,我在讲评时,特地强调了游戏人员的分配问题。
帮助幼儿了解在同一个游戏中若能够做到分工明确,往往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片段二:又是角色游戏时间到了。
发现孩子一段时间的游戏区域基本很少变化。
小吃店基本还是这几个孩子。
厨师们继续在研制他们的新产品。
而今天的小吃店多了一个角色那就是服务员。
之前由收银的孩子兼职服务员。
今天的朱依雯帮着收银员赵梓萱一起做服务。
小吃店源源不断的客人来光顾。
只见小小的收银台挤着两个孩子。
这时,赵梓萱对朱依雯说:“朱依雯,这里我可以,你快去把外面的桌子收拾一下,不然客人都没地方坐了。
”这时,朱依雯便离开收银台,去收拾外面的桌子,并且招呼客人坐下来享用美食。
通过这一次的游戏,之前的分享环节起了作用。
孩子在角色游戏之前,相互商量角色分配时,对同伴的工作也更加清楚了解了。
因为之前的经验,今天的小吃店又多了一名工作人员。
并且明确她的任务。
能够解决的店里存在的问题。
每一次的游戏结束分享,时帮着孩子梳理游戏经验,提升他们的游戏能力。
2016年 4月。
大班表现性活动区游戏:小吃店
(注:活动类型包括表现性活动区、探索性活动区、运动性活动区、欣赏性活动区)
游戏来源
在一次搓橡皮泥的活动中,晶晶做了许多漳州小吃“卤面”“海蛎煎”、“五香”等,做完这些小吃,她不断的叫周边的小朋友去品尝,还开心的叫卖起来,孩子们看了,都动手做起漳州小吃,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兴趣,我们开展了“漳州特色小吃”的角色游戏。
预期目标
1.学习分工合作,懂得按职
责扮演角色。
2.学会合理布置场所,具有
以物代物的能力。
3.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貌、友好交往、爱劳动讲卫生的
行为习惯。
图
片
材料投放小吃店店牌、灶具、锅、碗、收银机、各种小吃(漳浦肉丸、卤面、海蛎煎、五香、萝卜糕等)
游戏玩法1.厨师能根据票据煮出相应的小吃。
2.顾客应先到收银台选择自己要吃的小吃,再把票据交给服务员。
3.服务员能将顾客的票据交给厨师,并能将厨师做好的小吃送给顾客,同时做好打扫卫生的工作。
●游戏推进一:有秩序的开展游戏。
相约甜点屋观察记录表背景相约甜点屋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是一家以甜点和咖啡为主打的小店。
店面小巧精致,装修风格简约、温馨。
近日,在网络平台上出现了大量对相约甜点屋的好评,我们决定前往该店进行一次实地观察,以了解该店的运营情况和顾客口碑。
观察记录1. 店面和装修相约甜点屋店面位置较为显眼,店铺正门是一个白色拱门,较为容易辨认。
店面入口有一块牌子,上面印有“相约甜点屋”字样,醒目易识别。
店面内部干净整洁,装修风格简约、温馨,墙上挂着家居装饰画。
2. 菜单品种和价格店内菜单上主要以甜点和咖啡为主打,同时还有少量卡布奇诺和果汁等品种。
各种甜点品种繁多,包括蛋糕、马卡龙、非油炸小吃等。
菜品价格相对较高,蛋糕小件价格在20元左右,套餐则在50元以上。
相比其他同类型小店,相约甜点屋的价格略有偏高。
3. 服务质量服务员的服务态度非常好,微笑迎接顾客,给人一种温馨舒适的感觉。
入座后,服务员主动询问顾客需求,种类多样的甜点也让顾客有了更多的选择。
4. 客流情况和顾客评价我们在下午3点到店,店内共有10余位顾客,其中5人左右在品尝甜点,其余人在品尝咖啡。
从顾客的反馈中可以看出,这里的甜点口感不错,而且不会太甜,很适合大众口味。
对于价格方面,一些年轻人表示有些贵,但不妨碍他们的消费。
5. 商家运营模式相约甜点屋采用的是单一店面运营模式,针对的是当地居民和过路顾客,类型较为特色化。
从顾客反馈的口碑看,店内菜品口味不错,但是受到多家同类小店的价格竞争,仍然存在一定的竞争压力。
总结相约甜点屋是一家小而美的独立甜点店,在鼓楼区地区颇受欢迎。
店面小巧精致,装修风格简约、温馨。
从观察记录可以看出,该店的服务质量优良,店员态度温馨,能够让顾客产生愉悦的就餐体验。
然而,在价格方面,相约甜点屋比其他同类小店的价格要略高一些,还需进一步做出价格上的调整。
总的来说,相约甜点屋是一家值得推荐的甜点店,价格有点贵,但质量确实不错,如果你是一位美食爱好者,可以花一个下午的时间来品尝这里的各式小点,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幼儿园中班教案《风味的小吃店》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特色小吃,培养幼儿对各种食物的认知。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食物的特点。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美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特色小吃。
难点:让幼儿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食物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各种特色小吃的图片、视频、食物样品等。
2. 环境准备: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首歌曲《风味小吃》引发幼儿对小吃店的兴趣。
2. 课堂讲解:展示各种特色小吃的图片和视频,让幼儿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美食文化。
3.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喜欢的食物,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食物的特点。
4. 实践活动:让幼儿亲手制作简单的小吃,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5. 总结环节:通过提问,检查幼儿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幼儿们对各种特色小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互动环节,分享自己喜欢的食物。
在实践活动环节,幼儿们动手制作小吃,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但也有部分幼儿在描述食物特点时,语言表达能力稍显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良好。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带领幼儿去附近的小吃店体验不同的风味美食。
2. 开展家庭作业,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制作家乡的特色小吃,并拍摄照片或视频,分享到班级群。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践活动环节的动手操作能力,评价他们的制作技巧和创造力。
2. 关注幼儿在互动环节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分享自己的想法。
3. 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幼儿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建议:1. 在今后的教学中,适当增加对食物特点的描述,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注重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意识,鼓励他们共同完成实践活动。
幼儿园美食坊观察记录
观察背景:在孩子的期待中“美食工坊”终于要开张了!蛋糕、甜甜圈、小甜点、小吃、烧烤、饮料……琳琅满目摆满了柜子,看得一帮孩子们是跃跃欲试,都想来坐一坐,尝一尝。
观察实录:
开张第一天,生意真是火爆。
我刚说完“游戏开始啦!”只见七八个孩子直冲“美食工坊”,都想第一个来玩一玩。
可惜“店门”比较小,因此到了门口便出现了你推我挤的现象,嘴里还不住地大声叫嚷:“我先来的,人满了不能再进来了!”在一番争夺后,三四个男孩子肩并肩地挤在了小桌边,凌凌、萱萱等几个女孩子因为力气小只好站在游戏区外,但小眼睛里却满是渴望。
而两位服务员更是忙得焦头烂额,又是招呼,又是端茶,把他们累得直喊:“人太多了,椅子也没有了!杯子也没有了!”四把小椅子上已坐满了人幼儿教育,但等待的孩子还是舍不得离开。
分析思考:
美食工坊是我们班本学期新开设的一个游戏区,由理发店游戏延伸而来。
在快乐吧的筹备阶段我们便猜测这个游戏一定会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因为孩子们特别喜欢新鲜事物,平时游戏中只要我们投放一个新的玩具,或者开展一个新的游戏,总能吸引着孩子们极大的兴趣,而这一次的不光是新游戏,还有平时孩子们最喜欢的食品和自由休闲的刺激,当然更能吸引孩子们的目光。
为了能尽量避免游戏时的争抢现象,我们让孩子参与了游戏材料的准备工作,希望能以此降低孩子对食品的注意力,但在游戏时还是出现了争抢场面。
孩子们的这些表现说明他们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他们的思考是在行动中进
行的,他们总是先有行动后又思考,在孩子的意识中或许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但在游戏时却不能很好的遵循游戏规则。
此时便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导,为他们提供一些游戏方法和游戏策略。
小班小吃店观察记录第一次观察记录:我们班是以海绵为废旧特色材料,在各个区域都利用海绵做出教玩具供孩子游戏。
自从我们班利用海绵做出逼真的食物,如藕片、鱼丸等开设了小吃店后,孩子们都很感兴趣,一到区域活动时间或课间,就跑过去玩。
可是我发现,孩子们最初的兴趣只是在摆弄东西,并没有理解游戏的玩法,也就是说,孩子们还没有真正进入角色,发挥材料应有的功能。
瞧,欢欢总是第一个跑过去,抢到厨师的衣服穿上,乐乐抢着拿食物转来转去玩,另一名幼儿在摆弄锅,将锅盖在头上,里面毫无秩序,不像是小吃店,而更像一个玩具店。
我想介入引导,就走过去说:“老板,我饿了,想吃鱼丸、藕片、包子、饺子!”没想到乐乐说:“我这里没老板,不卖。
你饿了你到真的小吃店去。
”弄得我哭笑不得。
这样,孩子们摆弄了几天后,我发现鱼丸、藕片、包子乱七八糟混在一起,衣服扯烂了,锅盖也不见了,很显然,孩子们对小吃店已失去了最初的兴趣。
解读分析:游戏来源于生活。
根据中班孩子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他们应该积累了一定的有关小吃店的生活经验,但很不够,不够了解小吃店的流程。
看到着新开的小吃点,他们是很感兴趣的,但没有当成小吃店来扮角色进行表演,而是当成新开的玩具场地,仅限于摆弄这些材料,而没有真正进入游戏角色。
反思:孩子之所以出现这种无序茫然的状态,有多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环境创设方面:虽然有厨师服、锅、食物、等材料,但小吃店的氛围创设还很不够,不够真实,应该按小吃店来设计厨房、餐厅、收银台等比较真实的场景,这样孩子易于操作,了解了小吃店的大概流程,易于进入有序的状态。
其次,应在幼儿原有经验基础上,丰富幼儿关于小吃店的经验,以拓展和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1.丰富幼儿有关小吃店的相关经验,教师通过带领孩子实地参观后交流讨论:小吃店里有什么?厨师是如何炒菜的?店员是如何为客人服务的?你跟老板应该怎么说?如何根据食物的价格进行付账?2.让幼儿了解小吃店的基本流程。
第二次观察记录:通过我和搭班老师共同合作、适当引导,小吃店重新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区域。
观察记录:
游戏一开始小吃店可热闹了,好多顾客光临这里,施宇凡也来买小吃了:“老板,我也要吃混....还没等他点完,”服务员何思彤就拿了一只馄饨递给了他,“你就吃一个吧!”“啊?不给我碗的吗?”施宇
凡有些疑惑了。
“没有了!”彤彤摇摇手对他说道,施宇凡也就只能拿着一只馄饨吃了起来。
又来一位顾客了“老板,我要吃面!”这时何思彤也照样拿了一把面递给了那位客人。
我走近何思彤,“你们店这样让客人吃东西,不太卫生吧!”“碗没有了”。
只听老板在一旁喊着,“那位服务员去商店买些吧!””好的”! 何思彤这才去了商店买了碗,重新招待起客人来。
分析与对策:
小吃店里顾客太多了,碗用不够,何思彤为了生意就让顾客直接用于抓来吃了,教师的参与确实很重要。
1.在游戏材料的投放时要丰富,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
2.教师要与幼儿一起进行游戏,可及时提醒幼儿解决问题。
风味小吃店观察实录
课件类别:游戏观察分析
课件主题:幼儿行为解读与分析
适合年龄:中班
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角色交往,任务意识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在有些方面也有新的发展:如认知能力、生活经验、游戏情节也开始丰富,但角色处于简单阶段。
孩子选择了一个角色,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做好它或者还想多做几个角色,但因为交往技能的局限很容易不知所措或者发生冲突。
因此,观察时的重点也应随着幼儿游戏的具体情况而随机调整,教师要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指导幼儿进行游戏,把握好“引导者”所起到的作用。
叶榭风味小吃店观察实录
阶段一:
观察背景:
虽然我们班级是新中班,但是在上学期开展角色游戏的基础上,在一段时间的指导下,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角色交往,任务意识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在有些方面也有新的发展:如认知能力、生活经验、游戏情节也开始丰富,但角色处于简单阶段。
孩子选择了一个角色,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做好它或者还想多做几个角色,但因为交往技能的局限很容易不知所措或者发生冲突。
因此,观察时的重点也应随着幼儿游戏的具体情况而随机调整,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指导幼儿进行游戏,把握好“引导者”所起到的作用?这仍是我应该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去反思和探究的问题。
本学期我们以《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幼儿园绿色教育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的区级课题为引领,我们中班组以《乡土资源在中班角色游戏中的有效利用》为研究重点,进一步进行乡土资源内容的深入挖掘和乡土资源有效利用方法的研究,在游戏中老师的重点是为幼儿创设情景,挖掘多种乡土资源,提供多种乡土活动材料,鼓励幼儿自主操作、初步尝试探索,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因此我们在上学期就创设了“叶榭风味小吃店”这样一个角色游戏区域。
本学期我们更本着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添置了很多小吃店的材料,环境创设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善,大大激发了孩子们游戏的欲望。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制作好的各种水饺、馒头、糕点等,有香香的羊肉串,以及各种操作材料等。
本学期,随着游戏材料的增加风味小吃店游戏的角色也由最先的“制作水饺”逐步出现了卖水饺等的服务员、制作羊肉串及卖的服务员等角色。
这些角色随着参与人数的变化随时出现或消失,表现得很不稳定。
观察实录:
根据幼儿的需要现在叶榭风味小吃店的食品有:水饺、馒头、汤圆和羊肉串等,很多幼儿都喜欢参与风味小吃店的游戏,摆弄这些形象逼真的材料。
今天,汪文涛选择了风味小吃店游戏,他卖起了羊肉串。
游戏中,他发现制作羊肉串的董浩然离开了,立刻跑去摆弄制作羊肉串的材料,觉得挺好玩的。
董浩然回来后,与汪文涛吵了起来。
因为,此时的汪文涛怎
么也不愿意离开制作羊肉串的岗位,他让董浩然去卖羊肉串,董浩然不愿意,他据理力争,跟汪文涛说道:“明明是我在做羊肉串的,我先来的。
”汪文涛想了想说:“那我们石头、剪刀、布”。
结果,汪文涛输了,他又去卖羊肉串了。
分析与思考:
游戏进行到一定的时间,在同一游戏中出现了不同的角色,而各角色应有自己不同的职责。
观察中,幼儿之间因为“你该做什么?我该做什么?”发生争吵,这说明幼儿的游戏在进步。
在之前的游戏中,幼儿的游戏的角色少、不稳定,没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随着游戏的逐步开展,游戏角色增加了、游戏的情节丰富了,幼儿常常受游戏材料和参与游戏人数等因素的影响而离开自己当前的角色,参与到其他游戏,甚至强占他人的角色。
这些现象的出现告诉教师,幼儿的游戏需要规则,需要明确的角色分工,幼儿在游戏中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履行自己的角色职责。
实施措施:
1、和幼儿一起讨论“怎样才能让别人一看就知道自己是做什么工作?”鼓励幼儿与教师共同想办法,制作标志如牌子、图片、衣服等,表现相应的角色。
2、根据幼儿讨论,为幼儿提供不同的服饰,帮助幼儿明确自己和同伴的角色。
3、游戏中,有意识的询问幼儿,让幼儿回答:“今天我是XX,我的任务是……”
帮助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及职责,在游戏时能自始至终。
特别提示:
角色的分工以及角色职责都应从幼儿的游戏中来,教师在游戏观察的基础上组织幼儿讨论、确定游戏角色的分工以及角色的职责。
阶段二:
观察背景:
在角色标记和服饰的提示下,幼儿更加明确自己的角色以及角色职责,他们不再为角色的分工而争吵,认真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观察实录:
冬阳选择了卖羊肉串的角色,游戏中忽然其捂着自己的肚子,对旁边的毕玉梁说:“我肚子疼,我要去大便。
”毕玉梁说:“你去呀。
”冬阳说:“可是我去了就没有人来卖羊肉串了,有人来买怎么办?”毕玉梁想了想:“我帮你卖。
”冬阳说:“那你的东西谁来卖?”毕玉梁抓抓头:“那就没有办法了。
”冬阳想想后,把要卖的羊肉串收了起来,就去上厕所了。
一会,他回来了把这些羊肉串又摆放好。
这时,双胞胎来问“刚才怎么没有卖羊肉串的?”冬阳说:“刚刚羊肉串店休息,不开门!”
分析与思考: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非常投入自己的游戏,并且认真履行着自己的角色职责。
但是幼儿缺乏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导,为他们提供一些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施措施:
1、请冬阳在集体中讲述自己的做法,并及时给与表扬。
2、组织幼儿讨论:“游戏中,我想离开一下,怎么办?”鼓励幼儿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特别提示:
幼儿在游戏中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有的是材料使用方面的,有的是交往规则方面的,此案例表现的是幼儿对突发事件的解决能力。
无论哪方面的问题,教师都应遵循“从幼儿中来,回到幼儿中去”的指导原则。
阶段三:
观察背景:
班上一位幼儿过生日,把他过生日拍的照片都拿来了,都是高兴吃蛋糕的照片。
于是,风味小吃店里出现了制作蛋糕和卖蛋糕的角色。
观察实录:
游戏开始了,王欣说:“小吴老师,我想在小吃店里制作蛋糕。
”我同意了王欣的要求。
王欣拿来了橡皮泥,边做边卖起了蛋糕。
许多幼儿都来购买蛋糕。
王欣的面前排起了很长的队伍,王欣一时手忙脚乱,这时,她的好朋友俞佳琪过来说:“我来跟你一起做吧。
”王欣和俞佳琪高高兴兴地做起来。
分析与思考:
幼儿的游戏中常常会有一些新的游戏情节出现,教师应给与肯定。
在案例中,教师的做法符合中班幼儿的发展水平。
教师同意幼儿的想法并没有帮助幼儿立刻实现,给予幼儿足够的创造空间,让幼儿自己动脑筋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
同时,从案例中可以发现,幼儿制作蛋糕的技能不够,教师可组织专门的美工活动,教幼儿学习制作蛋糕的基本方法。
实施措施:
1、游戏讲评活动中,请王欣讲述自己的制作蛋糕和卖蛋糕的经过,鼓励幼儿大胆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
2、与幼儿一起讨论:“我们可以用什么来做蛋糕?”鼓励幼儿使用半成品材料。
3、根据幼儿的需要适量提供半成品材料。
如:雪花片、一次性盘子等。
4、组织专门的美工活动,教幼儿学习制作蛋糕的基本方法,并举行“蛋糕展览会”鼓励幼儿运用半成品材料做出各种各样的蛋糕。
阶段四:
观察背景:
自从进行了蛋糕展览会后,幼儿非常热忠于制作各种蛋糕。
观察实录:
游戏中,幼儿运用的玩具装饰材料越来越多,蛋糕的制作过程越来越复杂,因此出现了许多幼儿排着队等着购买蛋糕的情况,幼儿开始数落蛋糕师:“真是的,我排了半天队,还没买到,做的真慢!”蛋糕师张文说道:“那我来不及呀,买蛋糕的人太多了。
”双胞胎哥哥说道:“那你可以做小点的呀。
”张文想想有道理。
分析与思考:
由于教师过多的关注“谁做的蛋糕最美游戏”从而导致了幼儿在游戏中过多的关注对材料的创造,这势必影响了幼儿与其它同伴的交往,减少了游戏中同伴间交往的频率。
此时,教师应适当的调整成品材料的数量,并有意识的引导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
实施措施:
1、教师组织幼儿讨论:“怎样才能很快的制作好顾客需要的蛋糕?”
2、将角色游戏与区域游戏结合起来,鼓励幼儿区域活动时预先制作好一些蛋糕放在风味小吃店备卖。
3、教师引导幼儿蛋糕师的游戏情节“蛋糕师为顾客做蛋糕时应该向顾客问什么问题?”(如:“你要多大的蛋糕?”等),鼓励幼儿主动与他人交往。
4、结合幼儿的需要,适当调整制作蛋糕的辅助材料。
特别提示:
幼儿常常会将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经历迁移到游戏中。
在迁移的过程中,他们有时表现得眼高手低,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有时沉迷与材料的操作,而忽视游戏中的交往……。
这就需要教师灵活掌握,既要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游戏愿望,又要调控幼儿游戏的兴趣点,防止幼儿在游戏中走向极端。
2009年4月。